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7 GP

【轉貼】哈佛大學校長: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及 屋主心得

作者:紅樹林│2015-11-09 23:58:24│巴幣:1,060│人氣:1398
屋主聲明:
本文轉貼自臉書:康峻騰

小屋已許久沒進行更新,文章也荒廢流離中~所以再先偷懶一下,直接轉貼一篇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此篇文章讓我感觸非常深,如果各位有看完,也順便看一下我底下的心得。

文中有講述東西兩方的思想教育,其實異曲同工,值得去看。

我本來是要以下面的文章討論陳為廷與林飛帆,卻寫到台灣教育問題,以下文長,無圖片,不喜歡的人可以直接上一頁唷~



【哈佛大學校長: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我一向認為,在美國的不少華人對美國精英教育的實質存在認識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逃避式的,就是覺得我們不去追求所謂的"成功",只要平平淡淡就好了。

這種價值觀無可厚非,但似乎過於消極,而且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現實世界無時無刻不處在競爭中,不僅華人和美國人之間存在隱形的競爭,在華人孩子和印度裔孩子也存在潛在的競爭。

當不少華裔發現印度裔精英在日益佔據IT行業的管理層職位和人事部門,華裔精英卻一味"靠技術吃飯"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思考,第二代華裔是否應該以更積極的,當仁不讓的姿態參與到這種生存和發展的競爭中。

第二種誤區看似積極,但是對成功的定義卻過度地侷限於中國傳統的"出人頭地",一窩峰追求名校和熱門("有用的")專業,卻未必真正瞭解名校的核心精神價值。

在筆者看來,美國精英教育的靈魂是精神層面的。這並不是說,學術訓練不重要,學術訓練當然重要,而且其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它終究是一種"訓練",而容易被忽視的,恰恰是精英教育中對人的精神和思想緩慢和無形的熏陶。
換句話說,這可以稱為美國式的"思想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常常是"觸及靈魂深處"的。

2015年7月31日的《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如何智慧地生活"(How to Live Wisely)。文章的作者Richard J.Light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他在文章中說,在哈佛大學,一些學院院長和教授發起設立了一門沒有學分的課程,叫"反思你的人生"(Reflecting on Your Life)。

這門課有三次討論,每次90分鐘,選課的大學本科一年紀新生被分入小組,每組12人。教授們的理念是希望學生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什麼叫過一種好的人生?什麼叫做快樂的人生?什麼是富有成效的人生?假如學生提供的答案相互衝突,又將如何進一步思考這些想法?

學生們將思考,他們計畫如何用大學時光來一步步回答這些問題。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大學新生系統地反思個人生活的諸多方面,然後把這些思考和發現與在校園裡的實際行為聯繫起來。

學生們首先被要求列一個表,寫出他們打算如何度過大學時光,再列另一個表,以備將來對照,並回答自己平時的作為和目標是否吻合。

另一個自測方式叫"廣度和深度練習",讓學生假定,如果他/她要在特別精通某一件事和同時擅長多種事情上選擇,將何去何從?

在"核心價值練習"中,學生被要求在一張紙上寫下25個關鍵詞,例如"尊嚴","愛","名聲","家庭","優異","財富"和"智慧"。

學生需要圈出5個最能代表他們個人認同的核心價值的單詞,然後思考,假如這些價值之間相互衝突,將如何解決。例如,想做一個繁忙的外科醫生,又想做一個有很多孩子的父親,這可能是一種矛盾的局面。

哈佛教授們也使用了那個網上流傳很廣的,關於一個一輩子釣魚的漁夫和一個富商的故事。和我們所熟悉的版本(商人建議漁夫把生意做大,上市,發大財,然後回來釣魚曬太陽,漁夫反問: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不同,在哈佛教授的敘事中,商人認為把生意做大的漁夫可以用自己的財富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可以幫助貧困兒童,而不僅僅是曬太陽。

這個故事也引起了學生們對於人生價值的熱烈辯論。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Richard J.Light教授問學生:"請告訴我今年內發生的一件,你對它的想法產生了改變的事。"

很多回答都體現相當程度的內省——introspection.三年以後,同一批學生被回訪,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這些討論具有相當的價值,是把大學變成具有轉折意義的人生體驗的關鍵一步。

從上面這些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美國精英教育的核心在於,除了提供一流的軟硬件設施和環境供學生自由而嚴謹地學習研究以外,更包括一種對人生進行全盤規劃和思考的內省教育。

這是因為,精英是對社會承擔責任的一群人,他們在堅實的學術訓練之外,還必須對自我有清醒的認識,學會如何思考和處理專業領域以外的,涉及個人內心平衡,價值選擇,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問題。

純粹學術訓練意義上的教育,每一個普通的州立大學都可以提供,雖然水平可能不及常春藤大學,但上述的這種帶有哲理性和思辯性的課程和這種教學理念,就筆者的經驗來看,只存在於私立大學的精英教育中。

這樣的教育對中國人來說真的很陌生嗎?顯然不是。

假如排除高度體制化的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學術"訓練",上述這些美式內省教育和中國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和實踐有很大的重疊。孔子所讚賞的那種"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態度,正定義了他所理解的人生快樂。

"廣度和深度練習"對應孔子對"博"和"約"二者關係的討論。孔子在討論"仁"和"禮"的關係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也正是在回答當兩個核心價值產生衝突的時候如何取捨。

至於漁夫的寓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兩種情形也有相通之處,都涉及自我完善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

把日常行為記錄下來對照檢查,類似中國在宋明理學興起以後的"功過格"。對introspection(內省)的強調,事實上也並沒有超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範圍。

不同時代中西精英教育之間的高度疊合並不令人奇怪,恰恰說明不同的社會對於精英的期待和培養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要求未來的社會精英和領導者從青年時代開始就過一種認真負責,有理想和目標,關懷社會,心智平衡,而且不斷自省的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兩者都帶有某種准宗教的氣息。唯一的區別,在於孔子時代沒有現代學科和專業,因此,對這部分精英——即"君子"——的期待是"君子不器",即不從事具體的技術工作,只關注大的社會政治議題,從現代眼光看,這當然是有弊端的。

另一方面,當代中西方的大學教育都已經極大地偏向器物和技術層面,一般的大學培養學生的方式越來越接近大規模批發畢業生的職業培訓所,完全忽視了大學所應當具有的鼓勵學生重視內心生活,甚至重塑人生觀的功能。

真正屬於精英的人文和素質教育,不是隨時展示的才藝,也不是通向高薪工作的途徑,而是指向一種長遠的人生境界,倡導一種回向內心的生活方式,要求一個個體對其目標和價值觀做自我拷問和自我回答,並對自我與世界關係進行不斷反思和調適。

這樣的人生才不是盲目和隨波逐流的人生。我認為,只有把這個精神面向和學術訓練完美結合,所謂的精英教育和"名校",才真正具有追求的價值。



屋主心得:

我曾經在巴哈跟某人辯論,至於辯論內容是什麼我也不清楚了,只記得途中我講了一句話─「台灣大學教育沒導入真正的哲學與藝術思維是非常令人惋惜的」,而我在小學與國中之際看了許多偏現代的理學思想,有《了凡四訓》、忘記哪一版本的《新論語》、好幾本南懷瑾大師的著作,一開始看似懂非懂,但多次看即使不解其文字,但其意已慢慢刻入你的心中,造就我在許多想法上不是過於奇葩不然就是過於前驅,當然現在也是。



其實大學的本質應該是種高深的學術研究(文藝復興中後期),並非所謂現代的「賺錢手段」,當初做學術研究的人都是具有高度宗教哲學信仰的憎侶和修士,但後來為了「學術自由」之目的才逐漸脫離宗教的限制,可是並非完全割捨了宗教本身含有的救世、關懷、大愛、回饋社會等精神存在,又因歐洲17、18、19乃至20世紀不斷的戰爭與競爭下,才幾乎完全著重於技術層面,其實追朔本質應該要有很大的部分在於精神層面,所以反觀台灣的大學(國外不甚清楚),四年來除了本科系之學術外,還學些了甚麼?

我們除了通識課程之外,非學術性的指標口號就剩下這三項「課業、社團、愛情」,其本意在於「人際」,並非單純只是朋友或女朋友關係,而是在過程中學習社會上、辦公室間、與陌生人、各類人士等之交流,慢慢在這之中培養成熟的人與人間應對進退,如果你不懂其重要性的話,我就舉個極端相反例子:「鄭傑」,就可以讓你了解,當然鄭傑的背景因素龐大這邊就不做考慮。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大學只是選了有興趣的專業領域和時間較多、較自由的高中,如果你不認同我說的話,就想想看自己四年的時間如何應用就可窺知你的心態,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包括我)都沒有正確的認知所謂上了大學的意義,也沒充分把握住這人生基石,所以有太多的人學畢之後仍不斷補習、考證照、進修、迷茫未來,才在那邊思考自己想走甚麼樣的道路..(我身邊太多例子)。



其根本原因之一在教育系統上的崩壞,即使「德、智、體、群、美」是並列缺一不可的五育,但台灣仍只重於「智」育,更何況重於「智」的模式是要你「知」很多,而非論述、批判、思考、探究等核心價值,造就今日許多人在針對議題上只剩「批判」而非「思考、探究再論述」,大致可歸功於一直以來的黨國教育留下來的教育系統,以下就邁入我想講的重點。



在歷史事實上我並非要醜化過去教育系統的舊守,有非常多的東西以現代思維上幾乎可冠上「惡」的稱呼,其實許多歷史行為都會有這個模式「有→沒有→有→沒有~~~」的概念,就像陰陽調和一樣,總要互相露臉平衡,舉例來說周有封建、秦而郡縣、西漢封王爾後七國,每一朝代會循前朝之敗筆來提醒自己,致使清朝李富孫針對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徒知前世之害,而不知前世之為利者大。既昧前世之利而不知後世之為害更深。」的道理。



所以說中國國民黨就把中共當初在抗戰期間練兵帶村的那一套抄襲過來,在台灣實施了社會教育、軍事教育、學校教育的改造,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黨國思想教育,以現代理解的話就像是洗腦差不多的東西,其實可從國小到高中的課本內容就可略知一二,除了灌輸大量知識外,與思想沾上邊的差不多就是國文課的歷史名人著作(例:滿江紅、出師表、五柳先生傳、愛蓮說、正氣歌)及《論語》、《朱子治家格言》、《詩經》..等,這些作品都有共同點,就是「修身養性」、「為君子之道」、「對國家忠肝義膽及救亡圖存的心態」,這些何嘗不為國家所希望的人民思想,在任何國家舉世皆然,我們不必怪就於「洗腦」一途,問題在於何為真正的得利者與得利後的使用,政治的問題就不深論了。



那在擺脫國民黨洗腦的教育體制下(例:教官功能淡化),我們的教育到底要教甚麼? 各位有沒有思考過,從小到大,國中的國、英、數、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社(公民+地理+歷史)到高中的國、英、數、地理、歷史、公民、化學、物理、地科、生物...等科目,學那麼多到底為了甚麼?



如果我以後做了一位銀行員,我要知道錢公輔的《義田記》幹嘛? 我學了一莫耳分子量是6.02x10^23是為了甚麼? 了解英法百年戰爭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又能幫我甚麼東西。在傳統的技職學校中除了基本社會與自然常識外,並不會教導那麼多的東西,而多偏重在技術上的實用技能,那為什麼會有通稱的一般高中及菁英大學的概念?



一般高中及菁英大學本來就是給少數前端10~20%的人所就讀的,也就是朱立倫最近講的:「不該讓7、80%的人去陪2、30%的菁英一起考試」,那菁英學生學了那麼多就很菁英? 那很屌嗎? 菁英的目的? 所以這邊讓我慢慢說起淵源及現今的繆誤。



西方的高等(菁英)教育中一直強調全人或者可以說「通識」的概念,是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例如達文西不只是畫家也是天文學家、數學家、音樂家更是個建築師等多種頭銜存在,就如我前面所說的一樣,而近代高等教育的思想雛型都是從文藝復興所延續下來的,這些通識的概念不只是說你當了物理學者也要當其他領域的專家,其更甚於思想的全面,一個人有廣闊領域的思維與自己專業學術的結合是非常強大的(美國大學博士文憑只會發"哲學博士"),這邊的概念就會比較模糊,這就像賈伯斯發現顯示器與電腦的結合可以帶動個人電腦的產生,會是未來的商機,乃至影響全世界,從這邊可以了解他不只懂電機,也了解設計、產業、社會發展等多種不太能分門別類的概念。



另一角度來看「通識」,就如我轉貼的內容所提到,是一種身心非常健全、積極、正向的價值,是種內心收斂與蓬勃發展的境界,致力追求自我「全人」也致力追求世界的美好(關懷、救濟、大愛..等),算是種自我哲學的成長、追求及實踐,所以「通識」教育下的人在做決斷與思考時會更全面、更深入核心,這也就是與一般人的主要差別。



所以回頭思考,大學入學考試之所以要考全部的科目(指考不算),在於大學本來就是給予少數「全人」所進來的,也就是泛稱的「菁英」,即使他所進的系所與部分科目幾乎毫無關係,也就是高等教育下所要求「通才」的真正概念,而通常真正培養出的「菁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換句話說就是現今的十二年國教下的時間,而早期台灣一黨獨大的情況下,很多菁英都是黨資助所栽培出來的,例如:宋楚瑜、許信良、李登輝、馬英九、林洋港。



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到菁英教育的兩個重點:金錢與時間,首先談論一下金錢好了,國外的一流大學大多都是私立機構,尤其是西方的大學,例如: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及劍橋大學(半私半公),私立學校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貴,事實也是如此,一年耗費數百萬以上不足為奇,因為他本來就是適用於「有錢人」就讀的,當然還有許多類型的獎學金資助與各領域的天才進去,也有補助三代沒上過大學或者貧困家庭直接入學的各種「多元制度」,不一定是說有錢人就能讀或者沒錢人就不能讀,其實在早期社會能讀書、受各種才能栽培的人就是生活較好的家庭,像台灣部分私立國高中遭戲稱貴族學校也算部分屬實,但在台灣貴族學校的存在仍有其他意義。



另一重點就是時間,不管是教育還是栽培,或是大家喜歡說的洗腦都是需要時間的,時間是不亞於金錢的昂貴成本,貧窮家庭是擔負不了長達12年的投資在孩子身上,所以才有後來的九年國教、十二年國教等制度,而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來看,大多都是擬菁英的制度下執行(只考慮一般國高中),也就是說你被當作一個菁英受教育,及時你從沒這樣想過、也未曾想要當個菁英,卻花費了國高中六年和大學四年的時間在不喜歡的事物上,浪費了近整整十年,也因此這問題反應到了「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要幹甚麼,隨便選研究所」、「大學或研究所讀完才知道不喜歡這條路,又花時間和金錢補習及考證照」等寫照,也就是教育制度上的極大問題。



總的來說,初始的菁英教育就是在社會有貧富或貴賤之階級的狀況下成立,有可能是現代的資產階級,也有數百年前沙皇時代的貴族與平民階級,包括五十年前國民黨培育下的菁英們都是如此(也有只靠自己的人,例:陳水扁),在正確的菁英教育下,對剛結束戰亂或者開發中國家都是很有效的,如三、四十年前的台灣,一來百廢待舉、二來受過深造的人無不對國家發展與興盛有所渴望及積極,因此教育下帶來的回饋價值就非常高,這也是國家資源不足下的「先行結果」,而教育帶來的回饋那麼高,擴大教育人口也勢在必行了。



另一問題就是現在的教育失去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階級流動」,這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近代菁英教育別於數百年前的菁英教育模式,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促進階級流動」,貧苦家庭能因孩子讀書有成而擺脫經濟困境(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因為如此台灣的確開始蓬勃發展,人民素質與動能都大量提升,進一步連串的政治改革,但也造就現今許多家長要求孩子當醫生或者律師的主要原因(思想仍停留在舊時代),也是現今教改頻頻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數的人對於教育的想法仍停留在原始的「公平性」的概念,同樣的教育條件、同樣的考試內容、同樣的評分標準,同樣的依評分去選擇學校,而這些都不符合現代的「階級流動」的概念,我們太多的人依舊在孰優孰劣的想法去分配學生、包括我們自己的未來,而十二年國教本質是讓清寒學生能受教育,但教育模式卻仍停在四十年前以上的體制,我們的社會卻已經過了資訊革命的時代,國家的資源也不像以前那麼困窘、而富有菁英的人下一代卻更菁英與富有,十二年國教卻製造出更多徬徨的年輕人,WHY ???



我們再回頭看北歐與美國皆已導入「多元教育」,其中很大的理念在「因材施教」,另一簡單的說法就是「豎立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進而引道出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不但能有健康的心靈,孩子個體獨立性高、也能了解其他同濟間的個別優秀之處,在團隊合作上互相補足,培養出團隊合作的能力,反觀台灣的教育...「齊頭式平等」,仍停留在孰優孰劣的上下多元分配,技職、商專及沒聽過的大學的學生就像「被淘汰」一樣,被錯誤的方式去分配學校....這有是現今主要的教育敗筆。



再者大多孩子沒辦法體認到此制度下該學習的東西為何,畢業之後不但書讀不好又毫無技能,長期就學導致家庭經濟不良,貧困家庭惡續循環,尤其是讀書能力中間及偏下層之學生,大多不會被高經濟價值之社會個體有所需求,而富有家庭許多不乏上一代是菁英、成功之人士,即使沒有家財萬貫,也能送孩子出補習、才藝(這很重要,這就是豎立個體獨特性),而家財萬貫的就更牛逼了,即使孩子在台灣是會鬧事或者功課墊底都不用擔心,直接從小送出國,尤其是大陸、新加坡、香港、英國、美國或日本,會依家庭商業往來決定,不然就是主英語國家,再來就是歐洲和日本,十年的期間喝喝洋墨水、會一口流利的外語、在國外又有經驗,只要學習個特殊專長,回台灣再由家庭安排或者給予資金自行打天下,都較輕鬆與順遂。



不但沒有經濟壓力、又因特殊的成長經驗,相對於其他在台灣書讀得不上不下的學生,更顯得獨特性高,沒有受台灣傳統教育的荼毒、不會因書讀不好而自我框架,反而闖過國外數年更顯自信與獨立,人脈有、金錢有、獨特性高等優勢,造就社會階級流動越來越差,不過也有相反的例子拉,例:余祥銓....,總而言之台灣教育不只是制度上的大問題、更是於整體對教育的觀念過於腐舊,無法去接受真正的「多元」,仍抱著虛假的「公平性」,致使教改寸步難行,改得亂七八糟、各種外力過多.....實屬悲哀。



結:
雖然打了那麼多字,但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是我本來想講的東西,畢竟原本是針對大學的思想教育去做討論,無奈扯到教育制度..(笑),而我也懶得繼續打下去了,認真寫就要再去翻資料越寫越多,真的要數萬字真的不誇張,還是即時停止就好.....,而且我並沒有針對我講的觀念去細說,因此對部分很了解教育的人可能會覺得有些唬爛,還請另外指教瞜~~

小弟我之後會看這本舊書,想去更深地去瞭解台灣教育的癥結及民主制度下又該何去何從~~~~~~~~~~~。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301286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3 篇留言

小熊娃娃
同意!教育是國家的根本。
我認為『瑞士技職體系』可以當作下一步的解答,之前有輾轉看到這方面的資訊,
他們企業和培養的配合好流暢。
社會對專業人士的尊重好自然。

在瑞士不會看不起任何技職專業的孩子。
反倒大人會鼓勵孩子去學習自己想做的事。
為專業做準備,而不是浪費時間得應付相反的方向。
比方:飯店,他們會產學結合的直接去實習,
直接飯店現場、上菜,精緻擺盤,對廚師對侍者,告訴你為什麼,
只要決定了方向,國小畢業國中開始進行,正是人生學習的精華時段,
各種多元的工藝大師相當強悍。
(鐘錶、巧克力&etc)

覺得台灣的小朋友相當心酸,
讓我想到練法師拜託不用點力量快點智力豪嗎?
技能點都分散在各個不同領域。
開始的太慢。
人家在打王你只能站著嘎懶。XD
完全噴掉人生最寶貴的時間去應付考試,太可惜
扭曲教育下的孩子真辛苦。
不曉得要怎麼改善這頭慢吞吞的大牛。
然後小朋友們跟大家都不熟,也不認識自己,也沒時間熟。
這樣真的好嗎?

鼓勵小朋友們從認識自己開始:)

感謝紅樹林的好資訊分享!

11-22 01:34

紅樹林
我以前就是這樣教育下長大,那時就有自覺台灣的教育不該這樣,只是無能為力,大多的時間都在自哀於課業問題

我一直覺得去學技職體系的學生,不該是「書讀不好的學生」的前提下去分配的,而是「多元選擇」下學生獨立去思考出來的選擇,讓每項技能都有他的專業性與獨特性或者它的不可取代性,讓技職學生提早入社會進行回饋與自立自強,而精英的學生則投入更多的時間繼續去深造,多去了解更廣泛與全面的知識,才會有遠見、有思想,再回饋整體社會。

感謝閱覽~11-22 18:00
萊特Light
就像之前的某個小故事

一個猶太人在某個小鎮開了加油站 賺了大錢
另外一個猶太人在加油站旁邊開了旅館 也賺大錢
又有一個猶太人 在旅館旁邊開了紀念品店 也賺大錢
再來一個猶太人 在紀念品店旁邊開電影院 還是賺大錢
最後一個猶太人 在電影院旁邊開了餐館 就這樣小鎮的經濟蒸蒸日上

然後有一個中國人在小鎮開了一個加油站
又來了一個中國人在小鎮開了一個加油站
還來了一個中國人在小鎮開了一個加油站
再來了一個中國人在小鎮開了一個加油站
最後來了一個中國人在小鎮開了一個加油站
然後全部都沒賺到錢

11-22 01:56

紅樹林
哈哈~這真的是神比喻,台灣人和對岸真的是這樣,都一窩蜂去做一樣的事,然後就把整個產業給做濫,永遠都做不長遠...一方面短視近利,另一方面真的是教育出來的人太笨了11-22 17:51
萊特Light
另外一方面就真的是因為國外都在因材施教 所以就算是同一個學校 同一個班出來的學生 每個人能做的事情都不一樣 哪像亞洲都是單一職業目標的課程XDDD 每個學校都教出一個只知道開加油站的人 就會變成那樣啦~

11-22 17:59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7喜歡★kj23bb5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達人專欄] 白箱─描繪... 後一篇:十四篇動畫心得懶人包(上...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ilove487奇幻小說連載中
《克蘇魯的黎明》0671.蛇人第一王國伐盧希亞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0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