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喜歡看別人受苦?】
各位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呢?
有人在你面前摔倒,嘴角就下意識地揚起;朋友忘記帶東西、說錯了話,你就算出於情面沒表現出來,也會忍不住在心底偷笑。點開YB上滿滿的整人節目跟爆笑失誤影片,你是否曾經為降臨在別人身上的災難感到愉悅過?
我想多少都是有的吧,這類影片的點閱率已經說明了一切。
其實也沒什麼好丟臉的,生而為人,我們多少都有幸災樂禍的本性。喜歡開心、快樂的事並不需要什麼理由——相對的,喜歡看人受苦受難同樣也是。
想像一下今天翻開一本小說,開頭就說主角的家庭如何美滿、生活如何快樂,每天開開心心的去上學or上班,同學同事個個笑臉迎人、友善親切......
獨到這種故事,讀者通常很快就會失去耐心。畢竟這個虛構角色跟你沒有半點關係,似乎也不會發生任何問題,顯然沒有什麼好戲可看,挺沒意思的吧?
等等,你說什麼好戲?身為讀者,我們期待發生什麼嗎?
此時捫心自問,你們想看的是怎麼樣的好戲呢?如果要你把手上這本書讀完,你們會期待故事趕快發生些什麼樣的事情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第一時間浮上腦海的恐怕都是些「不太好」的事。
某個人可能會出意外死掉。
某個人可能和表面上看起來的不一樣,一直在騙人。
某群人可能暗中盯上了主角,圖謀不軌。
某些看似順遂的感情或人事物,其實暗藏玄機。
衝突元素一直都是令故事精彩的活水,在閱讀時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要看到某些事物受到衝擊、面臨改變,而且大多數時候越刺激、威脅越大越好。
直白點的說:閱讀故事時,我們期待看到角色受苦。
那麼實際上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細說原因的話可以講很多,其中優越感、看熱鬧跟說風涼話等算是比較直觀、好理解的部分,我就挑這些出來講吧。
試想一下,今天你在職場上受到不合理的對待,為了生活選擇忍氣吞聲。
那麼如果我說要告訴你一個關於職場的小說故事,你會期望裡面每個人都和你一樣,靜靜的讓一切維持平常嗎?
通常來說並不會。
你應該會期待看到「大部分的人」跟你一樣,是些儘管承受壓力跟不合理依然冷氣吞聲、安於現狀的人,好證明你的想法跟選擇是正確的。同時這也會讓你覺得故事作者真的理解你所處的境遇,從而讓你去期待他想說一個怎樣的故事。
我想,你大概會期待能看到一名「出頭鳥」來打破這個常態吧?
而理所當然的,深知這麼做會有什麼風險的你,會希望這樣不長眼的傢伙被整得很慘、下場越慘越好——這就是一種出於優越感、看熱鬧的心理。
不過,隨著故事進展,你可能會漸漸被這個可憐的小傢伙所吸引,因為他會去做許多你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好比說頂撞上司、擺脫體制自行解決問題、身處困境卻從不妥協等等。儘管弄得傷痕累累依然屹立不搖,就好像你體內那份不甘於現狀的靈魂,也跟著他的冒險試圖高聲吶喊。
當你已經跟主角站在同一陣線,就會開始對他所處的狀態及行為說三道四,你會猜測他身邊的每個危機潛藏在哪裡、試想同樣的狀態下自己會怎麼做。
當事實跟你想的一樣時,你彷彿跟主角一起反撲那些令人作噁的無理世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抒發怨氣的快感。然而跟主角不一樣的地方是,即使讀者真的做錯抉擇,也不必像他一樣必須為後果負責。
這便是說風涼話、隔岸觀火所帶來的愉悅感,說白了就是「人們渴望刺激、冒險,卻又不太願意付出代價」的潛在心理作祟。
上述所說的是不是某些人的觀劇心理呢?比如說有段時間很紅的這部日劇:
如果說各位已經理解到,人們樂於在故事中欣賞苦難的本性。接著我們就把話題拉回黑暗向作品上面。
這邊不必太過糾結「黑暗系」三個字的實際定義,姑且泛稱負面成分比較多的所有作品就好,包含悲劇、黑色幽默、心靈獵奇等諸如此類的題材都算在內。
畢竟我想跟大家說的,只是悲劇元素在故事中存在的正確意義。
跟其他類型的小說比起來,黑暗系更注重於挖掘人心的黑暗面(注意,是挖掘黑暗面,既不是闡述人心也不是回歸本性)、描繪世界的殘忍之處,以及不可違抗的命運等等。
很多時候,整個故事裡彷彿都看不到一絲希望。
善良的人成長之後墮落、努力的結果得不到回報,道德、友善、法律......本來是正面要素的東西全都蒙上陰影,紛紛淪為偽善的象徵,或者腐敗體制的爪牙。
生活在如此悲慘世界的角色們,大多數都是命運多舛的。
而看著這些描繪陰暗面的故事,有些人總喜歡指著其中的片段嚷嚷著世態炎涼、這就是人心、社會就是陰來陰去等等......不得不說我覺得當今世上大多數人,對現實世界的生活,確實是「不滿足」的部分比較多啊。
這類回響有時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黑暗系題材特別容易引起共鳴、有著一票愛看的讀者——這個觀點實際上上半對半錯。
【黑暗系故事,最令人癲狂的陷阱】
黑暗系小說引起的共鳴很雜,大說數時候都帶有私人情緒。
這麼說吧,並非真的是基於該故事的文字或劇情而有所體悟的情況很多,借題發揮的情況十分常見。與其說是黑暗系故事本身寫得好,不如說只是讀者被牽動到內心「不滿」的那塊肉,因此想要大聲嚷嚷、一吐為快罷了。
這種情況就好比小時候去學校上課時,那些聚在角落輪流說教官壞話的學生們,每個都只顧著說自己多委屈、教官多討厭多麻煩,但其實沒幾個人是真心關心彼此的狀況怎麼樣,單純就只是想找人聽自己說話,好藉機發洩而已。
等、等等!先不要急著揍我,我並沒有特別貶低黑暗向作者的意思。(|||゚д゚)
我會說這些是想提醒一下黑暗系的寫手,有時候你們真應該仔細閱讀一下回應,屆時或許就會發現,大家所談論的都是現實中類似的情況或者自己的看法與不滿,真的在談論故事本身的又有幾個呢?
如果檢查後確實沒有這種狀況,那當然必須恭喜你一番,看來你確實是個能讓讀者享受故事的優秀寫手——相反的若是有這個情況,你可能就要小心一點,不要誤入黑暗系令人癲狂的陷阱了。
個人不是很喜歡負面能量,這真的是一種會自然越滾越多的東西,現代社會感覺大家都有滿多怨懟的,很容易因為一個契機引發不太好的連鎖反應。
要是人把發洩負能量當作正常的情緒調適手段,事後能好好的回歸本位、健康面對生活那也就罷了,最怕的就是以負滾負,在發洩的同時遭致別人的不快,然後再反過來影響自己產生更多的怨懟,形成恐怖的循環生成模式。
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我是最不能認同的。
就好比今天如果人人不高興的時候,就上街隨口罵個幾句、順便動手動腳,那世界很快就炸成一鍋粥了——而事實上,現在網路上大家閒來無事上發發廢文跟筆戰,在我看來就已經在許多地方,促成了讓人不太舒服的風氣。
我覺得為黑而黑、只注重黑暗面或獵奇描述的故事,即便打上揭露現實陰暗面的大旗,也很難擺脫其身為負面能量傳遞管道的事實。
這種故事讀起來真的很難受,寫得不好也就算了,至少讀的人不是到一半就放下不看、就是根本不會認真。(當然即使如此心情應該也挺遭的)
就怕某些故事其實寫得還不錯,能吸引人閱讀完幾乎整本書的篇幅,卻在闔上最後一頁時,心中積蓄了滿滿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洩,那簡直就是極刑。
我很佩服擅長觀察心理的寫手,也覺得能把獵奇要素描繪得栩栩如生的技法令人佩服,這些都是很適合拿來吸引眼球的東西,但說穿了只是佐料。
以食物來形容的話,就像是辣椒粉、芥末之類的重調味料一樣,只需要一點點就能夠讓食物充滿強烈、特別的味道,但本身卻不能直接拿來吃。
而且要是加得太多,會讓人難以下嚥。
這麼說吧,我們或許稱讚過別人「故事寫得很黑,讓人心情很沉重」、「XX場景寫得很細膩,讓人看得毛骨悚然」等等,但是真有可能為此感到非常享受、願意每次都花時間看,甚至掏錢買書支持作者嗎?
花錢花時間找罪受,我相信還是沒有多少人會喜歡這種交易的......雖然不敢保證所有人都是這樣,但我覺得大部分人都不會喜歡純黑/純獵奇的故事。
反過來說,一個已經被堆砌到極黑的故事其實大有可為。當讀者們已經被黑暗面壓得喘不過氣來,內心當然是極度渴望宣洩的,可是有些作者偏偏就是不肯給。
我說真的,這好殘忍唉。(TдT)
個人認為黑暗向故事要真的感動人,有個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只要運用得當,在最黑暗的深淵、人們最脆弱的時候,通常就是闡述理念的最佳時機——投入這種故事的人們,某種程度上的心理上都會渴望救贖。
而這個要素,就是我最後想闡述的:光明。
【反襯的藝術,深淵是光芒最明亮的地方】
這邊要先說一下個人的理念,我認為好的小說故事是有教化作用的。
當你接觸到一個真心喜歡的好故事,其中的情節將不再只是虛構的文字跟幻想,而是會轉化為某些信念跟道理,被你深深銘記於心中的角落。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幸災樂禍是人的本性,也知道大家都喜歡看故事角色受苦。
冒險故事的主角要碰上生死關頭、校園故事的主角想要改變頹廢的生活、戀愛故事的主角要出現情敵或感情危機——問題是,如果這些角色真的碰上問題就那樣頹廢到底,通常頂多也只會讓人感嘆,而不會產生什麼吸引力。
閒來無事看本小說,裡面記述的都是煩悶無聊的社會常態,彷彿就是現實生活的寫照......難道是嫌生活上碰到的麻煩事還不夠多、不夠煩心嗎?
其實在隱約之間,我們會期待故事主角做出改變、面對挑戰。
哪怕明知道他不會有好結局,我們也樂於見到他透過奮鬥跟努力,去掌握某些對「人」來說真正重要的事物。可能是友情、愛情,或者自身信念等等。現實的我們害怕失去,而選擇妥協。那麼在我們不必害怕的時候,就不要那麼現實了吧?
某方面來說,人們喜歡待在安全的地方,看著主角代替自己去實踐某些理想、承受苦難、克服挫折,好為無法冒險的我們去爭那麼一口氣。
扣人心弦的黑暗系故事亦是如此,只要是廣為流傳的名著,其中必定會有光明(正面意義)的存在。
在經典作品中,羅密歐與茱麗葉深深相愛直到至死亡,他們所處的時代、故事世界對他們一點都不友善,充滿門第觀念、家族鬥爭與背叛,兩人苦苦相戀到最後的結局也以死別做終,是個貨真價實的悲劇故事。
然而正是悲傷不堪的背景,才更加襯托出那段戀情的偉大與動人之處。
在當代流行ACG作品中,麻枝跟虛淵都是出了名的賣胃藥編劇作家,筆下發角色便當從不手軟,建立的世界觀中也不乏獵奇跟黑暗面佔據極大篇幅的。
為了不捏到那些知名作品的核心,這裡不會深入講太多。
不過有看過KEY社春夏秋冬四大作,《心靈判官》、《魔法少女小圓》等相關作品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除了無時無刻充斥在故事中的黑色元素跟惡意之外,你們真的無法從這些作品中,看到能夠認同的正面意義嗎?
所謂的正面意義,並非善良、正義,崇尚友情愛情這類表面上的東西,也包含了自我認同、掙脫束縛的自由感、擺脫懦弱的成長等等。
本來軟弱的人變堅強,拿起刀向欺負過他的人復仇——儘管是充滿殺戮的故事,這也是一種正面意義,特別是當我們清楚角色心路軌跡的時候。
俗話說:要讓止痛藥顯得有效,先讓病患痛不欲生。
同理,要讓光明顯得耀眼,先讓故事黑到不行也是很好的作法。
根據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有太多喜歡寫黑暗面向故事的寫手,都忽略了這個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在故事中點起一絲光明。
即使無法顛覆世界、扭轉情節也沒關係,讀者們需要在這樣的故事中找到一個宣洩的管道,一個能讓人投注身心發洩情感的出口。
以巴哈文章來說,我讀過的黑暗向作品中最喜歡的要屬《呼吸的聲音》,這篇故事裡沒有什麼正氣凜然的大義或是標誌性的好人,最後用來會應黑暗的方法也可以說僅僅是以暴制暴而已。
不過結尾時,主角劇烈起伏的胸膛,卻有著令人跟著呼吸加劇的魔力。這是由於該故事主角的行動,確實能夠牽動人們的情緒的緣故。
這樣的故事,就是真正能夠讓人留下印象跟感動的。沉悶情緒一掃而空的爽快感絕對是種享受,和那些單純邀請你一起抱怨的「一黑到底」作品明顯不同。
即使你打算從頭到尾都在故事中留下比較沉悶的意象,沒打算讓人解脫還是鬆一口氣什麼的,也請你給讀者們一個甘願為了某樣東西而死去、痛苦的理由。
重點就是要有能讓人甘願的部分。
比如說《殺手:流離尋岸的花》這本書,接近收尾時也是黑到一個淋漓盡致,女主角為了幫與去的戀人報仇,一個女孩子形單影隻的計畫去找一群黑幫的麻煩,怎麼看都是飛蛾撲火、自尋死路的行為。
儘管心情沉重,我依然與主角站在同一陣線、認同她的行為,因為一直看著這個故事的我很清楚,那個被釘刑凌虐致死的戀人,對女主角來說有多麼重要,她不可能在得知真相後還無動於衷,一定必須去做些什麼。
這部小說的女主角下場很慘,但是在心情極度鬱悶的同時,我也算是有得到一個放下的管道——儘管故事充滿黑暗,令人喜愛的角色結尾都一一死去,但她還是為了貫徹自己的感情而付諸行動,讓我見證了她的始末與堅持。
同理的,要殺、要虐,就請拿出值得讀者受苦的相應道理來,不要老是單純因為自己愛寫,就專門出產那些只能挑動人心黑暗情緒的作品出來。
說真的,我可以從這部作品裡,看見愛情的偉大。
我並不否認,這個世界上或許真有靠著單純看人痛苦,就能從中獲得足夠愉悅感的人存在。畢竟一樣米養百樣人,什麼樣的癖好都有人有。
不過對這種人來說,我也相信他們去看《奪魂鋸》、《絕命終結站》之類的血腥殺戮電影,獲得的爽快感會明顯比文字敘述要來得多。
這邊想向各位傳達的理念很簡單:如果你是個寫手,特別喜歡悲劇結尾、黑暗世界之類的題材,請不要忘記在故事中點起一絲正面意義的火光。
那怕是對信念的小小堅持。
那怕是面對生死交關的一點感慨。
那怕是無濟於世的勇氣或善良。
想讓故事的層次更深刻、吸引更多人去閱讀跟傳頌,你必須有意無意、隱隱約約的傳遞某些大家都能認同的東西——「對比映襯」是寫作手法中一門重要的技巧,既然都已經把世界搞得那麼黑了,不來點光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其實我覺得,雖然一篇故事在每隔地方各花了多少心思,作者通常會比讀者清楚,不過亦有部分認真的讀者,會比任何作者都還要嚴格。
因為他們不會懷有私心跟預設立場,單純只是就文字去接觸、評價故事。在這些人眼中,故事是否含有某種些意涵、在哪些地方著墨較多都會被看出來。
如果你在下筆時,只是想著要把腦子裡冒出來的悲劇情節通通寫進去,而沒有考慮過故事本身應該傳達的內涵,我想這種東拼西湊的玩意兒鐵定是會被看穿的。
說到這裡,讓來我們總結一下今天關於黑暗系作品的個人想法吧:
1.所謂現實,絕大多數是善與惡交會的灰色地帶。純善是幻想,純黑也很假。
2.人們樂於欣賞故事角色遭遇災難跟受苦,但很少人喜歡一再重複的單純看人被擊垮、死去,請讓角色具備某些不能輕易退讓的特質。
3.黑暗向故事必須蘊含正面意義,好在深淵中點亮一絲光明。無論情理跟道理上都該這麼做,請給讀者一個合理的宣洩口。(除非你不打算感動人)
通常優秀的故事首先是牽動情緒、引發懸念,然後靠著引人入勝的筆法,帶著讀者逐漸了解故事背景與其中的角色。
之後,再告知我們角色們如何經歷「衝突」並奮鬥,並從中獲得成長或失敗,最後透過結局的總結,來為這段閱讀之旅下一個註解。
黑暗向故事也離不開這個模式,不過感覺很多人都會忽略掉「總結」,這個最後也最重要的步驟,只留給讀者一塊又硬、又難嚼,味道又強烈到不行的東西。
我在巴哈認識幾位很愛寫黑暗向的朋友,有的特別愛用突如其來的悲劇收尾,有的特別喜歡把什麼都跟情慾扯上關係,更多的人喜歡專寫情侶分手跟生離死別——明明我都還不知道這些情侶當初是怎麼認識的,到底喜歡對方哪裡。
這些朋友大概多少都收過我的客訴單吧,有時候吃得太過窩火,我還會直接說以後這種為悲劇而悲劇的東西,就不用特地上菜找我去吃了。(╥﹏╥)
其實不是說大家寫得不好,而是老吃這種讓人傷心難過又無處宣洩的故事,各方面來說都很傷身體。我總是吃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又不好多說什麼。
最後,好故事不僅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災難,也向我們展現在危難之時、極限狀態下的各種人心樣貌。更有甚者,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點體悟跟勇氣。
以及,一份無可取代的感動。
願世上的好故事越來越多。
以上僅是個人淺見,諸多冒犯還請見諒。我是喜歡人心百態的唯尋,我們下回的電波時間再見。(๑ •̀∀-)੭✧
備註:知道開頭所謂的「契機」的朋友,還請不必費心跟我聊那篇小說究竟如何云云,該作品的設計我當然看得出來,問題不在於解讀立場有什麼不同,而是某人把最精心設計的橋段都放在悲慘的部分上,讓我感到有些痛心而已。
況且我跟那位作者,有著密不可分、外人難以介入的關係,這是我們自己必須去解決的事。我們私底下已經聊了很多,對作品的看法也有結論,這邊就請大家把心思放在公開討論理念上,不用太在意個人私事的部分,以上。ヽ(・×・´)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