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世界史筆記(6) 印度人(下)

帝國人 | 2019-11-02 19:39:56 | 巴幣 4 | 人氣 197



(一、)部落,王國到帝國


在吠陀晚期亞利安人的國度由部落君長慢慢的轉變為王國體制,約西元前600進入列國時代,佛教與耆那教產生於此時,此時產了「沙門思潮 Sramana」又稱道士,出家人,苦行禁欲的生活模式的倡導,他們均反對婆羅門的霸權地位。

十六雄國裡最重要的為摩揭陀(訶黎王朝),首開於瓶沙王統治期間,之後在阿闍世王的統治下,摩揭陀開始擴張至恆河流域,在北印度成為了盟主,阿闍世也倡導佛教,他而子鄔陀耶以華氏城為首都。

摩揭陀自爆後,童龍王朝接替了前者的統治,並擴張至德干一帶,前515年,波斯人入侵印度西北,建立行省(Province),亞歷山大消滅波斯後,也入侵了印度,並在當地安插馬其頓的官員,並促進了印度與希臘間的交流。

之後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在謀士考底利耶的幫助下,擊潰馬其頓,建立孔雀王朝,定都華氏城,孔雀王朝的官僚系統龐大,並以警察式的方式治國,國家控制天然資源如鹽礦,森林,珍珠採集場,並有巨大的陸軍(60萬人的步兵,3萬騎兵,9000隻大象),國家以土地稅為主要收入,以及一支情報組織,探查民間與鄰國,旃陀羅笈多生性多疑,不在同一個宮殿睡超過兩天。

考底利耶的名著《治國寶典 Arthasastra》幾乎與《君王論》相似。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Ashoka)的統治下到達鼎盛,他生性殘忍,不但屠戮兄弟,之後即位在阿林迦之戰(Battle of Alinha)擊敗北印度所有鄰國,幾乎統一印度,他在前249年信奉了佛教,並積極傳教,並朝聖佛祖勝地,並提倡宗教寬容,其佛教使團遍布近東,中亞,與印度,遠至希臘,影響了當地藝術(爾後的健陀羅)。


(二、)佛教的興起

1.佛教(Buddhism)

創建者為大家喜聞樂見的「釋迦牟尼」,釋迦是他的部族名,牟尼是文、仁,名子是釋迦族的聖人或修行者。

基本教義為「苦集滅道」又稱四聖諦。

(1.)苦諦: 苦諦主要是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炙盛),意思是世間有情皆苦。
(2.)集諦: 是「苦的原因」,主要是三毒(貪嗔癡)所致,發展極致便是「無明」,眾生的本性,佛性,智慧為無明所遮蔽。
(3.)滅諦: 消除痛苦之意,消滅痛苦,便要「涅槃」,斷盡煩惱。
(4.)道諦: 如何消滅痛苦之意,必須要正八道,諸惡莫作,作善事。

※簡單地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迴。

2.佛教的基礎理論

佛教認為,只有「物質」,沒有「靈魂」
物質一直在變化(constant change),宇宙是變化中(becoming),而非不變的存在(being)
但保留了業karma。
佛教認為受苦的根源,是「欲望」,對於不可得事務的追求,因為物質是短暫,充滿變化的。
自我(self)只是一個幻象,要超脫需要去除自我,從事利他行為。


(三、)耆那教(Jainism)

Jina原意是「征服者」,很容易就看出此教創立者,馬哈維拉(Mahavira)出身於剎帝利階級。

耆那保留了「業karma」,認為個別的靈魂與業交互運作,每一種行為都會產生業,逃出這個輪迴的方法就是「避免行動 Avoid action altogether」。

他們相信物質與精神絕不相容,故提倡苦行與禁欲,甚至餓死與不殺生,不殺生導致他們會以經商為生。


(四、) 列國時代的印度人家庭生活

依舊是大家庭(三代同堂)與家父長制,母系社會僅留存在印度西南,最年長的男性主宰了家庭,並負責祭祖儀式,女性不能擔任祭司,不得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對象僅限於男性,知識面則以祭祀與吠陀經為主體,並可前往城市深造,學習時間約12年。

只有男性可以繼承遺產,少數情況下如沒有兒子才能使女性繼承,女人不能離婚,但被丈夫拋棄時可以離婚。

一夫多妻很常見,主要發生在上層,下層若妻子不孕,則允許取二妻,印度人崇尚多子多孫與童婚(早日生兒育女),女兒是家庭負擔,女性被鼓勵殉葬(Sati),婦女地位低下,沒有獨立人格,一生服侍父親、丈夫、兒子。

在宗教方面,地母神的崇拜相當興旺,雕塑上的婦女形象被認為是豐饒象徵,而經期被視為是危險的,在波斯印度婦女經期被視為骯髒的。


(五、)列國時代的經濟

印度人的經濟在亞利安人到來後改變甚微,連雅利安人最終也形成了農耕文化,農耕在鐵器農具的發明下,農業區擴散至德干高原,文明的重心也從印度河轉移至恆河一帶。

印度的農民生活相當艱難,當中有幸擁有自己的土地者會被要求向國家納稅,而大多數人是佃農或季節性的農民工,經常被地主苛扣工資與稅金,印度採「諸子均分制」,從而限制了大地主的產生。

印度的氣候是熱帶季風,季風在夏季由西南方吹來,冬季來自東北,西南季風以大雨為象徵,假如大雨晚到將使數萬人挨餓,在乾旱地帶更加依賴降雨,作物主要小麥,大麥,稻米,在南部,還種植了各式香料肉桂,番紅花,薑,棉花。另外印度的對外貿易自孔雀王朝就開始了,網路延伸至中東,地中海地區,海上與埃及(出口香料,柚木,香水,紡織品,象牙)與東南亞有聯繫。印度則進口金銀鉛葡萄酒等。

在旃陀羅笈多的孔雀王朝擁有大部分的天然資源所有權,並積極介入製造業與商業,並設立了獨立的政府部門進行貿易採礦,並課徵貨物稅。前2世紀飲引入中東的銅銀幣,發展了銀行業。


(六、)列國時代的藝術

阿育王時代,原波斯的石匠來到了印度就業,在此之前印度多用木材,阿育王在佛教散佈佛教的同時也採用了石匠建築,建立了石柱,佛塔,與石窟,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有許多的佛柱,上頭刻著佛教經典或阿育王本人的詔令。

佛塔(Stupa)最初是用來放佛祖的遺物的,比如菩提樹,早期的印度宗教建築多興建在峭壁上,阿育王開始開鑿房間,使修行者居住,這些房間讓人聯想到羅馬式建築,其空間為長方形,有柱子與祭壇。

印度的建築都具有大量浮雕,與獨立的神像,反映了很多印度的神話與宗教思想,印度的神像都充滿了生機,並大膽的展現神的特質,比如生育女神的豐滿形象。同時這種雕塑也代表了印度人的救贖與成就。


(七、)列國時代的科技

數字0
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阿育王時代的巨形石製建築。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