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臨摹、視點與意境

宵町ウヅキ | 2015-06-18 11:19:16 | 巴幣 6 | 人氣 408

自己的練拳參考資料

「永」字八法,是古代書法家練習楷書的運筆技法。「永」字有八筆: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捺,按各自的筆勢以八字概括為側、勒、弩(又作努)、趯、策、掠、啄、磔。這八筆是楷書基本筆劃,每筆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呼應,一氣呵成。
散點透視
西洋畫一般是採用「焦點透視」,它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了,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颶尺千里」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



移動視點的表現法
轉動視點法:
譬如我們前往台灣中部橫貫公路的九曲洞看山,若依西洋人的固定視點觀察,只能看到對面山壁的一小塊,若抬頭看到山頂後,依順時針的方向轉動,才能看到山頂至山腳及右右側,欲窺其全貌,只有用轉動視點法。郭熙的早春圖,畫家觀察景物的高度約在畫面中心的位置,距離畫面前景至少五十公尺以上,作轉動視點的觀察,才能涵蓋如此寬廣的視界。

左右移動視點:
長卷的山水畫最適宜表現山川掩映縈迴千里之趣,畫家遊歷山川時,乘坐車、船或騎馬、徒步邊走邊看,拮取山川中可以入畫的部分,綜合組織,重新布置剪裁而成。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此幅畫迤邐不絕的壯觀景色,即使用此種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移動視點法,將山水的全貌作詳細的俯察之後,利用心眼組成的新空間,還包含了時間的要素呢

三遠法
北宋郭熙三遠法的發現,解決了中國畫空間關係的處理,使構圖、色彩、空間等透視問題都同時得到解答,確立山水畫空間的準則。
1.高遠法:視點在水平線之下,好像自山下仰望山巔,有突兀之勢。這種透視法宜於表現高大雄偉、氣勢磅礡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2.深遠法:視點在水平線之上,好像由前景俯瞰後景,有重疊的感覺。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視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看見山後無窮無盡的景色。這種方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

3.平遠法:視點在水平線附近,好像由近景望遠景,有從容的感覺。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系。“平遠”所看到的對像,一般不甚高,多屬於山林藪澤,遠浦遙岑之類,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為常見。

「六遠」
闊遠:從近隔間相對,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山根岸邊,水波亙望而遙。近景是岸,中景是寬闊的水,遠景是山。

迷遠: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彷復不見者。“煙霧”與“野水”是“迷遠”的條件,而“不見”則是“迷遠”的特點。 “迷遠”與“深遠”的區別在於:前者不遠而不見,後者遠而可見。

幽遠: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近山,遠山,天候



七觀法
山水畫技法名。分為:步步看;面面觀;以大觀小(推遠看),以小觀大(拉近看);專一看;取移視;合「六遠」。「七觀」之法相互聯繫,在表現時,可有所側重。古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等,均可運用此法分析之。。



意境是指中國傳統繪畫通過對時空景象的描繪、對具體物象的描摹,在情與景的高度融會、物與我的相互觀照中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國畫中的山水畫意境之美離不開氣、韻、思、景、筆、墨,同時又關乎情與物的結合、意與境的搭配這兩個方面。

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北宋〕

富春山居圖 無用師卷 黄公望〔元〕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