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主機板 升級 更換 CPU的注意事項
此文根據 [ 電腦教學個人計畫 ] 製作
版本:2018.1
撰寫者:KoGaSenRx
排版編輯:KoGaSenRx
校正:
內圖來源:Google 搜尋、KoGaSenRx 提供
轉載聲明:
圖片大多屬網路搜圖而致
僅提供文字轉載,需附上來源與作者,嚴禁從事商業行為。
( 就是說可轉貼,不過要先聲明內容部分圖片沒著作版權 )
----------------------
主機板 升級 更換CPU的注意事項
1.主機板相容CPU的型號與BIOS版本
主機板決定你能裝那些CPU,包含BIOS更新後的後續支援
如果主機板沒有該CPU的微碼,或是BIOS版本問題,則會黑畫面無法使用。
2.升級效益評估
你為何需要升級?
軟體對於CPU的要求? (建議給軟體名稱及使用的規模參考)
升級的可行性與其他方案的優劣比較?
3.取得CPU的方式與難易度
如何取得? 二手? 親友? 全新?
市場流通量與流通價如何 ? 及相關風險或是狀況?
4.拆裝的注意事項
拆裝順序及注意事項等等
如何正確挑選主機板相容的CPU:
步驟:
查詢主機板型號:如上教學
查詢CPU相容性清單及對應 BIOS:如上教學
如果是品牌電腦的非零售主機板請洽詢品牌原廠客服中心,
諮詢主機板可相容CPU的型號。
示範:
使用 SPECCY查詢出主機板型號為 Z87-A,處理器型號為G1840
使用 Google 查詢 Z87-A 官網,確認為華碩ASUS官方網站,進入網址後右上方【支援】項目
左下方選項 【CPU支援清單】,點選連結至CPU支援列表,
可查詢主機板支援的CPU型號及對應BIOS版本編號,備註欄為警示相關相容性問題。
https://i.imgur.com/GHjqREw.png
CPU 與 BIOS 相容性
怎麼查看主機板型號?
可區分為可開機使用狀況下利用軟體判斷,與無法開機狀況下用主機板上印刷型號判斷
提示:此軟體可以多開,所以能開六個把相關規格拍一張照片即可,
如果顯示的資訊不完整,請您更新軟體版本,
2010年的軟體是不認識2017年的硬體,注意軟體版本號。
如果主機板這邊顯示的是品牌套裝機廠的專有型號而非市售零售版本的型號,
這大概就是品牌套裝機,
請您自己找品牌原廠處理。
2.利用主機板上印刷字體判斷:
在CPU槽下方的空曠處,或是 PCI-E x16 槽附近會找到 型號印刷字體,
如果不會看就拿手機拍下來給網友判斷。
品牌套裝機就不需要這樣拆側板,看機殼外面貼的規格貼紙找機體型號即可。
品牌套裝機的主機板上面都是一堆廠商內部印刷,就算找到主機板編號也沒意義。
技嘉 GIGABYTE 主機板型號印刷型號概略位置:
華碩 ASUS 主機板型號印刷型號概略位置:
華擎 ASRock 主機板型號印刷型號概略位置:
品牌機主機板型號問題:
品牌套裝裝機主機板可能會出現 品牌廠+型號、品牌+板子編號(PCB編號),
或是品牌名稱而已
這需要透過 Google 另外查詢該主機板的支援性,
通常建議當事人把 SPECCY 或是 CPU-Z 貼上來分析判斷,
網路高手3分鐘就能挖到 品牌機的身世...好過你在那邊猜。
查詢BIOS的方式
方式1.CPU-Z
方式2.SPECCY
方式3.命令提示字元 SYSTEMINFO
方式4.開機進入BIOS 查詢
跟上面一樣的就不教你怎查了,自己拉上去看。
開機過程中連按 DEL 進入BIOS 查詢
可以看到相關資訊
命令提示字元方式
更新 BIOS的方式:
微星更新BIOS方式
|
MSI 主機板如何使用 M-FLASH 更新 BIOS
|
常見迷思:看主機板腳位來認定支援哪些CPU?
電腦能裝甚麼型號的CPU取決於主機板的官方CPU相容性清單
並非單獨看腳位區分
案例:
TDP 問題:
高TDP 處理器無法使用於低階主機板上,受限於主機板設計問題
Intel Core 2 Quad QX系列、Q系列 CPU
AMD FX-9 系列(TDP 220W )、Phenom II X6/X4 (超過95W的型號)、Phenom x4(超過95W的型號) 系列
部分採用低體積小型電腦的機種,受限於TDP解熱機制關係,限制TDP產品。
H61M-K TDP 77w
供電設計問題:
Intel 第五代 Core i Broadwell架構 修改 CPU 供電設計,
無法使用於 8系列晶片(Z87/H87/H81/B85)主機板,
僅能使用於9系列晶片組(Z97/H97)主機板
低電壓設計:
部分採用低體積小型電腦的機種,受限於主機板電壓設計,
限制低電壓產品或採用筆記型電腦處理器規格。
BIOS微碼問題:
主機板原廠因某些因素未將後續CPU 微碼導入新版 BIOS,
致部分型號缺乏微碼無法使用
例如 Xeon E3 處理器相容版本、滴答策略的下一代同腳位更新型號
SNB >IVY、Haswell > Broadwell
案例(1):僅支援少數上一代,卻不支援同樣架構製程的下一代
Xeon E3 處理器相容版本、滴答策略的下一代同腳位更新型號
SNB >IVY、Haswell > Broadwell
技嘉很多6、7代晶片組主機板不支援 Xeon E3 v2,或僅支援少數型號。
案例(2):製程轉換造成的問題
Intel 65nm 製程轉45nm 製程,Intel 945、965晶片組 主機板廠BIOS支援問題
部分945、965主機板無法透過 BIOS 更新 45nm 製程處理器,原因不明。
技嘉蠻多這種型號產生消費者反感...rev2.0 啥的改版才能支援。
特殊案例(3): 板廠反悔
原廠一開始說可以後面卻又改口不能
技嘉AM2+ GA-MA770-DS3(rev1.0)、GA-MA770-S3(rev1.0) 不支援 AM3 處理器問題
技嘉這事件鬧到同意補貼價差退貨換另一片型號補償,
大部分廠商的770晶片組都能刷BIOS上AM3,技嘉當初也標示能用AM3,
等AM3處理器上市後,技嘉卻偷偷改掉AM3 Ready?的標示,公開資訊造假與不實
特殊案例(4):晶片廠原廠設限問題
Intel 於2016年將Xeon E3 v5 產品線回歸 C系列晶片組,致一般零售晶片組型號無法使用
E3-1200 v1/v2 系列,腳位 LGA 1155:
Intel預設晶片組:C202、C204、C206、C216
板廠修改可支援的晶片組:
H61、H67、P67、Z68、B75、H77、Z77、Q65、Q67、Q75、Q77
E3-1200 v3 系列,腳位 LGA 1150:
Intel預設晶片組:C220
板廠修改可支援的晶片組:
H81、H87、Z87、B85、H97、Z97、Q85、Q87
記憶體控制器問題:
AMD AM2+與AM3 的記憶體控制器相容性問題,
AM2+ 處理器的DDR2 控制器 無法使用於 AM3 DDR3版本的主機板
必須採用DDR3 控制器的CPU才能使用於DDR3版本的主機板,
DDR2+DDR3 Combo 版本視CPU的記憶體控制器使用。
參閱下表
AMD 桌上型AM、FM 世代處理器記憶體控制器類型 |
世代 |
AM1 |
AM2 |
AM2+ |
AM3 |
AM3+ |
AM4 |
FM1 |
FM2 |
FM2+ |
記憶體 控制器 |
DDR3 |
DDR2 |
DDR2 |
DDR3 DDR3 |
DDR3 |
DDR4 |
DDR3 |
DDR3 |
DDR3 |
初始年 |
2011 |
2006 |
2008 |
2009 |
2011 |
2017 |
2011 |
2012 |
2014 |
注意:
AM2+ 僅Phenom II X4 920、 X4 940 Black Edition、X3 715 Black Edition 型號
具有DDR3 控制器,但習慣上會將他們 "誤" 認為 AM3 系列。
記憶體頻率參考CPU控制器頻率支援,此表僅表達記憶體支援類型這方面的注意事項。
案例:華擎 N68C-GS4 FX 可相容 AM2/AM2+/AM3/AM3+ 處理器。
AMD 在某些時期採用上下相容制,
所以不同腳位數量的CPU 卻能跨代安裝在下一代的主機板CPU腳座上,
要注意記憶體控制器差異及相關功能上的問題,須由官方CPU支援列表為基準。
由於晶片組老舊及跨代差異太大,
採用 AM3/AM3+ 處理器會因匯流排頻寬而降頻使用,無法完全發揮處理器性能。
Intel 桌上型晶片組 9xx-x4x 系列北橋記憶體控制器簡覽 |
記憶體控制器
|
DDR 333/400 |
|
DDR2 667/800/1066 |
DDR3 800/1066/1333 |
晶片組型號 |
910GL、915PL 915GL |
945P、945G |
P35、X38、P45、B43 |
記憶體控制器 |
DDR 333/400 |
DDR2 400/533 |
DDR2 533/667 |
DDR2 667/800/1066 |
DDR3 1066/1333/1600 |
晶片組型號 |
915P、915G 915GV |
955X、945GC 946PL、946GZ |
X48 |
記憶體控制器 |
DDR2 400/533 |
DDR2 533*/667/800 |
DDR2 667/800 |
DDR3 800/1066 |
晶片組型號 |
925X、925XE 945PL、945GZ |
975X*、P965* G965*、Q965* P31、G31、G33 G35、Q33、Q35 |
G41、G43、Q43、P43 Q45、G45 |
Intel CPU整合記憶體控制器時期桌上型晶片組型號簡覽 |
記憶體控制器 |
晶片組 PCH (Platform Controller Hub)型號 |
DDR3 |
X58、P55、H55、H57、Q57 P67、H67、H61、Q67、Z68 X79、H77、Z77、Z75、B75、Q77、Q75 Z87、H87、H81、B85、Q85、Q87、Z97、H97 |
DDR3L* DDR4 |
Z170、H170、H110、B150、Q170 Z270、Q270、B250 |
DDR4 |
X99 H310、H370、B360、Z370、Q360、Q370、Z390 |
註: 1. 此時期記憶體規格支援主要受處理器影響,晶片組限制於RANK數量、最大定址容量、板廠BIOS對記憶體支援差異影響。
2.100、200系列晶片組官方設定為 DDR3L 1.35v電壓,板廠大多透過修改可兼容標準 DDR3 1.5v 電壓,或BIOS 雙電壓彈性調整。 |
參照
原廠腳位形式名稱混淆相似問題:
X79 LGA 2011 與 X99 LGA 2011-3(或2011v3):
雙方完全不兼容,僅採用相似的針腳數卻不同配置
Intel 第六代、第七代LGA 1151 與 第八代 LGA 1151-3:
供電微修改、核心堆疊。
不過各國玩家努力的破解中,已經可以局部讓100/200晶片組上8代CPU
輕鬆點亮,i3 8100處理器+16G DDR3寨條+H110主機板裝機
CPU 封裝插座樣式差異:
一般積體電路封裝樣式包含 PLCC、DIP、Slot、PGA、LAG、BGA
目前桌上型零售版本的 CPU處理器 大多採用 LGA、PGA 這類易於拆裝的樣式
筆記型電腦則採用 PGA/rPGA、BGA
異腳位相容案例:
修改防呆 / 修改 CPU 引點
LGA 775 主機板 與 LGA 771 Xeon CPU:
透過 割除防呆、修改BIOS 微碼、修改 CPU Pin點 等手段 相容於 LGA 775主機板
轉卡 / 介面卡方式
CPU轉卡
Slot 1 轉 Socket 370
Socket 478 轉 Socket 423
Socket 479轉 Socket 478
轉接介面卡
AMD K7 Socket 462 轉 K8 Socket 754 :ASRock K7Upgrade-880
Socket 754 轉 Socket 939 / AM2:ASRock K8Upgrade-NF3
Intel LGA 775 轉 AMD Socket 939:ECS PF88
都是被逼的! 细数主板中的"变形金刚"
AMD 混合相容案例:
AMD 在某些時期採用上下相容制,
所以不同腳位數量的CPU 卻能跨代安裝在下一代的主機板CPU腳座上,
但要注意記憶體控制器差異及相關功能上的問題,須由官方CPU支援列表為基準。
案例:華擎 N68C-GS4 FX 可相容 AM2/AM2+/AM3/AM3+ 處理器。
但由於晶片組老舊及跨代差異太大,
採用 AM3/AM3+ 處理器會因匯流排頻寬而降頻使用,無法完全發揮處理器性能。
如何判斷該升級處理器 ? 或升級其他硬體更能有效改善問題 ?
如果你的硬體配置規格以低於軟體需求,需要提升CPU性能才需要升級
好比說你玩的遊戲需要某程度的CPU性能,
或是轉檔方面需要CPU運算行能節省時間。
如果你的使用習慣需要開啟大量軟體運行,導致CPU性能無法適合你的操作方式
多工需要多核心去分散運算或是更強勢的單核運算多工,
通常在切換軟體運行時候強烈延遲感,例如遊戲切到瀏覽器會卡頓。
如果你的CPU已經落後主流規格太多,想要讓稍微提升CPU性能延續主機板的殘值
通常是文書機影音機,開多網頁會卡,或是開多P2P連結點會卡頓感,
這類放棄它可惜,沒有它又覺得少了一隻手,提升一下性能繼續撐。
如果不確定是否為CPU問題,可以提出使用軟體名稱、整體規格表、運行時的工作管理員處理器負載直
當你記憶體不足時 會導致讀取硬碟分頁檔案切割暫存記憶體使用導致 LAG。
當你顯卡太弱時,CPU會閒置等顯卡,請先升級顯卡超過軟體需求。
當你的網路ping 太高時,這不是硬體問題。
當你的硬體需求皆已超出軟體需求,且低負載率,但還是異常,請更新驅動並檢查BIOS與系統方面的問題
當你的顯示卡及其他硬體都已滿足的情況下,CPU負載率非常不理想,請升級CPU吧。 BF1 這種遊戲就發生過。
如何評估CPU 性能與升級的助益性 ?
要有效益就要在測試上有實質的幫助,否則相同預算的換CPU還不如多存點去換平台升級
例如說 LGA 775 的E1200 升級 Q6600,但軟體需求卻要4代 I5 以上,
這種升級乾脆別升級,錢省著吧...
最近也很常見AMD FM 系列 的 A6、A8、Athlon X4 升級 要跑PUBG,
真心來說,錢省著...換平台乾脆,CPU性能指標提升度實在太低
錢花在刀口上,升級的幫助實在太小的情況下,你省著還比較好。
1.你的主機板CPU相容性清單的型號要配合2.BIOS版本要對上或更新版本3.散熱膏在全新品才有附,二手品要自備
AMD處理器建議先熱機運轉後在拆,避免散熱器把CPU粘起來,很多案例這樣弄壞的
拆散熱器後請自備去漬油(加油站五金行有賣)或酒精清除散熱膏,散熱膏本體是矽脂,不容水,別用水清,還有不要的布或廚房紙巾去擦掉舊的散熱膏
4.有拆裝的本事跟經驗
假使你的主機板已使用一陣子,拆除散熱器前先清灰塵,在拆除CPU前可預先用油漆刷清理CPU座的灰塵,避免灰塵汙染CPU插座內部。
另外注意頭髮汗水跟手上污洉汙染主機板跟CPU。
Q&A
處理器篇:
Q:CPU 的主要功能
A:參閱
Q:CPU 能看頻率來區別性能嗎?
A:同架構同世代同核心量可以透過頻率來判斷性能差異,但異世代異架構不能透過頻率去判定性能
拆除主機板上的CPU的注意事項:
工具準備:
拆裝電腦相關工具材料
|
名稱
|
功用
|
美工刀 |
1.切割或修飾用。2.充當導熱膏的刮刀用途。 3.短路測試用 ( 主機板PW測開 )。4.調整AMD CPU 針腳的工具。
|
十字起子 / 一字起子
|
1.主機殼螺絲。2.主機板螺絲。3.風扇螺絲。4.AMD CPU散熱器固定座。 5.CPU散熱器強化背板。6.CPU散熱器本體與固定件安裝。 7.Intel 原廠散熱器扣榫轉向(一字)。8.短路測試用 ( 主機板PW測開 )。
|
5mm 套筒 |
1.銅柱安裝與拆除。2.顯示卡檔板 D-SUB / DVI 固定銅柱拆裝。
|
六角板手 |
少數機殼原廠風扇會採用內六角螺絲固定,例如原裝大尺寸風扇。 |
尖嘴鉗 / 老虎鉗
|
拔不起來的螺絲、卡榫、檔板、斷頭螺絲、歪掉的散熱器鰭片的工具。 |
油漆刷 |
清潔無導電性或靜電防範的物件,機殼本體、塑料、散熱器本體、風扇、硬碟外殼、SSD外殼、光碟機本體、 |
防靜電刷 |
清潔有導電性或需做靜電防範的物件,主機板、IO插槽(USB、DVI、HDMI這類)、顯示卡、硬碟PCB版 |
廚房紙巾 |
擦拭油脂類的髒污,如導熱膏、CPU鐵蓋、潤滑劑溢漏(風扇)、工具保養、你的髒手 |
衛生紙 |
衛生紙本身易分解,不建議擦拭有殘留麻煩的物件。 除非你沒廚房紙巾可用,衛生紙才拿來應急,否這易分解殘渣很麻煩。
|
拭鏡布 |
擦螢幕用的,你的智慧型手機面板也是。 玻璃側板也建議用試鏡布,不然用衛生紙或紙巾會有刮痕。
|
擦拭布 |
機殼本體板金塑料清潔,注意這會產生靜電,別拿去擦電路板。 |
吸管 / 刮刀
|
塗抹導熱膏石不想弄髒美工刀的方式之一, 導熱膏廠商少數會配贈刮刀,或是你用吸管來抹平導熱膏。 吸管也是高科技顯示卡支撐的柱狀體選項,加工彈性大。 |
清潔果凍 |
清潔PCB版的一種方式,但這不常用也會壞掉,不做深度清潔不需要。 |
導熱膏 / 導熱貼紙
|
拆除GPU散熱器、CPU散熱器後需要重新塗抹導熱膏; IC 散熱器、VRM散熱器則採用導熱貼紙,如無需要可免除。 |
電子接點 清潔劑 |
如果有需要做金屬接點除鏽除汙才需要這東西,一罐大概200元。 用途:主機板PCI、DIMM插槽、USB、3.5mm音效、HDMI插槽
|
各類規格 相容螺絲 |
請配合廠商的螺絲規格使用,主機殼廠商會有配件包,或另行購買同規格的螺絲。 當你無法輕鬆所下去且產生阻力的時候,切勿硬鎖不同規格螺絲否則會攻牙把主機殼的螺紋弄死崩牙。 螺絲有粗牙細牙/牙深號數差異,鎖錯會把鎖孔攻牙崩牙。 |
銅柱 / 絕緣支撐
|
主機板與機殼間的支撐體,功能是將主機板撐高,且能做溢流導出機殼, 近年有很多殼作免銅柱設計。 絕緣支撐柱 俗稱小飛機,在有空孔處作支撐,部分主機板跟機殼並不完全公規開孔,造成無鎖孔問題。 |
雙面膠 / 泡棉膠
|
1.固定用途,好比說 SSD 沒位置放就用黏的.. 2.緩衝防震固定,某些機殼設計公差過大,風扇會有震動音噪 3.當你拆壞主機殼前面板或檔板需要黏的時候 |
束帶 / 魔帶 |
綁固用,大多用於綁束PSU線路或滑鼠鍵盤網路USB線路,整線用途為主。 |
吹風機 |
1.預熱佣方式,處理不過電主機板CPU拆除散熱器時使用 2.克難式除塵噴槍(請用冷風)
|
空壓機噴槍 / 高壓噴罐
|
大多建議去機車行或鄰近電腦店家借空壓機噴槍做基本除塵,注意磅數水氣,水氣問題用你的手去測試濕度,或是噴完後做數小時陰乾,磅數以你手不會痛為主,你是做除塵不是做空氣強力打擊清潔。 操作上你是要除塵不是打元件,請用掃的方式而非定點施壓,錯誤操作會打噴主機板上的脆弱元件,不少案例就是貼著元件打噴掉,這人損不保固。 高壓噴罐是折衷方案,磅數低且低水氣,但這東西只能清兩台PC就沒了,一罐約200元。 不想搞這功夫就是油漆刷/防靜電刷 + 吸塵器 + 吹風機的方式。
|
竹筷子 |
顯示卡支撐用高科技竹筷... |
拆除CPU散熱器前請預熱主機,避免散熱膏黏起CPU,AMD 的使用者特別注意這點
悲劇案例:
主機預熱方式:
可開機狀況:開機後待機5分鐘、開機後透過燒機程式運轉1~3分鐘(注意此方式會讓散熱器高溫燙手)
無法過店開機的情況:利用吹風機熱風熱散熱器溫度提升至會稍微燙手的情況
如果不幸跟下面兩位一樣,請用吹風機 跟 一字起子 把散熱膏吹熱,用一字起子當槓桿輕微施壓
請勿在散熱膏未變軟的情況下硬橇CPU,不然會造成開蓋的悲劇...
2.散熱膏的清潔方式
散熱膏本體是 矽脂,不溶於水,請使用酒精(醫療用或工業用皆可)或是去漬油(加油站或五金行有賣),利用廚房紙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