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9 GP

我對我朋友「《反民主》譯後記」的感想與節錄

作者:老奉毊│2018-08-06 21:27:20│巴幣:258│人氣:721
  這本《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是哲學家傑森・布倫南(Jason Brennan)的傑作,而它的繁體中文版則是我那身兼哲人、詩人跟雞掰人的朋友──劉維人──所翻譯的,他不只以他的學識和專業翻譯本書,更為本書寫了一篇名為後記實為書評的文章「《反民主》譯後記」(上)(下)

  我擅自為這段後記做了一點節錄,省去了中間一段精彩的正反論述,而去強調原作者對現行民主制度的批判,以及譯者對改善現行民主制度的看法。希望大家看了這段節錄之後,乖乖把譯者的整篇後記補完,補完整篇後記之後,再去把整本《反民主》補完。

  此外我對以下這部分的論述,尤其感同身受。

  「如果上班佔去了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下班後當然只能睡覺、購物、吃大餐、玩手機遊戲,怎麼可能還有力氣跟誘因去關心公眾事務以及其他人的立場?」

  然而在我們更心有餘力了解彼此、化解偏見,進而增進民主制度的效益之前,又得經過多多漫長的勞權教育、組工會、罷工,才能改善這妨礙我們心有餘力的現代奴隸制?

  選舉很花錢,所以政客要掌權很花錢;而老闆比勞工更有錢,所以政客會聽誰的話呢?政客訂了圖利老闆、剝削勞工的政策之後,勞工就更沒心力和資源了解政治,結果讓剝削日益嚴重,這就是偉哉鬼島的成因呀......


「《反民主》譯後記」之節錄


  哲學家傑森・布倫南(Jason Brennan)的《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在2016年出版之後陸續引起許多討論,後來的英國脫歐以及美國川普當選事件,更是讓本書一炮而紅。布倫南認為目前「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制,有很高的風險做出錯誤決策,因絕大部分的選民會受到偏見或無知的影響,投下違反心中政治理念的票。

  想提醒讀者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容易被誤讀的書。光是書名《反民主》就很容易讓人誤解,以為這是一本反對人民當家,支持威權的書籍。


為什麼布倫南要「反民主」?

  《反民主》的論述重點是,選民的素質會讓民主決策變得不夠正義,讓政治環境變差。全書的核心論證簡述如下:

1.
  政治決策的風險很高,雖然人民的選票未必能夠直接影響施政,但會影響政客素質以及政府施政方向。

2.
  人民需要具備足夠政治與社會科學知識,才能靠選票實現心中的政治價值。絕大多數的人民非但不具備這些知識,還充滿各種偏見與心理偏誤。

3.
  讓這些無知、偏見、心理偏誤影響整體政治決策是不正義的。人民有權拒絕被這些東西統治。

  布倫南引述美國的實證研究指出,大部分的美國選民對於政治相當無知,就連基本的政治、社會科學、歷史常識都不知道。他們嚴重錯估各種國家預算所佔的比例,不知道哪些政策是誰提出的,不知道政黨對各議題的傾向,也不知道議會處於哪個黨的掌握之下。

  另一方面,人們握有的資訊多寡會影響政策偏好。即使去除人種、收入、性別等影響,依然可以發現人們握有的資訊越多,就越反對經濟管制、支持墮胎權、反對戰爭、反對嚴刑峻法、反對法律道德化等等。最後,人類的決策跟意見會大幅受到各種心理偏誤的影響,即使握有資訊也很難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而政客與媒體會刻意利用這些偏誤操弄民眾。

  總之布倫南認為,以美國為例,選民大概有一半是對政治沒興趣也沒認識的「哈比人」;另一半則是擁有不少知識卻無法理性思考,不斷劃分敵我彼此敵視的「政治流氓」。

  絕大多數的選民都在無知與資訊錯誤的狀態下,抱持良善的用意去投票,想要支持某些政黨或某些政治理念,結果可能反而搬磚砸到自己的腳。

  怎麼辦呢?有人會說我們應該採用審議式民主,但作者引述實證研究指出,審議民主的理論與現實差距甚遠。現實中的審議式民主會受到各種心理偏誤的影響,往往弄巧成拙,不但沒有增進彼此理解,反而讓人們的意見更為極端或對政治失望。

  也有人會說,民主制的優點就是即使大部分的選民都受無知與偏見的影響,投票結果依然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布倫南再次指出,這類說法只在理論上為真,並不符合現實中的狀況。現實中選民知識的系統性偏誤,會讓這些支持民主制的數學論述垮台。

  那麼,既然「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制有很高風險做出錯誤決策,民眾可能會投下違反自己心中信仰價值的選票,我們該怎麼減少這種不正義呢?


譯者書評

  對於人心與文化的可塑性,我卻比布倫南樂觀很多。

  有一種東西早已存在,而且正在緩慢地增加人們的知識程度與判斷能力——教育與資訊傳播。

  整本《反民主》的論證所預設的時間觀很短,因而無法討論民主缺點背後的成因。選民無知的原因可能是「合理的不理性」,但其中也包括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文化去獲取資訊。

  事實上,近年許多論述都指出公共領域的消失、政治的商品化、代議士的弄權等等,造成大眾對公共事務、民主素養、自身義務一無所知,把投票當成民主的「淺薄民主」問題。如果我們不在文化中投注資源,孕育公民的責任感,提供基本的政治與社會科學知識,進行有趣的公共討論與知識傳播,那麼人們的知識自然會比較少。

  如果我們沒有讓大眾盡量了解各種心理偏誤與偏見,沒有練習如何驗證資訊、評估利害,沒有從各種大大小小的契機練習了解其他人為什麼會抱持與自己相反的看法,人們當然會輕易地驟下結論,變成喜歡區分敵我的「政治流氓」。如果討論公眾議題的知識門檻越來越高,科普知識卻沒有等比例增加,官員與專家甚至越來越不願意正面回應提問,大眾當然會喪失求知的興趣,甚至變成陰謀論者。

  最後,如果上班佔去了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下班後當然只會變成「哈比人」,只能睡覺、購物、吃大餐、玩手機遊戲,怎麼可能還有力氣跟誘因去關心公眾事務以及其他人的立場?

  雖然我目前並不對人性抱持樂觀論,但歷史顯示隨著文明發展以及教育進步,人們總體上的確變得更有同情心、更厭惡酷刑、更支持多元價值。這至少證實社會因素可以改變大眾的思維與偏好。

  不如嘗試推動更多公民/社科/哲學教育,逐漸改變學校教育的威權文化,藉以從小培育民主素養,研究目前的民主社會中資訊流通與公眾信任的機制與障礙,鼓勵公眾事務決策過程的報導,讓決策過程更透明,建構資訊溝通平台,讓各種造成我們彼此為敵的心理偏誤更為人所知,設法用更多方法讓各種不同族群的立場與困境得以被看見(即使他們政治不正確,甚至嚴重不正義)。

  如果可以的話,也許我們比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降低工作壓力與工時,留下更多精力,擁有更多「無所事事的時間」去聆聽各種聲音,討論各種議題,才能在極右派與後真相節節增高的威脅中,減少民主制暗藏的危險。也許我們需要更短的工時,甚至逐步推行全民基本收入以給予人們更多的時間,但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總之,布倫南在《反民主》中對民主制提出了關鍵的一擊。我們有義務去思考選民的無知與偏誤會如何傷害民主制,以及民主制是如何變得不正義。我們同樣有義務努力降低人們的政治無知與各種偏誤。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08458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8 篇留言

哥布林鎖鍊旋轉者

原作者認為民主制度已經失效了,需要找出其他制度來取代。

但譯者卻持相反觀點,認為民主制度還是有機會自我修正。可以再給她一些時間。

08-06 22:35

老奉毊
原作者也不完全是覺得民主制度失效,他提出的方案比較像是修改民主制度,不過我的節錄中把這部分給省略了,可以參考一下完整版的譯後記~08-07 00:03
兔二:滾你奶奶的
看了一下書評,Brennad的觀點看似against Democracy事實上是「批判」再「修正」。從民主理論的脈絡而言,他想找出一個比審議式民主更可行的模式。

▶「本書的思想有兩部分。第一,哲學論證,主張「民主制」無法做出足夠正義的政治決策;第二,作者倡議「知識菁英制」,賦予能力更佳或知識更淵博的公民更多的政治權力。「知識菁英制」的倡議,只是作者猜想與提案。目前「知識菁英制」不存在。」———書評(上)。

思考了一下,原則上贊同,但得解決一個問題(書中有了,但完整論述我得找原書):
1. 如何界定能力更佳或知識更淵博的公民?
2. 承上,對於這類公民,如何給予更多的政治權力?

關於1,如何界定更加或知識更淵博的公民?是作者想提議給予更多資源的標的群體,但如何識別是個問題,弄不好就只是創造另外一群人類似「高學歷」者。下文依據譯者的導讀,作者提出並批判了一些實現「知識菁英民主」的方案,譬如「測驗」:有「紙筆測驗」和「民意調查」。前者,作者題目屬性是測驗基本的社會科學和推論能力,後者是清晰化人民心中理想的政務官特徵。兩類測驗何者可行?作者也都分析損益和可行性。前者問題在,題目設計的信效度若無法反映受測者更有「知識精英理論的價值」,也只是樹立另個特權團體於社會之中。

其二,後者的「民意調查」也能想像一些問題。測量民眾心中理想形象的政務官的形象,而且當代中誰符合,此調查該以什麼方法執行?問卷?面訪問卷?訪談?大數據分析?不過,至少測驗會更專注在「認知」而有別於過去的容易變動的「態度」,但還是好奇,最後「誰符合前述理想政務官特徵」的斷定,是否又會回到「態度」,又成為傳統民調的模樣。不管哪種測量方法,但細部的論述我沒看到,恐怕得找書。

08-07 07:06

兔二:滾你奶奶的
上述兩點,關於制度的可行性是無法空談的,其損益也可能發生預期與實際的不同。譬如,台灣目前實施參與式預算,立意良好,但實證上如何?我在大同區擔任過方案投票前的可行性審議員,發現主席不斷明示和暗示審議員,在某個方案做出有利或不利的決定。加上,審議前並未有充分資料寄發給審議員。到審議現場,每個審議員為了證明自己有在審議,只能很淺薄的挑表面問題。參與式預算一制度,有達成審議的效果?還只是在找麻煩?但我們可以再觀察幾年,至少公部門資源提供參與機制,或許可以結合Brennad的想法。

08-07 07:06

兔二:滾你奶奶的
關於2,政治權力的獲得。以各國民主國家而言,重要的是選舉。選舉就是金錢的現象,在各國屢見不鮮。縱使是有志從政的青年,沒有家族網絡和黨的支持(金援或樁腳),先成為黨工被拗幾十年,很難從基層被提名而有資格參選里長、縣市議員、甚至國會或首相。否則,縱使籌300多萬的保證金參加選舉,他也沒資源掃街、動員和買樁腳。距離落選一步之遙。

另外一個從政路徑是政務官。除像科技或性別議題等吃科學專業的政務官職外,大部分的政務官,無論部長、局長等,是黨擺上自己栽培的人(在總統化現象嚴重的國家,則是該人是否與總統親近,可見我學長的論文)。

固然,目前有「政黨政治衰微」(政黨沒有像過去,提名誰選舉、當選之後安插誰在哪些位置,掌握最大影響力的是「黨」一組織)的宣稱出現,譬如台灣的總統一旦當選,無論他/她來自什麼黨,都有想跟該黨對幹的徵兆。儘管如此,以民生主義的「食衣住行育樂」的框架分析,一般小老百姓擁有的資源,遠低於富有家庭與有政黨支持者。以普通小老百姓而言,月薪兩三萬,每天工作加加班平均9小時,沒有置房地產,租房子的人而言,也只有普通的大學學歷。這一類的小老百姓,沒有企業或政黨支持,很難想像能在目前選舉制度下當選,從而獲得「政治權力」。

目前想改正選舉風氣的國家,有推出公費競選的制度,以彌補金錢=勝選的現象,進而令政務人才能跨過選舉門檻,進而實質上的能在選舉的遊戲規則內競爭。這類研究也20-30年了,或許是一個可以補助Brennad方案的方向:給予符合知識精英標準者一些選舉經費的補助。

上述是一個複雜議題。雖然我是公行的學生,但也很難面面俱到。本段論述,僅是看到一篇與本科系相關的議題,而談談一些微不足道的想法。拋磚引玉。

08-07 07:06

老奉毊
很清楚的分析與補充呀。

其實就算我們能做出 100% 客觀有效的精英篩選制度,還是有很多問題。比方說精英果真能了解並善處非精英的困境嗎?此外如果真有一個全民的篩選制度,必定會引起不必要的階級歧視,從文理組論爭和家長們老愛比小孩成績可知,人們也多愛找某個某方面比自己還弱的人,然後自以為自己全方面地比對方還優秀。就算精英制真的比較好,這些額外的成本也可能折抵它所帶來的好處。

再來就是民主制最尷尬的問題,有錢有人脈才能選上,這種現象如果一直惡化,說真的也只是拐彎抹角還得浪費錢辦選舉的貴族制罷了。

08-07 12:14
劍魔寒香
我認為,民主與獨裁其實都是中性的工具,結果好或壞取決於政策,訂定政策取決於立法的人。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012211

以上連結是個人淺見,歡迎留言討論。

09-04 14:05

老奉毊
基本上我也認同,任何政治體制都只是工具,哪個工具好,我們就用哪個工具。09-04 20:35
小蜜蜂先生
希望每個公民都高質素,跟希望每個獨裁者都是聖君一樣不現實...

04-17 16:50

小蜜蜂先生
基本上就是重複當年古希臘發生過的情況

04-17 17:03

老奉毊
難,所以公民教育非常重要。04-17 17:12
小蜜蜂先生
ai機器人取代大部分工作,建立真正的共產主義的未來也不遠了...

04-17 17:48

老奉毊
[e12]04-17 19:12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9喜歡★JadeGamer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除靈(物理)第 2 話... 後一篇:【真魯蛇】為了月底的活動...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d88931122所有巴友
歡迎諸君來參觀老僧的小屋,內含Steam與Google Play遊戲、3D角色模組、Line貼圖看更多我要大聲說25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