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7 GP

由墓碑銘文追尋一名老兵的經歷

作者:Claudius Fronto│2017-04-05 17:03:45│巴幣:34│人氣:859
原文來源



前言

tombstone of Titus Calidius Serverus,是一塊位在今日奧地利維也納(羅馬時代為軍團基地擴建之殖民城市),年代大約於西元一世紀羅馬元首政治時代,一名羅馬第十五軍團百夫長- 提圖斯.卡利狄烏斯.塞維魯的墓碑。

一般而言,羅馬人的觀念中並沒有專門的墓園,通常人去世,遺體予以火葬,由家屬撿拾剩餘骨灰放入骨灰罈後,就逕直埋葬於其住家附近的石板大道旁。
或許對於我們華人文化圈所謂陰陽兩隔、人鬼有別的風俗習慣而言,羅馬人的觀念可謂相當難以理解,不過就羅馬人來說,他們對於生死觀之開放與健全,縱然在古代各民族中也相當罕見。就如同一些當代羅馬哲學家常常稱呼自己為 " 將死之人 "、" 必死者 " 等,羅馬人完全不避諱死亡,他們只將其視為生命必經的歷程。故,羅馬人認為人死後除了肉體消亡外並沒有任何不同,因此雖然故人已逝,不過其長眠之處也是想要盡可能靠近活人,就好像他們還在一旁照看著大道上來來往往的後世的羅馬人們。在兩千年前,羅馬本國義大利境內一條石板大道兩旁有一堆各式各樣的墓碑的情況很是常見。

而就如同上文所言,羅馬人不僅不忌諱死,甚至也還發揮其民族性之一的戲謔,會在墓碑上刻下各式各樣的短語,有的是如同履歷般寫下自己一生的經歷,有的墓碑主人生前愛開玩笑,就會寫說 " 路過的旅人啊! 來到這裡休息(墓碑旁) 一下吧! 什麼? 不想休息? 別忘了,總有一天你也會住進來的 ! "  而有的則是刻了沉思小語 " 往日的我也曾如同今日的你,而未來的你也必定成為今日的我 " 等等,墓碑上的各種銘文詞句,時而幽默,時而勸世,幽默輕鬆卻也提醒著路過的陌生人們把握生命中的時光。

而本次所要介紹的主角,提圖斯.卡利狄烏斯.塞維魯,是一名在羅馬軍中服役超過三十年的老兵,最高軍階為第十五軍團 (Legio XV Apollinaris) 的百夫長,或許是承襲自其身為軍人的性格與作風,該墓碑明文簡單清楚明瞭的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藉由該銘文的記述,來大致拼湊這位老兵的經歷。

連結之正文與註釋

以下放上該銘文原始拉丁文內容 (但原為縮寫者有補足)及連結中文章的英文翻譯

原文
T(itus) CALIDIVVS
P(ublii filius) CAM(ilia tribu) SEVER(us)
EQ(ues) ITEM OPTIO
DECVR(io) COH(ortis) I ALPIN(orum equitatae)
ITEM ) (centurio) LEG(ionis) XV APOLL(inaris)
ANNOR(um) LVIII STIP(endorium) XXXIIII
H(ic) S(itus) E(st)
Q(uintus) CALIDIVS FRATRI
POSVIT

英文翻譯
Titus Calidius Severus,
son of Publius, of the tribe Camilia,
rider, optio, decurion of the Cohors I Alpinorum (equitata), centurion of the Legio XV Apollinaris, 58 years old, with 34 years of Service, lies here. His brother Quintus Calidius did it.

--------------------------------------------------------------------------------------
大致中文翻譯 (說是翻譯,其實也只是需要翻譯並解釋幾個關於羅馬史的專有名詞而已)
提圖斯.卡利狄烏斯.塞維魯,
普布里斯(Publius) 之子,屬於卡米利烏斯(Camilia)氏族成員(註1.)
曾為第一 " 阿爾卑諾努姆 " 輔助大隊(Cohors I Alpinorum,註2.) 之輔助騎兵,後擔任同大隊之執行官(optio,註3.)、騎兵隊長(decurion,註4.) 及第十五 " 阿波里納利斯 " 軍團 (Legio XV Apollinaris,註5.) 步兵大隊百夫長,經過34年服役生涯後,以58歲之齡長眠於此。此墓由其兄弟 昆特斯.卡利狄烏斯(Quintus Calidius) 所立。

註1.: 卡米利烏斯 (Camilius,Camilia為其陰性化、所有格,意即卡米利烏斯的) 氏族為古老的拉丁外鄉姓氏,其可追溯至羅馬共和政體初建的時代,大約與著名的克勞狄斯(Claudius)、科內利烏斯(Cornellius) 等貴族大家同時期遷居羅馬,可算羅馬共和開國元老等級的著名世家。
註2.: 第一輔助大隊 " 阿爾卑諾努姆 " ,該大隊全名為 Cohors I Alpinorum equitata,為羅馬軍輔助部隊中的一支步騎混編大隊,建置為480名輔助大隊重步兵與120名輔助騎兵,其駐紮地於西元一世紀期間因應各作戰任務而有多次更動,不過大部分時間皆駐紮於遠潘諾尼亞行省(Pannonia inferior,約今日匈牙利、塞爾維亞至多瑙河一帶)。
註3. 百人隊執行官,為羅馬軍百人隊單位中的低階軍官,百人隊副指揮官,職責為訓練軍團士兵,並監督士兵執行百夫長之命令。
註4. 騎兵隊長,為一個輔助騎兵隊(tuma) 之指揮官,帶領30名騎兵。
註5. 十五軍團 " 阿波里納利斯 " ,當時羅馬帝國25個職業正規軍團其中之一。軍團兵為具有羅馬公民權之志願役士兵組成,為帝國主戰力重步兵。一個軍團下轄十個大隊,兵力約6000人。

分析與感觸

從這位老百夫長的墓碑明文可以發險幾處值得玩味之處,能讓我們更進一步探索兩千年前其生活的羅馬世界背景與軍職生涯的經歷。

首先,以羅馬式三名法的準則來看,這位百夫長,Titus Calidius Severus,其家族姓氏應為中間的Calidius,但為何墓碑明文卻寫說其隸屬於Camilius氏族呢?
這必須從羅馬貴族與旗下 " 門客 " 所謂上對下的 " 保護者 " 與 " 被保護者 " 的共生文化說起。
前文註釋已有說明,Camilius一族是相當早就遷居到羅馬的名門大家。在當時羅馬王政及共和初期的時代,羅馬人不過就是拉丁姆平原上的一個拉丁氏族的聯盟小聚落,人口不多,因此當時的羅馬人為了壯大實力,開始了最早的 " 同化 " 政策,也就是歡迎其他拉丁部落的貴族豪門遷入羅馬,抑或是透過戰爭征服手段,但擊敗敵人之後並不是將其滅族或奴役,而是將其全數族人通通遷入羅馬,賦予其公民權及元老院席次,讓他們成為羅馬人。而Camilius一族與上述亦有提到的貴族大家Claudius及Cornellius,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遷入羅馬成為羅馬的名門的,且上述這幾家都是第二波或大三波相當早期的遷入者,也就是在羅馬建國初期就遷入,他們家族的歷史,就幾乎等同於羅馬的歷史。

遷入羅馬的貴族,帶來大量的人口增長,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甫於幼年期的羅馬的成長壯大,光是共和初期歸化羅馬的原薩賓族(Sabine) Claudius一門,就為羅馬帶來了5000名族人。但是這所謂5000名族人並非通通都是姓Claudius。他們大部分都是Claudius貴族旗下的平民部眾,以概念來說有點像中國春秋時代各國貴公子旗下的食客一般。身為貴族當家的Claudius,為投靠其的平民提供庇護、救助施捨或謀生工作,而這些部眾就成為Claudius一門的 " Client " ,直譯中文的話是顧客,但是解釋成 " 被保護者 " 會比較達意。而這些 " 被保護者 " 則會幫貴族當家辦些小差事,列如經營生意 ( 身為貴族元老院階級不便直接搞生意) 等等主人不方便直接做或不想露面的事,簡而言之,就好像開分店、收小弟的概念,這些依附貴族的部眾,從貴族處得到保護及好處,而貴族也可將他們作為自己的幫手或代理人處理事情,算是互利的共生關係,最後慢慢就演變成類似一個大家族的團體。

而這種  " 保護者 " 與 " 被保護者 " 的緊密關係在共和時代更顯重要。因為這些 " 被保護者 " 同時也是居住在其 " 保護者 " 社區選區內的羅馬公民,也就是說,若身為參政門檻低的貴族,若欲出來參選官職,那其門下的 " 被保護者 " 基本等同於鐵票。這種主從關係,構成當時社會結構運作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共和末期凱撒與龐培的內戰中,在凱撒由高盧進軍義大利,準備與龐培正式開戰前夕,其麾下同齡的將領,於先前八年高盧屢建奇功的得力助手拉比埃努斯 (Titus Labienus),陣前叛逃,投奔了龐培。
其實並不是拉比埃努斯是元老院派的極端共和主義份子,也不是他怨恨凱撒,否則他不會幫凱撒打了整整八年的高盧戰役,而只是單純的因為,拉比埃努斯的家族,正好世世代代都是龐培其選區的 " Client " 被保護者,這讓有這世代包袱的拉比埃努斯,在面臨到凱撒與龐培的抉擇時陷入兩難,一邊是共同浴血奮戰多年的好友兼上司凱撒,而另一方則是自己的 " 保護者 " 龐培,在此難以兩全的情況下,拉比埃努斯選擇放下有革命情感的凱撒,而對有家族世代關係的龐培盡其 " 被保護者 " 的本分與職責。而凱撒得知消息後,也沒有表現出被背叛的憤怒情緒,還幫他將其因匆匆離營為帶走的行李送過去給他,就是因為凱撒明白這種 " 保護者 " 與 " 被保護者 " 間上對下的關係。

話說回來,也因此,從這位百夫長所屬的氏族名Camilus來看,他就是屬於本國義大利境內有名大家的成員,但其並非Camilius家族成員,意即,這位Titus Calidius Severus,以及其祖先,世世代代可能都是Camilius一族的 " Client " 被保護者。
再來從Camilius是本國義大利名門的地緣關係來看,這位百夫長確實是義大利出生,但他並沒有羅馬公民權,這點由他一開始進入軍隊後所服務的單位- 輔助部隊可以看出。
帝國時代羅馬軍隊皆為募兵制志願役,由身為主戰力的軍團(重步兵) 與特殊技能支援戰鬥(如各式輕重騎兵、遠程部隊弓箭手、較輕裝近戰步兵等等) 的輔助部隊組成,軍團招募條件是必須為羅馬公民,而無羅馬公民權者只能進入輔助軍。一般軍團士兵服役16年,並再加服4年後備役後可光榮退伍領取一筆退職金。輔助部隊雖需服役25年,但期滿退役後可以得到世襲羅馬公民權,也就是退役後成為正式帝國公民,不再需要繳納行省稅,其子孫也就能正式加入羅馬軍團。

從這位百夫長的出身背景來看,他是義大利人,但他是沒有羅馬公民權的自由民。雖然在他的那個年代 ( 西元一世紀) ,整個義大利半島擁有羅馬公民權者早已超過500萬人,但仍有少部分,可能是最近幾十年才遷入的外國人、行省民或外族奴隸,解放奴隸等人並無羅馬公民權。或許這位百夫長就是所謂的 " 拉丁公民 " 還沒有完整的羅馬公民權,而他加入軍隊的原因我們並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服役期滿退伍,他就一定可以成為羅馬公民。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羅馬帝國國防策略的其中一環,藉由公民權的誘因,可以鼓勵行省自由民,特別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特殊技能傳統的民族 (例如會騎馬的、產良弓的) 的行省民加入輔助軍,不僅僅只是維持住羅馬軍多兵種聯合作戰傳統,也是讓退伍輔助兵後代擁有公民權子孫得以參加軍團,保障軍團兵源。另一方面,讓有羅馬公民權組成的軍團專注主力重步兵,及無公民權輔助部隊擔任支援戰鬥,則是讓軍隊兵種專業分工,發揮更高戰鬥效率一石二鳥的方法。




(帝國元首政治時代軍團兵)

因此在看回來我們關注的主角,他當年跑去報名加入的是駐地在遠潘諾尼亞行省的第一輔助大隊,Cohors I Alpinorum equitata,在羅馬軍輔助部隊的編制中,輔助部隊並沒有軍團的編制,其最大單位只有到大隊,而拉丁文Cohors,翻成英文為cohort,也就是大隊。因此看到一支輔助部隊單位名為Cohors X(番號) XXX(大隊名,多以該部隊成立地點為名,例如本例的Alpinorum,代表這支部隊是在阿爾卑斯山地區組建。) 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支專職近戰的重步兵大隊(矛兵),因為如果是弓箭手大隊最後單位名還會特別加上 " sagittaria " (射手),表示這支是遠程弓兵隊。
然而好玩的地方是,這位老兵最初投身軍旅加入的輔助大隊,單位名最後還有 " equitata " 的字樣,equitata,也就是equites,翻成中文為擁有馬匹者,也就是騎兵。換句話說,Cohors I Alpinorum equitata 這個單位是輔助部隊的另一種編制- 步騎混編大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單位名開頭為步兵大隊的Cohors 中,我們主角一開始卻是擔任騎兵。
故我們可以在最上面圖片,該墓碑最下方看到一名騎手牽著馬匹,就是這位百夫長當年剛加入軍隊成為一名騎兵的經歷,或許在他的軍職生涯中,有大半的時間他都是一名隨時在受訓 (在當時還沒有馬蹬的條件下,要學會實戰型重騎兵的各種戰術-包含策馬持矛衝擊、投擲標槍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訓練個三年五載根本無法掌握要領)、巡邏帝國多瑙河防線邊境或會戰中側襲包圍敵軍的專業騎兵。(順帶一提,輔助軍騎兵團的單位名開頭是Ala )




(帝國時代輔助部隊重步兵)





(輔助部隊弓箭手)




(輔助騎兵)


接下來我們的主角似乎並不是平平凡凡的當了25年輔助騎兵退伍,因為他升職了,從原本的普通騎兵成為百人隊中的執行官,後來又升任騎兵隊指揮官。


(百人隊執行官,注意其頭盔羽毛樣式為直列,且兩旁還插有羽毛,手持代表執行力的權杖)




(羅馬軍百人隊百夫長與執行官)


(輔助騎兵隊隊長,注意其戴有軍官專用鐵面具,馬匹裝飾也較普通騎兵華麗)

這兩次的軍階提升也許是因為他的戰功,雖然目前查詢到的資料無法細到連非主戰力的輔助軍哪個單位有參與哪場戰爭都一清二楚  (知道有哪幾個軍團番號參與就算很詳細了) ,但就時間上來看,西元86年至88年,恰巧是居住在今天羅馬尼亞,喀爾巴千山脈地帶的達其亞人(Dacians)入侵羅馬帝國多瑙河防線莫埃西亞(Moesia)行省的時間。在羅馬軍擊退達其亞人後,皇帝圖密善(Titus Flavius Domitian)策畫了跨過多瑙河進攻達其亞的反擊戰。因為地緣關係,我們主角所屬的第一輔助大隊,很有可能也跟隨軍團,被投入對達其亞的軍事作戰與剽悍兇猛的達其亞人戰鬥。


(達其亞人)

(皇帝圖密善時代的達其亞戰役,由於圖密善本人決策錯誤,使得羅馬軍戰鬥傷亡頗高,不甚順利,雖擊敗入侵達其亞人,但反擊進攻戰最後宣告失敗,以簽屬和平協議作收)


(日後西元二世紀初,皇帝圖拉真決定一次解決達其亞問題,發動帝國有史以來最龐大規模的戰爭,投入15個軍團主動跨越多瑙河進攻,一口氣征服達其亞。)

再來則是這位老兵軍人生涯最令人玩味的一個階段:
一般普通的輔助軍士兵,在平順25年職業兵役生涯後,照理來講應該是高高興興的拿著在軍隊了存的一小筆錢與朝思暮想的羅馬公民權後,光榮回歸故里,過著小康且再也不用繳稅的公民生活,但是我們的主角,Titus Calidius Serverus,以輔助騎兵隊指揮官的軍階成功服完25年兵役取得公民權後,他並沒有選擇回老家,而是又再度的 " 簽了下去 "

他選擇以 evocati,也就是服役期滿後又志願留營的留任士官兵的身分再度參軍,且因為這次二度參軍,他已經擁有羅馬公民權,因此他直接進入了主戰力的軍團裡繼續服役,也就是進入了駐地在遠潘諾尼亞行省的第十五軍團 " Apollinaris"。


(遠潘諾尼亞行省,為羅馬帝國多瑙河防線相當重要的一個區域)


(第十五軍團之附屬軍團旗。從軍團名可以得知,該軍團成立地點為伊利利亞行省的阿波羅尼亞)

這一段二度參軍,其本身在羅馬軍隊裡並非罕見,實際上每個軍團多少都有一批已經役期期滿卻又志願留營(或受到指揮官的請託) 的留用老兵,續留在軍團中擔任教官訓練士兵,並在戰爭中,利用其豐富戰鬥經驗擔任軍團 " 控場 "  後援部隊重要角色,在戰爭情勢危急時,以其老練沉著應付突發狀況,也有更高的抗壓性,並鼓舞新兵繼續奮戰。


但是像我們主角這樣,由第一段輔助軍生涯轉職為第二段軍團生涯,就不是那麼常見了,並不是說他是極少數的特例 (其實像日後三世紀危機中的皇帝 色雷斯人馬克西穆斯,也是從輔助兵轉職成軍團兵) ,只是說這並不是普遍的傾象。況且,由於他第一段輔助軍職涯圓滿且出色的服役表現,讓他參加軍團時,不僅僅是以老兵身分服役,而是直接跳升到羅馬軍職業士官兵階級中的最高位- 百夫長的身分開始。 (由於百夫長再上去的軍階就是軍官了,包含軍事護民官、法務官、軍團長、前執政官軍事行省總督等等,都開始需要回本國或行省處理統治事宜等體驗學習文職經驗,因此不再算完全專職的職業軍人)
對於此段經歷的對應,可以看到墓碑中間,帶有橫排羽毛頭飾的頭盔、護脛甲及舊式的鎖子甲,這些都是帝國軍團步兵大隊百夫長的代表特徵 (同時期普通軍團兵沒有護脛甲,大多士兵也已換裝新式的鐵板胸甲 lorica segmentata,只有部分軍團兵還使用舊型的鏈甲或鱗甲)。








雖然像他這樣由輔助兵轉職軍團兵的情況不多見,但是由參與輔助兵,進而獲得羅馬公民權者卻是當時帝國普遍的傾向,實際上,在當時西元一世紀,確實在軍團中活躍者還是以義大利拉丁人出身者為多數,但是到了西元二世紀,羅馬帝國百年來這種開放門戶的民族融和同化傳統的效果開始出現,軍團內行省出身者比例逆勢超越本國義大利拉丁裔。
那些行省出身者多數是過去軍團退伍老兵與當地異族女子通婚後的後代,也正是因為有著 " 前蠻族敵人" 血統,但卻有身為羅馬人強烈自覺的新生代羅馬公民們不斷的注入活血到原本應呈現疲態的帝國,羅馬的鼎盛期才能維持兩百多年之久。也就是說,在原本最早的羅馬人活力疲乏後,由全義大利拉丁羅馬人接手,在本國義大利拉丁羅馬人成長停滯時,高盧羅馬人接過棒子持續撐起了整個帝國,而在這位老兵所處的西元一世紀,正是羅馬帝國行省羅馬人逐漸崛起的時代,也見證了半世紀前皇帝克勞狄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一再堅持重新確立的民族融合門戶開放政策,總算逐漸開花結果了。

最後,在第十五軍團擔任百夫長一職,服役的九年後,Titus Calidius以58歲的年齡逝世。
58歲,以當時帝國元首政治時代的羅馬人來說,是個不算長壽但也不至於英年早逝的年紀。或許對於這位已為國家共同體貢獻30多年光陰的老兵來說,這已漸邁入老年的身體狀態,不再如同其年輕時縱馬馳騁的硬朗,而第十五軍團所在的多瑙河防線,不論地形或氣候都算是全帝國防線中狀況最險惡的一個地段,已經在邊境地帶忍受惡劣艱苦環境30多年,最終還是油盡燈枯了吧。
但無論如何,以一屆平凡自由民起步的他來說,他這一生的經歷與貢獻,不僅僅是為了共同體而戰,自豪的取得了羅馬公民權,不,是完完全全的成為一名羅馬人,不負其勞碌一生所捍衛的 S.P.Q.R 之名,也榮耀了羅馬軍團的鷹旗。




--------------------------------------------------------------------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看這些真實的歷史文物,看到這些原本只存在於純文字書裡死物,突然似活生生的躍然眼前,對於喜愛羅馬史的我,每每都讓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觸,是激動,也是一種彷彿真實觸碰並交流到那個本應凝結在過去的時代的鮮活感。
叨叨絮絮數千字,也難以聊表我對羅馬史研究的熱誠與其帶給我的影響。謹在此以這篇文章,對去日已遠的羅馬世界,及那個時代故人們汲汲營營所得的文明結晶致敬,並在此時持續靜靜的目送他們遠去。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53458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4 篇留言

小伽羅
這篇文章太有趣了,墓誌銘一直是歷史研究的重點之一,我自己本身,稍微了解的部分,是中古的墓誌銘,雖然對羅馬史的理解止於大概,但或許能提供幾個想法,首先墓誌銘在墓主的生平事蹟方面,非常容易有誇大的問題,我自己研究的幾片墓誌銘,通通都有如此現象,不只在中國,在西亞幾個民族也有相同的現象。^^

04-05 17:34

Claudius Fronto
感謝提醒了我墓誌銘誇大的問題,現在想想確實,墓誌銘的內容,一般人也很難考證真實性,且墓碑主人通常也應該都希望留個後人比較好的印象,由上述兩點來看,難怪常有誇大問題。我個人一開始是比較訝異於其服役年資如此長還有輔助軍轉職軍團的這兩個問題04-05 18:34
Claudius Fronto
而且我是真的很喜歡看這些真實的文物,感覺總是比文字書更有實感。我也對西亞近東、中古時代很有興趣,感覺那些墓誌銘內容也依定很有趣,只是能力不足,研究力有未逮,相當佩服您的研究範圍如此深廣[e5]04-05 18:44
星兒無愛

小伽羅都來湊一腳了
想想我不來講幾句也不行

唐朝太史傅奕自為墓誌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因酒醉死,嗚呼哀哉!」是中國寫墓誌銘之始。

以墓誌銘有兩大濫觴
1.墓誌銘通常不是墓主人生前寫的自己生平,大多是找人代寫,代寫之人文筆和名聲越高,其大大增加被代寫之人的生平知名度

東漢蔡邕曾因撰寫諛墓之文受到非議。
其實收人之財,難免要在碑誌中說人好話。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善寫墓誌銘,李漢的《昌黎先生集序》載韓愈計有碑誌75篇。韓愈曾為石洪作墓誌,石洪官僅止於縣尉,無奇偉之事蹟,日後宋人修《新唐書》竟收此「諛墓之文」。

2.墓誌銘如果著名於世,意義接近於正史,常常被後世作為史料
宋代曾鞏說:「夫銘志之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曾鞏曾對歐陽修為其祖父作墓碑銘深表謝意說:「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

所以諛墓之文+義近於史,若很認真以為墓誌銘的內容是完全真實的話可能會大失所望。

節錄上述韓愈曾為石洪作墓誌

集賢院校理石君墓誌銘:
君諱洪,字濬川。其先姓烏石蘭,九代祖猛始從拓跋氏入夏,居河南,遂去「烏」與「蘭」,獨姓石氏,而官號大司空。後七世至行襃,官至易州刺史,於君為曾祖。易州生婺州金華令諱懷一,卒葬洛陽北山。金華生君之考諱平,為太子家令,葬金華墓東;而尚書水部郎劉復為之銘。君生七年喪其母,九年而喪其父,能力學行。去黃州錄事參軍,則不仕,而退處東都洛上十餘年,行益修,學益進,交遊益附,聲號聞四海。故相國鄭公餘慶留守東都,上言洪可付史筆。李建拜御史,崔周禎為補闕,皆舉以讓。宣歙池之使與浙東使交牒署君從事。河陽節度烏大夫重允間以幣先走廬下,故為河陽得。佐河陽軍,吏治民寬,考功奏從事考,君獨於天下為第一。元和六年,詔下河南,征拜京兆昭應尉校理集賢禦書。明年六月甲午,疾卒,年四十二。娶彭城劉氏女,故相國晏之兄孫。生男二人:八歲曰壬,四歲曰申。女子二人。顧言曰:「葬死所。」七月甲申,葬萬年白鹿原。既病,謂其遊韓愈曰:「子以吾銘。」銘曰:

生之艱,成之又艱。若有以為,而止於斯。

04-05 19:30

Claudius Fronto
原來中國開始有寫墓誌銘的文化起始時間這麼晚,而且不愧為禮儀之邦,寫墓誌銘都還在三慎重其事,找名人代寫等等,羅馬的話通常都只是找親人幫忙而已04-06 20:43
星兒無愛


也不是說中國墓誌銘起始晚,中國古代墓葬大多是祭文(祭祀或告別式中,親友們憑弔亡者的追思文章)和銘文(刻在陪葬物品上),以及碑文,這兩種與墓誌銘的類型有差,不是流傳彰顯過世之人身後功績用的,一個是下葬時憑弔追思後就沒人留起來收納,一個是陪葬物品(銘文和碑文很多都是放在墓裡面),你得挖出來才知道墓主人的事情

我記得中國上古時代最早有銘文和碑文記錄是商朝的一個皇后兼大將軍的叫作婦好,在她的墓被挖掘後發現以甲骨文的陪葬物品,然這些與墓誌銘的程度仍是有段差距,至少功能不同

從東漢蔡邕以後(西元1-2世紀),其實與羅馬時期同時,之前可能其實已經開始有類似墓誌銘的作品出來,北魏和南六朝的墓誌銘開始增多,不少北魏和南六朝的墓誌銘被當作練習毛筆的楷書來用

然真正意義上的墓誌銘開始在中國大量普及化是要等到唐朝以後開始

04-06 21:10

Claudius Fronto
原來如此,瞭解了,感謝興兒大的解說。我還想說向中國這種文學文化如此興盛的地方,墓誌銘怎麼會這麼晚出現04-06 21:17
星兒無愛


說到婦好這位古代奇女子
地位和功績比這個羅馬百夫長還高
婦好等同於全國總司令+皇后
而百夫長意義上還不算是將軍或指揮官

故宮曾有一系列婦好的展覽

另外中國古代皇帝死後是留下廟號和諡號
用簡短1個字或幾個字來表示身前功績
例如太祖 太宗 高祖......等等
所以雖沒用墓誌銘但也有專屬彰表身前之人功績的做法

04-06 21:3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7喜歡★l65966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羅馬與帕提亞東西方百年宿... 後一篇:無聊回答所謂 "...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Waterfall10絕大部份巴友
金庸武俠穿越同人《何妨吟嘯且徐行》,逍遙二仙少年時的歷險,歡迎到我的小屋瀏覽 ~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2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