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瞬間推爆,曾登上Buzzorange統計的ptt最熱門文章第一名;我最近幾乎不在巴哈貼東西了,這篇例外)※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2773567.A.6B9.html
※ 引述《Tukhachevsky (總參謀部艦種觀測組組長)》之銘言:這個就是你寫的吧?呵呵
![]()
還被黨工轉貼來轉貼去,當成聖經,你也被當成神來膜拜,還叫你圖帥勒,早想當面打臉你了,每次我有空你就不會出現,我不想浪費閒暇時你就會出來,好,今天就犧牲一次
※ 引述《Tukhachevsky (蘇軍第一副總參謀長)》之銘言:
: ※ 引述《cutsadh ((閉關!))》之銘言:
: : 何來辯解? 我說的是事實,經濟數據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誰說無視的呢?
: : 我只提了其他學者的數字證明這種會不一致的情況,你就認為是無視嗎?
: : 你看我最後承認甚麼好不好,錯的話我是有勇氣承認的。
: 可能寫作自知之明,唸作ㄧㄝˋㄌㄤˊㄗˋㄉㄚˋ
: : 先跟你說,在戰爭時期1937–1944年度之間,台灣總督府不僅沒有財政赤字, 反而是每年
: : 都有巨額的財政盈餘,戰後會通膨很正常,但其中會很多因素,你只說有這種現象,
: : 不去看為什麼會這樣,或者會越來越嚴重,是否是惡性物價膨漲,這樣不是很奇怪。
: : 戰後物價會忽然大增,只要是因為經濟管制解除後,會從管制水準上升到市場均衡水準,
: : 這是正常的,在1945年11月前尚算溫和,但之後越來越嚴重,最嚴重的物價膨脹是發生於
: : 戰後的1946到1950年之間,1945年初至1950年底,台灣平均每年的物價上漲率是676.1%,
: : 這是前所未有的惡性物價膨脹。
: : 通膨無可避免沒錯,但大量物資、糧食,被拼命的運往(搶奪)中國大陸,也不知道被貪污
: : 還是被怎麼了,導致讓臺灣出現糧荒,造成社會不穩定,也沒錯阿。
: 台灣光復之初,日人在中國政府未正式接收前,大量發行「台灣銀行流通券」,到1945年
: 10月中國政府成立前進指揮所時,發行總額已增加兩倍多,同時間物價僅上漲3.9%.....
: .然而對光復初日人濫發通貨,形成物價上漲之潛在壓力實未予以應有的評價。
: 《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P.213
: 然而,為了避免貨幣供給額成長過快,總督府卻又加強推行國民儲蓄運動,試圖降低一般
: 人民的購買力,1944年全台灣的儲蓄額已經高達5.85億元,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2.78
: 倍。
: 同時 根據台灣總督府的【台灣統治概要】一書中,有日本在戰時台灣銀行的貨幣發行量
: 1937/6 75498000
: 1937/12 112033000
: 1938/12 140018000
: 1939/12 171169000
: 1940/12 199685000
: 1941/12 252845000
: 1942/12 289274000
: 1943/12 415554000
: 1944/12 796080000
: 1945/3 1021008000
: 投降日 1433190000
: 8/31 1651000000
: 9/11 1930000000
: 短短一個月不到,市場上多出了幾乎1/3的通行量的貨幣!同時,還有相當於通行量的1/3
: 是沒有兌現的儲蓄。
: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P.238-9
: 而根據《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一書,1946年一月,舊台幣的通貨發行量是24
.56
: 億元。換言之,日本人在要走得兩個月內,狂印了幾乎是之前的總發行量的鈔票。
: 這,也是要算在國民黨跟蔣介石頭上 對吧?
沒錯,當然是要算在ROC/KMT/蔣匪介石頭上。
: 至於,先開第一槍,各種物資上漲了500%,與又印了一個發行量的鈔票導致直接進入
: 通膨點火倒數計時者,你卻刻意給他們抹粉。↑這就是標準的作文式寫法,其實只要貼出1946年後的資料,你就立刻自爆了。
(你的原文寫得太跳TONE了,這兩句話明明是在說台灣的惡性通膨,你卻把他們放去中國
的物價通膨段,我只好「幫」你搬上來免得你自我斷章取義)
你ROC/KMT在1946年以後的貨幣發行量和躉售物價指數,根本沒把台灣總督府放在眼裡。且貨幣發行量和躉售物價指數是同時成比例的飆漲,你放了多少貨幣,就引發多大的物價飆升。
非常明顯,
單就貨幣發行量來看,這個和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缺乏足夠關聯性。
1945年~1950年底,台灣的躉售物價指數可是上升了218455.7倍哪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年紀大了,早年求學時ROC黨國教育只教你寫作文,沒教你邏輯推導和獨立思考,因為你要把台灣戰後的惡性通膨歸咎給日本,
只貼到1945年以前的資料根本就缺乏足夠論據基礎,這是極為嚴重的錯誤。
而你卻「以為」這樣就夠了,用一堆嘲諷的言詞表演,就想「硬上」到結論,還有一堆
小ROC人幫你叫好,還到處轉貼你的文章
幫你獻醜,我真是替你們ROC人的邏輯和思考
能力悲嘆幾聲。
我們只要再看貨幣發行的「原因」,便可知道責任在ROC或日本
![]()
1946年5月20日,台銀正式移交給ROC,資產負債表上的「其他資產」餘額暴增為1968百萬圓,其中台銀對日本國庫墊付款只有445.4百萬圓,對台灣省公庫墊款則為776.6百萬圓。
到5月底,台灣省公庫透支「又」暴增為1308.7百萬圓,
可見此時台灣的貨幣發行原因已經不再是日本問題,而是台灣省政府的財政問題。
若根據ROC台灣省政府主計處,那麼1946~1950每年都有財政盈餘,那為何還有惡性通膨?
因為ROC人的低能財政統計,根本就沒有反映出省庫的現金流量,這就是你最愛用的
ROC
的統計功力,各方面都只有一個「爛」字,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比方說,《台灣省財政統計》(1953)說,1946年度台灣省財政賒借收入是1255.3百萬元。
可是,台灣省政府(1947,P200)卻說,1946年度的短期借款是2000.0百萬元。
原來阿,台灣省政府對台銀的「短期借款」有部分根本「沒」列入統計裡面,可是,你只要有借錢包括「短期借款」,就會立刻對台銀造成通融壓力。
日治時期,台銀的放款對象以民營企業為主。ROC竊台後,因為ROC搜刮全台91.%↑資本額在20萬以上的企業,
去合併成「給外省人飯碗」的國營事業,同時還壓制台灣人的民營企業,所以戰後台銀的放款對象都以國營事業為主。比方說,1947年底台銀的放款,
民營企業只占0.64%,1948年底為1.35%,1949年為8.09%。
換言之,此階段台銀的放款和通貨發行以國營事業為主,
即是台灣惡性通膨的主因。
阿,這個放款低不只是因為民營企業少而已喔,還包括他們把放款當作打垮「碩果僅存」
的劣等人種台灣企業的手段「之一」
三民主義就是都要搞
「給外省人飯碗」的國營事業,孫文自己說
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當年對台灣的大掠奪就是根據三民主義啦,聯考會考喔!
台銀的放款又以「台糖」為最大宗在營運仍由日本人負責的「監理時期」,
1945年11月~1946年3月,台銀對台糖的放款是3.07億元,大約佔台銀放款餘額的21.4%。
但是到了
同年(1946)年底,台糖的欠款卻暴增到21億元,僅一間公司就
佔了台銀放款餘額的35%之高。
細究台糖借款原因
1945年台灣製糖業的存糖有34萬7286公噸,到了「監理階段」(戰後仍由日本人管理的時間) 後莫名消失到剩下17萬3262公噸
在經過「疏開糖」、「改裝溢數」損失,只剩下15萬公噸。
請問這19萬7286公噸的
鉅額損失是怎麼消失的?
你不是很大聲的說「這麼大量要消失比如運出台灣一定會有紀錄」?去找出來阿,不然你就是大嘴而已,找不出來你就給我把話吞回去,我知道你找不出來,
因為ROC的統計和紀錄就是這麼不堪用,只有你會當聖經拜而已。
僅存的15萬噸糖價值約13.26億元,本該是
台糖1946年度的營運資金,卻被
蔣匪介石的ROC下令
全部上繳中央,到上海銷售
(1947年228之後蔣匪介石才在台灣人的228處理委員會要求下,把15萬噸糖的錢還給台銀,但因物價通膨嚴重,台銀實際拿到的價值很低)
15萬噸存糖被ROC搶去中國的結果,是台糖只好向台銀借錢度日。
ROC人接管
「之前」,
台糖的欠款只有3.07億元,只
占台銀放款餘額的21.4%。ROC人接管
「之後」,
1946年底台糖欠
款暴增為21億元,
佔台銀放款餘額的35%之高到了1949年底,台糖公司的總負債高達「新台幣」8000萬元 (四萬塊換一塊錢之後,之前
是舊台幣),佔台銀對企業放款餘額的50%。
這還只是一間公司而已。
![]()
請問這原因和你寫作文的「日本人是惡性通膨原因」關聯性在哪?
‧1946年上半,台銀對省公庫墊款,
‧1946年下半至1948年之間,台銀對公營企業放款,
‧1948年8月到10月底,上海熱錢流入,
‧1948年11月至1950年底,對中央政府軍政機關墊借
本段財經部分參考資料「主要」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所著之《台灣戰後惡性通膨》
,非財經部分也皆為其他論文或書籍。
1949年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也提到台灣經濟惡化![]()
![]()
在過去的六個月福爾摩沙的經濟迅速惡化(請注意這是1949年),
因為他們的人口急遽上升了10~20%而這些
「新來的(外省)人並無經濟生產力」(欸,你要不要幫你的ROC解釋一下,ROC說貢獻超大並穩定台灣的「中國人移入潮」
怎麼會被美國說「沒有經濟生產力」?)
因為這些情況變化,原本ECA 250萬美元的美國援助方案已經無法再幫助當地人的生活。
綜觀這一切,我們發現這和我們在一年前在「中國大陸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該政府深陷權力腐敗且不適任……
. 被該政府統治的人們將會憎恨任何援助該政府的外國。至今
尚無希望發動政變推翻之,讓現有的(中華民國在台)政府被取代並開始走向自由的政治和明智的經濟行動。
-----------------------------------------------------
嚴家淦也曾經對美國駐台副領事George H. Kerr說過,他對付惡性通膨的方式,
就是印鈔、印鈔、再印鈔。《Formosa Betrayed》
你不是很大聲的說這些都是日本人害的?不怪你啦,一些中研院出身的低能兒也寫書說是日本害的,正常人一看到他們的論據
都會「?」,因為中間明明空缺一大段,難怪ROC不敢教台灣人邏輯思考,怕你會判斷。
在以前那個你們很懷念的年代,只要血統正確,有關係,要拿到學者頭銜好像很容易
對吧?
: 而國共內戰開始後,台灣與中國其他地方的通膨相比,都還算是在可以控制範圍內的
: 台北 上海 廣州 東北
: 1946 10.8 15.54 8.0 12.3
: 1947 19.3 22.38 23.29 33.2
: 1948.1-7 26.8 50.93 52.17 53.6
: 1948.8-1949.5 54.54 135.50 135.14
: 你所謂676.1%的年通貨膨脹率,是最後期的通貨膨脹。
哈哈哈,搬中國的惡性通膨來救援,想合理化說,阿,大家都這樣,台灣惡性通膨也很
正常啦
可是,
卻漏說了原因是「大家都被ROC搶劫啦...>__<」
ROC搶劫中國案例1二戰時,國民政府向
中國民間推行「法幣折合黃金存款」業務,方法是用法幣按照
中央銀行的黃金牌價折合存入,到期可取得黃金。
黃金在戰時保值功能強,這項存款
控制了通膨。
中國人民紛紛把錢存入銀行,款項達到624億法幣,到了
1945年6月,ROC該給中國人兌換黃金時,宋子文卻搬出「黃金購戶四成捐獻辦法」,先前存款者必須
將應該兌現的四成黃金作為捐獻,
截至1946年,從中國民間掠奪到82.0468萬兩黃金。欸,1945年6月喔,
這個「第一槍」就是你們ROC自己吧?
ROC搶劫中國案例2
戰後ROC要接收「淪陷區」時,得要處理雙方的貨幣問題,國統區使用法幣,淪陷區使用中儲劵。
市場上的物價比例計算,
兩者的幣值大約是1:30~1:50,當時的淪陷區含擴了中國經濟最精華的地區。
可是,
ROC在1945年9月27日,公布的法幣與淪陷區貨幣兌換率,卻是...
.1:200!結果?
國統區官員和民眾欣喜若狂,大量湧入淪陷區包括上海搜刮物資,
淪陷區居民則欲哭無淚
,立刻破產。淪陷區經濟陷入混亂,物價一日三遷,絕大多數淪陷區民眾,和台灣人一樣,本來擁護
ROC,瞬間變成極度仇恨。
以黃金為例說明這物價差距,二戰勝利時
國統區的昆明,一兩黃金是65000元。到了
淪陷區南京,因為ROC這個匯率政策,使得黃金一兩只有10000元!其他所有物資大概也只有國統區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欸,怎麼辦,不只第一槍,連第二槍都是你ROC人自己開的阿(本段參考資料《台灣不教的中國現代史》,該書推薦人為輔仁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林桶法、
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
還好多好多例子喔......
馬歇爾來調停國共內戰時,就警告ROC說會引發惡性通膨了,且不可能速戰速決。
ROC在仍佔優勢時,有聽進去,見好就收嗎?沒喔...
歷史證明了誰是對的呢?
你連這責任都要從ROC身上劃開是吧?
礙於篇幅,我還沒舉出你們ROC的官僚和特務、軍隊怎樣直接搶中國人民資產的喔,
跟在台灣一模一樣
日本二戰最大的罪孽,就是沒把ROC抹除阿,讓他們危害兩岸人民
: 日軍首先在台灣進行大規模徵兵與徵召輔助人員,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這方面人數
: 達到207183人,如果考量到1943年時,台灣15-24歲的青壯男性僅有63萬人,這個比例可
: 謂相當的高了;同時,還有8419人是在日本境內的兵工廠替日本工作,以【勤勞動員】
: 被派到南洋的也有92748人。因此,在戰爭結束前,戰死與在島外的台灣青年應該超過
: 30萬人。
: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 P.225
: 這些青年都可都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 同時,日本還在島內大量徵用民力,修建各式軍事設施與彌補勞動力減少後的農業生產?
: 日本在44年4月,在急速完成國防建設事業號召下,被動員的人數高達138萬人。
: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 P.229
: (註:我認為這邊的138萬人應該是138萬人次)
戰後台灣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是肥料,外國包括聯合國組織對台灣的救濟都是送肥料來
,而不是「人力荒」。而你ROC也很努力的侵吞肥料。
這裡舉用g6m3kimo (名為變態的神父)在同討論串的資料 #1O-HqfG8 (Gossiping)
「16萬日軍和25萬日本人移出,移入的中國軍隊三萬,吃米的人口減少」
「UNRRA送來的10萬袋麵粉,本來是要免費發送,卻被ROC侵吞並用賣的」
「用台灣煤礦換福建的10萬石米,結果煤礦出去了,米卻只近來4844石」
「24萬噸肥料抵達上海,卻只有13萬頓送到台灣,其中只有一萬噸用於農業生產,且是用
賣的,翻倍賣」
我這邊引用他整理好的資料,是因為我也看過一樣的資料,我知道那是正確的。
: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 P.230
: 到了1944年,島內糧食供給已經極度不足,但台灣被規定輸日的米穀量卻仍較前一年多了
: 60萬石…。然而,戰爭末期糧食生產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生產要素的短缺。除了農業機
: 械因為物資輸入困難而供應不足外,為了建造軍事工程,農業用地亦被大量徵用。
: 此外,台灣所使用的肥料絕大部分要從日本國內、朝鮮與中國東北等地進口,戰爭末期因
: 為海上運輸困難,也導致肥料供應的短缺。最嚴重的問題,當然在於農村勞動人口的不足
: 。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 P.235-6
: 而戰爭結束的1945年,台灣平均每公頃收穫的米量只達到1938年的一半,糧食價格指數
: 則將1937年的價格定為100,1943年上漲為153.7,1944年171.7,1945年更高漲為3274.
5。
: 等到戰爭結束,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時,【台灣食糧營團】內所儲藏的米幾乎已經被消
: 耗殆盡,因而沒有米可用來配給,這是接收期糧食不足現象的原因之一。
: 物價上,1937年台北市的物價若定為100,1944年是460.12,1945年更是37年的23.6倍
: 《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P.236-7
: 1937年與1945年相比,稻米減產51.03%,甘藷34.16%,甘蔗51.43%。而46年以後的數字是
: (1937稻米產量1304438公噸,甘藷17700公噸 45稻米產量638828公噸甘藷11653公噸
: 稻米的產量若與37年相比,46年則只有68.54(37年定為100),47年76.59,48年81.91
: 49年93.11,50年以後終於回復到比1937年產量高了。
: 同時,戰後的問題還包括了化肥嚴重不足,水利設施尚待修復等等的問題。
: 基本上,台灣地區在1945年以後的糧荒,跟越南在稍早的糧荒根本是相同的起因:
: 就是戰爭中,佔領軍大舉徵收糧食給本國食用,同時還徵用民力去從事戰爭準備。
: 導致農業生產停擺,農業大幅減產後導致大飢荒。
: 所不同的是:越南在45年2月就爆發了,台灣遲到戰爭結束後才爆發。這種論述就是「因為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都在鬧戰爭,所以台灣也應該內戰」的調調,而不去論究其原因和差異性。
和他前面「寫作文式」的搬出中國惡性通膨來救援一樣,結果論就原因,
造成中國惡性通膨的原因正是ROC,和台灣這邊相同。
: 但是,無論何時爆發,都不能否認她跟戰爭的密切關係。
: : 糧荒這事連我阿公都還有記憶,事實上就是物資不斷的被搶、被貪、被運到中國,讓
問題
: : 越來越嚴重,我之前已經有提幾個記錄說明這情況了。
: 1946-1952 稻米產量與政府徵集量之比較
: 總產量 總銷產量 政府徵集量 政府徵收所佔市場比
: 46 894 832 59 7.1%
: 47 999 759 144 18.8%
: 48 1068 733 137 18.7%
: 49 1215 665 303 45.6%
: 50 1421 701 388 55.3%
: 51 1485 734 393 53.6%
: 52 1570 802 429 53.4%
: 資料來源: 李登輝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in the Rice Market in Taiwan" 1971
: 從數字來看,政府徵集量與總產量的比,並不能證明以上論點。
: 是誰在模糊焦點還不知道。
: 戰後糧荒問題的根本來源只有一個:日本的大東亞戰爭。你拼命引用的《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是完成於1991年,
寫於白色恐怖時
期的古早味論文,
看到「日據」就知道很符合ROC/KMT的政治宣傳調調。
可能你喜歡LAG的滋味,不喜歡更新資料,可是我們喜歡新的。
本段資料來源《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BY 蘇瑤崇 (寫於2014年底)
1.米穀管制的解除
1945年糧食產量僅之前的7成,但在台灣總督府的糧食管制下,
仍未爆發糧荒。
(日治)總督府建議ROC繼續日治時代的米穀管制,以度過1946年上半年的難關。
日治時代的米穀管制,需要很縝密的國家運作,如政府先調查農戶生產數量與全島消費數,然後決定征購米穀數量、散發的種子、給予最廉價的肥料、估計產量。下種後還要計算各區域的產量列表,呈報糧食局,還要派農業指導員去各地指導耕種,兩個月後再察赴生產情形,估計收成量,收穫前一星期再前往田間複查一次,根據實情確定產量再報告糧食局。
(之後還一大串,省略之,反正很複雜)然而
ROC只是個「前近代」政權,沒有能力去執行(日治)總督府這種
「需要複雜技術工作的精緻國民國家動員政策」。於是廢除米穀管制,讓米穀「自由買賣」。
廢除米穀管制「後」的1946年2月,(日治)舊總督府的官員就已經
預測米價將暴漲。
1944~1950年之間,
米價上漲超過175000倍。
(這邊是《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by 台大經濟系教授 吳聰敏)
2.米食的需求量與不足量美國本來以為台灣糧食充足,但日本和長官公署都告訴美國,會有糧荒,於是加速遣返日本人,至1946年4月底,日本軍人161000人、日本平民285000人已遣返,佔在台日本人總數的95%。
相較於仍有米穀管制且產量降低七成的1945年,1946年台灣的吃米人口已經減少。扣除日軍糧食需求量的211320石、25萬日本平民需求量54125石,再加上移入的中國軍人僅三萬人,
提前遣返日本人作業導致1946年糧食不足額減輕四分之一。下列是台北市公務員生活必需品零售價格表,說明了
1946年1月廢除米穀管制後,與1945年12月相比,米價立即暴衝3成,1946年2月又比1月暴漲兩倍
![]()
所以請問這個原因是你的ROC無能,還是又是日本人的錯呢?
1946年6月米價下跌,原因是因為救濟麵粉的分配。
直接放張中研院近史所論文截圖,若無官方的運出米食紀錄,而台灣食米人口也同時減少,那麼
這種米價變化已經超出了「糧食數量不足」的問題,必須從ROC的作為來檢討
(當年ROC比中共還貪腐,要說他們會把值錢的東西放著爛掉,就跟說現在中共不貪腐很清廉只是笨一樣,與現實極度格格不入,無紀錄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種)
3.從民間搶米去封存米穀管制一結束後,ROC就開始大肆封存稻米,因為無能的他們會怕。
〈臺灣省糧食局七月來工作報告〉第二章乙「糧食停止配給後之緊要措施」(一)「封存倉庫」中記載,封存15324噸。
然而糧食局〈電陳本省撥借軍糧平價接濟民食實施辦法乞核示由〉中指出:准就各地封存征購米十一萬餘噸項下,撥出六千噸。
實際封存量高達11萬噸↑以上,可以讓50萬大軍吃280天。若以一般人每日食量303公克計算,可供
500萬人吃2.5個月,
可知ROC封存相當誇張的米糧(1945年「包含」在台日本人,台灣共有約600萬人口;而1946年已遣返95%日本人)
而移入的ROC人扣除公教人員約9000多,剩下的軍隊大約22000人以下,以最寬鬆標準來算,22000軍人一整年食用58700石就綽綽有餘,ROC政府僅須保存58700石(8218頓)就夠了,
他們卻封存了14倍↑的米,不給民間吃。
4.不只封存極度過量稻米,還從民間搶米葉榮鐘〈臺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文引〈臺中縣參議會〔三十五年致省(參)議會〕請求救濟米荒〉:
本省光復以還,臺中縣下糧米先被糧食局征用壹萬八千餘石,嗣後又被
蔡(繼琨)少將以恐怖手段強迫運去二萬五千餘包,兩度合計達四萬餘包,合米四百萬斤。
除了徵用18000石,還又搶了25000包。
(ROC在中國也是這樣到處搶、殺、姦,台灣人和中國人都起義抗暴,差別在於中國人聯合中共所以成功,而台灣人被ROC扣上中共帽子但實際無外援,所以失敗)
《灌園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3月13日中也提到:
會蔡繼琨、劉存忠,商對徵收食糧之事,霧峰農食〔倉〕現存米一千八百包,願分六百包與國軍,其餘以配給庄民。蔡言受當局之命,非全取去不可,臺中縣下要取四千噸,非僅供給國軍而已,並要供給基隆、臺北、高雄等處。
ROC國軍跑去霧峰農倉,當地人願意把1800包的600包給
國軍,其餘的要給庄民吃。
但ROC
國軍不准,定要全部拿走,台中縣要拿走4000頓,而非僅是給國軍而已,還要給基隆、台北、高雄各處。
可是前面提到
ROC已經封存國軍14倍↑以上的米糧,根本
無需這樣到處從民間掠奪稻米。(喔喔,他們說日治時代日本人掠奪台灣稻米喔.....其實他們自己才是)1946年4月18日霧峰鄉民〈為籲請政府寬貸徵米糧以蘇民困〉,記載搶米事件:
三月十四日警備司令部蔡少將繼琨軍率軍隊三十餘名,並帶機關槍數架,分乘卡車數臺,
如臨大敵,包圍敝鄉〔霧峰〕農業會。拔刀擬槍,滿口惡聲,強迫該會副會長林士英打開
倉庫,竟將存米二千餘包搬運一空,其舉動之蠻暴,令人莫辨其為官軍與土匪。
拿著刀子和機關槍,開好幾台卡車,包圍霧峰農業會,惡狠狠的強迫副會長打開倉庫,
搬走兩千多包米。
ROC說以前日本掠奪台灣米?
(日治時代其實是台灣人「傾銷」稻米給日本↓ )
![]()
《日治時期農業統制下的台灣米穀政策研究(1933~1945) @政治大學日本語文研究》
根本就是今天中國傾銷美國的翻版,也引發日本農民和米商反彈
日本1938年糧食自給率99.6%,根本無需掠奪台灣稻米↓
![]()
《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 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 @ 中央研究
院台灣史研究所》
於是日本政府謀劃從法律層面來限制台灣米進口日本,但最後被反彈壓力搓掉↓
![]()
《日治時期農業統制下的台灣米穀政策研究(1933~1945) @政治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
恩,結果搶台灣米的是ROC自己,無論他們要你信什麼,往反方向思考就對了,
1947年UNRRA外國官員也這麼說,被寫在《Formosa Calling》裡面
其他原因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運送
10萬包麵粉給台灣人,
ROC卻侵占之,
本該免費分發,卻變成「販售」,又怕被UNRRA制止,他們一下子就賣光。
拿
台灣煤礦去換福建20萬石米救濟,煤礦出去了,
進來的福建米卻只有4844石。台灣每年需要20萬噸以上肥料,因戰爭破壞導致減產,肥料不足是糧荒主因。
(而非他說的人力荒)
UNRRA運送24萬噸肥料要給台灣,
24萬噸肥料抵達上海了,來到台灣卻只剩下13萬噸,其中
用於糧食生產的僅不到1萬噸,且是翻倍賣。(UNRRA的物資都是救濟物資,宗旨是免費發放,不是賣錢,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這當然
嚴重傷害台灣的糧食產能恢復。
新搜刮方法「田賦征實」
1946年8月1日的田賦征實,到年底為止,不含公有地店租改收實物,合計徵收到實物
212萬5824石。
徵收到的此數字為1945年總產量438萬3456石的一半!
公地佃租又徵收到糙米約21萬4285石,
加起來,可以讓600萬人口食用165天!(台灣當時人口就是約600萬,大約可以吃半年,這還只是一項)反映出ROC搜刮米糧手法的精明,以及台灣農民被剝削的程度多嚴重。
糧食局:「我們的糧食政策,一是充實軍糧,一是調劑民食,要達成這些任務,政府
必需有大量糧食握在手裡,於是田賦征收實物」
(此話其實只有充實14倍↑的軍糧,但「無」調劑民食。)
「辦理平糶」
ROC吹說自己這項以量制價的政策可以穩定米價,但其實....
他們紀錄的 (糧食局〈臺灣光復後之糧政措施〉(三)之丁「舉辦平糶」) 數字有問題,糙米+白米共12,574,549,412臺斤,換算公制為7,544,729,647.2公斤,約當754萬公噸
這個數字比1939年~1945年台灣米總產量都還多很多,前面就說了,ROC的統計功力完全是低能兒等級,這些都不是特例。
而且這已經不是他們要不要造假的問題了,是他們想正確統計,也會算錯的問題,落後國家沒辦法,無解。
責任歸屬?ROC這些作為對米價是影響很大,還是怎樣亂搞都沒差,千錯萬錯都是日本人的問題?
其實1946年6、7月米價降到180元 (5月是284.99元),原因是UNNRA的救濟麵粉運抵,
以及ROC釋出部分掠奪自民間的米。
而1946年8月,ROC吝於付出,米價隨即上升到207元,到了9月,「工賑」與新收成的米
投入市場,米價又立刻下跌到160元。
這反映出了米價其實是可以被控制的,但ROC卻封存並掠奪大量民間稻米,放在倉庫裡面
,只釋出極少量。
結論中研院近史所該篇論文(2014年12月,比他的白色恐怖時期論文進步),結論是:
「新政府「與民爭糧」的作為,才是造成1946年「米荒」問題的根本原因。結果只是不斷使
米價上揚與累積民怨,終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
![]()
(圖片出處 台灣回憶探險團)
: : 哈,你搞錯方向了吧。
: : 你說了那麼多,這些數據,我比你清楚啦,有些還是錯的,說被破壞很嚴重是沒錯,
但說
: : 啥完全摧毀根本是胡說八道,美國轟炸臺灣當然很嚴重,但也沒有比日本還要慘,另
外你
: : 以為甚麼都會被炸光喔?。
: 你這種論點是從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與柯喬治的《被出賣的台灣》中引申的。
: 但是,如果我們同樣引用政治立場接近的黃昭堂先生的看法呢?
: 黃先生認為:由於1944年起,美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使得台灣的工業蒙受了重大的傷害,
: 生產力呈現了明顯的下降。並且由於台灣軍人均數的死傷與存款無法索賠,以及日本統治
: 時代台灣貿易出超所得的外匯,在戰後無法向日本索取等等,認為台灣與台灣人等等都是
: 戰敗者。 《台灣總督府》 P.183-184 199-200 252-253
: 另外,賴澤涵、馬若孟、與魏萼等人認為:台灣經濟的許多危機都可以追逤到二戰,戰爭
: 不但切斷了對外的貿易與經濟援助的管道,其對生產與交通設備的破壞更增加了工業與農
: 產品的短缺,這種短缺又造成了生產等等的破壞,並且惡化了物資與貨物的短缺,而生產
: 的停滯更造成了嚴重的失業。「嚴重的失業」和「人力荒」是抵觸的,你自己引用的資料都彼此矛盾,「嚴重的失業」代表「人力過剩」,而非「荒」
: 另外,美軍在台灣投下了約20242噸的彈藥,而不含原子彈,在日本丟下了160800頓。
: 如果考量台日人口間的差異與產業設施等等,則美軍對於台灣的空襲未必若於日本。
: 彭明敏先生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在46年1月返回基隆,對於家鄉的第一眼印象是:
: 基隆的破壞程度令人震驚。而彭先生在戰爭時期在日本求學,對日本的慘況有所認知
: 連他都會覺得震驚了,這證明了基隆的破壞遠超過當時人的想像。
: 《自由的滋味》 P.60
: 而算是當時國府內少數台灣通的陳儀,還在重慶時就從各種情報中得知台灣被轟炸所受損
: 的情形,還準備了一套善後計畫給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然而,當他到達台灣厚的一個月
: ,再度致電蔣介石,表示由於台灣轟炸破壞與颱風損失即大,擬請美方派員來台,並設計
: 發展與恢復台灣整個計畫…。
你一直牽拖給美軍轟炸,其實,到底是ROC統治下1945~1949的經濟大毀滅,還是1945的轟炸傷害大,根本沒人知道舉個例子1939年日治時代台灣糖產量140萬公噸,到了ROC竊台後,1946年產量8萬公噸,到了
1947年卻暴減60%↓,只有3萬噸
請問1947年台灣有沒有空襲?沒!
那造成60%↓暴減的原因是啥?
ANS: 1946年還有日本技師再幫台灣糖業,1947年完全由你的ROC好厲害的「外省人才」接管。再舉個ROC統計資料都很爛的例子
「有關於台灣戰後初期經濟的研究文獻不多;戰亂期間
不僅統計資料少,品質亦多不佳,這都加深了研究的困難」 《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 BY 吳聰敏
以下是ROC兩個不同單位
對「同一筆」接收款項的紀載: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頁 13)列出警備總司令所接收之「主要糧秣」,米爲1,736,633噸;麵包(麵粉?)有380,748噸。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n.d.,頁 11),則列出接收「麵包」爲580,748噸。(麵包還是麵粉?)(1946,頁591-92)詳列陸軍所接收之糧秣,其中糙米只有1,019公噸,精米有515公噸。
數字完全不一樣,這就是ROC統計功力和資料可信度。
: 至於台灣在二戰中損失的研究,以下引用張建俅《二次大戰台灣遭受戰害之研究》來推估
: 台灣被空襲破壞的工廠,根據日本總督府的統計,計有202各,其中大破152各,中破27各
: 小破23各。食品工業損失最重;
: (煉糖工業,如以1937年產值為100,戰後第二年的產值還不到戰前的9%)↑這個人對糖業戰後的講解,對照一下我上面的講法吧,看河蟹多大。
以下都刪除,反正這樣的人講的話通篇都會有類似的問題。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2773567.A.6B9.html可以來這邊看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