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Welcome to My World——作曲家《岩崎琢》的混搭音樂素描

mazha22 | 2016-05-25 00:10:27 | 巴幣 0 | 人氣 133



作者:Robin
封面來源:《JOJO的奇妙冒險》

21世紀的配樂已經告別了默默無聞的時代,在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配樂家們得到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混搭這一音樂思維也被越來越多的聽眾接受。

廣義的音樂混搭,是幾種全然不同看似無法融合的音樂素材,經由創作者的技術性創新之後呈現出全新的音樂。正如許多音樂愛好者所了解那樣,混搭音樂並非個別作曲家一蹴而就的產物,早在19世紀,尋求創新的作曲家們就紛紛從世界各地汲取靈感融入到作品裡,拿到音樂廳進行演奏。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混搭就像融合世界文化的溫床,他們雜而不亂,雅俗共賞,既新穎又傳統,吸引著作曲家們對此投入巨大的熱忱,配樂家岩崎琢便是其中的一員。

岩崎琢,1968年1月21日生於日本東京,17歲時便獲得神奈川縣藝術祭合唱曲作曲比賽的第一名,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科之後開始配樂的創作,在動畫和遊戲音樂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從1991年與山路敦司、松尾早人、岡本清郎等人合作的RPG遊戲《Mercury: The Prime Master》到2015年的《野良神ARAGOTO》,梳理岩崎琢24年的配樂歷程,會發現深刻的文化交匯烙印,當然他的風格並非這一種,本文僅從混搭這一角度與各位探討岩崎琢獨特的個性魅力。



美洲/非洲即興音樂

從音樂發展的進程來看,即興並不是現代音樂的產物,早期的前奏曲(Prelude)、華彩(Cadenza)等都是需要演奏者自己臨場發揮的炫技段落,現代以非洲的節奏音樂為基礎發展的爵士、搖滾、藍調、說唱音樂文化興起之後,即興的表現手法就大放異彩了。就讓我們從《黑執事》輕鬆的爵士風格配樂《Little Lady》入手,來分析一下岩崎琢的即興音樂。配樂考慮到時間和用途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即興演奏,但《Little Lady》採用的「主題→即興→主題」曲式可以說是爵士樂即興演奏的標準模式:

1. 主題旋律由樂手藍調口琴和小號分別完整的演奏了一遍;
2. 藍調口琴按照原有的和弦發展主題,小號、鋼琴、節奏等其他樂手進行回應,撐起了樂曲的架構;
3. 各樂手間即興接力,進行互動對話;
4. 整個樂隊回到主題演奏一遍結束。


容易帶動氣氛的爵士樂與其他即興音樂一樣,除了旋律線條,最重要的是由打擊樂器強調的節奏。過去作曲家們注重旋律,打擊樂作為原始的音樂形態之一併沒有太多發揮的餘地,直到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1936年將鋼琴與打擊樂器混搭,寫出了《為兩架鋼琴和打擊樂而作的奏鳴曲》(Sonata for Two Pianos & Percussion)等作品,近代的作曲家們才開始嘗試在樂曲中加入打擊樂,製造出驚悚、急躁、激動等戲劇效果。今天的流行音樂中,打擊樂節奏可謂多如繁星,每種曲風可以衍生出成百上千種打法,比較岩崎琢相隔20年有關節奏的配樂,1995年發行《愛·超兄貴》中的《裸羅漢王リンブー》和2014年發行《野良神》中的《Again》,可以看出他對複合節奏的喜愛。



複合節奏,指在樂曲同一個小節中,出現的兩種以上不同的節奏。例如同時出現四拍和三拍,在聽覺上可以造成鼓點「錯位」的效果。(×為鼓點重音)

在所有的流行音樂類型中,電子音樂是一個重要環節。電子音樂的產生並不複雜,早期的作曲家和科學家們利用錄音機的功能對樂曲採取加快速度、將某一樂段進行循壞等手段,組裝出全新的樂曲。儘管在入行初期,通過樂曲中的人聲、敲擊鋼管等特效就能感受到岩崎琢對實驗音樂的熱愛,到2011年我們終於從《C》的配樂里加入的大量打擊樂、貝斯等尖銳噪音中聽到了他稱為「過渡性」的嘗試,2012年的《軍火女王》更是率先搭上Dubstep的流行列車,日本尺八、中國二胡、印度鼓這些異國樂器們在的低音和脈衝的混音下褪去了深奧的氣質,配合管弦樂與說唱的穿插撐起了整部作品的框架。在推特里對好萊塢作品流行的配樂模式直言「最近のハリウッドの映畫音楽には全く魅力を感じないし(最近完全感受不到好萊塢電影音樂的魅力)」的他為了「自戒」寫出了H.W.Complex套曲,分別放入了《C》和《軍火女王》的配樂中。至此,岩崎琢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變成了以電子音樂為主的現代派,無論喜歡與否,岩崎琢這一嶄新的曲風確實受到了不少人的歡迎,在《軍火女王》動畫第二季中發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混音特典《taque is dodo》。2012年之後岩崎琢的電子說唱混搭已經成為他的一個標籤,《JOJO的奇妙冒險》第二部的卡茲主題曲《Avalon》、《科學小飛俠CROWDS》的主題曲《Gotchaman~In the name of Love》、《魔術快斗1412》的主題曲《KIDのテーマ Uhh KID》都是其中的代表。

歐洲古典音樂

作為唱歌藝術的最高表現,歌劇是歐洲最熱門的音樂形式。直到20世紀以前,作曲家若是想賺錢,寫歌劇和芭蕾舞劇是唯一的出路,即使是在貝多芬最炙手可熱的時期,歐洲的音樂中心維也納人最喜歡的依然是羅西尼和他的義大利歌劇。義大利美聲學派旋律優美句法工整,岩崎琢的配樂中不乏此類音樂,比如《黑貓》的《Si,tu sei diverso》、《黑執事》的《La gardenia》《Cena d』amore》、《JOJO的奇妙冒險》第二部的《Il mare eterno nella mia anima》都是優秀的義大利語美聲藝術歌曲。《科學小飛俠CROWDS》的這首a小調《Ziel der Hydra》更是電子元素混搭下的佼佼者,開頭便是小提琴高音組一再反覆的Am和弦(簡譜 3-1-6(低),下同)琶音高-中-低下行,低音部則是快速的音階上行,緊接著的銅管組也用Am和弦分解高-低-中的順序加入演奏,短短的十幾秒只使用了六個音,通過三種不同的和弦分解方式將聲部匯集在一起便渲染出色彩暗淡的抑鬱氣氛。小提琴組在樂曲的間奏使用Am和弦上移一個八度旋律小調下行,和弦衍生的動機 6(低)-7(低)-1-3-1-7(低)-6(低) 貫穿整首歌曲並銜接到最末,彼此前後呼應,首尾一氣呵成。

生長在中國的我們,於音樂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旋律,西方古典音樂家卻以和聲為終極使命,即使是現代作曲家,不管自己擅長哪種類型也一定會走上挑戰創作復調曲的道路。《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配樂有一首曲目初看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D大調卡農曲《コミカル生徒會》,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岩崎琢在對位法的使用而顯現出的「學院派」氣質。卡農曲(Canon)是復調音樂的寫作技法之一,跟賦格相比旋律和結構變化相對單一但整體不單調,《コミカル生徒會》整首曲子使用的音都是由D大調的一級和弦(2-#4-6)及其轉位的和弦分解組合而成,不斷的在兩個八度內的和弦音跟經過音中重複,配上電音適度的停頓點綴,簡潔卻給人俏皮感,為劇情表現增添了巨大的魅力。

亞洲民族音樂

日本音樂的旋律種類眾多,印象中脫不出雅樂、能樂、民謠的範疇,一般而言日本的傳統音樂暗含著小二度音程,樂曲起來帶有憂傷之感。但岩崎琢的音樂,比如《斬·赤紅之瞳!》的《酒場》、《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的《コミカル1》因為對持續低音和節奏的偏愛聽上去充滿了異域風情,那麼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印度神曲」呢?小小的篇幅難以歸納,讓我們選取2014年《野良神》的主題曲,主人公夜斗的戰鬥音樂《野良譚》進行分析。

先來看節奏方面。日本民謠按節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固定節奏,兩拍為一小節,四小節構成一個樂句;另一類是自由節奏,樂句的長短由歌者自由處理,帶有豐富的裝飾音和拖腔,曲終時以旋律下行結束。從這一點來看,《野良譚》除卻各種現代元素,配器和人聲的轉換可以說完全遵從了民謠的規則。

再來看音階,截取《野良譚》1:28至1:41片段,放到鋼琴上音階如下:


紅點為所用音階,如果把第一個紅點的簡譜5當成C(唱成do)的話,音階就是C-(D)-bE-F-G-(A)-bB-C。

紅點為所用音階,如果把第一個紅點的簡譜5當成C(簡譜1)的話,音階就是C-(D)-bE-F-G-(A)-bB-C。這個音階在世界各地十分常見,在日本叫民謠音階,在中國叫羽調,在印度叫Kafi調,它還有一個更古老的名稱——Dorian多利亞調,老到可以在柏拉圖的《理想國》第三卷中找到蘇格拉底對它的描述:「……(Dorian多利亞調)可以模仿勇敢的人沉著的應戰,奮不顧身,冒萬難,履險如夷,視死如歸。……」。我們同樣可以在英國民謠《斯卡波羅集市》、中國民謠《橄欖樹》、《最終幻想13》的配樂《Blue Fields》、《刀語》的主題曲《Bahasa Palus》找到這個音階,如果將調性音階做成比較圖如下:


如此看來,《野良譚》可以說是一首徹頭徹尾的日本樂曲,之所以有異域風情,皆因日本民謠音階的第四個音5跟第五個音b7在音程上是被波斯、阿拉伯音樂廣泛使用的增二度(在鋼琴上跟小三度是等音程),這個不和諧的音程在歐洲古典音樂中幾乎不會出現,歐洲音樂家們甚至為了規避這個音程把大小調的規矩都改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旋律小音階。

印度風格真的可以跟其他風格互相轉換嗎?答案是有,比如電影《007》的主題曲,原作者Monty Norman寫成的《Good Sign, Bad Sign》是一首貨真價實的印度歌曲,經過另一位作曲家John Barry的改編,將配器的西塔琴改成了電吉他,變成了風靡全球幾十年的英國紳士的主題曲。大家都是這麼混搭過來的,岩崎琢這個現代派跟著流行走真是小菜一碟,至於喜歡哪個風格這種問題真的是見仁見智,所以也沒什麼好吵的。

1950 Monty Norman《Good Sign, Bad Sign》

1962 John BarryJames Bond Theme


宗教音樂

從入行開始,岩崎琢在混搭的道路上找到很多樂趣,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優秀的配樂。在他的手中,沒有什麼是不能混搭的,終於在2015年12月吃到了人生第一張紅牌——《野良神ARAGOTO》因為使用了伊斯蘭教召喚禮拜時的adhan,導致已經發行的配樂碟停止發售並全部收回,原計劃發行的第一卷碟片也延遲上市。

翻開岩崎琢入行以來發行的六十多張配樂專輯我們會發現,《野良神ARAGOTO》並不是他第一次使用宗教音樂,早在2002年《魔女獵人羅賓》主人公羅賓的戰鬥用曲《Kyrie》就使用了彌撒的垂憐經。彌撒曲以宗教創作為目的,原為天主教專用,在宗教改革之後範圍漸漸擴大,成為世俗音樂的一部分,到了21世紀,勇於突破的作曲家們更是在彌撒中加入搖滾、鄉村、拉丁元素在各種場合演唱。《Kyrie》也是這些新元素混搭之後的作品,在雜亂的教堂鐘聲之後,使用四個不和諧的半音,便製造出簡單又尖銳的旋律,歌詞Kyrie eleison(主啊,請你垂憐)則使用和諧穩定的純四度和大三度,兩條完全不同性格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如果說《Kyrie》用在基督教徒羅賓身上還算應景,那麼再往前7年,1995年NCS MASAYA發行的遊戲《愛·超兄貴》的配樂又是另外一番風景了。《愛·超兄貴》是超兄貴系列的第二代作品,主角名稱取自著名的佛教人物弁天、韋馱天、羅天,配樂的曲目名稱也無外乎寺院、羅漢、祭典這些佛教名詞,最後一首歌《シュテームモナムー》卻是改編自法國情歌《Un Homme Et Une Femme》(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這麼編排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或許我們可以從《魔女獵人羅賓》配樂碟的BK中找到一絲答案。



宗教音樂儘管經歷了千年發展,從音樂本質上並沒有產生多少變化。相比於前人的態度,莫扎特對宗教音樂的隨心所欲,貝多芬對宗教的揮拳爭辯,誠然,音樂能盡情表達作曲家對心靈的提問以及思考,若只是單純的信仰聯想而影響聽眾對音樂本身的欣賞,也是一大損失。

混搭對於創作者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技巧,還是賦予樂曲新靈魂的的方式。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喜歡岩崎琢的人。

文章來源:http://www.anitama.cn/article/b60e05b38269b47b
---------------------------------------------------------------------------------
╔══╗
║██║
║(O)║♫ ♪ ♫ ♪
╚══╝
"在他的手中,沒有什麼是不能混搭的。"
這句話形容岩崎琢大叔頗為貼切...
廣泛的音樂+非主流的風格,每次都讓我在給友人推薦專輯時萬分苦惱......

PS. 不知文中提及的"風格互相轉換"&"混搭音樂"是否跟所謂的"取樣 Sample"為同種?
小弟學識淺薄,還望高人解惑......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