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7 GP

【影評】你的名字:張力間的種種「掙扎」 ★★★★★

作者:mmm│你的名字│2016-11-25 14:46:54│巴幣:54│人氣:1487

上次發動畫心得文是將近三年前的事了,當時還是個小大一,翹課躲在電腦教室裡寫動畫評論,雖然看的人不多卻還是蠻自得其樂。後來生活越來越忙,三年來也沒什麼時間看動畫,之前在這裡寫過的東西也差不多忘光了。一直到今年10月《你的名字》上映,偏偏那時候正在推研究所,只好忍住打死不看任何有雷的東西(現在終於成為研究生、可以放鬆休閒一下,馬上去電影院獻上荷包)。







三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接觸過不同人、做過不同事情,欣賞動畫的角度也會改變許多。

前幾天看完《你的名字》,我覺得蠻被打動的,各種意義上都蠻感動,於是過幾天又跟另一群同學去電影院二刷,結果再被感動一次。有人說新海誠終於向市場屈服,早期新海誠特有的「清新小眾味道」不見了;有人說《你的名字》是新海誠的集大成之作,集結之前每一部作品的影子,卻沒有半個更突出的地方;還有人說這部片子描述的主題——不管是夢與記憶、靈魂交換、穿越時空還是青春純愛等,都是老梗中的老梗。聽到這些評價,我其實蠻感嘆的(至於什麼「東京中心主義」的批評,那真是畫錯重點了);如果時間倒回三年前讓我看這部,我大概也會覺得「彗星能從那樣的角度撞地球太扯」,覺得《秒速五公分》或《雲之彼端》的脫俗風格更讓人印象深刻吧。但是說真的,批評一部動畫總有千千萬萬理由,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它有沒有感動你」。感動與否,不是用理性分析可以去解釋的,它跟你內心深處渴望過的東西、有過的夢想、成長中經歷的希望與失落有關,是由那些東西堆積出來的。所以說,欣賞一部動畫(或者說任何文本),終究是一件非常私人的、同時也是非常親密的事情;這個部分,是很難有所謂的「討論」,尤其跟那些意見相反的人討論,雙方都不會被說服,只是在否定彼此的內心感觸而已,實在沒有意義。

這篇心得,我沒有打算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其實也不可能辦到),也不想純寫抒情文;我喜歡這部作品、試圖找出自己喜歡它的原因,再把原因寫下來,僅此而已。也許原因跟某些觀眾一樣,也或許不一樣,這都無所謂但話先說在前面,我覺得拿《你的名字》與新海誠之前最成功的兩部長篇動畫《秒速五公分》與《雲之彼端》比較,本身就有不少問題。《你的名字》與前作傳達出來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新海誠早期的作品,節奏相當緩慢,即使有大尺度世界觀,情結仍屬簡單,多在平靜氛圍裡運用呢喃自白,聚焦在兩人間的細微情感纏動,看完給人一種「低頭不語、想看著遠方,酸酸的感覺」。但是,《你的名字》卻帶來非常澎湃的、悸動的感覺;它的劇情節奏相當快速,情結更具複雜性,兩人間的情感還是很細膩,但多了那麼多別的吸引注意力的東西,情感相對沒有前作那樣被放大檢視,需要觀眾自行排除華麗包裝,從細節尋找才能看得仔細。這個觀後感觸的基本差異,顯示《你的名字》與前期作品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它們在題材選擇、人物設計、情結安排與技術面向上的確可以比較,但哪一部「比較好」是沒有答案的,端看觀眾口味更傾向被哪種調性吸引。





接下來,還是回到這篇的主軸,具體談談《你的名字》到底好在哪。

與新海誠以往的作品比較,《你的名字》擁有平均最高的作畫品質(某些地方言葉之庭作畫精緻度可能更高);無論是光影處理、快速場景切換的節奏安排,還是新海誠最擅長處理的城市背景與電車,都維持以往高水準表現。大場景縮時畫面與立體空間旋轉,更是《你的名字》新採用的手法。音樂部份,《你的名字》與RADWIMPS合作,配樂風格遠離早期的天門輕音樂取向,與言葉之庭的流行風更接近。四首主題歌(夢灯籠、前前前世、Sparkle、なんでもないや)與24首配樂插曲,都表現得相當出色,不僅好聽,其歌詞與劇情內涵、編曲與氛圍經營的整體搭配也是相當完美(雖然私心覺得,なんでもないや的上白石萌音版拿來播片尾可能會更有感覺)。





除了作畫品質與音樂之外,新海誠在《你的名字》中進步最明顯的,肯定是「人物設計」。三年前言葉之庭設計的「輕熟女」造型,標記著新海誠的人物製作技術終於擺脫以往慘不忍睹的「雲之彼端主角在秒速中復活」問題;到了《你的名字》,更進一步發展進攻商業動畫競爭最激烈的「女高中生」人設市場的能力。沒錯,今日任何動畫要取得商業成功,最關鍵的人物設定肯定是女主角,而最能夠激起市場反應的,正是那些設定在高中時期(或高中以前)的青春女角。某種程度上,女主角與觀眾的情緒波動往往是相互扣連的,未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扣連,也可能以「第三人稱」角度,通過挑動觀眾種種遺憾、感嘆、疼惜的情緒而扣連起來。因此,女主角的處境,往往影響一部動畫能夠挑動觀眾多少感觸

換言之,成功設計出充滿萌點、性格立體、特質突出且處境合適的女角,是動畫取得商業成功的必要條件。我相信宮水三葉具備這些條件。三葉的萌度不用我說,比較需要討論的,是三葉不同於前作女主角的性格設定:她表現出以往未曾有過的「內在張力」。這尤其體現在「尋找」與「解救」這兩個「新海誠主題」上。各位不妨想想,在《雲之彼端》與《秒速》的設定中,基本架構是「男主角單方面尋找女主角」,女主角本身的表現是比較被動的,若非困於睡夢狀態中期盼醒來,便是停在「等待與期待」中未主動動身。而在《追逐繁星的孩子》中,女主角設定又是完全積極的,憑藉自己的意志穿越地下世界重重阻礙,尋找逝去的シュン簡言之,前作的女主角定位,是在「被尋找者」與「尋找者」中擇一,但是《你的名字》裡,三葉既是「尋找者」也是「被尋找者」,既是「被解救者」,同時也在「解救他者」。她作為「被解救者」,喚起的是觀眾心懸一線的憐惜,而「解救他者」又表明三葉並非完全被動的「弱者」——她也在對抗各種結構條件的限制,努力解救糸守町。動畫女主角不畏艱難、抱著解救更多人的心意而堅強面對阻礙的設定,三十年前出現在《風之谷》當中,即被認為「能夠喚起觀眾崇敬感和崇拜感」,後續許多賣座動畫也加以沿用。(後來的學界討論中,「娜烏西卡性格」也被用作比喻「堅毅且利他」的性格設定。)值得注意的是:三葉「解救他者」的形象,有一半是錯位認知的疊加,是瀧在三葉身體裡做出來的行動,但觀影效果卻加分在「女主角」的整體形象上。

總而言之,宮水三葉作為「被解救者」與「他人的解救者」,是兼具「弱者」與「娜烏西卡性格」的混合式設定,這樣的設定允許角色性格有更大的彈性擺盪空間,能夠與扁平的、固定化的性格做出區隔,分別從兩端挑動觀眾情感,令不同取向的觀眾都感到自己「不小心喜歡上三葉」。另一方面,三葉兼具「尋找者」與「被尋找者」身分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張力,她的努力與她經歷的挫折,也使得她的性格、她的意志更加立體。質言之,三葉這個角色的成功設定,是《你的名字》除了情結本身之外,最能夠感動人心的關鍵因素。(到電影院看的朋友們應該有發現,觀眾最大的幾個哭點都是女主角現身的時候——女主角尋找男主角的過程、女主角成長歷程的回放,以及男主角「找到」女主角的當下——而非男主角尋找女主角的過程。)









在情結設定上,《你的名字》中我們可以看見《雲之彼端》裡,關於夢、記憶、為了解救而努力的心境,也可以看到《秒速》中的時空距離感、等待、內心獨白、為了見對方一面而長途跋涉等設定。這些新海誠前作裡念念不忘的元素,的確在《你的名字》中再次出現,而且搭配得相當不錯。以這個角度來說,稱《你的名字》為新海誠「集大成」代表作,還蠻合理的。

但我想說的是:《你的名字》不只是集大成而已。如果僅僅是集大成,為什麼同樣擁有那些元素的前期作品,沒有得到優秀市場表現?某些評論指出新海誠的特長是處理「距離感」,卻又認為「距離感」只是個「小眾」設定,很難打進重口味的大眾市場。既然如此,何以《你的名字》同樣以「距離感」為主軸,卻得到觀眾廣泛叫好?以下,我想談談這個看起來有點矛盾的問題。我的基本構想是,要了解《你的名字》情結設定上的巧思,須同時注意構成情結的兩個面向:男女主角間的「距離感」,以及男女主角間的「親近感」。徘徊在這兩個面向所構成的巨大張力間的種種掙扎,是《你的名字》感動人心的關鍵







如果說「尋找」與「解救」是新海誠慣用的故事主軸,那麼「距離感」正是尋找與解救面對的阻礙和結構困境。在《雲之彼端》中,這個距離感表現在三個地方:時間面向上(久遠的約定、當前的彼此與當年的彼此間的距離)、空間面向上(飛機倉庫與巨塔頂端間隔的津輕海峽),以及意識面向上(海峽兩邊的敵對狀態,以及男主角與女主角分處清醒/睡夢的區隔)。在《秒速》中,距離感同樣表現在這三個面向上:東京與栃木的空間距離、青梅竹馬與各奔東西的時間距離,以及兩人間隨成長而越來越難接觸到彼此的意識距離。

《你的名字》裡,距離感同樣存在,卻是以更甚於以往的方式表現出來。空間距離通過「城鄉對比」更加極端化,時間區隔除了以往常見的「過去的我們/現在的我們」對比之外,還增加男女主角「相隔三年時空」的穿越距離。至於意識距離,則帶入「遺忘」效果,讓男女主角只對彼此保留朦朧印象,不知道名字也不知道地址。(至於「彗星」的超展開設定,又在種種距離上增添一道「生/死隔閡」。)質言之,《你的名字》當中的距離感,超越以往任何一部長篇作品,雖然超脫現實,卻也使得男女主角的關係更顯脆弱而珍貴。





當距離感提升的時候,如果羈絆不夠強,人們更可能傾向「放棄尋找」,或是僅僅停留在思念的層次(《星之聲》便是如此)。因此,「尋找」要能堅持住,劇情總得給出的更充分的理由。這正是我想在「距離感」以外特別強調的「親近性」面向。《雲之彼端》與《秒速》中,男女主角的親近性來自「友情」與「愛情」,而且是青春期純愛建立起來的羈絆。這樣的親近性以這兩部作品設定的距離感來說可能是恰到好處,但是,放到《你的名字》裡,這樣的親近性很可能不足夠。這是「靈魂交換」這個設定的真正意義所在靈魂交換所帶來的深入肌膚的親近性,支撐他們尋找彼此的意志(三葉:畢竟你曾經在我身體裡面,而我也曾經在你身體裡面阿!)

如果把瀧與三葉的情感窄化為「純愛」,我覺得是沒看懂新海誠的細膩。靈魂交換絕不單是兩人互換身體後「愛上對方的身體」而產生的愛情(不要只看摸咪咪那段);更重要的是,靈魂交換後的兩人是真實地在和彼此的生活圈互動,在與彼此擁有的一切進行無比貼近的對話——彼此的肌膚、身體、家人與朋友們,所有留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各種被加諸的義務(神職、編織/打工等)。這個過程會積累真實的認同情感——在瀧與奧寺約會的情結中,三葉在手機裡說了這句話:「雖然這次約會是我最想去,但到時候如果交換過來的話,你就好好享受吧」;為什麼三葉去完東京後,要拜託婆婆把她的長髮剪掉?是她想變成誰嗎?為什麼在剪完頭髮的彗星當晚祭典前,勅使從電話中聽到的聲音,是一個有氣無力的、失落的聲音?即使剪了頭髮還是無法變成誰嗎?三葉對於瀧的心境到底是什麼?果只是單純愛他,何以有此表現?瀧在五年後的自白中說到「與那場彗星災害有關的事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讓我特別感到痛心」,如果只是單純愛她,何以對摧毀的小鎮有那樣的情感?因為他們不只喜歡彼此,更已經與彼此的生活產生連結另外,三葉(瀧)與婆婆前往神體的路上,婆婆提到「結」(musubi)的含意與「把食物吃下去、把酒喝下去」的類比,即「酒食」與「自我」之間也存在的「結」(相合/時間/產靈/羈絆)的關係。瀧把三葉的「半身」(口嚼酒)喝下去,代表的正是兩人已經打從內裡完全相合起來,或者反過來說,自己的「半身」已經完全相合在另一人裡面了。自我即他者、他者即自我。

質言之,瀧與三葉的親近性已經超越愛情,而是交雜了對於完整自我的追尋。通過靈魂交換,兩人不僅變成彼此,同時也更深層地開始認同自己身為對方的那個部分。在三葉身體裡的瀧所經歷的一切,已經變成瀧不可被剝除的自我的組成,而在瀧身體裡的三葉所經歷的一切,同樣變成三葉自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對方身體裡,兩人都找到他們原本渴望的東西。交換靈魂後的自我,既是「在自己身體/生活裡的那個自我」,也是「體現在對方的身體/生活裡的那個自我」。「尋找對方」因而不僅僅是「尋找愛情的另一半」,更是在尋找被時空隔開的「自我的另一半」。這種無比深刻的、絕無僅有的親近感所趨動的相遇動力,超過新海誠以往任何一部動畫,偏偏他們面對的距離,也超過以往任何一部動畫。這兩股力量激烈碰撞、糾纏反覆下的「掙扎」,才是這部片子最動人的地方這些掙扎復又精巧地收束在「結」的比喻裡面:交互纏繞、時而浮現、時而消滅。瀧在山上對三葉說:「為了見到妳,真是不容易阿」,一句話概括多少感觸。觀眾的情緒,也在男女主角掙扎的過程中上下起伏,替他們的努力屏息祈禱,替他們的錯身感到難過,在偶然安排的詼諧幽默中,「心情三溫暖」又可以稍微喘口氣,重新回到一個「觀影者」的身分……質言之,在分隔與尋找的對張力量中交纏反覆的「結」,以及它所開展的,關於兩人間深入肌膚又細如絲帶的牽絆和追尋自我與愛情完整性的種種掙扎,這是《你的名字》在細節處理上最為優秀的地方

最後,《你的名字》設定了快樂結局:女主角活下來了,他們多年後在東京相遇。我自己蠻喜歡這個結尾(似乎過了某個年紀後,就開始需要快樂結局);新海誠終究還是想留給觀眾希望阿!我有看到一些「堅決反對快樂結局」的評論,覺得三葉被救活很扯,認為命運若沒被改變,徒留瀧心底「隱約的一絲朦朧感情」,或即使讓三葉活下來也該在電車錯身的那刻結束,才會是更淒美的結局……對於這些評論,我都蠻保留的,坦白說,我覺得快樂結局要處理好比較困難;讓角色死光很容易,讓他們活得有意義才是挑戰。《你的名字》的結局是很浪漫的、精緻的設計:兩人經歷過的掙扎、兩人之於彼此的種種意義,累積到最後樓梯口的錯身與回頭;對望鏡頭中,兩人既是無比貼近的知己,卻又是連對方名字都不知道的陌生人,既有千言萬語可以訴說,卻又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口。最後只能回到相識最初的問句:君の名は?自己的名字,你的名字,連結掙扎過程的每一次錯身和遺忘,一個如此簡單的開場白,答案卻如此得來不易。





總而言之,《你的名字》是一部情感細膩、設計精巧的作品,它展現極高水準的作畫品質、音樂與人物設定,集結了新海誠最擅長的情結編排元素:尋找、解救、失去與錯身,距離感、親近感,以及關係的羈絆,同時增添靈魂交換、時空錯置與彗星等新元素,以及「結」的比喻與「分身之時」的浪漫設定。整體情結複雜性超越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架構也更顯張力。如果早期的新海誠給人一種「寧靜清新的素樸惆悵感」,一種慢慢咀嚼的、思念的滋味,那麼,這部作品相對更大眾口味,運用更強烈的情感投射、更高潮迭起的劇情,後勁也更直接。客觀來說,《你的名字》在動畫史上或許沒有到「必須受矚目」的劃時代成就,但是,在2016年的此時此刻,它卻是驚人地賣座——不是「好萊塢感官刺激」帶來的那種「賣座」,而是仰賴說故事技巧的賣座。以這種方式賺到票房的片子,都有它應該被記住的時代意義——這個意義不見得是動畫史上的意義,而是更具社會性的意義——它反映那些大眾共享的、潛藏心底的經驗:那正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能感動許多人),卻又聚焦於「時空、人際」這兩個特定面向上的(因而有些人怎樣都不會被打動),種種張力縫隙間的「掙扎」。

-------

もう少しだけでいい あと少しだけでいい
再一點點  只要再一點點
もう少しだけくっついていようよ
只要再一點點就好  拜託讓我們再依偎久一點吧

僕らタイムフライヤー 君を知っていたんだ
我們是time flyer  我早就和你相遇了
僕が 僕の名前を 覚えるよりずっと前に
遠在我記得自己的名字之前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39561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你的名字

留言共 6 篇留言

九條寺サイ
說的真的是太好了,深得我心,好想把文章轉給其他同好分享

11-28 10:30

mmm
謝謝! [e12][e12]
歡迎分享11-28 22:49
Luna
寫得非常的棒!!!
大概是我看過最好的一篇《君の名は。》影評了!!
雖然可能是因為寫的都是我想看的,也跟我的感想一樣,才會這樣覺得XD

但真寫得很好T_T 截圖也都很有感覺,邊看邊哭啊!!
我也想分享給朋友們看~

12-01 01:03

mmm
謝謝你~[e12]
知道有人看完跟我感想一樣真好
歡迎分享哦12-01 17:57
雙刀★痕♂
寫得相當好!![e19]
這部從日本上映時
就非常期待台灣上映
看完覺得除了場景做得十分出色外
作者的每部所要表達的有所不同
況且這次的題材又相當有趣呢~

12-11 09:46

mmm
謝謝~
期待明年收藍光12-11 22:12
不明亮的月光
寫得很好呢,也許是因為很貼近我內心想法的關係吧

自己很少看電影,非常之少,看過的普遍也是沒幾天劇情甚至電影名都忘了更別說看第二次

因緣際會下接觸了這部,深深地打到我喜歡的點,真的很棒

看到你向我打招呼就點進來看看,剛好看到這篇心得來抒發一下XD

期待BD上市!

12-23 23:23

三葉真可愛
哇! 寫的好認真,GP
我也比較喜歡你的名字這部影片,
跟之前的秒五比起來,
節奏比起來比較緊湊些,
這樣看起來比較有些變化,
或許我不喜歡慢慢演的電影吧哈哈



12-24 07:49


的確 自己喜歡最重要 看完這部後積極找人討論或看別人的影評
但總覺得不足 不斷向外尋求更多心得
看完你的影評後 重新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喜歡才是重要的

回想起看第一遍時 接近結尾時兩人擦身而過 到最後的相遇
這短短時間的折騰 讓我無法忘懷
很害怕兩人相見不相識 就這樣的結束
幸好 結局並未停留在橋上 而是停留在階梯上 就這樣 被感動了

12-28 23:33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7喜歡★mpostonly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短評】古城荊棘王 ★★... 後一篇:【影評】Colorful...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Lobster0627全體巴友
大家可以多多來我的YT頻道看看哦(*´∀`)~♥https://www.youtube.com/@lobstersandwich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34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