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把台灣的教育和外國的比,說外國輕鬆的制度生產出來的人才都比台灣的好,其實美國很多高中都是很舒服的,只有比較少數才會比較難,但是相對的,這些輕鬆的學校的競爭力就很低,而你們看到的人才,大多都是由那些有競爭力的學校生產出來的。
--------------------------------------
我上的美國學校是屬於台灣學校和美國學校的混種,台灣家長抱怨功課太少,外國家長抱怨功課太多,是上面提到有競爭力的學校。
早上7:45上第一堂課,下午3:45放學,但是因為住得遠,我每天六點起床。
我想說的是,那些九點上課一兩點放學的學校(也就是電影和迪士尼頻道裡面播的所謂「美國學校」)和我的完全不一樣。
如果你上的事那種所謂的「美國學校」,很多都是,隨便混一混就可以畢業。
升學壓力方面,我今年11年級,要開始準備申請大學,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 GPA,GPA就是Grade Point Average,也就是平時成績,4.3 = A+ 4 = A...3 = B...2 = C...等等。也就是說,每一堂課都得打起精神(操行態度也算分),功課都要寫,考試都要準備。我目前是維持在4.2左右。
2. SAT。其實SAT就等於私人版的基測,有分兩種,SATI和SATII。SATI就是基本的閱讀回答問題、生字、和到微積分程度的數學,美國大學對這個有些有底分限制。主修和這裡一樣,有要求考特定的SATII,也有專門的SAT補習班,暑假大部分的同學都沒什麼自由時間,我還有一個同學,暑假一周補五天,每天十個小時,他快瘋了。
3. 和申請表一起送去大學的essay。一間大學每年有無數個essay要讀,如何使學校注意你非常困難。
4. 高中的課大多都有分AP/IB「超高級),Honors(高級),和普通三種。AP/IB其實就是讓你先上大學等級的課程,功課多,進度快,期末考也是公司的人員來監考。大學會看你上了多少這種課、有沒有挑戰自己、和你有沒有能力在這些課程裡面生存。
所以說,除了要考基測之外,我還要維持平時成績,上很難的課,花課餘時間想怎麼寫essay,還要撥出時間來看自己喜歡的書+運動。
功課量,以今天來講:
心理學課本讀一章,
英文文章寫一篇,
英文演講搞準備一份,
物理研究報告兩份,
物理線上測驗一份,
和
數學微積分練習兩章,
外加管校報的老師要我每月寫一篇專欄,催我稿。
今天又要完蛋了。
----------
所以說,並不是輕鬆的外國學校都好,而是有競爭力又不怎麼輕鬆的外國學校好。
台灣教育不該只學輕鬆的那一半,應該也要學競爭力得那一半。
最後補充一點:
你們有「背倫語有啥屁用?」我們也有「分析莎士比亞的作品有啥屁用?」
祝各位好運。
---------------------------------
只要有一個人理解,停止盲目的比較行為,去想「哪些方面台灣可以學習呢?」,我就很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