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6 GP

【轉貼/我國史】李世民究竟是怎樣的人(文/張劍峰)

作者:小魚兒諸葛亮│2012-10-01 17:01:23│巴幣:35│人氣:2460
  這一講我跟網友們講一下李世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看電視劇《貞觀長歌》,看以前的老電視劇《秦王李世民》,甚至電影《少林寺》,看這些影視劇時我們的眼前會產生這樣一種景象,隋末大亂,民不聊生,此時突然跳出一個人物,這個人手持三尺利劍,叱吒風雲,三下五除二,就把全國反對勢力全部解決,然後就是唐朝建立,歌舞昇平,舉國歡騰,文治武功,等等等等。這就是大多數人眼裏的李世民了。
 
人們對唐太宗在認知上就產生了兩極化
  李世民在大多數人眼裏,是強大的,堅強的,一帆風順的,永不低頭。但還有一部分人,這部分人的思想在網上表現很突出,他們對李世民的評價正好相反,他們認為,李世民曾經篡改過唐史,認為史書所寫的,很多都是李世民自己給自己唱的讚歌,實際上他有偽君子的傾向。
  就這樣,人們對唐太宗在認知上就產生了兩極化,一方面由於影視劇的作用,大多數人都說這個人好,能征善戰,會治理國家,是皇帝裏的NO.1。另一方面,由於《厚黑學》所產生的影響,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說他不好,說他殺兄篡位,威逼老父,兵諫奪權,不但如此,還把老爹李淵的許多功勞,往自己身上貼,把大哥李建成的許多功勞,往自己身上貼,最後搞得自己很無敵,其實很無恥。
  那麼李世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他到底是一個明君,還是一個偽君子?史書上寫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誇張?他是不是在取得政權以後,把老爹和哥哥的功勞都安在自己身上呢?今天我就從研究的角度出發,以史料為依託,做個闡述,不過一家之言,姑妄聽之,您要是覺得不對,請多指正,要是覺得有理,請多支持。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李世民一生都做過些什麼,說起李世民的事蹟,就不得不翻翻史料了,空口無憑,以史為據,我們來看看史書上是怎麼寫的。
  《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一開始就介紹了這麼一件事。說是隋煬帝在雁門關被突厥包圍了,李世民應招募前來救駕,然後他出了個主意,幫隋煬帝解了圍,主意的大概內容是,讓隋軍虛張旗鼓,造成大軍雲集的家鄉,嚇跑了突厥人,突厥人“解圍而遁”。
  出此主意的時候,《舊唐書》上並沒有寫李世民多大年歲,但《新唐書》上寫了,年十六。十六歲,就頗知兵法,機智沉穩,這是很罕見的,大家想想,你們十六歲在幹嘛?這件事在新舊唐書上都憂濟在,從這裏可以看出,李世民很會用兵,不但很會用兵,而且還出身軍旅,否則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哪里來的戰鬥經驗?怎麼能面對著千軍萬馬的突厥部隊毫不驚慌呢?
  十六歲的孩子就如此精於用兵,後來一系列的戰鬥事蹟也就順理成章了。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隋末,李淵起兵,直取長安,在進軍長安的路上,遇到隋將宋老生,李世民用計誘使宋老生出戰,而後大敗之,接著,兵今陝西,李世民作為前軍先鋒,一面對敵作戰,一面收納各地義軍、盜賊、饑民,以壯大自己,等到了長安城的時候,隊伍已經發展到二十多萬人,這是唐帝國的開國之兵。
  接著,李淵稱帝,建立了唐政權,然後又進入了掃平各個割據勢力的時代。首先,第一個打上門來的,就是西北割據勢力薛舉,李世民率軍迎戰,把它滅了,還俘虜了他的兒子薛仁杲,接著,山西割據勢力劉武周,宋金剛又來了,又是李世民出戰,打敗宋金剛,兵進山西,滅亡劉武周政權,當時山西是唐帝國的大後方,滅劉武周之戰,可以說為唐帝國安定了後院,也為其取得全國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滅了劉武周之後,李世民馬不停蹄,又趕去河南,去幹什麼呢?滅掉河南的割據政權,也就是洛陽的鄭王王世充。
  電影《少林寺》描寫的就是這段歷史,但是,真正的歷史不是武打片,在史實中,沒有少林和尚,李世民也沒有單人獨騎的跑到敵人後方去探險,而是指揮大軍,大舉進入河南,開始了滅鄭之戰,王世充的老巢,在洛陽,李世民率領唐軍直奔洛陽,走到一個叫慈澗的地方,遇到王世充的軍隊,雙方大打一場,結果,李世民敗了,不但兵敗了,他自己還差點兒被王世充手下大將單雄信給殺死。
  這次失敗,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李世民輕敵了,對這段戰鬥,《新唐書》沒寫,但《舊唐書》說得比較詳細:“世充率精兵三萬陣於慈澗……”古文我就不給大家念了,給大家說一下大概意思:
 
李世民的“圍點打援”
  也就是說,一開始,李世民就沒把王世充當回事兒,結果是身陷重圍,幸好他武藝高強,射箭很准,最後才跑掉,即便這樣,也差點兒被單雄信戰敗,注意,這裏有句話“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這句話的意思,是李世民獨自斷後,對於一個獨自斷後的人來說,戰敗,意味著死亡。
  但李世民沒死,他跑了,跑了以後,他對王世充有了新的認識,不敢再這麼冒失了,因此他派三路唐軍進入河南,一來在兵力上大大強于對手,二來多路出擊,令對手難以抵禦,接著拿下洛口倉,斷了敵軍的糧食,正是這個舉動,導致了王世充最終徹底失敗。由此可見,李世民,絕非一個常勝將軍,但卻是一個吃一塹長一智的人物,且用兵打仗非常狠,往往直插對方要害,一下就把糧道斷掉了。
  其實仗打到這裏,王世充已經敗了,沒有糧食了,早晚會死。但他不死心,又找來了一個人幫他,這個人叫竇建德。這個竇建德,稱夏王,他和王世充不一樣,王世充是隋朝的舊官吏,而竇建德卻是隋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兩個人不在一條船上,但卻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唐朝。因此,竇建德割據河北,他也想獨佔中原,和唐朝在地盤爭奪上打得不亦樂乎。
  竇建德在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號以後就來了,而且帶來了很多人馬,十萬大軍。而當時唐軍是沒有十萬人的,人數少於王世充,唐軍的兵不如竇建德多,而且還要圍攻洛陽城,困難顯而易見。這時候李世民拿出了他軍事家的眼光,他說,王世充死定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沒糧食了。他窩在城裏不敢出來,出來就挨打;不出來待在城裏就得餓死。所以他,我不擔心,他遲早要敗。那我擔心什麼呢?也不擔心竇建德,他,我也不擔心。我擔心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個人合起來。因為唐軍沒有竇建德的人多,他一方面要包圍洛陽城,一方面還要抵禦竇建德,如果竇建德和王世充合併一處,內外夾擊,唐軍十有八九就要敗了,局面就很難控制。
  怎麼避免這種情況呢?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分兵。留一部分唐軍圍攻洛陽,另一部分唐軍去抵禦竇建德。所以李世民讓他的弟弟李元吉率領大多數人馬繼續圍攻洛陽,而李世民自己帶領一部分人馬去虎牢關,虎牢關在唐朝時叫五牢關,他去虎牢關攔住竇建德,不讓他繼續前進,這樣才能分別破敵。
  按照現在的軍事名詞來說,李世民當時這個做法叫做“圍點打援”。
  李世民帶了3500人,竇建德是10萬人,數量上差了二十八九倍,可是歷史就是這麼神奇,李世民硬是靠著手中3500人,打敗了竇建德的十萬大軍。
  這在歷史上是一次很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竇建德之所以失敗,敗得並不冤枉,因為他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遠遠不及李世民。李世民當時之所以能打敗他,也是因為看准了一點,竇建德的軍隊素質不高,無論是膽量,還是紀律,都不行,比起他手下的唐軍來,都比不上,所以一開展就亂套了。亂套之後李世民當時率領了一隻勁旅,一下有把竇建德大軍的大旗砍倒了。竇建德的軍隊亂套之後,一看自己這方的旗倒了,就以為自己敗了,結果當時是全部潰敗,根本不用打,自己就把自己打敗了。
  李世民這一仗俘虜了夏軍,一口氣俘虜了五萬人,包括主帥竇建德都被李世民抓住了,他所建立的大夏政權一戰而亡,沒有了。
  竇建德全軍覆沒之後,王世充也投降了,河南的大鄭政權也宣佈投降。從這兒可以看出,自從李淵舉兵之後,大的戰役、決定性的戰役,基本都是李世民領頭打的。滅薛舉、滅劉武周、滅王世充、滅竇建德,掃平割據勢力,這些事情基本都是李世民幹的。這樣來看,李世民確實是為了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可以說是第一功勞,他打的這幾次戰役,基本上就定下了唐帝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以及西北的版圖。
  那麼有人就要問了,唐朝那麼大地方,還有南方呢?南方確實還不是李世民打的,而是另一個人,那就是唐朝初年的著名軍事家李靖。
  在武德三年時,李靖還在跟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之後他就單獨領兵,征討荊州、四川、嶺南、吳、楚等地,可以說,唐朝能有南方的天下,李靖第一功。但是,要說起奠定了唐王朝國土之基礎的,打敗了對唐帝國威脅最大的割據勢力的,還是李世民。
  在安定了北方各省之後,河北再次有人舉起了反唐旗號,那就是劉黑闥,這次又是李世民率軍前行,打敗了劉黑闥,消滅了他的主力,但是劉黑闥逃到突厥去了,後來他又再次返回河北,又鬧起來了,旋即被太子李建成消滅掉,他本人也被斬首。
 
李建成和李世民沒法兒比
  這裏我們就發現了,李建成在前面的各個戰役中基本都沒有出現,這場戰役中他出來了。對於這一點,不少人是非常質疑的,為什麼呢?因為從武功上來說,無疑,李世民是功居第一的,但是有人就說了,太子李建成也不差,可為什麼把李世民說得叮噹亂響,就沒有人提到李建成呢?
  提出這個疑問之後,不少人給出的答案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之後他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同時也是給李建成羅織罪名、破壞他的形象,故意令人在史書裏抹殺了李建成的功勳。
  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看看唐書裏,李建成都有什麼功勞。
  在舊唐書裏,李建成的功勞屈指可數,第一個功勞就是追隨李淵攻打長安,《舊唐書.列傳十四》中說了一段話,這話我就不給大家念了,意思是,李淵剛開始造反的時候,李建成就來了,李淵非常高興,給他封了幾個官,讓他做隴西郡公,負責西河軍的經營,並一起趕往長安,這是李建成的第一個功勞,隨軍攻打長安。武德二年時,李建成有了第二個功勞,領兵評定了盤踞在司竹一千名強盜。武德四年,他又立了第三個功勞,鹿(音)州一戰,李建成破胡兵數萬,前後殺了七千餘人,這也是個功勞。他的最後一個功勞,就是破劉黑闥,劉黑闥被李世民打敗之後,逃了,逃往突厥,到了突厥之後,緩過勁來後,他又領著兵回到河北,此時李建成主動請戰,率軍徹底消滅了劉黑闥,這也是舊唐書上記載的他的最後一個功勞。
  我們再看看新唐書。翻開《新唐書.列傳第四》就可以看到,新唐書所記載的,與舊唐書一般無二,也是這麼幾個功勳,那麼這幾個功勳,同李世民比起來簡直是天上底下,李世民打的仗,都是事關國本的事兒,必須要打,而且還要打贏,打輸了唐帝國就玩完了,而李建成打的仗,基本對局勢都不能產生主導作用,抓抓強盜、打打胡人,這對當時的唐帝國來說,不是最重要的事兒,而最後平滅劉黑闥,還算是為帝國版圖敲定,立下了大功,但是即便如此,史書上也沒有把功勞全記給他,舊唐書上都有這麼一段記載,王(王圭)、魏征找到李建成,對他說,你身為太子,沒有大功,反倒讓你弟弟,也就是秦王李世民威震四海,得了人心,那你怎麼辦呢?你這個太子以後還怎麼當呢?如今劉黑闥剛打敗仗,人馬還不多,糧食也很少,你還不趕快趁此機會討伐他,立上一功?
  說到底,是讓他去揀個便宜,那麼這個便宜是揀誰的呢?前面我說了,李世民消滅了劉黑闥的主力,很明顯的,李建成這次是揀了李世民的便宜了。
  對這段記載,舊唐書無疑,最終還是把功勞,非常隱晦的轉移到了李世民頭上,而新唐書對此事的記載與舊唐書基本一樣,只是對李世民第一次打敗劉黑闥提出了批評,批評他殺伐過甚。
  這樣看來,在李建成這個人物的身上,新舊唐書都採用了同樣的態度,那就是這個人的本事實在趕不上李世民。
  但是部分網友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前面我說了,許多喜好唐史、熱衷於翻案的網友認為,新舊唐書的史料來源是不可靠的,既然是李世民最後做了老大,自然把他的政敵寫得不怎麼樣,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來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史料,可以說明李建成的真實能力呢?
  在這裏,我們翻開另一本史料,這本史料是《資治通鑒》,我們看看砸過缸的司馬光先生又是怎麼看待這位太子爺的呢?
  首先,司馬光先生也從李建成隨父起兵寫起,但是他一開始,就褒揚了李建成治軍有道,秋毫無犯,瓜果必須要付了錢才吃,如果不付錢,是搶來的,那他就不吃。當然,這段話不但褒揚了李建成,也褒揚了李世民,接下來寫到李淵進軍長安遇到宋老生時,也和舊唐書一樣,記載的是李建成、李淵兵先敗,幸好李世民在後面出戰,在打贏了隋軍,但是有一點卻不同,那就是舊唐書記載,當時李淵打不過宋老生,想撤兵,但是李世民阻止了他,但資治通鑒上卻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共同阻止了李淵的退兵想法。
  從邏輯上看,我更趨向於資治通鑒的記載,畢竟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在軍營,怎麼可能身為弟弟的李世民發話了,作為大哥的李建成卻一聲不坑呢?所以資治通鑒在史實的記錄上,不像舊唐書一般那麼明顯的偏向李世民。
  即便如此,資治通鑒對於李建成的功勳記錄卻與新舊唐書並無太大的出入,無非是增加了兩個,一個是守衛潼關,一個是率軍在洛陽與李密的瓦崗軍戰鬥,前者有劉文靜輔佐他,後者則是和李世民一同領軍。
  但無論哪個,也無法證明李建成功勳卓著,不但如此,書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李淵起兵于晉陽,皆是因為秦王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李世民聽了當然很高興,但是他卻拜辭了。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
  如果說司馬光也來拍李世民的馬屁,我覺得必要不大,所以這段記載,很可能是從某個史料裏直接拿過來的,其真假也值得商榷,從李世民後來和李淵的關係上來看,這段話我認為可信性不大,這個問題我在今後會談到。
  但無論怎樣,可以看出,無論在新舊唐書上,還是資治通鑒上,對李世民開創了唐帝國的基業,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且都一致認定李建成和李世民沒法兒比,對滅薛舉、滅劉武周、滅王世充、滅竇建德這些事蹟,幾本史書都一致認定,是李世民的功勞,對李世民的軍事眼光也都讚賞有加,而基本不提李建成,只有在李淵起兵初期,資治通鑒和新舊唐書有點兒出入,但出入也不大。
  此時我們綜合起來看,就會發現,李世民的功勳確實是無法抹殺的,當然,李建成是不是被李世民抹殺了某些功績?也許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了。可是李世民的功績,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是吹出來的,那麼李世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他的的確確是一個軍事家,而且是極優秀的軍事家,他在這方面的功勞,決不是吹出來的。
  這是我對李世民這個人物下的第一個結論,一個優秀的軍事家。
  話說到此,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個史料,這個史料和前面說過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都不大一樣,仔細研究它,更有利於我們對於歷史真相的把握,這個史料是什麼呢?到下一節再談。
  第一節我從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上闡述了我對李世民的看法,並肯定了他的軍事功績,現在我再引用一個史料,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深入探討一下李世民這個人的功過是非。
  我現在拿出來的史料就是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溫大雅是隋末唐初的人,曾經為高祖李淵撰寫起居注,起居注是個什麼東西呢?就是中國封建時代記載帝王言行、兼記朝政大事的日記體史冊名稱,換句話說,也就是記載皇帝一言一行的日記,只不過這個日記不是皇帝本人寫的,而是史官替他寫的。
  但是起居注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本朝帝王,不能看自己的起居注,這是為了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否則誰都能看,那要是記載了皇帝的什麼醜行,回頭他給改了,那怎麼辦?史料的真實性就無法保障了。
 
溫大雅的起居注
  歷史上有這麼個事兒,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想看自己的起居注,結果被當時的史官褚遂良給拒絕了,結果李世民毫無脾氣,拿褚遂良沒辦法。但是,雖然李世民可以不看自己的起居注,卻絕非任何帝王都那麼有操守,還是有不少帝王都看過自己的起居注的,而且,強迫史官改過。下面我們來看看溫大雅的這本起居注究竟是怎麼寫的。
張劍峰:溫大雅的起居注,一共三卷,從李淵起兵,一直寫到李淵登基,字數不多,篇幅不長,但是在史料的記載上,似乎與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有很大的出入。
  首先,對李世民十六歲便智退突厥兵、解雁門關入圍這件事,說得很模糊,甚至沒有提及李世民的名字,只是說“賴太原兵馬”,幸好有了太原的兵馬,“故得解圍”,那麼太原兵馬是誰帶來的呢?怎麼解圍的?沒說。
  然後我們繼續看。書中提到了李淵對農民軍曆山飛部作戰的場景,說李淵把精兵佈置在身邊,老弱佈置在週邊,輜重物品排在老弱士兵的後面,吸引敵人來搶東西,等敵人來了,果然亂哄哄去搶輜重,李淵趁機率精兵突襲,大敗敵軍。而新舊唐書卻不是這麼說的,新舊唐書如出一轍地說,李淵陷入賊陣,是李世民突入陣中,救出了李淵。
  那麼究竟哪個是真的呢?先不要下結論,我們來看看溫大雅所寫起居注的時間,他的起居注,是武德年間寫的,也就是說,他寫起居注的時候,正是李淵當皇帝的時候,從李淵這個人的性格來看,我認為,他很可能會看起居注,新舊唐書對李淵的描繪是這樣的:好酒好色,好玩樂,好聽好話,好奉承。也就是說,李淵並不是一個是非感非常強的人,如果他真是這樣的人,和其他帝王一樣看起居注,那也就不奇怪了。
  我們再看看溫大雅寫這幾卷書的時候,用的是什麼語氣。
  我們看這句話:突厥喪膽,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突厥人和李淵打仗,打不過他,嚇壞了,再也不敢南下了。換句話說,就是講李淵太厲害了,打得突厥人不敢再應其鋒芒。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再看看唐書的記載。
  在《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記載,高祖武德初年,也就是李淵剛剛建立唐朝的時候,突厥始畢可汗去世,李淵當時是廢朝三日,三天不上朝,命令百官憑弔,並且派人去突厥弔唁,還送給突厥三萬段物品。作為中原帝國的皇帝,為外邦的首領憑弔廢朝,這是很罕見的,是李淵和突厥的關係好嗎?非也。誰都知道,隋末唐初,突厥是中原帝國的第一大邊患,那麼李淵如此低三下四的對他的敵人示好是為什麼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迫於外敵的強大不得不如此,這同西漢初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是一樣的。
  那麼李淵如此低三下四的目的是什麼呢?舊唐書又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李世民征討劉武周的時候,請處羅可汗發兵兩千協助,原來目的在這兒,內部不太平,所以要請外兵幫助。處羅可汗有沒有發兵協助呢?他出兵了,確實來了,部隊剛剛走到唐朝的並州,就獸性大發,把並州城的美女搶奪一空,全都給掠到突厥去了,當時的唐軍不敢制止。
  處羅可汗這麼做,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夠朋友,李淵剛剛還給他的父親弔唁呢,他轉眼就對唐朝這個樣子,這有點兒沒心沒肺了,不久處羅可汗也死了,頡利可汗繼位,李淵又讓百官憑弔,又廢朝一日。即使這樣,頡利可汗還是在李世民剛剛當皇帝的時候,打到了長安城外,威脅唐朝都城。
  那麼回到溫大雅起居注的那句話“突厥喪膽,深服帝之能兵,收其所部,不敢南入”,看看這句話,是不是覺得有點兒胡說八道的味道?既然被你打破了,後來怎麼又鬧得那麼凶呢?
  那麼回到我問的那個問題,溫大雅寫起居注的時候用的是什麼語氣?根據上面的例子,我可以說,他用的是奉承的語氣,而且是很強烈的奉承語氣,本來李淵沒那麼厲害,也被他描繪得宛如天神,那麼他為什麼要用這麼強烈的奉承的語氣呢?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李淵經常會看起居注,且很在乎書中對他的評價,所以溫大雅不得不說點兒大話。
  再往下看,接下來起居注中大談李淵如何籌畫起兵,如何拉攏突厥,如何進兵長安,隻字不談李世民,這和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又不一樣了,那幾本書上都記載著李世民勸李淵起兵,而起居注上寫著卻是李淵獨自運籌帷幄,那李世民何在啊?李世民當時在哪兒呢?在幹什麼?沒有交代。此時就出了一個問題,李淵起兵的這段時間,究竟有沒有李世民的事兒?他到底參與策劃了沒有?
  這個問題推斷起來有些糊塗,因為起居注上所記載的,基本都是李淵所說的話,李世民所說的話很少看到。如果按照起居注的本意,意思就是李淵是自己策劃的,自己起的兵,誰也沒幫他。但有一個問題,誰知道李淵說的這些話是不是在李世民提出起兵的建議之後李淵才說出來的呢?或者李世民做了許多關於起義的策劃,只是溫大雅沒有記載,他光記了李淵說的話,沒記李世民的建議。會不會有這種可能?那麼假設李世民真的向李淵提出了起義的計畫,溫大雅又為什麼沒有記呢?
 
起居注未過多寫李世民,緣因李淵
  首先我們看看舊唐書和新唐書,書中的太宗本紀,對李世民可以說是有褒有貶,沒有一個勁地說李世民的好話,我們再看看溫大雅的起居注,則是一味的褒揚李淵,基本沒有說他壞話,沒有說他哪個地方做的不對。我剛才說了,這很可能是李淵看了起居注之後所導致的,是否因為李淵看過起居注,所以溫大雅就不敢過多寫出秦王李世民的功勞呢?
  我認為是有這個可能的。首先李淵這個人好大喜功,所以他很可能不喜歡把兒子李世民捧得過高,再者那時候他是皇帝,如果寫明瞭是李世民提出的首義計畫,他這個皇帝當的豈不是很沒面子?其次,李淵不是很喜歡李世民。李世民參與的大型征戰中的四次,其中有三次都是他自己請纓作戰,如果他不是自己請纓作戰,李淵根本不會派他去,甚至到了什麼程度?甚至到了派去的將軍都打了敗仗,地盤都快光光了,李淵還是不主動派李世民出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明知道這個人很會打仗,卻還是不派他去,原因只有一個,怕他擁兵自重,換句話說,李淵不是很信任李世民。
  對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如果史官在寫起居注時,還把這個人捧得很高,李淵看了肯定不高興,他是皇帝呀,皇帝不高興,可能就要出人命,所以溫大雅自然不敢寫出李世民的策劃之功。
  隨後再拿出一個例子來證明一下我的推斷,竇建德被俘以後,李世民把他送到了長安,本想讓李淵赦免他,但李淵把他殺了,殺了之後,竇建德的部下劉黑闥馬上就造反了,河北再次大亂,昔日竇建德的舊部一看夏王死了,怎麼也不肯投降,搞得實在沒辦法,李世民這才請命出征,打敗了劉黑闥,如果當初李淵能夠冷靜點兒,心胸寬闊點兒,不殺俘虜,恐怕也不會引發這個麻煩。從這點來看,李淵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溫大雅所記載的李淵,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我們再看看玄武門之變時的李淵,玄武門之變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李淵把自己立為太子,在這次血腥政變中,李淵幾乎是毫不知情,直到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殺了李元吉,把他們的腦袋都提到他面前來的時候,李淵才知道。如果像溫大雅在起居注所記載的那樣,李淵那樣的決勝千里,又怎會表現的如此不堪?
  最後我們回到李世民身上來。
  溫大雅的起居注裏,有一個地方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所記載的略有區別,但這個區別十分微妙,那就是李淵剛剛起兵時對隋將宋老生的一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裏都說了,是李淵和李建成對敵不慎,李建成落馬,導致了唐軍後退,幸好這個時候李世民從後方攻擊,方才破敵。而溫大雅的起居注裏卻說,是李淵和李建成故意後退,不是因為李建成落馬,故意後退引敵軍追過來,給李世民造成了攻擊的機會,對起居注而言,是寫給李淵看的,所以自然不能說是皇帝打敗了才後退,而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他們的史料來源卻是給李世民看的,自然也要拔高太宗皇帝的形象,那麼這兩個記載誰對誰錯?我們也先不說,還是先說一個問題,那就是李世民是否篡改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如果李世民確實篡改了歷史的本來面目,那麼為什麼面對溫大雅的這部史籍,他熟視無睹?我們看新舊唐書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現象,書中對李建成和李元吉基本上沒說什麼好話,而且每逢遇到出謀劃策時,都是李世民向李淵進言,沒李建成什麼事兒,從這點來看,不符合邏輯,因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李淵身邊,怎麼可能凡事都是李世民發話,李建成卻一聲不吭呢?要知道他是唐王世子啊,所以從這點來看,李世民的確有可能在史料記載之中刻意的抹殺了李建成的事蹟,甚至故意醜化李建成,但是我們又回到那個問題上,既然如此,為什麼面對溫大雅的史籍,他熟視無睹?他怎麼不去篡改呢?要知道溫大雅的起居注對李建成的表現是沒有隱諱的,沒向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一樣不提。而且溫大雅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投靠了李世民,站在李世民這邊,如果李世民命令他篡改起居注,他不會不去做的。
  所以我認為,這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溫大雅所記載的從單純的歷史事件來看,把讚揚李淵的話,那些奉承語氣全部拋掉,僅僅看歷史事件,基本都是真的,只是對李淵的表現有了誇大而已。第二,他確實把李世民許多的積極建議都給隱去了,沒有寫,只是突出記載了李淵聽了這些建議以後的決定。
 
李世民一直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李世民一直很注重自己的形象的,特別是他殺兄奪位以後,特別注重他人是否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明君,很看重自己的形象。這樣看起來,他就不敢隨便動溫大雅為他父親撰寫的這部起居注,否則他很可能攤上一個不孝的罪名。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起居注上所記錄的基本都是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否則溫大雅要是捏造事實,恐怕李世民也不答應。
  雖然起居注裏隱去了李世民許多突出表現,但有一些細節還是要注意的,那就是裏面記載到李淵起兵調兵遣將時,有些將領,就是李世民在太原時收留的亡命之徒,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李世民在當初舉事時,確實出了很大的力。
  回到我剛才說過的面對宋老生作戰的問題,到底哪個真哪個假呢?我認為溫大雅的起居注裏所記錄的是正確的,不是李建成落馬導致了失利,的確是李淵在故意撤退,給李世民提供在背後攻擊的機會。
  其實,歷史都是人寫的,沒有哪一部史籍不帶有當權者的情緒,也沒有哪一部史籍不帶有作者個人的情緒,所以我們不能根據某一本史籍來推斷歷史人物,而應該綜合來看,多方位地進行判斷。
  我看到有人對溫大雅的起居注評價是這樣的,由於溫大雅一直在李淵身邊,他的所見所聞都是親身經歷的,所以就絕對是真實的,因此當我們發現其他史料和溫大雅的起居注有不同地方時,應該以起居注為准。
  這句話我堅決不同意。看歷史一定要綜合去看,看歷史人物一定要綜合判斷,不能僅僅憑一本書、一部史籍。
  回顧一下近代史,再回顧一下現代史。我就要問一句,難道說親身經歷之後的事兒,就一定會實事求是的記載下來嗎?難道每一個寫歷史的人親身經歷過的歷史,他就一定敢實實在在的把這段歷史記下來嗎?
  最後對於起居注的問題,我再明確一下我的觀點:
1、起居注中所記載的歷史事件都是發生過的,只是以李淵的角度為准,以李淵為主要人物去學,從而忽略了李世民和李建成,忽略了他們許多的謀劃和參贊的突出表現。
2、新舊唐書所引用的史料,史料中所記述的李世民在舉義初期的策劃與參與,也是真實存在,只不過同樣以李世民為主要人物去學,突出了李世民的形象,而略去了李淵許多決策場面。
3、新舊唐書,包括資治通鑒,對李建成的記載確實是有失公允的,這位隱太子的不少事蹟,確實被湮沒了,而且有醜化之嫌,這的確是李世民的不對。但是無論怎樣,李世民的功績是不能抹殺的,不能因為他對李建成有失公允,就否定他為大唐王朝開疆辟土所建立的那些功勳。我們不能因為他篡改過史料、貶低過他的政敵,就把這個人一棍子打死,說他是偽君子,我們不能這樣給歷史人物下結論,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這就是我在看過《大唐創業起居注》之後給李世民這個人物下的結論。我在第一節和第二節裏都是從軍事角度談如何看待李世民這個帝王,從起居注和新舊唐書之間的出入去談怎麼看待李世民,下一節我打算再談一下我從其他角度是怎麼看李世民的。從史籍記載的其他事件裏,怎麼判斷李世民的其他性格,這一節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一節再見。
 
李世民在做皇帝後才變得寬厚
  我們繼續講李世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提一個問題,李世民是不是一個寬厚的人?
  李世民在對待隱太子李建成這件事上,他是一個不那麼寬厚的人,他有一個性格特點,對於曾經想要自己命的人,很不寬厚。正常狀態下的李世民一般都是禮賢下士、樂於納諫、四處求賢,待人彬彬有禮,但誰想要他的命,他是絕不放過的,不但不放過,而且下手非常狠,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一口氣殺了李建成五個兒子,殺了李元吉五個兒子,把李建成、李元吉的戶口都給抹消掉了,世上就再也沒有李建成、李元吉這兩家人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都是李世民的侄子啊,從小也是被看著長大的,特別是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有的還在學走路,有的還吃奶呢,李元吉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可見李世民在對待死敵的時候,絕對談不上寬厚,非但不寬厚,簡直是斬草除根。
  房玄齡、杜如晦,這是兩個長年跟隨李世民的人,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要尉遲恭請他們來議事,結果這兩個人當時不敢來,李世民知道以後勃然大怒,二話不說拔出佩刀交給尉遲恭,說他倆要是再不來,你就把這兩個人的腦袋給我帶回來。可見在緊急時刻,李世民是決不容忍他人背叛自己的,不管關係有多好,關鍵時刻要是惹毛了他,他瞪眼睛就要殺人。
  這就是做皇帝之前的李世民,但是做皇帝之後,他開始寬仁了,變得寬厚了。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魏征,唐太宗對魏征的耐心可以說是極大,魏征前後勸諫李世民達幾百次,李世民對他脾氣極好,不但不怪罪,而且還不允許旁人說魏征的壞話,最後好到什麼程度?把自己的佩刀解下來賜給魏征。這是很不容易的,李世民時代得到這個殊榮的只有兩個人,魏征是一個,還有一個就是房玄齡。
  李世民曾經說過,他說貞觀以前,隨我平定天下的,房玄齡功勞第一;貞觀以後,敢犯顏直諫,讓我安國利民的,魏征功勞第一。
  魏征又是怎麼評價李世民的呢?
  學過歷史的,特別是看過中學歷史書的人會有一種印象,魏征這個人不怕死,硬骨頭,無論皇帝老子怎麼不高興,他也要說,只要看見不對就要講,所以這是個大忠臣,赤膽忠心。
  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魏征敢犯顏直諫不假,但那得看對誰。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以前,魏征在誰的手下幹活?李建成。李建成失敗以後,魏征是以俘虜的身份被李世民召見的,當時李世民就問魏征,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你為什麼要出主意害我?魏征當時的回答是:“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什麼意思啊?如果李建成聽了我的話,你李世民早完蛋了。這句話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李建成他不那麼聽魏征的話。這裏就有個疑問出來了,按照我們以前對魏征的印象,他應該據理力爭才對啊,怎麼在李建成手下時,就沒聽說過他犯顏直諫呢?非得讓李建成聽他的意見不可呢?怎麼到了李世民手下,他就開始一天到晚提意見了呢?
  對於這件事,我的看法是,魏征在李建成手下時,不是不想提意見,而是李建成不接受,他不敢再繼續提下去了。再提下去,惹惱了李建成,搞不好遭到殺身之禍呀。我這麼說是有一個依據的,魏征自己曾經說過:“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李世民讓我說話,我才敢說,如果你李世民不讓我說話,我豈敢幾次冒犯?這是魏征自己說的。這句評價說到底,是在誇獎李世民心胸寬闊,善於納諫。
  那麼李世民是不是一個寬厚的人呢?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一個人的性格是複雜的,絕非除了黑的就是白的,所以我們對李世民的評價不能用是與不是來下結論,可以這樣說,李世民是一個警惕性非常強的人,一旦發現對自己不利的事物,絲毫不講情面。而對於自己有利的事物,則是雍容大度,虛懷若谷。因此,李世民,我們既不能說他大度,也不能說他不大度,而應該給他下的結論是:他是一個目標感極強的人,而且時時刻刻都保持著高度清醒,這種清醒使他該到什麼階段,就做什麼事兒,該心狠手辣時心狠手辣,該大度能容時大度能容。
 
李世民極其霸道
  李世民還有一個性格特點,就是極其霸道。縱觀唐朝二十帝,霸道強橫像李世民這樣的,沒有第二個。有人說武則天,這個我不大同意,因為武則天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不如李世民,常吃敗仗。有人說唐玄宗,我也不同意,唐玄宗後期昏聵無比,朝政很亂,安史之亂爆發時他毫無準備,比不上李世民。
  那麼我剛剛說了,李世民是一個目標感極強的人,時刻保持著清醒,這種性格特點的帝王,如果很霸道強橫的話,那麼他帶給周邊國家的災難是非常嚴重的,比如說秦始皇、漢武帝。因為李世民這個人很清醒,所以他不可能把王霸之道強加給國民,怎麼辦呢?只有把這種稱王稱霸的做法帶到國外去了。
  所以李世民執政時,唐帝國對外擴張的勢頭極強,滅掉了東突厥,臣服了土穀渾,滅亡了高昌,幹掉了薛延佗、降服了西突厥,設置安西四鎮,打通了通往回紇的道路,連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國都被迫與唐朝和親,連印度都被唐朝的官吏率兵攻打過,連朝鮮半島高麗都被打得很慘,雖然最後李世民沒贏,但給高麗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巨大,唐軍在李世民時代,也是非常的勇猛,鐵血之師,幾乎是無往不勝,打得西北各部落都不得不承認大唐帝國是他們的宗主國。
  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來,李世民的性格非常霸道,只有他打你,沒有你打他,只有他占你便宜,沒有你占他好處。唐帝國剛建立時東突厥鬧得很厲害,不斷出兵騷擾唐朝邊境,當時李世民忙於掃平國內割據勢力,所以沒工夫對付它,等唐帝國統一華夏之後,李世民就開始收拾這個不安分的鄰居了,因為他不能容忍總有這麼個搶劫犯呆在他身邊,所以登基不久,李世民就親自訓練士兵騎射,當時大臣們都勸他,說你身為皇帝,不能親自訓練士兵,萬一哪個要是圖謀不軌,突然行刺怎麼辦?結果李世民根本不聽,因為他太著急了,被突厥人給欺負得太久了,一刻也不能等下去了,恨不得馬上把士兵訓練出來,立刻滅了突厥,最後果然,在他的帶領下,全軍大比武,士卒越來越精銳,最終滅掉了東突厥。
  東突厥一滅,李世民就開始致力於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隋朝末年時,因為漢民族陷入了內鬥,所以通往西域的道路都被阻塞了,各民族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都在那裏稱王稱霸。所以當統一的唐王朝建立以後,李世民認為必須要重新開通西域的道路,臣服西域各國,主要是為了減少邊患。
  接下來幾年,青海的土谷渾,新疆的高昌,甚至遠在國外的薛延佗,都被唐朝給幹掉了,土谷渾王伏允被活活逼死在大沙漠裏;高昌王麴智盛投降了,高昌甚至連國家都沒了,被唐吞併,設置了安西都護符,後來又滅了幾個西域的小國,設置了安西四鎮。西突厥各個部落也是被打得抬不起頭,後來紛紛表示臣服。西突厥和東突厥還不一樣,東突厥是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而西突厥部落聯盟的統一性不如東突厥,比較鬆散,就是一盤散沙,凝聚力不是太強,所以唐軍一來,西突厥人嚇得屁滾尿流。當時唐軍在攻打高昌時,高昌王麴智盛曾經求助於西突厥,結果西突厥一聽說唐軍來了,嚇得拼命跑,不要說援助高昌,打都不敢打,拼命跑,退軍千里。
  平定了西方以後,李世民又馬不停蹄地往東方走,去幹什麼呢?去打朝鮮半島的高麗,他打高麗的藉口很簡單,就是高麗人不聽他的話,其實就是找茬,可見唐太宗這個人強橫到什麼程度,說打你就打你,藉口都懶得找。
  他打高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就是高麗這個國家太強了,朝鮮半島當時三個國家,高麗、百濟、新羅,高麗最強。所以李世民就擔心,如果高麗和突厥,和(革末革曷)聯繫起來怎麼辦?特別是高麗與唐帝國的交界處,那是有名的雜胡地區,各民族的人都有,最亂,亂七八糟,要是那兒出了問題,可以直接威脅到唐朝的遼東和河北,所以李世民打算趁自己還活著,把高麗也給滅掉。但是這一仗他沒打勝,高麗人在安市城這個地方,頂住了唐軍的猛攻,最後糧草不繼,李世民只好退兵,但是即使這樣,也給高麗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十幾萬高麗軍隊被李世民率領的唐軍給殲滅了,領軍大將被俘虜,很慘,三千(革末革曷)軍幫助高麗作戰,結果被李世民全部活埋。具體細節在我寫的《大唐百年開國》裏都可以看到。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李世民的性格是相當霸道的,絕不允許有人冒犯他,更不允許有潛在的威脅存在。你不但不能冒犯他,連冒犯的資本都不允許你有。
 
李世民不是很會教育孩子
  那麼我們現在再看看李世民這個人的性格特點,歸納一下,首先是高瞻遠矚,膽氣過人,縱橫四海,統一了天下;再者是心理素質極強,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驚慌,包括殺了他兄弟奪皇位這種事情,都不慌張,幹得有條有理;然後是為人處事非常清醒,目標感極強,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接著就是霸道強橫,絕不允許身邊有潛在的威脅存在。最後還有那麼一點兒,愛面子,注重自己的形象,故意讓人篡改一些史籍,貶低政敵,拔高自己。
  有優點、有缺點,這才叫一個完整的人,全是缺點的人不存在,全是優點的人那是神仙。所以總得看起來,李世民這個人作為皇帝還是優點居多的,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帝王。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這個缺點我在前面都沒有提過,現在我提一下,這個缺點就是,他不是很會教育自己的孩子。
  李世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放養,跟放羊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上,他更喜歡讓自己信任的大臣們去做老師,而不是自己去把握孩子的動向,拿自己的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去教育孩子,這是李世民一個最大的誤區。李世民這一輩子生了十四個男孩,他這輩子面對的最大苦惱就是找不到一個好的繼承人,我們先說說老大李承乾,李世民對他給予了很厚的期望,之所以給他取名叫李承乾,一來是因為他生在承乾殿,二來,希望他能子承父業,承載乾坤,做一個好皇帝。
  李承乾從小就很聰明,惹人喜愛,李世民很喜歡他,加上他是長孫皇后所生,是嫡子,因此認定這個孩子就是未來的繼承人。但是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和少年時候是大不相同了,仿佛變了一個人一樣,年少時李承乾還算是識大體、愛學習,李世民每次離開長安,都讓李承乾做監國。但長大以後,突然變得喜歡聲色犬馬了,而且還變得兩面派了,當著李世民是一套,背著李世民又是一套。史書上說,這個李承乾每次上朝,必然是張口閉口的忠孝綱常,一散朝,完了,立刻就花天酒地。李承乾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我們來看看李承乾的老師。李承乾的老師主要有這麼幾個,于志甯、孔穎達、張玄素、趙弘智、令狐德棻、蕭鈞,這些人,都是文官,以文筆著稱,有幾個還專門參與過史書的修訂,他們對李承乾的教育模式基本都是一點,那就是勸諫,說是勸諫好聽,有時候簡直就是罵諫,說話說得很難聽,這裏面勸諫最厲害的有三個人,一個是于志寧,一個是孔穎達,一個是張玄素,這三個人,只要一看見李承乾吃喝玩樂,打獵,就開始上疏,而且幾乎是比著上疏,措辭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
  李承乾蓋個房子,于志寧上疏批他,說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他,把他比作秦二世胡亥,李承乾和突厥人交朋友,于志寧又上疏批他,說突厥人人面獸心,不可親近,一來二去,李承乾火了,派人去殺他,結果沒殺成。
張劍峰:我們再看孔穎達這個人,這個人從小就有辨才,說話很直截了當,經常是連譏帶諷,他對李承乾的批評,比于志寧還厲害,只要覺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立刻犯顏直諫,于志寧多少還上疏一下,寫個摺子給李承乾看,孔穎達是當面就說,毫不避諱,而且還放出話來,說我這麼幹“死無所恨”。硬骨頭。
  我們再看張玄素,張玄素這個人哪,比于志甯、孔穎達還厲害,他不敢敢罵太子,連皇上都不放過,皇帝他都敢罵。有一次李世民要修洛陽宮的乾陽殿,張玄素知道了,知道以後立刻上疏責駡李世民,說李世民連隋煬帝都不如,結果李世民看了以後反而很高興,覺得他是忠臣,賞了他不少東西,讓他去當李承乾的老師去了,就這麼著,張玄素也成了太子的老師之一。結果他一去,李承乾立刻就暈了。怎麼了?張玄素是無時無刻不諫,一天到晚都盯著李承乾,一發現不對就上疏,而且言語非常急切,巴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最後把李承乾又給惹毛了,讓家奴趁著月黑風高,拿著傢伙把張玄素打成重傷,結果萬沒料到傷好之後,這個張玄素張大人,繼續上疏,根本拿生死不當回事。
  這三位比賽一樣的勸諫,李世民對這三個又是什麼態度呢?李世民的態度是重賞這幾個人,而且大加褒揚。而對於沒有勸諫過太子的人,比如令狐德棻,則是貶官、斥責。就是這樣的待遇。
  那麼在這三位的拼命勸諫之下,李承乾又怎麼樣了呢?按理說,這三位,捨命相勸,犯顏直諫,李承乾應該有點兒出息吧?可恰恰相反哪,最後他被廢了,被廢為庶人。
張劍峰:由此可見,這三個人雖然是精神可嘉,但是從教育方式上來講,他們全部都失敗了。三個先生沒教好一個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來看李承乾,李承乾和李世民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李世民小時候出入軍旅,吃過苦、打過仗,見過世面,親手殺過人哪。李承乾不一樣,李承乾是溫室裏的花朵,生在宮殿裏,長在宮殿裏,從小就見多了歌舞昇平,被人伺候慣了,論才幹,他肯定不如李世民。但是更要命的是什麼?李世民也不懂得教育子女,早年很忙,光顧著打仗了,壯年時又當了皇帝,還是沒時間去教育孩子。就這樣,他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全部都扔給了幾個太子老師,自己的孩子扔給別人教育,這本身就不對,更不對的是什麼呢?他也不看看這幾個人究竟會不會教育孩子,僅僅因為他們素有才名,名氣大,就讓他們當了太子的老師,結果李承乾等於是在一片罵聲中長大的。
  少年人一般都有一種強烈的逆反心理,何況是一個皇太子?他的不良嗜好,不良品行,都是環境造成的,如果環境不改,他又怎麼能僅僅靠著幾篇上疏就改邪歸正了呢?這個原因,于志甯、孔穎達、張玄素都沒琢磨過,李世民也沒考慮過,這三位老師的想法都很簡單,你李承乾只要有錯,我就非逼著你改,管你願不願意改,只要你不改,你就是昏君,我就是忠臣,而且勸諫的方式也非常單一,從來不從李承乾的角度去考慮,只是一味的批啊批啊,這種教育方式不要說是在古代,在唐代,就是放到現在也基本沒用。所以李承乾最後還是被廢了,終究沒有教育成功。
  李承乾的被廢,實際上是李世民教育的一大失敗現象,但是如果僅僅是一個不爭氣的李承乾,我們還不能說李世民的教育是完全失敗的,再看看其他孩子。
張劍峰: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由於時間問題,我不一一寫出,我們再看一個和李承乾有極深關係的人,也是李世民的兒子,那就是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的四兒子。這個人論能力,比李承乾要強,李承乾喜歡聲色犬馬,李泰喜歡看書,喜歡看書不是壞事兒,李世民很高興的,專門在李泰府裏搞了一個文學館,允許李泰自己招攬學士,談經論道,而且為了表示對李泰的寵愛,還專門給了他一輛小馬車,允許他坐著馬車去上朝。為什麼呢?因為這李泰營養過剩,體重超標,肚子大,走路不方便。李世民最後對李泰的恩寵甚至超過了李承乾。
  這本身就是個大錯誤。
  李世民雖然從玄武門之變走過來,但他在這件事兒上沒有吸取玄武門的教訓。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初李建成之所以和他鬧翻,無非就是因為李建成是太子,他是秦王,但他這個秦王的風頭比太子還大。打仗靠他,治理國家也靠他,出謀劃策還是靠他。這才使得李建成和他刀槍相間。如今呢?他對李泰的恩寵,勝於李承乾,這無意中給了李承乾一個信號,那就是李泰要和他爭太子,作為李泰而言,得到了父皇這麼大的恩寵,他也要想入非非,是不是將來要把太子的位子給我?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未來的皇帝嘛,誰不想做?所以李世民這個舉動,其實是在為李承乾和李泰製造摩擦。
  有人問了,他還有二兒子、三兒子呢?他們都幹嘛呢?李世民的二兒子李寬早就死了,他就是不死都輪不到,他因為他不是長孫皇后生的,他是庶子,在古代,庶子無論能力有多強,當皇帝都輪不到他。同樣三皇子李恪也是,李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氏所生,也沒有資格,而李泰就不一樣了,他是長孫皇后之子,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所以要是李承乾一旦下課,他李泰就是第一繼承人。
  皇帝這麼喜歡他,他自然得多多表現,何況當時李承乾還不太招李世民喜歡,所以他也開始向著皇太子的位置努力了。對於李世民的這個錯誤,褚遂良、魏征都曾經勸過他,但是李世民並未特別在意。
 
李泰和李承乾因權力爭鬥而倒臺
  再好的人,一旦陷入權力爭鬥中,也好不到哪兒去,要不了多久,也就會變得非常厚黑了,李泰也是如此,他把太宗皇帝讓他成立的文學館,弄成了一個個人司令部,一天到晚就在裏邊研究,怎麼才能當太子,怎麼才能把李承乾搞下課,最後搞得朝中烏煙瘴氣,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太子党,一派魏王党,李泰當時封魏王。局面是一發不可收拾,李泰不但想把李承乾搞下課,連帶著同是長孫皇后所生的九皇子晉王李治,他都想弄下課,想來個惟我獨尊,為了達到目的,在李承乾倒臺的時候,他竟然向李世民說過這樣的話,他說若皇帝你立我為太子,你放心,我百年之後就把皇位傳給李治,以後絕對不傷害老九李治,陛下你要是不信,我就把我的獨生子殺掉。
  這個人,為了皇位連兒子都不要的人,他能顧及兄弟情誼?所以李世民最後把李泰也給貶了,當時李世民貶李泰的時候話說得很沉痛,他說,如果立李泰為太子,則李承乾、李治恐怕都活不了了,遲早被他整死,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李承乾、李泰可以安然無恙,所以我只有忍痛割愛,把李泰貶黜。
  李泰的驕橫跋扈,直到最後被貶,李世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他首先沒有把問題處理好。
  說完了李泰,我們再看看李治,李世民之所以在李承乾倒臺後,立李治為太子,無非兩個原因,一個是李治老實,另一個他也是長孫皇后所生,這叫嫡子,不是庶出。長孫皇后生了三個兒子,他是最小的那個。
  而李治雖然不似李承乾那樣荒淫,也不像李泰那樣狡詐,卻為人很懦弱,史書上說他是寬仁,但從他以後在武則天面前的表現來看,他就是懦弱,而且是相當懦弱,而當初權臣長孫無忌等人之所以同意立他為太子,也是因為看他懦弱,很好控制,只不過後來控制了李治的不是長孫無忌,而是武則天。
  我們從這些地方來看,可以看到這麼一個現象,那就是李世民長年累月忙於政務、軍務,孩子們實在沒幾個教育好的,李世民另外幾個兒子我簡要地給大家說說,大家看看有什麼混得不錯的:
  大兒子李承乾,不說了;二兒子李寬,早亡,未成年就死了;三兒子李恪,能文能武,最不錯,但是不知韜晦,不懂得隱藏鋒芒,最後被長孫無忌害死;四兒子李泰,不說了;五兒子李佑,最後造反,被廢為庶人;六兒子李新(音),遊獵無度,後被廢為庶人;七兒子李輝(音),生來愛財,家中有車四百輛,後被人誣告謀反,自殺;八兒子李貞,武則天時期時候造反不成,自殺;九兒子李治,皇帝;十兒子李慎,被武則天流放,死於路上;第十一個李囂,第十二個李簡,早亡;第十三個李福,人如其名,算是善終;第十四個李明,被武則天所殺。
  這裏邊拋去早亡的,還剩十一個,真正善終的,不過兩個,剩下那九歌不得善終的李氏子孫,除了武則天時期的政治背景所造成的死亡之外,剩餘的,也沒幾個品行十分端正的,光是不檢點的就達五個,看來李世民的確疏於對子女的教育,但是話說回來,自古帝王能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又有幾個呢?
  我們再歸納一下李世民的性格特點,高瞻遠矚,膽氣過人;心理素質極強;目標感極強;接著就是霸道強橫;然後是注重民聲;最後就是不太會教育自己的孩子。
  李世民不是神,他是個人,我們對他說了這麼多,就是一句話,我們對他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因為他的某些錯誤做法,就否定他做的一切,李世民有一個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一生都在進步,他一輩子都在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錯誤,從這一點來說,他就不愧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屋主心得:這是個人目前看過對唐太宗李世民最公平的評論。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175705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3 篇留言

狐狸祭司
我知道他的師父是摩軻葉,他會四招如來神掌...[e16]

10-01 17:47

小魚兒諸葛亮
XD10-01 17:49
XDIN
很精確的評論!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很廣為人知的皇帝。他的好與壞是很多人耳熟能祥的(最有名的就是貞觀之治及玄武門之變了)
我很喜歡作者在文末說的一句話,李世民不是個神,是個人。儘管他是中國史上少有的明君,卻也有許多黑暗面;又或者他弒兄殺弟,卻也改變不了他替唐朝帶來的盛世。唐太宗是個同時有著仁義跟霸道這兩種極端性格的人啊

不過其實這一篇意外的收穫,是讓我對李淵這個人有進一步的認識。(不少古裝劇跟漫畫都把李淵的形象美化,大概是因為他是李世民的父親吧)

謝謝小魚大分享這麼有意義的文章,小弟受益良多啊!

10-01 18:54

小魚兒諸葛亮
不會[e1]10-01 18:57
明董
大唐
天可汗!

10-01 22:02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6喜歡★johnchiu081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兩岸大不同,雙雄人情濃─... 後一篇:無間大不同【港版《無間道...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flys8028大家
遊戲介紹的小部落格,有空可以逛逛歐 https://www.rocksugarcat.com/看更多我要大聲說4小時前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