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7 GP

直至諸海 (Till A’ the Seas) by R. H. Barlow and H. P. Lovecraft

作者:幻滅之喜│2017-06-19 11:08:43│巴幣:17│人氣:281
直至諸海 (Till A’ the Seas)
由R. H. Barlow及H. P. Lovecraft共著
作於1935年1月
譯者:竹子
搬運:幻滅之喜



譯者聲明:
本譯者英語水平有限,多數採取意譯為主,不敢稱精準,只求忠實。精通西文、看過原版者自然可發現該版的誤譯不符之處,務必請一一指正;或有寫文高人,塑造氣氛之大師也請點撥一二,在下也誠惶誠恐,虛心受教。

另,我不太習慣Barlow的語言習慣,故部分句子做出了結構調整。故如有考據黨希望詳細考證,可向譯者尋求英文原文,或者共同探討。

————————————————————————————————





I



他安歇在一座飽經侵蝕的懸崖頂端,越過山谷凝視著遠方。躺在這個位置上,他能夠看見很遠的地方,但在這片廣袤的荒蕪中卻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動靜。早在地球尚且年輕的時候,那些平原上的河道裏曾奔湧著滔滔的流水;但如今再沒有什麽東西打擾這片滿是塵土的平原,更沒有什麽東西會在乾涸已久的河床裏揚起風化崩解的沙礫。人類在這顆星球上創造了漫長的歷史,而這就是他們的最後舞台。這個終末的世界裡還有一點兒綠色。歷經過無窮無盡的漫長歲月後,乾旱與沙暴早已蹂躪了每一寸土地。那些矮小扭曲、茁壯頑強因此也堅持得更加長久的灌木逐漸取代了喬木與矮樹;隨後,那些粗糙的雜草與經由怪異的進化歷程而誕生的絲狀堅韌植物發起了猛攻,並最終滅絕了灌木。

隨著地球距離太陽越來越近,萬物在經年累月的炎熱與嚴酷無情的陽光中逐漸枯萎死亡。這種改變並不是立刻顯現的;早在人們能察覺到些許變化之前,千萬年的漫長時光已經悄悄流逝了。在最初的年月裡,人類那具備適應能力的身體一直緊緊跟隨著這種緩慢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著自己以應對越來越炎熱的氣候。直到有一天,人類無法再健康地繼續忍受著他們炙熱的城市,紛紛患上了疾病[註],於是衰退漸漸開始了——雖然緩慢,但卻從容不迫地開始了。當然,最早衰落的還是那些靠近赤道的城市與定居點,但到了後來,其他地方也漸漸陷入了蕭條。精疲力盡、軟弱無能的人類無法再應對無情攀升的溫度。炎熱炙烤著他們,而進化的歷程卻太過緩慢,不能再從他們的身體組織起新的抵抗能力。

[註:原文是:Then the day had come when men could bear their hot cities but ill,準確的意思是。“直到有一天,人們只能在患病的情況下才能繼續忍受他們炙熱的城市,”。感覺有點不符合中文習慣,於是稍微改了一點。]

然而,人類最初並沒有拋棄那些位於赤道附近的大城市,將它們留給蜘蛛與毒蠍。早年間,曾有許多人試圖留在那裏。他們設計了奇怪的護盾與盔甲試圖保護自己,抵禦炎熱與致命的乾燥。為了抵擋不斷侵蝕的烈日,這些無畏的居民遮蓋住了某些建築,創造出一些不需要穿著保護性盔甲就能繼續生活的小型庇護所。他們設計發明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巧妙裝置解決遇到的困難;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人們依舊生活在銹蝕的高塔中,希望藉此繼續依附在那些古老土地上,熬過灼熱的時代。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天文學家的言論。他們依舊期待著能重回那個溫和的舊世界。直到有一天,達斯[註1]城中那些來自尼亞納[註2]新城市的居民向他們遠古時代的首都——苑納若[註3]——發送了訊號;但留駐在苑納若的居民卻沒有給出回應。而當探險者們抵達那座由懸橋連接著的群塔所組成的千年古城時,迎接他們的只有一片死寂。他們甚至都沒有看到崩壞腐爛的恐怖景象,因為就連食腐的蜥蜴也逃走了。

[註1:Dath]
[註2:Niyara]
[註3:Yuanario]

直到這時,人們才徹底明白過來,這些城市已經失陷了;他們必須永遠地離開這裡,將它們留給自然。其餘那些生活在炎熱地區的殖民者們紛紛逃離了他們勇敢開拓的崗哨。徹底的死寂終於降臨,在一千座空城的玄武岩高牆中展開了它的統治。過去,這些地方曾擁擠著稠密的人流,活躍著不計其數的事務;但到了最後,什麽都沒能留下。只有那些位於荒廢房屋、工廠以及其他各式建築之上、凸出隆起的高塔還若隱若現地聳立在久旱無雨的荒漠中,在越來越難以忍受的酷熱炙烤中反射著烈日那令人目眩的光輝。

但是,仍有許多土地躲過了這場焦灼的瘟疫。因此流民們很快適應了新世界的生活。在經歷過幾個世紀的古怪繁榮之後,人們漸漸遺忘了那些位於赤道地區的荒廢古城,並將它們與一些奇妙的寓言傳說編織在了一起。只有少數幾個人還會想起那些逐年風化崩塌、猶如幽靈一般的高塔……想起那些陰鬱死寂、荒蕪廢棄的斷壁殘垣與擠滿仙人掌的街道……

接著,戰爭降臨了,罪惡而又漫長的戰爭,不過和平依舊延續得更加長久。然而,不論如何,地球一直在接近它熾熱的長輩,而腫脹太陽散發出的光輝也在變得越來越明亮。早在亙古之前,一系列宇宙增長時的意外曾將這顆星球從太陽之中剝離了出來;而現在,它似乎準備要回歸自己的源頭了。

一段時間之後,焦灼的瘟疫開始蔓延,悄悄地爬出了赤道帶。南部的雅阿特[註1]被燒成了一片荒蕪人煙的沙漠——然後是北部的城市。在帕斯[註2]與巴林[註3]——這些人類居住生活了好個世紀的古老城市——只剩下毒蛇與火蜥蜴之類的有鱗爬蟲還在活動;直到最後,洛頓[註4]城內只殘留著破敗尖塔與殘缺穹頂斷斷續續坍塌時的轟鳴還在反覆迴蕩。

[註1:Yarat]
[註2:Perath]
[註3:Baling]
[註4:Loton]

炎熱的氣候穩健、徹底同時也冷漠無情地將人類逐出了他們熟悉的土地。在逐漸擴寬的災害帶內,沒有哪片土地可以倖免;沒有哪個人能夠繼續殘喘。這是一場史詩般的宏大悲劇,而劇中的演員——這些大規模逃離城市的人們——卻不知道這場悲劇會怎樣繼續下去。這種無情的變化並非只持續了幾年,或是幾個世紀;它持續了幾千年的時間,而且還將一直持續下去——陰鬱、不可避免、殘酷暴虐地持續下去。

農業陷入了停滯,世界很快便變得貧瘠乾旱起來,不再適合種植作物。但人造的替代品可以補救這個問題,因此這些替代品立刻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雖然那些古老的地方還記得凡人所創造的偉大事物,但隨著人們漸漸離開,難民搶救回收的戰利品也變得越來越小了。那些最為偉大與重要的事物被存留在了早已死亡的博物館裏,然後遺失在數個世紀的歲月中;直到最後,人們拋棄了自遠古過去留下的遺產。隨著氣候不知不覺地炎熱起來,人類的身體與文化也開始了逐漸衰退的歷程。人類在舒適與安全中居住得太久了,很難完全拋下過去的生活。然而,人們也無法泰然自若地面對這些改變;這些改變來得太慢,讓人恐懼。沒過多久,墮落與放縱的行為就變得普遍起來;政府開始紊亂失控,文明漫無目的地滑落回了野蠻時代。

自這場焦灼的瘟疫出現在赤道帶後又過了四十九個世紀,整個西半球變成了荒蕪人煙的不毛之地,世界陷入了徹底的混亂。在這場規模浩大、刻骨銘心的遷移的最後階段,秩序與禮儀早已蕩然無存。瘋癲與狂亂籠罩著難民,狂熱者們高聲尖叫著宣告一場終末之戰[註]近在眼前。

[註:原文是an Armageddon,所以還是不翻譯成哈米吉多頓了。]

如今的人類只是那個古老種族殘餘下的可憐孑遺,這些悲慘的難民不僅要逃離盛行的氣候環境,也要逃離自身的墮落與退化。那些尚有餘力的人逃到了北極和南極;剩下的則常年沉湎在不可思議的盛大狂歡中,茫然地猜測著即將降臨的災難。在博利格城[註],發現數月的期盼最終落空之後,人們一次性處死了大量的新先知。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必要逃到北極去,同時也不再相信末日正在漸漸逼近。

[註:the city of Borligo ]

這些自負而愚蠢的傢夥以為他們能夠蔑視整個宇宙——他們滅亡的過程必定非常可怕。但那些炙熱、焦黑的城鎮卻緘默無言……

然而,肯定沒有人去編年整理這些事情——總結某個失落文明衰微傾覆的原因會是一件非常複雜也並不迫切的任務;而在那個時候,人們還有許多更為重要的事情需要考慮。少數勇敢無畏的逃亡者定居到了北極與南極的陌生濱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的士氣一直處在最低谷。他們抵達的極地濱岸與古早時代的南部雅阿特一樣溫暖。但這也只是一種緩刑。極地的泥土非常肥沃,於是人們再度拾回了那些早已被遺忘的田園農藝。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建立了一些建築,就像是那些失落土地的一個令人欣慰的微小縮影;但這裏沒有擁擠的人群,也沒有雄偉的建築。只有稀少的人類殘餘在這場歷時千萬年的災變中倖存了下來,生活在散布新世界各地的零星村落中。

沒人知道這樣的生活延續了多少千年。烈日緩慢地侵襲著這片最後的避難所;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殘餘的人類發展成了一個健康、頑強的族群。他們不再記得那些失落的古老土地,也沒有保留任何與之相關的傳說。新人類實踐了少量的航海技術,但那些能夠飛行的機器早已徹底消失在了記憶中。他們的工具極度簡單,他們的文化樸素而原始。然而,他們安於現狀,並且將逐漸變暖的氣候視為一種自然而然、習以為常的事情。

自然漸漸為這些單純的鄉野農夫準備好更為艱苦的磨難,但他們卻對此一無所知。隨著一代代人生老病死,深不可測的浩瀚汪洋漸漸荒蕪起來;海水滋潤了空氣與乾裂的泥土,但海平面卻在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地下降。飛濺的浪花依舊晶瑩閃爍,翻攪的渦流依然奔騰湧動,但浩瀚的水面上卻籠上了一層乾涸的陰影。然而,人類只能通過精密的儀器設備才能察覺到海洋的撤退——可是,這類儀器卻比整個族群所知曉的技藝更加複雜。即便人們意識到了海洋的收縮,也不可能引起大規模的警惕與不安。這種撤退是如此的細微,而汪洋又是如此的巨大……即便過上許多個世紀,海洋也只會後退幾英寸的距離——但是,海洋撤退了許多個世紀,而且撤退得越來越快——


*       *       *


終於,海洋消失了。在這顆烈日炙烤的乾旱星球上,水變成了珍稀的事物。人類慢慢地散布到了北極與南極大陸各處。那些位於赤道上的城市,以及許多人類過去生活過的居處,全都被遺忘了;甚至就連傳說也不再提及這些地方。

和平再一次被擾亂,因為淡水變得極度匱乏,而且只能在幽深的洞穴中才能尋見。然而即便如此,所獲得的淡水也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那些遊蕩在遠方土地上的人紛紛乾渴死去。然而這些致命的變化卻來得非常緩慢,因此新生的每一代都不願意相信長輩告訴他們的故事。沒有人願意承認過去的世界更加涼爽,也沒有人相信過去的飲水更加充沛,更沒有人願意接受警告並就此相信一個更加炙熱乾旱的嚴酷時代即將到來。即便到了最後,僅僅只剩下數百人在殘酷的烈日下茍延殘喘的時候,依舊如此;曾有千百億人生活在這顆在劫難逃的星球上,而這一小撮擁擠蜷縮的淒慘居民就是他們最後的孑遺。

然而,這數百人依舊在減少,直到最後,人類只剩下了幾十個成員。這幾十個人緊緊依靠在濕氣不斷減少的洞穴邊,終於意識到末日已經臨近了。雖然有些傳說聲稱靠近星球極點的地方還殘留著規模極小的冰山,但他們的活動範圍實在是太狹窄了,即便冰山真的存在,他們也從未見過那些地方。甚至,即便冰山真的存在,而且人類也知道它們的位置,也沒有人能夠穿越人跡罕至的可怖荒漠抵達那些地方。因此,最後這一小撮淒慘的居民變得越來越少……

這一系列令人畏懼的事件將全世界的人類推到了滅絕的邊緣,可是卻沒有人能詳細描述它們是如何發生的;這些事情實在是太宏大了,沒有人能夠將它們完整地描述出來,也沒有人能將它們聚攏聯繫起來。在幾十億年前那段幸運的時代裏,曾有少數幾個先知與瘋子能夠構想出將會發生的事情——他們能短暫地捕捉到一些異象,看到充滿寂靜和死亡的土地,看到早已乾涸的海床。但是,其他人卻都對這些預言充滿懷疑……此外,他們也懷疑星球即將發生變化的先兆,懷疑種族即將面領厄運的預示。因為人類總以為自己就是自然事物的不朽主人……



II



當他幫助老婦人從垂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後,烏爾[註]陷入了恐懼的暈眩,他漫無目的地遊蕩進了耀眼的沙地中。那個女人看起來非常可怕,皺縮乾枯,就像是枯萎的葉子。她的臉色就像是在熱風中颯颯作響的枯草所展現出的病態黃色,而且她還老得令人作嘔。

[註:Ull]

但她至少曾是個同伴。他可以向她結結巴巴地說出那些模糊的恐懼;可以和她談論這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註];還可以和她一同分享希望,期待從群山另一邊那些音訊全無的聚居區裡派來的援助。他不相信其他地方已經沒有活人了,因為烏爾還很年輕,不像老人那樣對什麽事都充滿肯定。

[註:原文是to talk to about this incredible thing,用的是單數。]

許多年來,他只認識老婦人一個人——她的名字叫瑪拉達娜[註]。遇見她的時候,他才十一歲。當時獵人們外出尋找食物,但卻沒有回來。烏爾不記得自己的母親,在那個小群體裡也只有幾個女人。當發現男人們全都失蹤之後,那三個女人,兩個年長的一個年輕的,紛紛恐懼地尖叫了起來,接著又哀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那個年輕的女人發瘋了,用一根尖銳的棍子自殺了。於是,兩個年長的女人便把她抬到別的地方,用自己的指甲刨了一個淺坑簡單地掩埋了她。所以,當這個更加年長的瑪拉達娜到來的時候,烏爾正獨自一人待在營地裡。

[註:Mladdna]

她支著一根滿是瘤節的棍子走了進來。那根棍子是古老森林留下的無價遺產;多年的使用讓它堅硬無比,磨得光亮。她沒有說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只是趁著兩個年長女人埋葬年輕自殺者的時候蹣跚走進了小屋。然後,她留在屋裡一直等到兩個年長女人回來。隨後,他們漠然地接納了她。

就這樣又過了許多個星期。後來,那兩個女人生了病,瑪拉達娜沒辦法治癒她們。說來奇怪,那兩個年輕些的女人病倒了,而她這個體弱年長的女人卻活了下來。她們在瑪拉達娜的照料下又撐了許多天,但最後還是死了。結果,營地裡只留下了烏爾和這個陌生人。於是,他開始整晚地尖叫,直到最後她喪失了耐心,威脅說也要一死了之。聽到這些話後,他立刻安靜了下來;因為他不希望隻身一人活在世界上。在那之後,他便於瑪拉達娜生活在了一起,靠搜集些樹根果腹。

瑪拉達娜的牙齒已經脫落,很難食用他們收集到的食物,但他們想辦法切碎了食物,好讓她能順利吞咽下去。烏爾在這種搜尋與吞咽的乏味循環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現在,他已經十九歲了,身體結實而強壯,而那個老婦人也死了。既然再無牽掛,他立刻做出了決定,準備隻身翻越群山,尋找那些傳說中的小屋並與居住在那兒的人們一起生活。烏爾將死去的女人留在了屋子裡,然後關上了小屋的房門——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這麽做,畢竟他已經很多年沒見過任何動物了。他覺得有些暈眩,同時又為自己的魯莽行動感到憂慮,但烏爾並沒有就此停住。他在乾枯的草地上走了好幾個小時,最終抵達了山麓的邊緣。下午的時候,他開始向上攀登,一直攀登到筋疲力盡,最終倒在草地上為止。他躺在地上,想了許多事情。他思索著這段陌生的生活,熱切地想要找到位於群山另一側的失落聚居區;但最後,他還是睡了過去。

當他醒來時,星光正照在他的臉上。他覺得自己已恢復了精神。由於太陽已經落山,他行動得更快了。他只吃了一點東西,並且決定在乾渴變得難以承受之前盡可能地快些行動。他沒帶什麽東西;因為最後的人類終年居住在同一個地方;他們從不會將寶貴的飲水帶去別處,因此也沒有製作過任何形式的容器。烏爾希望能在一天之內抵達目的地,這樣他就能逃過乾渴的煎熬;因此他在明亮的星空下快速前進,有時他會在溫暖的空氣中大步奔跑,而其他時候則漸漸緩慢下來變成小步慢跑。

就這樣,他一直持續到了太陽再度升起的時候。可是,他依然沒有走出低矮的丘陵地帶,而且還有三座巨大的山峰若隱若現地聳立在前方。他在三座山峰的蔭蔽中休息了一會兒。整個上午,他一直在向上攀登。到了中午,他已經爬上了第一座山峰的頂端。烏爾在那裡躺了一會兒,並且在攀登下一座山峰時詳細查看了周圍方位。

他安歇在一座飽經侵蝕的懸崖頂端,越過山谷凝視著遠方。躺在這個位置上,他能夠看見很遠的地方,但在這片廣袤的荒蕪中卻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動靜……

到了第二天晚上,烏爾已置身在崎嶇的山峰間。河谷與之前休息過的地方被他遠遠地拋在了身後。他幾乎快離開第二座山脈了,而且還在快速前進。白天的時候,乾渴趕上了他,這讓他為自己的愚蠢倍感懊惱。然而,他不能一輩子獨居在草地上,和那具屍體共度餘生。他想辦法說服了自己,一直加快速度,疲憊地緊繃著身體。

現在,他只需要再走幾步就能繞過崖壁,看到後面的土地。烏爾疲憊不堪、跌跌撞撞地走下了滿是碎石的小路,身上的跌撞與擦傷變得更加厲害了。那邊傳說居住著其他人的土地就在眼前了;年幼的時候,他曾在傳說中聽說了這個地方。這條路很長,但目標是偉大的。一塊有著巨大圓弧的巨石遮擋住了他的視線;於是他焦躁地爬上了石頭。這時,他終於用自己凹陷的眼睛望見了自己長途跋涉的目的地。喉頭的乾渴與肌肉的酸痛都被拋到了腦後,他欣喜地看見有一小撮建築蜷縮著,緊緊地簇擁著遠方山崖的底端。

烏爾沒有休息;所見到的景象激勵了他,他開始向前奔跑,跌跌撞撞、連滾帶爬地完成了最後半英里路程。他覺得自己能在那些粗陋的小屋間看到一些身影。此時,太陽幾乎已經落山了;那絞殺了人類的可憎毀滅烈日已經消失了。他不太肯定其中的細節,但他很快就來到了小屋附近。

這些小屋已經非常古老了,因為黏土製作的磚塊能在這個平靜而乾燥的垂死世界裡存續很長一段時間。事實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除了那些活物——除了那些雜草與最後的人類。

在他的面前,一扇開著的門正搖晃地掛在粗糙的栓子上。在漸漸暗淡的光線中,烏爾走進了門裡。死氣沈沈的氛圍讓他感到厭倦[註],於是烏爾痛苦地尋找著期望中的面孔。

[註:原文是weary unto death,估摸著大概是這個意思。]

然後,他跌倒在地板上,開始抽泣,因為桌子上支撐著一具乾枯、古老的骸骨。

* * *

他最後還是站了起來。乾渴與無法承受的疼痛讓他幾欲發瘋,無人能夠體會的極度失望更讓他倍受煎熬。如此,他便是這顆星球上的最後一個活物了。他繼承了地球的遺產[註]……所有的土地,對他來說一切都毫無價值。他掙扎著爬了起來,沒有再去看那具在反射月光中顏色蒼白的昏暗軀體,而是徑直走出了大門。他在空蕩蕩的村莊周圍遊蕩著,一面尋找水源一面悲傷地審視著這塊空置了許久的土地——永恒不變的空氣陰森地將這裡保護了起來。這裏曾是一處居所,一個生存勞作的粗陋場所——然而黏土容器裡只有塵土,沒有任何液體能夠滋潤他灼熱的乾渴。

[註:原文是 His the heritage of the Earth,這句話看著有點怪。]

接著,在小村落的中央,烏爾看見了一座井欄。他知道那是什麽,因為他從瑪拉達娜的故事裡聽說過這樣的東西。帶著一點兒可憐的欣喜,他蹣跚向前走去,斜靠在了邊緣上。終於,這就是他搜尋的終點。他看到了水——泥濘不堪、積滯停頓、淺淺一窪,但那是水。

烏爾呼喊出了一陣只有深陷折磨的動物才會發出的呻吟,開始四下摸索鏈條與水桶。這時,他的手在泥濘的邊緣滑了一下;接著烏爾倒了下去,胸口壓在井口的邊緣。就這樣,他在邊緣上停頓了片刻——然後悄無聲息地豎直墜進了漆黑的深井裏。

一些亙古之前從厚重井蓋上脫落下來的碎石浸沒在水井中。烏爾狠狠地砸在了這些淹沒了許久的石頭上,在黑暗的淺水窪中濺起了些許浪花。很快,攪亂的水窪又恢復了平靜。

於是,地球死去了。最後一個可憐的倖存者已經死了。數十億熙熙攘攘的人群;緩慢流逝的萬古歲月;人類的帝國與文明以這種扭曲的形式得到了總結——宏大無比,毫無意義[註1]!的確,人類的一切努力最終達到了最高潮,並迎來了結局——在那些生活在繁榮時代、自鳴得意的傻瓜看來,這個高潮是多麽可怕與不可思議啊!如今,這顆星球上再也不會響起百萬人類雷霆般的踐踏聲——也不會再有蜥蜴的爬動聲響,不會再用昆蟲的嗡嗡忙亂,因為它們也死了。毫無生氣的枝椏與無窮無盡的堅韌草地迎來了它們的時代。就如泰然自若的月亮一樣,地球永遠落入了寂靜與黑暗的懷抱[註2]。

[註1:原文是how titanically meaningless it all had been! 具體翻譯過來就是“這一切是多麽宏大無比的毫無意義啊!”……]
[註2:原文如此“Earth, like its cold, imperturbable moon, was given over to silence and blackness forever.”問題是明明還是有太陽的嘛。]

群星呼嘯而過;整個無人關注的設計還會延續到未知的永恒。這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有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結局,但它對於遙遠的星雲,對於千萬個新生、繁茂、以及垂垂老去的太陽而言,毫無影響。人類是如此的弱小,如此的短暫,根本沒辦法起到真正的作用,或是實現某個目的,因此人類彷彿從未存在過一般。在經歷了千百萬年如同鬧劇般的費力進化後,他們最終得到這樣一個結局。

但是,當致命驕陽的第一縷光線射過山谷的時候,一丁點兒光線找到了一個躺在淤泥之中的殘破軀殼,照亮了他那張疲倦的面容。






The End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61459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 篇留言

斬華@雞龜骨滾羹
一如往常空虛悲哀的結局ˊwˋ

06-20 10:45

幻滅之喜
畢竟這才是他想表達的——無趣又殘酷的現實所具有的厭惡和侷限呢[e21]06-20 10:57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7喜歡★Ed0911091204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墳墓 (The Tomb... 後一篇:敦威治恐怖事件 (The...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你好阿~~
大家端午節快樂喵~~~~XD看更多我要大聲說38分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