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特別知會各位同好,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我所參考之書籍分為一號與二號,分別為中島與三菱所設計生產。
中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一型
中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二型
中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二型性能
翼展 |
總長 |
總高 |
配重 |
引擎 |
最高速度 |
最大航程 |
武裝 |
承載重量 |
乘員 |
15.518m |
10.30m |
3.70m |
3800kg |
中島「榮」 一一型氣冷14汽缸引擎,離昇力宣稱1000馬力,在高度3000m宣稱馬力970 |
378km/hr |
1280km |
留式(九二式)7.7mm迴旋機槍(582發彈藥) |
魚雷800kg、炸彈800kg或250kgX2 |
3(駕駛、偵查、通信) |
機體內油箱容量為:1160l(ℓ),最高速度於3600m飛出,巡航速度為260km/h,著陸速度為113km/h,上昇至3000m需要7分40秒,實用昇限為7640m。
昭和九年(1934年)於中島、三菱、航空廠(昭和十四年以後改稱為航空技術廠)所試製的九試艦上攻擊機,是由於想要淘汰早期採用絨布和複葉機所組成的早期舊式化空軍(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航空廠採用三菱的九六式艦攻)。於是在之後的昭和十年(1935年)夏天,提出單葉為設計前提的的十試艦攻向中島嶼三菱發包。
在機體的要求上,必須是金屬製的可折疊式主翼,以及全金屬製蒙皮,開閉式散熱器,最大速度必須在180海浬(約333km/h),裝備魚雷時能有四小時的續航力,能夠在3000m的高度中維持飛行13分鐘的性能要求,這些要求可以看出這個時間點的次世代艦攻的性能如此要求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了。
中村勝治技師是中島的主任技師,中島的設計大體都是1920年代以後流行的,中村技師打算採用全新的手法來設計。於是乎,設計出了簡潔的單引擎機體與收納式主起落架,伸縮式散熱器(試作一號機為滑出式)這些都是日本第一次採用的,主起落架收納在油箱下方,而油箱的一部分在放置在設計為單樑式的主翼中,折疊式主翼採用油壓操作的方式,引擎指定採用單列大直經「光」引擎,但是在試作期間是採用小直徑的NK1B(日後的「榮」一一型),為此中島決定將機體的直徑符合較小的NK1B(造成日後的悲劇)。
在中島內將十試艦攻一號試作機稱為「K」,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於太田製作所完成,隔年十二年(1937年)一月十八日第一次試飛成功。在二月就移交給海軍,開始與三菱所製作十試艦攻開始互相比較。
由於一號製作機的收納式腳架運作不良,中島將先行試製的九七式艦上偵察機固定式主起落架裝在一號機上,這一點必須去改良。主翼的折疊方法從油壓改為手動,主起落架從電動改為單純的液壓,這樣修改的二號機在七月完成,並且加以測試。
對於進步的中島試製機,還在採用保守的固定腳架構造的三菱機,在航空本部的要求下也完成了收納式的主起落架,在隸屬航空廠的橫須賀航空隊試飛下評價性能的優劣。之後,因為對於兩方的性能都差不多而無法確定何為制式機,於是出現了兩方都採用為制式的異例處置,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二月中島機為主力,是為九七式一號艦攻(B5N1);輔助機為三菱的九七式二號艦攻。賦予兩者這樣的制式型號。
「光」三型引擎裝備的一號艦攻,最高速度雖然低於要求值為170km/h,但是在高度3000m的爬升力在八分鐘內就可以完成的優秀性能發揮出來。量產機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四月完成,在日華事變(原文如此寫作,以後都說中日抗戰)的中國大陸配置中的第十二、第十五航空隊於八月配備完成,可以裝備數個60kg炸彈(通常是六發)對地面展開攻擊。航空母艦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以後都裝備這款攻擊機,在對中國作戰中有對艦攻擊的實績。
中島這邊有升級的計畫,就是換裝新式的「榮」一一型引擎,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完成。在十四年(1939年)四月開始部隊領收,十二月時就已九七式三號艦攻(B5N2)作為制式採用。宣稱增加了260馬力,最大速度為28km/h增加,除了續航力以外的飛行性能增加,引擎直徑縮減了22.5mm讓外型變得更小、洗鍊,這讓三菱製的二號艦攻存在的意義變得不重要了。
一號艦攻在中國大陸的戰場中在三號艦攻出現之後仍然繼續使用,各航空母艦的飛行機隊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作戰。裝備800kg魚雷、800kg炸彈、250kg炸彈、60kg炸彈這四種裝備,一共合計一四三機的三號艦攻,與零戰二一型、九九艦爆一一型攻擊珍珠港的船艦、島上設施的大戰果紀錄。總指揮淵田美津中校搭乘載有800kg炸彈的九七艦攻攻擊沒有回來的事件。
以後,昭和十九年(1944年)六月的菲律賓沖海戰由後繼機「天山」作為主力攻擊機(一部分的航空母艦還有九七艦攻存在),珊瑚海、中途島、南太平洋海戰,這些作戰都由機動部隊坐長途奔襲,以水平轟炸任務在戰爭中繼續使用。在開戰之後,一號艦攻就稱為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一型,三號艦攻就稱為一二型。
基地航空隊對於三號艦攻/一二型相當重用,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圖拉吉島等地的雷擊轟炸作戰中都有使用,沖繩戰役中有用來夜間轟炸與特攻作戰使用。有對艦搜查型的H-6雷達裝備,或對潛水艇用的磁氣探測機KMX裝備,在第九O一、第九三一航空隊中用於船團掩護與海上哨戒中,在出場的時間點的確是世界水準,高可動率與可信賴性使他到了敗戰時依然在各航空隊中使用,九六式陸攻也是如此相似的。缺點是缺少防彈裝備,中彈時容易起火,最後只好裝上防彈鋼板。
由中島設計,愛知、廣工廠生產,合計生產數量約為一千兩百五十架。有30機有副操縱裝置的九七式一號練習攻擊機(九七式練攻一一型。B5N2-K),舊化後的一號艦攻便在練習航空隊中使用直到戰敗之後。一二型的一部分在末期生產時,為了增加速度將排氣管改成推力式單排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