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Chazel。
今天不寫小說,我們來聊聊樂團。
(由左至右分別為bass手Arno Bordas、鼓手François Ernie、主唱José Reis Fontao、吉他手Emmanuel Barichasse與Romain Della Valle)
我們在上一篇介紹Bloc Party的文中有稍稍談過獨立搖滾──並非某種音樂類型,更偏向「產出音樂的模式」,這次的Stuck In The Sound也頗有這種味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成軍於2002年的他們自己創立了工作室Stuck Records,自2004年的第一張同名專輯《Stuck In The Sound》開始,便是自產自銷,從頭到尾一手包辦,的確非常符合「獨立」的精神。
來自法國巴黎,由主唱(偶爾兼吉他) José Reis Fontao 、主奏吉他Emmanuel Barichasse、bass手Arno Bordas、鼓手François Ernie以及2012年入團的另一位吉他手(偶爾兼鍵盤)Romain Della Valle組成,雖然聲稱受到Nirvana(涅槃)已逝主唱Kurt Cobain1的深遠影響,但除了油漬(垃圾)搖滾2,風格還橫跨流行搖滾3與瞪鞋搖滾4、另類搖滾5,MV也極具巧思與特色。
由於2004年的《Stuck In The Sound》中有兩首歌與2006年的《Nevermind The Living Dead》重複,加上我找不太到第一張專輯中的歌,所以就從第二張開始說起吧!
“Toy Boy”、”Delicious Dog”以及”Never On The Radio”這三首是個人較喜歡的,除主唱真假音轉來轉去跟亂吼亂叫外,能聽出他們總是以強調吉他重複刷扣6為主要基底,並以此加以延伸,嘗試各種不同技巧與風格。
到了2009的《Shoegazing kids》,如同專輯名稱的Shoegazing,他們大量增加純演奏的部分,兩把吉他與bass、鼓皆以極高密度將樂曲塞滿,雖然主唱聲線依舊引人注意,但可以明顯聽出與前一張的差別。例如由樂器演奏與不知所以的哼唱構成的”Zapruder”放在專輯第一首,接著則是有大量solo(或許稱不上,畢竟仍是以刷扣為主)的”Ouais”,除此之外,”Shoot Shoot”的MV也滿有趣的。
2012年Stuck In The Sound釋出第四張專輯《Pursuit》,除了音樂之外,他們開始拍攝大量MV,而且都意外有趣(當初小弟我就是因為這些MV認識他們的),例如主打歌”Brother”與”Let’s Go”皆是以動畫形式呈現,”Tender”與粉絲製作的”Silent And Sweet”也很好看(偏題啦)。還有,在豪華版的專輯之中,增加了4首由不同DJ混音的”Brother”,不禁讓人懷疑,難道要開始轉入電子風格了嗎?
雖然沒有完全電子走向,可2016的《Survivor》增加了更多流行的味道,無論是在歌曲的編排、樂曲呈現或是主唱的唱法上都與前面幾張專輯大大不同,節奏趨緩、曲調風格變輕、以往充斥歌曲的刷扣也改成迷濛的長音音牆,和過去大大不同,而在此附上的”Pop Pop Pop”大概是整張專輯最吵雜的歌吧,這樣的轉變到底是好是壞呢?讓我們繼續等下去……
註1:油漬搖滾樂團Nirvana的靈魂人物(真的好帥喔我要戀愛了),由於藥癮纏身與媒體壓力,1994年4月5號於家中飲彈自盡,得年27歲。
註3:Pop Rock,風格平易近人、歌詞明亮且以吉他為編曲基礎,但流行與搖滾常處於相反立場,例如商業化V.S.反商業、華麗V.S.真誠等,故定義歧異。
註4:Shoegazing(或簡稱Shoegaze),亦翻為自賞搖滾、低頭搖滾,由於樂手表演時多緊盯地上的效果器故得此稱,多為大量嘗試各類吉他效果,並搭配不清楚的人聲。
註5:alternative rock,有時會和獨立搖滾相互指涉,一開始特指吉他表現形式獨特且歌詞顛覆、呈現漠不關心的態度,後包含許多類型風格,如歌德搖滾、獨立流行、說唱搖滾、工業搖滾等。
註6:即刷弦,「扣」為和弦(Chord)之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