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問我藝術是何者,
我想我大概會回說那是屬於藝術家的其中一項溝通方式
而趙無極的畫作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或許便是因為他的畫作看似高貴不可攀,但於溝通這點上卻顯得親近宜人也說不定。
這次在半避雨的狀態下一人買票進入了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看了趙無極的回顧展,
雖然說購入的票已經是學生價,
票價兩百二的支出對於我這名窮學生而言仍然是一個頗驚人的金額,
但真要說以整個回顧展的感受
以及還可以欣賞安藤忠雄的各種館內
就是要給你充滿三角形的我行我素建築設計,我認為還算值回票價。
但我還是覺得可以不用安排那麼密集的亞大學生志工們在館內
亞洲大學阿,你知道我看展的時候不時與學生對到眼的時候多麼害怕與尷尬嗎?
(結果還跑去跟人家聊起來了)
回顧展的導覽路線就如同回顧展這個定義一樣,可以說是將趙無極的一生作品分成幾個階段,而就在朦朧朦朧一路晃來晃去一邊覺得冷氣也開太強的狀態下,最後得出了便是這個展反映出了趙無極對於自身創作上的情感寄託以及想法呈現改變方式。
《各階段的趙無極》
這是趙無極早期的作品,也是本次回顧展展出的作品之一
此時的他還停留於純粹實景表現
但已經可以看出想要於畫作隨意揮灑的企圖心
《綠色森林》
這時的趙無極看見了保羅·克利的作品,並深受影響。
言而總之就是開始於畫作上加入符號來使作品本身加入含意
真要說我倒覺得這個階段或許是趙無極作畫最謹慎的階段
《美的覺醒》
雖然導覽本上把《美的覺醒》這張跟上面那張《綠色森林》似乎是歸在同一階段,
但我認為這時的趙無極已經脫離表面上符號的傳達意義,轉向心理層面的單純抒發,
不過此時的他用色大多表現深沉並偏向一個主色及些許陪襯色,
於畫面上的構成則是
從原先的整張畫面都是主角轉變成單一主體卻更加適合從遠處欣賞的狀態,
雖然也有可能出於此時作品尺寸又更加的龐大也說不定。
我個人則是最喜歡這個階段的趙無極作品,有種收斂與狂放並存的安定感。
《向法蘭斯娃斯致敬─三連屏》
其實這張《向法蘭斯娃斯致敬─三連屏》
前面還有個階段是
1970年代末趙無極探討畫作的骨架與重新尋找畫作定位(導覽本上寫的)
但因為我當時不小心走錯導覽方向,加上看的時候人正好不舒服所以稍微逛逛就走點了
所以就直接來2000年這附近的趙無極吧
此時的趙無極用色於上一頁的《美的覺醒》相比可以看出狂野許多
可以說是將1950年以及1960年的這兩階段的趙無極特色混合在一起的樣子
構圖是1960的廣及豪放,但畫面整體感有些1950(《美的覺醒》時期)的影子。
《總和來說的趙無極》
本次的趙無極回顧展可以說是趙無極對於創作想法上的轉換歷程,
去的時候剛好遇上一團導覽,
根據導覽員所說,趙無極的畫作越後期越不為作品取名
他認為每個人看他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與解釋,
而這或許也反映出了趙無極於人生一路上的經歷對於意義這一詞的不同想法,
年輕的趙無極受到保羅影響,於是於自己作品加入了符號,
自己給予了自己畫作的理念以及主題。此時的趙無極有點像是自己替作品加上含意那樣,
而隨著之後人生經歷的豐富,趙無極於畫作的主題開始有了不同想法
他開始不注重所謂的名字,因為那樣便會局限住作品給人的方向
而選擇了一種單純的心情抒發,
這也很有趣的可以從各階段不同的用色與、構圖、筆觸看出趙無極的人生
先是謹慎接著狂放,最後回到平靜
或許人生故事越多的人看著趙無極的作品能有越多感受。
趙無極的作品畫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想要述說的到底為何,此時似乎也無法說清楚了,
因為那是一種經歷,而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都有各自的表達方式
趙無極只是提供那個開關,讓你好好於畫作本身寄託自身感受。
-------------------------------------------------
我知道這po在巴哈有點違和,但我痞客邦已經好久沒更新了
也懶得經營,就不要臉的po在這裡了
上學期的期末作業之一,想說寫完hen嗨hen開心
我這份寫得那麼認真,不po上來假裝我很有藝術素養會對不起自己
我也是到高中才敢去美術館了(多虧了小時候的畫廊藝術品以及IB的紅衣女子)
另外,我現在正在期中中
所以下個月初影片我想應該不是2017下集,不過還是會更新的
稿子寫完錄完了,現在只差給我時間拍素材而已
那麼先想要拍甚麼素材去,謝謝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