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內容廣泛且深入內政卻缺乏足夠細節的通史巨作:【英格蘭的史詩:英格蘭的世紀】

神隱 | 2025-05-25 00:00:03 | 巴幣 1180 | 人氣 171




英格蘭的史詩第二冊英格蘭的世紀

作者:羅伯特.圖姆斯 (Robert Tombs)
譯者:黃中憲
ISBN:9789869889094
出版日期:2021-09-08
定價:NT$  1800(三冊)
優惠價:75折NT$1350(三冊)


這次要談的書是英格蘭的史詩第二冊英格蘭的世紀,為什麼是第二冊呢?因為第一冊我是挺久以前看過且我對第一冊的印象挺平庸的,時代橫跨範圍太大導致內容什麼都只有講一點點而不是那麼的出色。

第二冊原本有看些這次算是重頭看過,內容很詳細就是有點過於缺乏編排而不是非常容易閱讀一些概念,特別是牽扯選舉的部分不太詳細,論述算挺偏英格蘭不過聯合王國確實在那個年代堪稱文明的核心,在台灣要找到英格蘭相關研究的書籍並不困難,要找到其他領域相對困難,要成為英學家並不困難但要成為其他領域相對困難。

英格蘭文化深刻代表著歐洲文化強勢輸出在我們心中,在台灣如果把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研究書籍放在一起加起來可能都不如英格蘭或英格蘭占比較多的書籍要來的多,這本書有些複雜我應該得一節節講述並發表我的看法,這本書一個章節頁數實在太多可能一節就抵別人一個章節,牽扯的概念又多又廣我要是隨便說說可能會讓你們低估這本書在台灣英史書籍的代表性。

雖然我寫了如此多的書籍,我時常好奇你們是真的有看完我的文?或是對於我講述的內容有任何興趣嗎?如果寫的字數太多這篇文章可能就要拆成兩篇來發表,這本書的主題畢竟談論的太廣,我有些好奇在我介紹的如此多本書籍中你們認為哪本最有魅力。


第二冊:英格蘭的世紀
第四部 打造新世界(約1660至1815年)
第七章 於是,就有了光
從激情到禮貌:這個小章連同開頭形塑了一個在光榮革命之後英格蘭內部由宗教紛爭開始形成一套禮儀與放蕩激情並存的方式,英式禮儀伴隨帝國全盛成為文化頂流但早在很早之前就逐步發展,本書把太多作家思想放在一起區分得有些不是很好,撒克遜粗魯與謾罵也是影視形象中的經典,就這個部分解說我認為可以看其他英格蘭書籍會更為詳細。

自然與改良:這一小節代表著英格蘭人為控制自然造景並與自然共存的一種園藝改造和建築設計,改良象徵著英格蘭自宗教束縛解脫被稱為性解放或放蕩時代的王政復辟後時期,這本書雖然有些理想講述英格蘭正向的事物,較少提出細節性解說大部分時侯比較像拋出概念很簡單放出各方思考與看法,缺乏適合閱讀的整理。

咖啡館文化:比起單純介紹咖啡館文化本身,本小章偏向於介紹當時文學氛圍改變本身,也就是經濟富裕促使更多人能夠負擔書本,而書本銷售能夠商業化同時能夠嘗試的類型也就越多不再只是仰賴贊助者或菁英階級寫有趣的,伴隨咖啡和啟蒙運動越來越多人會聚集在咖啡廳談論事情跟越來越多社團組成,當然世界各國都有這樣傾向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特別是我閱讀過的書籍就介紹過鄂圖曼跟日本本身的咖啡館文化,所以對這些介紹不感到陌生。

想像英格蘭特質:這個小章偏向於介紹這個時期文學上想像的英格蘭,大體上介紹許多作家和作品,因為不太熟悉所以不太有感。


第八章 自由之國?
為戰之國:
以奧蘭治親王率領的荷蘭親王與外國入侵風險促使英格蘭政府展開更有效率的財政規劃與發行債劵,配合議會擔保國家信用來讓人相信英格蘭會還債相較於君王本身賴帳要來的低風險很多,成熟的議會機制在國家體制上成為英格蘭國家機制上的核心,就我看那麼多書的感覺上英格蘭一切領先的機制起源都來自於議會的順利運作和社會共識,那麼我多少就很好奇同樣擁有議會的瑟姆與神羅議會能夠發揮的功能又有多少。

雖然神羅本質上因為神羅這塊招牌而又不少不利之處,感覺上因為議會擔保而促使各項因國家需求產生的機制能夠運作,不斷疊加的領先機制支撐了英格蘭後來的霸權。

恢復國家穩定:
這個章節主要探討斯圖亞特王朝的英蘇關係,在光榮革命後為了穩定國家議會出台一項新法案用於讓新任國王需與國教一致來保持國家穩定,而英格蘭和蘇格蘭如同雙頭馬車的情況在英格蘭威脅分離或聯統並加上一些賄絡,蘇格蘭曾抗議自己會在新聯合王國因人口居於劣勢,但實際上蘇格蘭仍保有自己擁有的一切並能夠擔任英格蘭內部重要職務,直到近些年多少都還有蘇格蘭脫離的討論不過我個人認為真獨立了對蘇格蘭本身不利。

在安妮王朝去世後,漢諾威王朝依照法案成為英格蘭的新主人,由於是被請來的國王自然是落於下風,沒辦法維持較好的宮殿和慷慨的贊助者
羅賓政權:我認為受制於通史的體制或是作者刻意不做太多描述,這一節就像是個大鍋炒一樣,很簡單講述南海金融危機後的英格蘭政府體系,一個在漢諾威開始的首相政府–沃爾埔政府,這個政府其實挺具備現代英格蘭政府的雛形,只是議會體系尚在發展不過下台負政治責任這套已經很成熟。

我個人不太滿意本章沒有很詳細講述就飛快帶出一堆當代反政治著作到後來發生的幾場戰爭與衝突,本小章明明頁數不太多卻把很多重要細節給含糊令我有些不滿意,太多戰爭太多細節未能清楚交代使的這一小章充斥較意識流的帶過。

國家的現狀:這一小節比較吹捧那個時期的英格蘭,前半主要談當時議會制選舉的問題和當時改革看法,中後半看似要談當時英格蘭社會問題,實際上在吹當時英格蘭比歐洲更好的經濟情況和人道與法律主義,雖然作者多少是想呈清傳統刻板印象中混亂、殘暴的形象,不過又說的英格蘭相較於各國更為法制、富有、濟貧,雖然我知道各國肯定有英格蘭當時有的問題甚至更嚴重,但對看上去如此文明仍有些懷疑。

英格蘭與不列顛:這個小章簡單探討了聯合王國法案後,不列顛與英格蘭認同混淆再一起的情況,簡單來說在探討不列顛整個整體和英格蘭整個整體認同是否消融在聯合王國之中。

第九章 大西洋國的興亡
遼闊大西洋的彼岸:這個小節主要對東印度公司發展與在印度行動做個簡單概述,蒙兀兒自身難以管控廣大領土和王位繼承的糾紛造成印度實質上又分裂成眾多勢力,東印度公司靠著援助和分化等手段在次大陸上組建軍隊與逐漸擴張自己勢力,由於本書並非專業介紹的書籍我會另外找專門書籍概略講述這段歷史。

第一場全球戰爭:我覺得這章節由於短且許多戰局都混在一起講比較沒有什麼能說的,大致上就是講述英法在七年戰爭期間在美國、印度混戰情況,為了牽制法國精力金緣他國以消耗波旁的實力,大致上就是講下此時主政者是誰。

多災多難的愛國國王:這個章節的核心主要在講述國王與議會的鬥爭,喬治國王試圖在政府安插更多自己的人手來讓自己的影響力直接影響政府,進而引發他與議會的鬥爭,國王試圖擴大自己影響力且表現得像是公正的愛國國王,而議會想方設法避免國王權力持續擴大,這期中有幾件較大的爭議一個便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殘暴統治引起的麻煩、另一件便是七年戰爭後英格蘭為了還債試圖增加殖民地稅收(根據本書北美殖民地稅約本國1/26)。

當然被他們丟去殖民地的可不是什麼良民或好鳥,很多是抱持古典奴隸主義的淘汰者與被流放出去的罪犯,我並不是這些人當中沒有菁英,只是一如其他國家用於投入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殖民者無論道德或經濟能力各方面都無法與本國相提並論,並且本國尊重原住民及阻擋殖民者擴張發財的政策激怒了因而爆發後續的美國獨立運動,雖然這項運動聽起來很偉大但不要忘記當時美洲的權貴很多都是無情土軍閥、莊園主配上宗教異議份子和罪犯,這個組合可以說是刁上加刁堪比波立聯邦的波蘭土貴族老爺們,所以失去美洲並沒有對當時英格蘭造成什麼影響,因為本地刁民在財政上給予政府的支持微乎其微且很多人本來就在做走私買賣。

大西洋國的終結:這個小節主要在談美國獨立戰爭開打之後,大體聚焦各方立場好比國王受到國內指責、法西打算聯合趁機入侵英格蘭與提供資源援助美國,由於本書不是什麼真的聚焦於戰爭描述的書籍,只是概略講述文化上影響後就專心英格蘭國內的影響,戈登暴動這種大規模暴動是真的挺驚人的,美國獨立戰爭打到最後算是因為英格蘭不想打而提早談和,由於國王影響力在這時影響力有限並沒有辦法阻止反對黨政治,眾所周知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只有美國,英國跟法國嚴格來講都是輸麻了那邊。

從大西洋國到全球帝國:在輝格史觀中會將不列顛在美國的戰敗視為一次挫敗,正如作者在英格蘭殖民的觀點實際上影響並不太大,美國在那時對政府而言恐怕算是一種負債,對殖民者有利卻對政府有害的資產,不列顛迅速自戰爭恢復過來,並且國王將內閣解散任命忠於自己的新內閣重新自己塑造愛國國王形象,這一時期英國廢奴運動與東印度公司垮台處於同一時期,英國的廢奴運動對全球人權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雖然緊隨其後崛起的就是英國自身的帝國主義,當然就我個人的認知來說英國的帝國殖民相較於其他國家要做人很多。

第十章 世界第一的工業國
滿腦欲求:如果將英國比喻成一個開始工業化、經濟開始起飛的國家就能大概理解此時英國的經濟環境,我認為宗教影響力鬆綁或多或少也有些關係比較沒人碎念些墮落之類的話語,正如台灣或日本經濟開始崛起時對商品有越來越多的需求,英格蘭這時無論男女都對各種更好的物質生活有更高的需求,我個人會將英國優勢算在各種長期建立起來的體制,成功的議會制度對當時的英國毫無疑問是有很大的幫助,雖然現在多少看起來有點跟不上版本的感覺,如果閱讀本書很多章節都會看到作者反覆強調英格蘭當時是領先全球的富饒之國,可惜往昔的大英早已不在。


從「有機」經濟到「礦物」經濟:這一小節主要探討英格蘭為何能夠成為工業革命國家,關於這個探討學術界似乎有很多不同說法,我也認同作者將海外貿易與蓄奴產業在英格蘭占比不大的說法,畢竟英格蘭那時已經開始工業化更何況如果占比很大利益團體力量就會非常大如同現今美國一樣,也就是英格蘭本身較高的工資水平促使工業化改革擁有需求我是認可的,在那個全球化尚未崛起的年代將產業隨便外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也尚且沒有那麼構想在,考慮到當時布業競爭的部份為了壓低產能確實有機械化的動力。

我沒以為工資低應該是把中國跟印度放在一起,沒想到是法國跟印度放在了一起這算是一種辱法嗎?英格蘭本身蘊含足夠的煤礦在本土也替工業革命提供充足動力,將英格蘭工業革命發展歸在供給與需求或許是個洽當的說法

工業革命的得失:這一小章一如往常有些吹捧英格蘭,當然我也大體認同馬爾薩斯理論畢竟其他書也提到這一段,進入工業革命後因為人口爆增與工時增加和環境惡化確實增加不少社會問題,英格蘭做為當時發展最快國家雖然並非財富普及全民卻也相較其他國家收穫不少好處,不過把英格蘭人口增加算在收入增加導致婚姻年齡提早我是有點疑惑,哪怕英格蘭人的收入相對高位但物價也相對高才是,可分配收入應該沒到這麼多的程度,這部分可能需要再比對看看。

第十一章 不同夢想的交鋒
為未來而戰:法國大革命某種程度上反映英格蘭內部宗教與意見在當時多麼分歧,斯圖亞特朝就有宗教問題到這期侯雖有緩和仍很嚴重,部分英格蘭人士相信革命後的法國會是自由之地,由於本書沒寫什麼特別的東西我就不提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革命內容,拿破崙戰爭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預演或說是總體戰爭的一種預演,不列顛政府在這場戰爭的政策挺值得一看,除了壓制親法份子並且因避免因為戰爭匱乏糧食而引進外國糧食與打壓投機商人。

在戰爭期間搞出加薪暴動的海兵與試圖叛變的愛爾蘭份子都是那個時期多災多難的困境,英格蘭選海兵的方式一直都挺有創意的只是現在的水平嘛...都能被中國網紅做成小段子了,昔日輝煌的帝國海軍可能只剩弟國海軍了。

擊敗拿破崙:對照上一小章本章在描寫戰爭準備上的敘述詳細很多,本章主旨在於描述不列顛國內針對各個區域組織總動員與防禦訓練描述和如何防衛法軍登陸,在不列顛海軍的部分本章很詳盡描述戰爭預算開支和建造船艦成本與木材消耗,這當中需要的各項物資與供應商體系如果看過我之前介紹過關於富國強兵這本書應該會有更多的感觸。

書中用了不少功夫描述不列顛海軍優秀出處和惡名昭彰的抓人上船和當時還算優渥的額外獎金,英法間貿易戰和英格蘭優勢用了不少敘述描述,可以說是本書戰爭最詳盡的一小章,大體上來說都是針對國內層次做描述。



終局之戰:喧鬧的安息日:短短幾頁拿破崙復辟後的戰爭,好一個英格蘭光輝的勝利沒啥好提的。


第五部 英格蘭人的世紀
第十二章 狄更斯筆下的英格蘭(約1815至1850年)

兩個民族:第十二章前面短短介紹到本小章反映快速經濟發展下給英格蘭的變化,正如我在富國強兵這本書所提到英格蘭這時侯也面臨非常嚴重的人口問題得把一些荒地開拓起來,公有地被私有化使得農業越來越不具吸引力而進口穀物就需要強力的海軍,縱使不列顛因為戰爭是個疲勞的軍事國仍得維持足夠軍力維持國家發展,我對本小章談論什麼馬爾薩斯等學家立論與政治沒特別想提,本書介紹方式有些過於課本,面對汙水問題我在後面已經提過很多次,英格蘭跟很多城市特別是倫敦每次都是英又贏,倫敦哪怕是環境跟薪水都贏過巴黎人。

這個章節談論經濟立論或政治發展有興趣可以自行看看,比較讓我想題就是這個時期帶有宗教色彩的勞權團體試圖約束在婦女工作和童工工作下,工廠工作帶給人們一定財務自主權但在衛道人士眼中伴隨來的婚前性行為非常不道德,算是挺有意思我覺得不是作者寫得過於死板應該會更有發展空間。

改革時代:這一陣子玩完冰封龐克關於解剖法案讓我想起了遊戲裡面當中的內容有些有趣,我們扮演的也剛好是英格蘭所以遇到的問題,這個小章主要講述議會跟法案改革,我個人認為腐敗選區算是英格蘭議會制度發展中的一個有趣要素,英格蘭舊有的濟貧制度算是一定程度的財產再分配,由於在人口增加後占整體gdp太高的比例,所以有了很有趣的擠貧法案改革,這項不得人心的改革某種程度很像以前債務監獄,基本上也算是把需要補助的窮人跟流浪漢跟醉鬼一起關在擠貧院勞動。

後來這項不受歡迎的改革受到憲政運動抵制,進而促使英格蘭取消穀物法消除貿易壁壘,透過貿易自由化來消除人口增加的飢餓與貧窮,最近才看過波蘭的政治介紹也是在講這部分問題,糧食與貿易問題始終是歷來都在爭吵的問題,不過在大勢影響下農民不管再怎麼抗議似乎都只有被踩過的命運。

愛爾蘭飢荒也是本小章探討的議題,主要透過全球同時發生的植物病和當時英格蘭各界捐獻和進口糧食來駁斥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對不列顛種族滅絕的指控,由於本書只是通史我認為可看性也就這樣,本小章最後透過廢除穀物法和皮爾首相曾建立削減政府支出等改革最終度過大規模暴亂風險,由於塞了愛爾蘭飢荒在其中讀起來有點割裂感,應該說本書很多時侯讀起來都很有割裂感,愛爾蘭問題如果只是簡單歸到政治與宗教問題好像有點簡單,有機會我再讀讀更多書更加理解點。

黯淡時代:這一小章只有短短幾頁,作者旨在扭轉過往作家對工業革命的汙命化,特別是在工業革命後窮人變得更加窮困生活降級,作者駁斥的點大體能夠接受正如作者所說變革發生前這些窮人早已存在,就我個人讀書籍來歐洲各國甚至英格蘭本身本就有不少遊蕩的棄民,工業革命替城市創作更多工作機會確實給予傳統被綁在土地之人進入城市的機會,雖然鄉村本身的能力也被削弱了。

第十三章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格蘭
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宗教、進步、自由、體面:維多利亞時代跟其後輩直到一戰前都是如同大正年代一樣是個頗具影視影響力夢幻璀璨的帝國年代,特別是富麗堂皇的水晶宮和博覽會更是展示了當時大英的強大,科學的持續進步壓抑了宗教的阻礙,各種思想仍是反映每個時代大英知識份子看法的部分,馬克思主義開始產生但尚且還未形成共產這一概念,由於這是一個管家跟女僕的黃金期我個人是挺關注這一時期的。

我想如果玩過冤罪殺機的人應該對英式政府機構有個概略概念,這一時期的英格蘭政府具備長期累積很多公共領域上的執行能力比當時專制政府高效很多,比起最初開始各種攤派的地方自治體制,建立出了許多如同現代的小型政府機構做各種監管與強制執行,這個時代各種抗議團體的力量也是相當強力雖然到了現代就變質了很多。

關於體面這一小節的介紹也挺有意思,當時為了體面多少有讓女人專心在家顧家庭的做法不再是男女共同工作,這種生活方式直到現代都有挺多參照只是英格蘭的中產階級不僅養老婆還可以再請得起僕人,為了體面很多自治組織產生更多約束防止更多風紀敗壞行為,由於宗教約束減弱關於性的解放更加開放,包含妓院跟偷情等事玩法都更加放得開些,當然到了近代無論是英國或是日本妓院都是被公開打壓下去,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自己的道德看法,或許三十年後妓院又合法化了。


城鎮的勝利?:個章節概略講述英格蘭維多利亞時期的城市發展,如果用簡化點說法來表示可以形容成一個城市迅速現代化且工業發展使貧富差距縮小,因為自由貿易引進廉價穀物使人們得以用更便宜價格買進食物,但這也削弱了本土農業競爭力,對比德國試圖靠關稅保護,鄉村經濟在高度工商化的英格蘭來說並不重要,英格蘭乾脆讓其衰弱下去且高速發展使不列顛內部對土地需求急速的增加,種種原因使傳統土地經濟難以發展下去變得較不穩定但多少仍有吸引力。

作者又舉了許多例子證明表示對比法德兩國同時期倫敦哪怕是窮人經濟要比那些國家要好上不少,我是不太意外此時也正是不列顛上升期且法德兩國包裹太重且沒有英格蘭本身如此完善的制度在,這一小節描述一片勃勃發展、各色自治組織崛起、社會互相約束的不列顛,這個時期的不列顛毫無疑問是最顛峰美好的時刻,對比現代反差極大且一去而不復返。

難以超越:權力、議會與政黨-這個小章主要講述英格蘭的政治改革,特別是針對議會與國王影響力的制度,可以說國王越來越像超脫黨派的中立象徵元首,而恩庇制度在這個時代越來越消失且議員的組成越來越多由富有的新興平民階層組成,傳統貴族與權貴影響力越來越薄弱,議員發表言論的方式越來越有傳教式而攏長所以得開始加以限制時間,用現代戲稱的方式我們會將議院稱為下議院菜市場的老爺們。

我對於本章介紹的政治人物與首相們和政黨理念不太有興趣,這部分還是作者寫得太死板太不全面,算是單純只是介紹這個人很粗略的那種,這種角色就是用其生命襯托時代就跟現代你寫特拉斯首相或斯塔默一樣不怎重要,這個時期在防範選舉舞弊和增加選民和針對道德方面法案毫無疑問是巨大的,雖然這種政治改革使得政黨不得不肥大化成為現今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愛爾蘭自治法案的部分作者關於時代背景我個人認為沒有交代得很好,雖然有交代土地改革和教派問題但我個人認為說的依然不是很好,現代能夠與之相比的事件讓我想到英國脫歐的事件,本小章的最後簡單交代各黨派選舉分布和支持人群情況,基本上本小章整體重點全放在選舉跟政黨政治上。


光明磊落、照章行事:這個小章談論的是光明磊落的道德觀念,這項新的社會共識影響這個時代人們對於行為和運動與教育上的方針,最典型的概念就是英格蘭的紳士風範,由書中很難明確看出這樣的風氣是基於什麼理念形成,英格蘭的各項運動制度如板球算是理解英格蘭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些表演性質的業餘選手在這個時代能夠賺取的酬勞多的令人難以想像,光明磊落精神體現在學校領域就是伊頓中學較陽剛的教育特質與霸凌等部分。

雖然感覺沒有直接關聯,這小章也提及越來越專業化及規模不斷增大的新興警察組織從最初酒醉、低薪的形象逐漸轉為人民與弱勢保護者的形象,當然業外收入的部分如同不少港片給人的印象一樣,在光明磊落觀念下許多搶劫跟暴力和偷竊有所減少,取而代之是整體政府與金融機構貪腐問題變得嚴重,由於本書在許多部份講述不夠全面又過度美化我需要對比其他書籍才能得到比較客觀整理。

重新思考:自由主義英格蘭的離奇死亡?-這同樣是個講述議題非常廣泛的小章節,前半核心內容主要探討那個年代的優生學與清除好吃懶作的人,這個論點放到現代仍會有一定的支持者,由於社會探討更高社會福利如養老金之類本書也提出當時防止搭便車效益的觀點,在還沒擁有財源的情況下就要準備養老金,使的政府得靠增稅來補充財源,防止不勤勞者搭便車我是認同這個觀點,這些問題可以反映在現代許多問題上好比街友或便車老人。

英格蘭不愧是當時先進國家,工運跟各項國民年金和國民保險制度在當時都有構想或發展出來,不過工運會引起社會很多擔憂畢竟扯到共產就很容易引發悲觀看法,正如英格蘭大名鼎鼎的全民醫療制度立意良善的政策執行起來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徵收的財源也未必能夠填補上政策的財務缺口。

英格蘭在一戰前就擁有女權平權運動甚至發展成激進女權運動,一想到現代女權運動亂想與LGBT就多少讓我想開玩笑說英格蘭是LGBT與激進女權的故鄉,正如賽車女郎或其他事件一樣本書也同樣引用當時觀點便是激進女權是女權的敵人、激進環保主義是環保的敵人一樣,我認為歷史過往的例子應當讓我們要共同抵制激進的教條主義,在眾多議題上做個溫和派而非激進行事對於我們做任何事非常重要。

這一節最後稍微談了下愛爾蘭戰爭的部分,但只很淺的談了下法案跟概略政策我覺得沒啥好談,本書在談論政治上多少有些缺乏梳理或有些流於意識形態上。


第十四章 帝國時代的英格蘭(1815至1918年)
從棕櫚到寒松的疆土(約1815至1880年):
這個小章概略上來說可以說是英格蘭對於殖民本身進行的探討,被殖民者可能會否認這個觀點不過我認為算是挺有道理,也就是殖民本身對英格蘭這個帝國利益並不大甚至得貼錢進去,除了英格蘭軍隊與官僚本身薪水較高外其統治的領域很多包涵了收入微薄的區域

英格蘭甚至貼了不少錢做道路修繕跟醫療改善等工作,發動殖民本身很多屬於前線人員或地方管理者私人利益,沒有礦藏或特殊資源輸送給母國打平成本維持殖民地本身確實是賠錢買賣,正如同羅馬共和國最初對很多領土希望抱持間接統治的作法,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做法可以讓地方自行吸收統治成本。

英格蘭國內關於奴隸和人權解放的部分我在許多書本中都提到過這一部分,英格蘭在人權議題上施壓歐洲各國並對非洲奴隸打擊與入侵,很大程度上展現其作為帝國無與倫比的強大實力,雖然這項運動後來變質上列強們瓜分非洲大陸的舉動頗受非議,本書論點如同上述英格蘭殖民非洲沒有什麼利潤可言,我也確實認同這種看法主要是維持治理需要的基礎建設跟行政機構需要的花費太大太大了。


白色浪潮:這個小章主要談論的是移民問題,我也基本同意作者的看法在世界各國都將人口向外輸送(通常是罪犯或無法生存下來者)就注定了是對當地民族的重大災難,沒有英國政府的約束這些移民帶來的災難只會更接可怕,但英格蘭政府也無法保證都能順利控制情況,美國獨立本身部分原因也是英格蘭政府試圖阻擋移民朝原住民擴張,這個問題發到現在就是要求以色列拓墾民尊重巴勒斯坦人一樣困難,人道主義本身跟移民本身利益嚴重衝突,我認為華人輸出人口是需要持續增加的現代進行式我們早晚也將捲入類似問題當中。

上帝的外交:英格蘭對於自由經濟貿易的狂信本身是一項會讓經濟學家們互噴口水的爭議,放任型自由貿易與國家主導市場這兩種爭奪持續互相爭吵,這種爭論自川普貿易戰一來又達到新的頂峰,我之前介紹過的經濟書籍則傾向國家管控的方式,最主要是歷史的進程無論是曾經的美、德、日在崛起過程中都是此一教條的成功案例,相信完全自由經濟貿易這很大程度要相信商人的良心,而商人的良心本身是最靠不住的我們國家本身就不住完全自由貿易的信奉者,當時這種狂信迫使英國敲開其他國家大門,鴉片雖然飽受爭議但在利益團體和觀念嚴重分歧與政治威脅的情況下,鴉片戰爭和後續英國發起的戰爭帶給中國不小的災難和後續變革。

十九世紀中葉的危機(約1840至1880年)
這個小章談論的議題較為複雜些,可以這樣設想為了國際情勢不列顛本身希望拋掉一些殖民地,在這些地區不列顛既不可能加稅還得維持駐軍,同時不列顛在世界各處都有小規模衝突,東印度公司併吞土邦和造成的各種起義還得要政府進場幫忙擦屁股,本書在這裡描述了一場激烈的仇殺情節,多少證實了兩邊仇恨之激烈相較於馬來西亞的情況,印度的情況確實不怎麼樣。

接盤印度的不列顛政府的政府雄心勃勃,而正如歷史上不列顛很多被指控的部分一樣,作者再一次替不列顛說話我覺得也有道理在,英格蘭本身工業化壓低棉價的舉動與本土產業確實衝突,但作者也請我們正視殖民政府為了地方所做的努力,替殖民地修建鐵路、比蒙兀兒更低的稅負、印度工業化、賑災法案等等,作者認為縱使在執行過程有些不力但不能忘記殖民政府付出的努力,一些給不列顛政府冠上種族滅絕大帽過於誇張,如果看看印度吃英國老本的情況確實給人感覺這番話有一定的說服力在。

這個相當長的小章提到英法在這時期的塑料友誼,一邊互相友好、一邊在國際上互相使拌子、一邊比軍備競賽,過去了數百年兩國依然維持良好的塑料的友誼。

接下來時期的歷史進程我認為比較值得提的就兩件大事,英法聯軍與英格蘭盡可不能直接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先談後者主要在談美國內戰與普魯士成立,由於不列顛政界認識到以武力干涉他國會有沉重代價,縱使北方聯邦與不列顛多有摩擦,但林肯投機的宣布支持廢奴讓不列顛在原本舉棋不定的立場選擇北方,而在這個原則下英格蘭同樣選擇放著漢諾威不管讓其被普魯士吞併。

英法聯軍我個人很有趣的是負責代表額爾金勛爵原本是最反對跟中國開戰且痛斥無良的商人,不過在被推派全權負責後卻因為殺俘問題忍不住殺進皇宮引發臭名昭彰的圓明園事件,出於英格蘭優越、人道、貿易狂信態度這起事件後續的正面效益就是英格蘭留下赫德作為海關官員替清朝帶來大量收入。

這個時期發生的事件實在有夠多,如果這本書不是通史光是當中的其中一些事件就很可能可以直接寫滿整整一本書。


帝國大瓜分:這個章節主要講述大英帝國那段最活躍的列強瓜分時期,不列顛自貿易收入開始減少開始嘗試自殖民地獲取更多資源且列強開始競爭非洲殖民,為了在國際地位制衡不列顛不能加入這場殖民競賽,對比先前的時期開始非洲殖民競賽的不列顛在國際上的世界上是越發不做人,入侵埃及、殖民非洲、布爾戰爭、阿富汗與伊朗的大博弈,這段列強互相競爭的時期不列編毫無疑問占了上分,也正是這段時間不斷發展的軍備競賽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布爾戰爭的集中營至今仍是值得一提的慘案。

【延伸思考】英格蘭世紀的英格蘭特質:作者在這個章節比較廣泛講述英格蘭這個國家的特質與人們思想多樣且分歧的看法,作者寫的很多部分不足以時下所發生的事,英格蘭吸引人的地方在維多利亞時期漸漸被其他各國取代一部分,英格蘭真正成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算是在非洲競賽開始,很多領土對於英格蘭本身來說只有殖民者本身受益對於帝國本身需求有限倒不如自由貿易吸引人,這部分多少也可以從英格蘭較其他國家做人的殖民歷史看待。

本書介紹很多不同時期重疊時的不同觀點,這種獨特可以多少反映英格蘭在世界史上獨特之處甚至是其領頭羊的影響力在,其文化影響力雖然逐漸被美國所取代,但我們對很長時代的印象始終是留在英格蘭這顆璀璨的星上,而非德法等國上。



總結:對比上卷我個人認為中卷牽扯到較多近代思想和複雜東西表現要比上卷好些,不過這依然很難改變本書是本大雜燴通史,有內容是有內容但要如何說呢?在複雜內容裡面缺乏適合的細節整理,使的表現整體時代不太完整只能算是概略表達都市和政府本身而已。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