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心得】睡眠的航線——夢、記憶、死亡

妮爾波莎 | 2019-04-05 22:30:45 | 巴幣 22 | 人氣 1591

當語言、死亡與傷害在書寫中瀰散為虛構,惟有那場戰爭恆為真。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

書名:睡眠的航線
作者:吳明益
出版社:二魚文化
出版年:2007

  有些書看完第一遍後,會馬上翻回第一頁再看一次,《睡眠的航線》就是那樣的書。雖然我為了更加理解一部小說,通常都會看兩遍,但並不是每本小說都能讓我如此急切想要再看更深入一點、停留在那個世界久一點。


  閱讀吳明益一系列作品的計畫,到《睡眠的航線》後,終於接近了他真正為大眾所知的《天橋上的魔術師》、《複眼人》等風格。我也因此看到了從《本日公休》、《虎爺》一路下來的轉變與不變。


  屬於吳明益的寫作風格是什麼呢?我想起了今年他在國際書展的演講所說的其中一點:行文裡有知識。本書某部分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日本與台灣,於是他寫日本戰機的歷史與構造;講到竹子開花,他寫了科學家對於竹子開花目的的總總推測。這些確實的知識,於我而言,都讓他的小說更接近真實,也讓情節發展上,有合理的寓意與寄託


  再回來說說這本書。這是吳明益第一次正式出版的長篇小說,是他在東華大學「留職停薪」一年後完成的作品。書內的情節複雜精巧,也真的需要看兩遍才能一一明白故事裡的因果關係與亮點。為了不妨礙閱讀體驗,本篇文章盡量在情節的敘述上點到為止,解謎的事情,還是交由實際閱讀的人吧。


  一度得了「規律性」睡眠障礙、活在現代的「我」;活過二戰時期、曾經希望成為日本人的「你」或「三郎」,兩個不同的敘事,合織了這本關於二戰台灣少年工兵、戰爭、記憶與傳承、身分轉換、死亡的小說。


  在二戰終戰距今已超過半世紀的當下,無數的小說、紀錄片、戲劇、電影及其他藝術形式,幾乎將二戰這主題演繹過一遍又一遍。後世創作者要面臨的問題必然是,要如何用新的方法與目光去詮釋已經演繹過成千上萬的主題呢?


  《睡眠的航線》用了夢境與死亡的意境,來串接現代與戰爭。以希臘神話雙生子,夢神許普諾斯、死神桑納托斯為意象,藉由睡眠穿越時空與意識,讓其中一個主角來到夢土體驗所謂的戰爭以及死亡。就像那些上一代無法訴說的恐怖、經歷,只能藉由夢境來闡述一樣


  ──那是因為夢神與死神是夜晚的雙胞胎兒子呀。難道你不覺得,當一個人睡著的時候,跟死亡非常接近嗎?接近夢的狀態,也就是接近死的狀態。活著的人,只能藉由夢來模擬,或者了解死的狀態。死的美好,只有在夢裡差可比擬。(P.167)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世界各地產生了許多悲慘的故事,而屬於台灣二戰記憶的書寫,應該是什麼的風貌?吳明益似乎想以更具高度的視角去觀看屬於台灣的悲慘,《睡眠的航線》的另一條主線放在想要真正成為日本人的三郎身上,將視角拉到美國與日本的戰爭角力間的小人物身上。戰爭讓他獲得了可能能成為日本人的機會,然而與死亡擦身而過後,他卻得馬上面臨一個他並不想要的身分轉換。


  世界重新運轉起來,在戰爭暫時停止後,從看似已經死亡的城市之上復再運轉起來。現在坐在溫暖的進駐軍車廂裡的三郎,也開始學習以一種抽離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他曾經嚮往的,卻在某個時間點就驟然轉移的身分落差,不過是世界的表象而已。他隨時可能獲得什麼,也隨時可能失去什麼。他感到一種面具被摘下後的陰鬱,但卻不曉得那種陰鬱從何而起。(P.266)


  也許與一般人對於一個喜愛大自然的人的猜測不同,吳明益也許認為自己所喜愛的自然是沒有意識、中立的。自然就在那裡,但它並無法做什麼來回應各種不同的祈求。他在《睡眠的航線》裡用魔幻又迷人的手法,寫了遠在雲端的雲端之上、能觀看所有慾望,卻什麼也不能做的觀世音。以及,在他的小說系列裡,如同神一般存在的,神祕且不知行為目的為何的複眼人。


  而對於求生,他也認為求生是無善無惡的,逃避戰爭不是可恥的行為,我們的身體會被求生的本能所驅動,並且最終生下帶有能在戰爭下生存的基因的孩子。戰爭會奪走許多東西,但在我們總能在一片絕望裡再次站起來。


  我們都是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後代,雖然我們並不知道戰爭是什麼。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