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5 GP

讀書—《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

作者:Magobi│2019-02-26 14:11:08│巴幣:18│人氣:893
  昨天才跟感冒的朋友打趣,說自己該不會也要被他傳染了,卻沒想到今天一起床還真的出事了,於是被迫得到一天假期的我決定逼自己做些事情。讀書心得系列距離上一篇文也差不多一年多了,懶惰如我即使有看書也很少寫心得,但既然今天有這機會,就讓我好好把握。

  本書由愛德華.威爾森所寫,他是美國昆蟲學家、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他尤其以他對生態演化、社會生物學以及螞蟻的研究而出名。曾經看過我久遠以前廢文的朋友可能知道,這本書在我高中考完學測後就買了,當時勉強能算上囫圇吞棗的看完,直到這次的寒假時我才將其再次從書櫃中拿出來精讀。

  本書共五大章,分別為首章「我們存在的理由」、第二章「知識的統合」、第三章「人類之外的世界」、第四章「心靈的幻象」和末章「人類的未來」。

  作者在第一章的開頭就提出了幾個大哉問: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
  為何地球上會出現像我們這樣的物種?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有一個特殊的地位或命運?
  我們要往哪去?為什麼?

  作者以生物學家的角度說出了:「人類沒有既定的宿命,我們只不過是靠自己的努力適應環境,因而得以在這世界存活的一個獨特物種,獨立而脆弱。應秉持獨立思考的精神與理性,好好認識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我們的存在是無以計數的演化因素所促成的結果,而我們並不真正知道這些因素發生的理由與影響,因此在無知中討論「意義」是沒有意義的。作者的說法無疑與目前幾乎所有宗教的教義產生矛盾,因此他在本書第四章第二小節中特別提到了對宗教的看法。

  我認同作者的觀點,過去的思想家、哲學家在探討所謂「意識」(即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或是「靈魂」時,科學發展的程度必然無法跟現今「新啟蒙時代」相比,目前已有腦神經科學家嘗試透過研究神經元網路來得到「意識」的答案,即使這個工作十分困難,但是漸漸獲得一些成果。沒錯,人類這個種族不過是生物演化史上一連串的美好偶然與幸運所產生的結果,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規劃者」賦予我們「意義」。(在此特別補充一下,「意義」一詞需要「意圖」,也就是某個「意識」所賦予某物的,例如你不會去詢問一個熟睡的人翻身時踢了你一腳有什麼意義吧?)而我想朝著另一個方向思考,是的,「意義」是人所賦予的,那麼我們在認知自身的時候不就正在「賦予意義」嗎?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無論是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平凡人還是小孩,偶爾向自己詢問「我是誰?我為何存在?」沒錯,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只是基因、環境、族群的共同作用導致,但是我們卻能夠過一個「具意義的生命」。如何做到呢?其實也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作者所說的「認識自己」。或許有些形而上,但是認識、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才是所謂「終極目標」。

  書中提到,人類的的「本能」和「人性」是源於情感與這些情感所掌管的「預備學習」狀態總和。預備學習是什麼呢?舉例來說,有些人可能患有恐懼症,例如蜘蛛恐懼症、懼高症、密集恐懼症等,這都是在演化的數百萬年間,老祖宗對許多危害生命的事情有所警惕、感到恐懼,屬於長時間的經驗學習結果。過度學習可以使我們遠離曾經造成生命威脅的事物,以保障自身安全。而這種人性便是人文學科的源泉,更是人類文明的寶藏,作者也對人類提出呼籲,認為不應該透過科技將人類的「本質」改變,這將是無可挽回的錯誤。而只有人文學科與科學界攜手合作,才能夠真正回答「人類存在的意義」。另外,就連「道德矛盾」都能透過生物演化的理論來解釋,過去生物界常用「總括生殖成就理論」主張一個團體是因此逐漸演化出複雜社會,但是作者與一些相同看法的學者們則在二十世紀末提出了「多層次淘汰」理論來解釋人類如何演化出「真社會性」的高等社會。而這正好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會在「利己」與「利他」的行為中搖擺的原因,因為所有個體都知道,自私可以鞏固生存機會的同時,但利他的道德感,卻能夠確保群體延續後代。道理不複雜,就像電視上播出的內容。可愛的鹿群在吃草的時候,總是有放哨的幾隻鹿犧牲吃草的機會,為其他夥伴注意有沒有獵食者的威脅。這些為了群體而從事利他行為的鹿,是怎麼樣做出這些合於道德的行為呢?而個體與群體的雙層次擇汰理論則說明了從個體的角度而言,自私確實有助於生存,但是從群體的角度而言,自私卻有害於群體的生存。兩者放在一起,重點不在於自私或利他的選擇,而在於每個人都無法逃離這種介於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

  這是個讓你感到驚訝的解釋嗎?我必須坦言,在接觸這個觀點前,我將這種矛盾歸於自幼接受的教育與文化渲染,雖然這個理論我還沒完全接受,但是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畢竟在科學發展的當下,有許多思想體系都需要經過更新與改變,而這一種看似冷冰冰的生物理論卻能夠補充人文科的不足。未來的趨勢必然是將人類的基因、大腦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與研究,而作為一位人文學門的學生,這正是我需要吸收的知識,並構築出新的思想體系。我們必然不可迷信於科學,卻也不應當將科學視之如同不可知論或陰謀論的思想一般畏懼排斥,就像我之前的文章中不斷提到,科學是人類的基石,而人文是精神的昇華。透過科學來正確認知世界與自身,並以人文的精神來內省與發揮創意。

  本書對國高中的學生可能會稍嫌艱澀一些,但是並非無法閱讀,而最適合的莫過於高三到大學的朋友們了,一是自身的價值觀或思想體系大略完整,二是知識的積累已經足以理解書中內容,三是空閒的時間相較於其他年級更多了一些,推薦大家讀一讀這本書,肯定能對你有所啟發。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307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 篇留言

向貪婪宣戰
很棒的讀書心得
不過我在想作者說不要透過科技改變人類本質,我覺得在技術有重大突破恐怕很難,如目前基因編輯已有重大進展,在可預期的未來,我們應該可以直接編輯人類胚胎的基因,這當然有道德上的疑慮,可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以及社會競爭的壓力,我對限制這項技術的努力感到悲觀(想想一對父母基於道德不願改造自己的孩子,但當其他人都藉由改造變得更聰明、更強壯,大概也不容易繼續堅持)也許未來不再有純粹的人類了

02-28 13:47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5喜歡★kk55719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狗雜文】文科生... 後一篇:〈憶〉...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你好~~
午安,歡迎來我的小屋看看喔~~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2:53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