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殊需求:覺得哪裡有問題就直接說出來吧
前言:
諸君好,我是湛藍琴海,依照前幾天所言,會比較頻繁更新評文,因此現在又來評一篇了──事實上,除了想舒緩評文排隊的狀況,其實還有私心──這次要評的作品,我在很久以前就讀過了,基本上當時讀完就頗震撼,其實恨不得想要先評這篇。然而,當時在這篇之前有很多篇在排隊,而為公平起見,還是要照排隊順序來。因此這篇還是拖到現在才來評了……總覺得真不好意思,感覺得出來作者也等很久了,等到現在才評,還請見諒(汗
而為何那麼想評這篇?除了上述所言,認為本作相當震撼外,就是在各方面而言,或許是在我開辦評文事務所以來,技巧上最成熟的作品,劇情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說真的,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稱讚評文作品吧。然而稱讚歸稱讚,既然是評文,因此還是要提供建議的。故本文依舊不會是純粹的推薦文,會以評文觀點來分析為主。
可能有點說多了,那就廢話不多說,一如往常,以下將評文分為「故事大綱」及「心得與淺見」兩大部分。請諸君繼續往下看吧(茶
故事大綱:
男主角羅恩淳,是女主角艾莉亞小一屆的學弟。他們在高中時代認識,同為攝影社的成員。艾莉亞面貌姣好、善於打扮,堪稱校花。而她當時曾交過兩個男朋友,然而兩任男友皆因劈腿,因此都分手了。
此後,艾莉亞考上外縣市的某所大學。沒有特定目標的羅恩淳,決定考上艾莉亞的學校。一年後,如他所願,再度成為艾莉亞的學弟。也在當時,得知艾莉亞又交了名為「范家駿」的新男友。然而,新男友卻相當樸素,毫無亮眼之處,與她的前男友們相去甚遠。這讓羅恩淳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在某日,他詢問艾莉亞與現任男友交往的理由。艾莉亞告知理由後,又告訴她跟她朋友討論出來的一套「愛情理論」──就是適度的「偷情」,反而可能會更珍惜對方。這是她用來維繫感情的「妙招」。
這番驚人的愛情理論,讓羅恩淳困惑了。而艾莉亞也抓住這點,開始與他偷情──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日後,艾莉亞又逐漸疏離他,恢復到朋友關係。
然而,這段偷情的過往,卻被艾莉亞的現任男友發現了。這讓羅恩淳不禁徬徨起來──但,事情似乎沒有朝他原所預想的狀況發展,而箇中原因究竟是……
心得與淺見:
作者一樣沒有提出特殊需求,因此我一樣可以隨心所欲。不過,除了去評點這部作品的技巧,可能也會花篇幅探討故事概念,及延伸思考。
那麼,如下文:
一、本作的敘述相當簡約精鍊,絕不拖泥帶水,從一開頭的「經過便利商店前時,我發現了在身後跟蹤我的那個男人。」直截將故事帶入懸疑點──「主角被男人跟蹤」,一股緊張感,就從心頭油生。而且,在下幾行的「他戴著帽子和墨鏡,一身灰色外套,背著後背包,亦步亦趨的跟在我身後。
又來了啊。
我佯裝不知情,繼續向前走。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短短數句,直接講明這故事的懸疑要素──主角不但之前就被跟蹤,而且還三次了。而在這些敘述之前,也描述跟蹤者的裝扮,這除了讓畫面具體化以外,也配合了本作的懸疑感,一般懸疑推理小說,可能會先強調角色的裝扮,而非直接強調該角的相貌或是其它較直接元素,來讓讀者記住角色的特徵為何,卻還因為蒙著神秘面紗,而激起讀者的好奇心。這點作者做得相當到位。
此後,主角藉由LINE,直接點出跟蹤者的身分──「妳男友來找我了」。這明顯提高故事的懸疑緊張感,為何主角會被對方的男友跟蹤?而「對方」又是誰?當讀者頭腦迸發兩個問號後,吸引讀者讀下去的張力便油然而生。很快地,主角開始了跟對方男友的對話,同時劇情也在跑另一條線,帶出「對方」是誰了。就這樣不消幾句,故事的基礎輪廓便勾勒出來了。可見作者善於營造緊湊的故事步調,來讓人更加屏氣凝神,被故事線緊緊攫住。基本上,要營造緊張感,用緊湊的故事步調,是很好的營造方式。
這差不多就是第一幕的重點。不過,要吹毛求疵的話,就是「我滑開螢幕鎖,點進LINE群,猶豫著要不要把這件事告訴她。」最後一個字「她」,其實可以用引號強調,來讓讀者感受到「她」的重要性,而提高懸疑感。讓讀者有「這個角色一定相當關鍵」的預期心理。當然,即便不用引號強調,讀者應該也會留意到該角的重要性,只是真的要更被強調,大可使用這方式來加強語氣。
二、緊接場景轉到男主角的回顧,一開頭便是「我和艾莉亞早在高中時就認識了。那時我高一,她高二。兩人都是學校攝影社的社員。」來簡潔交代男女主角的相識原因及關係。雖然這部分的轉場還算順暢,但基本上個人認為,若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有個銜接,就會更加流暢自然。比方第一幕的最後一句,原本是「雖然這麼想很不道德,但我很想說,你們能打的這麼火熱其實有一半是因為我的功勞。」後面可加上「而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那時候』說起──」接著再切換至下一幕。而為了更順暢,第二幕的開頭可修改為「我和艾莉亞是在高中時代認識的。」來呼應第一幕最後的「那時候」,若照原句的話,或許語感沒如此順暢,這部分可以斟酌看看。
而為了解釋因由,因而在第二幕時轉為回顧,著實是必要的──因為這的確能讓讀者感受到「故事跳回回顧的必要性」。而在回顧結束後,時間軸又跳回現在,這種將故事的時間分為「現在──過去──現在」的手法,被稱為「攔腰法」亦稱為「鏡框法」。這種手法在營造戲劇性或懸疑性時相當受用,諸君可以參考。
三、第三幕,艾莉亞向男主角羅恩淳提到「藉由適度偷情來讓感情升溫」的「愛情理論」,這加深了故事的層次,因為這提到了角色的價值觀。而這也點破故事的主旨──為何人容易劈腿。諸如「交往久了缺乏新鮮感」、「激情消失以後,缺點會開始被無限放大」、「因為對方無法百分之百符合自己的喜好,才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剩下的部分滿足自己」等。這些都是無可否認的人性,作者將這血淋淋的醜陋現實一語道出。之後,艾莉亞又表示「和劈腿的對象偷情後,時間久了,新鮮感也會消失。這個時候如果再回去看舊情人,會發現很多偷情對象沒有的優點,反而會重燃愛火,比之前更愛他呢。這樣看來,偷情對一段開始乏力的戀情其實大有助益。」因此,便做出「適量偷情有助感情升溫」的結論。甚至認為若因而讓對方發現自己的好而回頭,還要「感謝那個小三」。雖然她語出驚人,也違反了傳統道德,但卻因為看似邏輯縝密,以致羅恩淳不知如何反駁。不僅如此,他也聽出艾莉亞言論的弦外之音──此刻他們彷彿就在偷情。
於是,一段平衡的友誼天秤,開始朝艾莉亞那邊傾斜了……
之後到第四幕,劇情又回到現在,基本上可以看出第三幕故意留下了「我們之間的關係自然而然的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這種尾巴,因此臨時中斷,留下懸念,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第四幕的劇情,是在交代艾莉亞男友發現兩人偷情的證據。這有助於第五幕回顧偷情過往的劇情。故環環相扣,不會讓讀者錯亂。
四、之後,羅恩淳對於被艾利亞男友發現他與艾莉亞偷情,卻還跟艾莉亞的感情越來越好,深感不解。結果,在某日偶遇艾利亞與她男友時,便恍然大悟兩人感情升溫的理由。這段其實略微唐突,建議可以增加一點羅恩淳的思考過程,當然為了懸疑感,可以先不提他想到的內容,但是可以增長他思考的時間,或是回憶某些「片段」,來預示他所想到的可能性。這除了可以增加懸疑度,也因為有鋪陳,而不會唐突。
五、最後的結局也相當諷刺,也再度呼應了艾莉亞的愛情理論──可見其實這篇不單是「劈腿的女人」,而是「劈腿的男人與女人們」(事實上,從艾莉亞的歷任男友皆偷情,就知道其實本篇偷情的男人遠比女人多)。然而,這就代表艾莉亞的愛情理論就是正確的嗎?在此還是闡述一下個人看法:不,這種理論其實似是而非,雖然邏輯上看似沒有破綻,但卻徹底違背愛情要忠貞的信條──基本上愛情要忠貞,雖然是來自於道德觀,但為何要有此道德價值?有云「道德是最佳的保護傘」。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愛情忠貞的重要性,因為比較不會衍生出額外的問題。正如古代可能常見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但伴隨時代演進,開始推行一夫一妻制度,這讓婚姻家庭穩固化,比較不會有爭寵、爭產等問題。即便是中國古代,基本上也只有一位正宮,而正宮的地位高於妾,皇帝亦然。因此,藉由強調正宮的地位,來讓家族穩固。然而,這種想法也早已過時,中國現代化以後,也是走向了一夫一妻制度。這一夫一妻,也成為普世價值。縱使該價值尚未滲透至世界每個角落,至少這價值越來越普及是事實。
簡言之,追求感情忠貞,並非只是迂腐死守「道德價值」,而是人類為了現實考量所發展的結果。若感情不忠,基本上就會回到原點,衍生許多問題──即便是未婚情侶亦然,因爭風吃醋、不信任等衍生的問題,不勝枚舉。可見一旦允許感情可以不忠的問題之大,因為雙方便能相互背叛,感情契約也形同虛設,毫無保障。在感情不受保障的狀況下,社會便會更加混亂,以致無法達成讓社會和諧的現實目的。
當然,我想作者會去寫出這種理論,或許只是給讀者一個反思空間,正如個人可以為此長篇大論一樣。作者對此種理論的看法為何,難以從文中看出。因此可以的話,作者是否要來現身說法一下呢?這只是純粹好奇作者的想法,是作品的延伸議題了。
六、接下來就是小問題了,比方為何女主角是叫做「艾莉亞」,而非像其他角色一樣,是用華人姓名?這是她的外號嗎?無論如何,若無特殊因素,卻用了與其他角色風格不同的姓名,可能就要稍微交代一下,為何會用這種稱呼方式,這樣比較不會突兀。不需要解釋詳細,只要簡單交代原因即可。
此外,就是其他讀者提過的錯漏字,如「最『後』上了行銷管理系」、「對『象』」這些。還有每段要空兩格,當然可能是作者沒去排版。此外就是有少數幾行沒空格,可能也只是純粹的排版失誤。
大抵如此──這雖然不是我寫過最長的評文,但也是我火力全開了──因為這篇絕對值得。畢竟正如前言,這是目前我的評文作品中,水準最高的一篇,雖然不能否認也剛好是因為,本篇題材是揉合了懸疑(略摻推理)與愛情,而且探討人性與價值觀,剛好符合胃口,不過這篇情節設計、文筆技巧之純熟,相信讀者都看在眼裡。因此我這次的「火力全開」是指在各方面都分析地很細,甚至部分是用賞析的眼光了。
基本上,個人十分偏好深入探討人性或價值觀的作品,認為這種作品可能有發人深省的空間。而作者以冷冽的筆調,來刻劃人性的黑暗面。而這番冷冽的筆調,著實能為作品的懸疑緊張感添色,還更能讓人冷靜反思,作品傳達的觀念真的是正確的嗎?而比較不會被作者牽著走──不過這也要讀者願意獨立思考才行。另外,這種冷冽筆調,在情感描寫上,就會缺乏渲染力。但本作很明顯將情感敘述略去,沒有浪漫的愛情,只有醜陋的現實,以及陰險的算計。徹底褪下愛情的糖衣,揭開其中的爾虞我詐。
而作者是否該多寫角色的情感心理層面呢?或許未嘗不可,但基本上就看作者想讓作品的定位為何了,因為若摻雜太多情感糾葛,那勢必會讓作品別具風味了。故作者若想不失原本的風味,那就必須審慎斟酌該如何修改,方能兩全,不致走樣了。
以上為個人淺見,若有冒犯,還請見諒。若有不認同處,還請一笑置之。
最後,讓我們在下回評文再見!
好久沒推廣粉專了O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