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學故事的人都很值得看一下
關於李安對於電影和故事的一些想法和觀念
其中有他對電影的看法、對市場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
我很喜歡他對於主流或非主流、小眾或大眾的一些闡述
有個觀眾發問:
「有時候學藝術的時候是很苦的,剛開始你還沒有去學的時候,你只是單純的抱一種夢想去追求他,所以你覺得你喜歡你才去做,可是當你學了它之後,把它呈現出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說其實有很多困難是要克服的。
在這些挫折和困難你要克服當中,可能你會把你的興趣抹滅掉了,你會覺得好像你不是這麼喜歡了,就是我想問一下,你有沒有不想做、不喜歡做的時候,那你是怎麼克服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些東西是你想去做的,可是跟大眾的口味相反,你會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而去做些事情而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嗎?」
李安是這麼回答的:
「我覺得不需要,大眾可以做,小眾也可以做,你如果真的這麼孤獨的話你就任命了,我想人不會這麼孤獨,講句不好聽的話,海濱也有逐臭之夫,連發臭的人都還會碰到知音,這個你倒不必擔心,我覺得你不必這麼孤芳自賞,沒有這麼了不起。
說我想到一個什麼東西,一個知音都找不到?只是人數多少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不是問題。我主要講那個話的意思是說,藝術在溝通,在心靈交流,是一個很本質的東西,不光是個人表達,如果這個個人表達別人就要聽的話,那不是藝術是心理治療,你付錢找心理醫生,發個夢讓他給你解釋,或是你自己家人無條件的愛你。
但大家花錢買票不是看你,是看他自己,我常常跟演員講,你自己不重要,你的感受你的什麼不是最重要的,你讓他感覺到讓他去演,觀眾去演這才是你要做的事情。
我們做藝術的人是個導體,這個藝術品要見人、見觀眾,它透過你去做,我們像個神媒一樣,就是通電就過去,過去就過去了,不是我們自己最重要,不是說我有一個什麼,你把自己放這麼重要,這是自我,是一個孽障,而不是藝術,這在我自己價值裡面是這樣。
藝術是渾然天成的東西,是有人回應的東西,不是那麼孤芳自賞、火氣那麼大的東西,我不這樣認為,所以在你看來是問題在我看來不是問題。我常常也在裡面掙扎,所以到後來我發現我對自己的掙扎是對我自己心性的屈服,不是觀眾的問題。
觀眾不是無知他是很純真的,他在看電影是很純真的心情,你不要對不起他,你不要把自己要什麼東西是一種傳達上的障礙,我每次最掙扎不是人家要什麼,而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在MEW什麼東西,那我把自己解決了,別人基本上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只有觀眾多少的問題,這個你要堅持,你該打的仗就該打的仗,不能太軟弱,可是跟你說我有一個什麼東西,這個常常是你的問題不是別人什麼問題。」
這番話真的很讓人省思,我常常看見很多寫作的朋友們,會抱怨說讀者怎樣怎樣,自己的作法怎樣怎樣,所以導致這樣的結果
例如現在讀者都喜歡看市面作品的某些風格,或迎合所謂的主流,自己就一副不會淌入混水的模樣,如果常常逛創作版或創作論壇的應該很容易看見類似的言論
我原本也想寫些東西,但我太年輕,想法不是這麼的能夠讓人信服,所以我選擇一字一句把李安的內容給打出來,不僅是給大家看,也是給我看
我認為作者本身的確需要一些想法和立場,需要一些自己的堅持才能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給表達出來,可能是對人性、對事物、對價值、對生死的某些看法
但如果自己的堅持已經超越了你想表達的精神,反而讓你無法表達出那個精神,那就不是別人的問題,是自己的折磨。
剛開始寫作的幾個月,我會抱怨為什麼沒有讀者,為什麼大家只看不回,為什麼怎樣為什麼那樣,為什麼打著求評沒人評,為什麼想給人鞭都沒人來鞭。時間一久,就開始覺得一定是我寫的東西太不同、太特別、我堅持的太標新立異,所以沒人鳥我
但不是這樣的,我有一次看了金庸新版的序,我很有感觸,他開頭就說: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小說寫一個人、寫一群人,或成千成萬的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
九把刀也在他的部落格裡也寫了一段我覺得很棒的文字
每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其核心價值講的都是一樣的東西。
那就是對生命的熱情,對正義的挺身而出,對善良的讚頌,對邪惡的征伐,對愛情的嚮往,
對親情的羈絆,對友情的追憶,對自我認同的不斷反省。
也許我們使用的文字不一樣,也許我們的用典迥異(以前的人用典史記,我們用典海賊王),
但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在當代大放異彩,絕對是因為它與人們心中崇仰的價值強烈呼應。
我的下一個世代作家也會一樣,不是因為我相信他們會比我更強,
而是我選擇相信,他們會跟我一樣捍衛我們都相信的純真價值。
所以我有時候再想,創作者其實沒這麼了不起,自己的小說作品也沒這麼了不起
幫我繪封面的繪者在他的噗浪裡說,他畫這本書的作者,完全沒有對主角的描述,導致他畫的很辛苦(笑)
我忘了我是從哪裡看來的理論,但我一直深信著。理論說,讀者看小說,會把自己帶入到故事裡,將情緒反射到情節裡、主角的遭遇裡。所以我很少去描述主角的外觀,因為我不希望讓主要角色和讀者間產生隔橫感、距離感
如果主角描述的太清晰,讀者會聯想到離他最相近的人,但不會是他自己
經過李安這番話解釋後,我才了解,原來我去電影院,演戲的其實是我自己,我不知不覺間也把自己投射進去,雖然主角外貌和我迥異,但所遭遇的事情、那些情感都是很現實的
最近我又重看了爆漫王,裡面真城和秋人完全不排斥迎合主流,應該說裡面所有角色都試著從主流中取得平衡,明明少年JACK是這麼迎合主流的漫畫,但大家一點也不避諱、不自以為清高,而是很努力的去做結合
蒼樹紅堅持自己的故事劇情,但也去增加養眼畫面,亞城木想走邪道,卻也學著加入笑點、加入招牌動作,他們都把自己當作一個媒介,試著把"故事藝術"翻譯成觀眾能接受的東西
不管創作的初衷如何,想讓觀眾大笑也好、想表達忠孝義氣、想表達人生道理、想表現正義也好,這些才是我們寫作、寫小說的初衷
影片裡李安也說,一個文化圈總有些通俗的約定,例如在華語圈,某些電影的笑點你該怎麼楚理,在美語圈,你該怎麼表達這樣的故事,這都是通俗的約定
你違反了別人就看不懂,你太過堅持你就混不下去,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
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
與所有有寫作夢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