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迷失於身分的征服者

紅染憐華 | 2017-07-17 01:21:12 | 巴幣 18 | 人氣 344




  但凡軍事指揮的行動原則必然受到政治上的最高主宰的控制,保證作戰目標是符合整體政治、外交、經濟利益,然而功績卓著者往往會遭到猜疑、行動上的限制加劇,如同──東半部──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與帝國名將貝利撒流。

  政治層面的指導者通常不會是戰爭方面的天才,這多少使得前線將領的行動自由相形侷限。拿破崙的身分使他突破此一制限,軍隊總指揮身兼帝國皇帝,這讓他能夠將資源全然貫注於戰爭,而不用擔憂他以軍事角度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遭到巴黎方面的拒絕。

  但是對於軍隊決戰的迷信、認定只要一場徹底的會戰勝利,就能迫使他的對手聽從條件選擇和平的迷思,局限於軍人角度的思維,終究使他失去一勞永逸結束戰爭的機會。

征俄行動


  曾任法國駐俄羅斯大使,竭力避免法俄交戰的維琴察公爵(duc de Vicence,位於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阿爾芒.科蘭古(Armand Augustin Louis de Caulaincourt)的紀錄中提到,拿破崙是有將斯摩稜斯克(Smolensk)或維捷布斯克(Vitebsk)建設為前線基地,止步於此,藉由法軍控制俄羅斯領土的壓力逐漸迫使亞歷山大一世屈服的打算。
  然而拿破崙仍然無法控制住自身渴求決戰的慾望,以及深信一次完美的戰役與控制莫斯科便能使俄羅斯沙皇投降的幻想,執意發起一場準備不足的遠征。

  在抵達斯摩稜斯克之前,拿破崙為了追擊俄軍下令強行軍,導致無數戰馬累死、官兵疲勞至極,連帶影響砲兵、騎兵的行動。博羅金諾戰役的慘重傷亡也沉重打擊各部隊的戰鬥能力,當進入莫斯科時拿破崙的騎兵力量已經大受打擊。


1812年的歐洲局勢

  對於下屬,尤其對曾經擔任法國駐俄羅斯大使的科蘭古勸戒的不予理睬,以及過度輕視俄羅斯土地的嚴寒氣候──1812年冬季的到來相對遲緩,使得當地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也令拿破崙不相信氣候因素真如科蘭古所言強烈。──隨著戰線、補給線的延長,在損失大量戰馬的情況下,俄羅斯帝國哥薩克人的非正規騎兵的襲擾變得近乎無法忍受,法軍在莫斯科的駐紮逐漸感受到通信、後勤補給的影響,尤其與巴黎方面信件往返的遲延讓拿破崙備感壓力,最終選擇撤軍。

  然而,俄軍不願與法軍決戰,不斷的襲擊法軍輜重、信使。
  物質上的嚴重缺乏終究動搖法軍的意志。為了食物,軍紀不復存在、為了活命,同袍情誼不再,待在馬車上的士兵寧願看著袍澤落下馬車也不願提供幫助,少一人馬車就能走得更快,所遺留的食物也就能夠瓜分。數十萬大軍就在這場遠征中徹底崩潰。


1812年地圖

  如果拿破崙真能如他所說的選擇留駐於斯摩稜斯克,無疑的會有更加充裕的時間進行準備,甚至能夠在華沙公國以東的俄羅斯領土成立一個立陶宛公國,並且進軍整個第聶伯河西岸,在烏克蘭地區成立哥薩克人的國土,爭取第聶伯河哥薩克,以及位處內陸的頓河哥薩克的支持,肢解俄羅斯帝國的國土,如同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華沙公國(Duchy of Warsaw)這類附庸國。

  當俄羅斯正規軍不願與法軍交戰,擅於執行襲擾行動的哥薩克騎兵又倒戈至拿破崙麾下,亞歷山大一世終究不可能長期忍受領土失陷,屆時倘若進行決戰擁有優勢的很有可能便會是以逸待勞的拿破崙。

  東方的偉大勝利也許更能鞏固拿破崙與其一手創建之帝國在國際中的地位,迫於形勢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倒戈就難以存在。然而個人認為,放著西班牙的半島戰爭不管,調動大量部隊,離開本土到上千公里外的地方發動戰爭實在不是一個明智舉動。


1751年位於烏克蘭的哥薩克酋長國

  無論是二戰還是拿破崙時代,征俄行動的失敗我認為都是政治方面的問題而非軍事層面,軍事勝利不一定代表政治勝利,但是政治勝利──即使軍事層面受到挫敗──往往意味著整體局面的優勢。
  倘若德軍在烏克蘭領土升起的是烏克蘭國旗,那烏克蘭將近三千萬人將成為德意志帝國國防軍的助力、假使拿破崙控制第聶伯河以西扶植附庸,或許哥薩克人、立陶宛人、波蘭人就能為其所用。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