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5 GP

新海誠 介紹

作者:何岸│2016-11-06 09:43:59│巴幣:108│人氣:3533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自從宮崎駿於2013年,憑藉《風起》名利雙收後榮光退休,其職業生涯內締造的日本動畫奇蹟儼然成了活生生的傳說,但在風光事蹟被人傳頌之際,卻也揭露了這長達30年來鐵幕下的真實情況;強人統治,剛愎自用的後遺症,讓吉卜力宛若紫禁城般,成了輝煌歷史下的空城,人事已非,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困。
 
  一代盛世結束了,以前總是宮崎駿一人單打獨鬥,進而稱霸整個日本動畫界,蜚聲國際,演變成一種「唯宮崎駿是動畫」的刻板印象,卻也成了變相的壟斷,使多少才子佳人埋沒在這名聲顯赫之下;如今,步入所謂的「後宮崎駿時代」,許多人擔心的是,無人領導的日本動畫界,將日薄西山,但恰恰與此相反的事實,少了宮崎駿一手把持,整個業界將邁向多元化,各路英雄崛起,不再趨附以往的屋簷下,競相逐鹿中原,他們所爭的是什麼呢?名聲、成就、地位?下一個宮崎駿?
 
  乘著時代潮流,順勢而起的年輕一輩動畫導演寥寥可數,其中,不得不提到風韻獨具的──新海誠,有人說他是宮崎駿接班人的不二人選,可是在如今多元自由社會下,在立這種權威崇拜,已不合時宜,不論他是否真能達宮崎駿之高,他的出現著實在動畫業界投下震撼。
 
  以下將透過新海誠到目前為止的動畫作品,來解析他之於這個時代所代表的意義,當然也不免俗地來講明新海誠是否能代替宮崎駿成為下一個日本動畫界執牛耳,希望能因此讓更多人認識這位新生代動畫導演。
 
二.論文大綱
 
1.    生平事略
2.    作品介紹
3.    風格整理
4.    結論
 
 
 
 
 

 
貳●正文
一.平生事略
                               
▲圖一 新海誠
1973
  
  
  
1998
  
2000
  
出身於長野縣南佐久郡小海町。
  
大學畢業後於日本Falcom工作,製作電子遊戲《卡卡布三部曲》《イースIIエターナル》等的開頭影片的同時也一面製作著獨立製作的動畫。
  
《遠い世界》於eAT'98獲得特別獎。
  
《她與她的貓》於PROJECT  TEAM DoGA主辦的第12回CG動畫競賽中取得大獎賽。
  
 
  
於同年度開始籌備下部動畫作品,並從遊戲公司辭職,專心製作動畫。
  
2002
  
《星之聲》公開,是一部導演、劇本、演出、作畫、美術和編輯等等作業幾乎全部由一個人進行,全長25分鐘的全數位動畫。
  
 
  
此作在第1回新世紀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21公募部門獲得優秀獎。在一次訪問中,新海誠提到該動畫花費了大約7個月「實際工作」的時間。
  
2004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新海誠首部指導長篇動畫作品,公開上映。
  
 
  
於第59回每日電影獎動畫電影獎中勝過《霍爾的移動城堡》等作品得獎。
  
2007
  
《秒速五公分》公開上映。
  
2011
  
《追逐繁星的孩子》公開上映
  
2013
  
《言葉之庭》公開上映。
  
2016
  
《你的名字。》8月26日公開上映。
  
 
  
9月22日,《你的名字。》票房突破100億日元,上映28天就突破百億票房,僅次於《神隱少女》的25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新海誠』)
二.作品介紹
 
  以下的作品介紹,將聚焦於新海誠自《星之聲》開始一直到2016年推出的《你的名字》等長篇動畫電影,雖然在星之聲之前,新海誠就有製作過許多散佚的短篇動畫,並透過《她與她的貓》(全篇共五分鐘)得到首肯,進而跳板躋身職業動畫導演之列,但這些零零總總的動畫過於破碎且長度皆不踰五分,無法從中看出新海誠身為導演的圭臬與意涵;這麼比喻好了,如果這些短篇作品是風韻獨具的單品,製作者的想法和風格一手掌握,那麼其餘的長篇電影就是色香味俱全的豐盛全席,除了添加想法和風格調味,更是考驗製作者從頭到尾該如何呈現的安排及控管;所以要介紹新海誠之風範,宜始於長篇影像著手深入潛出;無獨有偶的,自第一部一鳴驚人後,商業邀約接踵而至,遂操刀許多廣告影片,這些短片亦非此次介紹內容(非常推薦新海誠替野村不動產做的微電影式形象動畫《だれかのまなざし》)。
 
  介紹方式將會依年份排列,除了劇照和劇情大綱外,添加同時期導演的訪談或者DVD隨附的講評,相輔相成,盡量重現當時新海誠的顧慮與期望,並依時間軸循序漸進的發現及比較其中的心態轉變和思慮成長,最後適時的點綴一些我的註解。
 
(1).《星之聲》(ほしのこえ)
 
  
     
  
劇情簡介:
  
2039年火星載人調查隊在火星隕石坑內發現異星文明,卻瞬間被外星生命殲滅。以此為契機,人類團結起來對抗宇宙未知威脅,成立聯合國宇宙軍。
  
時序來到2047年,就讀同所國中的長峰美加子和寺尾昇,兩人感情十分要好,就在畢業之際,美加子告訴阿昇,自己被選拔加入宇宙的調查之旅,就此兩人分道揚鑣,隔著太空遙遠距離仍不忘互傳電郵聯繫感情,但隨著調查團駛入更深的黑暗……
  
「我們大概是被宇宙與地球拆散的第一個世代戀人。」
  
  
  在前作《她與她的貓》獲得獎項肯定後,新海誠原本預定製作名為《日曜日の朝食》的短篇動畫,但由於內容過於平凡,加上想嘗試一次大場面的製作,因此便心血來潮的開始創作《星之聲》。
 
  《星之聲》的創作構想來自新海誠自述學生時期,所有人都共有的煩惱,想要展現自己的獨特,卻又怯步於廣大世界,感到微不足道又不知何去何從,但是即使世界中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依然在這裡;這種青少年時期特有的「不識愁滋味」的惆悵,透過電子郵件這條弱不禁風的情愫,配上廣大殘酷的世界的阻撓,相互映照下,完美的表現出遠距離戀愛的感情變化;之後此題材將成為新海誠絕大多數電影的雛型。
 
  《星之聲》甫上映,隨即引起一陣熱潮,集腳本、作畫、演出、編輯為一身,新海誠這全方位的能力,隱約地向世界宣告一個時代的來臨(這裡先不談,至結論在詳敘),但他本人卻不是這麼認為的,首先,新海誠自述在遊戲公司工作的五年間,一直做著「廣泛但不精深」的工作,使的他缺乏2D的作畫技術跟高度的3D技術,因此製作期間他所想的並非「該如何呈現這個畫面」而是「該如何最快完成所有影像」,也就是說,新海誠掌握的只是平庸的技術,想出因應之道即是以最省時的手段做出最完整的影像,以2D作畫和3D CG混用,截長補短,盡量節省製作的時間精力。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新海誠曾在文章中提及「若完全除去個人成果的話,說到像『她與她的貓』這樣花費相當時間完成作品的意義何在時,我感覺之後很難找出這種作品的意義,賣不了錢,品質也只是停留在模仿商業作品或是讚頌性質的作品,能夠經得起鑑賞的作品實在太少,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想看這樣的個人製作呢?」(註一),而這個困惑也在製作《星之聲》後找到答案,也就是只要能夠做出「好好賣錢,擁有獨自的價值觀還能夠有充足的娛樂性。」(註一)這種作品就好了。 
  
  在上映後不久,2002年8月份,新海誠與動畫界巨擘富野由悠季(鋼彈之父)受動畫雜誌邀約,進行一次關於電腦科技對動畫產業所帶來引響的對談。富野以前輩之姿對新海誠一輩年輕動畫導演有這一番論述「新海今後要做動畫時,是從CG技術者的角度,或是從自己的作家性出發去做,會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要成為職業人士還是業餘作家的關鍵問題……以我(富野由悠季)來說,我自己是絲毫沒有在創作所謂『影像』的意識。所以也被人說對繪畫時在冷淡。因為基本上我只是想利用會動的圖畫將『故事』傳達出來而已嘛。從這個觀點來看時,要說新海有怎樣的才能的話,我認為是能考慮將道具與社會情勢、音樂、主題、風景等等組合起來的效率論才能。這跟單純的因為喜歡動畫所以來製作、捕捉這種東西,是不一樣的……對在製作有限動畫的業界人士來說,認為用這種失敗的媒體(有限動畫)能具有吸引力是錯的。對於現在在動畫現場工作的人們,不論同意與否,《星之聲》是絕對值得一看的資料……」(註二)
  
  富野由悠季所表達的,大概是如今大環境使然,有限動畫從原本的濫竽充數,變成堂而皇之的手段,現在的職業人士都在用這種彆腳的手段製作動畫,而且還自恃甚高的在其上添加華而不實的影像,這是不對的,地基不穩就別想築起高樓,導致現在許多業餘人士(欲製作動畫者),在耳濡目染下皆流於結構之弊,新海誠的特殊,在於他能認清結構的問題,割捨那些在有限制度下牽強的手法,做出一部完整的有限動畫。
 
  在DVD收錄訪談中,新海誠提出一個往後在他的作品隱含的一貫想法「動畫要是能一人或數人製作,而不是透過大集團的集約生產,那麼更能發揮個人思想,那動畫是否就會更加自由和有趣呢?」(註三)新海誠提出此想法時,用漫畫、小說、音樂做類比,這些都是能憑一己之力就做出成品,也認為這些獨立製作的出現是能夠擴大市場的要素,由此觀之,新海誠製作動畫的核心價值,便是基於個人思想的極力展現,也透露出新海誠最初這種「文學/小說」性質的影像作家。在訪談最後,新海誠表示將來會以短篇製作為主,而且要避免太過小說化,否則就會變成甚麼都有的作品(此處所道小說化,應是指在動畫表現上過於依賴口白,僅以文字帶過而缺乏動作)。「今後想做的既是動畫,但又能像剛才所說(音樂、漫畫、小說)可以輕易自然的,彷彿隨時置身於身邊的存在一般,我想做出這樣的動畫……」(註三)。

(2).《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
 
劇情簡介:
  
這是日本遭到南北切割統治的另一個戰後世界。住在受美軍統治的青森境內的少年,藤澤浩紀與白川拓也,同時都對與他們同年紀的女同學「澤度佐由理」抱有好感;他們感興趣的除了這個女孩外,另一個就是矗立於以津輕海峽分隔的國境另一端,聯邦國占領下的北海道內的神祕高塔。兩人為了靠自己的力量飛到那座塔,於是開始製作小型飛機「維席拉」,雖然現在佐由理跟那座高塔都離自己很遙遠,但這兩名少年深信總有一天一定能實現夢想……
  
「在那個遙遠的日子,我們許下了無法實現的約定。」
  
 
  自上部《星之聲》上映後,相隔兩年,新海誠以首度執導的長篇動畫電影《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以下簡稱《雲彼》)回歸;相較於星之聲時,著重於描寫兩人間的濃情密意,透過被分隔於宇宙與地球的少女少年,藉由手機電子郵件聯絡彼此的科幻故事,以SF之骨架,上演平凡不過的戀愛風暴,在比重上更是傾倒於情感描寫,彷彿把整個世界和現實都排除在外似的,這次在《雲彼》故事情節上,比重有了調整「……我想要擴展作品的幅度…此作主題,雖然也同樣是心之距離,但並不只是很單純的與他人之間的心之距離」(註四)因為時間允許,在長度約九十分鐘的電影裡,新海誠擴展了世界觀的設定,舞台不再是可能的「未來」,而是虛構的「現實」,南北分裂的日本,以巨塔遙遙相望,在這種時空背景下,新海誠聚焦的並非種族間的隔閡和衝突,而仍是彼此之間的情愫,除此之外,在適時地塞入對於社會、世界現實縮影的描寫,讓整部電影趨近真實,雖然整個背景設定都是架空的,從維席拉的造型,乃至南北戰爭一觸即發,如夢似幻的高塔,種種的設定都對於表現出真實功不可沒,然而在最後結尾處,徒留男主與女主深情,以及留白似點綴出世界要素的高聳入雲的巨塔,再度回到了只有感情,毫無雜質的畫面,新海誠所言,無論如何都想表現出這純淨的世界。
  
  「當初會想要自己一人製作星之聲時,並不是想要一直自己單打獨鬥,只想要有一次能隨心所欲發揮的經驗……我已經滿足了,我不想再一個人畫了,因為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當我完成《星之聲》後,就決定下次要和其他人一起製作……」(註四)
  
  訣別《星之聲》時期,以「完成」為目標,而不計一切犧牲畫面表現,這次《雲彼》透過團隊裡各路好手來還原新海誠最初的想法,該如何好好指揮一群人各司其職,正是從技術員邁向導演的決定過程;然而在團隊模式下,更是加深了新海誠的個人風格,邀請來負責角色設計和作畫監督的黑澤朝,以及負責背景美術的丹治匠,兩位都被新海誠肯定,認為技術方面優於自己,但二位卻都刻意的去模仿新海誠的畫風,尤其是在角色設計上描摹了《星之聲》的人物風格,而在背景方面一直是新海誠情有獨鍾之處「我認為自己總是在美麗的風景中得到救贖……總是有新鮮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一直以來想將這份感動融入電影中」(註四)透過丹治匠的協力,將每張背景的畫風揉合成一貫,最後在新海誠審視過後,產生全是自己所畫的錯覺;所謂動畫製作的「一致性」新海誠已有所體認,自己的風格,由故事本身,搭配風景和詩意的獨白,這些在動畫分鏡時內容已經敲定,透過許多人的力量構圖,由新海誠負責演出配置,一部電影始成導演之物。
 
  《雲彼》是新海誠的轉捩點,從《星之聲》時期「全部一人擔」的獨立製作,擴展成首次帶領團隊完成作品,其中新海誠自己實際製作的部分僅止於分鏡圖繪製,以及故事劇情編寫,他也不諱言地吐露自己完全不了解團隊製作到底需要什麼?只好從製作過程中摸索;問題並非個別人員的能力不足,而是與此相反,在於該如何引導現場工作人員,讓他們的能力發揮出來,並期許道「下一次,我應該可以透過更好的體制,製作出更好的作品」(註四)。

(3).《秒速五公分》(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櫻花抄》:
  
轉學到東京某小學的遠野貴樹與同為轉學生的篠原明里,因對互相的身世背景深感同情,成為無所不談的紅粉知己;兩人相約小學畢業後,入同所國中就讀,孰料,明里卻因再度轉學,不得與貴樹分開;上國中後,兩人仍互通書信連絡感情,就在貴樹又將轉學至鹿兒島之際,他決定前去與明里道別……《太空人》:
  
升上高中的貴樹,在隔海相遙日本的種子島上,打著無人接收的電子郵件,做著與某位少女漫步於異星的夢;同校的澄田花苗,對來自東京的貴樹,由好奇萌生情愫,有了貴樹這個目標,花苗奮力朝自己的未來邁步;就在脫口告白之際,火箭升起,巨大聲響壟罩島嶼……
  
《秒速五公分》:
  
成年後的貴樹,回到東京就業,平凡的生活著,悲傷卻從四面八方襲來,即使與他人交往,心中仍隔著高牆,彼此間的情感毫無交集;就在空虛感達到頂峰,察覺到生活充滿疲態,貴樹便辭掉工作;隨興散步於街弄,就在徐行而過平交道,似曾相識的那位女孩擦肩而過,火車呼嘯,將兩人隔於對岸,心情起伏之際,驀然回首……
  
「究竟要以怎樣的速度活下去,才能再度見到妳?」
  
 
  「這次的作品是連作短篇集,一開始打算做十支左右的短片,不過實際製作後變得有機會在電影院上映,從十支短片中找出世界觀比較接近的三支,修改成一部作品……可以很容易進入人們生活,不過其中仍有他堅持的訴求,我一直很想做這樣的影片……」(註五)
  自《雲彼》初試啼聲的長篇製作後,新海誠第二度推出長篇動畫電影,但與其說是長篇電影,更應該說是由三部短篇一氣呵成,實際上在製作初期,乃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發,最後才去蕪存菁的塑成一部電影;仍延續《星之聲》時的理念,製作「可以讓人們輕鬆觀看」的作品,而誕生出《秒速五公分》(以下簡稱《秒五》),也因為這部作品,新海誠始於國際大鳴大放,不在於他如何雕琢影像,而在於他真正呈現出平凡的生活,深深打入每一個人的心坎裡。
 
  「並不只是櫻花飄落的速度,這部作品也跟其他的許多速度有關,所以就取了一個單純能夠表示速度的片名……以往的作品主題都是兩人心靈的距離或是速度,雖然一直都是相同主題,不過,這次的作品反而只有以這個為重點,明明兩人完全沒有受到任何相隔,但為甚麼關係還是會改變,我想做的就是這個。」(註五)
  
  《秒五》的故事全都圍繞在感情間的漸行漸遠,沒有浩渺宇宙的追尋,沒有二分天下的局勢,沒有參雜任何SF要素,新海誠所想表達的,其實自《星之聲》到《雲彼》,都貫徹始終,那便是「心的距離」,而此次延續以往的感情,製作出這部,回頭看2000年時《她與她的貓》,會發現《秒五》的影片形式上跟當時雷同,連串的短篇故事,沒有任何裝飾,任何雜質,深刻勾勒出現實感情的變化,這就是赤裸裸的新海誠,理念一脈相傳,反璞歸真的製作出平凡卻最扣人心弦的作品。「……雖然是動畫,但不加入任何的其他要素,雖然簡單,但反而能做出很有張力的作品……」(註五)
  
  「……技術的部份,基本上算是以往的延長……關於內容,這部作品描述的內容相當的少,好比說,如果想講愛情故事,為了將氣氛製造的浪漫一點,首先應該作出障礙才行,只是想想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都是很自由的,如果還是跟他人處不來,原因不是出在社會,只能從自己本身去找,我想將這種平凡的情況直接畫出來,如果是動畫的話,我覺得能做出既抽象又現實的作品……」(註五)
  
  「愛情」一直是新海誠電影中必探討的主題,《秒五》的討論方式,類似於自問自答,主角汲汲營營於現實中,一切都還過得去,有自己的交際圈,事業也略有所成,不算太好也不太糟,正是平凡的寫照,但卻在日復一日中,漸漸地失去彈性,對生活有所疲態,追根究柢,事已至此的原因為何?原來在成長階段曾經留下無可抹滅的情傷,即使時間沖淡一切,時至今日仍在心頭隱隱作痛,最後釋懷毅然決然放下過去,朝未來重新邁步;跟《雲彼》那種「棄世界於不顧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後者透過真實世界來凸顯情感的偉大,前者則是透過個人情感得失勾勒出真實社會,雖然討論層級有所不同,但不論何者最後都以開放式結局收尾,是否在經歷一場風風雨雨後就此幸福的活著,讓人留下無限想像。有趣的是,把情感描寫得如此轟轟烈烈的新海誠本人,於訪談末,點出令人不可置信的謬誤「……這些都不是我的實際經驗,我自己沒有轉學的經驗,談過遠距離戀愛的經驗頂多也只撐了一個月,基本上是沒有相關的深刻回憶……但在跟觀眾交流後,也能感受到時間的速度和距離」(註五)
  
  延續《雲彼》時期的團隊製作,此次仍是以個人及少數為開頭,從一開始只有新海誠負責背景美術和西村貴世負責角色設計,兩人邊畫邊摸索緊接而來的故事畫面,接著有了架構之後,越來越多人加入製作,最終成了十三人的工作團隊,原畫、美術、攝影等,全擠在新海誠的工作室中,過著相同的生活,一起完成作品;有別於一般商業動畫的工業生產模式,也就是專業分工,每項作業會由不同工廠經手,動畫公司則是發號施令以及整合狀況的腦部;新海誠是以「工作室」的模式製作動畫,從頭到腳全部集合在這「身體」上,身心一體,以導演為首集結整個團隊,相較於以公司企畫為主請導演披掛上陣,仍不脫獨立製作範疇。
  
  「這部作品是以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為舞台,觀眾會看到像是小田急線或新宿車站……我希望能讓觀眾產生『這是我常去的地方』的共鳴,也讓對這些景物不太熟的人產生『原來新宿車站就是長這樣』的真實感……因為這麼做,可以讓觀眾將劇中角色投射在自己身上,也更容易帶入劇情。」(註五)刻劃真實,是《秒五》也是自始自終的作品裡不可或缺的元素,達到真實,最依賴的還是背景,一幅背景裡呈現多少資訊,將左右觀眾該如何理解作品;但事實上新海誠所畫的背景並非純粹描繪現實,只能說他的背景是基於現實的,比起寫實主義,他的風景更添加了超越現實的光影。
 
  「作品中常常會描繪到實際存在的地方,但並不是以寫實的手法直接描繪出來,而是想畫出記憶中的主觀風景……在看電影的時候感覺很寫實,但實際到了那些地方跟電影畫面比較後,才發現顏色或細節完全不同,像這樣只注重我個人的印象,並沒有刻意強調寫實感,簡單來說,就是忽略細節,若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就不去詳細描繪。」(註五)透過實地取景拍攝照片,作為作畫參考,在搭配記憶中的印象,揉合成一幅「寫實的印象」;《秒五》於各方面全都是在放映現實,而在下一部,將會是有史以來,新海誠忽略所有現實細節,完全描繪「印象」的作品。
 
(4).《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
 

劇情簡介:
蒼翠山脈間長大的少女明日菜與母親兩人相依為命。過世父親遺留下來的礦石收音機中,總是流轉出勾勒少女心弦的不可思議樂音,徘徊在她耳邊不去,也略為排解她心中孤寂,在一次險些喪命的危機中,她被來自地下世界的少年所救,兩人間彼此心靈相通,初戀的酸甜種子也悄悄發芽,但他卻突如其來地從她眼前消失。始終難以忘懷這一場命運的邂逅,為了追尋少年的身影,少女敲開了通往神秘未知世界的門扉,決心邁向前所未聞的奇妙異境。
  
「我動身踏上旅程,是為了與你道別。」
  
 
  「一開始打算要進行這部作品時,在某種價值觀的高呼下,讓我一度想放棄這個作品,比方說,什麼叫做正義什麼叫做邪惡,又比方說大家的羈絆十分重要,應該要大家一起共同克服某件事才行,我並不是要高聲闡述這樣的形象,我只是想讓大家看看帶有某些內容的電影,所謂的某些內容呢,當一個人做的是不論對或錯,那種拚了命也要活下來的模樣,我很想讓觀眾看到這些,因此製作了這部作品……」(註六)《追逐繁星的孩子》(以下簡稱《追逐》)是新海誠從影史上,最大的一個分歧點,呈上所述這是新海誠有史以來最「印象」的電影,所謂的「印象」指的就是他主觀的塑造整個世界,在設定上加入許多元素與象徵,進而忽略了現實的細節,不再是描寫遠距離戀愛,也不再有任何SF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完全虛構的異世界冒險奇幻電影,而其中探討生與死的循環,更是自《雲彼》的社會寫實後更深層次的主題,從世界觀到整個故事結構,都與吉卜力出品的動畫十分相似,可以說《追逐》是新海誠邁向商業動畫的一大企圖,也是首度由獨立製作轉向動畫公司模式,可惜他似乎還沒萬全準備好掌控這麼龐大的世界觀(將在風格整理說明),導致犯了結構上的問題,諷刺的是《追逐》甫上映,正是新海誠被台灣片商吹捧為「新宮崎駿」之譁然。
 
  不論是好是壞,《追逐》一片是新海誠值得讚許的嘗試,慶幸的是之後的電影不再步上《追逐》的後塵,而是再度回到他拿手的領域,關於感情的深刻描寫大概無人能出其右,而經過這次洗禮,他的敘事也更加寬闊,不再只狹隘於自身的自問自答,而是能夠透過情感與社會和現實連結。

(5). 《言葉之庭》(言の葉の庭)
 
劇情簡介:
  
以製鞋師為目標的高中生秋月孝雄,每當下雨的早晨,他必定會翹課到公園裡的日式庭院繪製鞋子的素描。某天,他遇到了獨自一人喝著罐裝啤酒的謎樣女性雪野,此後兩人沒有特別約定,卻總是在雨天的早晨一再相遇,兩人的心也漸漸接近。為了迷失人生前進方向的雪野,孝雄更決心要打造出一雙令她穿上後想要走的更多更遠的鞋,然而梅雨的季節卻如同無視兩人的心意般,正悄悄進入尾聲……
  
「在『愛』來臨之前,我們心中都有自己的『孤獨』和『秘密』,然而,與你一再相遇,我們拯救了彼此…」
  
 
  「我認為像新宿這樣使人欲望膨脹的地方反映出了人的一些性質,如果換一個視點去發掘其中所蘊含的能量的話還是能夠將其描繪得很美。我想給大家呈現一個美麗的新宿,因此就製作了這部《言葉之庭》……天空中佈滿了電線,高樓也毫無計畫地四處聳立著。然而,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也有著明治神宮、代代木公園等場所。在這個清濁並容的都市里,還是會讓人覺得有一份莫名的安心感。我也就是想要將東京的這份美感換個視點表現出來。」(註七)
  
  經歷《追逐》的洗禮後,新海誠以拿手的戀愛題材再度回歸,這是他洗刷過去,東山再起的一步,《言葉之庭》在許多方面都是《秒五》的修正,彌補最多的地方就是敘事方面,比起《秒五》的自問自答形式,只呈現個人角度,《言葉之庭》在敘事上豐富了許多,透過男女主角的互動一層一層堆疊情感,立體的表現出主角的性格以及他們周遭環境帶來的影響,不再如同以往給人主觀或是自我中心,這部電影的敘事是十分客觀的描寫兩人情感,一方揭露多少故事,另一方也跟著推進多少劇情,就這樣螺旋式的兩者逐步進展,進而聚集在一點情感潰堤,最後結尾部分,仍然是一如既往的開放式結局,但這次有刻意引導入happy end,兩人將來必再聚首。「就戀愛故事的結局來說,我不想明確地說出兩個人會不會走到一起,而是將最後的解釋權留給觀眾們,留給故事一個開放性的結局。並不是說讓觀眾覺得結局很美滿就行了,我也希望能夠和前來觀看的各位一起展開交流,我認為這才是戀愛故事的精髓所在。」(註八)
 
(6).《你的名字》(君の名は。)
 
劇情介紹:
  
最青澀浪漫的戀愛奇遇!高校男孩立花瀧在半夢半醒間睜開睡眼,竟發現自己身處不知名的房間,甚至發現自己變成一個陌生女孩!而遠在他方的高校女生宮水三葉,醒來時也發現自己變成男孩,原來是他們的身體對調了!驚醒的兩人跳起床後發現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體裡,但只要睡覺或半夢半醒之際,他們兩個人就會互換身份。一頭霧水的宮水決定循著片段的線索想要找到男孩,而男孩也透過在房間留下便條紙試著跟女孩溝通,兩人想盡辦法,在現實世界找到彼此,過程中更漸漸了解彼此,甚至開始產生好感,但沒想到兩人的奇遇並非隨機巧合,突如其來的事件也讓一切美好想像有了變化……
  
「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從未見過的你。」
  
 
  「做出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不論是誰都能樂在其中的娛樂……這是一部在娛樂上比較強的電影……這個作品的大前提必須是有趣。」(註九)《你的名字。》一掃過往新海誠裡一貫的陰鬱,有明確的目標要做出一部富含樂趣的電影,但這裡所說的樂趣並非純粹討好觀眾,而是包含喜怒哀樂的感情起伏,感受著能夠打動內心的興頭,最後能笑著有所收穫的走出電影院;這跟以往所有的新海誠電影風格相差十萬八千里。「做成娛樂片的原因,單純只是想做出能讓大家快樂的內容……至今為止我一直想做出能讓大家快樂的電影,不過做出來的內容都和快樂有所偏差,可以讓人想哭,悲傷,但卻無法令人有想笑的感覺。」(註十)
  
  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所蘊含的想法總是無法正確地傳達給觀眾,就以《秒五》來說,新海誠並沒有把結局說死,可是觀眾卻都一廂情願的理解為Bad end,讓新海誠重新審思自己的敘事方式,認為《追逐》之前的作品,劇情構成是依憑感覺模稜兩可,而非用經驗和知識精雕細琢編輯故事,此次《你的名字。》正是新海誠毅然決然,欲精準傳達其所思的作品。
 
 
三.風格整理
 
  以下的風格整理,會把新海誠的作品分成三個時期,逐一將每個時期的特色,包含人物,背景,音樂,敘事,做個概述,最後才於文末統一論斷,並將文末所整理的風格分為「同一」與「改變」,同一的部分為新海誠貫徹始終之處,改變的部分則為其進化的過程。

(一) 雛形期:意旨還在摸索的時期,但並非指電影本身,他每部電影都有明確主題之探討,而是指新海誠在這段時期的變化之大,風格逐步定型,在之後的諸多電影骨架,把雛型期的作品涵為基底,潛移默化的融會其中。
 
《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五公分》

1. 人物

  雛型期的人物設計,大都刻意傾向新海誠親力親為的《星之聲》,但新海誠的角色設計只能以「崩壞」來形容,頭重腳輕,五官比例怪異,間接導致《雲彼》《秒五》雖請人操刀設計,但塑造出的角色仍然有此一通病。
  
  另一集人物之大的通病,在於人物整體動作十分僵硬,新海誠坦言自己未曾受過動畫訓練,因此動作一直都是新海誠的硬傷,卻也變相造成其善於連續空鏡頭串聯及靜止人物獨白的寧靜風格;以《星之聲》為例,除了3D建模的機器人打鬥場面外,唯二較流暢的動作是女主角開頭奔下樓梯(動作與動作間,仍然殘留很重的跳躍卡頓感)以及男女主角騎腳踏車處;到了《雲彼》動作流暢度有明顯改善,原因不外乎以團隊方式專業分工,但整部電影仍然避諱著複雜動作描寫,在演奏樂器時可見一斑,樂器演奏的動作必須極為流暢,原畫張數與人力所費不貲,以新海誠當時的人力與技術還不及應付如此龐大作業,其因應之道,即在做第一個動作,下第一個音後,轉為景物描寫或是把鏡頭拉遠使動作模糊,優美的旋律佐以景物烘托情感不失為權宜之計,但抽掉音樂後,單看畫面會變得十分唐突且不知其所以然;雛型末期的《秒五》動作表現算是中規中矩,少了前兩部的大場面製作,留下的是自然不經意的動作描寫,其聰明的做法在於動作特寫,透過放大日常習慣性動作來凸顯出細膩的感情,像是撥接手機,鍵盤輸入,信件書寫,把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動作凸顯,變得很容易將情緒嵌入心中,這正是新海誠拿手的情緒營造。
  
  以上所提的人物和動作問題,尤其是人物部分在雛型期過後已不復見,主要原因即為團隊日益壯大,越多人能分工處理單一場景,但動作部分則是呈現兩極化,細微的動作描寫得更加細膩,而複雜動作則更擅長用景物串聯或鏡頭跳接帶過,這點與其說是新海誠的弊病,倒不如說已經形成一種風格,無法切割替換。

2. 景物
 
Ⅰ鳥
  鳥,是新海誠電影中一個共同的元素,鳥的象徵意義雖然新海誠未曾講明,但從出現的時機與場景來推斷,鳥的使用大概就是讓情緒迴盪延續,當人物傾吐出獨白後,緊接著音樂仍然餘音繚繞,這時畫面就會剪接鳥兒展翅飛翔,把獨白和音樂猶存的力度,乘載於鳥兒翱翔,擴散至整片天空,將高潮後的餘韻,延續下去,遂漸漸淡出。

Ⅱ電車

  電車,斧鑿貫穿整個新海誠電影的脈絡,勢必為一重要象徵物,因為新海誠的劇情總是趨附於現實,而電車正是代表著日常生活的運轉,也帶有與社會連結的涵義,電車出現的許多場景,更是新海誠推動劇情的重要轉折,例如《雲彼》裡,男女主角三人搭乘電車上下學,透過彼此在車站交錯相遇,來逐步埋下伏筆;《秒五》裡的電車,更是帶有一絲懸念的成分,從男主角不畏困難,千里迢迢搭乘電車,只為與女主角相見道別,不料途中遭遇大雪圍困停駛,就在電車上煎熬的等待無限時光緩慢流逝;到最後長大的男女主角於平交道兩岸驀然回首,隔著疾駛而過的電車,一切過往的情感,從砰然悸動,直至電車駛離,被打入回憶中塵封。

Ⅲ背景(光影)
  
  背景,是新海誠一項極具辨識力的特徵,只要看到這波光粼粼耀眼奪目的背景,八九不離十,即出自新海誠之手,他所畫背景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光影的運用,在物體的反光處刷上光暈、點綴光點,並且提高整體色彩對比,讓顏色豐富充盈在每寸空間。
  常常有人說,新海誠的背景是在重建現實,但事實上,現實只是用來輔助構圖,正如《秒五》的作品介紹裡寫到,其背景是要捕捉「印象」──透過現實經驗得來的印象;每天早晨走過得巷弄、抬頭望向彷彿一成不變的天空、身陷櫛比鱗次的僵硬建築、摩肩接踵的呼吸人來人往的氣味,這些日常生活的瑣碎景象,一而再再而三的經歷,最後成為印象刻畫在腦海中,便會自然而然地看到類似場景想起相同的回憶,也就是所謂的觸景生情。
  新海誠所描繪的正是每個人共同的日常印象,而且透過印象描繪出來的現實是超現實的,舉凡他對光影的掌控,利用根本不會存在於現實的光影變化與色彩調配,營造出一種夢幻且情緒飽滿的感觸,但觀影當下,眼前所呈現出的一切卻都無比現實,甚至比現實還現實;新海誠透過動畫此一媒介,把背景呈現得淋漓盡致,更無人能出其右

3. 音樂
  
  雛型期的配樂全都是由天門製作,天門以前跟新海誠互為遊戲公司同事,早期新海誠的獨立動畫都為天門配樂,在新海誠決意離職製作動畫後,天們也跟著出走,隨新海誠一路打拼,直到《言葉之庭》為止。
  天門製作的配樂在此時其最主要的功用是連接畫面,把新海誠一張張美的令人屏息的風景,用帶有空靈感的音樂銜接後,更帶有悲傷寂寞的感受,再者,音樂還扮演著點綴情緒的角色,一段泫然欲泣的獨白,搭配著零碎的單音,彷彿蜻蜓點水,在心中盪起淡淡的漣漪;天門大都使用最單純的單音彈奏,簡簡單單即有扣人心弦之效;此時期的音樂配置模式,主要是以畫面為尊,音樂為輔,也就是先製作完畫面,才來依照畫面運鏡製作音樂。
  此外,新海誠的每一部電影都會有一首主題曲,前兩部的主題曲皆由天門製作,下一部則是選擇已發行的歌曲,考量的原因除了導演本身喜好外,歌曲年代也跟電影的世界觀年代匹配;新海誠處理主題曲的方式,是以拍攝MV的形式做快速蒙太奇剪輯,讓畫面環環相扣於歌曲,這點在《秒五》呈現得最為出色,但前述實為一項特例,因為其中把整首歌曲做成MV剪入影片,沒有把主題曲延續至片尾製作人員名單播畢。

4. 敘事
  
  要解說新海誠的敘事手法之前,首先必須認識一個派別──世界系,世界系指的是一種故事結構,此為新興詞彙,所以沒有絕對嚴謹的定義,粗略的解釋為下所述:「把主角(我)和女主角(你)兩人為中心的感情問題,不夾雜具體設定的中間項,與『世界的危機』這樣宏大而又抽象的問題直接連結起來的作品群。」(註十一)一般人與世界的層次關係為:個人→社會→世界,世界系的作品則是把「社會」這一層次抹消,把「自我意識」和「世界」直接聯繫起來,「我」就是「世界」的主宰。
  
  由上述可知,世界系的作品大多常見於動漫,ACG作品主要的觀眾是尚未踏足社會的年輕人,這群人對於社會認知十分有限,也有著不想去認知社會的抗拒心理,然而他們卻又有著認識世界的渴望,所以世界性的作品就有著去社會化的象徵。在此推薦兩部,分別為概念上和實際上的世界系作品作為參考;一為震撼日本90年代,蔚為風潮的話題大作,時至今日仍不減其影響力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簡稱EVA),EVA的劇情上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在探討「自我意識」,到底我在這個世界該扮演甚麼角色?劇情一直圍繞著這個問題打轉,概念上符合世界系的定義,但實際上EVA的世界觀的設定十分完善,從隱射社會問題到虛構組織運作都鉅細靡遺的呈現,並無世界系定義中去除中間項(社會)的通則;另一部作品是2006年的當紅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即為準世界系作品,劇情描述,高中生少女涼宮春日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與男主角相遇後,男主角便肩負起守護世界的重責大任,吻合實際上世界系作品裡,自我意識旺盛到扭曲世界並去除社會性描述。
  
  總而言之,世界系的定位其實十分模糊,但與其最多瓜葛的即是動漫作品,因此其定義也大都是從動漫裡的共同性質得來,演變至後來,世界系多指稱日本動漫獨特的青少年拯救世界情節。
  
  回歸正題,新海誠的敘事手法,在雛型期正是世界系的故事架構;《星之聲》劇中尤為明顯,女主角跟男主角的情感,直接投射在了遙遠的銀河,聚焦於兩人的情愫,填充了宏大的世界觀,卻缺少社會性的描述,男女主角除了對彼此的感情外,就沒有任何背景故事填充,也因此角色給人的印象十分平板;《雲彼》的故事裡加入了對於社會局事的描述,貌似與現實社會有所連接,但本質上還是基於這句台詞「你想救佐由里,還是拯救這個世界?」然後就把象徵世界的巨塔給炸了;到了《秒五》似乎已經脫離了世界系的敘事,但形式上仍是在刻劃「自我意識」,從頭到尾皆在描述男主角的情感,由萌芽,執著到放下,即便從女主角的觀點出發,拍攝的仍是男主角感情的投射。
  
  從上列舉可知,新海誠的敘事,全是集中於自我的感情,糾結於一點,然後搞得盤根錯節,反而沖淡甚至微乎其微的表現出世界觀,人物雖然感情轟轟烈烈,但卻缺失社會性的描述,導致故事十分狹隘,而且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幾乎都是可以代換的,這部電影的故事和另一部電影的故事,都是在敘述同樣的東西,只是用了不同的世界觀設定。
  
  再來談談,新海誠的影像敘事手法,提到新海誠的影像風格,就會想到大量空鏡頭串聯加上靜止人物獨白,上面提到,造成此種風格的肇因,主要是新海誠不擅人物動作描繪,因此無法單靠人物支撐起劇情,反之,他將劇情進展全託付在台詞上,而畫面的戲劇性則由背景呈現,所以,要是沒有了台詞,新海誠的電影就會變成圖片幻燈片,他無法流利地透過影像敘事,台詞就成了唯一的線索引導觀眾理解劇情,導致獨白也成了新海誠電影裡吃重的一環。
  
  此種影像手法,可說是日本動畫獨立進化的結果,也就是「有限動畫」,為了節省經費與人力的對策,減少人物動作表現,強調影像表現手法;新海誠的動畫製作也屬此一範疇,其風格,可追溯到《新世紀福音戰士》最後兩話,毫無動作的純粹台詞敘事,甚至畫面上只有字幕,其他漆黑一片的極端表現;新海誠曾承認EVA對自己引響深遠,《星之聲》可說處處都有EVA的影子;將時間推移至更早於EVA,一部由巨匠押井守執導的OVA《迷宫物件 FILE 538》(1987年發售),即可見到這種影像風格,此為一部懸疑推理片,但劇情的進展全都仰賴身為偵探的主角自問自答,搭配上一張張象徵性的圖片;此處提到押井守,他的風格在台詞推展劇情上,與新海誠十分類似(但押井守更加喋喋不休),兩人的電影主題所探討的層級,雖然差距懸殊,但卻都不約而同呈現出一種冷僻與寧靜感。
  
  至此,再回顧《星之聲》作品介紹中,新海誠與富野由悠季的對談,會發現富野由悠季稱讚新海誠所擁有的,將道具與社會情勢、音樂、主題、風景等等組合起來的才能,以另一方面釋之,這全都是新海誠粉飾缺陷的手法。在雛型期,新海誠可說是一位善於藏拙的導演。

(二) 分歧點:意旨改變的結果,這是新海誠摸索後得到的第一個答案,也是改變的第一步,但卻一失足差點成千古恨,慶幸的是,有這次失敗作為沉澱,才有之後成熟期的改觀。它遺世獨立於整段電影進化的脈絡中,成為一個旁支,而不是從雛型轉至成熟的過渡期。

《追逐繁星的孩子》以下直接以《追逐》做敘述

1. 人物
  《追逐》的人物已不復見雛型期的通病,雖然角色設計仍是《秒五》時期的西村貴世擔當,但很明顯改善許多,主要是因為去除了「新海誠」的角色特徵,且略帶有吉卜力人物的影子。
  
  
  再來提到動作,這部的人物運動已十分流暢,畢竟此作是以冒險為基底,因此動作的描繪必不可馬虎,奔跑的畫面,打鬥的場景,無一不是流利呈現。
  
2. 景物
Ⅰ星空
  《追逐》的景物,除了沿襲雛型期的諸多象徵元素外,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星空色彩的呈現;自《星之聲》開始便有充足的星空場景,到《秒五》則可見星空熠熠生輝的描繪;至於《追逐》更把星空描繪的造詣,提升到另一層次,五顏六色點綴在深藍色的布幕,可謂是「印象」的最佳發揮。
  

Ⅱ光線
  此處所指的光線,並非是上述的光影,而是陽光照射或發光體讓鏡頭曝光而拍下的效果;當鏡頭移至向光處,便會在畫面角落產生暈光,以及整片光線水平擋住部分畫面,在雛型期就有使用這種手法,直至《追逐》更加進化;新海誠對於光線的運用,旨在突兀,有時候會完全破壞畫面,讓視點只注意到光線,而忽略人物,不過其運用的光線色彩斑斕,視覺上反倒十分震撼。

3. 音樂
  
  《追逐》的配樂,仍是由天門負責作曲,不過多了一位,多田彰文負責編曲,如此編制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彌補天門的不足,上述提到,天門的配樂多為簡單的單音及和弦構成,且不脫鋼琴、小提琴等主流樂器,但這次的配樂必須因應電影情節展現出宏大的世界和激烈的戰鬥,因此不宜重複使用之前的簡約清新風格,交響樂便成為不二人選,多田彰文負責的也就是交響樂的編制;此處可見,天門跟新海誠這對搭檔正逐漸分離,新海誠曾在訪談中提到「天門先生是我在遊戲公司的前輩,大約大我十年以上吧,我們第一次合作是遊戲的OP影片,我們的合作關係很久了……話說回來,天門先生也有製作其他作品的音樂,那麼既然他可以偷吃,我當然也可以偷吃囉(笑)所以並不排斥與其他作曲家合作。」(註十二)在很多訪談中,都可以看出新海誠對天門的敬重和相惜,但或許是因為天門的能力,不足以幫助新海誠繼續製作動畫,從下一部電影開始,便不見天門蹤影。

4. 敘事
  
  《追逐》的敘事,已經脫離雛型期的脈絡,不再聚焦於一人一點的敘事,能夠擴展敘事寬度,也能在劇情進展下填充各個角色的背景故事,使之更加立體,探討的主題更一口氣加深,關乎生離死別,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有起承轉合,尾首俱足的作品,聲光效果也十分精美,但為何還是失敗的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間一大段旅程埋藏的伏筆沒有完全利用,變成了為設定而設定,一種賣弄玄虛的工具,若是把這些設定抽離,並不會影響到劇情發展,當然,此種作法也可理解為導演的騙術,一種營造氣氛的伎倆,可是《追逐》裡的設定都只是一筆帶過,無法真正把觀眾騙得團團轉,反而是徒增疑惑罷了;再者,這段旅程的起承轉合,幾乎都塞在後半段的最高潮處,前半段旅程根本漫無目的,即使之間塘塞了一些突發事件,來加快節奏,卻還是無法挽回整部電影略顯煩悶之實,從開頭高點,滑落至中程低谷,在上升至結尾高潮,《追逐》給人的感覺,恰似一條內凹的拋物線,結構失衡。
  
  最後要提出的這一問題,實為先天之缺陷,前面提的兩點還可說是導演有意而為藉以打模糊仗,但面臨這一問題,全都不得不列舉出來討論,此一嚴重之弊即是,《追逐》實在太像吉卜力出品了,根本是宮崎駿的許多膾炙人口動畫的綜合體,導致觀影後,不得不把它與宮崎駿秤於天平,結果,當然是小巫見大巫。
  
  以上,雖然《追逐》被視為一部「失足」的作品,但其中新海誠的風格大抵成形,運用的許多技法,比雛型期更加進步,亦延續至成熟期,萬事俱備,只欠能夠好好發揮其敘事風格的劇本。

(三) 成熟期:意旨風格成形,敘事達到一定水準,技法運用比雛型期更加進化。此分類是依照目前為止的的作品進行歸納,爾後的作品都可以分類到成熟期裡,除非遭逢自我否定般全面改變,又再度從雛型開始循環。

《言葉之庭》《你的名字。》
以下敘述將以《言葉之庭》為主軸,因為《你的名字》仍在上映,只在電影院有過一面之緣,尚無法詳細統整。

1. 人物

  成熟期的每部作品,人物風格迥異,從《言葉之庭》的真實系到《你的名字。》的萌系,每部都因角色設計不同,而呈現不同畫風,新海誠電影人物一貫性被徹底打破,期間也曾做過實驗性手法,《言葉之庭》的人物畫法,在上色時會依照背景環境(綠意盎然)刷上一層綠色反光。但依照這次《你的名字。》跟田中將賀合作,得以大紅大紫(新海誠與田中將賀第一次合作是廣告短片),可能之後電影的角色設計一職都由田中將賀擔任。
  
  動作部分,如同雛型期提到兩極化問題,細微動作更加細膩,複雜動作則剪輯略過,此外,更加重視原畫作業,製作《你的名字。》期間,請來資歷豐富的安藤雅司繪製原畫並擔任作畫監督,原畫師的地位就如同真人電影的演員一樣,人物的動作、表情必須經由他們之手得以傳神,甚至要處理許多特效場面,由此可見重視人物動作之決心,新海誠也能夠因此放下重擔,專心致志於劇情編排,以及履行導演統籌職責。

2. 景物

Ⅰ鳥

                  
  
  成熟期的飛鳥用意除了感情的延續外,還多了點綴填空的效果,當鏡頭轉至天空時,讓鳥從四面八方飛過,把原本靜態的天空,賦予動感而不至於死板,也更顯現出天空之闊,情感之渺,有鳥鳴山更靜之效果;這種以動顯靜的手法,在成熟期運用自如,當特寫景物時,加諸水滴滴落,光線反射等填充,使畫面更富律動與情緒,是為雛型期,聚焦細微動作的變形運用。
  
  

Ⅱ變焦

  關於變焦,通常只有實際拍攝才能呈現,新海誠在動畫中導入這些應用,把畫面加工,賦予動畫更多真實感。
 
  變焦的手法,自《秒五》偶有出現,至《追逐》運用自如,便一直延續到成熟期,就以《言葉之庭》為例,最廣泛的用法是在鏡頭切換的時候,當這個鏡頭結束,畫面轉趨暗淡,下一個鏡頭開始,先是一片模糊,再慢慢對焦,讓畫面有敘事的起點;另一用法是只聚焦欲強調事物,使背景失焦,呈現出景深的效果;其餘的運用,像是表現出人物的主觀,開眼所見一片朦朧。
 
Ⅲ現實

  若仔細觀察成熟期的風景描繪,會發現景物更趨近於現實,會有此感受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畫面的光影變化減少了,在雛型期運用的如夢似幻的光影,到了成熟期有所收斂,或是說更加和諧,不至特別突兀,在遠景時,純粹的自然光,反射光點光暈,平鋪直述,只有在近景或特寫,才會再度出現超現實的光影配置。
 
3. 音樂
 
  成熟期很明顯的一點,配樂在運用上不再屈居被動,從先有畫面在製作音樂,變成憑藉音樂的印象製作畫面。
 
  這點在《你的名字。》中運用的更為激進,新海誠在訪談裡提及:「我認為在這次的電影中,映像、聲音、節奏都應該進行過剩的演出。」(註十)所示「過剩」的演出,就是在整部電影中,他用了四首主題曲式有歌詞的曲子,串接各個畫面,且每首歌曲都是由畫面配合音樂,做成MV的形式,此做法的好處是能夠對應音樂頓點,造出相同張力的畫面,相結合下讓影片更有震撼力以及趣味性;但壞處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電影從頭到尾的整體節奏被打亂,MV的畫面基本上是結合歌曲對應歌詞的,當整首歌結束後,那些畫面所傳達的故事也跟著完結,還要再轉回電影敘事會感到生硬,整部電影被歌曲分割成若干段落,喪失電影的流暢與一致性。變成為一時燦爛而罔顧全局的做法,不過,《你的名字。》依循此舉的成效,著實給觀眾帶來震撼。
 
4. 敘事
 
  成熟期的敘事,跟以往都不盡相同,除了上面《追逐》所說的,不再聚焦一人一點,而是能夠填充各個角色的背景故事,使角色性格更加立體,更加有「人」的感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擁有明確的主題以及象徵物,讓劇情脈絡全都圍繞著主題打轉,不至於分崩離析,透過象徵物帶出主題,更讓電影有層次以及深度;在《言葉之庭》裡,象徵物就是萬葉集的兩篇短歌,故事開展到結尾都是結合短歌的意涵;《你的名字。》裡,象徵物則是「繩」,劇情不論展開的多宏大,終集於一點,仍是呼應著繩結維繫著的人、靈魂、感情。
 
  帶入象徵物的作法,在以往的許多作品都有出現,但問題是以往的作品同質性極高,導致所樹立的象徵變的飄忽,感覺所有的作品都沾得上邊,象徵也就模糊不清;成熟期的可貴之處,就是能更清楚的劃清作品之界線,每部作品的象徵物不同,扣合的主題也就有所差異,不論這差異是毫釐或千里,都能讓每部作品擁有各自獨立意識。
 
  最後來說說對於《你的名字。》的看法,這部捷足同輩,先登宮崎駿票房大關的動畫電影,究竟是有何等魔力?因為我只看過一次,因此就以初印象來說,《你的名字》實際觀看後評價超越預期的好,這部份很大原因在於,觀看以往新海誠電影的鬱鬱寡歡風格後,即使外界回響有多麼好,仍然有刻板印象,認為這次一如往常,但觀看後感受完全推翻之前對於新海誠的陰影(最主要是富含樂趣),且新海誠的風格仍一覽無疑的貫徹全片,背景,感情,而更甚以往。
 
(四) 統整
新海誠電影風格整理
  
同一
  
  
1電影風格:
  
  
  從雛型期一直到現在,新海誠的電影風格,仍然維持一貫的「靜」,或許也正是這份「靜」,使得新海誠的電影往往被視為小眾,不過他抱有的商業化企圖,才造就出《你的名字。》這部動靜自如的作品。
  
  
2人物(性格):
  
  
  上述都沒有提到,原因是新海誠刻畫的人物基本上就是愛情與迷惘,這份愛情是男女通用的,反而沒有描述角色堅強刻苦等,能夠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設定,因此不顯眼,設定更偏向導演自己的喜好。簡單來說,新海誠的電影裡都是女大男小的師生戀,以及在少年時期總是懷抱著異於常人的夢想,身負理想,長大後卻成了一個庸庸碌碌的大人,這是否就是新海誠的自我投射呢?還不得而知。
  
  
3主題:
  
  
  新海誠電影的主題,雖然每部都略有不同,但總結來說,就是在講述「心的距離(遠距離戀愛)」,描述多為青梅竹馬單純的愛戀,以及遠距離下,情感漸行漸遠和躊躇不前。
  
  
4足控:這是新海誠眾所周知的祕密,其喜愛女性足部成痴的癖好,在他許多電影中可見一斑,尤其《言葉之庭》更是透過男主角的製鞋師志向來自肥,因此被戲稱為《足控之庭》
  
  
改變
  
  
1人物(設計):
  
  
  新海誠的人物設計,是改變最徹底的一環,每部作品的人物都跟上一部有所不同,雖然說人物設計方面沒有濃厚的「新海誠味」,導致無法透過人物辨識是否為其作,不過卻是新海誠電影一大趣味與亮點,也是一種保全手段。
  
  
  其餘的部分(景物、敘事)與其說是改變,不如說是逐步成長,每一部電影都是在前一部作品變化加工而來。
  

參●結論
  
  首先,要來答覆在《星之聲》作品介紹時,埋下的疑問,一個時代的來臨,是什麼時代呢?所言即是電腦化的時代,電腦導入動畫製作,行之有年,但終究扮演著一種輔助的角色,而不是扮演主要的工具;透過電腦可以更有效的處理許多作業,但卻不會有人全部投入電腦之中,純粹用電腦做出動畫,而新海誠的出現,就是詔告新時代來臨的巨響,老實說再度審視《星之聲》,會發現根本是一部濫竽充數,雜七雜八的混合體,但這部全都是用電腦一人製作的動畫,其歷史意義已大於實質內容。
 
  此外,還揭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個人」,個人製作透過電腦得以實行,已不再是癡人說夢,每個人都能透過電腦做出富涵自己想法的動畫,這也就是富野由悠季等前輩擔心的問題,當越來越多半吊子的人投身製作,動畫會越來越廉價,但事實上,這是一體兩面的結果,越來越多人是否也就代表著更加多元呢?目前為止來來看,還沒有一個能像新海誠如此活躍的新世代動畫導演,不過,往後新海誠就算已不再致力於獨立製作,他仍然代表著一個夢,一個靠著努力與興趣成功闖出一片天的最佳寫照。
 
  最後,就是關於「宮崎駿接班人」的問題,我覺得根本沒必要討論了,這只是一個商業宣傳手法,而新海誠透過《你的名字。》也證明了自己能夠做出同等宮崎駿在票房上開紅盤的作品,若以商業意義上來說,的確是名符其實的宮崎駿接班人,但要是提及電影風格,兩人根本大相逕挺,也無所謂孰優孰劣之分,往後,新海誠將透過自己的風格,繼續在動畫界中發光發熱。
肆●引注資料
 
1.文獻資料
註一:星之聲DVD附錄介紹手冊
註二:數位與類比的溫差──異色對談‧富野由悠季╳新海誠
註三:星之聲DVD收錄訪談
註四: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DVD收錄訪談
註五:秒速五公分DVD收錄訪談
註六:追逐繁星的孩子DVD收錄訪談
註七:新海誠監督採訪(後篇)。新海監督所描繪的新宿美景的原點為何?
註八:新海誠監督訪談。“希望能夠讓觀眾們注意到不同於日常情景中的美感”
註九:新海誠《你的名字。》制作訪談。
註十:這就是我的最高水準代表作──新海誠《你的名字》訪談
註十一:世界系──維基百科

(學校小論文作業,因篇幅過多,所以放在這裡保存,圖片的話,無法縮放,所以刪光了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37677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5喜歡★zax20310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初音未來的”消失” 論V...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tyu15826大家
新.羽澤鶇的扭曲仙境 II-17 星星的相遇(下) 已更新看更多我要大聲說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