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關於「炮」與「砲」

KANASHIMI | 2012-01-31 22:05:58 | 巴幣 18 | 人氣 8140

請到
有效的討論
觀看原來的格式。

本文為複製貼上後,已稍微紊亂的格式。上面那邊有原來的格式與文章的最新版本。
除非您有無法閱覽的問題,否則推薦還是從上面的連結觀賞較為舒適。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P.S.
以下純屬私人性心得與一面之詞,有可能沒多少公正性。若是傷及您的自尊,請大人大量。看完後,非常歡迎您理性而建設性的批評。




下面只是述說小弟辨正辭彙用法的枯燥過程,與前文無關。之前雖然偶爾會論說查閱的結果,查證方法常常一語帶過。這次純粹做個紀錄,預防老來痴呆罷了。

首先說明一下,小弟自認為用字吹毛求疵,雖然總是不徹底,常常還是會出現紕漏就是。但可能的話,都會盡力改過。

官方辭典地位重

這次文章中大量出現了「嘴炮」一詞,寫完才注意到「砲」與「炮」兩個字都有人用。查了一下,一時間卻摸不著頭緒。教育部的辭典向來是我最大的幫手,畢竟這具有台灣最官方的地位。縱使對於某些爭議度較大的詞彙,我還是會多方查證,盡量採用較為合宜(例如較說得通的道理,或是古字。)的寫法,而不一定採用其上所列。例如上面的「徹底」,我就不會寫成「澈」底。但大多時候,還是依其為準。以其所列辭條(炮找到 116 則,砲11。),「炮」的用途較「砲」廣泛許多。「砲」還能作風水術語哪,但其中「同『炮』」這樣的說明使我有了些警覺:在查爭議性詞彙時,這常常代表國語會也無法做出定奪,只表示這是通俗用法。因此不好馬上就用裁決該用「炮」。

參考古文

依照一貫的作業,先查找古文。國語會列了三國演義作為例子,查了一下第七回確實寫成一聲砲響。那這兩字到底有何差異呢?這時候搜尋引擎還是我們最大幫手。現在這時代,沒這東西,我們還能怎麼生活呢?拿「"炮" "砲"」下去搜尋,終於發現从“砲”到“炮” 這篇,較詳細的解釋了來龍去脈。源流是很重要的,記載了包括出典與演化歷程的資料較使我信服。

為了解字的演變,我們免不了也得查查古代字書,如說文解字之類的。說文沒「砲」,倒有「炮」。(咦~這麼說「炮」較古老囉?)康熙字典列了,說「俗作砲。機石也。」又說卽今拋車、亦作𥔰。看來印證了把「砲」當拋石機的說法。

官方資料

接下來應該確認這兩個字於當代文化中的使用頻度,或者還有沒有其他的佐證資料足以說明。官方的資料當然影響力會比較大,畢竟錯了可是得擔起責任的,不能兒戲。我意外發現台灣的法規幾乎僅用「砲」,包括著名的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這使我遲疑起來:不是說投石機才用「石」偏旁,用火藥的該是「火」字旁嗎?現代哪個人還拿石頭丟,而不是端榴炮出來呢?不過再想想,說不定他們真的就是指丟石頭也說不定。這還可以接受。

通常只找我們的資料是不夠的。因此我又尋到對岸的法規。大陸看似沒有官方的類似組織。這倒也是,猶記很早的時候(遙想公瑾當年…って、想到哪兒去了!),本地一樣也沒這麼完善的資料庫啊。話說這東西出來,民辦資料庫應該就沒生存空間了。大陸民間的倒還不少,但我卻發現「砲」這字可是一點生意也沒有。看起來,可能是因為大陸官方只用「炮」了。既然台灣與大陸民間也都多用「炮」(大陸的以百度搜索確認),看來勝負快要底定。

但看到砲兵學校用的也是「砲」時,我不禁大駭:什麼時候我威風英勇的國軍也玩起石頭來了?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我趕緊找了下,該不會對岸也這麼稱呼?才發現第二炮兵之官方稱呼使用「炮」。因為缺乏官方說明,我只好推測或許是因為台灣這邊官方比較守節(守舊?),不喜歡太新奇的東西。

其他漢字文化圈之使用

既然沒有定論,我還嘗試參考其他漢字文化圈。我發現日語中較常使用的是「砲」。大砲、火砲、砲弾都只用石偏旁。君不見連動漫界常用詞彙「魔砲少女」都是「砲」?「炮」較常使用在用火燻逼(炮烙:あぶる)或特殊火器(炮録火矢)上。有可能因為他們借用此字時,還處於投石機盛行的時代嗎?由於常用漢字只有「砲」而無「炮」,這相當於政府承認、或是告訴大家「請多用這個字」;因此這結果也是可預期的。惟這不能拿來解釋我們的情況。

前面已查過,以台灣那部官方辭典來說,「炮」的使用範圍較廣。作為對比,我又參考了大陸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嗯,有「炮」無「砲」。香港呢?找到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研究也只收了。這下大概可以了解到搜尋引擎上「炮」這麼受歡迎的緣由了?即使今天我們努力用「砲」,人家口水就淹死我們了。(汗)

檢核當前使用狀況

無論官方怎麼規定,問題還是得解決:那這字,到底該怎麼用?看起來我還得找更多資料來作判斷的依據。於是接下來解析一般使用上的差異。

以一般用法,看來大家多是使用「炮」。但就算去除能判斷是火器或石器的場合(如沖天炮、弩砲),某些慣用語還是有其特殊的有趣狀況。

馬後炮
象棋中用的其實是「砲」,因此我以為馬後炮這招式該用「馬後砲」。但「炮」的使用頻率似乎略勝一籌。(將地域設定在台灣,使用精確搜尋。)由於這是作武器使用,尚可解釋。

砲兵團、打砲
在對岸,「打炮」使用在軍方的炮兵上多於代稱謎樣行為。會使用於那件事情上,似乎是本地的特殊風俗啊?不知道這是不是表達了兩邊軍方某種差異的可能性?(哎、這封黑函言重了。)
當然這「砲」與是石頭或是火藥無關。能打出硬到穿透辭海、或足以代替打火機的,請即洽麥田圈旁,確認有無見到奇幻異象。相信我,那不是一般生物能達到的才能。現在只有風見みずほ能提供救贖了。(小道消息:最近聽說貴月イチカ也有這個能力)
或許因為受到軍方影響,在台灣「打砲」的使用率較高(約 1.5 倍)。不過,不用擔心。我的字典裡沒有這兩個字。所以這詞對我來說一切都是幻覺。
…怎麼?還在點滑鼠找之前的文章嗎?你可以更靠近一點(螢幕啦):此詞只應天上有,人間(御宅國)能得幾回聞。
只是對於這些相當於例外情況的慣用語,多為約定成俗,是不能強求的。

定奪

由於「投石機用砲、火器用炮」這個理由比較能夠打動我(注意:這是偏好,不表示這已到 5-sigma confidence 的程度。←某些領域的同胞們,請代換成 09系統以資理解。),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除了原文如此則不更動、台灣官方單位採石部的「砲」之外,能清楚判別得出到底是火器或石器的就照用;其他場合全部使用「炮」。

另,不更動原文是我一貫的 policy。惟這邊的文章在出廠前,都經過程式自動校正。因此即使未編輯原文,出來還是可能被程式改動。

有感

ほら(看吧)、錙銖必較到這程度、虚しいだろう(很沒意思、無聊吧)。可以刺我一句「你怎麼美國時間這麼多」了。

創作回應

max
個人的解讀是就古意來說,炮(急炒、烘乾、炙肉)和砲(遠程武器) 是兩個完全不同義的字,彼時有「炮」字時大概也沒想到砲亦有火器這種屬性…如果就傳承、正統的意味來說,本國官方都用「砲」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文字是有生命力的,現代社會中砲、炮的區分也沒必要受拘於古意…所以「火器用炮字,投石機用砲字」亦屬直覺想法。

看到這篇我只想到古時看到自慰兩字應該和現在人看到時,感受到的意思有相當的不同。XD 就考查、訓詁來說,漢文字的演變偶爾研究一下蠻有興味的。
2012-02-02 23:29:12
KANASHIMI
感謝釐清觀念。

注疏古文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常是很好的參考來源,因為這站似乎經過較多人校對,交互參照功能也較強(都以程式自動化了)。以其所列,「砲」起碼在東漢釋名的時候已做為常用字,依其引文,砲之字義或為可摧折物體之如石般硬物,或為咆哮(盛咆)。而「炮」這看似出現更早的字則常用於「炮烙之刑」等炙燒皮毛(炮:毛炙肉也。从火包聲。)的用途。真正用來當拋車用,照康熙字典說法為「砲」本字的「礮」在宋本廣韻出現過。但這依舊無法解釋這些字在當下該如何用較適當:對我來說,採用「嘴礮」,以至完全依照「炙燒皮毛:炮,拋:硬物:礮」的原則,這會使我行文時「砲」完全消失(得用正字),「炮」則幾乎不會出現(會用到「燒皮毛」的時機幾希!);在心理上實在有很大的抗拒啊。
2012-02-03 11:06:29
小珠朱
其實我覺得是因為...
砲這個字起源於砲管內部裝填的彈藥...也與投石器所裝的彈藥一樣都是石頭
「龍龕手鑑」裡面寫著:
以機發石為攻城具
延伸而論這也是為什麼當作遠程攻擊的武器

至於炮,說文解字裡面有說到: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薄交切
我的解讀是做為一種烹肉方式
詳細可以再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就道理而言字是沿用古代至今所以「砲」沒問題,
就像我們的「槍」對岸都稱做「鎗」但我們還是用「槍」
(對岸做過文革,很多東西都改了....)
也不能因為對岸都用「笔」我們就跟著用的道理一樣吧?
2014-06-10 19:50:51
KANASHIMI
「砲這個字起源於砲管內部裝填的彈藥」,確實也有這可能啊。或許之後多用炮,是因為大家被火藥「誤導」也說不定?
2014-06-12 17:11:36
.50 BMG
感謝分享,最近也正為這兩個字感到發愁,因為許多經由對岸轉譯的文獻內用的都是火部
對於已經習慣使用石部作為正式用法的我來說雖然尚可接受,但還是感到有些不自在
為此在修改之前還不停地確認這兩字的差異與定義,以保證沒有誤用的嫌疑
可是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足夠明確有力的答案來證明兩字的確切出處與用途
看來當前的文化多少還是有積非成是的可能在,畢竟簡化與統一後的文字可是有著大量的使用人口
不過個人對於投石論比較持反向贊同的看法,就功能性來講,依舊符合當代戰爭之神的名號
而化能論的說法則持正向反對的的立場,今以火藥為多而使之可行,但日後改以他力為主時又該何稱
是我對二字當前的看法。
2016-01-29 16:12:09
KANASHIMI
"後改以他力為主"...文字也會與時消息的。不過現在...看 Unicode 吧
2016-01-29 20:06:28
屠屠
七年前文章不過我還是想回一下
可能是被象棋誤導的關係
古代黑色以外的顏料很貴
所以象棋要分辨敵我只能用同義字、近義字、同音字、近音字代替
將和帥為近義字
士和仕為同音字
象和相為同音字
車和俥為同音字
馬和傌為近音字
砲和炮為近音字(印象中古代的砲和炮聲調不同
卒和兵為同義字
但看下來你會發現黑軍都是正確的意思
紅軍則多數借字來用
可能炮真的在古代並沒有砲的意思
因為象棋借字關係誤導了大家
2019-12-02 15:52:06
KANASHIMI
此說法頗為有趣,可惜我對象棋史研究不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1%A1%E6%A3%8B
這邊提到 “北宋末至南宋時,已成為現在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棋子有用陶瓷或銅質,後者稱為象棋錢,為花錢的一種,有圖有文,錢文寫將、士、象、馬、砲、車、卒,並無帥、仕、相、炮、傌、俥等異體字區分,下棋時可能是一方執字面,一方執圖面;若兩面全字的棋錢可能以塗硃砂等方式從顏色上區分” 或可供參考
2019-12-06 17:04:21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