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從上次組了富士美1/700的大和,不只軍艦,各種模型的鬥魂都燃燒了XDD
看到喜歡的就想組組看,跑了市區各個模型店逛。最近還想買台田宮98年出的YZF-R1來試試
這台R1是97年款的,不過我比較喜歡09年的型(在台灣看到的實車也是09年的多,聲浪超棒
),但貌似市售車種新車款不多,最近12年出的Ducati 1199對於機車模型新手來說還算太難吧?嘛,從舊模組起再說吧~
題外話到此,切入軍艦模型正題!
5月託老姊在東京買的富士美艦Next系列屬新手向,不用上膠也不用上色就能組成,而且細緻度也沒話說。今年WF,艦Next要出1/350島風和1/700武藏,沒意外的話武藏是買定了
組完之後擺在櫃裡當然都會和其他公仔一樣,每次看上去都會很滿足,尤其自己組的模型更是如此。然後再加上有玩戰艦世界的關係,看戰艦在海上航行的姿態實在霸氣,雖然戰艦已經從舞台上落幕,不過巨大無比的艦身和猛烈的火炮依舊是那難掩的浪漫。
本身也常逛對岸模型論壇,時常也有神人po上自改遙控船,一般市售遙控船幾乎都是玩具船居多,幾千塊就能買到的那種快艇之類的,鮮少有那種又精緻又可動的遙控艦艇。
印象中有些模型廠有自己出過軍艦模型+遙控設備成套賣的,不過非常少,而且價格昂貴。
例如這艘日模(ニチモ)1/200的大和號,價格逼近四萬大關,但是品質絕對沒話說。
看這銷魂航姿
所以才促使很多玩家自己"靜改動",也就是靜態改動態。
台灣玩船的相較於玩飛機、玩車的比較少,最近才找到一家在台中有賣航模的實體店面,還沒親自去光顧而已,所以這次計畫的所有物品都是網購來的。
爬了文,適合新手改裝的就是1/350比例的船,當然1/700的也有人做過,但是比例空間太小,很難放。所以改裝比例最多都是1/350、1/200以上。(當然價格也因比例或品牌成正比
這次選定的,牌子叫三角號手,小號手的副牌,價位低,品質不如號手好,而且密合度差。但對於靜改動來說這個是好物,做好可以很好,做壞了也不心疼。畢竟剛入坑一開始就拿田宮的來改,改壞的話兩千多塊就這麼輕易噴了。
1/350的美國名艦,密蘇里號,1945年停在東京灣,麥帥等同盟國代表在艦上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受降艦。
當然,她更有名的事蹟(?)是在2012年打爆來犯的外星人XDD
和1/700的大和,果真小巫見大巫。不過現實比起來的話,愛荷華級是歷史上最長的戰艦,而大和級則是最大戰艦。
三角號手很多系列都喜歡附電動設備,可不是遙控設備。
也就是說,附給你馬達、齒輪組、船軸。自備四顆一號電池後裝上去,利用可變電阻的調節來控制電流大小,進而控制前進速度。
那實際功能是甚麼呢?
就是只會前進而已,所以這台你要玩請在自家浴缸玩,拿去外面放的話,如脫韁野馬,慢走不送。很顯然的,我買船是來玩的,不是放生用的!
開始船體大建,因為這可不是免上膠免上色,所以又購置了漆料。
雖然說零件也是很小,但比起更小的1/700還是比較不傷眼
假組一下,砲塔轉向是底部卡榫,依緊實度可調整轉向順暢度
上色經驗不多,這次上色還算滿意,努力爬文學技巧的回報,這次筆塗參考1945年的迷彩
配色參考,甲板藍色部分也是依照Field Blue+White,3:2比例調製
敝人非考證黨,所以上色部分也不是完全正確,例如砲管使用Metallic Gray而不是Gun Metal,還有船身本來要用海軍藍噴漆,不過找了許多間模型店沒有賣而作罷,但目前塗裝已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即可,更精實的上色等日後累積經驗吧。
甲板+艦橋上色完成
其他地方沿用原模型成色,而說到組合度還真的歷經折磨
,畢竟組過的模型都是MIJ而非MIC,很多地方要自己再修邊才能完全密合上膠,有的地方還超誇張的一直用銼刀磨掉,果然日廠還是不會有這類品質上的問題。
整體上來說細緻度可接受,眼尖的人大概看的出來一號主砲前的防空機砲座方向錯誤,是因為密合度太差果斷把卡榫剪斷整台黏上
動力組套件到貨了,台灣拍賣找不到相關材料或者規格不合,所以只好透過淘寶買了,所以代購過來花點時間,這也是為甚麼此次大建計畫需耗時這麼久,因為這次八成的材料都是淘寶代購來的,特別找了作工評價好的模型坊,所以東西有一定品質。
主要有銅質軸套、四顆馬達(附馬達固定架,180電機,因應愛荷華級是4軸動力)、銅質舵(雙舵)、四顆金屬聯軸器、30cm不鏽鋼軸若干,舵機拉桿與夾頭、人字架。
為了安裝套件,所以船底開始進行加工,例如原本突出要給原齒輪、馬達組鎖螺絲固定的地方都拆掉,這邊是可以用打磨機用更漂亮些,不過能省費用則省,用底下那隻斜口鉗搞定,效果也不算差。旁邊那電池和保留,可以放遙控設備固定使用。
中間兩根軸套未開孔,跟老爸借了電鑽再加買2mm~5mm鑽頭來鑽孔,兩側人字架固定的孔也是鑽出來的。最外側的孔要再磨到完全平行,否則原本的方向會影響。軸套、船軸、馬達大概抓個位置固定。正負極焊上0.1u電容,主要防止極端操作時失控產生火花。
確認後,軸套和人字架就上AB膠固定了,另外,
AB膠真的臭.到.爆!不過固定就屬它最合適,依照時效來操作,時效過了就會慢慢凝固直到完全變硬,既防水又能穩穩牢固,後面的舵套忘記買,所以拔了原本塑膠的人字架來用,孔徑還算吻合。
遙控套組到貨,這邊都是台灣拍賣網買的。
主要有2.4G三通道遙控器(附兩個接收器)、320A防水電變、銀燕9g舵機、2s 2200mAh鋰電池、平衡充電器和低電壓警報器。
八成賣家記錯了,原本說電池要指名JST插頭的(右邊電變上那個白色的插頭),它給我寄成T插頭(如圖紅色插頭),跑了一趟電子材料行買了兩種的公母頭回來自己做轉接。
連接處上了熱縮套管會安全一點。
再來動力組焊接,左二正極和右二負極焊在一起,剩下同理,再用順便買的香蕉公插頭接上,畢竟電變上正負極是用香蕉母插頭連接。
船內側用AB塑鋼土做水密,其實本來有想用模型補土,不過量不夠,不如買塑鋼土划算點。
船槳用模型本身自己的塑膠螺旋槳,但葉片處仍要打磨一下效率才會比較好,左是打磨前,右是打磨後。
原本的不鏽鋼軸因為運送途中有一點彎曲,所以又在沒屋頂重新買一套不鏽鋼軸置換,動力組設備安裝完成。
舵機也安裝後第一次下水測試漏水狀況,動力、舵機正常運轉,軸套處有小隙縫沒補到,漏一點水進去了。
第二次下水,原漏水狀況改善,甲板+上層建築安置後吃水尚淺,正常來說水平面應該要與吃水線平行,需要再增加配重,這樣急速轉彎也才比較穩。還有吃水線部分還是有點漏水情況,要再補強,不過目前情況,這小妮子已經可以開心溜搭了
第二次水密完成,也是首航前狀態,不過不是模型補土的關係,所以旁邊處理比較難。
桅杆部分超級受難XDD 後面那隻在RC化之前就不小心弄斷好幾次,然後也是出模問題,拿到模型的時候就已經歪了(
)所以歪了也不在意這麼多了,旗杆撞斷兩次,然後是水貼關係,有破掉一次,後來在用備份國旗黏上去
偵察機的海軍藍,也是因為沒買到噴漆,最後決定買了相近的Royal Blue琺瑯漆替代
船尾顯得粗糙一點,後段甲板沒黏合是因為內部機械零件要做保養,不能黏死,還好航行時不會注意到那接合縫,塑鋼土水密後的痕跡要重新上色,不過成功首航前先擱置。再來是艦名和舷號之後要做防水。
後續還有配重所以電變、接收器還沒黏死,如圖可以看到有個顯示7.25的地方,那就是低電壓警報器,接在電池的充電頭上就能動作,可以自行設置低電壓警報,低於指定電壓就會狂叫XD,你就知道要把船開回來,不然沒電停在湖中央就等著跳下去救船了
9/27,趕在颱風前首航!!!
Action Stations!
4顆180電機的馬達在下水前也許覺得會不會動力太強,但其實下水後全功率運行,剛好是戰艦巡航的速度,不然太快就不像戰艦啦!XDD(雖然密蘇里最大可到33節,在那時候是超快的戰艦了
首航同行的朋友也有做一台亞利桑那,現實在珍珠港,這兩位也停在一起呢,不過亞利桑那在水下沉眠著,密蘇里則是在後方靜靜守護。
(最後方是卡爾文森號)
更新重新噴漆、配重、試航影片(10/09)
船側、艦底紅分別用田宮TS-32、TS-33重新上色,雖然近看還是看得出痕跡(未上補土),不過瑕不掩瑜。這也是頭一次噴漆,上完漆之後遮蓋膠有留殘膠,可能買到年久的膠帶@@,隨即用一 般膠帶把殘膠去除
這次買了三條配重塊,分別再從船首船尾進行配重
不過三條配完之後還是差水線一點點,於是自己隨手拿了9v電池和3號電池先墊著XD,日後再買額外配重塊
第二次航行前也自製一個方便攜帶的船箱XDD,拿組合床的紙箱加工而成,不然用手拿久手會痠w
內裝簡易,之後再用海綿加裝防震吧,現在只是用網購書送的空氣袋而已
第二次出擊!
配重到水線位置,果然真實許多哪
若是下次能再RC大建第二艘或許會來一台雷伊泰灣海戰時的武藏吧,深色甲板的戰艦很有特色,而密蘇里這種海軍藍更顯得出U.S.Navy的獨特性和美感
最後,上航行影片,拍攝技巧不佳敬請見諒,而且還是一邊拍攝一邊控制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