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5 GP

【小魚說史】大宋多國志(廿五):大元一統 THE END

作者:小魚兒諸葛亮│2014-08-14 14:30:46│巴幣:10│人氣:678
(前有 大宋死撐

宋朝
  話說那宋端宗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文臣武將扶持下,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他登基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6月14日即位,企望延續宋室。
  宋端宗即位後,身邊四大忠臣際遇不同,可愛國之心一致:張世傑深受瑞宗重用,本人亦不辜負皇帝的希望,多次聯合陳吊眼、許夫人等少數民族部隊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招兵買馬、堅持抗元。陳宜中曾至占城(今越南境內),過吳川極浦亭,曾賦詩明志:「顛風吹雨過吳川,極浦亭前望遠天,有路可通外嶼外,無山堪並首阻巔;淡去起處潮細長,夜月高時人入眠,異人北歸湏記取,平蕪盡處一峰園。」希望可以向占城借兵抗元,不果;後在佔城行醫,直到蒙古人佔領占城,陳宜中敗走至遙國(暹羅),並於當地終老,即使行事不利,《宋史》仍評曰:「陳宜中心存社稷,忠貞事君。」至於大名鼎鼎的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但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四大忠臣分別以自身的方式守護大宋,其心不得不敬!
  可惜優勢盡歸元朝,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當時正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佔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瑞宗後來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臺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可說是「宋帝所逃之處,處處皆留下遺跡」。
  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對開海面,「龍舟」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嶼山;或說為今廣東省湛江市硇洲島)。不到十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於幾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或說在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部)。
  瑞宗一崩,當時陸秀夫在碙州梅蔚(即今日香港大嶼山梅窩),改碙州為祥龍縣,擁立趙昺為皇帝,史稱「宋帝昺」,成為大宋的末代皇帝。朝政上仍奉端宗母楊淑妃為太后,並逃往新會崖山避難,並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同年期間,丞相文天祥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在牢作詩——《過零丁洋》,全文為:「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表明忠於宋朝、不願投降的心志!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乃千古絕唱。
  西元1279年,元朝死咬南宋餘黨不放!派遣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攻佔廣州不久的西夏後裔元軍將領李恆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二十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兩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
  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宋帝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而元軍效仿三國時的「赤壁之戰」,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張弘範預備發動最後的總攻擊,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爲火砲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便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
  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宋帝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嵗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宋帝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
  1279年3月19日,張世傑原打算回去救回趙帝昺,但聽到其死訊,痛哭說:「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而他本來也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擧;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一代良將,就此沒落!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便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大風揚沙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後遭陽九。厥角稽首並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間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當。出師三年勞且苦,只尺長安不得睹。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為人擒。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爭奮搏。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蝟交滄溟。游兵日來復日往,相持一月為鷸蚌。南人志欲扶崑崙,北人氣欲黃河吞。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宋軍最後的失敗,配上文天祥的這首詩,堪稱悲哉!壯哉!
  同年間,合州守將王立投降!四川之地盡歸大元所有──當時陷於重圍的釣魚城幾乎彈盡糧絕與敵力量懸殊,抵抗難以為繼;更為可怕的,是城中尚有十餘萬逃難而來的百姓他們所面對的是積三十六年血仇且嗜殺成性的虎狼之師!一旦城破,百姓必遭屠城之災。是以全城玉碎為代價求得自身的名節,還是用忍辱屈降停止抵抗來救民于水火,王立陷入兩難的痛苦之中。王立身邊那位美麗聰慧的熊耳夫人也深為全城百姓擔憂,他勸說王立,以城中百姓身家性命為慮,並願意聯繫在元廷擔任西川王相的表兄李德輝,以保全百姓性命為條件,放棄抵抗;王立經過痛苦思考,答應了熊耳夫人!秉承元世祖懷柔思想的李德輝同意王立的請降,並親赴釣魚城受降。城開之時,城中百姓歡呼雀躍,無不欣然。釣魚城的殊死抵抗雖長達三十六年之久,但此時,元蒙軍事較量基本結束,天下大勢已定!生存,畢竟是民心之所向
  宋帝昺已死,無人續統!宋土也盡歸大元,大宋正式滅亡──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請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元朝又派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趙㬎勸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場(柴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從容就義,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世祖更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大宋雖亡,但最後忠臣文天祥的英魂,仍傳頌於千秋萬代的人們當中。

元朝
  西元1279年,元朝結束了中國自安史之亂以來五百二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天下後,元大都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而經濟中心仍在江南。要從江南運送物資到大都,迂迴曲折,需要水陸並用,極其不便,為了避免繞道洛陽,元朝政府決定裁彎取直,開鑿新的運河,縮短江南和大都的水路距離──首先,元朝政府開鑿壩河作為運糧河,這條運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裡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
  西元1281年,開鑿濟州河,至1283年9月18日完工,溝通泗水(今泗河)和汶水(今汶河)的運河。1289年2月10日,元朝政府又開鑿了一條溝通汶水(今汶河)和御河(今衛河)的運河,賜名「會通河」。
  西元1292年,在負責水利的都水監、元朝大科學家郭守敬主持之下,從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連通數條河流後,至西水門進入大都,南匯為積水潭,然後經大都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出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高麗庄入白河。一年後通成,元世祖於1293年8月26日從上都返回大都,路經積水潭,看到「舳艫敝水」,非常高興,賜名「通惠河」。
  通惠河建成後,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出色地解決了「南糧北運」問題,以致元朝後期都能「歲運米至京者五百萬石。」元朝新運河的開鑿為南北物資的流動提供了重要條件,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成為陸地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動脈,它的修通同時帶動了運河沿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忽必烈於大都皇宮紫檀殿去世,享年八十歲,在位三十五年。世祖去世後,在顧命大臣伯顏等人的擁戴下,其孫鐵穆耳於5月10日在上都繼承皇位,史稱「元成宗」。西元1301年秋天,元軍與窩闊台汗國的海都和察合台汗國的篤哇會戰於金山附近的鐵堅古山,史稱「鐵堅古山之戰」。元軍先敗海都,篤哇後至,兩軍再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受到重創。海都、篤哇在會戰中負傷,海都於1302年去世。
  欽察汗國的東部藩屬朮赤長子斡兒答家族白帳汗封地,原先與大汗的直轄地相連。窩闊台汗國的海都興起後,隔斷了元朝與朮赤家族領地的直接聯繫。與海都接壤的白帳汗系宗王古亦魯克為爭奪汗位,投靠海都、篤哇。古亦魯克的對手伯顏汗曾遣使元朝,要求雙方聯合作戰。元朝的軍隊攻擊海都,從謙州深入欽察汗國控制下的亦必兒·失必兒之地(今俄羅斯鄂畢河中游地區)。
  而「鐵堅古山之戰」對於元與西北宗藩的關係有決定性的影響!海都死後,到了1303年,篤哇扶立察八兒為窩闊台兀魯思汗。篤哇暗中向元朝駐守在哈剌和林邊境的安西王阿難答派出使臣,向元成宗表示臣服,請求朝廷罷兵。成宗同意約和。獲得元廷支持後,篤哇與察八兒等聚會,到會諸王一致認識到,與朝廷進行長達數十年的戰爭是「自傷祖宗之業」
  西元1303年秋天,篤哇、察八兒約和使臣到達元廷。元廷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西北諸王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設驛路,開關塞,這是當時舉世矚目的一件大事。自從1260年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以來,元朝西北邊境的戰火終於基本平息,元朝的宗主地位得到四大汗國的正式承認。緊接著,他們又聯合遣使到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王庭,1304年秋,伊兒汗完者都在木乾草原會見欽察汗脫脫的使臣,西北四大汗國彼此之間的約和也至此完成,整個蒙古帝國境內再次迎來了和平(蒙古帝國分裂後,四大汗國曾因利益的原因,彼此間也多次發生戰爭)。
  諸蒙古兀魯思之間的約和,有異於一般的國際間的和平條約,它是源出於同一祖先的蒙古民族所建立的幾個汗國之間互相協商的結果。自阿里不哥之亂後,各蒙古兀魯思雖已各自立國近半個世紀,但各汗國的統治者仍然認為他們之間的紛爭是成吉思汗後裔間的內部事務,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而元成宗鐵穆耳成功與篤哇以及海都之子察八兒講和,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名義上成為其它汗國的宗主,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目前為止,元朝的統一更加堅固了!至於未來因「種族歧視」、「橫徵暴斂」等問題以致衰亡,是為後話。


(全完結,請看後記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255320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5 篇留言

遼闊的天空
雖有四大忠臣輔佐,只可惜這時候的宋朝已非元帝國對手了~

08-14 15:06

小魚兒諸葛亮
嘿啊08-14 15:07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應該可以再多闡述一句"由元朝皇帝取得大汗之位的宗主地位"...等等的.

08-14 19:25

小魚兒諸葛亮
我覺得已寫得夠清楚,不須再加了08-15 11:02
PC011630
大大這系列可以做為大宋多國志的導讀了!!再三致謝。

08-15 13:53

小魚兒諸葛亮
不客氣08-15 13:58
墨村 良
[e3]

08-24 20:03

小魚兒諸葛亮
[e3]09-16 21:37
森重光
陸秀夫等人忠心值得嘉許,但策略實在.........

01-16 10:35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5喜歡★johnchiu081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小魚說史】大宋多國志(... 後一篇:《大宋多國志》後記...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as0000026MINASAN
DC教學不知不覺就1萬了,送上遲來的感謝!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21:21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