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國後,一直鬧得費費揚揚的事件,不是別的,正是太陽花學運。雖然因為17號就出國了,所以沒有全程關注到這次的抗爭運動,但這次學運的始末,不論正方反方,也前後聽了不少人的解說。事實上,服貿的反對行為和對政府的不滿一直沒有減少,只是這次剛有一個導火線,反服貿黑箱作業。很感動還有人願意挺身而出,不畏強權,且承擔違法的責任來發聲。讓我對所有參加這場學生運動的所有學生,以及願意資助的其他民間團體,致上最深的敬意。
有人問,學生不會被政治人物利用嗎?這我無從得知。學生的本分就是唸書,為什麼要去做這麼暴力的行為?這部分就要先釐清,不論是那個運動,學生就是挑戰政治權威的重要角色,因為他們富有理想性、有時間。相較於願意妥協的「大人」們,學生們會堅持己見,對於不講道理的政府,也只剩不服從的抗爭。我佩服這些同學的決心和行動力,因為他們寧願違法也要抗議,寧願被關也要提出訴求。
對於服貿
雖然我只參加過一場公聽會和說明會,且並非就讀相關科系,自然也不是專業人員,但還是想發表我的看法。就我所看到的條例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有競爭力者的舞臺越來越大,相反的人也容易被淘汰,金錢若不實施一些特定的管制,本來就會較會往較大的經濟體靠攏,這不是法則,只是個現象,而且在全球化加速的今日,不論簽不簽都無法避免,只是時間的問題。
利大於弊的經貿政策,為何而反?
說實在話,許多人對於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並不了解,所以不知道為什麼要反對。回國後,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網路上支持服貿的內容已沒人敢寫,也沒人在看,這是政治學上所謂的「the spiral of silence」,誰敢支持服貿協定,誰就不是台灣人。
這個協定,簡單來說就是開放兩岸的服務業投資。以後我們在中國的投資可以放寬許多,舉例來說,如醫院、印刷業、銀行業等,台灣人可以在中國投資;而中國也可以在台灣投資,對台灣的資本家而言,就是利大於弊,呃,說到總統的口頭禪了。對於一般人而言,如果不在意以後的老闆是中國人,當然也可獲得更多就業機會,畢竟資金一多,工作機會一定會多。
服貿就是讓中國與台灣互利的協定?對於想要投資中國的人而言,肯定是大利多;而渴望中國充沛的資金投入台灣,創造就業機會而言,也是不錯的交易。更何況,中國開放高於我們對他們的開放。而逐條審查,確實也沒有太大意義,怎麼可能專挑自己好的過,但是對於自己開放隻字不提?
我們應該支持這樣的協定?
這真是個難解的問題。
他們頂尖學生的實力也與台灣的台清交政成相去不遠,真的一較高下,勝負還很難說。那其他人呢?自由競爭為人詬病的地方也會無限放大,特別是這個目的不是基於經濟考量,而是政治考量。跟紐西蘭簽訂FTA可以,為什麼不能跟中國簽訂服貿?因為他們沒有宣稱,臺灣是他們不可分割的領土,他們義務與責任是統一臺灣。資金很好,但是有目的的資金就不好。
如果把中國換成別的國家,問題就少了很多。日本開放我國去設點,我國可以到日本投資,以後滿街都是日本人,到底有什麼不好?但日本人肯定在跟我們談判時,堅持底線,公平互惠,絕對不可能讓步。台灣與中國讓步不對等,本身就存在一個矛盾。就經濟學的方面來說,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什麼中國要讓步這麼多,而讓台灣佔便宜呢?
說實在的,自由化的投資,是服貿協定的好處。如果不是中國,或是民主化的中國放棄以商逼政,不試圖併吞我們,接受度想必會提升不少。畢竟有資金流入各行各業,活絡經濟,我們的資本家又可到中國投資,在法治化的社會裡賺錢後匯回台灣,究竟有何不好?
然而,請國家告訴我,如果中國無預警全面撤資,我們該怎麼辦?如果中國片面毀約,終止優惠待遇,我們該怎麼辦?如果這些在民主國家都不會發生的事情,在中國發生了,我們該怎麼辦?這一直都是我們提出的問題,政府你把人民放上談判桌,那你的防範措施在哪裡?一直以來,有多少法律遇到大財團就直接轉向,漏洞百出,政府的執行力證據何在?
不過擋住服貿,不代表就能擋住中資,資金可藉由多種手法洗掉原本的表面,其中之一為以其它國家甚至更多為跳板,再轉至目的地,俗稱洗錢,所以才說這是不可能避免的趨勢。
反服貿和反反服貿
目前學生是反對「現行制度」的服貿,所以我一直搞不懂支持服貿和反學運的關連何在。先立法再審查的煞車機制,我覺得十分合理。不過我個人是偏向「反對服貿」的那一方,因為凡事都只看社會公益最大化而忽略弱勢的制度,正是我厭惡資本主義的濫觴。
對於程序違法的問題,我是舉雙手贊成他們「佔領任何地方」來表達訴求,不過也必須要自己承擔「違法」的責任。至於手段瑕疵的部分,這時我同意馬基維利的一句話,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如果結果是好的,手段也就是好的,成敗論英雄。
和平、非暴力,正是這次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回國後的這幾天,我看到的學運表現。不僅體現了大學生該有的熱誠和政治參與,更體現了公民應保持的態度,希望能一直保持初衷,而不是目前看到,少數人仗著學運整體的多數力量,去壓制反對意見。
學運到了現在,訴求已經被減弱了不少,抗議黑箱作業,現在已經不黑箱了;如果要退回,政府就是不退回,不然要革命?在我看來,若學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政府幾乎已經掌握局勢了,而思考如何退場,落實實質的監督機制,我認為是一項不錯的方法,如何在對的時間光榮退場,並以策略性談判達到實質的效果,這也要考驗他們的智慧。
政治、經濟、守法與世代問題
話說回來,我不認為這是什麼上一代人努力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努力的方向與方式的問題。臺灣這麼多年在政治上,表面上炒作本土、外省的族群與顏色意識,表面下則是權力分贓盛行,沒有多少政客真正把民意當一回事。
長久處於這種文化的成年人,許多早已無法以正常的心態去看待事情,自然無法理解他們這樣非利己的舉動。盧梭─「公民不服從」的內涵一以貫之,民主不等於法治,任何法律的正當性,只在於當下的最強大,而並非最正確,立法人的道德瑕疵則難以避免,公民若順從內心的良知,且願意承擔違法的後果來質疑政府,即為公民不服從運動。不過現在似乎不僅僅是違法的責任,還有引發各種對立的責任。
從長遠來看,大型社會運動的發生是必然的。臺灣缺乏一個能夠代表被壓迫者與既得利益者相抗衡的政黨,僅僅零星且短暫的抗議,加上媒體輿論的扭曲混亂、一般民眾的鄉愿自私,能有所作為的,只剩下學生。林飛帆、陳為廷等學生出來的理由很簡單,自救而已。
自救是一種本能。社會上許多人根本看不到、也無法以同理心關懷當前學生們所面對的社會無情、國家腐敗、政府無能、對世代不信任的反抗。與服貿協議相比,不論退場與否,我更希望他們展現魄力,以及臺灣能更進一步地深化民主。
請接納多元聲音,切勿為反而反
若只想成經貿的好壞,有點稍嫌不足。對於「現行制度」的服貿的議題,你可以贊成,當然也可以反對,因為接納多元聲音的部分,這正是臺灣迷人的地方。但請認真的想過這個議題後,再決定自己的立場。政治不是不可討論的禁忌,The punishment which the wise suffer who refuse to take part in the government, is to live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worse men.
我明白地跟你說,這場學運的幹部有一半以上都是我的熟人,我們時常交換彼此的看法,所以對彼此都有一定的瞭解,而我的角色也還是大學生,自然很難做到完全公平的判斷。在這個時間點,沒有人能斷定正確與否,因為這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很多很多的巧合促成了這次的學運,如果學生沒有衝進立法院,服貿通過已成既定事實;如果沒有323的執法爭議,輿論不會變得極度兩極化;如果沒有近年的旺中案、洪仲丘案、大埔拆遷案、馬王政爭、微調課綱及一直以來的核四爭議等,330上街頭的人也不會這麼多。
不論你是反對還是贊成,或是認為只是胡鬧一場,我認為都不應缺席這場難得的室外公民課,去瞭解正方和反方在想什麼。呃,別因朋友的立場不同就絕交,相信每個人是愛著這個國家才會出來發聲,真理越辯越明,監督政府不僅是討論即可,而是在有疑問時,適時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