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傳第二部的第一與第二關, 是後期魏對吳的大規模戰爭中的其中一戰,
其中最大的象徵意義, 在於它表達司馬師與諸葛誕有多麻吉的代表戰役,
雖然他們年少時是四聰八達社群, 但論交情深淺, 得要在有麻煩時才看得到吶.
【事由】
西元252年, 魏大將軍司馬師以魏帝曹芳之名, 推動三路伐吳,
其中由鎮東將軍諸葛誕率軍的一路, 最靠近吳國首都建業
其間發生了東興之戰, 吳太傅諸葛恪率丁奉等大將防衛成功,
三路魏軍全數退兵.【司馬師勢力的抬頭】
。曹魏在西元251年太傅司馬懿死後, 在朝議的決定下, 由衛將軍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一職輔政, 在252年春正月就升為大將軍, 並兼任侍中, 具持節, 都督中外諸軍, 錄尚書事等權力
。西元249年司馬昭以安西將軍一職坐鎮關中, 在郭淮於牛頭山擊退姜維後, 調任安東將軍, 坐鎮許昌, 具持節權力
。諸葛誕在王淩之亂時升為鎮東將軍, 具假節權力, 都督揚州諸軍事; 除諸葛誕之外, 司馬師安排了毌丘儉, 王昶, 陳泰, 胡遵都督其他邊界, 除了毌丘儉之外, 全部都是司馬懿提拔的人【孫吳重鎮東興關】
。東興關在今安徽巢縣東南, 離孫吳多次抵抗曹魏入侵的濡須塢很近
。孫權起初於西元230年築了東興堤以遏巢湖, 後來北征淮南吞敗後, 東興堤壞了也不復修理, 廢棄在那邊
。西元252年10月, 吳太傅諸葛恪在此興建防衛工事, 重建孫權時代建立的大堤, 同時建立兩座城, 以新堤連結旁邊兩座山, 形成天然要塞, 以全端, 留略二將守關, 在史料上又稱這裡叫東關諸葛恪在理論上是魏的領地上建關, 此舉算是對魏的挑釁,
在漢晉春秋中記載了, 諸葛誕對司馬師建議, 認為這東興關就是扎在我大魏身上的芒刺,
雖然築關鎮守不出, 亦等於孫吳侵攻我國,
應派王文舒(王昶)逼近江陵, 毌丘仲恭(毌丘儉)進軍武昌,
封鎖牽制吳國長江上流, 然後再以精兵攻這東關二城, 破懷堤堰,
就算吳國救兵到來也可重創吳軍:
![]()
司馬師至此也只有當過中軍將領, 以及高平陵之"功"以外, 未有外征之功,
剛好需要一場大戰來取得功勞, 就接受了諸葛誕的建議:
![]()
![]()
![]()
在252年的冬11月, 司馬師奏請少帝曹芳以諸葛誕的提案三路攻吳,
並詔令對吳防線的諸位外員大將率軍出動:
。征南大將軍王昶: 攻江陵
。鎮東將軍諸葛誕 / 征東將軍胡遵: 攻東興
。鎮南將軍毌丘儉: 攻武昌諸葛誕與胡遵率軍共7萬, 架浮橋攻東興關,
王昶與毌丘儉依諸葛誕的獻策, 是為引誘用,
主力事實上是直接可以衝擊建業的諸葛誕一路,
而司馬師更安排了老弟安東將軍司馬昭為監軍, 依然在許昌:
![]()
至於遊戲中把司馬昭也推上前線, 是基於演義,
但演義裡面, 諸葛誕未參戰, 東線是改以司馬昭與胡遵登場, 提餿主意的人成了司馬昭,
而遊戲裡面就把演義與史料融在一起變瀨尿牛丸, 司馬昭失策換成諸葛誕,
只是為了要建立諸葛誕對司馬昭反感的一個遠因而已.
【孫吳的反應】
。東興守軍告急, 太傅諸葛恪自建業親率援軍4萬, 趕路急馳東興, 並令冠軍將軍丁奉率呂據, 留贊,唐諮等人為前鋒, 先急行軍2日抵達濡須塢
。一開始孫吳諸將都拍馬屁說 "敵人聽到是諸葛太傅來援, 等到我軍上岸就一定會逃的啦!!", 但丁奉認為不會如此, 魏軍調動了境內許昌, 洛陽的大軍而來, 一定早有謀畫, 怎麼可能我軍來援就會退兵了? 應由我軍更趁早主動出擊
。諸葛恪上岸後, 丁奉與唐咨, 呂據, 留贊等從東興關的旁邊山嶺爬山西上, 丁奉認為現在我軍速度不夠快, 如果讓魏軍佔到地利, 我軍就不容易趕走他們, 就自己指揮直屬3千兵力抄小路直進, 其他將領依原定路線趕路前進![]()
。當時冬天天降大雪, 諸葛誕與胡遵等人需要喝酒取暖, 但喝著就變得毫無戒備, 丁奉要直屬兵力全數脫掉不必要的重鎧, 帶短兵器利於擾亂衝殺, 以輕裝短兵突襲魏軍前部營壘, 丁奉更對底下阿兵哥們直言: "要封賞發達就看這次了!!"
。接著吳軍主力到來, 魏軍潰逃, 因浮橋斷落而落水及自相踐踏而死者達數萬人, 魏將韓綜, 桓嘉戰死順帶一提, 韓綜是吳國元老將領韓當之子,
西元223年韓當去世後, 繼承爵位領其父的部曲,
在226年孫權出征石陽, 韓綜鎮守武昌, 但韓綜淫亂不軌,
孫權本來看在其父份上不過問, 但韓綜心裡有內鬼,
帶著母親家屬宗族部曲數千人投奔曹魏,
曹魏用為將軍, 封廣陽侯, 反過來屢次騷擾吳國邊境, 搞得孫權氣得牙癢癢,
最後韓綜在此戰被殺, 諸葛恪就將他的首級獻祭孫權廟堂以慰其靈.
桓嘉是魏太常桓階之子, 出任樂安太守,
桓階出身長沙, 早年受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舉薦為孝廉,
在孫堅攻打劉表戰死時, 就是由他向劉表請命要求替孫堅殮葬;
之後劉琮降曹後, 受曹操重用, 並且支持曹丕為嗣子,
曹丕稱帝後, 將桓階由尚書令升為侍中, 最後再奉為太常, 不久病逝,
是曹丕少數會因為其死而流淚動容的人物.
在遊戲裡面諸葛誕因為被塑造為統兵定評的人物,
所以不能用事實上魏軍貪酒吞敗的敗因, 結果用了一種更蠢的方法來矮化諸葛誕:
![]()
![]()
有那種兵力沒人家10倍, 還沒攻下一座城就去圍另一城的 "高深戰術" 的,
這真的是把遊戲中的諸葛誕, 除了得軍心般的統兵定評,
以及司馬師所言如忠狗般忠實以外, 毫無任何優點...
![]()
![]()
![]()
![]()
![]()
![]()
諸葛誕這麼遜砲的角色真的是以英雄式論的無雙演出來說,
算得上是標準惡役如董卓, 或是搞笑役如袁紹, 今川義元等人以外的另一種創舉...
【曹魏的敗戰處置】
因東興關這一路實為魏軍主力, 因此就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類似,
馬謖之敗造成諸葛亮主力不得不退, 那麼趙雲與鄧芝引誘曹真的疑兵也變得沒作用,
同理, 諸葛誕之敗, 也造成了王昶與毌丘儉不得不在253年的3月退兵.
本來諸葛誕等人都將被貶官, 結果被司馬師一個人擋了下來, 漢晉春秋是這麼記載的:
朝議欲貶黜諸將,景王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
悉原之。時司馬文王為監軍,統諸軍,唯削文王爵而已。所以戰後處置來說, 只有司馬昭代表性地被削去爵位而已.
![]()
![]()
![]()
諸葛誕從鎮東將軍被調職為鎮南將軍, 由統督揚州軍事改為統督豫州軍事,
但也只是和毌丘儉換駐地, 一樣還是當起了一方都督.
由這段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司馬師與諸葛誕麻吉的程度,
明明從提案到把主力放在諸葛誕這一路就是諸葛誕主意最多,
但司馬師卻講了: "我沒聽公休(諸葛誕)的話, 才會兵敗至此"
這段話比照前因後果,司馬師可是掩護諸葛誕到了極致了,
敗戰後魏國朝廷議論主張嚴懲諸將,
但司馬師為了照顧自己底下細漢,一肩扛下責任饒過所有人,
而且從提議到執行,諸葛誕這一路可說是責任最大,
東關戰敗後的懲處,除了司馬昭被拔掉無關痛癢的爵位外,根本沒人被處罰;
因此東關之戰不但司馬師沒有「不聽公休」,反而就是完全信任他才輸的,
司馬師不惜違抗朝議也要保護親家,說明了諸葛誕與他交情之麻吉.
--
參考資料:
1.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曹芳)
2.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
3.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
4.三國志魏書桓階傳
5.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 (孫亮)
6.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
7.三國志吳書丁奉傳
7.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9.晉書景帝紀
10.晉書文帝紀
11.三國演義第108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