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家事件系列02:搪瓷靈魂的比重──鏡稜子與變裝密室
首先,先來說說名稱吧。
光看名稱沒查資料就會知道這名字設計之精巧的人,應該沒有吧?
維基百科:搪瓷,又稱琺琅,指將玻璃或陶瓷質粉末熔結在基質(如金屬、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殼,多爲彩色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樣,用於保護和裝飾。
比重,是一物體密度和水的密度之間的比值。
所以說,搪瓷是外表,靈魂是內在。那麼,搪瓷和靈魂之間的比重,就是這部小說的重心吧。
那麼,「鏡稜子與變裝密室」到底又是什麼意思?
注意,是「與」而不是「的」。
在這部小說中,鏡稜子這位電波強者也不過是被卷入事件的一名少女罷了。
此段文字節選自書背:「……那時的我,從寓言中得到了什麼呢?算了,我也不知道。」
名稱解釋完了,來談談小說吧。
看我前面說的頭頭是道,閱讀此篇心得的你們是否認為我早就看穿這本書作者所要講的一切事情了?
屁。
其他本或許只是難以言說,但這本是完完全全地看不懂。
為了寫這心得,我還上網找了四篇一樣是讀這本的心得來看,甚至嘗試問了有看過這本的巴友。
但看完這些心得後,我所得到的「哇,原來如此」只有上面那名稱的部分。真的命的很好呢。
然後就這樣了。
首先,看前半本的時候,我是驚嘆、驚豔,甚至是驚嚇的。
四條主線,沒有支線,甚至其中兩條主線是第一人稱。
光講這樣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這樣說吧,當視角不停地跳換,人物不斷地登場又退場。
看第一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在幹嘛?
看第二章的時候,我還是在想這到底是在幹嘛。
但是看第三章的時候,突然間,莫名其妙,其中兩條主線開始交會了。
真的是莫名其妙的好啊!
看到第三章時,我突然想起了
《電影般的風格》(也就是鏡家事件系列01,有心得還不快去看!)裡的兩條主線寫作手法。
這次竟然又要把這四條主線揉合在一起嘛!
而且,雖然視角一直跳轉,但是其實跳轉過後讀個幾行就會知道這個視角是誰。個人覺得,這點真的很強。
要用這招來敘述有個決定性的關鍵就是,作者必須很清楚地知道這個角色當場的狀況,因為如果連作者都不清楚,那更不用提被動的讀者了。
所以作者真的很清楚角色在幹嘛,也很清楚地告訴我,「我就是在玩」。
在這些狂亂的角色身上,我看不到一絲人的感覺。即使是最像正常人的香取羽美也讓我感覺冷冰冰的。
對,冷冰冰。
這些角色的性格和感情其實很薄弱,甚至薄弱到我剛看完的當下,我不知道那些人到底是基於怎樣的感情而做出那些行動的。
感覺一切都是系統,角色都是NPC,只是遵從著目的而行。
至於推動目的的動機?我看不出來。
但這也是我最不喜歡這部的地方。
一切都是在作者的操線木偶,但是又讓我看到了那些木偶身上的線,甚至讓我看到了上方操縱的那隻手。
那四篇心得對於這本《搪瓷靈魂的比重》都比第一本
《電影般的風格》評價還要來的高,但我不這麼認為。
《電影般的風格》最讓我想笑的地方是全書的註釋共有91個,而九成以上都是動漫的註釋。這本的宅度的確大量減少,只有32個,而且動漫部分大概只有七成吧。
前面提過的像極了《火影忍者》裡面的角色,赤砂蠍的百機操演的寫作手法--四線操弄也的確比第一本的兩線操弄難度高的多。
但我認為其他就沒了。
幸好簡介上沒寫「新本格推理」(
《電影般的風格》有寫)這五個字,不然因此被騙進去的推理小說讀者必定會氣到摔書。事實上,我看的那四篇心得有兩篇提到摔書……
由此可知,用邏輯看待這本是行不通的。
去深究每個角色行事的動機也是沒意義的。
甚至,去探究作者這個人,我也覺得沒什麼意義。
封面上寫著:「無論再怎麼平凡安穩看似無趣的世界,一旦剝去表面那層釉彩,就是無底的黑暗。」
但看完之後發現我錯了,錯的很離譜。
看完這本、還去找心得、問巴友之後,甚至是打心得的現在,都讓我深切地體會到--
黑暗有兩種,一種是黑,一種是空虛。
這本書就是後者。
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墜進了無底的空虛之中。
所以才想找心得。
所以才會問巴友。
但這一切的行為,不過就是看完之後,我的搪瓷和靈魂之間的比重失調了罷了。
企圖藉由邏輯來撫平這一切,企圖藉由邏輯來平衡這落差。
但是這真的是,沒有絲毫意義的行為。
最後,回到名稱吧,《搪瓷靈魂的比重──鏡稜子與變裝密室》。
主角似乎是鏡稜子。
但其實這部根本沒有主角。
非常地,真實呢。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但其實不過是世界的一個小齒輪,冷冰冰地轉動。
正如同這部裡面的角色一樣,都是冰冷、不像人又怪異的存在。
那麼操弄著這一切的作者呢?
雖然沒什麼意義,但我得說,真的是徹徹底底的瘋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