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學校是階層選擇結果,並非理由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9-10-26 13:43:11 | 巴幣 40 | 人氣 391

高中國文老師轉貼了一篇文章。該文章主要觀點是廣設大學讓原本適性在技職的孩子被逼到普通高中。

老師感慨之。我也有些想法,今記錄如下。

☆☆☆

以我自己為例的話,簡單的說,當年以為照大人的話走,升學與考試(雖然我考得很差),就可以順順利利的走下去。豈料,環境變化之大,不少大人也處於逆境。失業或過勞的例子不少耳聞。

大學是多了,但國高中12基礎沒打好的學生,到底如何在這四年飛翔?最後,責任又落到大學第一線教學的教師身上。

在大學,我常聽到老師講一句話:「都已經送醫前死亡了,到底該什麼救?我是醫生,不是魔術師。」

不少學生缺乏的不只是智育相關知能,其所處在的環境也有影響。父母的社交階層不高,帶給孩子的「身教」,也不足以提供充足的資訊,使其判斷「這是不是我的興趣」。

興趣,很多時候只是對事物不明白的憧憬。說真的,我並不覺得教育能夠或者有義務給學生探索足夠多的機會。

一來是資源。家裡是商官學世家,父母的舉手投足接觸的都是這些「成功人士」,孩子也自然熟悉「遊戲規則」。這些事物,我很難想象學校可以提供,甚至開放給低社經階層的學生。

二,是邯鄲學步的故事。縱使突破萬難,學校提供生涯的探索。學生若是只在學校探索興趣,離開學校的時間又是處在低社經階層的環境,家庭又強迫學生思考和行動得像短視近利的低社經階層,情緒勒索他們要考高分發大財,這些協助探索方案的效益又何在?

老實說,現在我把社會的機能的效益看得很淡,譬如教育或社會福利。沒錯,教育運轉很重要,但在台灣,我觀察這幾年,所謂的運轉就是壓榨第一線的教學者和行政人員,要他們為了這份職業的價值犧牲。

況且,到底教育部門期待被教育出的人才發揮什麼功能?到最後仍是「自己找工作」,那麼廣設大學在邏輯上也沒錯,甚至創造了許多大學內的工作,譬如講師、教授和行政人員。

至於廣設大學,額外的好處,就是鼓勵就讀碩博士。確實,台灣多了許多能量培育論文競賽的大學教師。不過,不知為何,在台灣每一種政策方案只思考一期的事情。

國家要廣設大學。沒了。大學人才要怎麼使用。沒有下文。
國家要改善教育。操死第一線教師,評鑑並關掉大學。剩下的沒了。

活到現在,我也到而立之年(但從來沒有而立的感覺,也沒有而立的焦慮,大概這份焦慮,在過去十幾年已經焦慮完了)如果能回到過去,我就會跟小時候的自己如此說。成功沒有,簡單的心得倒有,就是「很多事情其實大人們也搞不定,小孩們你們好自為之吧。如果小孩們發現自己很喜歡某種活動,可能是興趣,請讓它變得可以賺錢」。



創作回應

紅豆炳
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樣。我1988年生的,但我在學期間常感到不只我們這一代,就連部分年輕老師教授也有極大問題。

有問題的家庭+有問題的制度和政策+有問題的教育人員=悲慘無辜的孩子們。
2019-10-26 17:12:55
兔二:滾你奶奶的
唉,遇到同年代的。

真的一堆問題,最後誰都可以被追究,但也不是那個人或群體被處罰或檢討就沒事了。
2019-10-26 17:48:37
夜飄雨
上樑不正下樑歪,太過依賴教育制度,導致喪失學習能力,偏偏教育制度又早已拖離時代,不然以現代社會的資訊流通,變成高手或專家其實不用五年,但很多人在20幾歲就定義了自己的能力
2019-10-27 00:09:02
兔二:滾你奶奶的
2019-10-27 12:43:34
夜飄雨
今天看到我英裡的一句話覺得滿有道理的,如果跟他人步調一致,就沒辦法成為top
2019-10-27 00:12:39
虚ろな光
送醫前就死了

神仙也難救
2019-10-27 15:26:07
XDXDXDD
最近讀費曼先生時,發現一名叫懷海德的哲學家在1928年以前就有開始提過這現象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找看這篇""從懷德海教育理念來看台灣學者觀點下的大學教育",不過內文有點長,可以直接拉下隨便看看中間就好,但我覺得蠻有趣的)

個人覺得部分原因該追究到工業革命時代下,需要大量人力去滿足各種商業需求,所以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能夠立即使用的人力,類似的情形大多發生在高升學、高工業發展、實用主義、殖民的國家,例如日本、台灣、中國等等國家,忽略了很多應教育本身該有的目的,甚至早期一些國高中小教師完全不具有"教育"能力。

但即使如此,照理來說,工業革命後,到了現今應該要隨時間改善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社會變化又變得太快,知識的取得反而變得太零碎、假消息太多,社會培養出來的知識份字有些反而比以往還要糟糕。
2019-11-10 05:57:42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