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算是欠很久了
之前在電應版上答應某位巴友
會寫些關於筆電散熱方面的內容給他參考
結果這一拖... 我想大概有超過2個月吧 Orz"
趁這陣子稍微比較有空 就趕緊把這篇補上吧
這篇要介紹的內容
並不是筆電機體內部散熱模組的設計或性能這方面的東西
而是把重點放在 消費者在使用筆電的時候
該如何掌握自己筆電在運行下的溫度控制
以及 該如何保持筆電在運行中的散熱性
筆電跟一般桌上型主機一樣
機體內部的散熱 都需要仰賴內外部的空氣交換
當然桌上型主機如果改水冷之類就另當別論
在散熱仰賴空氣交換的前提下
確保散熱的最大重點
就是要確保筆電散熱系統的空氣 能夠良好地導入與導出
一般筆電的機殼設計 空氣都是從機體底部吸入 可參考下圖:
以V3-772G的機體底部為圖例
空氣吸入口在筆電底部偏右上角的位置
將筆電正放 使用中的時候 則是在偏左上角
還可以看到除了風扇附近以外
其他地方也有許多的通氣孔
這些通氣孔雖然不直接影響散熱
但目的也在於輔助機體內部的空氣交換
幾乎所有的筆電在機體底部都是如此設計
只差在風扇位置 與通氣孔的位置及數量上的不同
至於出風口則有從左側 右側 或是螢幕後側排出 三種類型:
左側:
出風口設計在左方的筆電 是最常見的類型
考慮到多數人的慣用手為右手
筆電在設計上大多會把光碟機設置在右方
出風口自然大多會設在左方
右側:
將出風口設置在右側的筆電較少見些通常是沒有光碟機的機型 比較可能搭配這樣的設計
螢幕後側:
將散熱出風口設置在筆電螢幕後方在這幾年越來越常看到
尤其電競機型採用此種設計的比例很高
這樣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
能夠不占用左右兩邊側的位置
讓左右兩側能有更多的空間去做硬體連接介面的設計
加上廢熱的排放位置離人體最遠 使用起來也會較為舒適
在知道空氣導入/導出的位置之後
要確保散熱最重要的事情
自然就是保持這些空氣出入口的暢通
能夠讓吸入口與排風口 有越大的空氣流動量 散熱狀態自然就越好
在吸入方面 為了確保空氣流量與暢通性
我個人強烈建議要把機體底部墊高
如果不想整台墊高的人 也可以選擇只墊高螢幕後側
大多數的筆電 空氣吸入口都會比較靠近螢幕後側的位置
至於想要整台墊高 要如何墊高最理想
我個人使用的方法是 用四個相同的寶特瓶蓋
對準機體底部的橡皮止滑點 把筆電的四個角墊高
曾經有網友跟我說: "用寶特瓶蓋會滑來滑去 很難用"
其實連寶特瓶蓋的選擇都是有學問的
請使用茶裏王濃韻系列的寶特瓶蓋
這個金色的瓶蓋到底特別在哪裡?為什麼要特別指定它?
因為這個瓶蓋的頂部有浮刻的"濃"字
凹凸不平的表面 能夠讓筆電機體底部的止滑橡皮確實地咬緊在瓶蓋上
四個角落都使用相同的瓶蓋 機體不會有搖晃不穩的問題
止滑橡皮也跟瓶蓋咬得很緊
如果在使用中想要移動筆電的位置 試著把筆電輕推平移
會發現整台筆電的的四個角會咬住瓶蓋一起在桌上移動 依然非常平穩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 由於筆電在桌面上的固定力不比止滑橡皮
要小心別太疏忽或粗魯 去大力拉動到筆電 發生讓筆電從桌上摔落的悲劇...
把筆電底部墊高有哪些好處? 簡單說明如下:
1.拉開筆電底部與桌面的距離
增加空氣在機體底部流動及吸入的空間 提升暢通性
2.桌面由於多少會累積灰塵的關係
空氣吸入口遠離桌面 能夠減少灰塵的吸入量
長期使用下來 對於機體內部散熱系統的積灰速度會有明顯的改善
3.讓機體的廢熱能夠釋放在空氣中 而不直接貼在桌面上
機體貼在桌面上 會導致廢熱堆積在桌面 不但降低散熱效果
還可能會因為桌面的高溫 發生一些慘案
例如 桌面下方的抽屜如果有放餅乾糖果巧克力之類的
很有可能免費獲得整抽屜的熱可可
或者 如果抽屜裡有統一發票 或是點數卡 這類用感熱紙製作的紙製品
處在高溫的環境下 約只要幾個星期 上面的印刷文字就會完全消失
至於散熱出風口的部分就比較簡單了
只要確保出風口附近不要有阻隔 東西也不要放在附近
讓熱風能夠順暢地導出到空氣中即可
如果在出風口附近放置金屬製品
在使用一段時間後 有可能會燙到難以拾取
塑膠製品更是有變形或融化的可能
在確保了機體空氣的良好流通之後
使用者接下來要留意的就是機體在運作時的溫度狀況了
準備一個監控機體內部溫度的程式是必要的
我本身是使用HWMonitor這個監控程式
在開啟後會看到的資料如下:
可以看到針對重點的硬體都有獨立標示出即時溫度/最低/最高 三項溫度數據
其中顯示卡的項目 只有在獨顯有運作的狀態下才會顯示
使用者在看這個溫度數據的時候
主要的重點要放在即時溫度這項上
這項數據代表著 你的筆電在運行一個程式
或是跑一個遊戲的時候 溫度的落點大多為多少度
而最大溫度 則代表你的筆電
在運作該程式或遊戲的時候 會偶發性地達到這個溫度數值
原因通常是因為硬體因應運作需要 在自動超頻時所造成的短暫高溫
若以玩遊戲為例
CPU跟顯示卡只要不超過70~75度 其實都是在安全輕鬆的範圍
但若是常態性地高達80度以上 恐怕就要注意些了
雖然還不至於過熱 但已有偏高溫的情況
若常態性地高達85甚至90度以上 就已經是進入危險範圍
建議使用者需要調整遊戲的特效設置
或是用其他方式去加強筆電的散熱
一般來說 單純玩遊戲 並不會把CPU跟顯示卡的效能都吃到滿檔
所以機體內部廢熱的生成通常有一個限度
要是一台筆電無法在這個條件下 將溫度控制在一個範圍內
要嘛就是這台筆電的硬體效能太低 承載不住這個遊戲的壓力
若是硬體效能明明夠強 則就是這台筆電的散熱真的不行
目前市面上的高效能筆電 散熱表現只要有中上以上的程度
基本上都不太容易發生遊戲時機體過熱的問題
而如果以跑程式為例
由於CPU運算吃重 熱度的生成相當可觀
很有可能導致機體內部長時間處於80~90度 甚至更高
有跑程式 或者是行動工作站需求的消費者
會建議在選購筆電時 就要挑選在極限散熱能力上表現較理想的機型
每台筆電的極限散熱能力都不同
可以參考網路上其他人分享的雙燒測試數據來做參考
一般如果在CPU與顯示卡雙燒的狀態下
機體能夠在95~100度之間 不發生明顯的硬體降頻 同時能穩定運作
則這台筆電就算是具備不錯的極限散熱能力
95~100度是一個極限值
當機體內部的溫度超過這個數字 甚至達到110度以上時
這個數字已經是相當危險的溫度了
長時間處在這樣的高溫之下 筆電的硬體壽命很有可能受到影響
大略地說明了筆電在使用時 針對溫度與散熱的注意事項之後
以下就來幾個簡單的Q&A 給大家一個參考吧
Q1:在選購筆電時 我該怎麼知道 一台筆電的散熱好或不好?
A1:除了可以事先在網路上參考其他消費者的使用心得以外
在勘驗實機時 也可以留意幾個小地方
通常機體尺寸與厚度較大的筆電 內部空間也較大 散熱性較好
而擁有兩個散熱出風口的筆電 可能是採用雙主體散熱系統
散熱表現通常也會比單個出風口的筆電要好
另外還可以留意出風口的散熱鰭片顏色
銀色通常是鋁合金製 金色通常是銅製 銅製的效果會比較理想
Q2:我在玩遊戲的時候 溫度總是很高 怎麼辦?
A2:先注意筆電的電源計畫是否已經設定為高效能模式 且已切換至獨顯運行
並確認本身的硬體效能 是否能負荷該遊戲的需求
若是硬體效能不足 導致負擔太重 可以嘗試降低遊戲設置
遊戲設置的要領 可參考我以前寫的"筆電遊戲效能最佳化設置"一文
而要是硬體效能明明足夠 各項設定也都調校無誤
則可能是這台筆電本身真的在散熱方面的表現較差
可以考慮用外在輔助的方式來加強散熱性
EX:拿電風扇在旁邊吹 開冷氣 添購散熱墊
Q3:建議使用散熱墊嗎? 如果我想買散熱墊 要買哪一種好?
A3:散熱墊的購買也是一門學問
有些品質差的散熱墊 那個風扇有轉跟沒轉沒差多少 還要多佔一個USB接孔
而散熱墊的設計也對於實際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散熱墊的風扇根本沒有吹到筆電底部的空氣吸入口
則不但對散熱沒有實質的幫助
還可能因為阻隔了空氣吸入口 妨礙了筆電原本的散熱功能
真的想購買散熱墊的人 我會建議購買下面這種類型:
這種的我稱之為 對症下藥型
這類散熱墊的好處是 風扇可以自由調整位置
可以因應每一台筆電底部不同的空氣吸入口位置來做調整
而散熱墊的面板由於有許多圓孔 也降低了熱度的阻礙 使廢熱能得到釋放的空間
再不然就選擇這種:
這種我稱之為 亂槍打鳥型整個筆電底部老子直接給你吹到爽 一網打盡 絕不漏失
Q4:筆電應該多久做一次內部散熱系統的清潔保養? 有哪邊提供這樣的服務?
A4:如果有依照我這篇文章所敘述的內容來使用筆電的話
一年做一到兩次清潔保養就足夠了
多數的筆電民間維修站都有提供這樣的服務 一次收費約200~500不等
官方服務據點也可以 在保固期限內 會視商品情況決定是否收費
過保後則跟民間維修站一樣會收取少許費用 收費標準每家廠牌有所不同
當然如果消費者本身具備一定的硬體知識及技術
也可以嘗試自行拆解筆電來進行保養維護
小刷子 風槍 散熱膏 酒精 這類的東西都屬於可能會用到的工具
部分品牌筆電 如微星 技嘉 CJS 在機體底部的拆解上比較簡便
想要DIY筆電內部清潔保養的人 這些品牌的筆電會是較方便的選擇
這篇文章就大致分享到這裡
希望每個筆電使用者
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
對於掌握自己的筆電狀態
都能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有任何問題或心得
也都歡迎隨時提出來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