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神話政治學】埃及太陽神話、出埃及記「金牛犢」與統治「正當性」關聯考(權力、權威、主權)

Hikari Aoi 藍光 | 2025-05-21 00:56:52 | 巴幣 0 | 人氣 227



Irrational:符號、文化、意象。
(最典型就阿扁的八字被當時的算命仙算過很多次,說他八字很重,有天子的命格XD)
為何這種不理性的權力由來,會造成人的服從?因為有的人就是會相信。


例如這種東西,超典型的。(每個朝代一定會為自己的統治找到作為正當性的理由,商朝就很崇拜玄鳥)



Power所具有的屬性:
  1. 混合物。
  2. 不可測量。
  3. 權力不是物品,不能被"奪取"。(權力若要正當地行使,就需要得到民眾心理層面上的支持。就算由來跟上面我貼的那些踩腳印懷孕,或是在魚肚子裡發現文字(史記·陳涉世家第十八)啥的一樣扯都可以。)



無法被用武力奪取者:
  1. 正當性
  2. 權威
  3. 權力是逐漸"獲得"(earn),而非奪取(seize)。
權力是"政治的手段"而非目的(若將搞錢搞權當成目標,就會發生"目標錯置"):
  1. 權力是用來達到你所希望施行的公共政策
  2. 或是你所希望的意識形態被加以實施的手段,而非目的。
  3. 是人用來實現理想(烏托邦)的工具。


(十九世紀)英國.艾克頓爵士: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權力傾向於腐化,而絕對的權力將造成絕對的腐化。
  1. 就算是好人,只要得到權力,也會被權力腐化。
  2. 越大的權力,將造成越大的腐化。


  • 權力(power)
  • 權威(authority):統治者的統治,是基於被統治者的同意。(同意之治,社會契約論的要素。)
  • 主權(sovereignty)
  • 正當性(legitimacy):正統的王位繼承權,如太子、嫡長子繼承制。(Legal and psychological rights to govern),人民必須在心理上也認為政府的作為是正當的,對政府有認同、公民社會支持政府。(這就是為何中國整天有坦克在路上跑來跑去,因為必須用強制力來鎮壓公民社會。)
    • EX:三月學運(野百合),違反集遊法,不具合法性,但具有"正當性"。
    • 革命、不合作運動,必然是非法性,但卻具有正當性。
  • 合法性(legality):具有正當性之事,未必具有合法性。(EX:萬年國大因動員戡亂的緣故而存在,合法但沒有正當性,國民並不認同這些人是所謂的"民代"。從民主政治的角度而言,他們的存在也並不具有民主正當性。)
    • 惡法亦法具有合法性,但缺乏"正當性"。


正當性:legitimacy
  1. 很多學者會誤翻成"合法性",但合法=/=正當。
  2. 例如將軍在北韓也是合法的統治者,但他有沒有正當性這很難說。
政府如何獲得正當性?
  • 為公民提供生命、安全的保障。(反例:內戰中的失敗國家,有哪些失敗國家請一定要看"脆弱國家指數",因為選擇題會考)

法治的運作能長期存在。(Rule of Law, 法律主治)
  • 依法而治的政府,能具有正當性;若刑不上大夫,這樣的政府便無法獲得正當性。
Governing Well/ Good Governance(善治):
良好的治理。
(今年身特政治學三等才考過申論,大家課本裡有的話,記得看一下。)



王業立舉例:
  • 使國家得到高度的經濟發展、為國民提供就業機會。
  • (因為近期的經濟表現往往會影響選舉,所以上政治學不太可能不談經濟面向。)
  • 人民一旦能安居樂業,政府就能得到正當性。(人民被統治得心悅誠服,而非怨聲載道。)
經濟蕭條、人民失業、自殺=>政府的正當性下降。
  1. (這也是經濟大恐慌期間,為何羅斯福必須實行"新政"。)
  2. 例子:威瑪政府時期(號稱擁有世上最好的憲法),經濟凋敝=>希特勒崛起,威瑪政府不到三十年就被推翻,發生民主逆流。
反例:二戰後,被美國佔領的西德,迅速自戰敗後的陰影中走出,經濟迅速復甦。

政府的結構:
  1. 政府本身能代表人民(代表性),反映民意(回應性)。
  2. 能解決民眾的需求(將公民社會輸入的壓力,轉化出去,成為公共政策並加以施行)
定期的選舉(自由主義立憲主義的核心概念):
  1. 使人民能決定官員的去留。
  2. 民眾能"定期地"重新作選擇。
  3. 民眾不見得能選出"對的人"=>不排除民眾選白癡當總統的概率。(前述投票悖論,加亞羅的不可能定理指出,世上永遠都沒有一個"最好"(最公平、理性的社會選擇機制)的選舉制度,能保證集體偏好的排序在開票之後,所表現出來的結果,為理性的。)
  4. 且有的時候,最後捉對廝殺的候選人,可能雙方都很爛,因此民眾也只能含淚投票。
  5. 但是就算不罷免,大不了四年以後也能再換一個新的,不要再讓白癡連任就好了,除非民眾也是白癡。
  6. 權力基礎來自於民眾,具有直接的"民主正當性"。
  7. (民眾就算不滿,也知道這是集體選擇的結果,是共業,因此會忍受)
  8. 民主政治的穩定運作,可以使得正當性提高。(相對地,獨裁:極權、威權政府的正當性就極低。)
這是GPT寫出來的,我認為還滿符合王業立講這段的內容與精神,所以我就貼上來供大家參考(大家就把亞羅當成魔戒裡的甘道夫吧)

《三朵玫瑰與選后的祕密》

在遙遠的阿里西亞王國,國王駕崩後,群臣決議讓人民自行選出新女王。
這是千年來首次由全民投票決定王位繼承人。三位候選者如三朵玫瑰般絢麗:
  1. 艾蕾娜──睿智溫婉,主張法治與書院教育。
  2. 莉維亞──果決剛烈,主張懲奸除惡、強軍擴政。
  3. 瑪莉亞──慷慨親民,主張減稅賑貧、分配土地。
為求公平,大法官召集賢者設計選后制度。眾人一致通過以下三條原則:
  • 尊重每位選民的偏好
  • 若所有人都偏好A勝過B,則A就應勝過B
  • 不讓一人獨斷決定結果
大法官將這三條刻在銀牌上,懸於選舉廳上方,稱為「正義之約」。
投票當日,人民依心中排序投下選票。
然而結果揭曉,竟出現奇怪的輪迴現象:
  • 多數人覺得:艾蕾娜優於莉維亞
  • 多數人覺得:莉維亞優於瑪莉亞
  • 多數人又覺得:瑪莉亞優於艾蕾娜!
王國陷入騷動:三位候選人宛如繞圈追逐的月影,沒有一人真正勝出。🌘🌗🌖
這時,穿著灰袍的老賢者亞羅出現在殿中。他拄著銀杖,眼神如霜:
「三條誓言,三朵玫瑰,彼此牽絆如命運之索。若你想同時滿足這三條,就永遠無法找出真正的女王。」
眾人驚問:「難道,世界上沒有一種完美選后之法?」
亞羅歎息,指著天穹:
「這便是選擇的詛咒──
若你們珍視自由、尊重彼此,便須接受混亂與妥協;
若你們渴望穩定與理性,就可能得放棄平等之名義。
你們可以選出一位女王,但無法選出『命運不悖』的制度。」
銀牌碎裂,殿中沉默。
最後,人們仍選出了女王──是誰已無人記得。但亞羅的話,卻成了千古碑文,刻在阿里西亞最高的塔上:
「公平的制度,並非選出最好的人,
而是即便選錯人,仍保留改正的希望。」

另外提供"特供Version"(台灣魔幻寫實版):

《總統之選:亞羅的幽靈在台灣島上徘徊》

昔日的台灣,是一座擁有民主魔法的島嶼。三年一度,百姓們會踏上名為「總統大選」的儀式,用手中神聖的一票決定未來三年由誰守護這片土地。
這一年,出現了三位聲勢鼎盛的候選人──
  1. 賴清德:風骨正直、理念穩重,主張延續改革與維穩和平。
  2. 侯友宜:鐵面柔心、治安出身,主打穩健實務與地方經驗。
  3. 柯文哲:語出驚人、醫生背景,鼓吹超越藍綠、實事求是。
群眾熱烈討論,各有所愛,有人稱讚賴賴是「民進黨最後的理性派」,也有人讚侯侯「實幹不空談」,更有粉柯族相信「第三勢力就是光」。✨
為了確保選舉公平,中選會請出「選制設計師協會」,強調三個美德原則:
  • 每個選民的排序偏好都要被尊重(個體主權)
  • 若所有人都偏好A勝過B,則A就必須勝過B(一致性)
  • 沒有誰能一人操控結果(非獨裁)
這三條原則,被稱為「民主三誓」。
投票結果揭曉那夜,一場怪異的政治風暴席捲全島:
  • 多數人偏好賴清德勝過侯友宜(賴 > 侯)
  • 多數人偏好侯友宜勝過柯文哲(侯 > 柯)
  • 多數人卻又偏好柯文哲勝過賴清德(柯 > 賴)!
群眾驚呼:「怎麼可能!?投票明明公平,怎麼會這樣繞圈圈!?」
此時,一位穿著黑西裝、戴著老花眼鏡、手持一本泛黃的社會選擇理論教科書的老教授走上舞台。他是傳說中的亞羅‧肯尼斯(Kenneth Arrow)的化身。
他低聲道:
「這不是錯誤,這是必然。
只要你們堅持三誓,這種『輪迴式偏好』將永遠存在。
不論候選人是誰,選民再理性,結果都可能無法產生真正一致的選擇。」
台下有人怒吼:「所以我們選舉都是假的?」
老教授搖頭:
「不,選舉不是假的。只是⋯⋯選舉永遠無法完美
台灣的民主不該建立在『選出最好的那一位』,而是建立在
『人民能繼續選、能改變、能吵架、能和解』的制度上。」
那一夜,亞羅教授消失在風中,只留下一句話迴盪在夜色的台灣天空:
「若你想追求一個完美的制度來選總統,
那你注定會失望;
但若你明白制度只是框架,
那你才能理解民主的靈魂是人的不完美。」



非理性途徑增加正當性:
  • 透過符號來操控:如希特勒那神秘的卍字(要有點rotation XD)
  • 旗幟:如佛教最經典的五色旗(藏密宗五色旗)

民族主義色彩的建築:
  1. 萬里長城、
  2. 完全沒在用但超大超漂亮的"中國人民大會堂"(符合"白京生定律"。)

重大的建設:
  1. 玩過文明的人都知道,一定要建奇觀。
  2. (例如當年台北蓋101就是出於"重大公益"。)
  3. 有奇觀(如哈里發塔、空中花園、獅身人面像):可以增加"正當性"。
  4. 如中國發射嫦娥六號:太強了我的國(正當性+)
  5. 興建偉人雕像:
  • 老師說,列寧的雕像被推翻,是蘇聯政府解體的重要象徵。
  • 蘇聯的統治正當性已全然消失。

慈湖的蔣中正雕像頭之所以都被砍下來,就是因為台灣有人不滿他的法西斯統治。(誰想跟我辯論蔣中正不是法西斯的,我不會理他,而且我很高興慈湖的蔣公銅像,沒有一個是有頭的,爽!)

所以雕像沒被扯下來的:正當性跟權威還在。(如毛澤東的頭像至今都還掛在天安門)
wwwwwwww
非常可惜中國共產黨還沒解體。

王業立根據課本講古:
古寮國本是由封建王朝統治,後來被共產黨政府(寮國人民革命黨,P.S:大部分共產主義國家的憲法,都是只允許存在單一政黨。)取代。
然而共產黨卻始終沒有得到正當性。

人民不但沒有覺得被解放,反而更懷念被貴族王朝統治的年代。

共產黨不得已,只好在2002年興建古王朝統治者的銅像,表示他們的心與人民同樣尊敬、敬愛已經去見佛祖的老國王。

象徵的重要性:
  • 聖經裡的耶和華是禁止拜偶像的,但是當摩西上西奈山40晝夜,去向上帝說話時,時間過得太久了。
  • 山下的以色列人開始暴動。不得已之下,亞倫只好收集大家的金飾,造了一只金牛犢讓以色列人膜拜。
  • 摩西下山後見狀,氣壞了,把十誡的石板摔碎XD
  • 詳見出埃及記,其實舊約聖經真的很好看。
金牛犢是埃及的神Apis,象徵的就是神在地上的統治,與其神聖的合法性。(神的顯現)
  • 很明顯這些以色列人雖然被摩西領出埃及,但已經受到埃及神祇很大的影響。
  • 埃及的神話往往作為埃及所有法老的正當性來源,如內弗爾卡拉,Neferirkare,他的名字就代表,為他賜福的神是太陽神拉。
  • 阿肯那頓,為他賜福的"父神"是太陽神"阿頓"。(其實這神長得怪噁心的)



  1. 第一位擁有"國際護照",也是"法老的寵妃"男主角,拉美西斯二世,他的守護神就是太陽神"拉"。
  2. (拉還有很多不同的型態,日落的亞圖姆,被一神化的阿頓,還有阿蒙等。)
  3. 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古埃及曾經擁有很多的首都,如孟斐斯(美國的孟斐斯在田納西)、底比斯以外,還有赫利奧波利斯(這是希臘化的寫法,其實就是開羅,"波利斯, Polis"指自治的城邦,赫利奧指太陽神,所以赫利奧波利斯是被太陽神統治的城邦,波利斯是希臘語),阿赫塔頓(阿肯那頓遷的都)等。
  4. 希臘的城邦就是"Polis",如波斯波利斯(因為被亞歷山大帝征服了,所以名字也希臘化)。
  5. 最後一個首都是亞歷山卓,托勒密王朝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古埃及王朝(至此可視為古埃及王朝已澈底毀滅),而是一個"希臘化"的埃及王朝(埃及豔后恐怕也不會長得像傳統埃及人)。
  6. 阿蒙本是底比斯的守護神,在新法老(蒙圖霍特普二世,從名字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守護神是"阿蒙")遷都底比斯以後,為了使底比斯的政權增加正當性,故將風神阿蒙與太陽神拉,結合為"拉-阿蒙"=眾神之王=拉=阿蒙。
  7. (這都是為了用神話來增加統治的正當性,減少故都的貴族對政治的影響,所以埃及的神話與他們的政治演變是極其相關的。)
  8. 可以說每一位埃及法老,事實上,除了必須在神廟的祭典裡,透過大祭司來獲得荷魯斯的祝福(荷魯斯是古埃及王權的象徵)以外,基本上必定對應一位太陽神,代表對其統治埃及正當性的背書。(由神來背書w)

中國共產黨:
  1. 曾經想"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
  2. 現在開始搞"孔子學院",尤其在一帶一路國家搞超多個,很多非洲人都會說中文。反向文化輸出,增加異邦對他們文化的認同。
  3. (文化是人的受造物,但人會被困在這受造物中,因為符號是無法也很難被消滅的,除非被人澈底遺忘。)Symbolic,象徵性的文化價值。


北韓如何提升自己的統治正當性:
  • 龐大的民族主義象徵(如巨幅的蘇聯時期宣傳畫)

對領袖的個人崇拜:金日成(從日本殖民奪回北韓)、金正日、金正恩革命奮鬥史為從國小開始的必修教材。



Sov(主權):
  • 對外:具有一致性。(作為國際上交涉的唯一代表)
  • 對內:具有最高性。(舉凡領空、領土、領海內,均受唯一權威的統轄)
  • 是一種國家行使權力的"概念"。
  • 例如:我們的船會三不五時開去釣魚台,大概距離兩海,就會跑回來(。
  • 問就釣魚台是台灣的,台灣一點都不能少!!(韓國瑜說的是真的,台灣要去釣魚台挖石油啦XD)

主權的演變過程(專制時期):
  1. 一開始是"君主的權力"。
  2. 君主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軍事、外交權力。
  3. 君主對內,具有統治最高權。(以上均與現代對主權的定義極其相似,只是政體不同。)

現在的主權:
  1. 議會主權(代議民主)
  2. 人民主權(主權在民,人民頭家,C途徑,Citizenship,公民資格途徑=NPS=新公共服務)

主權的對象:
  1. 國家。
  2. 一個國家是否具有自我的主權,會決定國際上其他的國家是否會願意尊敬你、尊重你。
  3. 例如台灣就是一個國際透明人QAQ(沒關係,反正我們照樣也是跟其他國家繼續國際貿易)



權威(對政府/尤其領導者而言)界定:
  1. Psychological ability of leaders.
  2. 領導者心理上的能力。
  3. 令他人心悅誠服。(於他人所見,該領導者行使權力,是合理合法,具正當性,應受支持的。)
  4. 權威=行使具有"正當性"的權力。(假如我是埃及法老內弗爾卡拉,我是荷魯斯的血脈,我受太陽神拉的祝福,那我自然具有權威。)
  5. 政府在行使權力時,得到公民社會的尊敬。
  6. 若要區分得很開的話,則政府得到正當性,國家得到主權,最高統治者得到權威


權威(authority)從何而來?

由Max Weber(十九世紀古典社會學三本柱,另兩個:涂爾幹,馬克思,不知道的人別說你學過社會科學)定義:


一、傳統型, Traditional Type(民眾當然認同):
  1. 以"世襲"的方式增加統治的穩定性。
  2. (若血緣不純正,則會引發統治的無正當性,如晚明的"楚宗案"/南明的"朱三太子"等。)
  3. 統治基礎:"君權神授"。
  4. (教宗哲拉修一世的"兩劍論":天國的權柄歸上帝=宗教的權柄歸教皇/地上王國的權柄歸國王)
  5. 對中世紀的君主而言,最大的威脅是被"絕罰",由於中世紀採封建制,國王的被絕罰將導致諸侯認為國王的統治無正當性,見神羅的亨利四世
  6. 不論是國王對臣民徵糧、徵稅、徵兵,百姓都會配合。
  7. 前提是貴族與國王、莊園主能保護農奴的性命,當時絕大多數的人幾乎都是農奴,其餘可能少數的手工業者、神學院學生(在神學院裡面學文學、哲學、法律、醫學、神學,二十年還畢不了業,要寫信回家要學費,學崩潰了就跳進滿是屎尿的河裡游泳),理髮師兼放血療法醫生、專業屠戶etc,沒有中產階級,負責當地政務與事務的經常是教會的神父......(貴族、大學生、神職人員幾乎壟斷一切的知識)

二、魅力領袖型/克里斯瑪型/神才型:
  1. 一種無可言說(無以名之)的天生領袖魅力。
  2. 如孫中山只會搖唇鼓舌,張楚說他最適合當補習班名師,因為把很多從外國偷師來的理論全都雜揉成一起,然後變成是他自己發明的。
  3. (P.S: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將意識形態譯為"意締牢結"。)
  4. 孫中山當時正在從事非法事業(無合法性,有正當性),為了推翻滿清,在全世界募款。
  5. 孫中山自己沒有去打,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含林覺民都去打了。(可以想像你會為了什麼人,願意去犧牲自己的性命?)
  6. 有的人就是能像魅魔一樣,使人甘願散盡家財、拋家棄子。
以佛教(世尊)為例:
(一開始他爸怕他出家,最後他回家一趟,把他爸、兒子跟兄弟們都一起搞出家)

以下有請GPT老師講古:

🪷佛陀一生中「家庭篇」的關鍵片段:

1. 👑 童年與青年:父王阻止出家

  • 佛陀原名悉達多太子(Siddhārtha Gautama)
  • 他是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淨飯王之子,出生於剎帝利貴族
  • 根據傳說,當太子誕生時,婆羅門預言他若在家,將成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將成佛。
  • 他的父親淨飯王害怕他出家,因此極力保護太子,讓他過著與世隔絕的豪華生活,遠離苦難。

2. 🌙 夜半出走:成為苦行者

  • 有一天他在四門外見到「生、老、病、死」四景,又見一位出家修行者
  • 太子深受觸動,意識到人生無常
  • 終於在29歲那年夜裡,騎馬離宮,割髮披袈裟,成為一位苦行僧

3. 🛕 成道後回宮:親人皈依

  •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成道後,開始弘法
  • 他後來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向父王及家人傳道
  • 父親淨飯王最終皈依佛法
  • 他唯一的兒子羅睺羅(Rahula)也被度化,成為沙彌(年幼僧侶)
  • 堂兄弟阿難陀(Ananda)、**提婆達多(Devadatta)**等也出家
  • 佛陀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也是養母)更是第一位比丘尼,開啟女性出家傳統

🌟 總結

一開始父親為防止出家,把佛陀圈在宮中;
最後佛陀卻把整個家族一一「渡化」,讓親人一起踏上了覺悟之道。

🕊️ 小詩一首:

龍種離宮夜騎風,菩提成道破無明。
親緣化渡緣起力,諸子披袍入法中。

最中間有花與白色哈達供養的,就是"Stupa"(佛塔)。

印度的佛教聖地通常都很漂亮,幾乎都會有來自泰國的黃金屋頂,尤其是世尊初轉法輪的菩提樹的後代(來自斯里蘭卡,摩訶菩提寺與鹿野苑都有)。


環境非常潔淨,而且鹿野苑有鹿。有興趣去印度玩的人我建議玩佛教地圖。(可以聽魔法師講法顯,他去的時候是一路經過超多中亞當時的大國,很多國家都在花車遊行)


🌼祇園精舍與給孤獨長者(金地買園)

這位商人就是——

🧓 給孤獨長者(Sudatta / Anāthapiṇḍika)


📖 故事大意:

給孤獨長者,是舍衛國的巨富商人,名叫「須達多」(Sudatta),因經常施食濟貧,故人稱「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意為「施予孤苦者食物的人」)。
有一次,他在王舍城聽聞佛陀說法,感動不已,決定要在自己國家也建一座供養佛陀與僧團的精舍。他選中了一處非常美的園林──

🏞️「太子祇園」

這座園林本來是太子「祇陀」(Prince Jeta)所有,給孤獨長者便前去買地,但太子本不願賣,就說:
「若你用金幣鋪滿整個園地,我就賣你。」
給孤獨長者沒有退卻,真的命人將大量金幣,一枚一枚鋪滿整座園子!✨ 最終太子也被感動了,不但讓出園林,還贈送園中大樹,兩人合力建成佛陀一生中居住最久、講經最多、弟子最多的道場:

🏯【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Anāthapiṇḍada ārāma)

祇 = 太子祇陀
樹 = 他贈送的樹林
給孤獨 = 須達多長者的名號
➡️「祇樹給孤獨園」就成了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意涵:

這個故事不只是講金幣鋪地的豪華,而是:
  • 佛教重視信心與供養的發心
  • 雖是商人,但給孤獨長者心地慈悲清淨,是居士修行者的楷模
  • 佛陀也接受在家居士的護持,佛教因此能弘傳於世。


其他卡里斯馬型的領袖:
  1. 毛澤東
  2. 希特勒
  3. 甘地
魅力型領袖的真諦:
  1. 狂熱的信徒或崇拜者會認為領袖的所言所行,均是正義,必然信服。
  2. (在我的印象中,張楚的說法則是:這種領袖通常崛起於亂世,許多人會有"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心態,進而加入。所以穩定的世間需要交易型領導,亂世需要魅力型,不亂可是也不安寧的就會需要轉換型。)
現代領袖必然或多或少需要具備克里斯瑪特質:
  1. 大眾傳媒的流行。
  2. 電子媒體的盛行。
  3. 或多或少的"民粹",如趙少康電視辯論第一句話:"中華民國就要滅亡了。"(台大學生聽完,無不哄堂大笑Orz)
  4. 國外例子:小甘迺迪、雷根、柴契爾夫人、德國的梅克爾。
  5. 國內例子:陳水扁、馬英九、蔣萬安、韓國瑜(。
例子:
  • 除了尼克松(顯得老態龍鍾、力不從心)與小甘迺迪(容光煥發、俊美、年輕、英氣逼人)的電視辯論以外。
台灣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第一次台北市長民選電視辯論。
  • 黃大洲不但蓋了捷運木柵線,還有大安森林公園(即"七號公園"),但因為完全無法做出有效的辯論(有人就是不善於說話)來為自己作"政策行銷"(沒錯,公共政策是需要行銷的,沒有什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歪理),因此完全被趙少康還有陳水扁輾壓。
  • (陳水扁是台大法律系,而且是律師,正常人很難贏他。)


三、理性-法律型(法理型權威)
  1. 權威的來源基於民眾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
  2. 根據合法的手段,取得權力。
  3. 其權力與權威,皆來自於職權。(以Weber的"理想型"官僚型模而言,從事領袖職務者更是如此。)
  4. 承上,當歐巴馬當選之時,小布希就失去了所有的權力,由歐巴馬取而代之。
  5. 美國總統的權威就是典型的"理性-法律型"。
  6. 台灣的總統是混了一些克里斯瑪型,但主要還是理性-法律型。(至少沒傷害台灣的民主憲政吧)
  7. 這種類型的權威,符合"統治者的權力與權威,來自於被治者的同意"。
美國選舉人團制度(贏者全拿,FPTP)
  1. 11/06:美國舉辦總統選舉。
  2. 12月中:於各州開票。
  3. 開完票後,將所有選票送到華盛頓, D. C. 。
  4. 於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開議第一天:由參議院議長(即副總統兼任),公開唱票,宣布當選者。
  5. 翌年,1/20日:勝選者按著聖經,宣誓就職。
反例:
  1.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
  2. 李光耀曾任總理長達31年,之後卸任。
  3. 雖然名為"資政",卻擁有大多數公共政策最後拍板定案的權力。
  4. (他的權力並沒有因為離開這個職位而消失,反而繼續存在。)
  5. 其他國家可能會有"垂簾聽政",或是前任領袖下台後,影響力不減反增等,民主政體方面的問題(會對民主政治的運作形成明面上的威脅,已經不是潛在的了,有點像民粹式民主)。


政治學次領域(以美國政治系為例):
  1. 美國政治:政府、國會架構。政治運作、政黨。
  2. (台灣)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
  3. 比較政治。
  4. 國際關係。
  5. 政治理論:西洋政治思想(哲學)史、"規範性"(具道德抽象性)的西洋政治理論。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無知之幕、正義兩原則:自由、平等(差別原則、公平救濟)。
  6. 公共行政學。
  7. 憲法。
  8. 公共政策:環保、治理、公共事務。
台灣的政治學次領域:
  1. 國際關係。
  2. 公共行政學。
  3. 政治理論:政治哲學思想(中國+西洋)與比較政治(經驗研究、統計、模型、投票行為與選舉研究,這個在台大的師資比重較高)。


政治學(Political Science, 政治科學系)究竟是否為一門科學?(政治的學科化問題)
  1. 哈佛的政治學系名字叫"政府系"(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2. 起初研究對象為:國家、政府的運作、各國政府的比較。
  3. 50年代:發生"行為主義"革命=>以科學研究的方式(統計、量化)來研究個人行為,以及投票行為,研究對象逐漸自國家整體,轉變為個體。
  4. 政治學也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從事"量化研究"。
  5.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價值、意識形態的問題=>無法作到"價值中立"。

人必然會具有自己的價值,並且以該價值作為個體的行為導向。
  1. 人必然會具有自己的意識型態,並以此來觀照此世所發生的一切。
  2. 以"自然科學"的"價值中立"方式,來研究自己的研究對象,顯然是不可能的。
孰是科學?科學的界定為何?
  1. 科學的原界定:知識(法文)。
  2. 後來的發展:以數學的方式(方法論, method)來進行研究。
  3. 演繹法:推導出公式、模型。
  4. 應具有:"準確的"、"合乎事實的"、"實證主義的"、"可重複實驗的"、"具有大量的、量化的、統計的資料"等諸多要素,以支持所有提出的理論與學說。
  5. 必須建立理論,以達到研究的目標。
  6. 必須先提出假定,再藉由重複的實驗,以確認假定是否能成為學說,甚至是鐵律、法則。
  7. 如是,在持續演化後,自然科學逐漸成為科學的代表,而非所謂的社會科學。
二十世紀以來的社會科學發展--經濟學:
  1. 經濟學開始使用上開的方式進行科學化的研究。
  2. 大量引入數學,建立模型(model),微積分,導入公式以及理論。
  3. 故經濟學是所有社會科學中,最為"科學"的一門領域。
量化研究對於社會科學最大的傷害:
  1. 很多事是根本無法進行量化研究的。(或許可以進行質化研究?)
  2. 很多事是無法統計、分析的。(就像公部門的績效總是很難量化)
  3. 當"只有可以被量化者",才被納入為研究對象時,研究者就容易因小失大,撿芝麻丟西瓜,研究一些不重要的問題,卻忽略一些更該研究的大問題(如一些困境或結構性問題)。
  4. 自我研究領域的侷限性:無法以宏觀的視角去進行更多元的研究。
  5. 規範性的問題也會因為其抽象性,為研究者所忽略。(但是對於社會科學而言,價值批判依然是重要的。)
50年代"行為主義"革命後,研究的侷限範圍:
  1. (對總統或者民代的)投票行為。
  2. 只有可以量化的行為。
  3. 因為"價值"(Value)無法被量化,所以往往不被研究。

很多政治議題是不能被量化的:尤其牽涉到最基本的"對"與"錯"(實質理性,目的價值)。
  1. 如:意識形態、規範性的理論。
  2. 因此:政治學無法成為科學。
決策行為:
  1. 例如:古巴飛彈危機時,為何甘迺迪最後選擇了"包圍"政策,而既不是鴿派的談和,更不是鷹派的進攻?
  2. 甘迺迪對決赫魯雪夫時,他們各自的決策,絕對是不能被量化的。(但是已經有理論分析了,有興趣的就去看你們的公共行政學課本的公共政策單元。)

可以量化(政治學的"量化研究"部分):
  1. 民眾投了哪個候選人多少票。
  2. 多少民代對本議案作出贊成或者否決票。

無法量化(必須採取"質化研究"):
  1. 民眾為何會作出這樣的投票行為?
  2. 國會議員為何會對此議案,選擇反對或贊成?
必須包含且並重:
  1. 規範性的思考。(抽象的思考、哲學、思想、學說)
  2. 經驗性的研究。(實證主義)
  3. 質性與量化的研究皆須兼顧,不可偏廢。
政治學致力於:
  1. 發現一些持續、長久存在的模式(patterns)。
  2. 將大量的資料作"通則化"(generalization)工作。
  3. 分類。
  4. 最終發展出理論。(這就是科學發展的過程)
pattern(模式)->generalization(通則化)->theory(理論,EX:國際關係之戰爭理論,從經濟學上來說,通常美國出兵都是為了石油)->law(鐵律,如:杜瓦傑法則)->knowledge(知識,自此,可以預測並控制人類的行為,藉由控制變項,使欲發生的情形得以發生,從而盡量避免不想發生的結果)。
(怕老師不想被我拍到,幫老師打個碼,尊重他的肖像權,這應該是有一身專屬性XD")


杜瓦傑法則
(P.S: 雖然被稱為"鐵律",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例外,因為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有原則,就一定會有例外):選舉制度與政黨分化之間的因果關係。
  1. 相對多數決制容易傾向:兩黨制。(杜瓦傑第一法則)
  2. 兩輪決選制(絕對多數決制)容易傾向:多黨兩聯盟。(杜瓦傑第二法則)
  3. 比例代表制容易傾向產生:多黨制。(杜瓦傑第三法則)
  4. 混合制容易產生:溫和多黨制。(諾里斯)
  5. 如:台灣的不分區為比例代表,分區為相對多數決制,故台灣現在是兩個半(綠、藍、白)。


科學研究的掙扎(死抓狗):
  1. 我們如何更接近所謂的"科學研究"?
  2. 我們必須非常努力地去觀察。
  3. 而且我們將會看清現實。
  4. 政治學希望能從事"相對客觀"的研究。
  5. 我們希望從複雜的政治現象中,找出"規則"(即模式,pattern)。
  6. 盡量能做到"價值中立"=>不偏頗、偏私於特定他人或者團體。
  7. 勿將太多的"個人主觀"代入學術研究中。(我不是學者,我不用寫論文,我沒差。)
  8. 不要對事實生氣,要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所有正在發生的政治現象。(例如:立法院什麼新法案都沒通過,什麼法案都沒修,憲法法庭因為大法官人數不足而無法受理任何案件等等)
提出的假定必須合理,使大部分的人可以接受,而非超出常理的:
  1. 演繹必須合乎邏輯、合理。(一切都based on Rational Approach)
  2. (使得一切都make sense,看起來是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
  3. 若是假定超乎現實,顯得太過遙遠,即使有了結論,人們也無法接受(因為不能理解)。
  4. 假定必須更加貼近一般人的思維模式,而非使人感到荒唐、好笑、天方夜譚。(例如:川普主張對全世界課超重關稅,就可以讓全世界的美國企業都回國設廠之類的。)

Balance,平衡:
  1. 當你以你的角度進行思考時,同樣的題目是否也有別人正在做?
  2. 他人與你切入的角度以及層面,是否不同?
  3. 在看待同一個政治現象(問題)時,應進行多元角度的觀察。
  4. 不要以個人的偏見來以偏概全,甚而忽視他人的觀點。(好,但我永遠不會投票給KMT,謝謝。)

台灣的政治學者最大的問題:
  1. 參考書目全是他自己的書,從來不看別人的書(?)(那這論文又是怎麼審過的?透過屁眼交易嗎?請找找審查機關的問題吧!)
  2. 同一個派系(觀點)的學者,會互相引用彼此的論文與書籍,作為參考書目,最後造就許多近親繁殖的垃圾論文。
  3. 例如:若要研究台灣的憲政體制,以及未來發展,就不能只看一本書,而是要看不同學者的不同書目。
  4. 若只從一名學者的角度出發,就必然會發生"偏頗"問題。
一分證據,講一分話(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
  1. 結論必須透過證據來支持(不能先射箭,後畫靶)
  2. 不論是量化統計資料,或者質化研究。(但是很不幸的,光是問卷設計,還有調查員訓練,這兩塊就非常容易對整個研究的結果產生導向了)
  3. 科學研究必須有"理論性"的發展:所有的科學研究,最終目的都是要建立理論。
  4. (就像行政學所有的理論,終究都是想解決某些問題)
  5. 致力於:用簡單的因果關係,詮釋複雜的現象。
  6. 我們是來解釋、詮釋、預測、控制的:這就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其存在本身的意義。
政治科學的研究困難:
  1. 就算是鐵律,也會產生例外。(導致結論無法放諸四海而皆準)
  2. 但即使是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也會發生例外。
  3. 某些理論(如戰爭論)無法在實驗室裡進行重複的科學實驗。
  4. 政治學的研究,在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的支持下,所推導出的假定,或者是理論、學說,只要能解釋大多數的政治現象,那麼這個理論就必然有其貢獻。
  5. 例如:杜瓦傑法則。雖然會發生例外,但是綜觀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幾乎都符合他的定律,因此說明了這個理論的貢獻,也反映了該定律在學界普遍被接受的情況(還有它的必考程度,申論+選擇)
硬科學與軟科學:
  1. 有人將政治學,以及其他的社會科學都歸類為"軟科學"。
  2. 相較之下,自然科學就是:硬科學。
  3. 但是在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上,以及研究精神上,從事軟科學研究的學者們,仍致力於對標硬科學。
結論--政治科學到底算不算科學?
  1. 幾十年來,從來就沒有過一個定論。
  2. 沒有簡單的答案,可提供給在座諸君。
  3. 你們有興趣就自己去想。
政治科學的優勢與好處:
  1. 複雜的政治現象,乃人類群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這些現象,就是政治科學的主要旨趣)
  2. 上述情形,應做更仔細的觀察。(以提出假定->學說)
  3. 政治科學從來不致力於訓練實際的政客。(廢話,要從政的人,請去讀台大法律系,或是去學醫。)

政治科學與實際政治的相異性:
  1. 政治學的訓練,致力於客觀地、以科學態度來分析複雜的政治現象(的成因,或是底層邏輯)。
  2. 面對愈發複雜之事,吾人往往亟於建立"通則"(理論)。
  3. 實際的政治需要固定的(fixed)、受歡迎的(popular)、簡化的(simplify)的答案:民眾可以接受者。(或者當說是更偏向"民粹主義"的。)
  4. 政客不需要去理解複雜的政治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為何發生?如何發生?),基於公共選擇論,他們的最大效用就是下次是否能勝選。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HSR
2025-05-21 21:53:38
繼續權威那個題目的話題。原題:"下列針對組織中權威(authority)之敘述,何者錯誤?"。但是參照權(referent power),是用POWER,學了(國考)政治學後會不會很錯亂阿?嘿嘿~
但後來還是有硬找到資料,有專家(業)權威(authority)的說法,行政學、政治學都有。
2025-05-21 23:04:22
我上行政學的時候通常張楚幾乎都不會講到power 但是專家權/參照權 因為已經課本公定 所以會列入考試範圍也滿正常的(選擇也會考) 行政學的時候通常都是說authority比較多 例如考試委員對閱卷的批改 除非申覆 否則通常應考人應對專家權心悅誠服 我印象中行政法也有提到(汗) 然後這是他們的判斷餘地
2025-05-21 23:08:31
張楚之前還跟我們耳提面命如果不是太確定的英文就不要寫 那我如果真的不幸遇到我不能確定的 我一定直接寫中文 我不會寫英文上去(汗
2025-05-21 18:14:00
中世紀碰到的是西羅馬帝國崩潰,蠻族建立新國家的正當性問題;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則是為了解決皇位繼承正當性問題。直到民族國家形成,「君權神授」才穩定,不然可以看到西歐是教宗和皇帝互毆,東歐是軍閥互相政變篡奪皇位。
2025-05-21 23:06:18
我印象中好像從查里曼由教宗親手加冕開始 宗教就已經壓了世俗君主一頭 這是當時教皇很深刻的權謀 藉由賜與別人合法性 來增加自己對地上宗教國度統治的正當性 (不過反正這種正當性之類的導論不太會考申論也不太會考選擇...算寶寶巴士級別的 汗
2025-05-21 23:07:18
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西歐的君主非常怕被教皇絕罰 之後我記得好像還有三個教皇大亂鬥的(不算俄羅斯的東正教在內) 印象中一個在法國 一個在羅馬 還有一個在哪裡(?) 那個時期其實挺有趣 (應該說只要不用考的東西都很有趣......
2025-05-21 14:40:12
中世紀不拿神當權威,會如舊說那樣,整整一千年都是黑暗時代。
2025-05-21 15:15:29
君權神授就是權威的由來阿 正當性本身
HSR
2025-05-21 04:12:51
有關權威這檔事,行政學考題已收錄"專業知識賦予權威"這說法當選項出了(113地特四.17)
2025-05-21 15:14:48
有 張楚也有說 屬於專家的權威 也是讓人心悅誠服 因為有相關的能力 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就會配合 我印象中叫參照權 有錯請更正><
2025-05-21 02:28:58
個人比較喜歡那個老牌的英國政治喜劇的種種看法。https://truth.bahamut.com.tw/s01/202505/cdb07212e9c483b67c368d79c57b427e.JPG
2025-05-21 13:11:32
是大臣XD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