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專文】古文只是文人的無病呻吟?文組真的無用?

十六夜郎 | 2017-09-07 05:48:38 | 巴幣 148 | 人氣 1754

  前些陣子由於課綱的調整,導致國文科目的文言、白話文比例條配問題造成一番討論,至今仍激起不少辯論。自然,一項議題得以延續探討,也代表著該議題的牽扯層面甚廣,除探討文言文於現今的實用度之外,還連結到統獨、黨國等政治還有文人派系問題的爭議,大多失焦。

  也許是基於討論的熱絡,從前沒隔多久便會出現的「文理組之爭」也隨著文言文熱潮又浮上檯面。而在探討文組所學在社會上的實用問題時,不乏些許偏頗之論,如「文組對社會毫無貢獻」、「文組只會說話而無能力」實在令我感到匪夷所思。

  我並非真正要替文言文或文組辯護,但以一名從前讀理現今讀文的我而言,我相信莊子所謂的無用之用,任何人的才能應該適得其所,只是在現今社會講求「絕對務實」的擁護派面前,恐怕無用者便是無用,沒有大用小用之區別。

  這樣的偏頗我全然無法認同。

  先來談談前陣子的文言文之爭。我個人的態度是贊同依據此時社會務實的主流風氣,將文言文的比例調降,但我個人不贊同完全刪除。

  我們常見對於文言文的批判,往往是基於社會實際使用的次數過低,甚至選文不乏失敗者的無病呻吟之言,如陶淵明正是常遭舉出的例子之一。但就我個人看來並非如此。

  文言文除了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的載體,更是文字精煉的手法之一。如今採用的成語也多是文言文,所謂一字一義,掌握了文言文的精隨必然也當影響白話文的應用,如常見的專有名詞也都是文言文的產物,物競天擇、實驗、他人,這些詞彙也都是精煉下產生的。將文言文完全汰除,其實也等同捨棄了文辭的精簡。假若面對文言文只會死背,那必然無法學到這種詞彙濃縮的內涵。

  在所謂常被提及的失敗者文類中,它們被長期放置在國文課文體頭並非毫無道理。其之所以使課綱選取,甚至得到了不少文人的共情的理由之一,在於其思想的內化。這麼說或許略為抽象,這裡我拿一個常用來舉例的作家太宰治來說。

  由於太宰治的生命歷程的緣故,其作為日本無賴派作家有過五次自殺經驗、與女人殉情、藥物成癮、吃軟飯,同時留下名作《斜陽》以及充滿陰鬱色調的《人間失格》。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乏有些人的觀點便是「太宰治作為一名社會的失敗者,讀失敗者的無病呻吟又有何用?」

  首先,何為無病呻吟?若我們認真攤開那些被我們批判成弱者的作家文學,以中國文人而言,被貶官降職或被流放至荒野之境,被職場小人陷害一片忠心卻被質疑,這叫無病?

  雖說無病呻吟的定義並非我要談論的主要課題,但我想先引述作家黃麗群評論太宰治的話語再繼續談:「太宰治給我最直觀的衝擊就是,這個人誠實的可怕。他太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這並非寫作的極限,而是做人的極限...他太清楚自己會栽在哪裡。其實我不大贊成有人說他是頹廢的,他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對抗自己弱點,那都是掙扎過的痕跡,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一直掙扎,你真的很難再說他是個頹喪或頹廢的人。有些人是可以活得很容易的,可是他是活得很不容易的人,我們都不喜歡被人否定,我們都不喜歡被責罵,可是以太宰治這個人的個性,他肯定每天都是在否定自己的,我自己是欽佩這樣子的人。」

  幾個月前有好友發訊息給我,詢問為何「經典」會是「經典」,以及為何我們要去閱讀那些現今社會不實用的文學作品。我個人對於經典的理解是可以經過時代的考驗以及被該領域的專業人士所認可。

  好比為何四書五經直到現在仍被常常搬出來替綱常倫理、四維八德所辯護,為何史記並未在歷史的洪流中亡佚,為何我們要讀那些仕途不順的作家作品。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其在相關領域中有它的重要性,除了幫助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更可看出我們如今哲學思想的流變。而那些看來「無病呻吟」的作品,本質上其實也都在探討個人以及對大環境的反省。

  好的文學應當是要使人不安的,因為那並不拘泥於所謂的小情小愛,而是能使閱讀者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一旦我們只選取樂觀向上、積極正面、好人好事的論述作品,整個社會只抱持著實力至上、積極努力便可成功的風氣,將使人們忽略了那些沒能成功者的心理狀態。華人社會一向愛提所謂的好心會有好報、有能力老闆看得到,卻忽略了在實際情況上,更多的可能是等不到好報,或者是好康都被別人獨吞的情形。

  大家都要你做個好人,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做好事就有好的回報。但萬一沒有呢?

  我們時常在面對挫折才學會反思,而在一帆風順之時忘了要提醒自己要反省,千萬別以為社會價值上的成功就代表著個人內涵上的成功。那些懷才不遇的悲嘆,重點並非是要我們去聽他們的抱怨,而是要我們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要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受傷後的自我和調整,如何看待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轉變,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和這個世界和平共生。這些被視為經典的文學作品,你只看得到當中的抱怨嗎?

  無論是什麼階級的人都有過失敗,無論什麼時代的人都會有過灰心喪志之時,打從我們出生之際,這些先賢們的作品都已經留在世上,他們都在挫折中尋找一套讓自己好過一點的方法,那些字裡行間的掙扎,你有讀懂、讀到嗎?

  比起教導如何成功的勵志書,對我而言,我寧願去讀如坂口安吾《墮落論》這種講求「失敗了要如何爬起來以及繼續活下去」的書籍。就像許多人只說太宰治太頹廢、太墮落,不願意去看他,但如太宰治這種在生活每日每夜的拼命掙扎,你沒有看到一種拼命求生的意志嗎?

  太宰治自己都曾說過:「當一個人明白自己活著的時候絕對無法擁有幸福和榮耀時,他會怎麼想?努力這種東西只會成為飢餓這頭野獸的餌料。痛苦的人太多了,你覺得我只是在無病呻吟嗎?」

  這是我們一生的課題,卻並非只有我們這一代獨有,而是橫跨古今的生命命題。

  回頭談文言文的問題,的確古文有因時勢轉變而有調整必要,但文言文在一門學科裡佔比重如此之重,假若你找不到該部分被重視的理由,只單單認為那是古人的狂言亂語,無病呻吟,除非是老師的教法錯誤,以至於使你產生了這種的錯覺,否則我對於這種「文言文無用論」除了感到嗤之以鼻,也對於你在該部分沒有悟性,甚至未能擴充個人眼界深表遺憾。

  直白些來講,便是「白讀」了。可即便如此,卻也並非真那麼令人遺憾,只不過代表你沒能在此發揮該學科所長,換條道路便可。但仍不妨建議將自己看低一些,仔細思考一下這些東西被排入課程的理由。

  而就實用的一個面向,也正是所謂的人情世故這一命題,有些人說如今社會講求實際效益,沒有錢就沒有用,社會不和你玩中國哲學這一套。這某方面也是忽略了長期教育帶給自己的影響,以為自己的思維真的跳脫了從古至今的中國哲學思想。

  我從前曾經寫過一則題目,在於探討文藝與個人思想是否有絕對自由的可能。我給予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任何的思想無論再怎麼與眾不同,都會受到教育以及社會的淺移默化,無論於文藝還是「自我」而言,都從未真正自由過。你憑什麼自認為自己能夠跳脫,在社會上就能完全依據「自我」的想法來行事。

  但的確,在提及單一個人在社會上最直觀的實用問題時,這部分也是文組的弱項,同時也是最常被拿出來批判的。文組在對於社會進步(指實際層面,如科學或建設)少有可用或實用之處,當中尤以針對中文、哲學系所的言論為盛,但我更傾向認為,文組的優勢是隱性而並非外顯的。

  雖說方才提及了文言文的用途或文學的哲學思考,可就務實觀點下,知識本身並不足以糊口,更無法直接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即使繼續探究,往往帶來的只有虛無與懷疑,製造出更多的哲學問題留待後人苦惱與解決。

  古時重視唯用論的顏元學派對於宋時儒者甚至有這樣的批判:「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真是對於文組的最大嘲諷。理組至上主義或者文組無用論者此時可以先大笑三聲,認為說得真好。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隨著知識擴展到一定程度,便會發覺人類生活中並非只有「生活」本身。這也是為什麼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開始重視所謂的修身養性,因為一旦只重視物質的實際面向,會忽略了我們身為人的內裡本質。

  即使對人的生活而言,個人的性情品德之於整體社會或許是微弱,甚至是無用的,但那些看來沒有意義,可實際上卻相當重要的思想問題,其實都建構在對生命的懷疑上頭。我們應當如何面對生命的挫敗、如何面對生死、生命哪些時候是殘缺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樣態?

  我們時常聽聞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就是最好的範例。如同當初臉書等社交平台的建立便是基於人類情感上的匱乏與需要,簡而言之,許多人類文明的科技進展都是源於人文社會的需求。

  在哲學問題上,因為質疑既定的理論,發覺他者的道理仍舊無法解釋和消解自身或社會的問題,於是提出一套新的價值來詮釋。科學亦是如此,後者推翻前人或產生新的學科,進而對物質文明產生重大貢獻。我們此時此刻萬事萬物無不是哲學,我們一旦將那些物質文明回推到本質,會發現這些所謂人類科技的發展,想試圖解決的從來都不是物質的本身,而是對於人類情感上的需求以及懷疑。

  那些懷疑卻又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後人會繼續從這些懷疑延伸下去,人類文明的歷史說是從懷疑中延伸也不為過。

  所以「文組無用」這一論調絕對是沒有道理的「去脈絡化」分析。我相信文與理應當適得其所,在各自適合的場域互相搭配,一個國家才會真正的進步。前些天在場外讀到一篇對於文組的批判文章,內文提及文組不會治水與產電,可偏偏政府高層又是文組居多,難怪台灣不會進步。

  這同樣是忽略了每個人在社會上的獨特性,倘若全國從上到下都由文或理來做,恐怕亂象更是層出不窮。人若不走科學務實路線,生活水平將沒有進步;若不走人文素養路線,不過淪為如著名反烏托邦作品《美麗新世界》中,空有科技而文明倒退的結果。

  我以為,唯有知識不足的人,才會認為除了自己所學之外的某某知識是無用的。

  他們以社會實用來判斷是否應當存在與廢除的依據,甚至以此替自己的無知來辯護。倘若有人提倡人文素質和人類價值的多樣性,他們便將此視為迂腐,認為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面對實際狀況只是不堪一擊,他們以絕對務實性的觀點來審視每個人的特質,將每個人全都放在同一條名為「實用」的跑道,跑得慢的就淘汰,完全忽視了適性發展的重要。唯有務實才有用處,唯有自己選擇的才是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心態實在可悲。

  當然,我個人亦不否定以物質生活為唯一考量的主體價值觀。畢竟這是個人生活態度的一種形式,但我實在難以忍受這種高舉某某至上的標語來直觀否定他者價值的思想。

  我們學習的目的之一,在於知曉自己能力的不足之處,倘若從未有過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無知的過程,除非你真是所謂的天才,否則我想並不足以談所謂的「某某無用論」。

  作為一名初出茅廬而略有些淺薄知識的文人,仍屬不才,不足擔當所謂大德先賢之輩所傳,更不敢舉起文人之旗批判他者的世俗平庸,但我想知識的用意也應當包含著學習品德,知曉人情世故的義,理解並尊重他者價值觀的自由意識。我們從有著不同學科類別的教育體系出來,理應被培養成不同特性的社會人,倘若全朝著同一條道路前行,甚至以同一套標準來衡量人的價值,這並非平等,而是偏執,教育之處應當被改稱為工廠,而非學校。

  以上言論並非戰文理,而是我無法容忍無用之論。假若今天有人提出理組無用論,我亦會跳出來反駁。無論作為台灣目前較為推崇的理組人,或者是略為被貶低的文組人,在個人領域的精進和能耐,有時與選擇組別沒有關係。

  好比那說得出「文組對社會毫無貢獻」的理組腦子,看似依據社會真實情況來做判斷,但實際上說出這些話的人,在讀了理組以後也依然只能用片面、直觀之詞來分析事物,更有甚者,說「理組是一分證據講一分話,文組則是零分證據講十分話」,實際上卻連論點論證論據都沒有,知識水平不過爾爾。

  理組人最強調的思考邏輯,也沒能在這樣的人的腦中發揮作用。

  此言並非汙衊理組之意,僅是遺憾其唯一值得說嘴之處,恐怕也只是身為理組人罷了。學其皮而未入其骨,本質上與文組理組毫無關係。

  理組優秀人才如數家珍,這點我從未否認,在面對這些與我們不同領域的前輩時,我們學文的應當是要敬佩,甚至是要慚愧的,因為他們替社會造成貢獻,學的是我所學不來的。可文組影響歷史進程發展者,同樣也未少過。近年來的社會運動,如女權、同性戀權益,甚至是更早以前的新文學運動等等,這些人才同樣使今日社會的人文素養有所提升。

  真正有能耐的人,早已在社會上有了自我創造出的貢獻。那並非全然依附理組或文組,而是個人式的要求與學習背景的互相搭配。若單以選擇組別的優劣來評斷個人的好壞,在我看來,不過就是踏著一塊比較高的階梯,去罵看似站在比你矮一截階梯的人,除了搬出可悲的組別優越,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縮圖取用自這裡,該LINE貼圖我個人相當喜歡,這個系列基本上全都買了,用在這篇文章剛好合適。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麻煩點下GP支持,也希望能點進我臉書專頁給個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Forster muwa
對了對了,夢溪筆談跟資治通鑑還有史記以及漢書我很贊成放到國中來學

墨家的書籍(實用向)我也很贊成在國中時學

國小除了論語放點四書五經也好,但千萬不能考試,不能用來考試

簡單來說,個人喜好的偏向是:

國小:道德教養為主

國中:實用為主

高中:基礎都有了,可以學雜文了

以上
2017-09-09 12:49:14
十六夜郎
感謝回應並附上國小、國中、高中的課程調配
我覺得你這樣排是不錯,但要摒除掉考試這一項目實在困難。至少許多家長會跳出來說會讓小孩沒有競爭力,而且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小孩

不過,我贊同你說的這種循序漸進,但如果放墨家進去,建議也多按照比例放入其他學派的理論進去。當然,點到為止即可

盡量以不填鴨式而讓學生適性而為的教育方針是最好的結果,升學主義或許是教育的一種必然,但走到一種極端就成為了一種迂腐了
2017-09-09 14:21:37
Forster muwa
謝謝你的贊同

主要是國中時讀到花木蘭還有西遊記的時候就在想"這到底是搞三小啊?"的感覺了,說實話真的不希望在基礎都沒有的情況下就讓學生亂唸
2017-09-10 02:07:49
困困困
這裡有一篇關於文言是否該全面退出校園的辯論
我覺得討論得很好,也與你分享一下。
http://debate.udn.com/debate/48--null.html#725
2017-09-10 03:54:28
十六夜郎
感謝分享^^
2017-09-10 03:58:43
阿梓
恭喜樓主完成心願,但可悲的學生又要唸沒意義的華國古文了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1a99c97-18a6-4520-8903-bd3840578638
2017-09-11 12:38:16
人一兌
基於很多複雜的原因,敝人就不便針對文言文的比例調配、存在與否進行評論,至少心中有個自己的聲音。

至於文理組之爭更是可笑無比---過度分類的結果就是造就一堆食古不化的"人才",爾後這些"人才"成為政府官員...我們的未來可想而知!

臨文悲憤,不知所云。
2017-09-11 23:19:13
十六夜郎
過度分類只會造成群族的一種分裂
2017-09-11 23:44:26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