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孔明一除,司馬懿便鳥盡弓藏了嗎?分析孔明與陸遜對魏的威脅程度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7-12-22 21:47:14 | 巴幣 88 | 人氣 3899

  近日特別著迷的是「大軍師司馬懿」。我有點LAG,一直到上半部「軍師同盟」播畢才開始看,但記得四天內看完,之後就等著下半部「虎嘯龍吟」。撥出至今,這齣劇無論是何種意見,只要在討論,似乎可說明,大家還挺喜歡這齣劇的。

  剛剛在PTT(China-Drama)看到不少討論文。其中這段文章[1]反駁「空城計」的改編是好改編。理由是「在『空城計』中,仲達不放走諸葛亮就會被鳥盡弓藏」是很爛的命題。論證是「威脅不是只有蜀國x諸葛亮,之後還有吳國,不亞於諸葛亮的名將至少包括『陸遜』」。




陸遜的威脅>=諸葛亮

  該文提到陸遜,閱讀之後,這反駁有些意思,而陸遜當然是當世名將,這不在話下。不過19世紀的戰略哲學家克勞薩維茲(Carl Philipp Gottlieb von Clausewitz)提醒過我們:「戰爭是政治的延伸」。這不只指出「為何而戰的考量」,也可詮釋「為將者,受不受各方面的充分支持」。撇開個人而無關於社群的能力,對於魏,陸遜造成的威脅>=諸葛亮?

  我稍稍思考了一下,可以提供不同意見(如圖1):

  1. 參考「姜維傳」的詮釋。東吳在孫權後期,已經難以上下齊心,各世家各擁其兵、爾虞我詐,難以動員。這可推論,缺乏夠大臣的支持,縱使陸遜,也無法有武侯的動員力。
  2. 承上,名將陸遜的下場,是被孫權猜忌死。這說明了孫權\陸遜的關係,不如劉禪\孔明。這可推論,縱使陸遜,缺乏夠強的皇家的信賴,也無法有武侯的動員力。
  3. 結論,縱使陸遜個人能力很強,但缺乏夠多的大臣,以及皇家的充分信賴,因此不具備武侯的動員力,威脅魏國,儘管可以在防守戰上拒魏於長江。

  以上分析,包括「群臣支持」以及「皇家支持」兩因素。以此,我們可以建構一個概念「政治支持」。

圖1 政治支持的兩個面向:「群臣支持」以及「皇家支持」

  總之,沒人否定陸遜很強,但孔明可以拔掉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甚至讓君主劉禪產生依賴,這遠勝於陸遜的處境(甚至司馬懿)的政治支持力。接著,我們用孫子兵法「始計」中的五經、七計的模型對比一下孔明與陸遜在政治支持上的差距。




「始計」中的五經、七計的模型

  孫子兵法之始計,除了提醒人「用兵」的重要與風險,也蘊含了兩個架構,一為五經、二為七計。五經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七計者:「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換句話說,可以用這兩個框架,簡單的分析孔明和陸遜在政治支持上的差距(如圖2)。




圖2 「始計」中「政治影響力」→「五經、七計」的模型

  當然,或許有論者會挑戰「五經七計」的模型,是否考量了「政治支持力」的變項?孫武撰寫此框架時,或許沒有把「政治支持力」考量在內,或者考量了,但僅限縮在「道」一概念,表達了「各種支持力的總合」。但我們不妨可以加入此變項的考量。


五經、七計的模型中的概念界定

  分析五經、七計的模型中的孔明與陸遜的差異前,首先,簡單界定五經、七計的有關聯的各子概念與政治支持關聯後之意涵。

五經
  • 道:對於皇家(以君主為代表)有無權威。若有,則能令其全力支持己,譬如供給充分資源,派遣有利於己之將領。
  • 將:對於群臣有無權威,以致其較少保留,而願盡力協助於己。
  • 法:是否掌握法令制定、詮釋與裁量權。

  另外,不考慮天、地的原因是,天為天文現象,地為地理現象,難為支持力所影響,故排除界定。


七計
  • 主孰有道:被分析者隸屬的皇家群體(在此特指君主本人)是否潔身自好
  • 將孰有能:被分析者隸屬的勢力當中的群臣,是否有卓越能力(當然,有沒有貢獻的意願是另外一件事情)
  • 法令孰行:被分析者是否掌握法令制定、詮釋與裁量權。
  • 賞罰孰明:被分析者是否被賦予公正執行法令的權力。
  另外,不考慮天地孰得、兵眾孰強,士卒孰練的理由同「五經」。



五經、七計的模型中的孔明與陸遜之分析

  此節分析五經、七計的模型中的孔明與陸遜的差異。

  關於五經(如圖3)。至於道,孔明可以拔掉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甚至讓君主劉禪產生依賴。但反觀陸遜,被捲入三宮之亂後,被孫權猜忌而憤死,直到其子陸抗方得平反。因此,孔明得其道。

  至於天、地,雙方為軍事家,皆有一定造詣,而且非本文分析重點,故省略。

  至於將。蜀歷經劉備、劉禪兩朝,於孔明在世時,眾將皆信服軍師、丞相孔明,動員起來毫不費力。但反觀陸遜,除了東吳危急時陪陪呂蒙白衣渡江、燒烤劉玄德、幹爆曹休進犯石亭外,此任務編制之外,江東世族基本上不鳥陸遜。加上東吳在孫權後期,已經難以上下齊心,各世族長期擁其兵、爾虞我詐,難以動員,故陸遜難得其將。

  至於法。承上文,孔明掌握了各種信任,自然法令的制定、詮釋和適用權威,掌握在其手中,基本上不受太大懷疑。反觀陸遜,外有敵國,內有制肘世族與漸漸起笑的孫權,難得其法。


圖3 政治支持與五經下,孔明、陸遜的差異分析


  關於七計(如圖4)。至於主孰有道:蜀吳之君,無論劉禪是真昏庸還裝昏庸,孫權早年多屌,晚年多起笑,作為皇家勢力支持與否的表態,他們對於孔明或陸遜都是不利因素,故以君各人特質而言,孔明與陸遜皆不得。

  至於天地孰得、士卒孰練和兵眾孰強,雖非本文分析重點,但可看見孔明北伐之際,除了身先士卒操勞吐血,贏得將、兵敬重外,更重視操兵之勤。難言東吳無操勞之臣或操練之兵,但特別注記於圖。

  至於將孰有能。蜀吳之將,前者隨劉備東征西討,後者隨孫氏三代打下基業,難言為無能之輩。對孔明與陸遜的支持與否是一回事,但有才能與否是一回事,故兩人皆得其將。

  至於法令孰行。雖在直覺上,孔明是掌握制法、法律解釋和適用之權,不過沒見其有特別「弄法」之處(譬如處置馬謖一親信時,並未玩弄法律文字遊戲),因此予以中間(-)評價。反觀陸遜,既然不受到充分政治力支持,「弄法」之權難言落於其手,甚至,最後還是皇家世子鬥爭下波及與犧牲者。故陸遜不得。

  至於賞罰孰明。孔明應掌握「弄法」之權,但譬如處置街亭戰敗時,仍處置馬謖一親信(這可能動搖到自己的幕僚團,降低系統的輸出),賞王平之功。易地而處,想必陸遜也能做此決定,可是並未有事件可供觀察,其「賞罰孰明」關係到個人利益,因此先不論斷。於此,孔明得其賞罰之明。


圖4 政治支持與七計下,孔明、陸遜的差異分析

  顯然,孔明與陸遜雖皆為天下奇才,但他們掌握的權威和號令力,決定了他們的動員力。


代結論

  綜上所述,五經之分析可明確知道,孔明得其道、將、法,但陸遜難得皇家支持,亦難在平時培植自身夠龐大的勢力與權威。兩人之差,不在其人,在其情勢。

  對於孔明,擁有蜀國大部分的政治支持,可說蜀國實質上是「諸葛丞相的蜀國」。至於孔明是否為忠臣或玩弄君主的奸臣,先不論斷,本文擱置此問題。對於陸遜,雖每次危機便被推出去大戰,但與君的疏離程度,恐怕與司馬懿相差不遠。司馬懿又勝在培植自身的朝中勢力,不遺餘力。陸伯言之為臣,令人惋惜爾。




  最後,簡短的講個題外話。三國作品創作至今,歷經五百年、無數人手上以上興替,進入新科技後,更對這段歷史反覆創造,已令三國不僅僅是「三國時代」,而且是「三國世界(觀)」。

  三國創作已與史實逐漸分離,而且創造出獨特的世界氛圍,且獲得各種討論。三國演義或其他創作,於史實多有出入,事件因果、人物設定等,但這一層層的「改編」,正是「三國」的活力,延續至今仍膾炙人口的魅力。

  「大軍師司馬懿」是個特別的作品。在此改編之路中,此劇與「和珅傳奇」相似的,它肯定了能大奸之臣必也有能大賢之能,但其如何從賢入奸?卻少被塑造。「大軍師司馬懿」,創造了一個愛家的司馬懿,為了家族身不由己走向刀鋒的司馬懿,最後,在也抵抗不了握有權力的不安全感,而一步步走向頂峰的,身浸鮮血的司馬懿。

  這過程,是任何人都能共鳴。無論你如仲達或不如仲達。無論你如曹真或不如曹真。無論你如武帝、文帝、明帝或不如他們。在三國世界觀,在大軍師司馬懿,觀眾總能找到一種觀點和資源,切入思考。

  「在『空城計』中,仲達不放走諸葛亮就會被鳥盡弓藏?」是否仲達在劇中的考量是編劇多慮?就創作角度,我們該贊成這些質疑,因為,它會成為下個創作的源泉。而且,這不該視為對作品的鄙視,因為真正的鄙視,是不語。既語,代表還有期望,但期望更好。

  這是「三國」歷經五百年、無數創作者、觀眾手上以上興替的痕跡。我這篇文章也趕趕熱鬧,複習「三國」、孫子兵法和所學的政治學,分析孔明和陸遜的政治支持差距,期待能替「三國」的浪漫故事增添一些複雜性。另外,本文為初稿,許多分析資料僅為印象,分析框架更是初次建立。若有批評指教,可言於留言。不見得能立馬充分且妥善回應,但他日若撰新文,則視己餘力探討。

  最後,再誠摯推薦大軍師司馬懿。






[1]https://www.ptt.cc/bbs/China-Drama/M.1513335835.A.A25.html




筆者資訊
兔草民(nobuusa)
閱讀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台北市。

創作回應

貪婪的冒險者
好文,借分享,而且據正史文獻,劉禪並非昏君,只是在孔明的光芒下被醜化了
2017-12-25 12:36:42
兔二:滾你奶奶的
您好。

認真說的話,我認同「不想當皇帝」也是一種基本自由,劉備和孔明為了自己的信念架著劉禪,道理說不通。

更進一步的就是對孔明的批評。火奉遼袁對劉禪的詮釋,就是「聰明但厭戰」,從小時就以「微言大義」評價孔明是「壞人」。

無論如何,「三國」不只是一個歷史時代了,經過層出不窮的創作,已經成為可與史實分離的「世界觀」,有其獨特人物設計和情節安排,目的是娛樂性。這角度下,期待更多不同觀點的「三國」作品持續出籠。

「大軍師司馬懿」並未將劉禪更動多少,但加入「我本來就不想當皇帝」的態度,我想是能接受的戲劇品嘗點。最後,看三國演義的「附錄」,可以發現作者對於扁滴劉禪的而訴諸孔明的光環,姜維的對比,是有意為之。(羅貫中,三國演義,讀三國志法,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4%B8%89%E5%9C%8B%E6%BC%94%E7%BE%A9/%E9%99%84%E9%8C%843 )。換句話說,羅貫中有動機把劉禪醜化,羅貫中信仰蜀是正統,而劉禪是令蜀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孔明則是試圖強化蜀(儘管並非劉氏政權)的代表人。

有趣的事情是,我還沒思考,若是孔明改姓劉,代替劉禪成為蜀漢真正的元首加行政首長,是否符合羅貫中偏好。
2017-12-25 12:52:20
別劍
我覺得不考慮江東,司馬懿真的害怕名聲太大。
他沒有基本盤,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都沒有靠山或人馬。
那時間點還不是出頭時候。

雖然說羅貫中可能是作者,但是考慮一點,三國演義經過百年之後才發行。
這中間又改動多少,也是要好好想想,因為三國志平話,貶低魏吳更兇。
2017-12-25 13:53:14
兔二:滾你奶奶的
謝謝回應。
剛剛寫得快了,其實我知道「三國演藝」是起碼上百年的集體創作,我也還沒詳盡考察各種創作版本的差異附上剛剛檢閱的三手評論(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8564502096886339.html )。
2017-12-25 13:56:46
小伽羅
沒有看那部作品,所以能說的很有限,畢竟自己擅長的領域剛剛好就這麼少了一個三國,哈哈。看到兔子老大的圖表分析,我覺得真的很棒,很有價值,同時也讓許多人一目了然,但基於歷史的論述與邏輯,圖表同樣有自身的問題,特別在討論「人物」時,這問題格外明顯。

因為人本身就充滿了矛盾,不同時期的司馬家族它的「屬性」,以及與曹氏皇族的關係都不一樣,這也是歷史研究到了最後,時常出現過於瑣碎的現象。

至於陸遜,我認為必須思考到東吳立國的基本國策,它擁有絕佳的防守優勢,但在進攻上實在難有突破,加上如文中點到的,東吳本身就是一個氏族集團,立國之初便是如此,陸遜以一個異軍突起的年輕將才,自然難以得到更大的支持。

再者,吳蜀兩國的朝政風氣、官員編制、品秩都不相同,研究時有時要特別注意,即使雙方都掛將軍銜,但權柄卻可能天差地遠,這是中古政治的一項特色,在比較上或許需要注意到這一點。

最後,個人認為孔明與劉禪的君臣關係,千古以來實為一段佳話,中國歷代權臣的晚景難有善終,很少能像兩人這樣,就這點我認為劉禪有他的明,只是武侯過於耀眼罷了。

因此就「主君」而言,我認為諸葛先生是得了一位好君王,只是「天時」已不在他那兒了,如今許多這方面的研究多認為,蜀後期唯一一搏的機會,是在姜維主政的中晚期,當時曹魏正陷入長期的內耗,當然這也只是推論。

看完這篇文章,真的很高興,謝謝兔子大。
2018-01-06 09:22:38
兔二:滾你奶奶的
通常太久的史事有兩種障礙:一是物質與社會資料(資源量、人物關係和階層);二是動機資料(人物決策和行動的基礎)。到最後,只能從史書或史料上有限的史事「假定」事實,並且推演命題。

回到三國來說。這兩類資料大致缺。沒有每個時期的財政資料,更別說GIS般的物件在空間的分布狀況,也不用說人物關係在各個時間軸中的變化(誰與誰足夠親密和仇視)。誰的權力大或小,縱使有用「內憂\外患」的模型推測「誰更得勢」,史書的任務不在成為資料庫,而是從史料資料庫中的繁瑣細節,歸納或演繹某些命題。換句話說,從一開始,三國名將們的各面向的情勢,從證據上便可有很大的爭議空間。

最後,我思考一個歷史成為劇場的樂趣為何?於是,我換個方式講,如果能找出其他框架和論述,切進某些討論,我想足矣。我也清楚,終究是一種資料+論述遊戲,無法直接貼進「真理」,譬如三國時期的真實情況,但討論和建立論述的過程,卻能豐富人的精神與生命。在體會好的戲劇張力中,一步步順著戲劇描述的普遍,但深刻人性外,觀眾可重新思索,自身的人性,這種內在的關係,與外在情勢的關連。

我想,一個戲劇好看與否,不只是「合不合某些人的合理」。客觀的合理性建築在所有相關因素的羅列,但我還沒看過有人把所有的變項考慮。不過,竭盡所能列出變項,謙虛且開放的討論,是知識和有趣的戲劇能成長的原因。

這齣戲快完結了。在戲劇的角度上,值得一看。

問好巨無霸大伽羅。
2018-01-06 11:28:54
小伽羅
很認同巨無霸兔子的回覆,一部戲劇的成功與否,或許史實只能是其中一環,有些歷史大劇主打貼近史實有些則否,但習慣於歷史劇場的觀眾,往往容易將所謂歷史的真確帶入其中,甚至判定一部戲的好壞,我覺得這與戲劇的精神有些背離了。

救我的認知,能夠強而有力的「說故事」,或許就能稱的上一部好戲劇了,所以無論是新三國的劉備,還是搖身一變成了曹操,或許都不是那麼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傳達了那份意境,哈哈。
2018-01-06 13:21:10
兔二:滾你奶奶的
大軍師司馬懿在軍師聯盟也不少是明顯與史實有出入。譬如荀彧在三國誌中,死亡的時間是曹操晉魏公之前,但戲中卻是魏王。不過思考一下為何會這樣設計,也跟劇中想把兩個要角的死亡串連在一起,呈現懸念與戲劇張力,方有如此改編。

然而,儘管不同於史實,「荀彧」一人物在戲劇中的表現,已經符合他在情節中的動機與行動。

荀彧跟著曹操打天下,既立志輔佐曹操,認為其有平定天下的能力,更想恢復漢室往日權威。有一幕,曹操召許久不見的荀彧。他知道荀彧在嘔氣,因為荀彧恐怕認為自己一步步離「忠心」的漢臣越來越遠--在大多數人的觀念,異姓的忠臣可不會稱公、稱王。

荀彧也真的嘔氣,十分悲憤。

「明公到底想要甚麼?漢丞相不夠、魏公不夠、魏王也不夠!」
「接下來還要甚麼?一步之遙!」

如果讓荀彧如史實時間死了(曹操稱魏公前),恐怕就沒有這麼精彩的台詞可以從一個這麼適合的人物中說出。

我想原則上我是喜歡大軍師司馬懿的情節和人物設計,縱使有不合史實之處,但推敲起來,在資訊這麼發達的狀況下,刻意違反史實,說不定導演和劇本家有話要說,不妨當作一種娛樂。

至於演員,于無論演劉備或曹操,都有他的特色。新三國把那愛哭懦弱的劉備,演成了老謀深算的沉穩者,大軍師司馬懿則讓那曹操的各種面向,多了各種活潑呈現。

同樣的人物,不同故事、人物設計和演員,會有不同的樂趣與效果。欣賞它,而遠離瑣事,甚樂。
2018-01-07 02:17:39
小夜
軍師聯盟把<<史記>>中的司馬家族眼的超好 此等品潔讓我看到後期不知唾棄了幾次這個歷史人物
2018-09-07 04:47:06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