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4 GP

淺談死亡:學習與「死亡」相處的補充說明與回覆留言

作者:綠葉小仙子│2019-08-21 00:36:37│巴幣:8│人氣:169
  這篇文章我以為迴響會寥寥無幾,畢竟這次的主題不像我前幾篇那樣帶有社會觀念的衝突。不過看到有些巴友因為文章主題之外的內容導致不能理解或是誤解我的意思,我想我得特別發一篇文章做個統一的說明。


  一、這篇文章到底想表達什麼?

  (序:書寫動機)
  我認為「長輩要求後輩必須探望生病的長輩」的社會風氣很糟糕。理應上一個人類在具備合理的「思考邏輯判斷」之後做的選擇就該被他人尊重,因此後輩能夠有「自己想不想要去探望」的選擇。然而實際上卻是只要你沒探望就會被長輩們貼上「不孝」、「冷血」、「懶」、「找藉口」、「你自己比較重要嗎」、「長輩又沒對你不好」、「看一下又不會怎樣」、「再看也沒多少機會了」等等負面標籤、評價與要求。

  (起:開頭)
  至於形成這股社會風氣的原因,我想是因為人們沒有理解「死亡」與「孤獨」才會畏懼死亡。所以不論是長輩還是病人,人們都會希望自己的親人都能陪在身邊。
  
  (承:描述死亡的本質)
  理解死亡。
  ►生與死一體兩面。自己獨自地生,也會自己獨自地死。因此獨自面對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不要想著透過親情來幫助自己面對死亡。
  ►死亡代表著「一個人事時地物的結束」,同時也代表著「新的一個人事時地物的開始」。同時人類的身體死亡並不代表真正的死亡。因此人們不該因為「未知的死亡」而對死亡產生恐懼,對於死亡不應該這麼悲傷,反而還要感謝(恭喜)死亡讓自己(對方)的靈魂有了新的開始。
  
  (轉:紅字部分)
  基本上只要理解死亡就不會畏懼死亡──請注意我所說的「關係的死亡」。在我認為「不畏懼死亡」的定義是「能夠自己獨自面對死亡,情緒不再更迭,不再留戀生者與死者」。說不怕死亡的行為與結果卻還需要親人陪伴的人並不能說「不怕死」──只是能到達這種思想境界的人類實在太少了。人們還是沒辦法獨自面對死亡,仍然會在意並且依賴親情。

  (合:說明「轉」紅字部分,並且重新呼應「起」)
  那麼要如何做才能到達「獨自面對死亡」,或是「不在乎死亡」的境界?
  ►練習面對死亡、學習與死亡相處、習慣死亡的存在、做好隨時迎接死亡的準備。
  ►認清死亡的事實、正視死亡的情感、理性接受死亡帶給自己的學習。
  ►帶著「一期一會」與「相聚有時,後會無期」的精神珍視每一刻、每一個人事時地物的所有互動,並且不期待能夠在離開之後能夠遇見重複的人事時地物──如果遇見了則視為「幸運」,謝謝生命讓我再次遇見了重複的人事時地物。
  ►不要害怕「未知的死亡」。如果害怕,那麼請為此填裝自己的信仰或假想。(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提及第三點的原因)


  不過我得承認這篇文章的確是「內文包含很多不聚焦的觀點與資訊」。因為死亡這個議題既嚴肅又深奧,裡面每個小點不但都能獨立成篇,甚至拿來做論文題目還沒辦法一次探討完。所以我的標題註明「淺談」,並沒有打算進一步「申論」。對此感到不滿的巴友我很抱歉。


  二、「我覺得有沒有面對死亡和看不看長輩根本沒關連。」
  首先,妳使用的用詞不對。妳的是「面對死亡」,而我的是「理解死亡」。這兩個詞不一樣,差別在於「主體的認知程度」。

  面對死亡:我不理解死亡,但我以社會給予我的認知與觀點來面對死亡。
  (華人社會讓人們對於「親情」相當看重,這點從語言字彙就能得知了。中文有一大堆關於親戚的用詞,相對地英文只有簡單一個單字。例如uncle指的是所有比自己年長的男性,中文卻細分成多少伯、多少叔、多少舅)
  理解死亡:由於我理解了死亡的定義與意義,所以我認為我不需要探病。因為死亡本來就該是自己要獨自面對的事情,依賴親情只是人類心理脆弱、恐懼死亡的表現。

  再來,我並不是不要看家人,而是「看家人的定義」。對我來說,我的家人只有我的核心家庭。如果我的父母、兄弟甚至是乖乖(目前在我家的貓貓)病了,我也會去看。然而其他的親戚對我來說就如同點頭之交,即使有互動也不會有任何打入內心的情感交流。這樣我為什麼要因為勉強自己去做自己覺得不需要而且沒必要的事情呢?


  三、「有啥好嘴的?我會去看對我好的阿嬤。」
  《進擊的巨人》阿爾敏有句台詞「我不希望別人稱我為好人。因為好人就是用來稱呼對自己有用的人而已」。你的「好」跟我的「好」定義,我想可能不一樣。對我來說的好是上面所講的「核心家庭」,假設今天我是三代同堂,從小就與祖父母那輩相處融洽,那我想我就不會有機會撰寫這篇文章了。

  另外「嘴」這個用語在網路公認的定義──搜尋資料中顯示大多數的定義──是「毫無章法的理論與邏輯」、「挑釁的態度」與「無意義的發言」。我想我的文章具備一定的論述、邏輯與思想上的意義,並且討論的態度無任何挑釁成分。我希望你能糾正並且正確理解「嘴」的定義。

  
  四、「不懂為什麼不感到悲傷才是成熟的表現。」

  我對死亡的感覺與莊子相同。會難過嗎?最開始的時候一定會。就算我的思想超越了社會的理解,我的靈魂終究是侷限於人類的身體,我的靈魂會因為人類的身體而難過。但是這個難過僅限「最開始」,因為靈魂的我知道「這不過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他們沒有死,只是會轉變一個形式重新回到人界,或是升格成神魂或鬼魂」。因此只要是「死亡」,我的感覺通通如同我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樣:感慨,感謝,然後不帶牽掛地活著,頂多偶爾想起時會再次感慨生命的消逝。

  你的悲傷如果超過兩個月就沒有再悲傷,並且你後續沒有任何對於母親的牽掛,那麼你算是成熟了。但如果你現在還會因為母親的去世而有任何的牽掛或是情緒,那麼你做為一個人類還沒有真正的成熟,因為你還沒看透「靈魂與死亡的本質」。
  
  當然你可以不必在意我的話,沒有任何人的觀點是正確還是錯誤。而且我對你來講,我不過就是一個以我思考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也許之後就不會再看到我的萍水相逢網友罷了。


  五、「人就是不想死,就是有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要有人陪伴自己。」
  我喜歡這個思想。因為如果有人「沒有想要做的事情」,「沒有想要有人陪伴自己」,那這樣即使這個人在生理或是心理沒有疾病,是不是也能讓這個人安樂死?

  關於思想自殺,太宰治與三毛是很經典的舉例。這邊就不多加著墨了。
  
  
  六、「試想,如果我是一隻豬,意識到人類要宰殺我,我能坦然面對而不恐懼嗎?」

  這要看每個人的狀況。絕大多數沒有學習過死亡的人會,但我不會。至於你說「看你還年輕,可能沒有深刻認識自身死亡前的意識」,那麼就如同我上面所講的:我對於死亡有了根本上的認識。即使我還沒有發生自己的死亡,我仍然能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平靜地面對所有的死亡。

  為什麼我能如此肯定?你可以參考我寫的一定要「親身」才能「體會」?淺談「如何感同就能身受」文章。


  七、「回到最前面在高唱著人文主義跟個人自由的同時,多少請思考一下自身又回饋給社會了什麼。」
  「你花好幾個小時寫文章(下略)」

  你既然提到人文主義哲學,那就不能不知道當時人文主義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當代的人們正在歌頌讚嘆神、依賴經驗法則的時候,有一群人提倡著「理性」與「知識」。這些行動陸續被後世起了名詞,像是「文藝復興」或是「啟蒙運動」。

  我回饋給社會的正是「有別於社會」的思考邏輯。也許不是很多人支持我或是認同我,但我仍然做著自己最大的努力,試著透過自己「兩三個禮拜甚至以月為單位」工作剩下的精力與時間、放假放棄興趣來撰寫讀者所看到的每篇文章來影響人。我知道我目前的影響力很小,只是一個巴哈姆特的部落格達人,但我相信我只要堅持十五年、三十年甚至是一輩子,不論這個改變是大至社會還是小至角落,我絕對能為這個社會帶來改變。

  謝謝你理性地回覆了我的文章。我知道這樣違背社會觀念、與他人不同的思想很辛苦,但這個「想要影響社會現有的概念、體制與觀念」是我選擇的路。我至死不渝,我至死方休。

  
  每一則留言我都有認真看過。如果還有問題或是希望我回覆你的想法與留言,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在空閒之餘趕緊回覆的。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5024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4喜歡★asddanny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淺談死亡:... 後一篇:[達人專欄] 淺談親密關...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colanncolann
【繪圖創作】【優嵐】2024生日賀圖 2024/4/3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5910498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3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