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0 GP

西晉政區地理沿革(上)

作者:路人│2016-03-21 01:15:29│巴幣:0│人氣:169
學者孔祥軍著有《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及《晉書地理志研究》二書,其研究成果均收入至與胡阿祥、徐成合著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本人取得此三書,並抽空閱讀,仿照從網路取得的〈東漢政區地理沿革〉,將西晉政區沿革整理成表。不過在整理過程中,也發現了諸多處問題,有些看法本人頗不認同,有些考証尚有不足之處。若對諸書有興趣的各位,可以購買其人所著書籍看看。

〈西晉政區地理沿革〉是依據胡阿祥、孔祥軍、徐成三人合著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西晉部份整理出來的。但該表於西晉時期郡縣變革可補充說明之處尚多,故本人以該表為主,並略加修改、整理,是為〈西晉政區地理沿革〉。今分為上、下二篇。

未來有空的話會找時間整理〈三國政區地理沿革〉(分魏、蜀、吳三篇)、〈東漢政區地理沿革〉(依《續漢志》分五篇)、〈新朝政區地理沿革〉(不分篇)、〈西漢政區地理沿革〉(依《漢書》分上下篇)及〈秦朝政區地理沿革〉(不分篇)

本人所用的參考書
一、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
二、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
三、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
四、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
五、劉琳《華陽國志校注》
六、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七、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西晉諸州郡縣沿革訂正.上】
司州部分
一、河陰縣
孔祥軍據《魏書·地形志》記載「河陰,晉置」,認為河陰縣似乎在太康年間以後廢縣(《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7頁),但據《晉書·傅祗傳》及《資治通鑑》卷88記載,永嘉五年(311年),司徒傅祗和大將軍苟晞在河陰建行臺,並命傅暢為河陰縣令,此時河陰縣仍然存在,孔說有誤。《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未收入孔說。

二、野王郡領縣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和楊晨《三國會要》認為領有野王1縣,但據地理位置,西側的沁水縣可能也是該郡領有。

三、原武郡領縣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和楊晨《三國會要》認為領有原武1縣,但據地理位置,周邊的卷縣、陽武2縣可能也是該郡領有。

四、陽翟郡領縣
《太平寰宇記》卷5記載領有密縣,但據郡名,陽翟縣可能也屬於該郡所領。


兗州部
一、濟陰郡與濟陽郡
孔祥軍以《晉書地理志》有濟陽郡無濟陰郡,認為西晉時改濟陰郡為濟陽郡,時間在太康四年(283年)。(《晉書地理志校注》第39-40頁)據《晉書》卷4〈孝惠帝紀〉「(永寧元年十二月),封齊王冏子為濟陽王」,《宋書》卷38〈州郡志二·濟陽太守〉「濟陽太守,晉惠分陳留為濟陽國」,似乎濟陽郡是另立,與濟陰郡無關。但《晉書·惠帝紀》明言「(永寧元年)封齊王冏子冰為樂安王,英為濟陽王,超為淮南王」,《樂安平王鑒傳》卻說「齊王冏以子冰紹鑒後。以濟陰萬一千二百一十九戶改為廣陽國,立冰為廣陽王」,一說立樂安王,另一說立廣陽王,不知何者為確。以下為本人的推測之文:

《樂安平王鑒傳》「以濟陰萬一千二百一十九戶改為廣陽國,立冰為廣陽王」,本人認為當是「以濟陰萬一千二百一十九戶改為濟陽國,立英為廣陽王」之誤。理由如下:
一,永寧元年(301年)正是齊王司馬冏掌權的時候,想必會替兒子爭取好處,即然已經立司馬英為樂安王了,那就沒必要再對司馬英重新封王,另立其他兒子就行了。
二、《晉書地理志》濟陰郡有縣九戶七千六百,平均每縣領八百餘戶,陳留郡有縣十戶三萬,平均每縣領三千戶。《宋書·州郡志》載「濟陽太守,晉惠分陳留為濟陽國」其實是分割陳留郡一部分併入濟陽郡,縣數合理推測只要分割陳留郡一、兩個縣與濟陰郡合併,戶數就會合乎《樂安平王鑒傳》「萬一千二百一十九戶」的記載,其縣據《宋書·州郡志》濟陽郡領縣來看,當是濟陽、考城二縣。
三、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方愷《新校晉書地理志》、吳士鑑《晉書斠注》皆謂《晉書地理志》「濟陽郡」為「濟陰郡」之誤,是。「濟陽」之名也只存在301年至302年司馬冏掌權期間,在司馬冏落敗後,其子封國被撤消。

二、濟陽郡領縣
據郡名及《宋書·州郡志》濟陽郡領縣來看,晉朝濟陽郡從陳留郡分割濟陽、考城2縣,並加濟陰郡定陶、乘氏、句陽、離狐、冤句、己氏、成武、單父、成陽9縣,合計11縣。

三、東郡
孔祥軍據《宋書》及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注釋,認為咸寧二年(276年)改為濮陽國,太康元年(280年)曾復為東郡,二年(281年)改為濮陽國。《晉書·武帝紀》及卷64《武十三王傳》並作咸寧三年(277年)封司馬允為濮陽王,《宋書》作咸寧二年有誤。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注有「東郡濮陽縣」、「東郡白馬縣」,孔祥軍謂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所注今地地名引自《晉太康元年地志》,認為太康元年(280年)曾短暫復為東郡,本人認為注文當是沿用舊郡名稱,並非恢復東郡舊名。

四、考城縣西晉末已復置縣
《晉書·地理志》無此縣,《宋書·州郡志》引《太康地志》無此縣,蓋晉太康元年(280年)梳已廢縣。又《晉書·劉喬傳》有「〔劉喬〕據考城以距〔范陽王司馬〕虓」,《蔡謨傳》有「陳留考城人」,劉喬據考城事在永興二年(305年)時,蔡謨出生於太康二年(281年),卒於永和十二年(356年),雖東晉世考城縣失陷於五胡,但從蔡謨籍貫可知,西晉後期考城已復置縣,置縣時間當在晉惠帝時期。


豫州部分
一、長平縣歸屬潁川郡年份
孔祥軍據《左傳》杜預注,認為最晚在太康元年(280年)時歸屬潁川郡,本人認為當在咸寧三年(277年)歸屬潁川郡,詳見陳郡考証。

二、新蔡郡置廢年及領縣
孔祥軍考証未得新蔡郡置廢年及領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1頁)。置廢年方面,據《晉書·清河康王遐傳》,晉惠帝封弟清河王司馬遐第二子司馬籥為新蔡王,封王之事疑在其父司馬遐去世後的隔年發生,在永康二年(301年)左右。領縣方面,據《宋書·州郡志》新蔡郡領縣及地理來看,領縣可能有新蔡、褒信、固始、鮦陽等縣。

三、南頓國置廢年及領縣
孔祥軍考証未得新蔡郡置廢年及領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1頁)。置廢年方面,《晉書》卷59〈汝南文成王亮〉「宗字延祚。元康中,封南頓縣侯,尋進爵為公。討劉喬有功,進封王,增邑五千,並前萬戶」,據此則永興二年(305年)楚王司馬瑋之子司馬宗因討伐劉喬迎接晉惠帝回到洛陽有功,從南頓縣公進封為南頓王。領縣方面,據《宋書·州郡志》汝南郡領縣及地理來看,南頓郡領縣可能有南頓、北宜春、平輿、定潁、汝陽、吳房等縣。

四、西陽國置廢年及領縣
孔祥軍考証未得新蔡郡置廢年及領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1頁)。據《晉書》卷59〈汝南文成王亮〉:「羕字延年。太康末,封西陽縣公,拜散騎常侍。亮之被害也,羕時年八歲,鎮南將軍裴楷與之親姻,竊之以逃,一夜八遷,故得免。及瑋誅,進爵為王,歷步兵校尉、左軍驍騎將軍。元康初,進封郡王。永興初,拜侍中。以長沙王乂黨,廢為庶人。惠帝還洛,復羕封,為撫軍將軍,又以汝南期思、西陵益其國。永嘉初,拜鎮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復以邾、蘄春益之」,據文則西陽國設置於元康元年(291年),初領西陽1縣,光熙元年(306年)增領期思、西陵2縣,永嘉元年(307年)增領邾、蘄春2縣,合計領5縣。

五、南頓縣所屬郡國
孔祥軍據《宋書·符瑞志》及《左傳》杜預注有「汝陰南頓」,認為晉初南頓縣移屬汝陰郡,太康元年(280年)後歸復汝南郡。(《晉書地理志校注》第51頁)據《晉書·梁孝王肜》記載,「咸寧中,復以陳國、汝南南頓增封為次國」,陳國併入梁國在咸寧三年(277年)陳王司馬斌徙封西河王之年,南頓縣此年以前仍屬汝南郡,《宋書》及杜預注疑似有誤。

六、汝陰郡領縣
孔祥軍據《宋書·符瑞志》認為汝陰郡曾領有樓煩縣。(《晉書地理志校注》第52頁)此樓煩縣在東晉時期屬僑縣,後來劃歸汝陰郡管轄,疑《宋書》有誤。

七、陳郡廢置年及領縣
孔祥軍考証作太康元年(280年)前廢郡,永熙元年(290年)後復郡,據《晉書》卷37〈西河繆王斌傳〉「西河繆王斌……武帝受禪,封陳王……〔咸寧〕三年,改封西河」,則廢郡年代當在咸寧三年(277年),而梁王司馬肜因曾依附趙王司馬倫,故司馬倫死後極有可能被削減封國,故陳郡復置當在永寧元年(301年)左右。陳郡復郡後,孔祥軍考証只得陳郡領有陽夏1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617頁)。據《宋書·州郡志》陳郡領縣及地理來看,其餘領縣可能為陳、項、苦、武平4縣。

八、沛國領縣
廣戚縣移屬彭城國,孔祥軍定在泰始二年(266年),本人認為與公丘縣移屬魯國之年同時。

九、公丘縣歸屬魯國年份
孔祥軍據《左傳》杜預注,認為太康四年(283年)前歸屬魯國,據《晉書》卷40〈賈充傳〉「咸寧三年,日蝕於三朝,充請遜位,不許。更以沛國之公丘益其封」,沛國公丘縣移屬魯國在咸寧三年(277年)。


冀州部分
一、中丘郡置年及領縣
孔祥軍等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考証作太康四年(283年)以後置郡,據《晉書》卷37〈太原成王輔傳〉「子弘立,元康中為散騎常侍,後徙封中丘王」,則中丘郡設置當在元康年間。孔等考証中丘郡領縣僅得中丘1縣。據其地理,東北方的柏人縣當為中丘郡管轄。


幽州部分
一、廣寧縣
廣寧廢縣年代不明,據《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九年〕鮮卑寇廣寧,殺略五千人」,則廢縣當在泰始九年(273年)以後。


平州部分
一、遼東郡領縣
樂就、力城2縣地望不詳,本人疑此2縣位置在今遼寧省遼東半島一帶,蓋由北豐、平郭、東沓3縣整併設置。

二、南新縣
孔祥軍歸為晉時置縣,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認為漢代昭明縣即後來的南新縣,蓋以今地位置相同所作的判斷,今從李說。改名原因當與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有關。


并州部分
一、西河郡改國年份
孔祥軍作266-306為國,據《晉書》卷3〈武帝紀〉及卷37〈西河繆王斌傳〉所載,司馬斌改封西河王在咸寧三年(277年)。

二、樂平郡領縣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斷上艾縣在魏、晉時屬樂平郡,蓋以地理為據所作的判斷。孔祥軍以文獻無徵為據,斷上艾縣魏時屬常山郡,晉時移屬樂平郡。今仍從吳說。

三、壽陽縣之名
《水經注》卷6及《魏書·地形志》均作「受陽」,孔祥軍謂晉初名「受陽」,後改名「壽陽」。然古代「受」「壽」可通用,今不從孔說。


雍州部分
一、衙縣
《太平寰宇記》卷28〈同州白水縣〉:「彭衙城:故地在今縣東北六十里,有故城。《左氏》謂:『秦、晉戰於衙彭。』即此也。後漢安帝以上郡避羌寇,寄理於此,因省衙縣。晉惠帝再置,尋又省焉。」孔祥軍所著《晉書地理志校注》及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均未提及。


涼州部分
一、破羌縣晉末存否
孔祥軍據《輿地廣記》之文認為晉時未廢破羌縣,《晉書地理志》漏列破羌縣。(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00頁)今仍從《晉書地理志》不列此縣。


秦州部分
一、秦川郡存在於否
孔祥軍據《元和郡縣圖志》及吳士鑑《晉書斠注》考証,謂泰始中立秦川郡,太康三年(282年)與秦州同廢。本人認為《元和郡縣圖志》原文有誤,《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魏分隴右為秦州,因秦邑以為名,後省入雍州。晉復改漢陽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與州同理」,「秦川」當作「秦州」,「郡」字當斷為後句,全文應作「魏分隴右為秦州,因秦邑以為名,後省入雍州。晉復改漢陽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州,郡與州同理」。


梁州部分
一、上庸郡領縣
孔祥軍考証認為魏末上庸郡領縣有安樂縣,無武陵縣。今從吳增僅說。


益州部分


寧州部分
一、永昌郡屬縣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將永壽、南涪、雍鄉3縣列為晉時置縣,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及吳增僅《三國郡縣表》歸屬蜀漢置縣。此3縣應為蜀漢開發南中時所置,今從洪、吳二說。

二、永寧縣置縣年份及地理位置
孔祥軍認為晉初置,劉琳據雲平縣建縣時間推測建縣時間與雲平縣相同(劉琳《華陽國志校注》第451頁),今從劉說。
劉琳考証認為當在今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及鶴慶縣一帶。(劉琳《華陽國志校注》第452頁)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定在今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北,然據譚其驤說,永寧縣則成為河陽郡的飛地。今從劉說。


【西晉政區地理沿革.上】
第一、司州,原司隸,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分天下為十九州部,置司州。永嘉五年(311年)淪沒於胡
1河南郡,原河南尹,晉代魏後改名,永嘉五年(311年)淪沒於胡
1洛陽
2河南
3鞏
4河陰
5成皋
6緱氏
7陽城,原屬潁川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8新城
9梁縣
10新安,泰始二年(266年)後由弘農郡來屬
11陸渾,泰始二年(266年)後由弘農郡來屬
12陽翟,泰始二年(266年)別屬陽翟郡,未久還屬
附:
偃師,晉初廢縣
穀城,晉初廢縣
密,泰始二年(266年)別屬陽翟郡
滎陽,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滎陽郡
京縣,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滎陽郡
苑陵,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滎陽郡
中牟,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滎陽郡
開封,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滎陽郡

2滎陽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河南郡、陽霍郡和原武郡析置
1滎陽,原屬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京,原屬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密,原屬陽霍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4卷,原屬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5陽武,原屬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6苑陵,原屬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7中牟,原屬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8開封,原屬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附:
原武,原屬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後廢

3弘農郡
1弘農
2湖
3陝
4宜陽
5黽池
6華陰
附:
盧氏,泰始二年(266年)別屬上洛郡
新安,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南郡
陸渾,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南郡

4上洛郡,晉初屬京兆郡南部都尉,泰始二年(266年)由京兆郡和弘農郡析置
1上洛,原屬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商,原屬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盧氏,原屬弘農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附:
拒陽,泰始三年(267年)置,太康年間(280-289)前廢
豐陽,泰始三年(267年)置,太康年間(280-289)前廢

5平陽郡,永嘉二年(308年)淪沒於胡
1平陽
2楊
3端氏,原屬河東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4永安
5蒲子
6狐讘
7襄陵
8絳邑
9濩澤,原屬河東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10臨汾
11北屈
12皮氏

6河東郡,永嘉二年(308年)淪沒於胡
1安邑
2聞喜
3東垣
4汾陰
5大陽
6猗氏
7解
8蒲坂
9河北
附:
端氏,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平陽郡
濩澤,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平陽郡

7汲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河內郡析置,永嘉四年(310年)淪沒於胡
1汲,原屬河內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朝歌,原屬河內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共,原屬河內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4林慮,原屬河內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5獲嘉,原屬河內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6脩武,原屬河內郡,太康年間(280-289)來屬

8河內郡,永嘉二年(308年)淪沒於胡
1野王,原屬野王郡,泰始二年(266年)前來屬
2州
3懷
4平皋
5河陽
6沁水,原屬野王郡,泰始二年(266年)前來屬
7軹
8山陽
9溫
10武德
附:
汲,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汲郡
朝歌,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汲郡
共,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汲郡
林慮,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汲郡
獲嘉,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汲郡
脩武,太康年間(280-289)前別屬汲郡

9廣平郡,永嘉二年(308年)淪沒於胡
1廣平
2邯鄲
3易陽
4武安
5涉
6襄國
7南和
8任
9曲梁
10列人
11肥鄉
12臨水
13廣年
14斥漳
15平恩
附:
曲周,晉初省

10陽平郡,永嘉二年(308年)淪沒於胡
1元城
2館陶
3清淵
4東武陽
5陽平
6發干
7樂平
附:
頓丘,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頓丘郡
衛,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頓丘郡

11魏郡,永嘉二年(308年)淪沒於胡
1鄴
2魏
3斥丘
4蕩陰
5內黃
6黎陽
7長樂,晉初置
8安陽,晉初置
附:
繁陽,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頓丘郡
陰安,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頓丘郡

12頓丘郡,泰始二年(266年)由魏郡和陽平郡析置
1繁陽,原屬魏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陰安,原屬魏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頓丘,原屬陽平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4衛,原屬陽平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13野王郡,泰始二年(266年)後省入滎陽郡
1野王,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內郡
2沁水,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內郡

14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後省入滎陽郡
1原武,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內郡
2卷,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內郡
3陽武,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內郡

15陽翟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河南郡析置,旋廢
1陽翟,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南郡
2密,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滎陽郡

第二、兗州,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6陳留國,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小黃
2浚儀
3封丘
4酸棗
5長垣
6雍丘
7尉氏
8襄邑
9外黃
附:
濟陽,永寧元年(301年)別屬濟陽國
考城,晉時廢,惠帝時復置。永寧元年(301年)別屬濟陽國
陳留,晉初置
圉,晉初置
扶溝,晉初置

17東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濮陽國,太康十年(289年)復為郡。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濮陽
2廩丘
3白馬
4鄄城
5燕
附:
東阿,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濟北國
穀城,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濟北國
臨邑,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濟北國
范縣,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東平國

18濟陰郡,永寧元年(301年)改為濟陽國,太安元年(302年)復原名。永嘉年間(307-312)改為濟陰國,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定陶
2乘氏
3句陽
4離狐
5冤句
6己氏
7成武
8單父
9成陽
10濟陽,原屬陳留國,永寧元年(301年)來隸
11考城,原屬陳留國,永寧元年(301年)來隸

19高平國,原山陽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高平國,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昌邑
2鉅野
3方與
4金鄉
5湖陸
6高平
7南平陽
附:
瑕丘,晉初省入南平陽
東緡,晉初省入昌邑

20任城國,原任城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任城國,永嘉元年(307年)復為郡。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任城
2亢父
3樊

21東平郡,原東平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東平國,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壽張
2須昌
3無鹽
4富城
5東平陸
6剛平,原剛縣,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7范,原屬東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隸
附:
寧陽,晉初省

22濟北國,原濟北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濟北國,建興元年(313年)淪沒於胡
1盧
2蛇丘
3臨邑,原屬東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隸
4東阿,原屬東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隸
5穀城,原屬東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隸
附:
肥城,晉初省

23泰山郡
1奉高
2博
3嬴
4南城
5梁父
6山茌
7新泰,原平陽縣,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8南武陽
9萊蕪
10牟
11矩平
附:
蓋,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東莞國
華,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琅邪國
蒙陰,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琅邪國


第三、豫州,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24潁川郡,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許昌
2長社
3潁陰
4臨潁
5郾
6召陵
7鄢陵
8新汲
9長平,原屬陳國,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
10西華,原屬汝南郡,晉初省,永康元年(300年)復置縣,屬潁川郡
附:
陽城,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河南郡
綸氏,晉初省。

25襄城郡,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襄城
2繁昌
3郟
4定陵
5父城
6昆陽
7舞陽

26汝南國,原汝南郡,泰始六年(270年)改名,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新息
2安陽
3安城
4慎陽
5郎陵
6陽安
7上蔡
8灈陽
9西平
附:
西華,晉初省
新陽,晉初省
富陂,晉初省
汝陰,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汝陰郡
慎,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汝陰郡
原鹿,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汝陰郡
固始,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汝陰郡
新蔡,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汝陰郡
褒信,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汝陰郡
鮦陽,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汝陰國
南頓,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太康年間(280-289)來屬,永興二年(305年)別屬南頓國
北宜春,永興二年(305年)別屬南頓國
平輿,永興二年(305年)別屬南頓國
定潁,永興二年(305年)別屬南頓國
汝陽,永興二年(305年)別屬南頓國
吳房,永興二年(305年)別屬南頓國

27汝陰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汝南郡析置汝陰國,太康七年(286年)復郡,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汝陰,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慎,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原鹿,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4宋,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附:
新蔡,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永康二年(301年)後別屬新蔡國
褒信,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永康二年(301年)後別屬新蔡國
固始,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永康二年(301年)後別屬新蔡國
鮦陽,原屬汝南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永康二年(301年)後別屬新蔡國

28梁國,原梁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梁國,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睢陽
2蒙
3虞
4下邑
5寧陵
6穀熟,晉初置
附:
碭,晉初省
陳,原屬陳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永寧元年(301年)後別屬陳郡
武平,原屬陳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永寧元年(301年)後別屬陳郡
陽夏,原屬陳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永寧元年(301年)後別屬陳郡
柘,原屬陳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太康中(280-289)省
項,原屬陳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永寧元年(301年)後別屬陳郡
南頓,原屬汝南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太康年間(280-289)別屬汝南郡
苦,原屬譙國,太康年間(280-289)來屬,永寧元年(301年)後別屬陳郡

29陳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陳國,咸寧三年(277年)後省入梁國。永寧元年(301年)後復由梁國析置。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陳,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永寧元年(301年)後來屬
2武平,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永寧元年(301年)後來屬
3陽夏,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永寧元年(301年)後來屬
4項,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永寧元年(301年)後來屬
5苦,原屬譙國,太康年間(280-289)別屬梁國,永寧元年(301年)後來屬
附:
長平,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潁川郡
柘,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

30沛國,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沛
2杼秋
3豐
4相,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5竹邑,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6符離,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7蕭,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8洨,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9虹,原屬譙國,咸寧三年(277年)後來屬
附:
公丘,咸寧三年(277年)別屬魯國
廣戚,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彭城國

31譙國
1譙
2酇
3城父
4蘄
5銍
6龍亢
7山桑
附:
相,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沛國
竹邑,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沛國
符離,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沛國
蕭,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沛國
洨,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沛國
虹,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沛國
宋,咸寧三年(277年)後別屬汝陰國
苦,太康年間(280-289)後別屬梁國

32魯國
1魯
2汶陽
3卞
4鄒
5公丘,原屬沛國,咸寧三年(277年)來屬
附:
蕃,永康元年(300年)後別屬彭城國
薛,永康元年(300年)後別屬彭城國

33弋陽郡
1弋陽
2軑
附:
西陽,元康元年(291年)別屬西陽國
期思,光熙元年(306年)別屬西陽國
西陵,光熙元年(306年)別屬西陽國
邾,原屬武昌郡,太康二年(281年)來屬,永嘉元年(307年)別屬西陽國
蘄春,原屬吳江夏郡,太康元年(280年)晉平吳後來屬,永嘉元年(307年)別屬西陽國

34安豐郡
1安風,原屬揚州廬江郡,泰始年間(265-274)來屬
2雩婁,原屬揚州廬江郡,泰始年間(265-274)來屬
3蓼,原屬揚州廬江郡,泰始年間(265-274)來屬
4安豐,原屬揚州廬江郡,泰始年間(265-274)來屬
5松滋,原屬揚州廬江郡,泰始年間(265-274)來屬

35新蔡國,永康二年(301年)後由汝陰郡析置新蔡國,永嘉二年(308年)復郡,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新蔡,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汝陰國,永康二年(301年)後來屬
2褒信,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汝陰國,永康二年(301年)後來屬
3固始,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汝陰國,永康二年(301年)後來屬
4鮦陽,原屬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別屬汝陰國,永康二年(301年)後來屬

36南頓國,永興二年(305年)由汝南郡析置,永嘉五年(311年)後淪沒於胡。
1南頓,原屬汝南郡,咸寧三年(277年)別屬梁國,太康年間(280-289)復屬汝南郡,永興二年(305年)來屬
2北宜春,原屬汝南郡,永興二年(305年)來屬
3平輿,原屬汝南郡,永興二年(305年)來屬
4定潁,原屬汝南郡,永興二年(305年)來屬
5汝陽,原屬汝南郡,永興二年(305年)來屬
6吳房,原屬汝南郡,永興二年(305年)來屬

37西陽國,元康元年(291年)由弋陽郡析置
1西陽,原屬弋陽郡,元康元年(291年)來屬
2期思,原屬弋陽郡,光熙元年(306年)來屬
3西陵,原屬弋陽郡,光熙元年(306年)來屬
4邾,原屬弋陽郡,永嘉元年(307年)來屬
5蘄春,原屬弋陽郡,永嘉元年(307年)來屬


第四、冀州,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38趙國,原趙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趙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房子
2元氏
3平棘
4高邑
5平鄉,原屬鉅鹿國,太康元年(280年)以後來屬
6下曲陽,原屬鉅鹿國,太康元年(280年)以後來屬
7鄡,原屬鉅鹿國,太康元年(280年)以後來屬
附:
中丘,元康年間別屬中丘國
柏人,元康年間別屬中丘國

39鉅鹿國,原鉅鹿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鉅鹿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廮陶
2鉅鹿
附:
南欒,晉時廢
楊氏,晉時廢
平鄉,太康元年(280年)以後別屬趙國
下曲陽,太康元年(280年)以後別屬趙國
鄡,太康元年(280年)以後別屬趙國

40長樂國,原安平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安平國,太康二年(281年)以後廢國為郡,太康五年(284年)改為長樂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信都
2下博
3扶柳
4經
5廣宗
6南宮,晉時廢,太康以後復縣
7堂陽,晉時廢,太康以後復縣
8武邑,太康十年(289年)別屬武邑國,元康年間來屬
9武遂,太康十年(289年)別屬武邑國,元康年間來屬
10觀津,太康十年(289年)別屬武邑國,元康年間來屬
附:
阜城,晉初別屬勃海郡

武邑郡,太康十年(289年)由長樂國析置,元康年間省入長樂國
1武邑,原屬長樂國,太康十年(289年)來屬,元康年間別屬長樂國
2武遂,原屬長樂國,太康十年(289年)來屬,元康年間別屬長樂國
3觀津,原屬長樂國,太康十年(289年)來屬,元康年間別屬長樂國

41平原國,原平原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平原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平原
2高唐
3茌平
4博平
5聊城
6安德
7西平昌
8般
9鬲

42樂陵國,原樂陵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樂陵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厭次
2陽信
3漯沃
4新樂
5樂陵

43勃海郡,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南皮
2高城
3重合
4東光
5浮陽
6蓨
7饒安
8阜城,原屬安平國,晉時來屬
9東安陵,晉時置縣
附:
廣川,晉時移屬清河郡
章武,泰始元年(265年)移屬章武郡

44河間國,原河間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河間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樂城
2武垣
3鄚
4易
5中水
6成平
附:
弓高,晉初廢縣
東平舒,泰始元年(265年)移屬章武郡
文安,泰始元年(265年)移屬章武郡
束州,泰始元年(265年)移屬章武郡

45章武國,泰始元年(265年)由河間、勃海二郡析置章武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章武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東平舒,原屬河間郡,泰始元年(265年)來屬
2文安,原屬河間郡,泰始元年(265年)來屬
3束州,原屬河間郡,泰始元年(265年)來屬
4章武,原屬勃海郡,泰始元年(265年)來屬

46清河國,原清河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清河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清河
2貝丘
3東武城
4鄃
5靈
6繹幕
7廣川,原屬勃海郡,晉時來屬

47博陵郡
1安平
2饒陽
3南深澤
4安國
附:
高陽,泰始二年(266年)移屬高陽國
博陵,泰始二年(266年)移屬高陽國
蠡吾,泰始二年(266年)移屬高陽國

48高陽國,泰始元年(265年)由涿、博陵二郡析置,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博陸,原屬博陵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高陽,原屬博陵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蠡吾,原屬博陵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4北新城,原屬幽州涿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49中山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中山國,元康元年(291年)以後國除為郡,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盧奴
2北平
3新市
4望都
5唐
6蒲陰
7安喜
8魏昌
附:
上曲陽,晉時移屬常山國
毋極,晉初廢

50常山國,原常山郡,泰始元年(265年)改為常山國,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真定
2井陘
3蒲吾
4南行唐
5靈壽
6九門
7石邑
8上曲陽,原屬中山國,晉時來屬

51中丘國,元康年間(291-299)由趙國析置,建興元年(313年)後淪沒於胡
1中丘,原屬趙國,元康年間(291-299)來屬
2柏人,原屬趙國,元康年間(291-299)來屬


第五、幽州,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52范陽國,原涿郡,泰始二年(266年)改名,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涿
2逎
3故安
4范陽
5良鄉
6方城
7容城
8長鄉,晉初置
附:
北新城,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高陽國

53燕國,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薊
2安次
3昌平
4軍都
5廣陽
6潞,原屬漁陽郡,咸寧元年(275年)後來屬
7雍奴,原屬漁陽郡,咸寧元年(275年)後來屬
8泉州,原屬漁陽郡,咸寧元年(275年)後來屬
9安樂,原屬漁陽郡,咸寧元年(275年)後來屬
10狐奴,晉初置

漁陽郡,咸寧元年(275年)後省入燕國
1漁陽,咸寧元年(275年)後省
2潞,咸寧元年(275年)後別屬燕國
3雍奴,咸寧元年(275年)後別屬燕國
4泉州,咸寧元年(275年)後別屬燕國
5安樂,咸寧元年(275年)後別屬燕國

54北平郡,本右北平郡,晉初改名,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徐無
2土垠
3俊靡
4無終

55上谷郡,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沮陽
2居庸
附:
下洛,太康三年(282年)後別屬廣寧郡
潘,太康三年(282年)後別屬廣寧郡
涿鹿,太康三年(282年)後別屬廣寧郡
廣寧,泰始九年(273年)後廢

56廣寧郡,太康三年(282年)由上谷郡析置,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下洛,原屬上谷郡,太康三年(282年)後來屬
2潘,原屬上谷郡,太康三年(282年)後來屬
3涿鹿,原屬上谷郡,太康三年(282年)後來屬

57代郡,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代
2平舒
3當城
4廣昌,晉初置

58遼西郡,建興二年(314年)陷沒於胡
1陽樂
2海陽
3肥如

臨渝,晉初廢
令支,晉初廢


第六、平州,泰始十年(274年)析幽州遼東5郡置
59昌黎郡,原屬幽州,泰始十年(274年)來屬
1昌黎
2賓徒

60遼東郡,原屬幽州,泰始十年(274年)來屬。咸寧三年(277年)改為遼東國,太康四年(283年)復郡
1襄平
2汶
3安市
4新昌
5西安平
6居就,晉時置
7樂就,晉時置
8力城,晉時置
附:
北豐,晉時不可考
平郭,晉時不可考
東沓,晉時不可考
遼隊,晉時不可考

61玄菟郡,原屬幽州,泰始十年(274年)來屬
1高句麗
2望平
3高顯

62樂浪郡,原屬幽州,泰始十年(274年)來屬
1朝鮮
2屯有
3渾彌
4遂城
5鏤方
6駟望

63帶方郡,原屬幽州,泰始十年(274年)來屬
1帶方
2列口
3南新,本昭明縣,晉時避晉文帝諱更名
4長岑
5提奚
6含資
7海冥


第七、并州,建興四年(316年)十二月并州刺史劉琨棄晉陽奔薊,至此淪沒
64太原國,原太原郡,泰始二年(266年)改名,建興四年(316年)陷沒於胡
1晉陽
2陽曲
3榆次
4於離
5盂
6陽邑
7大陵
8祁
9平陶
10京陵
11中都
12鄔
附:
狼孟,晉末省

65上黨郡,永興元年(304年)以後陷沒於胡
1泫氏
2屯留
3長子
4壺關
5高都
6銅鞮
7涅
8襄垣
9潞
10武鄉,晉初析涅縣置
附:
陽阿,泰始二年(266年)別屬上洛郡
陭氏,晉初省
穀遠,晉初省

66西河國,原西河郡,咸寧三年(277年)改名,永興元年(304年)以後陷沒於胡
1隰城,原茲氏縣,晉初更名
2離石
3中陽
4界休

67樂平郡,永興元年(304年)以後陷沒於胡
1沾
2樂平
3上艾
4轑陽,原陽阿縣,屬上黨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並更名
5壽陽,晉初置

68雁門郡,永興元年(304年)以後陷沒於胡
1廣武
2汪陶
3原平
4平城,原屬新興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5馬邑,原屬新興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6崞,晉初置
7葰人,晉初置
8繁畤,晉初置
附:
劇陽,晉初省

69新興郡,永興元年(304年)以後陷沒於胡
1九原
2定襄
3雲中
4廣牧
5晉昌,晉初置
附:
慮虒,晉初省
平城,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新興郡
馬邑,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新興郡


第八、雍州,建興四年(316年)劉聰陷長安,俘晉愍帝,至此淪沒
70京兆郡
1長安
2杜陵
3霸城
4藍田
5高陸
6萬年,原屬馮翊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7新豐
8陰槃
9鄭
附:
長陵,晉初省
上洛,泰始二年(266年)別屬上洛郡
商,泰始二年(266年)別屬上洛郡
下邽,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馮翊郡
池陽,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扶風郡

71馮翊郡
1臨晉
2下邽,原屬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3重泉
4頻陽
5粟邑
6蓮芍
7郃陽
8夏陽
附:
懷德,晉初省
祋祤,晉初省
萬年,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京兆郡
衙,晉惠帝時置,旋廢

72扶風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扶風國,太康十年(289)改為秦國,建興元年(313年)復郡
1池陽,原屬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2郿
3雍
4汧
5陳倉
6美陽
附:
茂陵,晉初省
隃麋,晉初省
栒邑,晉初省
杜陽,晉初省
槐里,泰始二年(266年)別屬始平郡
始平,泰始二年(266年)別屬始平郡
武功,泰始二年(266年)別屬始平郡
鄠,泰始二年(266年)別屬始平郡

73安定郡
1臨涇
2朝那
3烏氏
4西川
5鶉觚,原屬新平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6陰密,晉初置
7都盧,晉初置
附:
高平,晉初省
彭陽,晉初省

74北地郡
1泥陽
2富平
附:
靈州,太康三年(282年)置,後廢

75新平郡
1漆
2邠邑,晉武帝時由漆縣析置
附:
鶉觚,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安定郡

76始平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扶風郡析置
1槐里,原屬扶風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2始平,原屬扶風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3武功,原屬扶風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4鄠,原屬扶風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
5蒯城,咸寧四年(278年)由陳倉縣析置


第九、涼州
77金城郡
1榆中
2允街
3金城
4浩亹
5白土
附:
令居,晉時廢
允吾,晉時廢

78西平郡
1西都
2臨羌
3安夷
4長寧,太康元年(280年)前置
附:
破羌,晉初省

79武威郡
1姑臧
2宣威
3倉松
4顯美
5揟次
6番和,原屬張掖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7驪靬,原屬張掖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附:
武威,晉初廢
鸇陰,晉初廢
祖厲,晉初廢
媼圍,晉初廢

80張掖郡
1永平,原觻得縣,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2臨澤,原昭武縣,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3屋蘭
附:
番和,晉初廢
驪靬,晉初廢
刪丹,晉初別屬西郡
氐池,泰始三年(267年)後廢

81西郡
1日勒
2刪丹,原屬張掖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3仙提,晉初由刪丹縣析置
4萬歲,晉初由刪丹縣析置
5蘭池,晉初由刪丹縣析置

82酒泉郡
1祿福
2表氏
3樂涫
4玉門
5會水
6安彌
7延壽
8騂馬,太康元年(280年)前析置
附:
乾齊,泰始二年(266年)後別屬敦煌郡
沙頭,元康五年(295年)別屬晉昌郡

83敦煌郡
1敦煌
2龍勒
3效穀
4乾齊,原屬酒泉郡,泰始二年(266年)後來屬
5昌蒲,太康元年(280年)前析置
6陽關,太康元年(280年)前析置
附:
廣至,元康五年(295年)別屬晉昌郡
冥安,元康五年(295年)別屬晉昌郡
淵泉,元康五年(295年)別屬晉昌郡
宜禾,元康五年(295年)別屬晉昌郡
伊吾,元康五年(295年)別屬晉昌郡

84西海郡
1居延

85晉昌郡,元康五年(295年)由郭煌、酒泉2郡析置
1冥安,原屬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來屬
2宜禾,原屬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來屬
3伊吾,原屬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來屬
4淵泉,原屬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來屬
5廣至,原屬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來屬
6沙頭,原屬酒泉郡,元康五年(295年)來屬
7會稽,元康五年(295年)由沙頭縣析置
8新鄉,元康五年(295年)由沙頭縣析置

武興郡,永寧年間(301-302)由姑臧縣西北析置僑郡,設8個僑縣,收容秦、雍2州流民
1武興
2大城
3烏支
4襄武
5晏然
6新鄣
7平狄
8司監

晉興郡,永寧年間(301-302)由西平郡界析置僑郡,設10個僑縣,收容秦、雍2州流民
1晉興
2枹罕
3永固
4臨津
5臨鄣
6廣昌
7大夏
8遂興
9罕唐
10左南


十、秦州,泰始五年(269年)雍、涼、梁3州析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雍、涼2州,元康七年(297年)復由雍、梁2州析置
86隴西郡,泰始二年(266年)改為隴西國,元康六年(296年)復郡。原屬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別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別屬秦州
1襄武
2首陽
附:
枹罕,晉初省
臨洮,元康中(291-299)別屬狄道郡
狄道,元康中(291-299)別屬狄道郡
河關,元康中(291-299)別屬狄道郡

87南安郡。原屬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別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別屬秦州
1豲道
2中陶
3新興

88天水郡。原屬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別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別屬秦州
1冀
2上邽
3昌,原西縣,晉初改名
4新陽
5顯親
6成紀
附:
阿陽,晉初省

89略陽郡,原廣魏郡,泰始中(265-274)改名。原屬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別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別屬秦州
1臨渭
2平襄
3略陽
4清水,晉初置
附:
隴,晉初廢

90武都郡,原屬梁州,泰始五年(269年)別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梁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別屬秦州
1下辨
2河池
3沮
4武都
5故道
附:
羌道,晉時廢

91陰平郡,泰始初(265-268)由梓潼郡析置,原屬梁州,泰始五年(269年)別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梁州,元康七年(297年)復別屬秦州
1陰平
2廣武

92狄道郡,元康中(291-299)由隴西郡析置
1狄道,原屬隴西郡,元康中(291-299)來屬
2臨洮,原屬隴西郡,元康中(291-299)來屬
3河關,原屬隴西郡,元康中(291-299)來屬
4洮陽,元康中(291-299)析置
5遂平,元康中(291-299)析置
6武街,元康中(291-299)析置
7始興,元康中(291-299)析置
8第五,元康中(291-299)析置
9真仇,元康中(291-299)析置


十一、梁州,永寧元年(301年)後各地淪陷

93漢中郡,太康十年(289年)改為漢國,永寧元年(301年)後國除為郡。建興元年(313年)陷沒
1南鄭
2褒中
3沔陽
4西鄉,原南鄉縣,太康二年(281年)更名
5成固,原樂城縣,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6蒲池
7黃金
8興道

94梓潼郡,太安元年(302年)陷沒,永嘉四年(310年)短暫收復,五年(311年)復陷
1梓潼
2涪
3漢德
4晉壽,原漢壽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5劍閣,原劍門縣,晉初更名
6白水
7武連,晉時置
8黃安,晉時置
附:
陰平,泰始年間(265-269以前)移屬陰平郡
廣武,泰始年間(265-269以前)移屬陰平郡

95廣漢國,原廣漢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廣漢國,太康二年(281年)國除為郡,永寧元年(301年)陷沒
1廣漢
2德陽
3雒,泰始二年(266年)移屬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來屬
4新都,泰始二年(266年)移屬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來屬
5綿竹,泰始二年(266年)移屬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來屬
6什邡,泰始二年(266年)移屬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來屬
附:
郪,晉初省
陽泉,晉初省
五城,晉初省

96巴西郡,太安元年(302年)陷沒,永嘉四年(310年)短暫收復,五年(311年)復陷
1閬中
2西充國
3南充國
4安漢
5蒼溪,晉時置
6岐愜,晉時置
7平州,太康元年(280)析置
附:
宕渠,元康年間(291-299)別屬宕渠郡
宣漢,晉初省,後復縣。元康年間(291-299)別屬宕渠郡
漢昌,元康年間(291-299)別屬宕渠郡

97宕渠郡,元康年間(291-299)由巴西郡析置,太安元年(302年)梓潼、巴西、宕渠3郡陷沒,永嘉四年(310年)短暫收復,未久復陷
1宕渠,原屬巴西郡,元康年間(291-299)來屬
2漢昌,原屬巴西郡,元康年間(291-299)來屬
3宣漢,原屬巴西郡,元康年間(291-299)來屬

98新城郡,原屬荊州,元康六年(296年)來屬
1房陵
2綏陽,晉初更名秭歸,後復名
3昌魏
4沶鄉

99魏興郡,原屬荊州,元康六年(296年)來屬
1興晉,原平陽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安康,原安陽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西城
4錫
5長利,太康四年(283年)由錫縣析置
6洵陽,太康四年(283年)析置
7鄖鄉,太康五年(284年)析置
附:
魏陽,晉初省

100上庸郡,原屬荊州,元康六年(296年)來屬,永康二年(301年)後改為上庸國,光熙元年(306年)國除為郡
1上庸
2安富
3北巫,原巫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4武陵
5微陽,原建始縣,晉初更名
6上廉,晉初置
附:
庸昌,原廣昌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二年(281年)省

新都國,泰始二年(266年)由廣漢郡析置新都郡,咸寧三年(277年)改為新都國,太康四年(283年)國除為郡,太康六年(285年)省入廣漢郡
1雒,原屬廣漢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太康六年(285年)移屬廣漢郡
2新都,原屬廣漢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太康六年(285年)移屬廣漢郡
3綿竹,原屬廣漢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太康六年(285年)移屬廣漢郡
4什邡,原屬廣漢郡,泰始二年(266年)來屬,太康六年(285年)移屬廣漢郡


十二、益州,永寧元年(301年)後各地陸續淪陷
101成都國,原蜀郡,太康十年(289年)改為成都國。太安二年(303年)陷沒
1成都
2廣都
3繁
4江原
5臨邛
6郫

102犍為郡,永嘉五年(311年)陷沒
1武陽
2南安
3僰道
4資中
5牛鞞

103汶山郡,太安二年(303年)陷沒
1汶山,原綿虒縣,晉時更名
2升遷,原氐道縣,晉時更名
3都安
4廣陽,原汶江縣,晉時更名
5興樂,原白馬縣,晉時更名
6平康
7蠶陵
8廣柔

104漢嘉郡,太安二年(303年)陷沒
1漢嘉
2徙陽
3新道(後改名嚴道)
4旄牛

105江陽郡,太安二年(303年)陷沒
1江陽
2符節,原符節縣,晉時更名
3漢安

106涪陵郡,原屬梁州,永興元年(304年)由益州暫管
1漢復
2涪陵
3漢平
4漢葭
5萬寧

107巴郡,原屬梁州,永興元年(304年)由益州暫管
1江州
2墊江
3臨江
4枳

108巴東郡,原屬梁州,永興元年(304年)由益州暫管
1魚復,原永安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朐忍
3南浦,原羊渠縣,太康元年(280年)廢縣置南浦縣
4漢豐
附:
北井,泰始五年(269年)別屬建平郡


十三、寧州,泰始七年(271年)由益州析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
109雲南郡,原屬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別屬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復別屬寧州
1雲南
2梇棟
3青蛉
4姑復
5邪龍
6遂久
7雲平,咸寧五年(279年)置
附:
楪榆,永嘉五年(311年)別屬河陽郡
永寧,咸寧五年(279年)左右置,永嘉五年(311年)別屬河陽郡

110興古郡,原屬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別屬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復別屬寧州
1勝休
2句町
3宛溫
4漏臥
5毋棳,原西豐縣,泰始五年(269年)更名
6賁古
7鐸封
8進乘
9西隨
10律高,咸寧元年(275年)置
11都唐,太康二年(281年)置
12漢興,太康二年(281年)左右置

111建寧郡,原屬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別屬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復別屬寧州
1味
2昆澤
3存邑
4新定
5毋單
6同瀨
7牧麻,原牧靡縣,晉初更名
8脩雲
9泠丘
10談槀,晉武帝時(265-280前)置
11漏江,晉武帝時(265-280前)置
12同樂,晉武帝時(265-280前)置
附:
滇池,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穀昌,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連然,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秦臧,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雙柏,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俞元,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建伶,太安二年(303年)別屬益州郡

112永昌郡,原屬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別屬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復別屬寧州
1不韋
2巂唐
3哀牢
4博南
5永壽
6雍鄉
7南涪
附:
比蘇,永嘉五年(311年)別屬河陽郡

113朱提郡,原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別屬寧州
1朱提
2南廣
3漢陽
4南秦,原南昌縣,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5堂狼,晉初置

114越巂郡,原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別屬寧州
1邛都
2會無
3卑水
4定莋
5臺登
附:
蘇祁,晉初省
闡,晉初省
潛街,晉初省
馬湖,晉初省
安上,晉時不可考

115牂柯郡,原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別屬寧州
1且蘭
2毋斂
3萬壽,晉初置
4并渠,晉初置
附:
同井,晉初省
平夷,永嘉五年(311年)別屬平夷郡
鄨,永嘉五年(311年)別屬平夷郡
夜郎,永嘉五年(311年)別屬夜郎郡
談指,永嘉五年(311年)別屬夜郎郡

116晉寧郡,太安二年(303年)由建寧郡析置益州郡,永嘉二年(310年)更名
1滇池,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2穀昌,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3連然,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4秦臧,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5雙柏,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6俞元,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7建伶,原屬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來屬

117平夷郡,永嘉五年(311年)由牂柯郡析置
1平夷,原屬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2鄨,原屬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118夜郎郡,永嘉五年(311年)由牂柯郡析置
1夜郎,原屬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2談指,原屬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119河陽郡,永嘉五年(311年)由永昌、雲南二郡析置
1河陽,永嘉五年(311年)析置
2楪榆,原屬雲南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3邪龍,原屬雲南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4比蘇,原屬永昌郡,永嘉五年(311年)來屬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13472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gsgsd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 後一篇:西晉政區地理沿革(下)...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s0000026MINASAN
DC教學不知不覺就1萬了,送上遲來的感謝!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