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個高三學妹來找我,問我關於大學選科系的問題,她坦言自己沒什麼目標,面對選擇科系時陷入了一種"甚麼都好,甚麼都不好"的窘境,除了被家人責怪之外,也對自己未來產生了恐懼感。
我能理解她的感覺,就算再聰明的人總會陷入迷茫,聰明的腦袋並不等於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台灣用教育制度安排了我們的人生前十八年,所以我們不需要認真去思考自己想要甚麼,目標、夢想在這個最重要的階段,卻還是在很遙遠的距離。
有沒有想過到大學前,我們都是:目標是成績越來越好,夢想是考到好學校。
"起步太晚,就怕追趕不上別人。全力衝刺時,就很容易受重傷,因為時間有限,跑道太長。"
我自己經歷過一個非常絕望的時刻,因為從小到大念書都很順利,大學成績也不差,大四因為畢業製作發生一些狀況而延畢一年。當時細思及恐,難免妄自菲薄,認為自己剝開來就是一副無用的空殼,否則怎會在最後一刻卡關呢?
一路平靜的航行著,以為即將上岸之時,卻突然打來一個滔天巨浪,徹底把我淹沒。當時幾乎失去對該科系的熱忱(甚至很討厭),那一年在苦海與憂慮中掙扎,體驗到人生的絕望感。最後幾乎是接受了教授的憐憫才能及格。
所以,當我陷入迷茫的人生低谷,我得到了甚麼?
當失落、挫折不斷產生著負面情緒,任由自我厭惡感將自己否定到底,等到失去相信自己的能力時,才發現不斷堆疊的恐懼終將讓自己真正滅亡。因此,恐懼與失敗迫使大腦開始思考:既然選擇的路不通,不是我喜歡的,那我到底要甚麼?夢想是甚麼?自我實現是甚麼?
經過很久的時間讓心靈好好對話,問了自己不下百次。列出一百個夢想清單,增增減減,項目不時有些變動,但有個夢想永遠不會變,相關計畫也都在永遠寫在前幾項--夢想成為作家。
現在細想,自己從小就喜歡寫作文,興趣是看小說和動畫,喜歡歷史和國文,但從不知道為甚麼。寫作是因迷戀文字的渲染力,小說、動畫是因組織文字便能創造出各種迷人的故事,帶著我體驗不同的世界。
還有很多想做的事,現在想想,也許當初選的科系讓自己痛苦萬分,但從來沒有後悔過。當你覺得迷茫的時候,就會開始思考迷茫本身。人類強大的地方,就是受傷的心靈總是會不斷自我修復。
引用一句我在《妳與夢想之間,只差一個公式的距離》看到最有感觸的話,書中也是引用一個重度電玩沉迷者面對絕望到希望的作者感觸。
"開始我想飛,卻沒有風;過後我想逃,卻沒有路;於是我想哭,卻沒有淚;最後我奮力一搏,卻有了光。"
不要恐懼選擇,選擇正確是值得開心的事,但失敗卻有更珍貴的力量。所以,別害怕走在正確或失敗的道路上,只要恢復相信的勇氣,開始思考,絕望與恐懼都將引領你前往一個更好的未來。
____________ Author __________
十林(SLin)。夢想是當個文字工作者,想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將內心所提煉出的字句,成為行塑自我的語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