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的格式和內容會跟平常的科普文稍微不同,會用每張照片解釋身上的幾種構造和疾病。大家可以對照著圖片,摸摸自己身上的部位唷。(本篇圖源:我的身體和NETTER解剖圖譜。)
一、頸椎的棘突(cervical spine and spinous process)
在脖子後面的地方,摸一摸會摸到一個突起,這個突起就是第七節頸椎的構造,稱為棘突(spinous process),就是圖中紅箭頭的位置。(如果摸不到,可以稍微低頭再摸。有的人骨頭天生不突出,摸不到不是因為太胖,別擔心。)
我們的身體是由骨骼所支撐的,脊椎就是支撐身體軀幹部的骨骼。脊椎可以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頸椎可以讓人做彎曲和旋轉(低頭和轉頭),胸椎則是轉動,腰椎是彎曲,薦椎是五塊骨頭融合在一起的大骨頭,構成了骨盆的部分。大家應該也沒看過有人的胸部是可以彎曲的吧,這是因為胸椎的構造不允許彎曲的動作。
脊椎本身也不是筆直的,在頸椎、腰椎的地方前凸,胸椎、薦椎的地方後凸,人類演化出這種彎曲角度,就是為了雙腳行走。有機會可以觀察立正站好的人,從側面其實也看的出來脊椎的彎曲方式唷。
二、鎖骨和胸鎖乳突肌(clavicle and sternocleidomastoidmuscle)
如果路上有女生穿一字領,想必很多人會多看幾眼,大眾都會用鎖骨來當作性感的指標。鎖骨(clavicle)(綠箭頭)不只有好看而已,鎖骨和肩胛骨、上臂的肌肉共同組成肩膀,當你要舉手時,就會需要鎖骨的帶動幫忙。一旦鎖骨骨折,直到康復之前,手臂都是無法抬起來的唷!
另外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藍箭頭)則是附著在鎖骨、胸骨、頭骨的一條肌肉。當胸鎖乳突肌收縮時,就可以帶動轉頭,所以人在轉頭時這條肌肉就會特別的明顯。
臨床上有的小朋友天生患有斜頸症(scoliosis),特徵是出生不久後,脖子會有凸凸的腫塊,這時候就應該要馬上就醫、及早治療。如果放著不管,小孩在發育胸鎖乳突肌時會肌肉緊縮,導致這輩子頭都會歪歪的,也會有斜視的問題。
三、大拇指肌群
![]()
當我們把手用力撐開並往後用力,手背上會浮現出一根根的凸起,這個並不是骨頭,是讓手指伸直的肌腱喔!人類的上肢動作比起其他動物要來的精細,除了手部的肌肉很多條之外,支配手指動作的神經路徑也比其他動物發達喔!
比起其他動物,人類的大拇指發達很多,在手部的動作中,大拇指就負責40%的功能。在解剖構造上,能帶動大拇指的肌肉就多達八條,很厲害吧。(這八條總共是外展拇長肌、外展拇短肌、伸拇短肌、伸拇長肌、屈拇長肌、屈拇短肌、內收拇指肌、拇指對掌肌。)
在這些肌肉中,我們可以明顯觀察到的是外展拇長肌(藍箭頭)和外展拇短肌(綠箭頭),這兩條肌腱會構成稱作「鼻煙盒」(白三角)(snuff box)的空間,供應手部血液的橈動脈(radial artery)會通過這個鼻煙盒,所以用手指仔細觸壓這個位置,會摸到動脈的跳動。(手部的橈動脈也是較大條的血管,中醫把脈也是摸這條。)
另外,大家應該也有聽過「媽媽手」這個病名,俗稱的媽媽手就是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因為過度使用而發炎。要怎麼檢測有沒有媽媽手呢?很簡單,其他四隻手指握住大拇指再往下扳,如果有媽媽手會痛到掉眼淚(這個檢測稱作Finkelstein test)。(如果手這樣動會痛的話,記得趕快去看醫生嘿)
四、尺骨、肱骨和鷹嘴突(ulna, humerus and olecranon)
現在彎曲你的手肘、摸摸你的手肘,有一個最凸出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尺骨(ulna)上的鷹嘴突(olecranon)(藍箭頭)。在說明這個之前,先來看手臂的組成。手臂分成上臂和前臂,上臂的骨頭是肱骨(humerus),前臂的骨頭是尺骨(ulna)和橈骨(radius)。
把手掌攤平朝上,大拇指側的骨頭是橈骨,小指側的骨頭是尺骨,現在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剛剛我們摸到的那條動脈被稱為橈動脈了吧,因為橈動脈就是走在大拇指側的血管。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手肘可以做出大幅度的彎曲伸直呢?這是尺骨和肱骨的構造使然。肱骨上有個大大的凹陷,稱為鷹嘴窩(olecranon fossa),這是給尺骨上的鷹嘴突(olecranon)放置的位置,這兩個構造就像齒輪一樣,相互契合後就可以自然的滑動,也就可以大幅度的屈曲手肘。
而在我們的肱骨上,有個小小的凹陷,這個凹陷是給支配手臂的尺神經通過之處,也就稱為尺神經溝(Groove for ulna nerve)(綠色箭頭)。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不小心敲到手肘時,整條手臂都痠痠麻麻的超不舒服,這就是因為你敲到了你的尺神經啦,尺神經沒有被肌肉所保護,很容易不小心就撞到。
這次採用和以往不同的方式,來介紹每個人身上的構造,如果大家喜歡這種主題,我就會再寫一篇介紹下肢的構造唷!
下次的內容是「為什麼尿尿很爽?為什麼不能同時尿尿和射精?」如果喜歡這類文章,記得按下訂閱唷!我們下次見!
想看更多科普文章,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