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34 GP

被嚴重誤解 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實含義

作者:靜之│2015-09-15 19:06:56│巴幣:104│人氣:47132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  
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
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
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
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節選


------------------------------------------------------------
全文


在探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孝的本質,及孝的目的和意義。

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聖人的寥寥數語,道明了孝的本質、目的、以及意義。


一、孝的本質

「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說,孝的本質在於仁德。一個遵從孝道的人,一定是個有仁德的人;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一定不會遵從孝道。由此可知,一個內心失之仁德的人,其無論對父母和先人表現的多麼孝敬,如給父母拜夀、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此是說,遵從孝道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如果身體受到毀傷,會令父母傷心難過。因此,人們愛惜身體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皮囊,而是在於培養自己的仁德之心,進一步說,就是要自重自愛,等等。


   
二、孝道的目的

孔子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此是說,遵從孝道在於使自己成為有道德、被後人所學習和效仿的聖賢;「母因數貴」,這樣也等於彰顯了父母的德行,這才是孝的最終目的。

通過這個道理也可以得知,一個人如果敗道傷德、違法犯罪、臭名昭著,其無論把父母照顧和奉養的多麼好,給先人的墳墓修的多麼豪華,也不能算做孝。


三、孝道的意義

孝的意義在於「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無德不立。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出賣國家和民族的漢奸;對於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只知吃喝




四、孝道的境界

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對此,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對於天子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意思是說,人們能夠以天下為家,視天下民眾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樣,加以恭敬和愛戴,而不敢怨恨和輕慢;通過仁德教化百姓,並成為天下所有人學習的典范,這就是天子(聖人、明君)之孝。也就是說,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眾生為孝道的。

對於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此是說,作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貪心和非分之舉(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能干偷雞摸狗、違反法律的事情),要勤儉持家,孝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也就是說,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孝養父母為孝道的。

盡管每個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從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去除私欲,順乎天理。因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難以做到的。


常人是以生兒育女,每日和家人在一起,滿足家庭成員的私欲為孝道的。君子則不然,孔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此是說,君子所遵從的孝道,並非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懷天下,仁慈博愛,把天下所有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為這種孝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的仁慈和博愛,而不會變得自私和狹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

如果人人遵從這樣的孝道,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會再有戰爭和矛盾沖突,如此天下一家,人類社會也就實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們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維護某種狹隘的私利,那麼,這種孝道就違背了聖人的思想,此不僅不能稱為孝,反而是一種罪惡。


綜上所述,孝道實是個人立身處世、成聖成賢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

下面進入今天的重點,探討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有人卻偏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96266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12 篇留言

兔二:滾你奶奶的
這篇是你的小論文嗎?

09-15 19:12

靜之
不是,是轉的,不過我歷史課打算寫關於金紙的小論文。09-15 19:17
小魚兒諸葛亮
謎底全都解開了XD

09-15 19:13

兔二:滾你奶奶的
  類似斷章取義的問題,我在看鈕先鍾的《孫子三論》也有發現。在肯定孫子價值的證據方面,他在引用荀子的議兵篇中的孫子思想時,卻省略後文對孫子的批評。

  會發現這件事情,是為了寫推甄研究所的論文,做了荀子和孫子的對比,引用相關文獻時,發現紐老師犯了這項「十分明顯」的錯誤。但看起來這類問題並不少見,就連對孟子的研究都有。

09-15 19:28

兔二:滾你奶奶的
總之,這類問題就是「偏離原典」,而後人往往懶得看原典(課本就僅是一種節選),沒選到,就忽略了。

09-15 19:36

銥微歐
厲害

09-15 20:57

熱血硬派
沒有子嗣 ,到自己這代絕子絕孫 ,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 。而作者扯出什麼地痞流氓的 ,根本強辯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並沒有說有後就是大孝了好嗎!

03-16 23:29

鴨子 (๑•ت•๑)
無後這兩字在解讀上其實有數種說法,但若以書寫來說,未盡後輩所該有的本份理應不該寫成「無後」,他有更多可以替換的詞句,而不會用可能致人誤會的「無後」,因為孟子中出現的第二個「無後」為孟子稱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但這句解釋是有爭議的,有讚美說,有批判說等,但明確這個無後是指後代,而非指未盡後輩本份這部份倒無爭議,所以當同一部著作中用兩個「無後」,若另一個與前者並非同義,則其一必選用別的詞句代替已免造成誤解,而不會有對於兩個無後有不同解法這情事。況「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的「為」,若以《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中的「為」字解,則變成舜「為了」不犯「無後」,對比後方再幫瞬說話稱君子以為猶告也,這不能說說不通

02-10 14:12


說得太好了 借轉貼 甘溫喔 ><

03-11 15:14

黑米BR
中文常以「三」做「多」解,因此不孝有三解釋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反而才沒有問題。倒是後世的東漢趙歧為了硬將「無後」套用成「沒有後代」,硬是用世俗觀念瞎定義了「三種不孝」,包括第二種說得好像不當官(祿仕)就是種不孝般,導致後來糟糕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惡習。趙祚的註解,明顯已經脫離孔孟學說的中心思想,而偏向幫助君權更穩定統治國家的意圖。反之,若將無後解釋成「不盡後輩本分」,能涵蓋的範圍就大了,並且也更符合儒家「合乎禮」的思想。
.
至於「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根據近代考證,並非指沒有後代,而更偏向指「家道中落,無後人祭祀」之意。首先,「其無後乎」如果解釋成斷子絕孫如同咒罵,很難想像是以仁為本的孔子會說的話;再者,禮記中孔子有解釋他認為「作俑」是不仁且浪費的行為。而作俑者,基本是統治階級才有能力做的事情,而這些人最怕的就是「家道中落」。因此「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無後也並非是沒有後代之意,而整句是「作俑鋪張的這些貴族,豈能奢望後代能長享祚命?」
.
順便再提個醒: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解釋為「會沒有後代」,同樣還是東漢的趙歧。因此上面有人用「始作俑者」來證明「不孝有三」的無後含意,根本就是「用趙歧來證明趙歧自己」。

07-04 17:17

不想取名字
我對無後兩字沒意見,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

問題在於孟子/萬章上,孟子很明顯講這段無後為大的話不是為了什麼有後無後的問題,而是為了娶妻的問題
雖然告知父母是一種孝順
但父母不喜歡我,不喜歡我的太太,那就儘量別告訴他們太太的事好了。因為我要有後代,這才是緊要的事﹑不讓父母生氣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

重點根本不放在有後還是無後

所以後來幾百年的家長都拿這句話來逼迫人要娶妻生子本來就是有問題的
因為說這段話的中心點是在於舜本身想娶妻,所以不想告訴父母,告之則不得

換個方向來說,就是如果我喜歡一個女孩子,家長身後有人,有人祭祀灑掃,這才是緊要的,而不是說以大孝的名義,像現在電視劇演的,你娶她,就是不孝云云。

簡單來說就是,這是孟子教晚輩回長輩的話,不是教家長懟年輕人的話。
看書不要斷章取義阿..

07-06 20:54

不想取名字
補充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這已經算很白話了,字義上沒什麼問題

孟子本來就不是會講愚忠愚孝的人,所以後面朝代君王包括現代,都很愛把孟子的東西只節一點來教,或扭曲,或無關痛癢,就是因為怕教多了會有逆反之心

孟子是很講個人思想的。

07-06 21:16

WOF
所以孟子是什麼東西?憑什麼定義孝不孝XD?

08-08 07:24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34喜歡★lijingzhi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看古人如此過節... 後一篇:你聽過儒家一言堂以外的聲...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happy545晚上好~
清潔打掃第六天....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0:56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