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 GP

龍應台女士:雅典在哪裡?

作者:MythBuster│2007-09-14 08:30:18│巴幣:0│人氣:421
從前陣子蘇揆在新聞上大剌剌的說:我們要學好英文,才有國際觀....到現在我們反中入聯的議題....以及種種媒體間的亂象......實在有很多的感觸。下面是我在2005年於龍華科技大學發表的一篇報告,原作者是龍應台女士,由於文章內容過長,以下將針對本文各段落章節,節選部分文字,並加以闡述。

弱者沒有無知的權利,無知會招來懲罰。

不知道雅典在哪一洲,不知道雨林在哪裡,不知道胡錦濤是誰──這樣的不知道,我們的台灣真的承受不起。台灣很脆弱,因為很脆弱,所以不得不懂得比別人多。弱者沒有無知的權利,無知會招來懲罰。
中國通過了「反分裂法」,表面上,進一步壓縮了台灣的活動時空,但其實,是箝制不了人們的時間與空間想像的──除非我們妄自菲薄、自我設限。在長期的政治競逐,所帶來的精力和智力耗損之下,台灣人逐漸失去宏觀的環球視野、文化氣度。
作家、評論家龍應台,特別針對此一現象,撰寫此篇長文,不只探索整體背後的社會原因,也做了精闢的分析和建言,值得讀者再三思索「台灣」所身處的位置,以及因應的方向。並透過淺顯易懂的舉例,來讓讀者更能接受、吸收。第一段的最後一句”弱者沒有無知的權利,無知會招來懲罰”則深刻點出了我們未來的處境堪虞。


「雜碎」的國際報導
隨便哪一天,隨便哪一個新聞頻道,台灣人每天看見和聽見的新聞基本上只有三種: 瑣碎的口沫橫飛的政治新聞、刺激的姦殺擄掠的社會新聞、還有大量的低智商「雜碎」新聞──小孩吞了一打釘子、女人的腿被緊身牛仔褲磨傷、男人的生殖器憋歪了、黃牛會笑、豬會爬樹、小偷偷了女人內褲摔了一跤……
瀏覽一下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那一天台灣幾個比較認真的電子報,尋找國際新聞,發現每一個報紙不超過十條。其中兩三條是政治的即時性新聞,譬如歐美協議如何處理伊朗核武的威脅,剩下的,全是台灣國內新聞的翻版,也就是說,所謂「國際新聞」其實大半是國際的鹹濕「社會新聞」:
(1). 美國強暴犯當庭槍殺法官。
(2). 性侵幼童德國神棍被捕。
(3). 十三歲男童強暴女老師……
想要知道今天世界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你只好花時間上外國媒體,譬如美國觀點的「紐約時報」:英國的「非洲調查報告」出爐,要求每一個先進國家將外援大幅增加到國家預算的百分之零點七。英、法、西班牙都已做到,美國卻落後很遠。
(1). 敘利亞自黎巴嫩撤軍。
(2). 玻利維亞總統梅薩得到國會支持,繼續執政,但是政治情勢極不穩定。
(3). 美國法院判決,美國政府應對匈牙利猶太人賠償二戰間所掠奪的財產……
或者歐洲觀點的「法蘭克福匯報」:
(1). 歐盟準備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因為中國紡織品嚴重威脅歐洲經濟。
(2). 伊拉克的經濟重建碰到很複雜的問題。
(3). 法國哲學家談車臣獨立的坎坷以及俄羅斯的霸權……
政治國際新聞之外,還有財經的和文化藝術的國際新聞,譬如專訪聯合國的經濟學家,評介巴西的小說家、伊朗的電影導演、古巴的音樂。
三月十二日的日本「讀賣新聞」網上有二十條國際新聞;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上有八條國際新聞,加上轉載十五篇與國際有關的報導。
對比之下,台灣媒體全面地缺少國際面向:國際新聞的量非常少,而在極少量的國際新聞中,不是姦淫擄掠的聳動「雜碎」就是瞬間發生的事件。事件之前的歷史脈絡和深層意義,事件之後的思潮形成和可能影響,事件與事件之間的抽絲剝繭等等,卻毫無深掘,更無討論。
由本段中可清楚見到:台灣的新聞媒體是如何教育我們的年輕人,是怎樣的為求收視、閱讀的利益而腐化我們的人民,枉顧人民知的權利。並將所謂的新聞自由無限上綱,遇有反抗不從,即大肆發揮,重砲抨擊反對聲浪,利用媒體特性施以我個人所認為的”媒體白色恐怖”。請問現在全國人民上起總統,下至庶民百姓,哪一個人不怕媒體動員同業,殺到你家門口24小時SNG連線報導,然後再把你的臉部表情特寫放在晚間新聞頭條!?但是當我們的新聞媒體正恣意享受特權之時,誰有真正的想過我們的未來?誰有真正的為人民著想?到底什麼才是媒體應有的自制與自覺?

知識空白區
從香港機場飛到桃園機場,感覺像從城裡到了鄉下。旅客少,顯得機場空蕩蕩的。檢查護照時,香港機場的「訪港旅客」那一行永遠大排長龍,持身份證的香港本地人卻是寥寥可數。台北海關則剛好倒過來,都是相濡以沫的自己人,看不到幾個外國人。
外國訪客很少,人們在生活裡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也就少了。觀光客不熟悉台灣,國際上有頭有臉的人物也罕來台灣。假設布萊爾或者席哈克會來,透過起鬨的媒體,人們也會對英國和法國多了點認識。假設曼德拉或者安南會來,那麼小學生也可能知道了南非的一點歷史和聯合國究竟放在哪一國。但是這些人都不可能來。
假設台灣是許多國際公約的簽訂者,民間團體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成員──醫學衛生的、文學藝術的、環保人權的、婦女運動的……許多大大小小的國際組織年會此起彼落、經年不絕地發生,處理文書的基層公務員、義工接待的大學生、採訪記者和社會各個階層,也會逐漸熟悉這些國際組織運作方式和全球關注的議題。但是這些會議,也不會來。
台灣與二十五個國家有邦交──常常變動,所以下筆時說不定數據已經不正確。十二個國家在拉丁美洲,七個在非洲,五個在大洋洲,一個嵌在歐洲。二十五個國家中,只有八個國家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里。大多數的國家,被聯合國列為最貧困國家。小而貧困,並不代表不值得我們認識,而且既是邦交國,我們被允許去深交,但是,這些國家:伯利茲、多明尼加、甘比亞、查得、馬紹爾群島、基里巴斯……多少人認識呢?
元首副元首倒是常常往那裡去,而且每次去一定有大批媒體緊緊跟隨,但這些鏡頭對準的仍是熟悉的政治人物的嘴臉,領導人即使到了人家的土地上,對著鏡頭談的還是台灣國內的事。多少人聽說過瓜地馬拉市曾經是一個藝文薈萃、思潮發達的文化重鎮?多少人知道中美洲這些窮國有著強大的藝術原創力,有著驚心動魄的大歷史?元首副元首和他們的龐大記者團、攝影隊,對這些國家既沒有認識,也沒有興趣。小而窮的邦交國,只是台灣玩弄內部遊戲的政治道具。
台灣有多少大學生瞭解京都議定書是個什麼來龍去脈?假定他聽過這個詞,他又是否知道為什麼俄羅斯簽,而美國不簽,中國又簽了沒有?他是否說得出來「溫室效應」究竟影響了什麼?布希侵略伊拉克這個行為,包含了幾個層次的意義?他是否能以全球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聯合國的二○一五計畫──走在街上的人們,有幾成的人聽說過?幾成的人知道「撒哈拉沙漠以南」代表什麼?在無限聒噪的扣應媒體中,在老師講課的教室裡,在酒酣耳熱的晚餐桌上,在文人聚會的咖啡館裡,在大學和中學的校園裡、在青少年的網路聊天室裡──溫室效應、伊拉克戰爭、聯合國扶貧計畫、北剛果的種族屠殺、俄羅斯的民主困境、富國與貧國的劇烈矛盾、歐盟整合的障礙……這些議題在台灣的生活環境裡,被提及、被討論、被辯論的機率有多少?
2300萬人口的台灣,在2004年來了103萬人次觀光客。700萬人口的香港,觀光客卻超過2100萬人次,是台灣的20倍。觀光產業佔全球生產總額的百分之十一,但是2003年台灣的觀光收入只佔總收入的,對不起,百分之一點三。台灣的競爭力早已輸給鄰近各地區,但台灣人民卻還一直沉溺在過往風光的回憶中。當台灣的年輕人竭盡所能的辱罵韓國人時,有多少人知道韓國因為正確的政策,文化建國取向,以及超越台灣與日本的科技、工業水準,早已使得韓國的競爭力躍升亞洲第一!而台灣人似乎卻還在惱怒2002世界盃足球賽的韓籍裁判不公。殊不知台灣根本沒有職業足球隊,不知道在那悲憤個什麼東西?又有多少人知道陳水扁先生今年(2005)為何無法親自參加在韓國舉辦的APEC年會,只能請派立法院長王金平出訪?誰會知道陳水扁先生還需要請求韓國支持,才有辦法親自代表台灣出席!?可笑的台灣人……別再只會耍嘴皮,打口水戰了。該好好認真思考我們的未來何去何從,我們的國家定位在哪了,不是嗎?

二○○四年除夕夜
是的,我無法忘記二○○四年的最後一天,十二月三十一日。南亞海嘯剛發生,死亡的人數每一天以萬計增加。抱著嬰屍哀慟的母親、眼光茫然的稚齡孤兒、浮腫變形的屍體、惶惶然在屍堆中尋找親人的家屬……幾十萬人的頓時喪生,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這一年的除夕,雖然倒數、香檳、音樂和葡萄酒可能依舊,但是人們在點燃的燭光裡有淚光,在慶祝的情緒理有沉靜的收斂,在碰香檳的祝福裡同時對倖存者致上關懷。全世界都在哀悼,因為那沙灘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同胞在內。深重的劫難和哀傷把地球變成一個緊密牽手、同舟共濟的小村。
除夕夜,我搭黃昏的班機從台北飛回香港。南亞海嘯使香港人全城震動,老婆婆們都排著隊去捐款,平均捐款世界最高。為了悼念死難者,他們取消了所有預定的活動。
那晚的電視鏡頭怪異極了;當全世界都在為南亞數十萬死者肅穆下來的時候,台灣卻是一片無憂的歡騰。從高雄到台北,激昂的政治首長在炫亮的舞台上說話,興奮的年輕人在擁擠的廣場上歌唱,一片舉國歡躍。
巨大的死難,撞擊了全世界、撞擊了整個人類社區,但是台灣儼然在這「全世界」,在這整個「人類社區」以外。
我看著螢幕,看著高雄的燈火輝煌,看著台北的鼓樂沸騰,看著總統和市長們和市民們滿足的、快樂的、幸福的表情,聽著記者們誇張的、溢美的聲調,心底一片冰涼。不,我並不認為台灣人特別缺少同情心!
上網查閱三月十二的新聞。許多西方的重要報紙都特別開闢「學生版」,引導十來歲的中學生關心公共事務。「紐約時報」的學生版比較淺顯,德文「時代週報」的學生版比較深入;三月十二日的新聞主題之一就是南亞海嘯。
學生先讀一篇聯合國經濟顧問薩賀斯的專訪。薩賀斯的主要觀點是,海嘯或地震種種自然災難事實上不僅只是自然災難,受害的輕重與人為因素有關。譬如同樣一場加勒比海颶風,同樣的威力,在貧國海地死傷上萬,在彼岸的邁阿密卻只有十來個人死亡。預警系統的完備、房舍的堅固、政府危機處裡的效率、災後重建的財力和救濟網絡,在在都凸顯全球的貧富差距,因此富國對窮國有協助的義務。薩賀斯批評聯合國做得不夠。
由南亞海嘯引出全球貧富問題,由貧富問題引出對聯合國計畫的檢驗。緊接著中學生會看到這樣一個給學生的討論命題:
1. 南亞海嘯和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
2. 西方國家有責任嗎?為什麼有責任?或者貧國之間也缺乏統整?
3. 除了政府以外,跨國企業的責任可能會是什麼?
4. 比較聯合國的目標和薩賀斯的批評。你覺得他的批評合理嗎?為什麼你這樣認為?
這是德國的中學生所看的報紙,所討論的議題。在一篇報導中,中學生認識了亞洲,認識了貧國與富國之間的互動關連,認識了全球災難中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認識了聯合國的體制運作,認識了富國對地球村的道義責任。事實上,這樣一篇國際新聞是在培養下一代的「全球公民意識」:我們在地球這一端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呼吸的空氣、製造的垃圾、發展或收斂、激進或保守、掠奪或放棄,每一個動作都和萬里以外另一端的人們有最緊密的關連,彼此的作為互相影響,而且最終要共同承擔後果。
有了這種超越國界的公民意識,人們對於自己國內的事務就有不同於以往的評斷標準。但是我們呢?我們的自覺與國際觀在哪裡?

水未沸,青蛙在唱
二十世紀的中國內戰,給中國大陸帶來五十六年的政治專制,給台灣帶來五十六年的文化鎖國。國民黨時期,海岸線和港口是管制區域,飛機場是軍事重地,海外書刊大半是禁書,到一九八一年人民才允許出國觀光,才第一次看見外國的城市、接觸外國的人。國民黨政權的穩固,和任何專制政權一樣,以培養人民對外界的的無知為基礎。
歷盡艱辛得到了民主,轉換了政權,我們的天空打開了嗎?反對陣營的頭目們,畢竟也是在鎖國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奪到權力之後也只有能力提出另一種型態的鎖國:「愛台灣」意識主導一切,「台灣優先」凌駕一切,狹義的「本土化」界定一切。人們再度站到台灣的海岸線上,背對大海,繼續面對自己的內陸思索和爭吵──即使你知道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內陸在地球上是多麼、多麼的小。
國民黨和民進黨表面上是敵對的,但是在內視封閉的意識型態上其實又多麼近似。然而真正使台灣人與國際嚴重脫節的,可能仍是中共對台灣的外交孤立和全面封鎖。在這種滴水不漏的封鎖之下,除了必須「往外衝刺」的企業之外,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基金會、社運團體、環保團體、各級學校、教育改革團體、政府技術官僚、媒體記者、研究機構、老師、作家、藝術家等等,都得不到一般國家,或者說,與台灣的高文化素質和高經濟水準相當的國家或社會,應該有的多管道、多形式、多邊的國際交流經驗。
我的心情毋寧是沉痛的。像一隻青蛙置於釜中,柴火慢慢加熱,青蛙有好長時間是感覺不到的。從國民黨的鎖國教育,到民進黨的內視心態,從被排除於聯合國的網絡之外,到長期受中共的國際封鎖而被逼迫到「人類社區」的圈外,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就長成這樣一個社會:政治領袖沒有國際格局,專業菁英缺少國際舞台,民間社團無法與國際合作、向國際學習,人民對國際社區徹底陌生。於是我們看見這樣一個奇怪的台灣:從上到下敲鑼打鼓到處叫喊世界對台灣不公,但是台灣人對世界卻一片疏離。非洲蘇丹的種族大屠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飢饉、印尼森林面積的消失、原生物種的絕滅……台灣人一般都覺得事不關己。
世界把台灣排除在外數十年,後果好像是,台灣也就轉過身去,把世界排除在外。除夕夜的狂歡,不是台灣人冷漠,而是,在長期的隔離下,台灣人被迫逐漸失去了自己是國際社區一份子的意識了。
我認為這是中共政權對台灣人最大的迫害,最嚴重的傷害。我渴望從肺腑裡叫喊:中共,你不可以這樣做!
但是中共的封鎖是一種殘酷的政治現實,而台灣的領導人物在籠裡看似橫衝直撞,十足地蠻勇,動機卻仍是在利用這牢籠處境爭奪權力。長期的籠子對國民心態的窄化矮化、對文化創造力的「盆栽效應」、對國家整體發展的嚴重窒礙,領袖們似乎完全麻木,甚至在奪權的遊戲中,更有意加劇人民心態的內向封閉。
一種中共發起、世界配合的「隔離」政策,持續加溫中,煮著鍋裡還在唱歌的青蛙。不知道雅典在哪一洲,不知道雨林在哪裡,不知道胡錦濤是誰──這樣的不知道,我們的台灣真的承受不起。弱者沒有無知的權利,無知會招來懲罰。

被愚弄的人民啊……什麼是愛台灣?你們可有深思過?

全球公民意識
台灣不少有遠見的人,在大聲疾呼「國際化」的重要。但是「國際化」不經思索就被簡化為「學英語運動」;要把英文變成「官方語言」的說法更是直接從陳水扁的口中說出。英語運動鋪天蓋地,漢語都還講不好的幼兒開始上密集的英語課。其中隱藏的邏輯是,英語好,就有國際觀,就能與國際接軌。
國際觀,與國際接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英語,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非英語人而言它是一個簡便的萬用插頭,放在旅行箱裡,到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拿出來,插上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以為電的來源就是這萬用插頭。事實上,插頭不能供電,英語也給不了思想和創造力。
英語會變成一個強勢語言,是因為在英語的世界裡出現了累積了強大的創造力:用英語思考的人寫出了「大憲章」,發明了蒸氣機和電燈,發動了成功的革命,船堅砲利無所不克,萬商出動縱橫海上,訂下了民主規範,領先了科技的發展,又在思想藝術的領域裡出類拔萃。是創造力造就了語言的強勢,不是語言帶來了創造力。

中國,放在哪裡?
在「天下」的調查裡,百分之六十的人不知道中國的國家主席是誰。美國人、馬紹爾群島人、千里達土八哥人可以不知道,但是台灣人,沒有不知道的權利,因為,中國事務關係台灣的生死存亡──兔子永遠應該知道老鷹在哪裡吧?
今天台灣人所了解的中國,除了國民黨過去四十年所塑造「萬惡共匪」的圖像之外,
及這幾年來民進黨所強化的「中共鴨霸」的形象之外,還有什麼呢?不是說中共政權不「鴨霸」,而是說,對於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在新世紀的「崛起」,它歷史的悠遠曲折、文化種族的多元、市場力量的舉足輕重、政治情勢的複雜微妙、對全球發展影響之巨大深遠,我們怎麼可能只用海峽這一岸的單一角度去看它?且不說中共不等於中國,而中國的一舉一動,對整個亞洲、對美國、對歐洲和俄羅斯、對第三世界都有所牽動。
台灣人面對中國,怎可能不放在一個全球的大拼圖裡頭去看?
如果用全球視野,我們就會發現,了解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能繼續用國民黨時代的「匪情分析」,也不能繼續今天民進黨時代的「兩岸關係」去看它了,中國的「崛起」,不管我們對它有多大的意見,是一個重大的國際現象,一個不可忽視的新的國際趨勢,台灣人也必須像任何其他「正常」的國家一樣,認真而嚴肅地去研究它、深刻而客觀地去了解它,這是理性的人面對任何重大事件時本來就該有的基本態度。除了兩岸嚴峻對峙的角度之外──這是我們目前唯一的角度,還有國際政治的角度,還有全球經濟的角度,還有極為複雜的文化和文化產業的角度,還有波瀾壯闊的超越政治的學術角度、還有永續生態環境的角度、還有非政府組織公民運動發展的角度……
如果今天國際化的整體趨勢之一是,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位置,加深它對中國的觀察研究和接觸了解,台灣是不是反而執意地將自己排除在這個國際趨勢之外呢?把自己排除在國際之外,我們贏得什麼呢?
與國際接軌指的是,我們不但要把自己的國內事務放在全球的格局裡去思索,我們也必須將自己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放在全球的格局裡去判斷,必須將中國放在全球的大趨勢、大版圖裡去做最深刻、最冷靜的認識。否則,已經處在夾縫裡的台灣就是自己將自己「隔離」掉了。
試問有多少人知道中國正在舉行一項全球矚目的浩大工程?它被譽為是中國5000年來,唯一超越萬里長城的曠世鉅作。那就是北京的都市改造計劃!當然,正確名稱我已經不太記得……但就是中國預計使用50年的時間,來將北京徹底改造,成為世界第一大高度科技化大城。如果同學們有看中天新聞的文茜世界週報第一集,即可得知。北京甚至已經規劃蓋好了一整棟的都市改造計劃藍圖,整棟大樓內部所陳設的,都是未來北京的全新風貌。不像一般台灣政府的鄉鎮建設藍圖,或是軍事上的沙盤推演那般粗陋,它是每壹層樓都各自展示北京各區塊的完整建設模型。
而全球物理學家與建築師高度關切的,則是北京都市計劃中的一棟建築,它是呈現Z字型的結構,中間毫無任何支撐,而能夠使大樓不會倒塌。這樣冒險、完美、又創新的計畫,無怪全世界都在看。但是台灣呢?依舊是轉過身,繼續在這小島上持續著民族鬥爭與撕裂……

本文主軸在於國際觀的認知與國際知識的重要,藉由批判媒體亂象,而點出年輕人應有的自識,並輔以南亞海嘯、釜中青蛙等為例,來評論我們對國際情勢的掌握不足,及對自我認知不足,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的人性常態等。
希望藉由此文章,能讓我們這些所謂國家棟樑,未來希望的同學們,能在平常吃喝玩樂、嬉笑怒罵之際,也能好好利用大腦,思考我們的未來在哪,該怎麼走。畢竟我們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或許我們現在無法去改變什麼,也對現在的社會亂象無力,但未來誰能保證你會不會也是下一個平民總統?
共勉之。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598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 篇留言

oops
如此認真的文...不推怎行??
====
「我們這些所謂國家棟樑,未來希望的同學們」
感到慚愧
1.有能力的人,很多會去國外發展...誰要撐這種動盪不定的國家?
2.沒能力的人,留在國內汙染環境
3.政客、媒體,利用、荼毒人民

09-15 00:10

MythBuster
哈哈~你大概是除了我以外,唯一一個認真看完的人~"~09-15 20:49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chili0729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真想請問台灣媒體,MLB... 後一篇:由購車選擇來看台灣年輕人...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Wannablesu晚上好
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2:04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