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把日本管理下的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國政府的固有立場。美國會採取這個立場的原因,自然有現實主義的考量,但更多的卻是來自於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個人對中國的強烈情感。關於這一點,從羅斯福不顧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與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反對,堅決邀請蔣中正出席開羅會議就十分明顯了。
負責調停國共衝突的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將軍,連苦口婆心的遊說蔣中正與毛澤東組織聯合政府都來不及了,不可能有多餘的精神與力氣去關注台灣的問題。只是葛超智在台灣的各種盲動,確實製造了陳儀當局與美國駐台北領事館許多不必要的誤解。附帶一提的是,若不是葛超智的強烈建議,其實華府一開始根本不打算在台北設置領事館,由此可見美國並非特別重視台灣。
從李登輝積極參加反美示威的案例來看,與其說台灣人反對中國,更不如說他們痛恨處處依賴美國,對華府軟弱到連自己同胞權益都保護不了的國民政府。台北爆發的反美遊行,距離「二二八事變」的爆發還不到一個月。儘管葛超智不斷的在呈現給駐台北領事布雷克(Ralph J. Blake)的報告中,強調反美遊行是陳儀政府在幕後策劃,但是國務院對其所提供的論點並不採信。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國雖然重心不在亞洲,但是也絕對不希望台灣與南韓赤化。「二二八事變」發生一年後,南韓的左派份子也於濟州島發動武裝革命。駐防南韓的美軍司令霍奇(John R. Hodge),不僅沒有阻止由前朝鮮籍日本兵組成的警備隊鎮壓暴民,而且還派兵支援他們。整個鎮壓行動持續到1954年韓戰結束,總共有最多達60,000名的濟州島居民死在美韓聯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