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2 GP

認清世界現狀,解決問題

作者:Àikhùn龜台文│2015-03-20 23:01:26│巴幣:4│人氣:508
文章是為討論對象所著筆的,也有許多資料能參考,討論學習成長

===================================
好,我也不贅述太多
這運動不是沒有意義的要去為了什麼權力或利益而刻意顛覆人類數千年的生活
而是發現到了今日體制的不永續性的改變行動,而要改變要先認清今日世界的問題

債務就是錢,根據聯準會(私人銀行)發行的現代貨幣製造中寫了以準備金制度為準,以錢創造出錢,而因為是以借貸的方式產生必定要還出利息,然而該利息只有本金是還不出來的,所以為了不讓經濟崩潰只能越借越多,有趣的是,美國的舉債圖跟貨幣發行的圖如出一轍,債務就是錢,沒有債務就沒有錢,而在大蕭條中也已認證到這點了,必定會有人因還不出那不存在的錢而喪失生存能力,手中的每一分錢都是某人借某人的債

經濟運作的根基,是基於匱乏,當200年前人們打下了經濟學的基礎時依然因為技術的不足是個匱乏的世界,所以不管人類如何的資源充足,必定永遠無法富足,因為富足就是利益的敵人而今日人們的技術發達,為了維持人們持續消費,製造商使用計畫性報廢,這意味著高效率與永續性的物品是不在設計的考量之中,包含了手機鞋子衣服印表機到幾乎所有的物品都有計畫性報廢

有無發現沒做什麼物品就壞了?或是一過保固期沒多久效能就衰退甚至損毀?這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而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是承擔不起這種浪費的,包括糧食經聯合國統計人類生產了足夠140億人的糧食而今日仍有10億人處於飢餓當中,到其為了成長而成長的經濟模式造成的汙染及破壞,在一個正是匱乏增加了利潤,當自然或人為的匱乏對企業有利時,那意味著永續和富足是不會出現在社會之中,以匱乏為導向的世界是不可能終結戰爭和貧窮,科技也不可能持續發展也不能達到最高效率,更不用期望人類普遍會有真正的道德,如果一個問題存在而解決是沒有利益的,那在今日這問題就難以解決,綜觀環境破壞汙染劣質企業社會問題等,其根本就是不顧生命與環境的去謀取利益及創造匱乏,這就是你所稱的"節約"

沒有人性,只有人類行為,而人類行為正是受到環境影響,遺傳基因對於生物體如何回應環境有其貢獻,基因可能會影響個體能否應對特定環境挑戰的準備程度,一個實驗是把老鼠主管學習的基因蛋白給消除,而讓此老鼠在比一般實驗室受更多刺激的環境中成長,其表現與一般老鼠無異,而基因正是反應了當遇到環境時所應對的轉變能力,基因不控制你(頂多你的樣貌),而真正主導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正是生活的環境,而一個人正反映了他所成長的環境給他的價值,如果你有一個質量很好的大腦,而成長在納粹德國,那你會成為一個很棒的納粹份子,如果成長於猶太家庭,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猶太男孩

人們被灌輸必須為了勞動而生存,然而這阻礙了人類發展,把人類從苦差事中解放出來,剝削了他們,人類就業與科技發展形成直接競爭,嗯?科技無限上綱,我們有這種科技嗎?

這是關於今日科技的影片,眼見為憑

科技性失業紀錄片:(真)無薪工作時代 VS (偽)勞動換食時代 Will Work For Free on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關於激勵,在沒有金錢激勵下,這樣人們難道什麼都不會做嗎?
有個實驗是在探討金錢激勵,做了一個實驗是關於給越多錢給做簡單工作的人們,普遍錢越多會有更高的回報,但當來到要思考及複雜的工作時,給越多錢,反而做的更糟,這是由一群聯準會的經濟學家做的實驗,百思不得其解,想說換個匯率幣值較高的國家,結果也是一樣,激勵不是來自金錢,而是來自人們自身的創造

就是因為今日的系統的不永續性,才要改變,或者是在今日系統下有何其他解決的方式呢?歡迎提出來分享討論,畢竟我們都想要解決問題,我想你也是吧
====================================
時代精神的核心思想

1.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最重要的精神在於跳出慣性思考框架-回過頭去檢視我們賴以作為思考判斷基礎的假設、方法、根據等等是否合理正確,或者哪些基礎其實一開始就是錯的、或已經不適用了,卻未曾被探討過。愛因斯坦說:「我們無法用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維來找到答案。」

2.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人類已知最能夠對自然法則進行解析並預測的一套程序,它同時也是一項確實有效的工具,去幫助我們達成所想要的結果。科學不受個人主觀詮釋影響,客觀的反映真實世界,它所帶來的最重要啟示是:「人類不可能違反自然法則,我們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包括跟同樣遵循自然法則而運作的人類自身和諧共處。

3.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讓我們認識到自然界的結構:從原子、生物體、地球、到太陽系…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當中各個成員、層面之間彼此相互關聯。依據這項重要觀念,面對今天尤其人類文明危機這樣的大課題,更無法只從政治、經濟、或環保等面向單獨去著手,必須跨越並統合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最終才能發掘出問題的「系統性根源」。

時代精神運動所提倡的必要特點: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The Zeitgeist Movement Advocates:
1. 超越金融貨幣-市場體系
1. Moving out of the Monetary-Market system
2. 將重複性的枯燥勞動自動化
2. Automation of Repetitive Labor
3. 透過「系統理論」整合地球上的科技
3. Technological Unification of Earth via a Systems Approach
4. 「取得使用權」替代「財產所有權」
4. Access over Property
5. 自給自足、去中心化/區域化的城市及生產系統
5. Self-contained, Localized City & Production Systems
6. 將「科學方法」視為管理社會的方法論
6. Science as the Methodology for Social Governance
7. 從「競爭」的價値觀,轉變至「合/協作」的價值觀
7. Transition from a Competition Value Set to a Collaborative Value Set
8. 從「無限成長」,轉化成「穩態經濟」的模式
8. Transition from an Infinite Growth Paradigm to a Steady-State Economy
遵循自然法則的資源導向型經濟其核心內容:
The pillars of an NL/RBE:
- 非暴力原則,不論是身體上或心理上,皆不強迫或壓迫
- Non violence,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d non coercion
- 透過理性的共識,將科學方法應用至解決人類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上
- Scientific method for social concern achieved through rational consensus
- 透過「系統理論」來達「生物-心理-社會」三層面的永續和「動態平衡」以實現資源導向型經濟
- Bio-Psycho-social sustainability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through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achieve a Resource-Based Economy.
社會運作的基礎:
Society based on:
- 創造力/創意、共生原則、同理心
- Creativity, symbiosis and empathy
- 完全透明公開、所有的物資和資訊一定共享、免費及開源
- Full transparency, all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must be shared, free and open source
目標:
新的經濟模式,並非根據金錢的流動及其相關的連動,而是根據真正客觀的科學資源管理與分配。在策略上尋求能夠公正分配所有物資與服務的方法,以滿足全世界人類的需求,並同時確保最大化的環境永續性,並跨越世代的界限。
Goal:
A new economic model, based not on the movement of money and the dynamics associated; rather on truly objective scientific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Strategically seeking to enable an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all goods and servi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ire global human population, while ensuring maximum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ver generational time.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78336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8 篇留言

白白安
是我了我寫的嗎?真是受寵若驚。

好啦,基於你都邀文了,我想也寫些回應吧。

這看起來像是「技術統治主義」,據說流行於1932年間。

關於「貨幣」是債,嚴格來說,貨幣就是信用,人們相信他能換到黃金,
這就是他的原始狀態,20世紀之前它的本質就是這樣,只是金本位被廢除了,
而中央貨幣組織一直有保持它的價值,包括生活安定無戰亂,所以擠兌潮已經變成歷史。

所以,我比較好奇的是,廢除信用制度後,接下來有什麼替代選擇?
這比較會是我想知道的事情。換句話說,如果並沒有要主張廢除貨幣,
那為什麼還提這個影片呢?

至於我對貨幣的看法嗎,比較改善的方法,嗯,有很多的理論。不過在探討前,
叫中央銀行不要再刷鈔票事情應該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了。

至於人是環境造成的嗎?也似是而非,人應該是受限於環境演化而來的吧,
說跟基因無關?人類行為本質跟基因有關聯所以才有《演化心理學》,
這樣打翻不太好吧,還是我誤解了什麼,你有沒有相關文獻,最好還是知名學府的,
還有相同的事情,各個學科看法不一樣,例如我上述的演化心理學和心理學主張又不同了,
心理學也常常被笑,有一個超有梗的笑話,關於取樣的問題,下次再分享吧。

另外,數十億人處於挨餓中,這應該是非洲還有共產那邊吧,
各國人道救援一直都有,也有許多善心捐款,
不過都被獨裁者拿去買武器就是了。

至於中國,我相信改善不少了,不過不是共產黨英明,
只是他們放棄白痴的馬克斯主義。

接著,污染嗎?經濟學有提供方法啦,例如《京都協議》,
不過也不是每個經濟學家都認同就是了。

最後,我不認為有什麼浪費就對了,
過期食品丟棄只是企業預測錯誤所導致的,
而他們也是看數據的,一樣都數據,也很科學,
你們那套就比較準呢?比較不會浪費?

為什麼不能給窮人,因為窮人吃壞肚子也可以一狀告上法庭,
就這樣,很無奈,問政府吧。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畢竟我也不想花時間深入了解這個,
就像你會花時間研究經濟學是一樣道理。

之所以說他像共產主義,是因為裡面有很多都是共產主義老生常談。

好啦,聊天可以啦,就先這樣。

03-21 13:10

Àikhùn龜台文
嗯,貨幣是債是從今日的模式中推導出來的必然解果,透過當貸款人簽下名後就從貸款人的信用創造出錢來,搭配"準備金制度"及相關法規的配合,借的錢不是從別人身上來的,也不是從銀行家身上來的,而以此"造錢",假設有家新開的銀行以其現金111.12元存入中央銀行作為準備金,而此時來了第一個客戶需要1000元,按照儲備金比率,銀行能合法的憑空造出相當於中央銀行的儲備金,九倍的錢也就是1000元,其根據是貸款人償還貸款的承諾,這1000元並非從哪裡取出來而是銀行以信貸的方式輸入借貸人帳戶裡的嶄新的錢,借貸人以這筆貸款寫張支票來消費,而其賣方將其1000元存入他自己的銀行之中,與中央的準備金不同的是不能直接乘與久而是依比例拆開,可以製造出900元的新貸款,如那900元被第三方借出隨便存入哪個銀行,這900元就成了銀行第三次貸款的合法依據,這次是810元,每筆新的銀行存款都有無限次創造出稍有貸款的潛力,然而創造的錢若無存進銀行就中止了,一般來說每次造的錢都將被存入銀行,而準備金比率能一次一次的被重複使用,直到整個銀行體系中總和新增了接近10000元,這些新造的錢都是由債務產生,而整個造錢過程是由僅僅111.12元還原封不動地躺在中央銀行呢,這極大刺激讓銀行去挖掘更多筆存款以創造更多貸款,反過來讓人們認為貸款從存款來的假象,銀行本身是個封閉迴路,這銀行製造的信貸可被存在那銀行,反之也行,理論上在交易完全平等的世界,銀行運作的最終結果與所有操作在同一家銀行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存於中央銀行的111.12元可讓這家銀擁有從未擁有過的10000元利息,今日有95%的錢都是以此誕生出來,而因為那其不存在的利息,只能持續貸款好讓抵押率盡可能的低以維持社會經濟運作,但當已經負債時償還的方式怎麼會是借更多債呢?
結果就是數值無限上升的債務,在錢供應增加時,除現實與貿易總量以同樣速度增長,否則錢的價值將日益減少,相對的永久的經濟加速成長代表需要把自然資源轉換成垃圾,如果使用了一個永久加速發展的金融系統那整個社會就無法運行下去(資源有限)03-21 15:29
Àikhùn龜台文
最終是改變今日的經濟不永續性,供給與需求,如果供給過剩,那就不存在利潤,這就代表了今日世界需要維持匱乏,我們要問的是有無能力中止匱乏?而今日的能力早已能免於匱乏的危害,如這系統本質上是有問題的,那對系統修修補補肯定是行不通,需要完整的被替換掉

關於基因我之前的描述不完善,我以另個觀點來描述,遺傳基因對於生物體如何回應環境有其貢獻,基因可能會影響個體能否應對特定環境挑戰的準備程度

至於挨餓,台灣就有人挨餓了何須扯到非洲?汙染,有海洋汙染及你我正呼吸的霾害,環境破壞,全球暖化,人類今日只花了10年就超越了過去100年的融化速度,如果你會吃魚的話那你就必須要了解塑膠魚的事了,海洋中的塑膠和生物比已是6:1,我不見協議在一個利益導向的世界有何的改善,解決又無利益,那是無法實質解決問題才做出的解決問題方式

關於你所說的獨裁者,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經濟殺手的告白這書

今日的消費模式浪費了這些食物,有多少食物是在生產及出售的過程完全沒被運用
不是要吃不能吃的食物而是在生產的過程中能設計不致浪費且滿足人們的需求,那為何要使用一個浪費的模式?

The global food waste scandal
https://www.ted.com/talks/tristram_stuart_the_global_food_waste_scandal?embed=true

電燈泡之陰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SAyxy8Jvw

而這些浪費及經濟模式不就是造成今日環境問題而威脅到全體人們生存的主因嗎?

當然你也可以覺得今日世界的問題,環境破壞,一切都是很好很正常,不改變沒關係,但改變的第一步是要面對問題

03-21 15:29
Àikhùn龜台文
綜觀上述部份,今日系統是不可能停止印鈔的
我也整理出今日系統的三大問題

1.可用真實資源持續匱乏

為了刺激持續消費而不斷製造「人造匱乏」-大量浪費著自然資源-來帶動「經濟成長」,其中的「成本外部化」更加重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當各類資源及金錢(因債務金錢制度)更加匱乏時,社會越競爭,人們也更難去開放分享知識和技術,為了持續獲利企業也會試圖阻礙更先進科技成果的普及;居於統治地位的上層階級傾向使人民、消費者弱智化,再加上廉價勞動力競爭、血汗經濟如責任制、派遣制等等所導致的「低薪化」、因資源匱乏和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因債務金錢而不斷增長的「債務壓力」、因科技進步而帶來的「科技性失業」…,人們將花越來越多時間精力在工作賺錢上、或流落街頭,更造成人類潛力的巨大浪費…。直到種種人類需求的匱乏累積到下一次的極限,或許又將再次重蹈覆轍的以最終極的人造匱乏形式來滿足需求-「戰爭」。

(雖然許多時候賺錢的過程也會去生產物資、研發技術、提供教育…,但增加這些「真實資源」的優先性仍舊難以超越增加金錢收入本身-否則持續的財務虧損和負債最終都將使「增加真實資源」的事業無法再經營下去。今天「金錢系統」真正在鼓勵的是「增加個人的金錢資源」,不是「增加真實資源」。許多賺大錢的工作並不增加真實資源,只有消耗資源,但在「金錢系統」中,有錢卻意味著有更大的「權力」,能左右社會發展的走向…。)

03-21 15:46
Àikhùn龜台文
2.金錢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金錢正是在「可用真實資源匱乏」的環境下為了交易而存在的,當真實資源更加匱乏、又持續通貨膨脹金錢貶值-物價上漲,設法賺更多錢就越是迫切重要;再說金錢本身就是今天最有用的資源,它本來就會造成激烈競爭,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被設定為去幫股東們盡可能的持續獲利並創造最大利潤;當有更多的事物被商品化、法律也允許有更多金錢能夠做的事,錢的用途和權力就會越大;生活環境(家庭、學校、職場)越使人感受不到個人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就越容易受到廣告媒體等影響去依靠消費來填補「尊重需求」、甚至視為一種「自我實現」;社會越崇尚金錢財富,追逐金錢本身能獲得的「增強、獎勵」越大,就會鼓勵更多人對金錢及其所帶來的權力成癮-進而更加無視逐利行為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嚴重傷害;越有錢越能夠遠離不幸,當人們對社會越感到沒有安全感,就越可能去透過獲取更多的存款、或任何能夠生財的資產來滿足「安全需求」…。

3.安全需求永遠無法滿足

金錢及真實資源的匱乏導致了生存競爭;金錢與權力帶來的「階級化社會」使「尊重需求」因為「不平等」而無法滿足、使「生理需求」因為「貧窮」而無法滿足,這兩者產生了暴力及各種犯罪;當有人掌控著大量資源、金錢和權力,就會與其他沒有資源可用的人們形成族群對立-同理也可以套用到國家之間的對立-甚至弱勢族群之間也會因競爭或是受到操弄而分化對立;在一個競爭、得不到尊重、對立的社會裡,人們為了爭奪資源便會爾虞我詐;企業為了謀取暴利或還債而掩蓋涉及人體危害的環境污染及食品與日用品毒素相關訊息;還有科技進步帶來的失業及對舊產業構成的威脅…,這些都使得安全需求永遠無法滿足,而出現更多前面「四個提問」的回答中各種負面的「增加」和「保障」資源的方式並更加鞏固當前體制…於是又返回來加深安全需求的匱乏。

03-21 15:46
Àikhùn龜台文
從「需求層次理論」和「資源」的角度推導下來的結論:貨幣市場系統 思想從「哪些東西是資源」就已經存在認知偏誤,債務金錢制度與財富集中傾向又使得「金錢資源」永遠存在著匱乏…,最終導致「匱乏性」的「人類需求」永遠無法滿足,不斷在上圖的無限迴圈裡打轉,最差的結果就是文明毀滅。

持續創造匱乏的社會制度與思想是世界扭曲的根源。



自私、貪婪、競爭…並非人類固有的本性-行為動機由需求產生、匱乏的金錢則被視為滿足需求最重要的資源,不斷產生的「人類行為」就是我們必須盡量為自己著想、盡可能掌控更多的資源、必須為錢互相競爭…,而將人類帶向一個加深真實資源匱乏、道德淪喪的絕望世界…。直到我們看見另一端可以直接跳過「金錢」來更好的滿足各種需求的選擇:RBE。
03-21 15:52
Àikhùn龜台文
=方向=

經過前面的探討可以大致歸納出六個社會變革實踐的重點方向-朝著這些方向去前進,將能打破「金錢系統」問題的惡性循環,帶來人類文明真正本質上的轉變:

1.終結以債務為基礎的金錢制度

終結債務黑洞問題-在仍需使用到錢的時期,使創造金錢的制度不再必然產生債務無法還清的破產失敗者、不會因金錢資源永遠存在匱乏而使社會陷入無止境的生存競爭、經濟成長壓力、及更多不計其數接連而來的負面後果。

2.降低金錢的重要性

讓真實資源的增加和取得使用過程可以依賴越來越少的金錢支出,直到完全不需再用到錢,這時候人類就已經可以直接跳過金錢來取得各種資源,滿足需求。降低金錢的重要性就是在提升所有真實資源的重要地位,人造匱乏、成本外部化…也將漸漸失去意義,而不復存在了。

3.以電腦自動化機器大量取代人類勞動

這實際上也是在增加真實資源:人類的潛能、創造力、與個人時間-而這些正是創造出更多各種真實資源的關鍵,也是人類目前最需要的資源。再伴隨著更多資源越來越容易免費取得使用,人們進行自主學習、研究發明創新…都將不再受金錢因素所限。

4.建立更開放自願貢獻者參與的運作模式

社會上有無數熱心奉獻個人時間、知識技能為社會服務的各領域志工,讓社會制度本身為自願者提供充足的所需工具設備知識技術,能使自願者更能將個人潛能、創造力發揮在改善社會的自我實現理想上。提昇解決問題能力即相對降低問題難度,也將產生更高的征服問題的動機。

5.減少政治權力存在的必要性

開放政府資訊,將公開完整的資料數據經由開源軟體運算去得出合理可行的幾種最佳資源分配與運用方案、和各自的利弊得失,如此一來人們就能從中取得更好的共識並作決定,而漸漸不再需要執政者-使「政治-公共事務」不再是一個能夠讓個人從中取得金錢與權力資源的領域。這也將能夠確保社會轉型過程的順利,不會受到私人透過金錢與權力進行阻礙。

6.增加所有人的安全感

包括保障已經可以低價或免費取得的資源將不會再有匱乏的一天、縮小國內及國際間的貧富差距以減少犯罪和戰爭的威脅…。除了能使「匱乏性」的需求得到滿足,這也是在減少社會心理壓力並增加真實資源-包括創造力。
03-21 15:53
Àikhùn龜台文
另外關於替代的方案描述
Zeitgeist:Moving Forward:地球計劃
https://youtu.be/ouBB3yGiSlw?t=1h30m10s

如果覺得這太遠,也能從實踐方向開始看起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783966
03-21 16:09
白白安
我簡直看不下去,裡面我想要都提這麼一點點,其他都是影片,
是在考驗現在人接受非好萊塢式的影片極限嗎?

第一點,你無法否認,台灣沒飯吃的人已經大大減少了,
看看蔣中正時期蕃薯配飯,到現在菜市場、夜市、連鎖店的規模,
再看看歷史吧,十五世紀前歐洲人不是死於疾病要不就是餓死,
現在歐洲人生活,中產階級跟海地的中產階級,你去比較看看。

2.你一邊說貨幣有缺陷,另一邊卻沒說出替代方案,
難道不就是因為時代精神制度完美,所以你才批判現在的貨幣制度,
但沒有東西啊?時代精神的過渡時期貨幣要如何,未來要如何,
是該先升息還是請IMF、世界銀行先開個會?什麼什麼我都不知道,
我要系統性的論調,不是影片,好吧,如果我真的耐心你確定能回答我的疑問嗎?

3.環保問題就更是大哉問了,核能很環保啊,但有風險啊,
風力很環保啊,但是沒效率啊?水力、火力就不提了,有效率但很浪費不是嗎?
那,時代精神的替代是什麼?完美在哪裡?這不是我的專業,你丟到專業領域去請他們看看。
歐巴馬玉米燃料很環保啊,結果又被踢爆浪費食物跟不環保,都很科學,時代要我們信誰?

03-22 11:05

Àikhùn龜台文
你說的是,我們就需要探討為何會讓那十億人飢餓?
而另外的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能力不讓他們挨餓?這就需要改變
哪裡人挨餓不是重點,但有人無法滿足其生理需求
匱乏製造貧窮和戰爭到混亂及其生命和資源的浪費凋零,這就是問題

過渡時期,第一步是要減少人們對於貨幣的依賴,而這從共享經濟及開源相關價值觀傳遞開始,又或者是金融的改革從不以債務發行貨幣到無條件基本收入開始,不是馬上進入此價值觀的世界才開始過渡,而是先過渡才會進入此世界

環保問題,其一部份是中止其計畫報廢的行為轉而設計永續效率高的物品且容易升級及回收以確保資源的利用最大效率化且設計一個不會因為生產過剩導致浪費的經濟模式(參考地球計畫),不過在今日這些都是利益的敵人,今日來看的話就像是自造者運動、開放資源經濟,關於能源,這是技術層面,能參考第三次工業革命,以我接觸到的資訊及其未來人類的發展,我認為是其方向

這不是完美的社會模式,只有一直有比今日更好的模式,就像發明了一台相機不會說這是最棒的相機,只能說這是今日最好的相機,會遇到什麼問題也還不知道,沒辦法達到完美無瑕(有待後人證明,而我做我能做的事)

03-22 21:50
白白安
4.裡面有些理論問題可大了,這已經跟先今生物學有衝突了,
牛津大學知名教授、哈佛大學知名教授,都再三說基因本質就是「自私」,
因為為了生存,並且人類行為本質必定存在競爭,就好比打扮帥氣、漂亮,
追尋財富都是一種「自利」跟「性擇」行為,這些都有實證,時代有嗎?

在完美的時代天堂,難道就不存在性擇跟自利,如果組織不是拿著槍,
我保證一定都有,因為連拿著槍的共產主義,人們都還是有性擇行為跟自利行為了,
要不然隨隨便便就把人槍斃的法規是打哪來的?

志工為什麼願意耗費8小時以上或是以下站在崗位?蘇聯也說「各盡所能 各取所需」,
但你確定這樣的生產力夠嗎?你確定每個人愛來不來能解決嗎?
所以共產主義也說跟時代一樣的話,只是列寧、史達林拿著槍而已。

5.接著,志工會蓋時代所說的「超級高科技之城」嗎?
你又不廢除私有財產,你是要蓋到荒郊野外嗎?
那貨幣呢?你總得課稅吧?要是沒有貨幣,難道要靠志工情懷嗎?
(時代很擺明在貨幣這塊曖昧不清。)

大家都是志工,要是愛來不來怎麼辦?

6.時代聽說有做實驗,假如有,這些人一定是所謂的「離群組」,
也就是志同道合,而不是採樣各社會階級、種族、文化不同的人,
這個實驗說穿了沒有說服力。


隨便假設都很貼近現實,給一群人一筆錢,給他們工作,但跟他們說你是「志工」,
你可以愛來不來,期限為一年;並且跟有工作的做比較。

話說每個人一中大獎,第一件希望就是不工作,
答案就是根本不會來。興趣跟工作的差別,就像把快樂跟痛苦混成一塊一樣怪。
好比專業小說家跟業餘小說家一樣,要達到觀眾標準,專業小說家會愉快嗎?

還有很多很多,我懶得寫了。你先回答完我再看看。

03-22 11:05

Àikhùn龜台文
對,當然是為了要生存,這取決於我們要生存於什麼樣的環境,以今日的環境來看,是基於生活的匱乏,而此必定導致我們必須要自保要競爭要自利,基因給予我們回應環境的各種不同方式,如同我們人體每個細胞的DNA都是相同的,但為何會發展成不同的器官?就是受到的環境刺激不同

如果我們根絕了此匱乏並推廣充滿正向及合作的環境,何會產生此行為,要如何不受到任何環境影響而保有”天生”及其”自由意志”?如你和我在這討論必定是由於你學於環境中給你的知識而你認為要和我討論,假如自利和競證是天生的,要如何去解釋那些願意開放和分享的人們?像是提姆•柏納李和特斯拉到南丁格爾又或是陳樹菊等讓世界前進的人們呢(還是他們根本不是人,所以不會包含在人性自利競爭的觀點證實之中)人們不是要天生自利嗎?

我保證一定都有,因為連拿著槍的共產主義,人們都還是有性擇行為跟自利行為了

為何要自利跟競爭?源自於匱乏,而共產時代正是缺乏技術和其基本思想價值的匱乏時代,如果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又要維持共產社會(階級化集權管理)那必定要去逼迫使其服從
03-22 22:45
Àikhùn龜台文
但,還是好怕:「沒有人工作怎麼辦?」

怕什麼?問題重點究竟為何?到底在怕什麼?開始分析。

怕:
1.經濟學上的「搭便車」概念:即我工作,但其他人不工作,不勞而獲,我心理上的感受不爽。
2.沒有人工作,就沒有人提供生存的必要資源。

先從1.談起。

不爽別人搭便車不勞而獲,在道德上或直覺反應上看似站得住腳,但如果真的再深入探究到最根本的原因,不爽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別人搭便車就會不爽?真的只為了捍衛道德上的正當性而已嗎?為什麼我會有不爽的心理反應?追根究柢,其實最終仍不脫離「匱乏」這根源問題。

先假設地球上的69億多人都是搭便車者,而地球上唯一的生產者只有我,那麼就算我能生產只供我所需的生存必要資源(假設我是天才,有辦法自己完全獨自一人在孤立於69億多人的情況下,在社會中還能想辦法完全滿足身為人類最基本的食衣住行生存需求),那麼其他69億人這些只想不勞而獲的廢物搭便車者,為了活下去,必定會想盡辦法搶奪我的勞動成果,因為全地球上只有我能創造出能滿足食衣住行基本生存需求的勞動成果,那麼可預見我瞬間就會被秒殺,而我個人的那一丁點勞動成果,也會馬上被這69億多人瓜分掉。至於這69億人要如何瓜分我的勞動成果,是否會發動世界大戰,也是他們家的事了,而且也沒有討論的意義,因為我已經死了,後果怎樣對我而言都沒差了。
03-22 22:46
Àikhùn龜台文
於是,「69億多人搶奪我一人的僅有勞動成果(此成果能滿足食衣住行基本需求)」的這個下場,基本上就結果論及最終的後果而言,就是「匱乏」此根源問題的具體展現。因為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全地球唯一在工作且創造出滿足食衣住行基本需求勞動成果的人,就只有我一個,而我會因為我個人那一丁點少量的勞動成果而被秒殺,因為這種情況下能滿足全人類69億多人的勞動成果無疑是「匱乏的」,我一個人的勞動成果,很明顯只是杯水車薪,不可能滿足69億多人搭便車者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從邏輯上推斷,毫無疑問我當然心理上會因為被秒殺而不爽及不甘願。

問題描述完了,接下來如何解決?有辦法解決搭便車者的問題嗎?若以RBE以「富足」為出發點的思維方式,對「搭便車」這個問題,會是怎樣的想像?

開始設想解決辦法。在RBE中,因為充分運用了科技和科學方法,實現物質資源最大化的富足世界,那麼就算社會上真的存在者「搭便車者」,也不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運作,因為上面所舉的「全地球只有我一人是生產者,其他69億多人都是只想不勞而獲的廢物」,已經是最極端的想像,照正常的邏輯推斷,現實中不可能發生這種事,生產者不可能只有一個,再加上上述提及的資源最大化及RBE所提倡的各種解決方法和新價值觀,那麼就算「搭便車者」存在,數量也不會多到影響社會穩定運作的地步,因此「搭便車者」不會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況且,金融貨幣體系下,早就有成千上萬的「搭便車者」了,不是嗎?XD

例子:田僑仔、把玩著純粹數字遊戲卻毫無生產力的銀行家、華爾街肥貓(及之狼)、政客。上述這些所謂的「1%」,不早就是造成目前世界種種社會問題的「搭便車者」嗎?不斷壓榨99%的人,1%的人口數卻擁有超過40%的全球資源,形成NWO陰謀集團式的社會貧富二元對立現狀,所作所為與真正重要且有價值的實體經濟脫節,用金融貨幣體系的規則即將把人類帶到滅亡的境地,這些人若不是「搭便車者」、若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那麼到底誰才是「搭便車者」?難道這1%的人,真的就值得擁有超過40%的全球資源?他們的勞動成果,真的能對應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或天賦?真的有資格享有這些數量龐大的資源,在道德上真的100%是合理的嗎?
03-22 22:46
Àikhùn龜台文
而且還先不用談到RBE,就金融貨幣體系/資本主義下的現實世界中,早已有一個概念跟「搭便車」類似,那就是「專業分工」,即不需要人人都去當農夫(食)、裁縫師(衣)、建築師或建築工人(住)、汽車/機車/腳踏車工廠的工人(行),因為現在早就是專業分工且大部份依靠科技及自動化/機械化/電腦化的情況了。所以基本上,若認真說起來,你我每一個人,就是該受譴責的搭便車者,不是嗎?因為我們99%的人(除了野外生存專家或原始部落的人類,或任何能100%獨立生存並孤立於剩下69億多人的人類),都不是親自一個人就能滿足個人基本的食衣住行需求,我們都是在搭著別人的「專業/服務」這輛「便車」,不是嗎?而且我們真的能100%確信:「關於我的勞動成果和貢獻,我有100%的信心我值得搭別人的便車。」?

因此,「每一個人都100%一定要工作,才能解決搭便車的問題」的這種說法,跟上面舉的「全球僅一人工作」的狀況一樣,基本上也只是一種最極端的論述,從正常的邏輯上來說站不住腳,只存在完美的理論之中(而且就算現實中存在此問題,那解決方法為何?),也不符合現實,因為現實中還有RBE所說的「科技性失業」的問題,根本就不需要「全球70億人100%一定要工作」,而且老舊的資本主義和金融貨幣體系,也早就有「專業分工」這種類似「搭便車」概念的變體了。

03-22 22:50
Àikhùn龜台文
再來還有一種宗教唯心式的解決方式,即不論如何,只要懷著高貴的情操,那麼就算是搭便車者,也能體諒他們不計較,把自己的榜樣做出來就好並最終幫助他們回到正軌。姑且不論這種宗教唯心的方式是多麼不切實際還天真,這仍是一種可運用的方法。

所以結論是,與其糾結在「怕有人搭便車/怕有人不工作」的舊式思維框架中才會產生的問題,倒不如打造全新的思維模式和設想全新的價值觀和解決方案,以「富足/合作/分享」為根基,而不是被金融貨幣體系下「匱乏/競爭/壟斷」的擔心受怕而煩惱不已。人類也需要重新定義「工作」這兩個字,因為若按照傳統「製造商品和提供服務才算工作」的定義,那麼也並未解決「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中無限增長」的不永續老梗問題及科技性失業這個問題,因為「不搭便車=一定要工作」這種邏輯,就是要求不斷消耗資源。

再退一步來說,就算在目前生存壓力已大到不可思議的金融貨幣體系中,假設還是有那種「不論如何,毫無理由就是想一輩子搭便車的人」,那麼最典型的例子直覺上想到的一定是「乞丐」。

好,先承認世界上有這種純粹的廢物,其人生的目標和生存意義,毫無疑問就只有搭別人便車(再次用最極端的邏輯去設想,並假設這種「乞丐」不論從何種觀點,也不管任何理由和藉口,只能用「天生的廢物」這兩個字形容),那麼這種人在現實中的狀況是如何?可以看到,在生存壓力極為嚴苛的金融貨幣體系下,竟然還是有人膽敢不怕死挑戰一輩子搭別人的便車,但,社會有崩潰嗎?這種人的數量就全世界的人口比例而言,多嗎?會影響到整個人類文明的穩定運作嗎?我們能把社會上的重大問題,都推給這些人嗎?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問題,核心根源不是『人性』、不是『金錢系統』,而是『有這種只想搭便車的人』?」

03-22 22:50
Àikhùn龜台文
所以社會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有只想搭便車的人,就是因為「有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坐享其成的人。」那麼,社會問題究竟是誰造成的?如果是因為「不想做任何事的廢物」造成的,那麼這豈不是說:「因為什麼事都不想做,也沒有任何勞動成果,所以社會問題會因為什麼都不做還是會自己出現」?既然搭便車者是什麼事情/工作都不想做的廢物,那麼社會問題竟然會因為這些人憑空出現?這種邏輯豈不是狗屁不通,牛頭不對馬嘴?這種說法有理嗎?是不是搞錯了重點?

如果在生存壓力極為嚴酷的金融貨幣體系下,確實還有這種廢物搭便車者的存在,但社會竟然都還能運作下去,那麼顯然「怕搭便車者不工作」這種理由,不能構成反對RBE的充份理由,因為就算不能100%解決,即使在目前的金融貨幣體系下,這些人的存在也不是造成社會崩潰的決定性因素,更不用說以「資源極大化並提供給所有人,滿足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的RBE社會了,生存的壓力更小得多,就算存在著只想搭便車者,也能輕易解決這些人的生存壓力問題,並不會對RBE社會造成決定性的崩潰影響。
03-22 22:51
Àikhùn龜台文
所以綜上所述,「怕別人搭便車」,根源還是在於「怕搭便車者搶奪我的勞動成果,讓我死亡」這種「(生存必需)資源終究匱乏」的邏輯,但既然RBE要對治的就是這種匱乏帶來的恐懼,那麼就不是構成反對RBE的理由,頂多只能堅持認為RBE無法解決「匱乏」問題,但若要把此疑慮當成反對RBE的理由,那麼基本上也是搞錯重點,因為對治「匱乏」的治本方式,除了RBE提倡的「富足」之外,還有什麼呢?有一種可能會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去嘗試,而只打算一開始就否定掉,那麼解決方式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跑出來?如果只是在抱怨卻又不提出解決方法,那就是廢話和失敗主義的邏輯了。

1.談完了,接著談2.,但2.相對簡單。

延續1.中舉的「一人生產者」的例子,2.講的其實也還是「匱乏」的概念。

如果全球只有我一人是生產者,那麼當然資源必定是匱乏的,因為不足以分配給其他69億多人。所以當然會怕除了我以外,沒有人提供必要的生存資源。

但這裡要點出一個迷思,即「別人搭便車,我也想要跟著搭便車」這種邏輯是有漏洞的,不一定100%完全成立,但大多數人卻抱持著這種直覺式但不經深思的刻板印象來反對RBE,這就有問題。

先假設「我看到有人搭便車,所以我也會想搭便車。」這句話成立,那麼這豈不是說:有人當乞丐,所以我也想當乞丐?不否認有這種可能性,但若說這種「從眾心理」是絕對100%的不可逆真理,那人類早就滅亡了,這就跟上面所說一樣,不否認有100%只想搭便車者,但不會是造成社會崩潰的決定性因素,因為這種假設未免把人類看得太扁了,認為人類只能是整天只想無所事事的廢物。

03-22 22:52
Àikhùn龜台文
所以綜上所述,「怕別人搭便車」,根源還是在於「怕搭便車者搶奪我的勞動成果,讓我死亡」這種「(生存必需)資源終究匱乏」的邏輯,但既然RBE要對治的就是這種匱乏帶來的恐懼,那麼就不是構成反對RBE的理由,頂多只能堅持認為RBE無法解決「匱乏」問題,但若要把此疑慮當成反對RBE的理由,那麼基本上也是搞錯重點,因為對治「匱乏」的治本方式,除了RBE提倡的「富足」之外,還有什麼呢?有一種可能會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去嘗試,而只打算一開始就否定掉,那麼解決方式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跑出來?如果只是在抱怨卻又不提出解決方法,那就是廢話和失敗主義的邏輯了。

1.談完了,接著談2.,但2.相對簡單。

延續1.中舉的「一人生產者」的例子,2.講的其實也還是「匱乏」的概念。

如果全球只有我一人是生產者,那麼當然資源必定是匱乏的,因為不足以分配給其他69億多人。所以當然會怕除了我以外,沒有人提供必要的生存資源。

但這裡要點出一個迷思,即「別人搭便車,我也想要跟著搭便車」這種邏輯是有漏洞的,不一定100%完全成立,但大多數人卻抱持著這種直覺式但不經深思的刻板印象來反對RBE,這就有問題。

先假設「我看到有人搭便車,所以我也會想搭便車。」這句話成立,那麼這豈不是說:有人當乞丐,所以我也想當乞丐?不否認有這種可能性,但若說這種「從眾心理」是絕對100%的不可逆真理,那人類早就滅亡了,這就跟上面所說一樣,不否認有100%只想搭便車者,但不會是造成社會崩潰的決定性因素,因為這種假設未免把人類看得太扁了,認為人類只能是整天只想無所事事的廢物。

03-22 22:52
Àikhùn龜台文
而且從邏輯上來推理,這種假設也確實大有問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人生產者,而其他69億多人都是搭便車者的廢物,那麼想都不用想,這種人類文明大概明天就會崩潰,因為我明天就會被其他人幹掉,而這69億人也會因為消耗完我的勞動成果後,因為無所事事而在7天7夜之後就餓死渴死,而這些人在此過程中毫無反抗,因為仍是用最極端的設想,即這些人唯一會的事只有成為無所事事不想「工作」的廢物,連滿足「食」這個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不會去滿足,因為彼此都是只想搭便車者,所以沒有一個人會跳出來行動,只會什麼都不想做,只想奪取「我一人生產者」的勞動成果,但「我」在明天早就被秒殺了,所以7天7夜後這69億人只能餓死渴死,於是,人類文明只要在8天之內就會完全崩潰。

上面這段狂想,無疑不符常理邏輯,所以會懼怕「2.沒有人工作,就沒有人提供生存的必要資源。」這一點,在現實中也是站不住腳的,除非「人類竟然會願意只為了成為搭便車者而選擇整天無所事事,連生存下去的本能都寧願放棄」這一點為真。

最終總結:「沒有人工作怎麼辦?」,不論原因是因為「怕搭便車者」或「怕沒有人提供必要生存資源」兩者,基本上都是一體兩面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最深層的恐懼,即「資源匱乏」,而解決的方式只有透過RBE以科技將資源最大化並盡力滿足人類必要的生存需求(基本需求是底線,能做的事當然還有更多)並輔以全新的動機理論才能真正解決,而不是死守著「只有『工作』才是唯一做任何事情的動機」這種迷思,並需打破「別人當乞丐很爽可以不勞而獲,所以我也想當乞丐不勞而獲享受同樣的爽感,結果全人類最後都會是乞丐,而全人類在幾天過活就會全部活活餓死渴死,因為沒有人想去做事,只想搭便車,寧可餓死渴死都好,唯一不想做的事就是「工作」,即想辦法活下去」這種荒謬的狂想邏輯。
03-22 22:52
Àikhùn龜台文
私人財產在其價值觀之下(也要先有觀念才能達成)而在那世界大部份的物品都將是使用權取代所有權,像你說的其實蓋在荒地也可以啦,今日都已經有蓋在沙漠的城市了,貨幣用來衡量價值是存在於匱乏世界的工具而今日正是因為科技消除匱乏導致人們不斷製造人為匱乏,進而威脅了人類的基本生存和其資源

維納斯計畫(資源經濟導向)不是反對「所有權」,也不是主張人們什麼都不能擁有。事實上,全球性的資源導向型經濟消滅了法律和警察執法的需要,而且人們也沒有理由和需要去阻止別人擁有任何東西。

想更瞭解維納斯計畫倡議什麼的話,我們應該要從定義何謂「所有權」、「佔有」、「取得使用」開始。
「所有權」基本上是指你決定去永遠保留一樣事物。在維納斯計畫中,你當然可以選擇擁有一些東西,但我們主張需要時才「取得使用」大部份的物件是更好的選擇,因為不論對於個人和環境而言,都是較少的負擔。衣物,牙膏,藝術品、工藝品及傳家之寶這些東西,預期都應仍為由個人擁有。不過,任何花費過時間與精力,經歷過將自己所有東西從一間房屋搬到另一間公寓這過程的人,可能都已學習到這個重要的生命教訓和道理:「你擁有越多物品,越多物品就越擁有你。」

「佔有」是指你持有一樣物件直到你用完並滿足你的需求為止。最精彩的「佔有」例子可能就是在全球性的資源導向型經濟中,你所住的房屋。在提供給所有人的快速而且自由免費的交通中,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家園,你可以隨你的生活歷程自由地移動到每個地方然後安定下來。那些想要探索世界的人,在每個目的地都有超高科技的寓所等著他們。(他們想與身邊的人親密點的話,可以選擇高科技洋房,又或者想簡陋點的話,可以選擇帳篷。)在全球性的資源導向型經濟中的房屋是用最先進的物料建造,能容易更新至最新的科技水準,也能夠充份按照客製化的獨特個人需求來設計,還有當你想移動到其它地方的時候,房屋也可以被回收。在沒有金融貨幣體系的干擾,並將事物變得複雜的情況下,主張房屋「佔有權」比起現在強調對房屋的責任以及「所有權」來得更合理。
03-22 23:04
Àikhùn龜台文
「取得使用」是指能夠使用某物件目前最新的型號/樣式直到不需要使用的時候,包括能夠「按需在需要時」取得使用東西。一件容易壞掉故障,或者因科技發展、更新設計出現而很快就會過時的物件,取得使用比起所有權更加理想。用完東西就歸還回去然後換過新的,比起擁有一件物件但結果浪費掉了使用效率更好。

貨物將從城市中的中央配送中心輸送,人們可以用通訊設備召得,或者在需要使用該物品的地方就地取得。例如,滑雪小屋中會就地提供最好的滑雪板供人取得使用,直到回家之前,人們都可以使用它們,然後只要歸還即可。如果某人很享受這塊滑雪板,甚至決定帶它回家,這也絕對可以沒問題,只是這件新的收穫物就會成為他的存貨以及運輸負擔。然而,既然物品能夠總是隨時取得使用以及歸還,為什麼會有人想拿著東西到處跑,或者讓它躺在家中卻又不常使用?如果你就是能夠取得使用你需要的東西,例如相機或者滑雪板,那「擁有」它們就沒有意義了。另外,如果有人需要一套鼓或者大提琴以為了頻繁的練習、需要顏料用品或者其他常用工具,那麼他們總是選擇佔有也隨時歡迎。

總而言之,創造一個能夠「普遍讓所有人取得使用」物品的系統,遠遠更加人道及更能夠維持一個人的生存,因為其大幅減少了浪費以及冗餘物品,同時也能增加空間以及物品的使用效率。
03-22 23:05
Àikhùn龜台文
什麼對於時代精神運動實驗呢?不過我倒是知道有一個支持無條基本收錄的實驗能提供給你作參考,應該能回答你的想法

2009年5月的倫敦。一項包含了13位無家可歸遊民的小實驗展開了。他們是遊蕩在街頭的退役老兵。其中一些人一直睡在The Square Mile的冰冷瓷磚上,而這裡是超過40年的世界金融中心。這些老兵遊民的存在耗費了巨大的社會成本。警察治安管制、法律服務、醫療照護等等:這13位遊民老兵每年耗費了納稅人數十萬英鎊的社會成本。

那年春天,一個當地的慈善機構採用了一項激進的決定。這些街頭遊民老兵們將成為一項創新社會實驗的受益者。不再給他們食物券、不再有廚房裡的晚餐或偶爾才給他們的過夜住所庇護。這些人反而將得到顛覆性的援助:由納稅人所資助。他們每個人都將收到3千英鎊的現金,未附加任何的前提條件。這些人能自由決定要把這些錢花在哪裡。相關的諮詢服務也完全是自由選擇的。不再有刁難人的要求或問題。他們唯一必須回答的問題是:

「你覺得什麼才是對你好?」

園藝課程

「我對他們的回答沒有龐大的期待。」一位援助人員如此回憶道。

然而,這些無家可歸的遊民所展現出來的欲望,其結果是相當卑微的。一台電話、一本護照、一本字典--每位參與者都有自己關於什麼才是對其自身最好的想法。沒有人把他們的錢浪費在酗酒、毒品或賭博上。相反地,大部份的人對於花費自己所得到的金錢,都抱持著一種極端節儉的態度。平均而言,到了第一年的年底,只花了8百英鎊。
03-22 23:19
Àikhùn龜台文
Simon的生活透過運用這筆錢而天翻地覆。雖然對海洛因已成癮了20年,他最後仍成功戒毒並開始去上園藝課程。「在我的人生中,終於第一次每件事都順利進行。我感覺現在能做到一些事。」他如此說道。「我正想回家。我有兩位小孩。」

在此實驗開始之後經過一年,13位中有11位得到了居住的地方。他們獲得了住房、註冊了學校的教育、學習如何煮菜、得到使用毒品後的治療、拜訪了家人並訂定了未來的計畫。「我過去喜愛冰冷的天氣。」其中一位參與實驗的成員說道。「但現在我討厭了。」在有關權威當局數十年徒勞無功的拉扯、罰款與迫害之後,11名「惡名昭彰」的流浪漢終於搬離了街道。

花了多少錢?每年5萬英鎊,包括給援助人員的薪資。除了讓這11位成員浴火重生,這項計畫也節省了至少7倍的錢。甚至連《經濟學人》都下了這樣的結論:

「在無家可歸的遊民身上,最有效率的花錢方式可能就是直接把錢給他們。」

存在著聖誕老人

我們傾向於假設窮人沒有能力處理金錢。如果他們有任何錢,人們就會推測他們將把錢花在速食和便宜的啤酒上,而不是買水果或接受教育。這種思維的推論,助長了各式各樣的社會福利計畫、行政叢林、一大群計畫協調者與監督人員,最終造成了現代的福利國家。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們已提出各種提議來對抗利用詐騙的手段獲得補助與津貼的弊病。

人們必須「工作賺錢。」我們喜歡這樣想。在最近幾十年來,社會福利已用於未創造出足夠工作的勞動市場中。從「福利」再到「工作福利」是一種國際趨勢,伴隨著應徵義務性工作、罪犯為了回歸社會而實施的勞動服務、強制性參與「志願」工作等等。其潛藏的訊息如下:免費給錢會讓人們懶惰。

但實情並非如此。

讓我們看看Bernard Omandi。他已在露天礦場工作了好幾年,這是一處肯亞西部無法住人的地方。Bernard每天賺2美元,直到有一天早上,他收到一則不尋常的文字訊息。「當我看到訊息時,我整個人跳了起來。」他之後如此回憶。而且確實有跳起來的好理由:他的銀行帳戶剛剛有人存進了500美元。對Bernard而言,這筆錢的金額總數幾乎相當於他一整年的薪水。
03-22 23:19
Àikhùn龜台文
在幾個月過後,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在他的村莊附近走動。這就像每個人都中了頭獎一樣--但沒有人浪費錢。人們正修理他們的房子並創立小型企業。Bernard靠著到處駕駛他的Bajai Boxer,正在每天賺得6至9美元,而這是一部他用來載送當地居民的新摩托車。「這讓選擇權置於窮人們的手中,而不是我。」Michael Faye說道,他是GiveDirectly這個組織的共同創辦者,此組織協力促成了這椿美事。他也說:「事實上,我不認為我非常清楚窮人們需要什麼。」當Google看了他提供的資料,Google便立刻決定捐贈250萬美元。

Bernard與其村民同胞不是唯一的幸運兒。在2008年,烏干達政府發送了約400美元給幾乎1.2萬名介於16至35歲的年輕人。就是給金錢--而且沒有問任何問題。猜猜看接下來怎麼樣了?結果令人震驚。僅僅四年過後,年輕人的教育與創業投資就讓他們的收入增加了幾乎50%。他們被雇用的機會則增加了60%。

另一項烏干達的計畫是獎勵150美元給此國家北部的1.8萬名貧窮婦女。在這裡也一樣,她們的收入後來大幅上升。受到援助人員支援的婦女們稍微更有錢一些,但之後的計算證明了,若連援助人員的薪水也在這些婦女之間分發的話,那這項計畫將會更有效許多。

從世界各地而來的研究都達致相同的論點:免費給錢有幫助。免費給錢與下列的現象存在著關聯:犯罪減少、不平等也減少、較不會營養不良、嬰兒致死率與青少年懷孕率較低、較不會逃學、更高的學業完成率、更高的經濟成長與解放率。「窮人之所以窮的重大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經濟學家Charles Kenny如此乾巴巴地評論道,他是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研究員。「我們不應大大驚訝,其實給窮人錢就是減輕問題的極佳方式。」
03-22 23:20
Àikhùn龜台文
在2010年的成果報告「把錢給窮人就對了(Just Give Money to the Poor)」之中,從Brooks的世界貧窮研究機構(Brooks World Poverty Institute)而來的研究員,給出了大量灑錢的成功案例(這是一間設於曼徹斯特大學的一間獨立機構)。在那米比亞此國家中,營養不良、犯罪與逃學的程度分別下降了25%、42%與接近40%。在馬拉威,女孩與女人的學校註冊率上升了40%,不論是在有條件或無條件的設置下。從巴西到印度,從墨西哥到南非,免費給錢的計畫在過去的十年中已萌芽滋長。儘管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ium Development Goals)甚至並未提到這些計畫,但到了現在,在至少45個國家中,有超過1.1億個家庭受益於這些計畫。

研究員總結了此計畫的優點:(1)家家戶戶妥善利用金錢。(2)減少貧窮。(3)在收入、健康與稅收等方面的長期利益是非凡的。(4)在勞動力的供應上沒有負面影響--收到錢的人並未較少工作。(5)這項計畫反而能省下一大筆錢。所以當我們能就是給現金時,為何還要派送那些坐在休旅車內的高薪外國人?直接給錢也能減少腐敗官員海撈一筆的風險。免費給錢能刺激整個經濟:消費增加,導致更多的工作與更高的收入。

「貧窮基本上就是關於缺現金而已,這跟窮人愚笨無關。」作家Joseph Hanlon評論道。「如果你連靴子都沒有,你連靴帶都沒得拉。」

一個老想法

這種免費給錢的想法早就由一些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推廣過。湯瑪斯•摩爾(註:「烏托邦」一詞的發明者)在其著名的作品《烏托邦》一書(1516年)中曾夢想過這種概念。無數的經濟學家與哲學家,許多人都是諾貝爾獎得主,也跟著有樣學樣。此想法的支持者不能用政治光譜的角度去簡化:這種想法同時吸引了左翼與右翼的思想家。甚至連新自由主義的創立者,弗里德里希•海耶克與米爾頓•傅利曼都支持這種想法。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二十五章(1948年)也直接提及這個概念。
03-22 23:22
Àikhùn龜台文
即「無條件基本收入」。

這不只是在開發中國家或只給窮人幾年時間的錢--而是把免費的金錢視為每個人的基本人權。哲學家Philippe van Parijs稱其為「資本主義家至共產主義者」之路。每個月的零用錢,足夠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開銷,不論你是否好好花費這筆錢或甚至不論這筆錢是否為你應得的,都沒有任何的外在控制。沒有額外收費、補助或退款這些行政叢林--因為這些東西都要花上大量的成本。最多只是給老年人、失業者與殘障者一些額外的錢。

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就是時機已到的想法。

加拿大的Mincome實驗(加拿大版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ncome

在加拿大的Winnipeg地區的一間倉庫閣樓中,1千8百個箱子上正堆積著灰塵。這些箱子中都裝滿了各種資料--表格、圖表、報告、文稿--這些東西都來自於一個戰後歷史上最令人著迷的社會實驗之一:Mincome。

Evelyn Forget是曼尼托巴大學的教授,並在2004年聽到這個實驗。她花了5年的時間與加拿大的國家檔案館打官司以取得此實驗的文件材料。當她在2009年終於被允許進入館內的閣樓時,她幾乎不敢相信她的眼睛:這個檔案館儲藏了大量關於湯瑪斯•摩爾古老理想的應用資料。

在接近1千份的訪談資料中,其中1份塞在箱子裡的是關於Hugh與Doreen Henderson的資料。在35年前,當此實驗開始時,他的工作是一位學校的警衛並照顧著兩位小孩。生活對他們而言是艱困的。Doreen種植蔬菜,而且他們還額外養雞以為了確保每日的食物供應。
03-22 23:22
Àikhùn龜台文
有一天門鈴響了。兩位穿著西裝的人提出一個Henderson一家人無法拒絕的提議。「我們填寫了表格,然後他們想要看我們的收據。」Doreen如此回憶。從那個時刻起,金錢再也不是Henderson一家人的問題了。Hugh與Doreen收到了一筆Mincome--這是加拿大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實驗,也是一個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最大型實驗。

在1973年3月,曼尼托巴省的政府當局決定省下1千7百萬美元以執行這項計畫。這項實驗在Dauphin發生了,這是一個有著1.3萬名居民的小城市,就在Winnipeg的北方。在隔年的春天,研究員開始湧入此城市以監控此試驗的發展。經濟學家們追蹤人們的工作習慣、社會學家們檢視這項實驗對於家庭生活的影響,而人類學家則從事近距離的觀察,了解人們對於此計畫的個別回應。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控管必須確保沒有人的生活會降至貧窮線之下。實際上這就表示在Dauphin的約1千戶家庭(大約佔了總人口的30%),每個月都會收到一筆支票。對於五口之家的一戶家庭而言,這筆錢的總數相當於今日每年都得到1.8萬美元的收入(此數據已計入通貨膨脹的影響)。政府也不會再過問任何事情。

經過了四年,直到有一天新一輪的選舉破壞了整個計畫。新選上的保守黨政府不喜歡這項昂貴的實驗,因為這項實驗的資金來源是向加拿大的納稅者徵收高達75%的稅率。當結果變成甚至沒有足夠的錢來分析整個計畫結果的利弊得失時,此計畫的發起者決定整個實驗計畫都拾收打包起來,最後塞進1千8百個箱子內。

Dauphin的人們無奈又失望。在1974年此計畫開始時,Mincome這項試驗計畫被視為最後可能推行到加拿大全國之中。但現在似乎註定要被遺忘了。「反對Mincome的政府官員不想花更多錢分析這些實驗的資料,而且已表示出以下的想法:這沒有用。」 其中一位研究員如此回憶。「而那些贊成Mincome的人又會擔心,因為如果分析出來的資料結果是不可讓人支持的,那麼他們就等於會再浪費額外的1百萬美元在分析資料這件事上面,其立場會變得更為尷尬許多。」

03-22 23:22
Àikhùn龜台文
當Forget教授第一次聽到Mincome時,沒有人知道到底這個實驗的結果最終是如何。然而1970年也是Meidcare(即國家醫療保險制度)實施的那一年。國家醫療保險的檔案資料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給Forget教授,使其能比較Dauphin這個城市與鄰近的城鎮與其它的對照組。她花了三年的時間不斷持續地分析再分析,並達致相同的結論:

Mincome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從實驗到法律

「政客們害怕人們會停止工作,並害怕人們會生很多孩子以增加收入。」Forget教授如是說。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人們的平均結婚年齡上升了,而生育率則下降。Mincome的支持者有更佳的就學完成紀錄。而工作的總時數只減少了13%。負責養家活口的人幾乎沒有減少其工作時數,婦女們利用無條件基本收入度過好幾個月的產假空窗期,而年輕人則利用這筆錢額外學習新東西。

Forget教授最驚人的發現在於,人們去醫院的比率減少了8.5%。這等同於省下一大筆錢(在今日的美國,等於一年省下超過兩千億美元)。在幾年之後,家庭暴力比率與精神病也能看到改善。Mincome讓整個城鎮更為健康。無條件基本收入也能持續影響後代子孫,不論是以收入或健康的觀點來衡量皆然。

Dauphin是沒有貧窮問題的城鎮,也是北美洲五個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的其中之一。在此之前已有4個美國的計畫實施過。今日,幾乎無人知道美國在1960年代是多麼接近實施一個穩固的社會福利系統的境界,能夠與今日大部份的西歐國家互相匹敵比較。在1964年,美國的林登•詹森總統宣告了「對抗貧窮的戰爭」。民主黨與共和黨雄心勃勃,團結一致,從根本上改革社會的安全保障制度。但首先需要更多的測試。
03-22 23:23
Àikhùn龜台文
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北卡羅來納州、西雅圖與丹佛等地,美國投入了數千萬美元來測試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效果。這些試驗是美國首批大規模的社會實驗,並與各式各樣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分隔比較。當時的研究員正試著找出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1無條件基本收入會讓人們的工作時數顯著下降嗎?2.如果會讓工時明顯下降,那政府還能繼續負擔此計畫所需要的錢嗎?3.若政府真的無法負擔,會因此變得在政治上無法實現嗎?

答案是:1.不會2.能3.會

工時的下降從結果來看是有限的。「『懶惰』這個主張就是沒有被我們的研究發現所支持。」丹佛實驗的主要資料分析者這樣說。「沒有任何地方出現唱衰者所預測的大規模失敗。」平均而言,每間家庭的工時下降了9%。如同在Dauphin一樣,工時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年輕的媽媽們與20幾歲的學生們所造成。

「這些給薪工作的工時下降,毫無疑問有一部份由其它有益的活動彌補起來了,像是尋找更佳的工作或在家工作。」一份西雅圖計畫的評估報告如此下結論。一位從未完成高中學業的母親得到了心理學的學位,並繼續從事一份研究性質的職業。另一位婦女上了演戲的課程,而其丈夫則開始創作。「我們現在是自給自足的賺錢藝術家。」這對夫妻這樣告訴研究員。而學業表現的改善則出現在所有實驗中:學生成績上升,輟學率下降。營養與健康資料也得到正面的影響--例如,新生嬰兒的出生重量增加了。

有好一陣子,似乎無條件基本收入在華盛頓會從此消失。

但「白宮投票贊成社會福利改革」,1970年4月17日的紐約時報頭條如此報導。壓倒性的大多數人稱讚尼克森總統發放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提議。但一旦這項提議進到了參議院,各種疑問就開始回來了。「這項法案是史上財政委員會所處理過範圍最廣泛、花費最昂貴的社會福利立法。」其中一位參議員這樣說道。
03-22 23:23
Àikhùn龜台文
接著那個最致命的發現就來臨了:在西雅圖的離婚數字上升了超過50%。這項百分比讓剩下的其它所有正面結果看起來完全黯淡無光。這造成了人們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會讓婦女們更獨立許多的恐懼。在好幾個月內,這項法律提案在參議院與白宮之間來來回回,最後的結果是無條件基本收入被扔到歷史的垃圾桶裡。

而之後的分析也顯示出研究員犯了一個錯誤--事實上離婚的數字並未改變。

無用、危險與墮落的

「在美國,到了1976年能做到克服貧窮問題!」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在1976年如此寫道,而他接下來會贏得198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時,幾乎80%的美國人支持採行小規模的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然而,隆納•雷根總統在之後幾年對此嗤之以鼻:「在1960年代,我們對貧窮發動了一場戰爭,但貧窮勝利了。」
文明的里程碑通常一開始都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烏托邦。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寫到烏托邦的夢想通常因為下列三個理由而被駁斥:無用(不可能)、危險(風險太大)與墮落(其實現反而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反烏托邦)。然而赫希曼也描述了想法一旦被執行後,之前被認為是烏托邦的東西是如何快速地被人們接受為「正常的」。

就在不久以前,「民主」被認為是偉大的烏托邦的理想。從激進的哲學家柏拉圖再到保守的貴族邁斯特(Joseph de Maistre),大部份的知識份子都認為大眾太愚笨而無法施行民主制度。他們認為人們的普遍意志反而將很快退化成一位將軍的意志而已。讓我們把這種思維推論用在無條件基本收入上吧:這個想法將會是無用的,因為我們不能負擔得起這些開支;這是危險的,因為人們將會停止工作;這是墮落的,因為我們只會必須更辛苦工作來清理這項想法所帶來的爛攤子。
03-22 23:23
Àikhùn龜台文
但,等一下。

無用的?在歷史上,我們人類第一次夠有錢到能資助堅實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計畫。這會讓我們刪除大部份的社會福利補助津貼與各式各樣的政府監督計畫,而這些反而都是目前的社會福利系統所必需的冗餘。退還許多稅款將會是多餘的動作。更進一步的資金來源能從(更高的)資本利得而課稅,或從環境汙染與消費方面課稅而獲得。

快速計算一下。在我所居住的國家,荷蘭,有1千680萬居民。她的貧窮線是設定在每個月1千3百美元。這會是合理的無條件基本收入標準。一些簡單的數學計算會把花費設定在每年需要1千935億歐元,大約是我們國家總GDP的30%。這是一項天文數字。但請記住:政府已控制了我們超過一半的GDP。但這「不會」不讓荷蘭變成世界上最富有、最具競爭力與最快樂的國家之一。

加拿大實驗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免費給窮人錢的權利--將會更便宜許多。在美國消滅貧窮將花費1千750億,這是經濟學家Matt Bruenig最近的計算,這筆錢是美國7千億軍事預算的1/4。所以目前這種制度仍只會讓窮人更確定與富人之間的差距。「為了照顧窮人的政策就是爛政策。」英國社會福利國家政策的智囊Richard Titmus曾經這樣寫道。相反地,無條件基本收入能仰賴廣泛的支持,因為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危險的?確實,我們會較少工作。但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將有潛力為了個人理想與家庭生活而在工作上表現出非凡的驚奇。一小群藝術家與作家(「這些所有目前社會鄙視的人,儘管生前活著,但要到死後才顯現出其榮耀。」--伯特蘭•羅素(分析哲學創立者))可能真的會停止從事給薪工作。然而,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大多數的人不論將得到哪些承諾與保證,仍然都會想要去工作。這是因為無業會讓人們非常不快樂。
03-22 23:23
Àikhùn龜台文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它會刺激「窮忙族」(這些人在目前的制度中靠著接收社會福利的支付,生活才能更有保障)去尋找工作。無條件基本收入只能改善他們的處境。這項承諾會是無條件的。政府將能夠廢除最低薪資,改善勞動市場中較低端的就業機會。「年齡」將沒有必要形成找工作與維持就業的障礙(因為更老的員工將不一定需要賺更多錢了),因此反而能強化整體的勞動參與狀況。

墮落的?話講反了吧,在過去的數十年來,我們的社會保障系統才是已退化成一種墮落的社會控制系統。政府官員監控著接受社會福利的人民,以確保他們不會浪費公帑。監察人員耗費時間指導這些公民來幫忙他們完成必要的紙上文書行政作業。數以千計的政府官員整天忙於注意這個對詐騙行為敏感的官僚體系。建造「福利國」的本意是提供社會保障,現在反而退化成一個欺暪與可恥的系統。

不同的思考

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目前的「福利國」是過時的,其時代背景是人們為唯一養家活口的人與員工,並停留在一間公司裡渡過整個職業生涯。而我們的津貼補助系統與失業保護計畫,仍然圍繞著那些夠幸運擁有穩定工作的人。社會安全保障的基礎假設是錯誤的,即認為目前的經濟能創造足夠多的工作。社會福利計畫已變成政府的財政黑洞,而不是社會發展的彈簧床。

03-22 23:24
Àikhùn龜台文
在人類的歷史上,實施普遍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時機從未如此成熟過。我們目前老年高齡化的社會正挑戰著我們的智慧,以便讓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活躍老人們能儘量繼續工作越久越好。而越來越彈性化的勞動市場條件創造出更多保障的需求。全球化正在腐蝕全球中產階級的薪資。要完全解放施加在婦女們身上的束縛,也只有當人人都擁有更多的個人財務獨立性時才有可能。低教育水準與高知識份子之間不斷加深的鴻溝,意味著前者需要額外的支援。機器人的崛起與經濟中日益增加的自動化現象,也可能甚至會讓身處社會階層頂端的富人們也付出工作上的代價。

傳說在1960年代,當亨利•福特二世巡迴參訪一間全新的完全自動化工廠時,他對工會的領袖瓦特•魯瑟(Walter Reuther)開玩笑:

「瓦特,你如何讓那些機器人支付欠你工會的錢?」

據說魯瑟如此回應:

「享利,你如何讓機器人買你的車?」

在一個薪資不再上升的世界中,仍然需要消費者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已透過貸款、貸款與更多的貸款而維持住。喀爾文主義式的反映,即一個人必須工作賺錢這個觀念,已經變成不平等的一張證照了。

沒有人建議整個世界上的社會,應該在一夕之間就實施昂貴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但每個烏托邦都需要從小規模的實驗開始,並慢慢顛覆我們的整個世界--就像四年前在倫敦那樣。其中一位參與無條件基本收入計畫的援助人員之後回憶道:「如果就是要在一夜之間改變你長久以來處理問題的方式,這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但這些試驗計畫給了我們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思考與描述問題。」

這就是如何開展所有進步的方式。
03-22 23:24
Àikhùn龜台文
另外我也順便分享一些概念,誰來工作?

問:
資源導向的社會還是需要少部分的人工作吧,像是系統維護、更新、改良,那如何決定誰去做這些事呢?憑甚麼其他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這些人必須工作呢?

答:
這 些相關的學問知識必然要有人去學習傳承,就像「農業」這個「職業」和相關的學問,永遠不會從人類歷史上消失一樣,只是到時侯「科學」的重要性會大幅提升, 因為到時侯的「科學」,就等於現在的「農業」,且先不論未來,光是現在的農業,也已導入各種科學技術了。到時人類的動機和誘因是真正達到靠熱情、自願、興 趣、才能而自我發展,實現並達到適其所長的理想境界,而非以「工作換取金錢」作為主要的驅力。

簡言之,在基本的自然的「生 理」壓力下,人類仍然要「工作」(只是屆時「工作」的定義將會改變),仍然要去獲取各種生存的必要資源,只不過這一次,我們可以真正發揮科學和科技的最大 效能,將人類從無謂的勞力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且不影響到對生存必要資源的取得,也才能讓一個人真正有時間去「自我發展」。屆時,必要的「相關知識」,如自 動化科技、精密機械的操縱、維修、製造、管理等,將會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必然要有人且一定會有人去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否則人類文明就無法延續, 馬上會瀕臨崩潰。事實上,現在的世界就已是如此,想想看當下這一瞬間,全世界突然退回到十幾萬年前的人類科技水準,則是否還能維持70億人口的延續?

這 是因為有一個基本的「生理」自然生存壓力在驅使,這是人類的「動物性」之必然,並不會改變(除非哪一天人類真的突變為不需要食物也能活下去,或甚至長生不 老),只是到時侯每個人都將能利用科學和技術取得生存必需品,如食物、乾淨的飲用水等,而這是因為智慧並人道地使用科學科技的緣故,讓生活更便利,而沒有 金融貨幣體系下的種種干擾。

另外也不用擔心所有70億的人,都只會整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因為到時侯電視節目還是要有演藝 人員去「工作」,遊戲也要有軟體工程師繼續去寫出來,這些都是要去「學習」相關知識並「工作」創造這些東西,所以才會說「工作」需要重新定義。說「金錢」 是唯一動機誘因的人,恰恰好就是眨低和輕視了人類的潛能和價值。
03-22 23:26
Àikhùn龜台文
不會全70億的人口都混吃等死的原因是,這時侯的社會,會 認知到「科技和科學方法」的真正力量,也因此,這種專門的高科技的知識和技術,必然要不斷傳承下 去,否則人類必將退回到原始人的生活。也就是說,為了維持一個高度科技發達的社會,人們必然要比現在習得更多深奧的高級知識,像是微積分、自動化控制、物 理、化學、數學等等,仍不斷向無限的科學疆域持續探索發展,而不是像現在大部份最低層的「服務業」人員一樣,工時長、薪資低、又被人酸「沒專業,活該領低 薪,不爭氣,妨礙社會進步的敗類,懶蟲去死剛好而已」,但卻沒想過,目前的體系下,就連專業知識這種「資源」,可能都要「有錢」才能取得(例如當醫生、高 級工程師,或是坊間一堆電腦補習班,專業的課程隨便都要幾萬塊起跳)。自學雖然也可以,但學習的成果會有多大值得討論,畢竟每個人不是都是無師就能自通的 天才。目前的體系下,就連知識本身也受到金融貨幣體系的干擾。

在資源導向型經濟裡,摒除了一切的金融貨幣體系的障礙,能達 到真正 的「知識共享」。所以到時侯,光是「學習高級知識」這個動機,就足以讓一個人的一生充滿挑戰和成就感。「維持資源導向型經濟本身」這個預設前提,反而自身 就已提供足夠的動機不讓70億人口混吃等死,否則那些少數維護的人死掉了,不就沒人懂如何維護機械,然後全人類就全部倒退到十幾萬年前的蠻荒狀態,連食物 怎麼種都不曉得了?

這種最極端的想像應該不致於發生。基本上工作、教育、學習這些概念仍然會存在,只不過內涵會跟現在有極 大的不同。像是再也不用「拍長官的馬屁」了,再也不會有「職場上的所有鳥屁事、狗屁文化、人事鬥爭、長官欺負下屬」這些造成社會、心理不和諧和人際關係衝 突等種種壓力的原因。到時可能仍然會有衝突,但應該會比現在少很多,只要去除掉金融貨幣體系的干擾這個萬惡之源。就算不能達到100%的社會和諧,至少也 會比現在好很多。

03-22 23:27
Àikhùn龜台文
另外關於動機還有一點。現在的體系下,人們可以有各種抱怨的正當理由:沒錢吃、找不到工作、沒錢看病、沒 錢上學校甚至戰爭等等造成各種社會問題,但在資源導向型經濟下,至少豐足的物資和資源都提供給一個人了,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流浪漢或遊民或繳不 起房貸燒炭自殺了,這時侯,如果一個人還充滿悲苦,那可能就是這個人真的心理有病了,我們要幫助他,或是根本對自己的生命完全不負責任了,這時我們反而才 更有道德上的正當性去責備一個人,不是嗎?

最後,還是再講極端一點的。現在有些人會想,如果能混吃等死,人生也就算快活 了。在資源導向型經濟中,一個人的確有可能混吃等死,享受別人提供的資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底下可能到時真有白吃的午餐了,因為是機器而不是人類提 供午餐。但問題是,目前的體系中,有幾個人能確實做到如此?不就那1%的人口嗎?到時侯,如果混吃人口的人數能達到99%,真的只要靠1%有熱情的志願者 付出,就能維持整個社會的運作,其實就算是功德圓滿了,這難道不就是大多數一般人中理想的期待嗎?這不就是人類歷史上一直在追求的「烏托邦」嗎?這不就是 「資本主義」和「人性自利」的追求嗎?即自己只要付出最少量的努力,就能獲得最大的享受嗎?資源導向型經濟,說不定真能達到這一點,只要發揮科學和科技的 極限潛力的話,而不用靠目前剝削99%的人而達成,且能讓100%的地球人都能享受到這種好處。

人或許都有一種心理,就是 會憧憬美好得不到的事物,但等到美好的事物真的來臨了,又會產生排斥的心理或想一些其它的理由或藉口自尋煩惱了,這只能說是一種恐懼,一種「近鄉情更怯」 的反作用力,但也有可能,只是因為我們被目前的體系壓迫太久了,導致產生一種絕望的心理,認為這種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03-22 23:27
Àikhùn龜台文
分享關於所述說的生物學論點

表觀遺傳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A8%E8%A7%80%E9%81%BA%E5%82%B3%E5%AD%B803-22 23:37
白白安
好了,我都看完了。很遺憾,我還是無法認同。「跳脫框架思考」是很曖昧的事情,
好比科學你也得遵守它的規則。

不貼影片,但也請不要複製文章,而是自己寫自己思考,那才是你的東西。

關於你說的「因為沒有人想去做事,只想搭便車,寧可餓死渴死都好,
唯一不想做的事就是工作,即想辦法活下去」這種荒謬的狂想邏輯。」

這句話還是還給時代吧,也就是還給你,順便恭喜你知道問題了,
所以靠志工來維持現在的經濟體制,你也認為不太可能。

那麼「從工作解放,適性發展」這句美好的口號,或多或少就受人質疑了。

就我而言,對談這麼久,我的想法其實沒變,它沒有很新穎,
就是道德+信仰+馬克斯的東西。
(主張基本都相同,甚至我還懷疑創始人根本就看過「資本論」,然後還信奉。)

另外文章後面「有幾個人能確實做到如此?不就那1%的人口嗎?到時侯,
如果混吃人口的人數能達到99%,真的只要靠1%有熱情的志願者付出,
就能維持整個社會的運作,其實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這個世界是靠市場將發明化為繁榮,也就是量產化,企業佔人口比例差距也令人吃驚,
但動機跟志工不同,所以兩者不能比擬。
志工為什麼會有「創新」的誘因?我也很少看過志工願意看消費者臉色。
如果成立那產業都不用付薪水了。

創新只有在企業競爭才有,跟科學的創新不同,希望你不要搞混。

03-23 08:07

Àikhùn龜台文
對於時代精神運動,其本質是讓人們認清現狀即今日系統的不永續性,而要如何解決問題決定於個人,也不會有什麼"創始人"來叫大家要做什麼,不信這一套的解決方向也行,但第一步要解決問題就是要面對這些問題,一個解決問題的全球運動

而關於市場激勵,到頭來也是在說金錢激勵,我是支持傳統的激勵並如所想的有效。
能參考:TEDTalks 》Dan Pink 談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

03-23 23:14
Àikhùn龜台文
而所談的志工,以今日的模式無法滿足其生活需求的人們的表現又與能滿足其需求的人們不同,當然對應其社會模式產生不同於今日的價值觀和教育方向是必然的
03-23 23:33
白白安
另外,關於廢除貨幣,那就間接廢除市場機制了。
當初你跟我說「時代」沒有廢除貨幣我才跟你談,結果令我失望。
時代說「人們會自動放棄貨幣。」,基本上是不可能,因為「交易成本」,
降低交易成本是貨幣的功能,而不是陰謀,否則你沒辦法橫量A跟B的價值。

主觀說A跟B價值不是科學,說電腦能計算價值也是誇大科學,這是經濟學的領域,
這也是蘇聯經濟學家模型之所以會失敗的地方,經濟學就是科學,所以科學主張貨幣,
它也是遵循自然與經驗法則,只是受限於是「人」所以我們才沒辦法跟物理相提並論,
但這不是阻礙經濟學成為科學的理由,我們也可以很自豪的說,
嚴謹、批判的程度是令你們吃驚的,我們甚至有屬於自己的哲學系統、邏輯架構。



03-23 08:25

Àikhùn龜台文
而廢除貨幣以今日的自動化世界到第三次工業革命來看,是其結果,而不是要主動推廣廢除貨幣,畢竟那樣對世界轉型沒有幫助反而加深混亂

而價值這想法,以邏輯的推理,會去計算空氣的價值、路邊的小草價值到雨水的價值嗎?不太會,甚至能說價值是0,因為它們很富足,以匱乏的角度(物以稀為貴,供給越多價值就越低)來看,計算價值才是合理正當的行為,另外關於機會成本的價值方面我認為那是邏輯的範疇和市場無關聯

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今日若要真正根除人類問題就必須要解決匱乏,所以才衍生出了我們是否有能力達到不虞匱乏且社會運作良好的模型來當方向思考,進而去解決問題,假設真能達到一個自動化落實科技到開放開源自給參與也能運作得很好的世界(也許,或是其他能達到富足的方式)產出的物品就因此富足而市場計算價值就喪失其意義及價值
03-23 23:29
白白安
最後,人人都是「科學家」,那個已經違背最基本的自由權力。
滿足基本民生就可以強迫?或是人們自願走上科學大道?根本太理想化了。

學術是很乏味的,在漫長遠離人群環境度過也是常有,
他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說難聽一點:
從0到有很難?網路一堆不用錢的教學還有學術文章都沒人要看了,

至於滿足民生慾望,慾望無窮無盡,手機一支可以抵歷史數百個科技產品,
吃飽還想吃得好,穿得暖還想穿得好看,科學家會嗎?你又要怎麼滿足?

接著,人類生活品質早就大大躍升,太陽王路易十四生活品質根本不夠看,
他不過就是「人多」而已,他吃軟麵包算什麼?台幣20元麵包就完勝它了。

窮人很多,誰都知道。但市場機制早就不知道讓多少人脫離貧窮了,
有沒有需要更多改進?有!很多!但我認為不是放棄市場走向時代精神運動。




03-23 08:53

Àikhùn龜台文
對於人人都要當科學家,是沒講到此,提倡多元及注重個體化的方向是其中一環,所注重的是科學方法的應用,而科學方法不代表是要成為科學家,是種做事方式,觀察、問題、理論、實驗、修改到預測
(不信這套有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式當然好,畢竟都是要解決問題的方向也無差異)

然慾望無窮的這想法也對應其生活環境物資不易取得產生,為了讓生活更好(又或是自身的安全需求心理)想要拿更多些,只改變價值觀是無法運作的,畢竟產生問題的環境依然存在,改變環境及其價值才能改變行為,以達到唯物且唯心的方式,對,是有很多人脫離貧窮,不過今日有超過30億人不是勉強苟活於悽慘的貧窮或疾病中要不就無端死去,至於我們為何要在乎他們?

主要是理性到擴展同理心圈,就像今日,理性的思辨造就民權、女權、兒童權利、性別權力到動物權利等,及其改變便是人類前進的依據和根本,而今日市場造就其匱乏更加深了惡性循環,最終結果是耗盡了資源和外部成本進而威脅人類生存的根基(有其他改善方式我不會去否定市場其存在)03-23 23:59
白白安
對了,補充一下,消費者有興趣的東西,不是人們、志工有興趣去生產就能滿足的,
巴哈姆特一堆對小說有興趣而寫的內容都沒人要看了,以為消費者就是電腦+興趣就能搞定,
你相信不一定全部人都相信。

至於1%人掌握財富,這根本就是共產主義的東西,也註定時代不是正義,
只是借屍還魂打著科學旗幟而已。
要不要幫你呼口號:「打倒資產階級,勞工贏了全世界!」

以為錢就是財富,是大眾忘了看歷史的德國跟中國,還有辛巴威的世界。

佔據資源那就更可笑了,你家是那1%掌握的嗎?你喝的水是那1%掌握的嗎?
你開的車是1%掌握的嗎?你吃的飯是1%掌握的嗎?這不叫資源那資源是什麼?
這1%搶走你的東西你可不可以告上法庭?一定可以,眾生都支持。

錢跟資源是完全不相同的東西,錢不過就是減少交易成本才產生的,
人類行為也不是科學家能預測,錢何時該被淘汰是人類知道不是少數菁英決定!

最後,整篇文章我看了下來,我發現問題太多太多了,這已經不是花一天打得完的東西了,
但是,如果你把它當作未來的可能性還有一種信仰,那我支持你,就是這樣。

基於我的時間不多,如果你真的還想談,就得等我有空回覆了,
我已經把時間空檔很多給你了,如果你認為我還是全錯,
那也不需要互相學習了。

至於上面寫的實驗案例,我也是有反例,但也沒這個必要了,
因為無條件基本收入,就跟福利一樣,歐盟的下場可以當借鏡。

請容許我吐潮:時代精神對未來憧憬簡直跟千憘年主義沒兩樣。
但不用擔心,會有信徒的,但你要說服有科學素養的人,我想很難就是了。

03-23 09:38

Àikhùn龜台文
對於此世界方向並不是要去維持其消費者系統,如舉例的寫小說,大部份寫小說也不是要為了消費者而刻意構想,而其激勵便是創新的過程,而錢主要是用於衡量價,而價值如同上述邏輯推論其根源是匱乏,以你所述說的那世界的運作主要是生產其基本物資,而透過大眾開放參與系統來創造多元,舉例服裝設計,在人們滿足其生活需求後便會把目標放在其他目標上,猶如人類的演進,從採集到農業到工業化,人類開始有多餘時間來創作及寫作等等創新行為,透過大眾開放系統讓人們投稿分享自己的作品而吸引他人注意進而依照需求者各自選擇的需求來運輸生產,如同維基百科的大眾協作能力,不同於維基百科先前的計劃要經過程序認證和專人書寫,以此見識到大眾的共同參與能力

而關於其1%佔據40%的錢(全球資源)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1%的,也不會把問題怪於他們身上,這是今日必然會發生的事,而改變是取決於個人,錢從來不與資源有相關聯,而時代精神運動支持的資源導向型經濟,正是要把經濟和資源結合,以今日的市場模式必定會因為要維持成長而消耗大量資源,而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只有瘋子或經濟學家才會認為能有無限的成長,資源與經濟必定要有個連結,而和迷信不同的是,即使不知道資源導向型經濟的人們和其世界也正往此發展實踐,如環境(第三次工業革命、自造者運動、開源共享經濟)的改變,到價值觀(開放、合作參與)行為(互利關係)及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都會讓人們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向,只要往後一坐觀察潮起潮落即可

如果認為其無條件不可行,那也再覓尋其他出路,需不需要貨幣都是其次也不是少數人,是大家的決定,其最終只要能解決問題就好,而要解決問題必定要探究其根本否則問題是不會有太大個改變的03-24 01:09
白白安
補充一點,貨幣不能廢除,它不只減少交易上的成本(交易萬物的客觀價值),
第二點價格訊號一毀滅,人類文明絕對倒退,歷史為鑑,百分之百,
毀滅貨幣是地獄,也毀滅人類自然的文明(他是人類群眾創造出來的!!),
毀滅貨幣,你就會見識到真正的短缺跟浪費!

你有熱忱,那你為何不自己走入科學殿堂,為什麼要別人告訴你「科學是什麼?」
放棄那裡,真的,滿腔熱血的人最後都成為獨裁者或邪惡之輩利用的對象!
如果你不嫌棄電腦看書,我給你網站,那裡有很多經典,讀都讀不完,
人一生可以扮演的角色,環境是束縛不了他的,他的靈魂是自己拯救的!
世界要怎麼改進,為什麼需要人教?為什麼不是你自己去了解?
你願意屈就在「美好目標」,而不是追求自己的美好目標?
或是用哲理告訴別人美好在哪裡嗎?


03-23 11:19

Àikhùn龜台文
所以啊,只廢除貨幣不改變其環境及思想當然就會見到真正的短缺及浪費,不過廢不廢除是其次,主要是要去解決問題,也是這運動的結果,解決問題,如有更好的方式及方法,那我也會馬上支持其行動

對於科學我是有在看科普書到研究現代物理學,科學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及處事方式

只有自己意識到時才能轉變自己,而也不是空談大話,我有自己實踐的方式和計劃,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了
03-24 01:17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2喜歡★iamleo123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問題的本質... 後一篇:RBE實踐改變...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86189642祝福
看到的人會變得幸福哦!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09:47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