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事隔了很久):
其實申論寫Almond跟Verba老師也看得懂(廢話,閱卷都大學老師),不過比較嚴謹的寫法,還是G. Almond(因為可能也有其他人姓杏仁~_~)
政治社會化(個人、社會塑造、政治系統所需要的角色扮演):
(P. 560)
學者:葛林斯坦(F. I. Greenstein)
定義:政治社會化乃個人於人生的所有階段中,影響其一切政治行為、態度、價值的政治學習與成長過程。
葛林斯坦的研究對象是個人,藍頓(P. Langton)的研究對象則是"社會"。
- 藍頓對政治社會化的界定:
- (I)乃社會塑造個人一切政治行為、態度、價值的過程,
- (II)是政治文化於世代間傳遞的過程。(上一個世代的人,把政治文化傳給下一個世代的人的過程)
政治文化在世代間傳承的重要性:假如參與型沒有傳承給下一代,剩下的政治文化就高貴原始人(原始型)跟臣屬型,不利於民主政體的發展,有可能發生民主逆流。
(因為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公民會監督政府,並且向政府施壓。其他兩種都不會。就像亞里斯多德說的,中產階級者越多的社會,政體越穩定。)
- P.S:劉沛沒有講"高貴原始人"這個concept(構念)來自於盧梭對"自然狀態"的假定,但王業立有,所以王業立樂勝。
奧蒙:政治社會化是將所有人導入政治系統的過程(因為政治系統裡,需要有這些角色來行使他們的職能),使所有人能成為系統裡所需要的角色(例如:輸入者、輸出者、轉換者、反饋者等)。
- 使人們在政治系統裡,扮演他們的角色時,擁有該角色應有的"行為規範"。
- 影響人們的態度(認知、情感、評價,這是奧蒙在考評各國的政治文化時所使用的判準)
- 人們也會對輸入項(對政府的壓力)與輸出項(政府的公策)產生態度(認知、情感、評價)。
- 上一篇文章有講到,一個人可能認識他國家的政府結構,與國家有休戚與共的情感,對於國家的公共政策有好的評價,例如我就挺喜歡台灣的健保,沒有健保的話,我下一秒就因為每天都睡不著而死掉,這種三種(認知、情感、評價)都有的就是"參與型";
- 有認知,無情感(劉沛上課說的,我是覺得小粉紅超愛他們的國)、不敢評價是臣屬型;
- 三者皆無=高貴原始人。
系統論(也變保健點而非激勵點了=_=國考生活指南,要打幾顆星都可以)
政治社會化的六大媒介(機構):
- 家庭
- 同儕團體
- 學校
- 大眾媒介
- 社會團體
- 政治事件
一、家庭:
- 個人最初政治文化的建立者。(家人、親戚)
- (個人首遇的社會化機構。)
- 父母的政黨認同對子女的政治社會化影響特別明顯。
- 政黨認同是一種政治態度,也被囊括在政治社會化中。
二、同儕團體(次級政治文化的傳播者):
- 政治知識的重要來源。(P.S:因為是你同齡人跟你說的,所以是否正確?值得存疑。)
- 劉沛上課是有舉例,但坦白說我覺得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志光的警專生很喜歡有問題下課不去問老師,而是聚集在走廊或垃圾間,在那邊用超大聲的清談方式互相辯論哪一題的定義etc,超級好為人師。
- (然後老師人其實就在休息室,到底為何不去問?有的警專生真的很唐......)
團體力量的影響:
三、學校:
- 政治社會化的正式(憲法層級的法律保留)機構。
- 政府具有其自主性,可以編纂教科書的內容,經由義務教育進行政治社會化,藉以(洗腦)選育出政府想要的"那種公民"(例如:有"忠誠"的特質/什麼一空輸... ...)。
- 沒有政府會喜歡人民天天包圍立法院,或在凱達格蘭大道示威遊行,因此這種正式的(法律保留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是維持政治系統的穩定,避免過多輸入項為政治系統造成沉重壓力的絕妙方式。(見中國、北韓。)
- 簡言之:是一種持續"維穩"的手段。(中國人不是常說,"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XD,其實誰敢去革習近平的命?)
四、媒體(大眾媒介)。
五、社會團體:主要指個人離開學校,出社會以後,所進入的公司、加入的政黨等等。(也可能是壓力團體、NPOs、同鄉會、鬼滅同好會etc)
- 參:王業立所說的"人情",加入社會團體可以為個人累積社會資本(普特南,Social Capital),以政客而言,這些人情關係網,將是轉化為實際選票的關鍵。
- 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
六、政治事件:
- 即"親自參加一個政治運動"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
- 例如:野百合(王業立這個世代的人就會舉這個例)、太陽花(劉沛這個世代的人就會舉這個例)、青鳥行動+大罷免(像我這麼年輕的人就會舉這個例)等等。
- (感覺開始政治文化的世代傳承了... ...)
政治社會化的"類型"(申):
- 顯性(explicit)/隱性(非顯性, tacit)
- (有)計劃性/非計劃性
- 垂直/平行(世代內)
- 連續的/間斷的
- 封閉的/管制的/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