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地母信仰及其經卷在雲南的傳承探析 作:蕭霽虹

作者:玄都之王│2019-02-21 01:02:06│巴幣:2│人氣:748
作者為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本文爲筆者主持中國大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雲南道教經典的搜集與研究》(批准號 12BZJ033)階段性成果。

摘 要
  雲南民族眾多,多種宗教信仰並存,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俱全,同時,各民族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信仰。歷史上,大量內地漢族移居雲南,將他們所信奉的宗教神祇帶入了雲南各地。地母信仰也傳入雲南,融入當地的漢族、壯族、彜族等民族的傳統信仰,並至今信仰傳承。近年,因在北京地壇發現「降筆於滇省廣南府」的《地母真經》,「地母文化」成爲雲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推出的「雲南省十大歷史文化旅遊項目」之一,地母信仰及其經卷便成了需要探討、研析的命題。


  雲南地處中國的西南邊疆,民族眾多,多種宗教信仰並存,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俱全,同時,各民族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信仰。由於雲南歷史上民族遷徙往來不斷,民族關係錯綜複雜,在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居住格局,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多樣化,為不同宗教之間的寬容和平等奠定了文化基礎,多元宗教也構成了雲南文化多樣性。歷史上,大量內地漢族移民、宗教人士移居雲南,將他們的宗教信仰及其所信奉神祇帶入了雲南各地,地母信仰也傳入雲南,融入當地的漢族、壯族、彜族等民族的傳統信仰,並至今信仰傳承。


一、雲南研究地母信仰的緣起
  由於多種宗教及其多宗派的信仰爲雲南提供了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特別是對宗教派別、神祇信仰、儀式形態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更容易發現許多宗教歷史遺跡至今「活態」傳承於雲南各地,所以,雲南被學者視為中國宗教研究的富礦區。

  地母信仰也如同諸多神祇一樣從古到今在雲南的寺觀、民間廣泛傳承,並對地方社會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但一直缺乏專題性的歷史攷證和田野調研,學界開始關注是緣於一紙政令。2012 年 1 月 28 日,時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的秦光榮在北京地壇發現一本題有「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筆,於滇省廣南府漳仙女山之地母廟」的《地母真經》,同年 8 月,「廣南地母歷史文化旅遊景區」成爲雲南省委、省政府推出的「雲南省十大歷史文化旅遊項目」之一,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進行打造,地母信仰及其經卷便成了政界、文化界、學術界需要探討、研析的命題。


二、地母信仰在雲南的歷史與現狀
  地母信仰是中國古代宗教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先民對大地的崇拜,因大地負載萬物,生育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繁衍的根本,所以,《周易》有「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的詮釋。周朝以「后土」來代表整個大地,與「皇天」相對,《尚書.武成篇》已有「皇天后土」之稱。但「后土」除代表整個大地外,周朝也以「后土」稱呼國社、里社等社神,古人封土爲社,也是土地之主,《左傳》昭公十七年:「伐鼓於社」,「社」又指祭祀土神的地方。①為示區別,歷代帝王常另立別稱,如《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載西漢平帝時,王莽奏言改稱之為「皇墬(地)后祇」,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五·禮五·吉四·方丘》載北齊稱 「皇地祇」,北周稱「后土地祇」,隋唐稱「皇地祇」;《宋史·卷一百·禮志三·北郊》載宋初亦稱為「皇地祇」,《宋史·卷一百四·禮志七》載:宋徽宗政和六年封爲「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此後,歷代大都沿稱為「后土皇地祇」,至清末光緒年間,因鸞書《地母經》的流行,民眾漸改稱為地母。②

  宋代,道教將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地、后土皇地祇,合稱「四御」,爲輔佐「三清」、 位於萬神之上的天神,南宋西蜀道士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二曰: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上宮紫微天皇大帝、中天北極紫微大帝、承天效法厚德光太后土皇地祇,③代表皇天的通常称玉皇,代表大地的則為后土,皆是主宰天地三界的大神。道觀設后土殿,民間建后土娘娘祠進行供奉,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后土祠」、「后土廟」、「后土宮」、「地母宮」、「地母殿」等,著名的有北京地壇、山西萬榮后土祠、陝西漢中城固縣「地母廟」、遼寧省淩源市「地母廟」、臺灣南投縣「地母廟」等等,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地母誕辰日,舉行隆重祭祀活動,民眾虔誠拜謁,香火鼎盛。

  后土、地母信仰最早何時傳入雲南?暫無確切攷證,筆者梳理地方史志、碑刻,目前見到最早的相關記載是《南詔德化碑》:「今節度背好貪功,欲致無上無君之討,敢昭告於皇天后土,」④ 這說明唐朝時期,南詔統治者已經受到「皇天后土」是主宰萬物天地的天神地祗觀念影響,南詔王閣羅鳳在詳细記叙天寶戰爭的前因後,陳述不得已而反唐的苦衷,深信「皇天后土」能主持公道。目前發現雲南最早建造后土祠的相關記載,是元朝廉訪使李源道《圓通寺記》:「后土有祠,常住有田」⑤,這是元朝初年昆明圓通寺建有后土祠的重要史料,應該是在佛教寺院修建土地廟的記載。

  明清之際的地母崇拜深入民間,成為各地民眾供奉的至上神靈。從現存的道教、民間宗教碑記,可以看到雲南歷史上后土、地母信仰的大致分布:

  滇中:今昆明市安寧縣於明代 「萬曆癸巳年,先輩諸君子修齋建會,以爲人民有所寄籍,鬼神必有所憑依,於是建立三教堂二間,土主廟三間,十王殿一間,娘娘殿一間,觀音閣二間,」⑥以保一方的繁昌庶富。玉溪市峨山縣在清咸豐年間,要舉行「天人地祇之祀,首郊,次明堂,次后土」⑦的祈禳祭祀。

  滇西:大理州祥雲縣普淜天峰山民國年間重修天峰山老君殿和新建玉皇閣、觀音寺時,在 「高處闊地建一玉皇閣,上層塑玉尊像,中層塑地母像,以供奉焉。」⑧中緬邊境的德宏州隴川縣戶撒皇閣寺,有多重殿宇,在「三寶殿頚下爲南海普陀山,正中是觀世音菩薩,兩邊爲地藏菩薩、地母娘娘、太陰、太陽」⑨ ,這是阿昌族信仰道教的區域,也是道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民間宗教多元宗教信仰的地方。

  滇南:紅河州建水縣「北門外可里許,舊有娘娘廟一座」,因兵燹傾圮,康熙三年(1664)「鳩工庀材,因其舊址增三弍廓」⑩。另有碑載:清末有地母殿,當地人認爲「地母菩薩是傳說中主管五穀豐登之神,神態文靜端莊,面目嫵媚慈祥左手持五穀,右手現寶珠,意爲風調雨順,左右兩側取意於金雞鰲魚」[11]。這也是雲南許多地區所能見到的地母造像。而瀘西縣飛來寺在清道光十二年(1833 年)建有聖父母殿,現「塑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女媧娘娘、地母娘娘等十位神像」[12],地母與玉皇大帝和一些女神同供奉。蒙自縣鳴鷲鄉於光緒五年(1879)修建緣獅洞石窟及古建築群,本村曹延鏞倡議自楊柳河至洞口,按「靈」字形布局創修寺廟,「曆廿餘年建設而初具規模,計有山門、靈官殿、靈池、兩廂歸真祠、正中衡鑒台、玉樞殿、左右三義宮、火神殿,拾級而上爲是觀堂,依山迭閣五層爲白玉樓,兩旁鍾鼓樓,曲逕通幽達化愚宮、三聖宮、呂祖、地母、三教等殿」[13],由此可見在「滇南第一洞天」建有地母殿。

  從歷史的史志碑刻,到今天的城市鄉村,地母信仰在全國各地均有廣泛的信仰基礎,陝西、浙江、江蘇、湖南、河南等省區有地母信仰,而且,臺灣、香港和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也有信眾。

  目前,雲南的昆明、大理、祥雲、巍山、保山、騰沖、德宏、景東、玉溪、建水、蒙自、瀘西和廣南等地都有地母神祇的供奉、《地母經》的拜誦,雲南地母信仰分布區域廣,不僅有漢族,還有彜族、阿昌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信奉。如:

  昆明東郊彝族撒梅人在農曆十月十八,要請道士在昆明三皇宮舉行地母娘娘聖誕法會。全天科儀包括:上午是早課、辰祀,午飯後誦《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午祀、晚課。其中,辰祀是誦誥,無經文。午祀包括誦經、上午供、宣午祀表文,道士誦經包括《三元三品三官寶經》和《北斗經》、《土地經》、《灶王經》、《雷祖經》等。

昆明阿拉鄉彜族撒梅人赴三皇宮參加地母會(2012-12-1 拍)
昆明阿拉鄉三皇宮供奉的「地母慈尊土后元君」(2012-12-1 拍)
昆明阿拉鄉彜族撒梅人在誦《地母經》(2012-12-1 拍)

  當前雲南省政府關注的地母文化主要是地處滇東南的廣南縣。廣南自古以來就是雲南通往廣西、廣東和華南沿海的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居住著壯、漢、苗、瑤、彝、回等 11 個民族,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區,多民族頻繁交往、共生共榮。

  據考古實物和史料考證,廣南在秦漢時成為「句町古國」腹地,唐代為儂氏轄地,宋為特磨道,元設廣南西路宣撫司,明代設廣南府,清置寶寧縣,[14]民國二年(1913)設廣南縣至今,一直是中央王朝的轄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清道光《廣南府志》看:清道光年間,廣南府城有先農壇、真武觀、文昌宮、關帝廟、萬壽宮、城隍廟、龍神祠、火神祠、東嶽廟、土主廟、白馬廟、楊公祠、護國寺、觀音閣等寺觀[15]。其中真武觀建於明洪武年間,是否是今天廣南唯一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祖師殿,有待考證,但由此說明,明朝初年,廣南有道教宮觀建立,已有道教傳播。

明代廣南府地圖[16]

  廣南縣民宗局 2012 年提供的統計資料:全縣有已批准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 29個:佛教的護國寺和八寶觀音寺、伊斯蘭教的蓮城清真寺和珠琳清真寺、道教祖師殿,信教群眾伊斯蘭教 1350 人、佛教 2733 人、道教 3813 人、民間信仰 23463 人[17]。.筆者實地考察了文廟、三皇宮(又稱先農壇)、祖師殿、昊天閣、萬壽寺、皇姑廟和儂氏土司府等遺跡,均保存完好。據廣南縣原政協主席曾昭富先生長年考證:全縣有寺觀廟宇45所,有孚佑宮、女媧廟、黑神廟、財神殿、厲壇和江西廟、廣東廟、湖廣廟等等,證明廣南有豐富的宗教文化和移民文化。

  在全縣境內 29 所寺廟中,廣南宗教主管部門的調查是除伊斯蘭教清真寺、純佛教寺廟場所外,有道教祖師殿和 16 所民間寺廟跪誦《地母經》。[19]廣南地母文化研究與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提供的資料是:「經全面調查,發現廣南現有 16 個寺廟念誦《地母經》,信眾達 6 萬餘人。其中香火最為旺盛的 3 處,即縣城地母廟(亦稱女媧廟)、壩美鎮普千村地母廟、城郊神仙坡廟,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和每年的十月十八地母誕辰日,都有信眾參加詠誦《地母真經》。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壩美鎮普千村常年祭祀、完整保持活態傳承地母崇拜習俗。」[20]

  2012 年農曆七月十五(前後一周),筆者對縣城祖師殿、三皇宮和壩美鎮普千村光善壇進行了法會儀式觀察、宗教人士和信教群眾訪談調研。

  祖師殿,位於廣南城西,是道教開放宗教活動場所,供奉真武祖師、慈航真人、太上老君、武財神趙公明、文昌帝君等道教神祇造像和地母神位,有 10 餘位 2011 年在雲南省道教協會接受傳度的長春派道士在此舉行法事活動。

三皇宮清朝道光二十五年「新建媧皇神正殿」時所立的石碑

  三皇宮,地處廣南城東,廟前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所立的功德碑,刻有「今將新建媧皇神正殿暨左邊廂房所捐功德姓名臚列於後」及捐資官員姓名、銀兩等內容,可見清道光年間,曾在此建有媧神殿。現在殿內供奉伏羲、神農、女媧和地母、文珠菩薩等佛、道教神祇造像,民間宗教信仰在此活躍。

  光善壇,地處壩美鎮普千村,在殿內供奉的神位:正中奉玉皇大帝為主神,其左右奉紫微大帝、地母、太乙救苦天尊、慈航普渡天尊、瑤池金母、孔聖先師、西方佛祖等諸神,神壇稱「靈霄寶殿」。殿門口有對聯「光復神教,開演經典,共求至天消災劫;善與人同,啟宣聖諭,普化黎民悟前因。」這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善堂或說是乩壇、鸞堂,也是過去宣講聖諭、教化民眾的場所。當今的主壇師農恩祥(1957 年生)知道有善名的前輩有七代 20 多位,據他介紹:普千村自古為壯族聚居區,1949 年前,村裡有 4 個私塾,六、七十歲以上的男女長者多數讀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光善壇有清代刻本《地母經懺》、乩壇降筆彙集成冊的《聖經彙集》及儒、釋、道經、勸善書 100 餘冊。

普千村光善壇壯族信衆在進行祈福法會(2012-8-31 拍)
雲南省民族學會副會長、壯族著名學者何正廷先生提供壯族摩公至今使用的《雞卜經》

  普千村另有祭司摩公注重驅邪逐鬼、占卜算卦(雞骨卦),用方塊壯字記錄或漢字壯讀、傳抄的壯族傳統宗教的摩教經典保存完整。普千村壯族文化特色顯著,漢文化底蘊豐厚,濃郁的壯族傳統宗教和民間宗教的信仰,陶冶熏成了普千村村民恬靜安然的生活狀態和溫柔敦厚的民風。

  這三個寺觀是多神供奉一廟,祖師殿、三皇宮在進行「中元節」的祈福消災法會。光善壇則是祭祀地母的儀式,法事過程是:早朝、開壇、唱仙家樂、請聖、安位、獻飯、焚香跪誦《地母經》,然後根據法會需要念誦其他經文。普千村的壯族、祖師殿和三皇宮的漢族老太太對於《地母經》的誦經、拜懺都非常熟稔,常年祭祀地母,完整傳承著活態的地母信仰習俗。

  調研期間時逢中元節,在廣南這是個隆重的祭祖節日,老人、年輕人都非常重視,時間提前在農曆七月十四,兒女要與父母團聚,以求母慈子孝,其樂融融,家家殺鴨、做花飯,葷菜素料、燒香點燭,獻祭於祖宗牌位,夜幕降臨街邊焚化冥儀,當地稱「燒包」、「潑水飯」祭亡靈,火堆相連有如火龍,這傳統的祭祀祖先方式在廣南一直傳承,以表達後人「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之情。

  綜上所述,廣南宗教信仰的形態是多種多樣,其宗教形態至今有佛、道、伊斯蘭教等制度性宗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也有壯族的摩教、巫教等民族傳統宗教和多民族傳承的乩壇等民間宗教,具有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多元共生的特點。所以,地母經書降世和地母信仰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得到當地民眾認同和傳播。


三、雲南流傳《地母經》的文本分析
  明清之際的地母信仰深入民間,《地母經》流傳廣泛,經文內容以教人盡孝,及感謝地母造養萬物之恩為主。最先出現在陝西,「光緒九年正月初九日陝西漢中府城固縣」本,後來廟中道眾飛鸞傳書,依神靈附體托筆,教化開度,出現最早的《地母經》定型本,是「光緒九年正月初九日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本。該本子在流傳過程中,被說成是「地母廟飛鸞傳經」本。稍後,出現了「光緒十九年五月十八日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本,這在昆明、廣南均在使用,有《新鐫地母真經序》、《地母真經》、《地母寶懺》三部份。還有「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降筆于南漳仙女山之地母廟」《純陽呂祖序》的《地母經》,該經全稱《無上虛空地母養生保命真經》,經文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主要內容包括《地母誥》和《地母真經》,下卷主要內容包括《焚香寶誥》和《地母妙經》。後來,又增加了禮請和懺文,編為《地母經懺》。由於《地母經》主要流傳、使用於民間、寺觀,作爲古籍圖書的版本價值是不爲一般圖書館收藏的,目前知曉收藏《地母經》版本較多的是上海師範大學宗教研究所侯沖教授,有 10 多種不同藏本;台灣中華地母至尊道教會王國平秘書長也有 10 多種版本;另外,就是廣南縣博物館收藏的 10 餘種。於此僅輯錄雲南刻印或扶乩的相關版本:
1、《地母經懺》
   侯沖教授藏本。封皮題簽失落。書名頁署「地母經懺」、「民國戊午歲秋菊月重鐫」、「板存景東者幹文會地母廟」。首為《純陽呂祖序》,但無「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降筆于南漳仙女山之地母廟」的題署。內容包括:《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禮請》全卷、《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卷上(包括地母誥、地母真經)、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卷下(包括焚香贊、地母妙經)、《鼇光龍神顯化真經》(尾題「鼇光龍神顯化妙經終」)、《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慈尊宥罪消災祈福寶懺全卷》(無尾題,末行有「惺善楊如輊敬書」的牌記)。後附《田家禁忌諭》。

2、《地母妙經寶懺》
  侯沖教授藏本。署「妙經寶懺」、「民國戊午年仲春月合會刊」、「板存滇南七村河大團山崇善亭著」。內容為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禮請全卷(有「民國丁巳」牌記)。末附地母賀表。因內容與《地母經懺》中禮請相同,不另列目。

3、《地母保命真經》
  侯沖教授藏本。封皮署「地母保命真經」、「民國二十四年菊月」、「重刊再版」。版心有「騰沖德怡和代印」。無首尾題,第一二行作「一丑蒼山地母祠三月初一日戌刻臨紮無上虛靈地母養生保世尊經」。內容包括《地母誥》、《地母真經》、《無上虛靈地母養生保命忌戌因果經》(尾題「無上虛靈地母大慈尊度世因果經終」)、《田家忌戊諭文》(有「民國乙丑年秋月賓邑一善壇募化刊印敬送」)、《佛說金剛神咒》、《線香誥》、《佛說眼明聖燈經》、《太陽星君聖經》、《太陰星君聖經》、《白衣大士神咒》、《洗眼神方》。[21]

廣南縣珠琳鎮珠琳洞「親善壇」藏《地母經》

4、《地母經》
  廣南縣珠琳鎮珠琳洞「親善壇」藏本。這是目前見到唯一在《純陽呂祖序》尾注明「峕在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地母降筆於滇省廣南府南漳仙女山之地母廟」的清末刻本。內容有《純陽呂祖序》、《地母經咒》(包括《淨心神咒》、《淨口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淨天地神咒》、《祝香神咒》等 6 神咒)、《地母寶誥》、《地母妙經》(包括《開經讚》和《開經偈》)、《地母經》(含《地母妙經上品》、《無上虛空地母養生保命真經》下卷),原書最末是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誦經保平安,所祈咸如意。」

5、《地母經懺》
  廣南縣壩美鎮普千村「光善壇」藏本,清末刻本,以一古舊木書匣珍藏,現由主壇師農恩祥保管。封皮題簽「地母經懺」。內容有《純陽呂祖序》,版心题署爲《地母序》:「地之為母,以有形之,生無形之氣也。夫母,大而天地,小而萬物,以及人物、禽獸、昆蟲、草木、蠢動、息,無不有母也。雖然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有天父地母之稱。其所由來者漸矣。自混沌以來,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色無相,無名無字,浩渺難明,窮劫難言。強名之曰無極而太極。太極既立,無名者為天地之始,有名者為萬物之母。輕清之氣上浮者,為天陽也;濁重之氣下凝者,為地陰也。是為兩儀,一生二兮,二生三矣,始分四象。四象既立,因有人道,而分三才,奠乾坤以鎮五嶽,天地之運數,日月之推遷,四時之代謝,陰陽之剝,山川之流峙,神鬼之興藏,五穀之生長,萬物之含宏,莫不有地母以生育之,長養之。地母之德之大,可勝言哉!夫地,固塊然一物耳,望之渾然一團,若亡也。及其生生不已,自然而然,仍是一團和氣,可愛若存也。非智者不能見微而知著,故聖賢仙佛,每法地道而成真。且生生自然之真氣,人固有之,操存舍亡,是誠在我地母何力焉?何以名為。但令後溯原報本,必欲得其名,尊而奉之。是使後人見其相以起敬畏。昔煉石以補天者,其孰能之?惟女媧聖母是也」。与其他版本中的《純陽呂祖序》相同,僅個別字不同意同,序尾無時間落款。接著是《無上虛空地母養生保命真經》上、下卷,接著是《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懺》。這是經、懺保存完整的版本。

  廣南縣還有楊柳井鄉寶月關關帝廟盟仙壇、三皇宮、祖師殿藏本,因多爲近現代抄本,暫不作論。


四、結語
  地母信仰及其經卷傳入雲南,融入雲南的道教和民間宗教,對壯族、彜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信仰産生深遠影響,並不斷傳承至今,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點。壯族傳承著本民族的摩公、摩教和摩經,保存著地母信仰、扶乩等民間信仰,同時也崇信道教,其信巫樂道的風氣不僅表現在廟壇祭祀活動中,也貫穿其風歲時節日等方面,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的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最豐厚的土壤在鄉村,這給地方的民俗活動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資源。


①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1981 年出版,第 1 冊第 234 頁。
② 有關後土、地母的關係多有學者撰文,此不贅述。如:蕭登福《后土與地母——試論地土諸神與地母信仰》,《運
城學院學報》,2005 年第 1 期;蕭登福《后土地母信仰源起及其衍變》、李遠國《地母崇拜的歷史考辯》,收入《邊疆
民族歷史與廣南地母文化旅遊調研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
第 147 頁,上海:龍門聯合書局 1961 年出版,等等。
③宋呂元素集成《道門定制》卷二,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籍選刊》(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6 月出版。
④ (唐)鄭回《南詔德化碑》,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年 12 月,序號
⑤(明)鄭颙修:景泰《雲南圖經志書》卷一·寺觀,傳抄於北京圖書館藏明景泰六年(1455)刻本。
⑥《重修三教堂土主廟碑序》,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622,第 606 頁。
⑦ 《告城隍文》,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220,第 228 頁。
⑧ 《重修天峰山老君殿並新建玉皇閣觀音寺記》,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694,第 683 頁。
⑨《戶撒皇閣寺上下殿佛祖簡介》,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723,第 706 頁。
⑩ 《重修娘娘廟碑記》,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195,第 206 頁。
[11]《重修地母殿》,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715,第 701 頁。
[12]《百世流芳》,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752,第 729 頁。
[13]《蒙自緣獅洞標志碑》,蕭霽虹:《雲南道教碑刻輯錄》序號 732,第 713 頁。
[14](清)何愚纂修:道光《廣南府志》卷一建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刻本。
[15](清)何愚纂修:道光《廣南府志》》卷二祀典志·寺觀,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刻本。
[1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6 年 6 月版。
[17]2012 年 8 月 29 日調研時,廣南縣民宗局提供:《廣南縣廟宇分布及宗教工作的基本情況》。
[19]2012 年 8 月 29 日調研時,廣南縣民宗局提供:《廣南縣廟宇分布及宗教工作的基本情況》。
[20]中共廣南縣委、廣南縣人民政府《廣南地母歷史文化旅游建設項目推進情況彙報》(2012 年 8 月 25 日)。
[21]以上參見侯沖:《〈地母經〉的演變:從「收完」到「收圓」——以經眼〈地母經〉〈地母懺〉為中心》,收入《邊疆民族歷史與廣南地母文化旅遊調研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301347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道教|巫教|摩教|后土皇地祇|民間信仰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論古典神祇名諱的語言學起... 後一篇:莊子的形氣主體與無用的共...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s0000026MINASAN
DC教學不知不覺就1萬了,送上遲來的感謝!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