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倪匡以「衛斯理」的角度,來敘述許多曲折迷離的冒險故事,如果他的作品看得越多,其實會發現劇情差不多都是換湯不換藥,故事的走向、高潮迭起等都似曾相似,但這篇不一樣。
劇情大致是:一位叫做「於是」的美女,前去拜訪衛斯理一家人,藉由兩封推薦信,不斷委託衛斯理完成「於是」的母親之心願──去聆聽一則驚天動地的「大秘密」。
故事的走向其實非常緩慢,但每字每句的連接充滿無比的緊張和刺激,又因為倪匡運用文字時,活靈活現、深刻萬分,所以能夠慢慢體會文字在衝刺的快感。敘述的文字精彩但不會不實、人物的對話鮮活但不會矯情、角色的言行寫實但不會造作。整個小說大約有三分之二,都在聽於是的母親「賽觀音」講述秘密,卻沒有辦法跳過這些部分,因為很難知道這些和秘密有沒有關聯?而這些部分到不至於無聊沒趣,我想只有當下的衛斯理這樣認為吧。
閱讀和觀影,是截然不同享受樂趣的模式,它們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很多小說改編的電影受到大肆批評;也有很多小說差強人意,但改偏出來的電影是叫好又叫座。老實說,我比較喜歡有畫面的呈現方式,這樣非常直接,也容易了解。相反地,畫面的呈現,是否在表達的過程中受到限制?受到變質?而書本可能有時候言中有字、難以捉摸,但是,這豈不是書本與文字最美麗的地方嗎?可以毫無拘束的想像、自己給予設定,天馬行空,算是各有優劣。現在的人似乎很少翻起課外讀物了,除了學校裡翻著乏味的教科書、翻著別人規定的科目、課綱、歷史,這樣好像沒有比較好。
說到「別人規定的科目、課綱、歷史」,小說隱約拋出了一個問題。文中有題到,有些東西可以隨意篡改,甚至於相片上的人,也能任意令其消失,毫無真實性可言,那麼所謂的「真實性」到底為何?看完小說之後,無形中又浮現了一個問題:到底是白紙黑字是事實?還是親眼目睹是事實?又或者人言相傳才是事實?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透過「人為」去做改變,那麼到底要相信什麼?
總歸來說,這部小說算是系列作中有「完整結局」的冒險故事,人物除了主角,每個出場的角色都有突出的表現,劇情的安排前後交錯穿插,結尾後勁十足,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