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於2013年期間,香港發生了青年涉嫌弒親案後,筆者投此稿於澳門報社之中。近日台灣發生大學生在捷運斬人事件,筆者觀看大量新聞內容後,認為雖然未有嚴重將矛頭指向動漫族群,但還是決定將昔日筆者所投稿的文章投放於此,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探討。
近日,香港發生了青年涉嫌弒親案,除了令社會感到震驚,更將予頭再度指向「宅男」。不意外的,基於文化的關係,大眾的不理解,加上昔日傳媒的大肆渲染,現時社會普遍將「宅男」與「尼突族」、「隱閉青年」、「電車男」、「毒男」等等標籤連結起來,彷佛「宅男」已變成罪惡的根源,社會的負累。但對於動漫遊戲(ACG)族群而言,這種標籤除了讓他們覺得反感,認為這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外,長此下去更會引發深層次的文化衝突,製造更多的社會矛盾。
談到「宅男」、ACG群族等等,必需要從另一個國家「日本」說起。畢竟現時我們觀看電視時,大部份動畫都是日本動畫;每當我們到本澳各大漫畫店,漫畫來源都是以日本為主;即使在小小的澳門,大大小小的動漫活動在澳舉辦,但不論是「紅葉動漫同人會」,或是「幻羽同人文化交流協會」所舉辦的活動,內容皆傾向日系而非歐美或是中國為主,可見現時日本的動漫在港澳仍是主流,大家在談到動漫仍會以日本為首。
「宅男」、「宅女」的演變演於「御宅族」(Otaku)一詞,在日本,Otaku(おたく)的意思為中文裡的「您」,但後來卻演變成動漫群族間互相稱呼的一個詞彙。根據1983年社會評論分析者中森明夫指出,這是由於1982年『超時空要塞』的主角中以Otaku(おたく)互稱因而命名。另外,「宅」在日本中亦能解釋為對某項事物的熱愛與專業,如稱一名人士為「機械宅」,即對機械十分熱愛並擅長軍事的智識,「相機宅」即對相機有十分熱愛並擅長有關相機的智識等。而在ACG群族當中,儘管他們未必會完全涉及所有領域,但仍會對一些熱愛ACG、並對ACG文化有深入認識的男性稱為「宅男」,女性則稱為「宅女」。
從以上可以得知,「御宅族」是將ACG當成為一種興趣,正如有人熱愛足球、熱愛讀書一樣並無太大分別,都會將興趣深入了解,進行分析並與他人分享。然而,由於ACG為次文化,深入認識的人不多,又於1988-1989年期間,日本發生了「宮﨑勤幼女連続殺人事件」,其間從犯罪者家中搜出大量動畫,並被當時的日本媒體渲染內含大量具色情資訊,大令到大眾將「御宅族」標籤成危險群族,在90年代更出現了「動漫有害論」。截至近年動漫成為國際商機,御宅族群的大量興起,日趨普遍後,社會對動漫這群族的形象才稍作改變。
在中國,「宅」的原意與日本南轅北轍,普遍解釋為居所、住所或是房子。此時雖然大眾並未將「御宅族」、「宅男」等加以標籤,但亦對其不甚了解,至2004年電影「電車男」出現後,大眾普遍將「電車男」與「御宅族」劃上等號。「電車男」的電影背景源於日本一大型網站(2ch中的獨男版),內容描述一名男士在電車中救了一名女士為起始的愛情故事,當中男主角是一名「宅男」,導致大眾觀看了「電車男」後,將「御宅族」刻板為「電車男」、「宅男」、「獨男」、又因「獨」、「毒」同音,大眾將沒有異性綠的男性稱為「毒男」,女性則為「毒女」,增添到御宅族群的描術當中。
隨著科技進步,現時動漫能於網絡上獲取資訊,不少「御宅族」都會經常在家中觀看動漫,玩遊戲等。又因中國傳統文化中「宅」的意思,導致「宅男」、「宅女」的解釋變成經常在家裡足不出戶的男女,雖然這與「隱蔽青年」看以一樣,但其中意義卻完全不一。隱蔽青年(Hikikomori)主要是不願參與社會,並與外界接觸,因此透過與社會脫節、抽離的方式,在家中足不出戶達成目的,構成隱蔽青年的成因,可與社會挫敗、壓力種種為理由造成。
但「宅男」在家裡觀看動漫,玩遊戲後,仍會回歸於正常生活,進行人際交往,生活等,或許會因文化領域及興趣不同,結識的人與討論的事有所不同,但與「隱蔽青年」的意思完全不同。此外,亦有人將「尼特族」和「御宅族」混作一談,然而兩者的意義大有不同,尼特族(NEET)最早使用於英國,意思為(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意即沒有就業、沒有升學、沒有進行任何職業培訓的群族,在中國,亦有啃老族這種如尼特族相似的詞彙,表示這些終日無所事事,依靠父母為生的群族。
筆者不否認當「御宅族」中有人過去沉迷、足不出戶、不願工作,出現犯罪的情況,但這並不代「御宅族」是一群犯罪者,不應「一竹蒿打沉一船人」。「御宅族」只是以ACG為興趣,「宅男」、「宅女」只是以動漫為興趣的簡稱,正如以閱讀為興趣的人,或是愛足球籃球的人一樣沒有太大分別,差別在於大眾是否肯願意理解他們的文化及語言。對於現時發生罪案後,犯人有任何涉及「御宅族」的興趣行為後都會大肆報導,認為這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將不同的標籤諸加在他們身上,筆者不甚認同,甚至認為此舉會令到大眾產生更大誤解,讓社會分化更加嚴重。
在2009年,香港「星期日檔案」播出了「港女、講男」,當中不乏有關對御宅族的言論,結果引來不少御宅族反感聲討,並認為這節目令到大眾更加誤解他們,最終演變成有「御宅族」上街遊行,而有關電視最終要請出專家學者講解以平息事件。
港澳兩地只相隔一海,新聞資訊很容易互相傳達並影響對方,香港發生的慘案,以及對「宅男」的誤解,想必會對澳門造成一定影響,筆者撰寫這篇文章,主要希望透過不同的文化角度,讓大眾理解「宅男」、「宅女」、「御宅族」的另一個意義;並嘗試探討社會對這詞彙的標籤過程,藉以減小大眾對動漫以及御宅族的困惑。
曾刊登的報社及期間:澳門日報,2013.03.27~201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