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畢竟「魔佛妖聖凡」是較類似一種概念,本來也不打算只用在職業一途,所以總覺得還是多少再深入補遺一下,好來加深應用的層面。要應用的話,最簡單的就是兩件事:一者,看看有沒有和其他學說對應研究;二者,相互比對優劣常對。
備註:象限內容經反應後,發現當中存有BUG,目前不克更動,將另擇期修改。
象限:
以平面座四大象限來說的話,正與負的概念就在於當中是否存在著「變動」,定者為正、變者為負;而X軸則用以判定過程,Y軸用以判定主心。
第一象限的(+,+)是忘情佛者;
第二象限的(-, +)是無情聖者;
第三象限的(-,-)是縱情妖者;
第四象限的(+,-)是執情魔者;
原點(0,0)則是常情凡者。
(小畫家簡陋)
對稱:
而提到座標自然就會有要討論對稱的情況,所以又要分開討論以原點為對稱、以X軸為對稱、以Y點為對稱三種情況。
以原點為對稱的話,佛對妖、聖對魔,這是種「相異同質」的情況。
佛的主心是忘去一切,妖的主心是隨意而行,這兩者都很像是返璞歸真的感覺。但差異在佛是自然地忘光了一切,所以本來就是自由的;妖則是強烈地追求己意,所以任誰也改變不了妖要自由這點。
而聖的主心是遵循道德,魔的主心是執著一點,這兩者都存在者難以撼動的強烈執念。但差異在聖執的只是個大概念大方向,沒有一個明白的目的,為了更好可以把原先奉行的全部捨棄;魔執的則是一個具體的事情、目標、道路,為了這個執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即便意識到其他的方向更好、更正確,魔依舊會堅持原先的執。
以X軸為對稱的話,佛對魔、聖對妖,無庸置疑,這種情況明顯就是所謂的「相反對立」。
忘去一切的佛和執著一點的魔,不消說,這對立的太明顯了。心魔擾佛,佛因忘情而不動,遂證其道為佛;佛法渡魔,魔因執情而不變,遂證其道為魔。相互衝突、互相干擾;卻也相互證道、互相成就,沒有魔就沒有佛、沒有佛沒有魔,換句話說,兩兩拉鋸著的雙面概念,如果一方消失自然就不會拉鋸,沒有拉鋸定義自然就無法成立。
有著明確矜持的聖與完全放縱自我的妖,這等對立自也不需贅言,儒家也常稱小人為妖佞之輩,妖的想怎樣就怎樣概念也確實很接近孔子說的小人。聖者責妖人、妖人笑聖者,有著極端規範意識的聖,完全無法理解妖的不拘;有著強烈自由思想的妖,當然亦完全無法認同聖的矜持。比起魔佛的拉鋸,妖聖的對立更像是兩條平行線互看不順眼,看似衝突不斷,卻也沒由實際的交集。
以Y軸為對稱的話,佛對聖、魔對妖,本質明明其實不同,最終的評價卻相去不遠,這是「相似異質」。
佛的本質是超脫忘然,聖的本質是堅持道德,兩邊的出發點是明顯的不同。佛沒有特別去遵守什麼規範,只是順著自然而然回歸本真;聖有著強烈而嚴厲的規矩,不允許任何的觸犯,藉由嚴謹的制度教化將人己導向正途,但雙方的終極目標,雖然不能說完全一樣,卻也很接近,大同世界每人都純樸自在、遵守仁德,沒有多餘的欲想,這和佛多少相近,但卻是聖經由規範將之導成的。
魔的本質是執著不悔,妖的本質是奔放自在,要論本質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相反的兩個。不過要說觀感上,這兩者卻也很相像,為什麼?魔的執著到底,讓他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信氣魄;妖的渴求自由,讓他有跨越一切阻擋妨礙的理由信念。兩邊都是不可理喻的,兩邊都是想做就一定要做的,差別只有在魔想做的從來只由一個,妖可能下一秒又想做別的了,因此兩邊的表現出來的結果相去不遠。
佛洛伊德:
這五種基本上可以用在人格特質的判定上,正確來說大多數的人也就把他們用在人格定位上,那麼要說到人格的話,就絕對不能忽略佛洛伊德的理論,要套用的想當然耳是本自超三我。
本我,最原始的思緒,本能欲望之我,套用進去就是妖,因此可以得知,妖也很擅長避免痛苦,並追求自利的最大效益。
自我,意識與人格的執行,尊重外在感官也追求本身意志之我,套用進去就是凡,因此凡的調節與妥協性是相當高的。
超我,絕對的完美主義,徹底的道德意識之我,套用進去就是聖,因此聖其實對外在很留意,對於環境的變化相當敏感,外在改變可能仁德的基準就會改變。
看到這裡有發現沒有魔和佛嗎?很簡單,佛洛伊德是心理精神分析學家,會分析的當然是以人類社會為準,正常的人類社會裡很少會出現執著一點永不改變的魔和忘卻一切超然解脫的佛,所以佛洛伊德的理論無法完全定義這兩不正常的特質。
四大我意:
四大我意,忘自唯無四種境界,這也能應對到凡以外的四種,要說為什麼沒有凡的話,會用這四種我意的人,通常都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完備了,所以凡理所當然扣除。
聖對應忘我,忘我者,既然連我都忘掉,又有什麼存在?我之不存,千變萬化,一切都可忘,利用一切外物掌控四周環境,即為忘我。
魔對應自我,自我者,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為最高,天地一切都以自我為主,自我即天地,悉數都在那個我之下,即為自我。
妖對應唯我,唯我者,天地唯我,遂明心洞性,天地就是我、我就是天地,既然天地只有那個我獨存,那麼又何處不能理解?又何處不能自在?
佛對應無我,無我,最簡單解釋就是天人合一,我本無在,我本無存,所以天地本即我,我本即是天地。因為沒有了我,所以天地就是那個我。
比對:
難易方面:
凡→妖→聖→魔→佛。
平凡無奇所以最容易用;任意而唯次之;遵照規矩第三;萬死不悔的執著第四;拋執超塵的解脫最難,應該不需要再多加解釋吧。
實用方面:
聖→妖→魔→佛→凡。
聖是理性,完完全全按照規則計算而來,所以論及實用性,聖是最為完整的。
奔放自由,無論外在他人如何,只依照自己心情,能強能弱,缺點是必要時心情反而不好就完了。
執著唯一的魔,重點就是極端,沒半點妥協的空間,能活下來的其實只有少數,畢竟不生即死,不成功便成仁。
佛沒有執著,四大五蘊皆是空,事實上佛已經是種完美的象徵了,但完美是最悲慘的情況,到了完美,推演變化就毫無意義,所以扼殺了發展。
凡更不用說,他是根本尚未完整的狀態,要怎麼比?
進步方面:
凡→聖→魔→妖→佛。
凡尚未完整,因此充滿了可能性,但因為連完備的邊都不可能碰上,所以其實進步質很高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聖不斷的砥礪自己,不斷的追求更好更高的境界,以理性不斷計算不斷推演,一發現有錯或更好的方案就整個重頭來過,進步性比不上凡,卻是五種裡最有效率的。
魔的進步最大的問題在於不會主動,除非自己的目的受到阻礙,魔才會被動的去成長,不然那種一切在我之下的自信,是不會特地去精進自己的。
妖的話,因為太過自在了,要不要進步完全憑自己想不想,變率實在大到無法記錄的地步了,靠這種方式很難稱為真正的進步性。
佛的話,問題依舊在「完美」,完美沒有演算推導的價值,所以沒進步可言。
以上乃由個人主觀之結果,若有疑問、建議或當中有錯誤,歡迎討論,當然我不一定有時間回,有時間回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