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論古典神祇名諱的語言學起源——或:一直以來你所誤讀的古典神話 作:Kya

作者:玄都之王│2019-02-20 05:16:06│巴幣:4│人氣:1808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莎士比亞

「無論你喜愛怎樣的名號,
 都願你永遠神聖,也願你
 像昔日一樣,賜福於我們,
 賜福於羅慕盧斯的後裔。」
———卡圖盧斯

”Stat rosa pristine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
——Alanus ab Insulis

  寫在前面的一些話:

  在此之前我有一些想法,無外乎是一直以來接觸和了解古典神話的一些感觸:

一、古典神話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是「自有永有」的「絕緣體」和「永動機」。一些學者往往「談必稱希臘羅馬」。我認為,談必稱希臘羅馬是好事,這說明已經看到現代文明主體其淵源所在。然而,加上引號的卻未必是好事,因為它過分地強調了其所著眼的事物,而沒能將眼界放得更開。希臘羅馬文化不是在這個世界一出現便已經形成了的,在希臘-羅馬文化和後來普適性的基督教文化出現之前,最為廣泛傳播的至少還有一種宗教,舉一例那便是古代波斯拜火教,這一宗教及其文化、理念影響了許多其他周邊宗教,甚至連基督教也不例外。文化的根源並不是追溯到希臘-羅馬便結束了的。永遠不要忘記,印歐人只是入侵的民族,在他們的入侵之前,歐洲並不是一片文化荒漠,而卻又正是因為印歐人的入侵,造成了一些地方文化的永久遺忘和倒退。早期希臘人的宗教,受到了非印歐人的早期地中海和克諾索斯文明的重大影響,而古羅馬在文化上嚴重仰仗同屬非印歐人的伊特魯利亞人,二者又同時受到古埃及宗教文化的影響,比如一些神在早期影響著希臘宗教,繼而通過希臘宗教對羅馬宗教形成影響,而一些(如Isis/Idis崇拜)在帝國時期才傳入羅馬,繼而通過羅馬軍團的血液被輸往各個行省。

二、不存在統一、明晰且唯一的「神譜」。市面上的一些書籍往往煞有介事地列出一份流水賬,逐一擺出古典神話中的各類神祇,有的又簡單、粗暴地將希臘神與相應羅馬神相等同處理。但是可以說,這樣的讀物所欲創立的神系都是贗品。古希臘神話不是唯一的、有著嚴格條條框框、人物關係明確的,而是一位神祇既可以在某一地區有一種職能,又在另一個地區被以另一種方式稱呼、從事另一件事情的。如在奧林匹斯神系中,宙斯神通過各種偷情方式與不同女神生下後代,而這些女神之間關係錯綜復雜,有的相互對立,有的又有著相似的司掌領域與履歷,有學者認為,這些女神不過是同一位女神在不同希臘部落中的稱呼。神話的體系和敘事方式決定了,神話可以是「既此又彼」,違反現實客觀邏輯規律的,正如印歐人女神傳統中的「三位一體」,她既可以是多,又可以是一,是一還是三,我也不知道,但這並不影響神話敘事,因為神話傳說幾乎不可避免地常發生混淆,「形似則性近」,而無論是神名拼寫、語義、聯想義、職能等哪一方面存在近似之處。神話中的一位神祇,往往又融合了許多其他真實存在過的具有地方局限的小神、半神或部落英雄人物崇拜的特點,這是不可回避的,也是真實存在的。神話仰賴文字記載和口頭傳說,這分別表現在文獻和風俗之中,二者同樣重要。從某種意義來說,神話體系的收錄、總結和傳播者,大如荷馬、赫西俄德、奧維德、維吉爾,小到薩福、凱撒、泡薩尼亞斯或是這樣的文人、政客、風俗學者,但凡其留給後代的文字提到神話,其同時也在篡改神話本身,因為他們以其自身特有的敘事與表達方式,以及語言本身所特有的特點,將不可避免對神話本身造成改變。神話體系得之於容易犯錯的、思維模糊的、隱喻式思考的人的頭腦中,又記錄在人的頭腦中,遠不是一套基於嚴密計算與復雜科學公式、不允許存在任何理論矛盾的自洽體系,而應當是對局部的綜合,是無數的碎片的總和,是對歷史沿流內一切並非偽造的崇拜現像的縱橫全觀和涵納。

三、神話反映社會現實。神不存在,存在的是人的崇拜現象。神從事職能的方式本身最初就是人們對於自然界發展變化的一重隱喻和對於闡釋的嘗試,階級性神系的構架反映了社會的階級結構,神對於事物的觀點反映了人們的道德風尚,男神與女神之間的關係反映了父系、母系社會的性質。總而言之,神話本身所透析出的,不是自然界所應有的特性,而是人透過「神」的隱喻對於自然的觀點與看法。我認為,對於神系的研究重點,並不是整天如「針尖上能夠站幾位天使」般空對空地爭吵神與神之間的親族隸屬關係,「美猴王對變形金剛」般辯論誰更厲害,而是承認一切一手文獻和出土文物,並試圖找出其中聯繫,透析可能存在語言和傳播規律,解讀和還原當時社會生態、風俗習慣和生存實況,以及人們信仰過程及其本質。古代的艾留西斯秘儀,不一定就比今日開年搶頭一柱香更加虔誠,爭論「搶到頭一柱香對於來年股票漲勢有何影響」是毫無意義的。

  本文所基於或旨在證明的基本概念是:
1、語言或暗喻結構的相近,導致對象屬性的相近。
2、物理意義上的神不存在。存在的是人們的主觀信仰行為。
3、在心理意義上,信仰導致存在。

  由於古典地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各種地方、民族、語言的說法不一,神祇往往存在嚴重的交互融合和互相影響,復雜程度一點不亞於語言的歷時演變(diachronic evolution)。神話研究中的獨斷性趨法必須被無條件破除,其相關語句要從限定性(prescriptive)轉為描述性(descriptive)的,正如維基百科一直以來力圖達到的絕對客觀中立性。「Mars是戰神」這樣的話應當作適當調整,如「Virgil曾經認為Mars是戰神」、「Mars被認為是戰神」。

  一名開明的學者應當敢於且積極承認一切正當的證據,哪怕這一證據與目前的主流說法大相徑庭或背道而馳。個中內容,且聽我慢慢說來...

  今日的古典神話是幾千年來不斷發展、演變的結果,而並非一開始與今日一樣具有如此明確的譜系關係。甚至在不同的古希臘或古羅馬作者筆下,相同神祇的譜系關系也是經常不同或存在矛盾的(且不論有時在同一作者筆下同一神祇的譜系與形像都有前後矛盾之處)。神話反映的是其所存在的時代環境中人們的普遍信仰。我認為,神話研究的目的性,便是從人類學視角出發,回觀或推測某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而在這個過程中若是發現了某種規律性,便可以推導出相應的語言學、人類學或原始宗教的理論,而不是為了研究神話本身而研究神話本身。

  另,文中詞彙如不引起歧義則以拉丁字母拼寫,且文中的德語詞彙若是加變音符的,在變音字母後加-e,省的我來回編輯...

  一如往例,對待我和我的破文時請不要有過高或過低的姿態。比起「鄙人」和「朕」,我更加喜歡「我」這個詞(不排除在賣萌時使用「俺」)。

  尊重一手文獻,抵制歪嘴和尚,接受多種視角,拒絕人云亦云。
此為前言。


Saturnus
  信仰Saturnus的異教徒認為他是所有其他神祇的源頭。說拉丁語的人認為這個名字源自satus(sowing,sown-ness,已經被種下去的狀態),並且認為種植源於他,是一位農業神,或者認為he is filled(saturare) from the length of time,而希臘人認為他與時間有關(Chronos, χρόνος),因為他吞下了自己的兒子,也即吞下了自己隨時間發展而來的成果(後代)、與時間的成果化為一體了;或者因為種子成長後回到了原來發芽的地方(Isidore, Ety., P185)。
清源(http://www.douban.com/people/qing_yuan/)認為Chronos與Cronos/Cronus的混同,根源於在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建立過程中,原始宗教中的神與自然宗教中的神發生混同。
  文獻[13]指出Saturnia一名意為「種子與果實之地」(-ia為陰性詞尾,通常用於拼寫地名)。Saturnus被認為在Janus仍為主神時,其崇拜進入羅馬人中,並教會後者種植葡萄樹與果樹。Saturnus神統治的年代被人們認為是羅馬的黃金年代,而在希臘,人們則認為Cronus神統治的時期為黃金年代,可能出於這一緣故,兩個不同的神祇具有了相同的身份。
Vernant在文獻21中也提到了Chronos與Cronos的相似性及其由來。他這樣說:
「菲勒塞德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同代人,他雖然保留了傳統中主要神祇的形象,但又通過詞源上的文字遊戲改編了這些神的名稱,以便暗示或強調他們的自然力特徵。Cronos變成了Chronos,意為『時間』;Rhea變成Re,意為『流動』;Zeus被叫做Zas,可能是為了表達力的強度。」
從此推斷,在更加古老的時代裡,至少是阿那克西曼德時代的古希臘之前,Cronos的名稱與「時間」無關,Rhea的名字與「流動」無關,Zeus的名字與「強力」無關。

Demeter
  這個詞與Iuppiter的構詞法非常相像,是de-meter的合成。類似於Iuppiter中的-ppiter,-meter即拉丁語的mater(mother)的變形(實際上是希臘語阿提卡方言),de-則源自希臘語多利克(Doric)方言的大地,即希臘語的γη。這個神祇名其實根本就不是神祇的本名,本意即「大地母親」或「大地媽媽」,類似於Iuppiter的本意「天空爸爸」或「天神」。Demeter在神話中並不是創世地母Gaia,但是在這裡我還是將二者歸為一條。
  Gaia一名源自希臘語ge(γη),即ge-a,陰性化的「大地」這一詞彙。Gaia一詞進入拉丁語後是常見的人名,男性名Gaius,女性名Gaia。
  (de-與ge-在古希臘語不同方言間的這種交替,在中文中也有反映。粵語的「嘅」(ge)完全對應於北方官話的「的」(de),無論是從詞義還是句法來看。)
  值得順帶一提的是,各方面文獻都指出,Aphrodite崇拜在古希臘興起之前,古埃及人就已經有了Isis崇拜,而Isis的本意按照Isidore的說法即古埃及語的「大地」。文獻17則說,在從埃及傳出,進入希臘-羅馬世界後,這一神祇與其他的母神相關聯(associated)起來,如希臘地母神Demeter、豐產女神Persephone、月神(moon goddess,指的是Hecate、Selene或Artemis,或古羅馬人格化的月亮Luna)和偉大母神(Great Mother)Cybele,甚至懷抱Horus的Isis還對後世基督教的懷抱聖子的聖母瑪利亞形象形成了影響。
神聖母子形象沿流
古羅馬大理石雕塑,埃及女神Isis,服飾上打有「伊西斯結」,現藏於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Isis就是埃及人的地母之神,與希臘人的Demeter有著類似的地位。但是Isis對希臘的Aphrodite崇拜以及後世的聖母瑪利亞崇拜、而不是Demeter造成了巨大影響。按照wikipedia的說法,Isis也對芬蘭神話形成了一定影響,表現為卡勒瓦拉英雄Lemminkainen的母親用耙子在冥河中找尋兒子的殘骸並將其復活,而在古希臘則是Isis在河中找尋Osiris的殘骸並將其復活(具有復活神跡的神祇一般是古代的農業神或穀神,Osiris也毫不例外)。那麼Lemminkainen/Osiris與Lemminkaisen aiti(「Lemminkainen之母」,她在《卡勒瓦拉》中沒有名字)/Isis的關係究竟是如芬蘭神話的母子,還是如埃及神話的兄妹、夫妻呢?兩者都是,因為這是神話敘事。

Persephone
  Proserpina為其別名。這一神祇起源於前希臘時期,有可能是古代歐洲女神,與Semele、Hecate、Artemis、Gaia、Demeter等女神存在嚴重的形象、職能混淆現象,在被希臘人接受並納入奧林匹斯神系前原為生殖和穀物女神。受到其司掌穀物職能的影響,Prosepina一名由此而來,與拉丁語pro serpere有關,指種子的發芽、蔓爬。
古羅馬青銅塑像,手捧Eros的Venus。Venus右手拿著石榴,石榴因為種籽多而被視為是豐產的符號,體現了Venus作為母神和生育神的司職。在古希臘神話中,原為植物和豐產神的Persephone則因為吃下冥神Hades的石榴而不得不有一半時間留在冥界,體現出Venus/Aphrodite與Persephone/Proserpina的關聯。雕像頭戴冠冕,象徵光明,而與Liber神祇存在混淆。

Iuppiter/Zeus
在拉丁字母體系確立之前拉丁姆地區的字母體系並不固定,曾經有個類似於今日大寫字母I的字母,這一字母為濁唇齒音,發音類似於[z],如下圖:
  Iuppter即Zeus-pater(宙斯父親),也即Iu-源自希臘語Zeus。而希臘語Zeus的本意就是「神」(拉丁語deus, 希臘語θεός),只不過這個特指的神專指宙斯神或「主神」。
  這一神祇起源於原始印歐人的白晝之神*Dyeus ph2tēr,意為「天空爸爸」。在《梨俱吠陀》(Rigveda)中,這個神被以Vedic梵語稱作Dyaus或Dyaus Pita。拉丁語Iuppiter的稱呼源自這一神祇名諱在原始印歐語中的呼格形式*dyeu-ph2tēr,源自詞根*dyeu-,意為「閃耀(to shine)",以及相關衍生義,如「天空、天堂、神」。在米諾斯(主格Minos,屬格Minoan)和邁錫尼文化,宙斯並不是主神,而是小神,被人們認為是最終被殺死的來自人世的半神(mortal demigod),宙斯在早期以線形文字B拼寫的邁錫尼希臘語中,被寫作di-we或di-wo。宙斯是奧林匹斯神系中,唯一一個其印歐語源關係直接透徹的神祇。
  希臘語Zeus(Ζεύς,發音如/zdeus/)的變格情況如下:呼格Ζεῦ / Zeû,賓格Δία / Dia,屬格Διός / Dios,與格Διί / Dii。按照希臘語變格的觀點來看,Zeus和Di-表達的無非都是一致的意思,即「神」,而希臘語變格體系中不同變格形式,特別是差異較大的變格形式,本身也是由不同方言,甚而是不同語言表示相同或類似含義的詞彙,彙集於一的。從前者Zeus的變格形式衍生出了Zeus和由希臘語Zeus和拉丁語Deus(發音由希臘語的/zdeus/變為羅馬口音的/deus/)來命名的一系列神,從Di-衍生出了Dionysus、Di Penates等一系列神。它們的根源,都是古印歐語的*deywos,與梵語deva同源。
  以上是關於Deus-Zeus關係的第一種說法,即Deus、Zeus指的原本都是非專指的「神」。但是《羅馬風化史》給出了另一個說法,即deus一詞的本意指的是古羅馬的陰莖狀圖案。這一陰莖圖案在古羅馬文化中被認為是趨福避禍的象徵符號。
The deus symbol.
  龐貝古城遺跡地磚上的陰莖圖像(deus)。這被古羅馬人認為是表示福分、有著趨利避害魔力的圖案。陰莖圖像亦名fascinum,並由此衍生出拉丁語動詞fascinare(過去分詞fascinatus),從而衍生出英語fascinate,本意即是「(用陰莖圖像)使之著魔」。Fascinum一詞可能源自伊特魯利亞人城鎮Fescinnia一名。
Phallus image, deus image,龐貝古城
  房屋上的deus符號。來源:我忘記了。
animal combined with phallus
  出土文物:獸身與陰莖合併的銅制風鈴文物,現藏大英博物館。
  Isidore認為Iuppiter源自helping(iuvare),Iuppiter的意義也即iuvans pater(helping father)。
  Isidore如此解釋化身為牛的Iuppiter劫掠Europa的神話:Iuppiter所乘坐的船只的旗幟是一頭白牛(古羅馬Brutus家族的旗幟也是一頭白牛)。我猜測,曾經在古希臘發生過某位英雄劫掠美女的事實,但這一事實逐漸被神話化、失去了現實性。
  拉丁語deus源自古印歐語(或,現代語言學家根據所有可用證據,從而主觀認定存在的「古印歐語」,「存在」與「我認為存在」還有一段距離)的*dewos,其陰性形式為dea,而梵語表達同一概念的類似詞彙為deva(可視為de-us>de-ua>de-va>deva)。目前主流觀點是,這一詞與「日」或「太陽」(dies, dia)有關。
  拉丁語divus(divine, holy, of god)、divinus(divine,由div-us加上-Vn-中綴變為div-in-us)等詞與deus同源,可以視為是由deus衍生的。

Ianus
  Isidore認為Ianus的名字源自ianua(door)。但有學者指出,拉丁語中並無ian-這一表示「門」的字根(對比英語door,德語Tuer,希臘語θύρα),「雅努斯神」的含義並非衍生自「門」,而是恰恰相反。
  希臘神話中也有一個司掌門神職能的Prothyraias女神(即Pro-Thyra-ias),此名正源自前文希臘語θύρα。
  古羅馬還有一位Portunus門神(portu-n-us,porta,「門」),與Ianus相似,後成為港口、碼頭之保護神。畫像中的這個神手持鑰匙。古羅馬人崇拜他的節日在8月。

Neptunus/Poseidon
  Isidore認為Neptunus一詞源自nube tonans(roaring in the mist),但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是俗詞源法。etymoline.com也指出,這一詞可能源自古印歐語詞根*nebh-(cloud, 對比拉丁語nebula: fog cloud, mist、希臘語νέφον : cloud和現代德語Nebel: fog, cloud。現代英語的cloud則源自古諾斯語或斯堪的納維亞語)。
古羅馬馬賽克,Neptune,突尼斯。圖中Neptunus駕著馬,同時卻手掌漁叉出現在海上,體現出司掌海洋與司掌馬匹職能的混淆。同時,Neptunus頭上還有halo,顯現出與太陽司職的關聯。許多世紀後的基督教繼承了這一傳統。
  按照文獻10,Poseidon其名字的本意是「地神之夫」,屬於原初的地神行列。
  Gimbutas認為Poseidon一詞有著非印歐起源。Poseidon原為邁錫尼主神,掌管大地、海洋、馬匹和地震,起初可能是米諾斯文化的男神,對應於地母(De-meter、Gaia,de-、ge-,「大地」在古希臘語中的兩種方言,見Demeter條目)。在希臘荷馬時代,其名為Poseidaon,更早形式為Poteidaon,其詞源為印歐語的potis(主人)和da(大地)。根據更早的Pylos地方出土的線性文字B記載,Poseidon這一神祇在接受祭禮的時候,是與一位女神po-si-de-e-ja一起接受的,而後者的與格為Posidaeitai。Potis一詞與雅典娜早期在克諾索斯泥書板中的拼寫有關,見Athena條目。
  Poseidon的象徵物是有著魚尾的馬。這一古典時期的象徵,實際上是對於Poseidon神祇歷史形像之沿流的混淆與混合。文獻21等多個來源都指出,Poseidon這一神是古老的馬神,他同時庇護騎兵與駕車比賽。馬對於印歐人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這主要體現在馬的軍事性上。Poseidon作為馬神的存在,實際上就是作為軍事貴族象徵的存在。魚是後世作為海神的Poseidon的象徵。二者融合為一,便有了魚尾馬這一神話生物。對作為馬神的Poseidon的圖騰崇拜,從Melanippe女神中也可看出(文獻[6])。Melanippe本意是黑色的母馬(melani-,黑色的,-ippe, hippe, 母馬),她的丈夫正是馬神。
  文獻6也說,Poseidon最初是地神,以馬的圖騰崇拜形式存在:他的別名是Hippios(「」屬馬的」,hippos,「(公)馬」);他的兒子中有馬;他被尊為養馬業的庇護神;為他舉辦的伊斯特摩斯賽會上有馬術比賽項目。他的名字早在公元前第二千紀年就被提到,同時還有他的別名:恩諾西勾斯和葛俄科斯,分別意為「大地的震撼者」和「大地的統治者」。Poseidon這個名字也即「大地的丈夫」。不僅如此,從他的別名菲塔爾米俄斯(「豐產者」)來看,他還是一位豐產神。隨著奧林波斯神教逐漸形成,他才被「分配」了海洋的司職,並且將古代的地方性(或部落性、城邦性小神)海洋之神,如Nereus、Okeanos、Pontus等排擠到次要位置。在意大利,Neptunus神與Poseidon神被混同,並合二為一。

Vulcanus
  Isidore認為Vulcanus源自volans candor(flying radiance)或原形本為volicanus(這個說法自然又可能是俗詞源法,就好比咱們說棺材棺材升官發財...)
  Etymonline.com認為這一詞源自伊特魯利亞語(Etruscan)。

Apollo
  Apollo的名諱在古希臘的不同方言中拼寫不一,但大體一致,阿提卡方言、愛奧尼亞方言和荷馬希臘語作Ἀπόλλων(Apollon,其實-n就是殘留的屬格詞尾), gen. Ἀπόλλωνος(Apollonos,-nos是屬格詞尾,與拉丁語-nis相近);多里克方言作Ἀπέλλων(Apellon);阿卡迪亞-塞浦路斯方言(Arcadocypriot)作Ἀπείλων(Apeilon);艾歐裡亞方言(Aeolic)作Ἄπλουν。Apollo是拉丁化的Apollon,習慣上拉丁語主格脫去屬格詞尾殘留,但在希臘語,和趨於「攀附」希臘古典正統的德語中,-n屬格殘留詞尾是保留的。
  在神話中,Apollo被描述為天神Zeus與Leto女神的兒子,貞潔月神和狩獵神Artemis的同胞兄弟,這意味著人們認為Apollo所代表的光明生於天空和黑暗,同時認為他代表著太陽,自然與月亮所代表的Artemis形同兄妹,而「兄妹」的人類社會化隱喻又出自,或者更為恰當地說,「受制於」印歐語言的陰、陽特性。
  在受希臘文化影響的伊特魯利亞神話中,Apollo的對等神祇是Apulu。
  《水母與蝸牛》作者Lewis Thomas認可Hesychius的看法,認為Apollo的名字源自多利克(Doric)方言απέλλα (apella,從語文學角度來看,apell-a與如上所述多里克方言的Apell-on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為陰性,後者為陽性/中性),意即一個類似於現代「委員會」性質的組織,最初意為「政治的聚會」,Apollo的本意即「召集」或「集合」,因而Apollo最初是象徵政治生活的神祇。從古代希臘語民俗詞源學角度看,這一多利克方言απέλλα最初意為牲畜欄圈或圍牆,之後才演變為人們在公共廣場(agora)上的聚集(assembly)。古馬其頓語(Macedonian)的πέλλα (pella)意為石頭,以古代馬其頓王國的首都Πέλλα命名。
  Apollo的別名是Sol,及專指化的「太陽」。Isidore認為Sol可能與solus(sole, alone)有關。這一詞從拼寫角度考慮,與高盧戰爭後融入帝國時期羅馬人信仰的高盧-羅馬神祇Sulis有關,參見Sulis條目。
  etymolone.com只說認為Apollo一詞與希臘語的to drive away(the evil)有關,但並未給出語言上的實際例證。
  《神話辭典》認為Apollo的名字源於小亞細亞語的詞根,意思是門戶,並認為他最初是保佑豪宅或城市平安的門神(對比羅馬神Janus),且他的別名之一即阿波羅·透賴俄斯(Apollo Thurius,thur-i-us意即「門戶的」,thur-對比Eng. door, Ger. Tuer)。《神話辭典》還認為,Apollo作為神祇於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傳入希臘(邁錫尼時期),最早發端於圖騰崇拜,這一起源可見於Apollo的許多別名,如阿波羅·呂刻俄斯(我猜測是Lykeos,即lycos的形容詞形式,lycos的拉丁語對等詞是lupus)意為「狼的」,阿波羅·斯明透斯(Apollo Smintheus)意為「鼠的」。此外,阿波羅·皮提俄斯(Apollo Pythius)意為「皮同的」(of Python),即「蛇」,但這一說法源自「Python」地方的阿波羅聖殿;阿波羅·德爾菲(Apollo Delphi/Delphus/Delphius)意為「海豚的」,這一名字應當也源於地名德爾福斯(Delphos,-i是-os/-us在拉丁語裡的單數屬格結尾)。由於這些別稱的影響,人們自然而然將海豚、狼、鼠作為代表他的神聖的動物,除此之外還有鷂鷹和蜥蜴。
  此外,Delphi(德爾斐的)一詞在希臘語中與「兄弟、姐妹」(adelphos, αδελφός
, adelphe, αδελφή)拼寫相近。文獻24認為Delphi即是源自delphoi(delphos的復數形式)。
Apollo另有別名稱Phoebus,Isidore認為這一名字源自拉丁語ephebus(youth),而etymonline.com認為與希臘語phoibos, Φοίβος(bright, pure)有關,《神話辭典》也認為phoebus一詞是希臘語的「光輝燦爛的」。
  Apollo也被稱為Pythius,因為他殺死了巨蛇Python(由於蛇與醫學相關,因而Apollo也被尊為醫神)。《金枝》作者J. G. Frazer指出,Pythius一名的的來實際源於Python地方的Apollo崇拜。阿波羅(Apollo)殺死巨蛇(python)這一傳說的本質,很可能是對史實或某種習俗的扭曲,這種習俗已經被《金枝》一書所論證。這一習俗就是任何人想要成為Python地方(Python地方的名字與「蛇」拼寫相同)Apollo神殿的大祭司,必須從一棵特定的橡樹上折下一支槲寄生(「金枝」),然後殺死現任大祭司。這個習俗被神話化後,成為了阿波羅殺死大蛇皮同(Python)。
  Apollo的別名是「德利安(地方)的神」(Delianus),這源自人們認為他的出生地是愛琴海上的德洛斯島(Delos)。
  Hyperion在現代一般被解讀為泰坦之一,Uranos與Gaea之子,但最初可能就是對太陽神的別稱。這一詞本意是「從上往下方看的人」(希臘語hyper(high above),可對比拉丁語super,德語ueber,英語over,在一些英語方言中,over干脆就被發為[ober],正如silver被發為silber)。
  Helios也是Apollo的別名,helios即希臘語ήλιος「太陽」,跟Sol一樣開門見山,精明扼要,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無以贅言,快刀亂麻,毫不拖沓,當機立斷...
  Phaethon是另一任太陽神,在荷馬史詩中是Helios的別名,可能與Apollo出現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另一個神祇,但是在職能上與Apollo有相同之處。《金枝》曾經精闢地闡述了司掌同一職能的幾代神的起源模式,各位有幸不妨一閱。etymonline.com認為Phaeton一詞可能源自希臘語phaos, φως(light),其詞尾有時帶-t,如φωτιά(light, fire),可能與希臘語復數變格的s-t交替有關(實際上拉丁語也如此,而且復數主格常同單數屬格)。《神話辭典》認為Phaethon一詞在希臘語裡意為「熊熊燃燒的」。
  前面提到了Apollo神與狼(lykos, λύκος)的聯繫,而關於lyk-詞幹的起源,Bruce Lincoln(《死亡、戰爭與獻祭》)提到它可能與希臘語leukos(發熱、發光)有關,此處還可參考德語leuchen(scheinen,shine)、erleucht(shined)。lykos在古代民族被普遍作為人格化國家(民族名)和英雄的象徵,而這一現象最終追溯至原始印歐風俗或觀念,Bruce認為即「披著狼皮、或戴著狼頭的戰士」,亦如北歐人的狼皮戰士ulfsark和羅馬人披著狼皮的旗手(signifer)。可見,存在這麼一種聯繫:
原始Apollo神 -> 作為英雄的Apollon
                          |
                    狼,lykos ->  受到語言因素影響,熱的、發光的 leukos
                                                                                  |
                                                                        作為太陽神的Apollon
  希臘語中,Apollo與動詞ἀπόλλυμι (apollymi,to destroy)形似。柏拉圖在《Cratylus篇》中將Apollo的名字與 ἀπόλυσις(apolysis,to redeem)、ἀπόλουσις(apolousis,purification)、ἁπλοῦν (aploun,simple)相聯繫。在忒撒利亞語(Thessalian)中,Apollo的名字與Ἄπλουν(aploun)、Ἀει-βάλλων(aeiballon, ever-shooting)有關。
  民俗詞源學來看,主張非希臘語語源的人認為,Apollo一詞源自希梯語(Hittite)的Apaliunas,可能意為獵手(這可能導致古典時期Apollo作為遠射神的形象的確立,而由於Apollo是遠射神,以及太陽與月亮的想對應關係,因此被認為是日神妹妹的月神Selene/Diana同時具備了遠射的能力,繼而導致Diana具備林神形象)。Apollo神的名字可能源自忽里亞(Hurria)和希梯人的神Aplu的名字。而Aplu這一神最終又源自阿卡德人(Akkadian)的神阿普魯·恩裡勒(Aplu Enlil)的前半部分,字面義即Enlil之子。這一稱謂用於稱呼Nergal神,而Nergal神與Shamash有關,後者是巴比倫人(Babylonian)的太陽神。
  Apollo的別名數不勝數:
Abaeus, Acersecomes, Acesius, Acraephnius, Acritas, Actius, Aegletes, Aegyptius, Agreus, Agyieus, Agyleus, Alexicacus, Amphryssius, Amyclaeus, Anaphaeus, Aphetor, Apotropaeus, Arcitenens, Argurotoxus, Asterusius, Averruncus, Basses, Boedromius, Branchides, Cataonius, Cerdous, Chrysaorus, Chrysochaites, Chrysotoxus, Cillaeus, Cirrhaeus, Citharodos, Clarius, Coelispex, Comaeus, Corypaeus, Culicarius, Curotrophus, Cynthius, Daphnaeus, Decatephore, Delius, Delphicus, Delphinius, Didymaeus, Dionysiodotes, Diriadiotes, Dromaeus, Eleleus, Epibaterius, Epicurus, Epidelius, Euchaites, Eupharetres, Exacesterius, Gryneus, Hebodomagenes, Hecatebeletes, Hecatombaeus, Helius, Hermapollo, Horion, Horus(Orus), Hyperboraeus, Hyperion, Hysius, Ichnaeus, Ilios, Ismenius, Laossoos, Larissaeus, Latous, Leschenorus, Leucadius, Loimius, Loxias, Lycaeus, Lycegenes, Lycius, Lycoctonos, Marmarinus, Metageitnius, Milesius, Musagetes, Myricaeus, Napaeus, Neomenius, Nomius, Orchestes, Ortygia, Paean, Palatinus, Parnopius, Patareus, Patrius, Phanaeus, Philalexandrus, Philesius, Philius, Phoebus, Phylleus, Phyxius, Platanistius, Poliris, Proopsius, Prostaterius, Ptous, Pyctes, Pythius, Salganeus, Saligena, Smintheus, Sosianus, Spelaites, Spodius, Tegyraeus, Telchinius, Temenites, Theoxenius, Thermius, Thorates, Thurius, Thymbraeus, Thyraeus, Toxophorus, Triopius, Ulius, Vulturius, Zerynthius, Zosterius.
  單單要研究透徹Apollo這一個神的如上別名及其歷史淵源與變遷,三十篇博士論文可能都不夠(何況我一個搬磚的)。所以我還是先把素材放在這裡以待他日之用。
  正如其他以自然現象命名的神祇,太陽神和月神都有人格神和自然神之分。作為自然現象的太陽和月亮自然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概念,它們往往都與時間、美貌的概念相連(如芬蘭史詩《卡勒瓦拉》,其中太陽、月亮二詞配對出現得如此頻繁,以至於我不得以用「作者和譯者早已理屈詞窮江郎才盡」來加以解釋)。如果說日神和月神都是時間之神(比如說,受cronos拼寫影響的Chronos神?)的子女也不為過,因為這只是文學中出現最頻繁、最正常不過的隱喻。

Artemis/Diana
  作為自然現象的太陽是相對於Apollo的Sol/Helios,而月亮則是相對於Artemis/Diana(無論你用什麼名字稱呼她)的Luna/Selene。如Propertius在詩中(iii,20)寫道:
Nox mihi prima venit! primae da tempora nocti!
Longius in primo, Luna, morare toro.
Tu quoque, qui aestivos spatiosus exigis ignes,
Phoebe, moraturae contrahe lucix iter.
我的初夜即將來臨!給我多些夜晚時間!
月啊,讓我們的首次結合變得漫長。
還有你,帶來夏日盛火的
太陽啊,將光芒的行程縮得更短些。
(翻譯:俺)
  Selene因為拼寫相近的緣故又與林神Sileni存在聯繫,可能因此導致通過月亮與Selene相連的Artemis成為林神。Sileni是一位以老者形像出現的林神,同時融合了林神Pan和Satyr的形象。大腹便便的他騎著一匹毛驢,而這被學者認為又是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塞萬提斯筆下《堂吉訶德》中的堂吉訶德的忠誠跟班桑丘·潘沙(Sancho Panza)的原型。
古羅馬壁畫局部,可能代表酒神與潘神,地中海地區,公元1世紀
浮雕,擎著酒神杖(thyrsus)的Silenus,Campana地區 hyrsos. Roman, 50-100 Fired clay. 16,3 x 14,0 cm THORVALDSENS MUSEUM
  在古希臘-羅馬原典中,關於神祇形像錯亂的痕跡何止一處兩處。在《Carmina》(歌集,文獻16)第XXXIV首中,古羅馬諷刺詩人(其實再為他戴上「淫蕩打油詩人」的高帽也絲毫不為過)Catullus將貞女林神戴安娜與勒陀扯上了聯繫:
Dianae summus in fide
Puellae et pueri integri:
Dianam pueri integri
  Puellaeque canamus.

O Latonia, maximi
Magna progenies Iovis,
Quam mater prope Deliam
  Deposivit olivam.

戴安娜,我們新靠你,
貞潔的少女與少男:
戴安娜,我們貞潔的
  少男少女,將你頌讚。

啊,拉托尼婭,至高
朱庇特的偉大果實,
在提洛島的橄欖樹旁,
  你母親產下了你,
(李永毅 譯)
  其中的Latonia實則為Lato-n-i-a,Lato-是詞干,n-是屬格變格附加的中綴(如Plato, gen. Platon-is),-i-是子系名,-a是陰性詞尾。這裡的子系名(子系名是我瞎掰的偽術語,能湊合表達我的意思就行了)意味著,Latonia是Latona的女兒,亦如拉丁化高盧人子系名中綴的-nicna(女性)或-nicno(s)(男性)。Latona即天神宙斯的配偶(之一)Leto,關於Leto的本意值得單獨探討(見下文)。不僅如此,在接下來,Catullus還有讓人更加匪夷所思的舉動:
Montium domina ut fores
Silvarumque virentium
Saluumque reconditorum
  Amniumque sonantum;

Tu Lucina dolentibus
Iuno dicta puerperis
Tu potens Trivia et notho es
  Dicta lumine Luna.

Tu cursu, dea, menstruo
Metiens iter annuum,
Rustica agricolae bonis
  Tecta frugibus exples.

以使群山,以及
翠綠的森林,以及
幽靜的峽谷,以及
  潺湲的溪流,歸於你。

你被分娩中痛楚的女人
稱為朱諾,稱為盧契娜,
你,大能的特利維婭,
  因所借之光,又稱盧娜。

神啊,你用每月的輪迴
量出了一年的旅途,
你用鮮美的水果,裝滿了
  鄉間農民的小屋。
  在這裡,首先Diana是司掌群山、森林、峽谷和溪流的林神,表現出了起源於伊特魯利亞女神Aritimi的Artemis的面目;繼而,她被稱為Iuno(這下既是Zeus/Iupitter的配偶,又是Zeus/Iupitter的女兒);再而,又司掌分娩,成為了羅馬婦女分娩之神Lucina(有時也在羅馬被作為Hera的別名);不僅如此,還被稱為Trivia(三岔路口,因「三」得名,又與「三幅面目」的月神Artimis-Selene-Luna相聯繫);最後,她還用「鮮美的水果,裝滿了鄉間農民的小屋」,搶走了農業女神Demeter/Gaia的飯碗。最後,Catullus還不忘總結一下:
無論你喜愛怎樣的名號,
都願你永遠神聖,也願你
像昔日一樣,賜福於我們,
  賜福於羅慕盧斯的後裔。
(李永毅 譯)
  可見,以上稱號指代的都是同一位女神,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Catullus所在年代(公元前一世紀上半葉)羅馬人的看法與風俗。那麼,這位Iuno/Demeter/Gaia/Trivia/Diana/Artemis/Luna/Lucina/Selene女神,究竟是Zeus/Iupitter的母親、妻子,還是女兒呢?答案是,討論神系之間究竟是兄弟還是父子,是兄妹還是夫妻,毫無意義。對於真實存在的物質世界的人而言,A是B的母親,就一定不能是B的女兒。但是神話的邏輯是反邏輯、反理性的,A與B完全可以二律悖反。母子、兄妹或夫妻只是一重暗喻,表明男神和女神之間存在聯繫。在許多民族神話中,男主神和女主神同時是兄妹和夫妻的案例屢見不鮮,但這並不足以證明,這一神話的信仰者,抱有或至少支持亂倫的觀點,因為這只是神話敘事體系「神經錯亂」的結果。
  前文提到了Leto作為Latona女神的身份(「掌管Leto的」),以及Latona與Leto在語言學上的關聯。奇妙的是,在《神譜》中,提到了一個相似的神名,Ladona(Λαδωνα)。在文獻2中,吳雅凌認為,Ladona是兩條河流的名字,一條在阿提卡地區,另一是塞薩利亞地區佩涅伊奧斯河流的支流,而赫西俄德說的是第一條,而在神話故事中,拉冬是達芙妮的父親。
  關於Leto,柏拉圖在《克拉底魯》篇中也有論述:「勒托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她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原意滿足我們的要求,她的名字也許叫勒娑,外鄉人常常這麼稱呼她,似乎也是指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和從容的行為方式」(406a)。至於柏拉圖口中的「勒娑」、「外鄉人」究竟是何意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Leto
  Leto一名希臘語作Λητώ(Leto),多利亞方言作Λατώ(Lato),其本意有可能是「黑暗」,但這一語源和含義仍然有爭議。從「黑暗」的詞義來看,解釋了Latona的含義,即實則為Lato-n-a,「黑暗掌控女神」或「司掌黑暗的女神」,象徵光明的天神宙斯(可比於凱爾特神Lugh、Taranis)與象徵黑夜的母神生下後代,本身就是一種隱喻的敘事方法,而非對於客觀事實的重述。
  有人認為Leto一名與「忘川」(lethe,λήθη,永世遺忘)和「蓮花」(Lotus,吃下蓮花果實的人被認為將會遺忘世事)有關。Leto一名還被認為與「隱匿者」的含義有關,她的起源地被追溯至其崇拜的中心地帶,呂西亞(Lycia)。Leto一詞還被認為在呂西亞語中與Leda一詞同源,意為「女人/婦人」。

Dispater
  Dispater或Diespiter(Dis之父,Ditis Pater,nom. Dis, gen. Ditis)是Pluto在希臘的名字。Dis一詞在希臘語(δυο, διττός)中有「二」(不是二逼的那個二)的意思,Dis在古羅馬也經常與Ianvs/Janus相混淆(古羅馬的拉丁字母體系中沒有J和U兩個字母,它們均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拉丁字母字體中出現,分別源自拉丁字母體系的I和V,為避免歧義一般用Janus),因為Ianus是雙面神。Dispater也被拉丁語母語者稱為Orcus,這一詞是現代英語orc(逆戟鯨,及奇幻文學中的獸人)的起源。之所以被稱為Orcus,Isidore認為這源自冥神接收亡靈所駕駛的船只(orca),本意可能就是首字母大寫的「舟子」。在古希臘,接收亡靈的忘川渡工被稱為Charon(Χάρων),在很大程度上死神、冥神、超度亡靈之神的形象已經相互混淆了,但他們的起源和出現年代可能互不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從《卡勒瓦拉》這一芬蘭索米人的史詩中可以反映出,芬蘭的死神也是駕駛著船將死者亡靈渡往冥府的(死神Tuoni的女兒Tuonetar),這無疑就是受到了古典神話的影響。扯遠了...
  另外,Diespiter最初指的可能就是太陽之神或日神(Dies,day),因為原始人崇拜太陽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在古典時代,拉丁化高盧人也將自己的主神稱為Dis神,而且是掌管夜晚的神祇。

Liber
  Liber是意大利的釀酒神,同Dionysus混為一談,這個詞的陰性形式Libera被認為是Liber神的妻子,釀酒女神,同Proserpina/Persephone混為一談。Isidore認為Liber(自由女神,今日英語國家稱之為Freedom)一詞源自liberamentum(release,源自拉丁語動詞liberare),而且他認為,Liber之所以以美貌女性外表出現(實際上為男神),是因為最初帶有生殖崇拜的特點(而並非今日的道德上或意志上的「自由」):自由即在交合過程中種子(精子)的射出。Liber也被希臘語母語者稱為Lyaeus,他的形象是戴著葡萄葉頭冠,手執獸角(葡萄葉象徵喝醉後的安逸感,獸角象徵喝醉後引發的矛盾),這是源自希臘語lyein(to loosen),因為酒精讓你的頭腦和肢體昏昏然。這一神祇還有一個最有名的稱呼,那就是希臘語的Dionysos(希臘的酒神,希臘酒神崇拜經過南部意大利在共和時期傳入羅馬,並逐漸與拉丁人的Bacchus崇拜和對單純的葡萄藤、葡萄酒的崇拜逐漸混同為一。早期羅馬當局對酒神崇拜採取鎮壓態度,可見於李維《羅馬史》),Isidore認為,Dionysos一名(即Dio-Nys-os,Nys-a地方的男神(Dio,可視為為了形成復合名詞而脫去陽性詞尾-os的*De-os,同Zeus、Deus、Theos))要麼源自印度的Nysa山(那裡是這一自由與醉酒的神祇最初的起源地),要麼源自Nysa城(Liber神的起源地,正是因為Nysa城,Liber也被稱為Nysaeus)。
羅馬大理石浮雕圓盤,Dionysos,帝國早期,公元1世紀

Mercurius
  現代語言學學者一般認為這一詞源自拉丁語merx(gen. mercis, commerce, trade,對比現代英語market、現代法語merchant)有關,且與mercari(to trade)、merces(wages)有關,因而在Mercurius眾多司掌領域中最為重要之一便是商業。而Isidore認為Mercurius一詞源自medius currens(running in-between, go-between),且認為這一詞意即speech(因為言語、對話便是發生在兩人之間)。這一神祇可能是古羅馬從古希臘引入的,在古希臘被稱為Hermes(Ερμής),源自希臘語hermeneia一詞(「言語」或「翻譯」)。Isidore還認為,Mercurius源自拉丁語merx,且「介於兩者之間」的意向同樣適用於商業,即「介於買家和賣家兩者之間」。Mercurius還有一個別名是Trismegistus,源自拉丁語ter maximus(trifold-greatness)。
  古希臘的Hermes與古羅馬的Mercurius職能並不完全一致。古希臘的Hermes還是保佑道路與出行的神祇,Hermes這一名字最早的形式是以線形文字B書寫的邁錫尼希臘語的e-ma-a2。在古希臘存在一種風俗(與蒙古人風俗有很大雷同之處),即每位路過一種特定路標的旅者要將一塊石頭堆在這個路標之下,這個杆狀路標有著自上而下變窄的外形,和一個類人的頭部,被稱為hermae(單數herma),這一器物可能就是Hermes神的最初起源,多數學者都將Hermes的起源歸於這個herma石頭,但是herma一詞的詞源未知。
  文獻[6]也提到作為神柱的Herma,並且說在阿提卡的大路上每隔1000復步(說明古希臘人通常採用十進制)便立有這樣一根神柱,有時柱子上也刻有題詞與銘文,讓人注意安全,也有紀念陣亡戰士的悼詞,有時一根柱子上也雕有兩個神祇,如Hermes和Athena,Apollo和Artemis,等等。這無非就是今日的界碑或裡程碑的前身。
  Hermes一詞還可能因為拼寫相似性,而與希臘語hermaneus有關,後者意為「翻譯者/詮釋者(interpreter)」,現代西方語文學中的詮釋學(Hermaneutics)也正是以Hermes作為自己的象徵與符號,然而這一詞本身卻不完全源自Hermes,而是源自hermeneus一詞。通過這一層聯繫,卻又(不全乎正確地)體現出和加強了Hermes作為介於兩客體之間的神聖傳信者(messenger)的司職。
Herma
  Mercurius也受到伊特魯利亞神Turms影響。
Turms with winged petasos.
  按照文獻[22]說法,Mercurius被認為與高盧人的Rosmerta女神也有關。在整個歐洲,出土銘文都能發現她的名字,特別是在法國、盧森堡和德國地區。這一名字的構成是ro-(意為「非常、偉大」,或者乾脆就是動作的完成標識,如英語-ing,拉丁語-endum,德語-ang)和-smert-,意為「供給」(provision)、「預見」(foresight)、「輝煌」(brilliance)、「受膏的」(anointed)。而Mercurius的別名之一是Smertrios,-os是常見的高盧、希臘語陽性詞尾。Rosmerta中的-smert-部分很可能與Smertrios中的相同部分同源同義。
  在高盧-羅馬地區,兩種多神異教互相融合還使得Mercurius與高盧人的凱爾特神祇Cernunnos發生了聯繫,如下圖:
  後者Cernunnos的神祇名源自凱爾特語*cernu-「獸角」,與拉丁語cornu、英語horn同源。

Mars
  Isidore認為這一詞與拉丁語mors(death)、mas(male,gen. maris,對比現代法語mari)都可能有關,因為一來戰爭造成死傷,二來戰爭是男性的遊戲。
  Mars的希臘語名字是Ares,etymoline.com認為這一詞源自are(ruin, destroy),可能與梵語irasya (ill-will)有關。

Amor
  Isidore認為Amor源自a-mors(without death)。

Diana
  Isidore認為Diana一名可能最初形式為Duana,源自拉丁語duo和希臘語δυο(both, two-fold),與dies也有關,因為月亮既可在日間出現,也可在夜間出現。Diana的別名為Lucina,Isidore認為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源自月亮放射出光芒(lucere,lux),拉丁語的月亮(luna)可能也源自lux/lucere。由於拼寫相近,Luna與Lucina又存在了混淆和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Lucina是古羅馬司掌女性生產的神祇,可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與月神Diana的職能、形象相混淆了。Lucina一詞是典型的拉丁-高盧神名構詞法,即表示司掌領域或自然現像的構詞詞幹,加上表示司掌、掌控的中綴-n,然後以性別詞尾結束,在這一例證中即Luci-n-a,luci-是拉丁語「光芒」(lux,屬格luci-s)的詞幹,本意即「掌控光芒的」,可能暗示將嬰兒從母體中帶出、迎接外界光明的世界。Lucina女神可能起源於非印歐的司掌出生、繁衍與死亡的古代歐洲「大女神」(Dea Magna)。延續這一文化傳統的大英詞典編纂者Samuel Johnson用拉丁語寫道[23]:
Angliacas inter pulcherrima, Laura, puellas,
  Mox uteri pondus depositura grave,
Adsit, Laura, tibi facilis Lucina dolenti;
  Neve tibi noceat praenituisse Deae.
英國人中最美的少女,勞拉,
   釋下沉重子宮的擔子,
來啊——勞拉,讓盧契娜減輕你的痛苦;
   免受那讓女神黯然的苦難。
(譯者:我)
  Diana在古羅馬被認為是三位一體的神祇,也就是說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發生了混淆和神祇形像的融合,Virgil曾這樣寫道:
「貞女狄安娜的三重面孔,」
Three faces of the virgin Diana, (Aen. 4.511)
  除開新月神Luna/Lucina、林神與狩獵神Diana/Artemis這兩重身份,月神剩下第三重身份是蝕月及冥月神Proserpina。這又是一次神祇身份混淆(希臘語Persephone,原本是古希臘的穀神,是Ceres的女兒,象徵著一年一度的草木興衰輪迴)。
  Hecate/Εκάτη崇拜最初起源於色雷斯,這一名字源自希臘語hecatos(far-shooting,與太陽神的別名「遠射神」telebolos相類似,也可能正是因此而被後世的人們認定為兄妹關係),被認為是Perseus與Asteria的女兒,但逐漸與月神Artemis的形象相融合,而自莎士比亞時期起(如《麥克白》)與巫術、魔法相聯繫("I Henry VI," III.ii.64,etymoline.com),在俄語中,Gekata(Hecate的俄語形式,希臘語送音符‘/H一般被轉寫為俄語G(以源自希臘字母gamma的西里爾字母gamma表示),如Homer-Gomer)常被表示詩化的月亮。到今日,神話學家一般認為Hecate是月神的名字之一。
  Phoebe是Diana的別名,是Poebus的陰性形式,解釋可參見Apollo相關條目。
  在《神譜》中,也提到了這位Hecate女神:
「她受孕生下赫卡忒,在諸神之中,
 克羅諾斯之子宙斯最尊重她,給她極大恩惠:
 她在大地和荒海擁有自己的份額,
 在繁星無數的天空同樣獲得榮譽,
 因而在永生神中享有最高尊崇。」
——《神譜》,415
  吳雅凌隨後論述,這位「赫卡忒」(‘Εκατην,拉丁轉寫Hekate-n,-n是屬格詞尾,可以將Hekat-e看為是Hekat-os的陰性形式)是Apollo和Artemis最親的表姐妹,而Apollo也被稱為Hekatos,關於他的一些描述與Hekate極為相似,甚至超過Artemis。在Hesiodes筆下,Hecate是主宰大地、海洋和天空的女神。埃斯庫羅斯的《乞援人》稱Hekate為Αρτεμισ-'εκατα(Artemis-hekata),甚而將二者等同,說明兩個神祇發生了混同。之後,吳雅凌還說,在希臘化時代,這兩個神祇更是發生了混同,在分別獻給兩個女神的俄爾普斯教禱歌中(1和31),有許多相同的修飾語,如「狩獵女神」、「處女神」和「夜的流浪女兒」等,在Eleusis秘儀中,入會者獻給Hekate的小紅魚(Athenaeus, 325b-d)又與獻給Artemis的相同,二者似乎等同。據上文推測,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3世紀)以前,Hekate與Artemis是兩位完全不同的神祇。
  Hecate可能起源於安納托利亞的加利亞人(Carian)。由於她以三個頭,或三位一體的形像出現,在羅馬被混同於三岔路口女神Trivia。

Iuno
  可能源自拉丁語iunior(younger)(etymonline.com),與高盧語ioucinta(名詞詞尾-ta可比較拉丁語-tas)也有關,我認為前二者與英語young和德語Jung均同源。
Isidore則認為Iuno與Ianus神有關,認為Iuno即Iano,與「門」(ianua)有關,因為女性在來月經時要打開陰「戶」。這一層解釋,已經體現出了Janus神(見前文)對於語義上的「門」的影響。
  Iuno的希臘名是Hera。Isidore認為hero(希臘語heros)一詞即源自Hera,因為「英雄」被視為赫拉之子。
  Gimbutas認為Iuno起源於伊特魯利亞女神。伊特魯利亞人信仰中較為顯著的是三聯神(divine triads),與凱爾特人關於女神三位一體的信仰思想很接近。Vei曠野上聳立的Portonaccio神廟中祭祀著Minerva、Aritimi、Turan三位女神(按照吉里安諾·彭梵得等人著作,拉丁詞Minerva源自伊特魯裡亞語Menrva,Menrva女神頭像如下)。
古羅馬阿斯銅幣(Roman As)上的伊特魯利亞女神Menrva頭像。來源:wikipedia
  Menrva(亦拼為Menerva,古代由於缺少現代印刷術及傳播媒介對於單詞拼寫的約束,各種地區性拼寫和白字現像非常普遍,這一點請各位讀者一定要心裡有底,不要以過度完美主義者的觀點認為文化的傳播和使用都是極度精確、可以通過復雜語言公式計算出來的)起源於古代意大利的月亮女神 *Meneswā,此名的含義是「度量者」(She who measures),伊特魯利亞人繼承了古代拉丁語的這一名字,並將其改造為了Menrva。Carl Becker觀察到,這一名字包含有古印歐語詞幹*men-,據此與希臘語中代表「記憶」的詞彙相聯繫(如μνῆστις,記憶、回憶、重憶)。
  在羅馬,羅馬王國早期的伊特魯利亞國王塔康(Tarquinus Superbus?)所建造的Capitoline神廟所祭拜的是Tinia、Uni、Menerva。Uni的名字就是後來拉丁語的Iuno。
  另外,Iuno不是一個神,而是對多個神的相同稱呼。Vei的女神被稱為Iuno Regina(Iuno女王);伊特魯利亞Falerii的女神是Iuno Curitis。這一點類似一系列同樣被以「宙斯」或「迪奧」稱呼的不同神祇,如宙斯(Zeus)、狄奧尼索斯(Dionysus,Nysa地方的神(dio))、Zeus Ktesios等。

Titanus
  泰坦神(titan,拉丁語titanus,希臘語τιτάν)有可能是上古時期希臘人所崇拜的神祇,而在古希臘卻幾乎沒有祭拜他們的儀式。Wilamowitz認為這個名諱是古代色雷斯語言中某個指代「神」的詞,而色雷斯(Thracia)本來也就是某個指代「泰坦神之妻」或「泰坦神之女」的詞彙。Choeuroboscus則說有一名色雷斯女神即名為Titis(自《古希臘語文法》)。Pohlenz則認為Titan一詞的起源是修飾θεός(拉丁語deus)的常用表達法。
  吳雅凌在《神普箋釋》(華夏出版社)一書中指出,希臘語的Titinas一詞與《神譜》中兩個希臘語頭韻字titainontas(緊張、緊繃、奴隸)和tisin有關。

Venus
  Venus是古羅馬的愛欲女神,或者說是愛欲的人格化。在希臘地區,這一神祇被稱為Αφροδίτη/Aphrodite(我還是那個觀點,這兩個神祇可能是起源於兩個不同地區的不同神祇,只是因為司掌職能相近而逐漸趨於同化)。Venus一詞源於印歐語表示「想要、欲念、欲求」的詞根ven-(etymonline.com認為是*wen-)(可參考英語will、want、win、venom,古英語wynn(joy)、wyscan(現代英語wish),德語Wille,willen(與現代英語同源自古英語willan),法語vouloir : 第一人稱單數veux,梵語vanati(desires,love),拉丁語vollo,,凡此種種)。
  古希臘Caryatid式鏡,飾有Aphrodite、Erotes與siren,約公元前460年
  Venus一詞雖然在拼寫上以-us結尾,但並非遵從拉丁語名詞第二變格法,其變格為Venus, gen. Veneris, pl. nom. Veneres,就好比Venus是*Veners,變格方式類似於tempus-temporis。從古代拉丁語honos向現代的拼寫方式honor, gen. honoris的變化規律來看,據我猜測在古代羅馬Venus一詞的拼寫也可能是*Venur,這樣詞尾-r可以在變格時作為詞中輔音詞幹。但無論如此,Venus一詞都顯得有些異類,因為無論是-us結尾還是-r結尾都是典型的陽性結尾。
陶土小塑像,舞蹈的Aphrodite與Eros,古臘古典時期,公元4世紀,可能出自柯林斯
  Venus這一詞同時衍生了venere, veneratus(現代英語,或新拉丁語venerate)等詞彙。
  希臘語Aphrodite一詞源自希臘語αφρός/aphros(foam, foam of blood),可能正是由於這一層詞彙拼寫上的相近,促使人們「想當然」地將Aphrodite解釋為「得之於天神被割下的陽器及精液在水中化為的泡沫」。日耳曼語中也有與之意義、形態和讀音相近的詞彙,可能同源,如原始日耳曼語*freuth-「冒泡」,這一詞彙演變為古英語的afreoðan「冒出泡沫」和古諾斯語的froða「冒泡、泡沫」,前者演變為現代英語的froth「泡沫」。一方面,陽具和精液是古代生殖崇拜的遺留,另一方面,水和水體是女性的象徵(正如Gimbutas通過對古代歐洲民族考古證據作分析所得出的觀點),第三方面,古典女愛神形像直接傳承自更古老時期宗教的生殖女神。這些要素夾雜著語言上的聯繫,一起構成了新的生殖女神,及Venus/Aphrodite女神的崇拜的基本形像和「原教旨」。該神祇受到近東地區腓尼基人神祇Astaroth(亞述人稱之為Ishtar)形像的影響。《金枝》作者曾經將Aphrodite-Adonis神話追溯至亞述人的Ishtar-Tammuz神話,以此證明希臘人的這一崇拜的發源地並不在希臘。
陶土小塑像,貝殼中的Aphrodite,公元前3世紀。貝殼、泡沫等與Aphrodite的關聯,讓人懷疑這一神祇最初身份是海神之女。
  Venus/Astaroth/Astarte女神可能也反映在希伯來神話中。正如學者們所認為的,一神教在宗教發展史上只是後來者(文獻17),希伯來人的宗教或猶太教在早期則是多神階段(文獻1)。Astarte就是約3000年前古代希伯來人的母神Asherah,當時她被認為是Baal神或耶和華神(YHVH)的配偶。對這一女神的信仰在公元前500左右希伯來人歷史上的「巴比倫之囚」期間才消失。
  Isidore則認為,Venus一詞與vi(with force)有關,因為處女都要靠一股”力量“才能變成”非處女“(按Ketze的說法)。
陶土圓盤,Aphrodite騎在天鵝上,古希臘,現藏於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此處顯示出了Aphrodite與天鵝的關係,而神話中化為天鵝外形的Zeus與斯巴達女王Leda生下了兩男兩女。
  Venus/Aphrodite是別名極多的神祇之一。她的別名有:
Acidalia, Acraea, Aligena, Amathontia, Amathusa, Amathusia, Ambologera, Amica, Anadyomene, Androphonos, Anosia, Antheia, Apatheia, Apaturia, Aphacite, Apostrophia, Appias, Area, Armata, Aurea, Baiotis, Barbata, Basilea(Basilis), Byblia, Calligloutos, Callipygos, Calva, Candarena, Charidotes, Chrysee, Chrysenios, Cloacina, Cluacina, Cnidia, Colaena, Comaetho, Cypria, Cytherea, Despoina, Dionea, Dolometes, Elephantine, Elicopis, Epipontia, Epistrophia, Epitragia, Epitymbia, Erycina, Etaira, Euplea, Euplocamos, Eustephanos, Exopolis, Frugia, Fruta, Frutis, Genetrix, Golgia, Harma, Helioblepharos, Hetaira, Hippolyteia, Hortensis, Idalia, Junonia, Libertina(見Libitina條目), Libitina(見Libitina條目), Limnesia, Lysemelas, Marina, Mascula, Mechanites, Melaenia, Melissa, Morpho, Myrtea, Nicophore, Nympha, Obsequens, Pandemia, Paphia, Paracyptousa, Paregoros, Pasiphaessa, Peitho, Pelagia, Peribasia, Persephaessa, Phallommede, Phila, Pithyionice, Pontia, Pontogenia, Porne, Praxis, Psithyros, Saligenia, Schoenis, Scotia, Speculatrix, Symmachia, Telessigama, Thalamon, Thalassia, Tritonia, Tymborychos, Urania, Verticordia, Victrix, Zephyria, Zerynthia.
陶土塑像,豐產女神Isis-Aphrodite,古羅馬時期,公元前2至3世紀,埃及Alluvial泥塑。這顯示了Isis/Idis崇拜傳入古典世界後,作為母神的Aphrodite與Isis的神祇形像與職能的融合。
青銅雕像,豐產女神Isis-Aphrodite,古羅馬時期,公元1世紀

Eros
  Eros/έρως是希臘地方的愛神,但身份不一:其一為創世神(老愛神)Eros;另一為愛神(小愛神)Eros,等同於拉丁人的Cupido。Eros身份的模棱兩可同樣是新老神祇並存的典型案例之一(另如Uranos與Zeus,Ceres與Persephone/Proserpina),相關解釋可參見《金枝》,在此不再贅述。
  Eros, pl. nom. erates(*erots)一詞即希臘語「愛」,第一人稱單數動詞形式為erao,但不同於phileo、agapao和stergo,尤其偏重於情欲、欲望方面的意義。
  Cupido是Eros在拉丁地區的對等譯名,在此一並說來。Cupido, gen. cupidinis即拉丁語「愛、欲望」。
古希臘陶土油壺(lekythos),有翅膀的Eros形狀,古典時代晚期公元前4世紀,希臘阿提卡地區。這一外形很可能受到伊特魯利亞人Vanth神祇的影響。
  由於Venus是一位古老的神祇,早在希臘人之前就已存在,許多城市都被尊為她的聖城,或是建有她的神殿。古羅馬一世紀(打油)詩人Catullus在詩三十六中這樣凶狠地戲謔一位同時代的詩人Volusius,聲稱要將他「沾著大便」(cacata charta)的《諸年紀》(Annales)丟在鍛造之神Vulcanus的烈火中燒掉,獻給Venus以示為自己的情人還願(votium reddit),他鬧劇般地模仿虔敬的告神禱辭(invocatio)極其歡樂地說道:
Nunc O caeruleo creata ponto,
Quae sanctum Idalium Uriosque apertos
Quaeque Ancona Cnidumque harundinosam
Colis, quaeque Amathunta, quaeque Golgos,
Quaeque Durrachium Hadriae tabernam,
Acceptum face redditumque votum,
...
「現在,從碧藍海水中誕生的女神啊,
 住在聖城依達良和平曠的烏裡亞斯、
 住在安科納和長滿蘆葦的克尼杜斯、
 住在阿瑪圖斯和戈爾基,以及
 亞得裡亞的客棧杜契齊烏斯的女神,
 我們已經兩訖,請收下這份禮品,
 ...」
(李永毅 譯)
  上文中,Idalium是塞浦路斯的一座城市,自史前時代就崇拜Aphrodite/Venus神;Urias是意大利南端的海灣,人們或許相信Venus在此從塞浦路斯經過地中海來到意大利半島;Ancona是羅馬東北的亞得裡亞海海濱,曾為古希臘殖民地,當地人信奉Aphrodite/Venus神;Cnidum是小亞細亞西南的一個城市,當地人信奉Aphrodite;Amathus是塞浦路斯南部港口,崇拜Adonis和Aphrodite/Venus神;Golgos也是塞浦路斯城市,據說建有最古老的Aphrodite神殿(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如《Hypnerotomachia》一書所寫那樣,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最南端的Kythera島,Venus/Aphrodite因此而被稱作Kytheria,即Venus Kytheria,「Kythera地方的Venus神」);Durrachius在亞得裡亞海東岸,由於往來船只停靠於此,而被稱為「酒棧」(taberna)。

Persephone
  希臘地區的冥后,Ceres之女與Hades之妻。這一詞的拉丁拼寫為Proserpina,可能是因為受到拉丁語proserpere(pro-serpere,to creep forth,指植物種子發芽的意向)影響。這個神祇最初也是農業神/穀神。

Adonis
  《金枝》作者認為Adonis一詞並不是Adonis神的姓名,而是類似於希臘語中的Zeus,只是「神」的泛指,與希伯來語adonai(我主、上帝、主神)同源,而etymonline.com認為Adonis源自腓尼基語adon(lord)或閃族語表示「統治」的詞根a-d-n)。同時,《金枝》認為Adonis最初只是近東地區的一名穀神。
  《神話辭典》認為Adonis在閃語中的意思是「統治者」、「君主」。希伯來語舊約中即以Adoni稱呼上帝(意為「主」、「統治者」)。

Kadmos
  Kadmos/Κάδμος是希臘神話中Thebes城的建立者,拉丁語拼寫為Cadmus。據考證,Thebes確有可能為身為腓尼基人Tyro城邦王子的Kadmos所建,也即腓尼基人殖民地,但Kadmos並非建城者的名諱,而是意為「東方人」或「來自東方的」,Kadmos一詞應是腓尼基語(閃語的一支古代語言,與現代猶太人所講的現代希伯來語同源)中表示「東方」的k-d-m詞根的希臘化。
  「Kadmos創造字母」這一神話的合乎唯物史觀的解釋即:來自東方的腓尼基人在Thebes地方建立了城邦,並且將腓尼基字母體系帶到了愛琴海地區,並將之改造為希臘字母體系。

Ceres
  Isidore認為Ceres一詞源自拉丁語creare(create),因為大地創造了穀物。
  Isidore認為Ops是Ceres的別名之一,源自拉丁語opus(work),即「耕作」。
  Isidore認為Proserpina是Ceres的別名之二,並認為Proserpina源自拉丁語pro-serpere(見上文)。
  Isidore認為Vesta是Ceres的別名之三,並認為此名源自拉丁語vestire(clothe, ppl. vestus),因為Vesta以植物為衣;或源自vi sua stare(enduring by her own power)一句。
  Isidore認為Tellus(Earth)也是Ceres的別名。

Minerva/Athena
  Minerva在希臘被稱為Athene/Αθήνα,Isidore認為即「婦女」。Isidore認為Minerva一詞與拉丁語munus(gift, gen. muneris)有關,因為她「受賜於各種天賦」(variously-gifted)。
銅塑,捉著衣襟的Minerva,古羅馬,約公元1世紀,高約8.5英寸
  Athene的名字源自希臘城邦Athena,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雅典娜是人類智慧的中心,就好比雅典城是古典時代哲學(智慧)的中心。這是一種類比法。
Tritonia是Minerva的別名。Isidore認為Triton是非洲一處沼澤的地名,而少女時代的密涅瓦居住於此。
  Pallas也是Minerva的別名,Isidore認為源自色雷斯的Pallene島,因為她在此長大;或者源自希臘語pallein to doru(brandishing a spear);另一可能則是因為她殺死了巨人Pallas。
  Athena/Minerva的別名有:
Aedon, Aetherea, Aglaurus, Agorea, Agrotera, Aithyia, Alalcomenes, Alcideme, Alcides, Alea, Amphira, Anemotis, Apaturia, Area, Armifera (Dea), Armipotens, Astyra, Atrytone, Aulis (Aulon), Axiopaenas, Bellipotens, Bulaea, Caesia, Carya, Catuliana, Cecropia, Celeuthea, Chalcioeus, Chalinistes, Chrysolonchos, Coresia (Coria), Coryphagenes, Coryphasia, Cratia, Cyparissia, Cyrestes, Eirenophore, Ergane, Erysiptolis, Frenales, Gigantophontis, Glaucopis, Gorgonia, Gorgophora, Gorgopis, Hephaistion, Hippia, Hippoletis, Hoplosmia, Hospita, Hygieia, Ismenia, Laossoos, Larissea, Lindia, Luscinia, Machinatrix, Mechanica, Medica, Metis, Montana, Musica, Narcea, Nike, Ophthalmitis, Organa, Oxyderce, Pacifera, Pallas, Pallenis, Panacheis, Pandrosia, Parthenos, Perspicax, Polias, Poliphorthos, Poli(o)uchos, Praestes, Promachorma, Pronaia, Pylotis, Salpinx, Salpiga, Soteira, Sthenias, Stratea, Telchinia, Tithronia, Tritogenia, Tritonia, Unigena, Virago, Zosteria.
  Gimbutas認為Athena的起源是非印歐的古代歐洲人的鳥和蛇女神。Athena一詞並非印歐語,這一名出現於邁錫尼文明時代的克里特文本中。一塊克諾索斯泥書板上寫有「獻給a-ta-na po-ti-ni-ja(阿塔娜女士)」的字樣,a-ta-na這一名字被認為是Athena一名的起源,但字面意義尚不知曉。po-ti-ni-ja(正規拼寫被認為是potina)與potis(主人,見Poseidon條目)有關。poti-s和poti-n-a的構詞方式遵守神名的-Vn-中綴規律。
  Gimbutas認為Minerva一名源自伊特魯利亞女神(參見Iuno條目)。從出土的伊特魯利亞古鏡(約公元前530-200年)上可以發現Menerva、Menvra的字樣。這一神沿襲雅典娜,帶有尚武的特點,屬於「被(印歐人)武裝的(古歐洲)女神」(dea armata)。公元前5世紀的Menerva女神肖像有翅膀,長著美杜莎的頭。

Pan
  潘神是古希臘的林牧神,在拉丁語人群中被稱為Silvanus(lit. of woods, silvis)。Pan一詞源自希臘語pan(all),Isidore認為這是因為他由所有元素(element,中世紀哲學中的四大元素的元素)組成:獸角象徵著太陽與月亮的光輝、帶斑點的皮毛象徵天上的星辰、紅潤的面部象徵以太、手中的pan-flute象徵宇宙的和諧之聲、濃密的毛髮象徵風吹拂在大地上、野獸的下半身象徵蠻荒與獸類、山羊蹄象徵穩固的大地。他被認為是「萬事萬物」(Pan,everything)的神。

Faunus
  Isidore認為Faunus一詞源自fando(speaking, gerund of fari)或希臘語phone(sound),因為異教信徒在聖林(Isidore著作的英譯版用的是sacred grove,據我猜測原文應當就是拉丁語silvis sacris,即拉丁語的nemus和高盧語的nemeton)中依靠聲音、而非符號來占卜未來。

Fatum
  Fatum即人格化的「命運」,這一詞本身就是拉丁語的「命運」(fate)。Fatum一詞在拉丁語中與「言說」(fari,參見上文Faunus, gerund fandum)。文獻[15]認為此神是後世fay(如凱爾特傳統中的Morgan le Fay)的源頭。

Fortuna
  Fortuna是拉丁人的命運女神,即人格化的「機遇、命運」(fortune)一詞,Isidore認為這一詞源自拉丁語fortuitus(chance things)。
  Fortuna一詞並不能與英語的fortune和漢語的「運氣」完全等同,還有著「福氣、福分」的意思。在古羅馬同樣被冠以Fortuna頭銜的並不只有一位神,而有多位。如Fortuna viritis(男性福神)、Fortuna virginalis(處女福神)和Fortuna mulierum(婦女福神),指的都不是同一個神。

Furiae
  Furiae三女神(sing. Furia)是拉丁人的報復女神,類似於希臘人的Nemesis(報應女神)。Isidore認為這一詞源自拉丁語ferire(strike,擊打),因為她們「擊潰」人們的心智,讓心靈難以平靜。請不要說Furiae一詞源自fury一詞、犯本末倒置的低級錯誤,因為事實正好相反,英語fury一詞及其含義正是源自拉丁語Furiae。「」

Morpheus
  morphein 拉丁語forma(ideal concept, form)
  拉丁名Somnium(sleep)。

Fornax
  灶神。Fornax即拉丁語「爐灶」。

Honor
  榮耀之神,人格化的榮譽,源自拉丁語honor。Honor在古拉丁語中的拼寫為honos,因為honoris的拼寫被誤認為honor-is,從而被反向造詞(back formation)成為honor並沿用至今。摩擦音-s-向流音-r-的轉變,非常類同於古代拉丁語動詞詞尾-sse(在拉丁語esse, posse等詞中仍有殘留)向拉丁語-are(如amare, agere, ire)等規則動詞詞尾的轉變。

Mutunus
  古羅馬民族是農耕民族。古羅馬傳說Romulus在公元前753年建立了Alba Longa城,在隨後的時代裡不斷與周圍的民族發生戰爭。這段歷史或許只是口口相授的傳說,但從側面反映了古羅馬民族當時所面臨的嚴峻生存環境。或許正是如此,《古羅馬風化史》作者認為政治軍事環境造就了古羅馬的文化,古羅馬很多司性、交合、生殖的神,都是後來從其他民族引入的,甚至連Venus也不例外,而多數古羅馬的多數本土神都與農牧業和戰爭相關。
Denarius with Tutunus' image.
Quintus Titius時期蒂納留(denarius)硬幣,硬幣上人物被認為是Mutunus神。來源:維基百科。
  《古羅馬風化史》作者認為Mutunus是古羅馬土生土長的一名司掌性生活的神祇。Mutunus有著雙名,即穆圖努斯·圖圖努斯(Mutunus Tutunus)。其中,Mutunus一詞被該書作者認為源於拉丁語mentula(陰莖)。但是Augustine認為Mutunus與後來被引入羅馬的Priapus這一神祇有關。Tutunus的來源可能與Tutinus有關,Lactantius曾經在《神聖的教規》中說,受古羅馬人膜拜的司掌性生活的神祇還有Tutinus,而新娘以新婚時坐在他的陰莖上的方式以示獻出貞操。
  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是,Mutunus Tutunus的名字源自拉丁語中關於「陰莖」的兩個俚語,一個是muto或mutto(屬格muttonium),另一個是titus。

Pomona
  古代拉丁人的果樹女神,Ovidus在《Metamorphoses》一書中曾經提及。Pomona一詞源自拉丁語pomum,意為果實或蘋果。直至今日,法語的果子、蘋果仍然為la pomme。Pomona可能是在pom-um的基礎上加上了-Vn-這個表示司掌、控制、統轄的中綴。Pomo-n-a的構詞法是果實的拉丁詞根pom-(a)與-n-中綴的合成,類似於Lucina的合成方式Luci-n-a(光芒的拉丁語詞根Luc-(is)與-n-的合成),前者字面意即「司掌果實、蘋果樹的」、後者字面意即「司掌光芒的」。關於拉丁語的-Vn中綴可參見我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218205882/
Pomona, tapestry, 1885
by William Morris, Edward Burne-Jones and John Henry Dearle. Ref.: William Morris: Artist, Craftsman, Pioneer, by R. Ormiston & N. M. Wells, Flame Tree Publishing: UK, 2010.

Di Penates
  Di Penates或Penates是古羅馬人的家神。這一稱呼可能源自拉丁語penus,意為房屋物資儲藏間。正如維基百科如此寫道:
An etym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nates would make them in origin tutelary deities of the storeroom, Latin penus, the innermost part of the house, where they guarded the household's food, wine, oil, and other supplies.[4] Cicero explained that they "dwell inside, from which they are also called penetrales by the poets".[5] The 2nd-century AD grammarian Festus defined penus, however, as "the most secret site in the shrine of Vesta, which is surrounded by curtains."[6] Macrobius reports the theological view of Varro that "those who dig out truth more diligently have said that the Penates are those through whom we breathe in our inner core (penitus), through whom we have a body, through whom we possess a rational mind."[7]

Pales
  Isidore說拉丁語的沼澤(palus)一詞源自農牧女神Pales,因為沼澤讓稻草(palea)得以成長。

Hera
  按照《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的說法,Hera並不是一個印歐神,且其名字並不是其真名,而是像「夫人」似的頭銜。她極可能是大陸希臘,特別是邁錫尼和阿爾戈斯本地佩拉斯吉人的偉大豐產母神,來歷比Zeus古老,可能因此在希臘神話中以著Zeus的姐姐與配偶的形像出現。Hera從母神變為Zeus的配偶,實質是「從主角淪為配角」。「從主角淪為配角」的說法在Gimbutas的理論中,即克爾幹人對於古歐洲人的征服,這一過程以男神劫掠、強姦女神的神話傳說的形式,反映在克爾幹人與古歐洲人共同後代,即印歐人的信仰和倫理體系中。
  Bruce Lincoln認為,Hera、Aphrodite和Venus都是源於拉丁姆和希臘地區土著非印歐民族文化的同一位女性神祇,「大女神」(Dea Magna)。這一大女神在印歐人的神話中也有遺留,如印歐人的命運三女神(希臘人的Moirai,羅馬人的Parcae,日耳曼人的Norns):她們以著三位一體的形式出現;她們展現自身神性的方式是從事女性勞作——紡織——而這在Gimbutas所研究的古代歐洲遺跡和出土文物中是常見的主題;她們的司掌職能範圍極大,不光有出生,還有成長、衰敗和死亡,而在印歐人的多神信仰體系中,每一職能分別由單獨的神祇承擔;她們在古希臘神話體系中被解釋為夜神(Nyx/Nox)的女兒,而夜晚與月亮、巫術和女性往往相互緊密聯繫。
  古典神話中有一類表示混沌、黑暗、朦朧環境的自然神,如夜神(Nyx)、混沌神(Chaos)、黃昏女神(Hepserides),他們一般不被等同,而被當做獨立而各異的人格對像。然而,Vernant(文獻21)認為,這些反映的無非是古希臘思想隱喻體系的不同,當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與神學家」按照自有、自創的理論體系來解釋自然哲學與自然神祇時,便按照自有的隱喻來加以描述,「他們都在創世之初設置了一種混沌未開的狀態」,然而「他們的整體思想結構仍是相同的」:「這種狀態在赫西俄德那裡叫做Chaos,在某些歸於Orpheus、Musee和Epimenides名下的神譜中叫做Nux(黑夜)、Erebos(黑域)或Tartaros(冥府),在Anaximandros那裡叫做apeiron(無限定)。」這無外乎都是用人格的語言表達方式,來形容同一種,或同一類思想客體。
  古代的人們將命運之神的形象設定為站在球上的女子,因為人一旦站在球體上,便搖搖晃晃、難以平衡,是一出對於盛衰無常的命運的暗喻。從「圓球」的概念,出現了後來的所謂命運之輪(rota Fortunae),所謂被「命運之輪碾過」,是一種對於古老知識的篡改,而在某種意義上又形成了新的知識(這一過程與神祇的發展非常相似)。「命運之輪」的說法常見於文獻,如中古高地德語/拉丁語抄本《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中的:
Ama me fideliter,
fidem meam nota,
de corde totaliter
et ex mente tota,
sum presentialiter
absens in remota;
quisquis amat taliter,
volvitur in rota.

請虔敬地愛我吧,
聆聽我的忠貞,
用盡你全部心靈
和你所有精神。
我將與你共存兮,
即便我已遠離。
誰若如此來愛戀,
則立輪輻之上。
(譯者:俺)
古羅馬馬賽克,「常憶死亡」(memento mori),出土於龐貝古城,這一副作品也出現在HBO歷史連續劇《羅馬》的開場中。頭骨意味死亡,蝴蝶表示死亡來臨的急速與不可預示,下面的輪子(rota)即是中世紀命運之輪的前身。
  Heracles在他十二項差役中殺死了一頭尼米亞獅子,這頭獅子在《伊利亞特》中被認為是Hera養大的:
「她受迫於俄耳托斯,生下毀滅
 卡德摩斯人的斯芬克斯和涅墨厄的獅子,
 宙斯的高貴妻子赫拉(Ηρη θρεφασα Διοσ κυδρη παραλοιτισ)養大這頭獅子,
 讓這人類的災禍住在涅墨厄的山林。」
——《伊利亞特》卷6,183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文本中起碼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斯芬克斯(Φικ)是舶來文化。斯芬克斯在文本中被形容為「卡德摩斯人的」(Καδμεσισιν),即「東方人的」或「腓尼基人的」,這說明斯芬克斯是從腓尼基傳入希臘的。斯芬克斯原是Boeotia地區傳說中的怪獸,獅子身,女人頭,帶有翅膀,後才被人們與Oedipus傳說中的Sphinx相互混同。
Sphinx形的大理石桌子底柱,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間
2、獅子與古代歐洲母神有關。無論是語境中的「她」(這裡對於「她」的身份,學界中有爭論),還是赫拉,應該都起源於古代歐洲女神,或者至少延續了古代歐洲女神的形象與特點,特點之一便是大女神形象在出土文物中與獅子形象同時出現,文獻2中進一步說,據托名Epimenide的殘篇記載,涅墨厄獅子每次現身,都是從月亮上下來。月亮與女性的關係(mens, menstruation, femininity),已經不言而喻。這一關係導致了後世古希臘神話中,關於赫拉與獅子的關係論斷。
3、赫拉與古代歐洲民族大女神的同一性。
半身像,將自己打扮為Heracles/Hercules的羅馬皇帝Commodus

Charon
  Bruce Lincoln在他的《死亡、戰爭與獻祭》一書中從各種古典語言與文獻龐引博徵了一系列證據,並精闢地從古代印歐民族文化角度解釋了Charon這一神祇的起源。在此,我無法避開如此雄辯且深入的剖析材料單談自身觀點(實際上我也沒有自己觀點,全部源於其他書著作者),就此不得將其著作原文精要摘錄如下:
  古希臘的Diodorus Siculus認為Charon源自埃及,但這一觀點被作為帶有「埃及中心論」傾向的不實論據而拋棄。
  Charon(Kharon)起源於古代印歐民族原始神話,他們相信由一個艄公將死者的亡靈渡過一條河流。
  Charon一詞與希臘語geren(老者)有關。古希臘地理學家Pausanias最早在其著提及《Minyas》的部分提到了Charon,並肯定他是一位老者:
「卡戎就是那船上老邁的艄公(geraios porthmeus),但是他們在渡口邊卻看不到他。」
  古希臘戲劇作家Aristophanes在《青蛙》中稱之為「一個老人,一個水手」(aner geron nautes);古希臘悲劇作家Euripides在《阿爾賽斯蒂斯》也提到了「那個老人、屍體的引導者」(geron nekropompos);古羅馬諷刺詩人Lucianus在形容他人時提到「他就像那個艄公一樣老邁」,並描述這個艄公與Thanatos(希臘語,(人格化的)死亡)一起工作;古希臘作家Seneca在《Oedipus》中也提到Charon的老邁:
「……
 看守著他的大船的——
 是一個水手,年高老邁(durus senio navita crudo)——
 ……」
  Vergilius在《Aeneid》中寫道:
「……
 他已是年長(senior),但是神的老邁(senectus)豈非茅廬初出,青春年少!
 ……」
  此外,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但丁、拉辛和T. S. 艾略特。
  在日耳曼人文學傳統中,《沃爾松薩迦》(Volsunga Saga)第十章及今日冰島的《詩體埃達》第二段《Fradautha Sinfjolta》都提到了Sigmund抱起自己兄弟Sinfjolti的屍體裝上海灣邊由無名艄公駕駛的小船並駛離、消失,給人留下神秘的感覺,而多數評注此段文字的學者都將這名艄公當成Odinn神。而據Lincoln分析,這名艄公應當就是Karl,也就是說Charon一詞與希臘語的geren和德語的Karl都存在語源關係。同時,geren、Karl也與古代印度文本(如《蒙查羯奧義書》)中的梵語jara同源。
  Karl在古代斯堪的納維亞語(古諾斯語)中是與女子相對的一個常見男子名,表示泛指的男子(類似於英語中Jack之於Jill——Kya),在較為特殊情況下常常指代下層的自由人,與古高地德語karal和盎格魯-撒克遜語ceorl(現代英語churl「鄉巴佬、笨伯」的詞源,如a churl in a church)同源,但是也可以指代已婚男人和老人。Karl一詞源自原始印歐語的*ger-「成長、成熟、收獲」(對比英語grow,拉丁語crescere),其更為古老的含義是「消除、消蝕、腐敗」,正是這個動詞衍生了希臘語geron(老人)。Karl詞尾的-l類似於古教會斯拉夫語的zbrel'b,「成熟」(<zbreti,「收獲」)的詞尾模式。一言概之,Karl的本意就是「老人」。
  在日耳曼神話中,也有一位老艄公叫做Karl,即《詩體埃達》中Harbarthsljod中的核心人物Harbarthr。他也被稱為ferjukarl(渡口老人),從詞源上說就是「老艄公」。在這個故事中,這位老艄公不僅一口拒絕了前來求渡的Thor神,還與神吵了起來。顯然,這位老艄公就是Odinn神。在《Codex Regius》中,Harbarthsljod一詩被置於獻給Odinn和Thor的詩歌之間,表示兩位神祇同等重要。Harbarthr一詞的本意也即「那須發灰白的」。
  《Hymiskvitha》中也有一位古斯堪的納維亞艄公被稱為Karl,即書中的巨人Hymir。他用渡船載著Thor去大海的盡頭漁獵纏繞Midgard的大蛇(順帶一提,大蛇的原型可能是巨型帶魚——Kya)。
  不僅如此,在凱爾特人的文獻中也有這位老人存在。《聖布蘭達航海記》(Navigatio Sancti Brendani)第一章中,Barinthus對聖布蘭達講起了自己遠渡重洋到了天堂般的「聖徒應許之地」(terra repromissionis sanctorum)的事情,以此激發聖布蘭達前往此處。這一文獻被認為(凱爾特文獻通常如此)在摻入基督教內容的同時,保留了古代凱爾特文化的航海故事(imrara)的形式與內容。
  Geoffrey of Monmouth在《梅林傳》(Vita Merlini)中描寫了在卡姆蘭之戰(Battle of Camlann)中身負重傷的亞瑟王前往阿瓦隆(Avalon,正如多個文獻共同指出的,Avalon的本意是「蘋果島」,aval-即「蘋果」,參考英語apple、德語Apfel,蘋果在凱爾特文化中往往與冥界相聯繫——Kya)療治的故事:
「他們管蘋果島叫Fortunata,
 ……
 Morgen就是她的名字;她在各地學習有用的知識,
 以便能夠治療病弱的軀體。
 ……
 我們把亞瑟王抬到那裡,有Barinthus作為向導,
 大海和天上星星他都認識。
 在這個撐木筏者的幫助下,我們將王子帶到那裡,
 ……」
  Morgen(現在一般作Morgana le Fey,巫女莫甘娜)一詞起源於古愛爾蘭的Morrigain,即戰爭與死亡女神(與日耳曼人的Valkyrie極為相似——Kya)。可見,Barinthus就是將亞瑟王渡向阿瓦隆島的艄公,Henri Martin在《法蘭西史》中稱其為「高盧的卡戎,那擺渡死者的」。Barinthus的名字是對一個古愛爾蘭語名字的拉丁化,其原型是Barrfind,即「白髮者」(凱爾特語barr-極有可能與日耳曼語har-「毛髮」同源,而find則是源自凱爾特語的finn-詞根,表示「金黃、黃到發白的」,一般用來形容頭髮的色澤,如愛爾蘭神話傳說中芬尼亞斯勇士團的金髮的Finnia(亦稱Finn)——Kya)。
  凱爾特人的Barinthus將亞瑟王送往死亡女神Morrigain的阿瓦隆島,而希臘人的艄公Charon將死者渡往死神(Thanatos,Mors,但是需要說明,Morrigain的mor-是凱爾特語的「海洋」,即拉丁語mare,與拉丁語mors「死亡」無關——Kya)的冥界,這一神話結構是何等的相似。
  最終,這一傳統一直被追溯至其已知文獻中最接近原始印歐人概念的古代印度。《祭儀百式梵書》提到了作為祭禮的天界之舟的船夫(nauh svargya)。而佛教的兩個最大教派即「摩訶衍那」(mahayana,大渡船)和「西奈衍那」(hinay ana,小渡船)。在此,渡船和涉水(tritha)帶有了宗教拯救的意味,而回溯至文化的根源,就是將死者靈魂引導過死亡之河。
  Lincoln還深入探討了更多古代印度和古代伊朗的相應情形,並將這一古代印歐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按照centum與satem兩支印歐語進行了歸納與區分,由於這一段與本文關聯不大,故略去。
  Gimbutas認為Charon源自伊特魯利亞男神Charun。這一神祇的形像是長著翅膀、禿鷲鉤形鼻子、毒蛇盤繞的頭髮、以鐵錘為武裝。文獻[6]也認為Charon與伊特魯利亞人信仰有關,但是說法與Gimbutas有出入,他認為是伊特魯利亞人將Charon神與死神想混同,而混同後的概念被羅馬人借入。Charon是Erebos與Nyx之子(一說Erebos和Styx),說白了這種神話論斷中的親屬聯繫無非反映概念間的聯繫,即Charon是屬黑暗(Erebos)和夜晚(Nyx,或冥河,Styx)的。古羅馬時期,Virgil筆下的Charon形如頭髮花白的肮髒老頭兒。歷經中世紀,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但丁筆下,Charon的形像則是一條狗,這可能是受到冥界看門犬Cerberus(希臘語Kerberos)的影響。關於印歐人神話中狗和冥界的聯繫,可以單獨參閱Gimbutas《活著的女神》,和Bruce Lincoln《死亡、戰爭與獻祭》中的大量可信、詳實、豐富的內容和文獻出處,在此我不(便)再班門弄斧。
  關於作為亡靈的冥河渡工的Charon,與渡船,以及來世之島嶼的關聯,可單獨參見我另一篇未完成的文章:《海上孤島:原始印歐人信仰觀念中的死亡象徵》,http://www.douban.com/note/325944036/

Nerio[9]
  戰神Mars的配偶,源自原始印歐語*H2ner-詞幹,包含有武力的觀念。這一詞幹在阿偉斯妥名詞nar-中有三重意思:男子、人類和武士(男子的一種)。這一詞干在羅馬語族和凱爾特語族中出現較多。同一詞幹表現為威爾士語ner「英雄」,愛爾蘭語nert、高盧語nerth「力量」、nerthach「強大的」、布列塔尼語nerz和盧維語annari-「力量」。
  Gimbutas認為,印歐人對於有著非印歐起源的女神的陽性化和軍事化(如Venus在印歐人的神話體系中成為了戰神Ares的配偶即Areia、Athena被印歐諸神Zeus荒謬地指認為自己全副武裝的女兒,神話體系就是倫理道德的體現,反映的實為古代人的價值觀),體現的實則為印歐和他們祖先克爾幹人社會的好戰本性。
  一詞亦可參見Suetonius對於Nero一名的看法,它在古代意大利Sabina人語言中被用以表示強有力(《Tiberius》1.2)。

Vacuna
  古羅馬Sabini人的保護女神。

Melissai
  Melissai一詞源自「蜂蜜」(希臘語melli,拉丁語mel,gen. mellis)。在希臘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作品殘段中,Mellisai是Artemis女神的祭司,以著蜜蜂的形象出現,而這一淵源出自新石器至米諾斯文明以來的重生象徵,3世紀的Porphyry則將蜜蜂與死者相聯繫。在Ephesus,Artemis的宗教象徵也是蜜蜂,聖殿結構也是對蜂巢的模仿,其中的女祭司叫做Melissai,而閹人僧侶被稱為Essenes(工蜂)。順帶一扯閹人僧侶。按照Lincoln的理論(文獻[9]),祭祀是宗教信仰的關鍵環節,這一祭祀的方式既可以是自我獻祭,也可以是對自我獻祭的轉嫁,如「the scape goat」(背黑鍋的羊)。自我閹割就是最為典型的自我獻祭。在從Phrygia地區傳入希臘的Cybele(與後來的Bacchus/Dionysos、Isis、Venus/Aphrodite甚至是基督教聖母瑪利亞崇拜都存在混淆)崇拜中,同樣存在自我閹割,這一點突出表現在Catullus的《Carmina》第63首(參考文獻[16])中,主要內容是男子Attis(在神話中被描寫為Cybele的愛人,與Tammuz、Adonis崇拜發生了混淆)乘船前往Cybele的聖地後自我閹割成為閹人祭司的過程。自我閹割一般針對男性而言,同時也存在女性的自我閹割的等同物,那便是保持貞潔,如古羅馬Vesta崇拜中的貞女祭司。

Semele
  Gimbutas認為這一神源自伊特魯利亞女神Semla。

Artemis
  除了上文方方面面所提到的關於Artemis的信息(因為各種神話傳說和語言文字總是不可避免地糾葛在一起),還有如下內容:Gimbutas認為這一名源自伊特魯利亞女神Aritimi、有著伊特魯里亞起源。
  文獻[6]認為Artemis是古希臘最為重要的神祇之一,涉及的神話傳說主要包括:
1、與阿波羅一同在Delos島降生(與其作為月神的身份有關);
2、和阿波羅殺死試圖侮辱其母親Leto的巨人提提俄斯(Tityos)(與殺死巨人Pallas的Athena相混同);
3、殺光Niobe的子女;
4、將Alctaeon變為一頭鹿(與其狩獵神、林神的形像有關);
5、神奇地救出伊菲革涅亞;
6、殺死Orion,等等。
  她在所有傳說中都是貞潔神,只有一個傳說提到他愛上了美少年Endymion。她的別名很多,因此也被人們認為是許多地方性神祇的統一結合體。在對她的崇拜中,殘留著人祭的傳統,如在Artemis Taurobola的節日,就有將男人喉嚨的皮膚割開一點的習俗。人們還認為,關於伊菲革涅亞在陶里斯,和俄瑞斯忒斯險些被殺死、獻祭的傳說,都是古典時代為說明這種人祭習俗而被編成的說法。其別名Taurobola看來與其作為野生動物的主宰有關(Tauros,牛),這一別名與克裡米亞的古稱陶里斯相近,由此產生一種說法:Artemis崇拜從克里米亞傳入希臘。邁錫尼時代希臘人同克裡米亞沒有任何聯繫,但是那一時代的希臘碑志上已經有Artemis的名字,足以說明對她的崇拜產生於當地。
  最初,人們將其作為野生動物主宰來崇拜,因此與其對應的動物是多種多樣的,但後來有兩種動物逐漸成為她的主要祭牲:鹿和熊。在阿提卡地區,祭司有著披熊皮、跳熊舞的祭祀習俗。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歐洲人對於古代歐洲大女神的崇拜中,其一便是熊女神崇拜,這一崇拜與橫寰於整個歐亞大陸的熊崇拜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日本蝦夷人的「熊祭」(蝦夷人屬印歐人,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芬蘭人的熊崇拜(《卡勒瓦拉》中古代英雄Kaleva別名Otso,即熊神)、凱爾特人的亞瑟王崇拜(Arthur,artur,「熊」,比較希臘語arctos,「熊」,拉丁語ursus(受到sus,「豬」的影響),「熊」)。熊作為古代歐洲大女神的象徵符號,源自熊所代表的母性。
  她的另一形象,即將其作為草木穀禾女神來崇拜的習俗,來源於遠古時代,關於這一點,她的一些畫像,和她的別名「俄爾提亞」(「直立者」)可以映證,這一植物女神-豐產女神的崇拜,在Ephesus特別流行,以豐產女神身份被崇拜的Artemis神的形像,以有著許多乳頭的女性的形像出現(如下圖)。
Artemis of Ephesus
古羅馬大理石小雕像,以弗所的Artemis,高約36.8cm,1世紀中期至2世紀上葉
  按照《金枝》通常的原始宗教理論來看,對穀物-豐產神的崇拜一般伴隨有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包括人祭、牲祭和其他較為溫和的方式),以通過順勢巫術的方式,模仿一年一度的季節輪迴和草木盛衰,將衰亡的動植物的能量注入「神祇」之中,幫助它恢復能量,從而促進草木輪迴,確保來年豐收。Ephesus地方曾有一座著名的Artemis神殿,並於公元前356年被Hellespontus焚毀。
  作為豐產女神的Artemis也被認為是分娩女神,有時與厄勒提亞混為一談,孕婦,和在舉行婚禮時需向其獻禮(祭祀行為)。傳說阿德墨托斯因為忘記在結婚時向她獻禮,於是Artemis向他派出一條大蟒蛇前去鬧洞房(作為道德告誡和「習俗維繫者」的神話)。
  在荷馬筆下,Artemis由主宰野生動物的女神,變為了庇護狩獵野生動物活動的女神,而狩獵活動常為氏族顯貴所喜愛。
Diane de Versailles Leochares
  再之後,可能是由於狩獵需要通過弓箭的緣故,她與「遠射神」(Telebolos)阿波羅扯上聯繫,自然而然成為了相對於日神的月神,因而在希臘化地區與Selene相互混同,在羅馬與Diana相互混同(Luna一詞更加傾向於用於描寫作為自然現象的月亮)。

Galatea
  在神話中被描繪為海神Nereus之女,美麗的海之仙女。仙女(nympha)在希臘神話中往往與水和水體的概念相聯繫(我懷疑希臘語nympha與愛爾蘭神話中的Niamh女神有關,這算跑題了),可能單單因為這道關係,被追認為是海神的女兒。Galatea一詞應當源自希臘語gala「牛奶(一般潔白)」,galate-a是從galate-衍生的女性名(加上了陰性詞尾-a),之所以有-t-後綴,可能體現了完成意味(如pax gen. pac-is, v. pac-are, ppl. paca-t-a),從動詞「使之變白」衍生。簡而言之,女神本名的意思是「潔白的女性」。這一意味正反映在維吉爾的《牧歌》(Ecloga, VII)中:
Nerine Galatea, thymo mihi dulcior Hyblae
candidior cycnis, hedera formorsior alba.
奈瑞柔斯之女嘉拉提婭啊,對我而言你比許布拉(Hybla)的百里香更甜美,
比天鵝更為白皙,論皎潔更勝常春藤。
(譯者:俺)
奇怪的是這一神的名字與表示高盧、凱爾特民族的詞彙非常相像,如
1、Gallia,拉丁語的高盧國,英語Gaul;
2、Galetia,公元前約4-5世紀從中南歐南下擴張的一支凱爾特部落劫掠希臘諸邦後,在今土耳其高地建立的嘉拉提亞國;
3、Galicia,中世紀不列顛人渡海在西班牙北部Vigo地區建立的加利西亞王國;
4、Galata,迦拉泰國;
5、Keltoi/Celtae,希臘語/拉丁語的高盧人克勒特部落(或克勒特國),高盧戰爭後成為羅馬帝國高盧行省下轄的三大地區之一,劃分依據基本是按照戰前克勒特部落勢力範圍;
6、Celtica,拉丁語泛稱的凱爾特人。
 如果這一神的起源不在希臘,而在扶律吉亞或者更為內陸的地區,那麼其作為異族神身份,或至少起源於異族神的嫌疑就非常大。
  Galathea一名與Leucothea含義很接近,後者名字即leuco-「明亮的、白色的」,-the-「女神」。這一名字可能是對於白花花的浪花的擬人化。我暫未分別研究二者源起,無法證明二者為同一神祇,但也不排除二者為同一神祇的可能。

Heracles
  Heracles被認為對等於古代腓尼基人城市Tyro的神Melqart(這一詞被托爾金借用,造出了中土世界創世神話中的惡神Melkor,其反映了印歐人在被基督教化後普遍抱有的「反閃米特」(Anti-Semitism)傾向。這種「反閃米特」或者更為恰當地說,「古代神祇妖魔化」傾向經常隱藏在各類現代語言媒體中,單舉Arcanum這一遊戲,其中邪惡的死靈法師Kergan其名源自真實歷史中的古代「克干人」,即印歐人的祖輩「墓塚文明」,性交與美貌女神Geshtianna源自中東同名女神,謀殺之神Moloch源自閃族火神Moloch;在Baldur's Gate中,謀殺神Baal源自閃族主神Bhaal,其實bhaal、Bel只是個稱號,原意為「主人」,諸如此類,等等等等。),如反映在Cippi of Melqart這一「羅塞塔石碑般」的還願器物(votive offering, ex voto)上(來源:維基百科):
古希臘語銘文
ΔΙΟΝΥΣΙΟΣΚΑΙΣΑΡΑΠΙΩΝΟΙ
ΣΑΡΑΠΙΩΝΟΣΤΥΡΙΟΙ
ΗΡΑΚΛΕΙΑΡΧΗΓΕΤΕΙ
  英譯文:
Dionysios and Sarapion, the
sons of Sarapion, Tyrenes,
to Heracles the founder.
  其上腓尼基語銘文為:
lʾdnn lmlqrt bʿl ṣr ʾš ndr
ʿbd[k] ʿbdʾšr wʾḥy ʾsršmr
šn bn ʾsršmr bn ʿbdʾšr kšmʿ
qlm ybrkm
  英譯文:
To our lord Melqart, Lord of Tyre, dedicated by
your servant Abd' Osir and his brother 'Osirshamar
both sons of 'Osirshamar, son of Abd' Osir, for he heard
their voice, may he bless them.

  還原物出土年代約公元前2世紀。在此,Heracles與Melqart被置於同等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的幾個人名,古希臘語的Dionysion和Sarapion,以及腓尼基語的Abd'Osir和'Osirshamar。Dionysion和Sarapion分別是從神名Dionysos和Serapis衍生而成的子代名(patronymic),蘊含意為「Dionysos之子」和「Serapis之子」,如古羅馬的凱撒(Caesar)與埃及艷后Cleopatra所生孩子為Caesarion(「小凱撒」)。兩個腓尼基語名字則均與埃及神Osiris神有關:Abd'Osir意為Osiris的臣僕(servant of Osiris),‘Osirshamar意為「受Osiris神守護」(Osiris has guarded)。Serapis則是希臘-埃及神,也傳到了羅馬,但在羅馬的信徒多為下層人民。Catullus在諷刺詩第X首裡揶揄了他一位叫做Varus的朋友其故作風雅、裝腔作勢的女友。這個女人打算向曾在Bithynia任職的Catullus那裡,借來幾個當地「特產」——轎夫,以供其搭乘轎子前往Serapis神廟朝拜,殊不知前往朝拜的都是下層人等(舉個不甚准確的比喻,這大概就好比當今的拜金女從朋友那兒借來一部寶馬車風風光光地開去淘寶街搶舶來貨)。她被Catullus好生戲謔了一番:
Hic illa, ut decuit cinaediorem,
"Quaeso" inquit "mihi, mi Catulle, paulum
Istos commoda: nam volo ad Serapim
Deferri." "Mane," inquii puellae ...

這時,那個婊子很婊子地說,
親愛的卡圖盧斯,你把他們
 借我用一下:我想要坐著轎子
 去塞拉匹斯神廟。
我說,等等,…
(李永毅 譯)

Bellerophon
  Bellerophon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或半神。部落英雄的族系往往被追溯至上古的神,其實這就是某種出於維護統治正義性或維持道德秩序考慮,對於凡人性(mortality)的神化(deification),人們很容易將英雄或偉人與顯著、宏偉的自然現像聯繫在一起,毋寧說,自然現象及其蘊含意就是對於英雄或偉人崇高品質的詩化讚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北棒子國為了維護其政權統治合法性,便將金胖形容為普照大地的太陽,因此他舉起手槍一下擊落兩架M-16戰機的故事就算傳得婦孺皆知、人盡信服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因為這是在神話敘事的語境裡。
古羅馬浮雕,Bellerophon,土耳其Aphrodisias。Bellerophon也被追認為是Aphrodisias城的建立者,他與Perseus的形像嚴重混淆。雕塑做工較為粗糙,顯示出這是一件學徒作品。
  Bellerophon其生平經歷具有半傳奇、半歷史的性質(隨著半神或部落英雄其歷史真實性隨時間慢慢褪去,他們的形象將有可能在後代成為神)。他是古希臘科林斯邦(Corinth)的部落英雄,其起源被追溯至Sisyphus和Merope。
  文獻[15]指出,Bellerophon一名的含義是Belleros的殺戮者」(slayer of Belleros),顧名思義,此名得於他對一名叫做Belleros的人的殺戮的故事,這個Belleros身份不明,可能是他的表兄弟(-os是陽性名),也可能是一位科林斯邦的貴族。Belleros的拼寫讓我想起高盧火神Belenos。
  Bellerophon的形像與古希臘阿爾戈斯邦(Argos)的部落英雄Perseus存在嚴重混淆,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他們都騎著飛馬Pegasus(此名與Hermes/Mercurius所戴帶翅膀的頭盔petasos拼寫相近,這一形式的頭盔可見於伊特魯利亞出土文物,亦可見於高盧人裝束),文獻[15]給出了三種可能解釋,即:
1、由於地緣相近(兩個城邦彼此接近);
2、科林斯邦對阿爾戈斯邦的政治依賴性;
3、Perseus、Bellerophon的傳說均起源於另一更為古老的傳說。
  將不同民族具有相似職能或特徵的神相混同的做法,在凱爾特傳說中也很常見,如古代愛爾蘭手稿《入侵之書》中就有來自曾經統治艾里由(Eriu,即現代愛爾蘭語Eran,「愛爾蘭國」)的不同部族的太陽神Tuatha De Danann、Lugh等。
  Bellerophon最偉大的英雄事跡之一是殺死了Chimaera怪獸(但是按照荷馬說法,他並沒有殺死Chamaera,文獻[2])。按照Isidore of Seville(文獻[4])的詮釋,獅羊頭、蛇尾的Chimaera,即與此同名的山區,山頂有蛇,山中有山羊,山下有獅子,Bellerophon殺死Chimaera,即將Chimaera這片山地變得不再適合以上三種動物棲息。文獻[15]也說,Chimaera的吐火特性,就象徵著呂西亞(Lycia)地方的火山。Bellerophon的神話實際上只是一重詩化隱喻,當然,也受到真實歷史的影響。

Hades
  地獄之神Aidos。Hades的本意是「不可見(者)」(the unseen,*a-vid-os,a-常見希臘語否定義前綴,*vid-看,-os陽性詞尾)。

Rumina
  古羅馬的乳兒庇護者、司幼兒之女神,名字來源於拉丁語rumis「乳頭」,遵循神祇名諱的rumi-n-a加中綴-n原則。

Pluton
  Pluton亦稱Plutus,前者為陽性-o詞尾加上-n屬格殘留,後者為-us陽性-o詞尾,二者在語言學上完全等同。在希臘神話傳說(我覺得說是「文化風俗」更為恰當),Pluto是一位下界神祇(deity of underworld),或者乾脆就是下界(underworld)和死後世界本身。這個神非常類似於高盧冥神Antumnos/Annwn,羅馬-拉丁冥神Dis-pater、Orcus,和希臘冥神Hades。
  在遠古時期,Pluton是司掌穀物與豐產的神。由於穀物從地下獲得營養,成為糧食,因而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財富存在於土壤之中,並且將財富(特別是地下的)與土壤,和土壤的代表者Pluton相聯繫,從而使得Pluton成為了財富之神。同時,由於人們的葬喪風俗,又使得埋葬死人的大地成為冥神。
  希臘神話中,伊阿西翁和德墨忒爾在翻耕過三次的Pluton所代表的田地上結婚,這一神話體現的即是在原始時代人們中盛行的一種具有順勢巫術的風俗,目的在於提高土壤肥力,其類比是「植物生長=動物/人成長,土壤肥沃=女子多產」。

Sulis
  在羅馬-不列顛時期,主要在羅馬帝國布利吞尼亞行省(Provincia Britannia,基本就是今日英國或哈德良長牆以南的英格蘭)Aquae Sulis地區(今英國巴斯,Bath)被崇拜的女神,這一女神有著凱爾特起源,司掌治療與復仇。由於治療職能,被與Minerva女神相混同。
Sulis
  與其他民族司掌治療、重生的神祇一樣,Sulis也與太陽有關,因為太陽就是自然界最正常不過的生命力與重生的象徵。同時,Sulis一詞從字面上與太陽也有聯繫,與拉丁語「太陽」sol的屬格solis「(屬)太陽的」拼寫相近。文獻[22]乾脆認為,這個詞就源自凱爾特語的「太陽」*sulis,引申義為「眼睛」(eye,參考古愛爾蘭語suil),與拉丁語sol同源。
  由於「太陽」和「眼睛」兩種意義纏繞在同一個符號上,使得與Sulis神有關的凱爾特聖人聖布麗吉特(St. Brigit,此人既是歷史中的基督教聖徒,又與神話傳說中的同名女神Brigit相混淆),後者的一段經歷便是,她掏出自己的眼球,於是泉水(作為泉水女神的Sulis,泉水在凱爾特傳統中像希臘人一樣,一般被女性人格化)奇跡般地從眼眶中噴薄而出。
  在古威爾士語中,licat(對應現代威爾士語llygad)一詞既是「眼睛」,又是「泉水」。

Libitina[10]
  Libitina是古代意大利的下界神祇和大地女神,被作為豐產女神(果園女神和葡萄園女神,見Pomona條目)和死亡女神(殯葬女神)崇拜。作為冥界女神,她被與Proserpina混淆;作為豐產女神,她被與Venus混淆,也被稱為Venus Libitina。Horatius在《紀念碑》中將她的名字作為「死亡」的同義詞。
  Libitina女神被認為起源於伊特魯利亞,該詞可能起源於伊特魯裡亞語lupu-「死亡」,古羅馬拉丁語法學家和散文作家Varro將這一詞起源追溯至拉丁語lubere「使之愉悅」(to be pleasing),與libido(愛欲)有關,這一說法就說通了為何Libitina與Venus產生了神位混同,她也被稱為Venus Lubentina。Libitina的這一具有明顯混淆性的角色,可能起源於伊特魯利亞女神Alpanus(亦作Alpan、Alpu),後者既是愛神,又是下界冥神。伊特魯裡亞語alpan turce被認為等同於拉丁語的libens dedit,「自由地或滿心情願地相給予」(gave freely or willingly)。可能正是由於拉丁語libens一詞的影響,導致了Libitina的別名Lubentina、Libentina的存在。
Libitina一詞也可以視為是典型的具有掌控意味的神名,具體構詞為libito-(拉丁語libido,「愛欲」)加-n-(中綴)加-a(陰性詞尾)。Libitina可能是操古拉丁語的羅馬人對於伊特魯利亞女神的字面意譯。


主要網絡文獻:
1、Wikipedia.org
2、etymonline.com

主要參考書目:
1、James George Frazer,《金枝》(The Golden Bough),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赫西俄德,吳雅凌(譯注),《神譜箋釋》,華夏出版社
3、吳雅凌(編譯),《俄耳甫斯教禱歌》,華夏出版社
4、Isidore of Seville, Etymolog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Lewis Thomas,《水母與蝸牛》(Medusa and Snail),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6、[蘇聯]M.H.鮑特文尼克等,《神話辭典》,商務印書館
7、[德]奧托·基弗,《古羅馬風化史》,遼寧教育出版社
8、李軍,《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河北教育出版社
9、Bruce Lincoln (1948 -  ),《死亡、戰爭與獻祭》(In Memory of Mircea Eliade),上海人民出版社
10、Adrian Room,《古典神話人物詞典》(Who's Who in Classical Mythology),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Galathach hAtheviu (Modern/Revived Gaulish)
12、Marija Gimbutas, 《活著的女神》(The Living Goddess),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Alexander Stuart Murray, Manual of Mythology: Greek and Roman, Norse and Old German, Hindoo and Egyptian Mythology, Nabu Public(La Vergne, TN USA)
14、Thomas Bulfinch, The Classic Myth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n Art Based Originally On Bulfinch's "Age of Fable", Nabu Press
15、Alexander Stuart Murray, Manual of Mythology: Greek and Roman, Norse and Old German, Hindoo and Egyptian Mythology, Nabu Press
16、Valerius Catullus Veronensis(李永毅 譯),《卡圖盧斯歌集》(C. Valerii Catulli Veronensis Carmina),中國青年出版社
17、Sharan Newman, The Real History behind the Da Vinci Code, Berkley Books, New York
18、Robert Gordon Wasson, Stella Kramrisch, Carl A. P. Ruck, Jonathan Ott, Persephone's Quest: Entheogens and the Origins of Relig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9、Patricia Monaghan, Encyclopedia of Goddesses and Heroines: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Vol.2, Greenwood, 2009
20、Andrew Radford, The Lost Girls: Demeter-Persephone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1850-1930, TexTxet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odopi, Amsterdam, 2007
21、Jean-Pierre Vernant,《希臘思想的起源》(Les origines de la pensee grecque),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
22、John T. Koch, Antone Minard, The Celts: History, Life, and Culture, vol. 1, ACB-Clio. LLC, 2012
23、Niall Rudd, Samuel Johnson: The Latin Poems,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4、John D. Jacobson, Toposaurus: A Humorous Treasury of Toponym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0

以下是我不斷對此文內容進行更新的參考文獻或依據內容,如果沒有興趣則略去不看也無妨。
short-hands:
As neighboring Lydia came to control Phrygia, the cult of Attis was given a Lydian context too. Attis is said to have introduced to Lydia the cult of the Mother Goddess Cybele, incurring the jealousy of Zeus, who sent a boar to destroy the Lydian crops. Then certain Lydians, with Attis himself, were killed by the boar. Pausanias adds, to corroborate this story, that the Gauls who inhabited Pessinos abstained from pork. This myth element may have been invented solely to explain the unusual dietary laws of the Lydian Gauls. In Rome, the eunuch followers of Cybele were known as Galli ("Gauls").

The Greeks had little respect for animal-headed figures, and so a Greek-style anthropomorphic statue was chosen as the idol, and proclaimed as the equivalent of the highly popular Apis (probably connection with Latin 'honey-bee'? a-pis, as *a-pus, 'without foot' according to Isidorus of Seville. ). It was named Aser-hapi (i.e. Osiris-Apis), which became Serapis, and was said to be Osiris in full, rather than just his Ka (life force). (Perhaps influenced by Hebrew 'seraph'(s-r-ph), for the similarity is quite tricky?)
The statue suitably depicted a figure resembling Hades or Pluto, both being kings of the Greek underworld, and was shown enthroned with the modius, a basket/grain-measure, on his head, since it was a Greek symbol for the land of the dead. He also held a sceptre in his hand indicating his rulership, with Cerberus, gatekeeper of the underworld, resting at his feet, and it also had what appeared to be a serpent at its base, fitting the Egyptian symbol of rulership, the uraeus.

「當珀爾塞斯砍下墨杜薩的頭顱時,
 高大的克律薩俄耳和神馬佩伽索斯跳出來。
 說起他倆名字的由來,一個生於大洋
 水濤的邊緣,另一個手握金劍出世。」
——赫西俄德,《神譜》,見於《神譜箋釋》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300434
Some rights reserve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凱爾特神話|高盧|語言學

留言共 1 篇留言

Boistepped
摩門教 的裝潢怎麼會男性的東西

07-25 13:2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z963852741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光明的終結:霞浦文書 作... 後一篇:地母信仰及其經卷在雲南的...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eo25127更新至1221回
穿越奇幻日常系小說『公爵家的獨生子』更新囉,來看看我們無厘頭的ㄎ一ㄤ少爺怎麼在異世界作威作福吧!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06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