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翻譯】找俺嫁、把馬子,確認自我的價值

一騎 | 2018-02-05 23:12:14 | 巴幣 4 | 人氣 385

這篇文章和上次的〈「什麼都不做」來維持全能感〉有些許關聯。
之前提到要翻熊代醫生對鐵血孤兒的心得文,實際讀了之後發現,很長,弄起來有些費工。乾脆以後就只翻這種說教文章,讓人以為熊代醫生就只會說教嗎......?

文章裏其實沒特別提到二次元的部分啦,標題的裡「俺嫁」只是我擅自加上去的,用來練習下釣魚標題用的而已,如果有所冒犯......那你就自己上鉤吧(挖鼻孔)

「白熊的廢紙籃」文章選譯會不定期更新,希望能夠在一週到兩週以內翻出一篇來。
原文連結:



2010-01-06

想要女朋友,想要做愛。但是,僅限有姿色的處女。讀了下網路上一些不受異性青睞的人的貼文,往往都會看到這種內容。
 
各位讀者知道所謂「中古」這個網路黑話嗎。
這個黑話既不是指車子也不是指房子,而是活生生的女性。
這是在說處女是「新品」,非處女是「中古」,相當過分。
 
只要聽一聽一些希望受女性青睞,或是不受女性歡迎的男性心聲,應該就會留意到,他們的願望,並非單純是想要女朋友或是想要做愛,而是類似於「想要個漂亮女友」「想和處女做愛」,話中有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女性是用來確認自己有所價值的勳章
 
所以說,這種心聲應該是這麼回事:
「追求女性,來當作確認自己有所價值」。

自己是很有價值的,所以理所當然地,就非得找個門當戶對的女性才可以。假如自己和既不漂亮又不是處女的女性交往的話,或許就證明自己沒多少斤兩。那可不行。所以才會堅持,期望有個能讓自己證明自己有價值的美女,或是處女性的供品。那種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的女性,就理都不理。

對於女性抱持過高要求的男性,還有拘泥於女性的「型錄資料」的男性,這些人大多都沒有注意到自己是想要證明自己很有價值。取而代之,他們會利用「純愛主義」或是「想談場真正的戀愛」等表面上的名目,來隱蔽真實。而且他們在直到和相應於有價值的自己的女性成雙成對為止,反而會想要保持單身;因為相較於和「沒什麼大不了的女人」攜手共行,還不如保持可能性未知的單身狀態,這樣就能迴避掉「自己其實不怎麼樣」的事實。
 

「昔日似唐璜,現今不上相」
 
那麼,假如成功和一個漂亮處女開始交往,證明了自己很有價值,那他們就會心滿意足,對自己感到充實嗎?

很遺憾,大概並非如此。

這種時候常常被拿來當作例子的,就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唐璜。唐璜至死為止都不斷在追求美女或是高貴的女性,但是反過來說,這也表示他到死為止都沒有感覺到充實。唐璜的風流事蹟表面上雖然很華麗,但是到頭來他不過是個不管再怎麼證明自己有價值,都沒完沒了的,一個可憐的男性。

唐璜類型的花花公子當然也存在於現代社會,這種類型的人,不管過多少時間,都不會安於一個女性。似乎是將女性作為勳章,來證明自己有所價值的效果持續不了太久,證明「自己很有價值」的作業也是無窮無盡。這種人就算遇見了出色的女性,也不能夠讓伴侶幸福,而自己也無法感到滿足。

這種唐璜類型的男性和前述的,心裡想著「希望受異性青睞」「不受異性青睞」的男性,是正好呈相反的兩種類型,好似銅板的表裏兩面,背地裡有著共通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一面是想要確認自己有所價值的渴望,而反過來的另一面,則是非得靠著看起來價值很高的女性來填補,才會舒坦的低自我評價
 
有些男性和美女在一起時就能夠確認道自己的價值,和老太婆在一起時價值就沒了,這種人的價值和自我評價,各位看官們想必是可以舉一反三的吧。
 
在過去,這種非得要靠著異性來填補低自我才甘心的心理狀態,一般而言都會當作唐璜型來做介紹。然而現在在我看來,心裡想著「希望受異性青睞」「不受異性青睞」的男性在數量上成了主流。這種男性不管是和美女結婚還是和處女做愛,恐怕到頭來可能還是無法改善低落的自我評價,而且就算因為某種緣由而變得受歡迎了,也只會陷入類似於唐璜的迴圈。
 
為了確認自我價值而追求女性的男性,還是要留意一下比較好。這條道路,是一條永受執著之苦的道路。即便受異性歡迎了,低落的自我評價也不會出現變化,心裏的渴望也不會減少。低落的自我評價,不是靠著美女或處女就可以代替的。做得更腳踏實地一些的話,或許才比較有救。
 

※另外,雖然標題是指稱男性,但是文中的狀況常常也能套用在女性。我是還蠻常看見相當於「希望受異性青睞」「不受異性青睞」類型的,或是唐璜型的女性。為了確認自己有所價值而追求男性的女性,她們的自我評價也是很低落,心裡總有個填不滿的坑。



作者:(取譯自 ironna 網站簡介 http://ironna.jp/blogger/285)
熊代亨  昭和50年(1975/民國64),石川縣出生。信州大學醫學部畢業。從事在地精神醫療之餘,也在人氣部落格「シロクマの屑籠(白熊的廢紙籃)」發文談論現代人的社會適應與次文化領域。著書有《ロスジェネ心理学((自譯)失落世代心理學)》(花傳社)、《「若作りうつ」社会((自譯)「扮年輕憂鬱症」的社會)》(講談社)等。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