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拿破崙矛盾的財政計畫

帝國人 | 2025-05-19 08:00:06 | 巴幣 7972 | 人氣 982


綜觀所有看待拿破崙戰爭的看法,其實基本上都是拿破崙的軍事征服,很少有人在意帝國的經濟是怎麼運作的,雖然帝國只存在了短短10年 (1804~1814,百日甚至還沒滿一年),但帝國的存在強化了大革命的遺產,至少在民法上是如此,但在經濟上,拿破崙其實對於金融概念沒有到那麼清楚,而且法蘭西帝國政府的稅收很大程度上都是拿來養軍隊的,其經濟本質可以說是「用強大的公權力去介入經濟」,這一點其實到了現在法國還是看的出來,特別是法國政府對於各領域的強勢指導就可見一二。拿破崙在任內最要緊的事情是怎麼去養活軍隊,戰事擴大導致法國僅單就軍事支出從 1807 年的 4 多億法郎一路膨脹到 1813 年的 8 億法郎,意思是總預算的 80% 全部花在軍事,越到後面拿破崙局勢開始不妙的時候,這種花費會越來越龐大,1805年奧斯特里茨戰役與烏爾姆戰役 (Austerlitz and Ulm Campaign) 擊垮第三次反法聯盟,法國只花費不到 6,000 萬法郎,其中的的花費還透過雷普斯堡合約 (Peace of Pressburg),從奧地利手上拿到土地跟 4,000 萬法郎的賠款,然而後面的入侵西班牙,每年就要花費達 7000 萬,迫使約瑟夫 (King Joseph) 跟絮歇元帥 (G. Suchet) 等人需要自己養自己,1812 年遠征幾個月的俄國開銷就高達 7 億法郎。

拿破崙在軍事上下足了心力,但也意味著國家財政本質上不是革新,只是希望不要在波旁的無效率上重蹈覆轍

所以為了養活這台戰爭機器,收稅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在拿破崙統治初期,直接稅 (Impôts directs) 是核心的稅收,其中房地產稅為主要直接稅來源,占直接稅數額近四分之三,在 1813 年的房地稅額收入可以達到 2.4 億法郎,同期,個人財產稅占比僅10%,包括算人頭的固定金額,還有可變項金額,比如租出去的房屋租金、雇傭僕人、奢侈品、馬匹等外在財產按比例課徵,門窗稅、煙囪稅這種中世紀開始出現的稅收依舊存在,除此之外還有用於各省地方支出、土地登記、道路維護的稅款,不過這些直接稅佔法國帝國政府稅收不到 30%,一個主要原因是拿破崙為了不失民心,直到 1813 年德意志戰役大敗前,大多都靠吸附庸國與被佔領地的血來養活自己跟軍隊,不過拿破崙還是重新恢復許多波旁王朝舊制度中的間接稅 (Impôts indirects),1802年開始徵收煙草、酒與鹽稅,煙草到了後期則實施壟斷,消費稅也開徵,1813年占總收入約四分之一,除了上述零零總總,營業登記稅、印花稅、關稅也開始大規模開徵,隨著大陸封鎖政策的實施,使關稅收入增加,不過這些錢還是遠遠不夠支持拿破崙的戰爭機器。

除了被佔領國外,拿破崙的弟弟熱姆羅 (King Jerome) 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資源基本上都被拿破崙無情吸收,即使該國相當貧窮也一樣

拿破崙為了籌措資金,靠著以戰養戰的原則,用佔領國家的物資、戰利品、賠款來填補軍費,以一個例子來說普魯士在 1806 年被法國擊敗,在蒂爾西特 (Tilsit) 條約後,普魯士大多數城市都被法國佔領,比如柏林跟馬德格堡 (Magdeburg) ,重要城市一直被法國駐軍佔領直到法國 1812 年征俄失利後駐軍才被趕了出去,1806 戰敗後,普魯士戰爭賠款近 4 億法郎,普魯士在 2 年的時間內才能擠出 1.7 億給法國,柏林與其他重要城市的物資,比如槍械、大炮、冬日大衣、靴子、馬匹等等都被法國佔領軍搶去用,在 1807 年繼續與俄羅斯戰鬥的同時,拿破崙下令普魯士各兵工廠繼續運作,為法軍生產各式武裝,馬匹被徵用後,在 1807 年的埃勞會戰 (Battle of Eylau),法國人騎著繳獲普魯士的馬向俄羅斯軍隊衝鋒,在德意志地區,萊茵邦聯的各國基本上都是法國的補給站,在 1812 年帝國在俄羅斯失利後,他的大臣比如達魯 (Comte de Daru) 在德意志地區強行募兵、運輸大量小麥與糧食到法軍陣營、當然當拿破崙於萊比錫大敗後,法國人就必須承擔帝國軍隊的支出,想當然爾是很難受的,這也導致了民眾對於拿破崙支持度雪崩式下滑。

一個寫照是,當拿破崙的大軍駐紮在東普魯士準備入侵俄羅斯前,當地的農民與城市經常遭受法軍的搶劫,因為 60 萬大軍後勤跟不上,許多士兵乾脆 "Live off the land"

另一個拿破崙的問題在於,他不喜歡官方貸款,可以說到了看了貸款波拿巴就難受的程度,拿破崙在整個帝國生命週期裡都始終拒絕舉債,他非常抗拒銀行家介入政治的問題,特別是在波旁王朝底下那種依賴關係,這種對於舊政權關係的抗拒受到了法國民眾的金融認知影響,大多數法國人的投資理念都相當保守,並抗拒預支未來收入或著是貸款,拿破崙害怕受輿論約束,也進一步強化了這個概念,帝國政府拒發紙幣,只准流通法蘭西銀行根據金屬儲備發行的票據,但貴金屬大多出自於美洲,貴金屬金銀不多導致銅質混雜在貨幣,這導致法國境內經常出現投機行為,雇主會用混了銅的貨幣來支付員工薪水,而商店老闆會因為「避免劣質銅幣來買我的商品」刻意調漲商品價格,這讓民生用品費用水漲船高,即使帝國政府在 1810 年禁止銅做為法定流通用金屬,但仍無法斷絕這類現象,另一個要命的問題是,帝國的公共債務不會消失,除了繼承波旁王朝的公債外,每當拿破崙併吞了一個國家,他也會繼承了該國家的債務,併吞荷蘭後,法國的公債利息來到了 4,500 萬元,當然欠債要還、但我手上有槍,在巴黎與阿姆斯特丹,政府公債市場只有少數皇帝指定的交易商才能營業,而且往往要繳很大一筆保證金 (差不多 10,000 法郎),這導致這些交易商營業利潤很低,貨幣制度保守跟政府公信崩潰的情況下迫使許多商人都逃往了倫敦去。

法國大革命與帝國征戰導致法國政府公信力大幅下降,許多歐陸商人被迫逃往英國,或乾脆洗手不幹

雖然拿破崙政府的確有救場機制,比如設立償債基金 (Caisse d'amortissement,1800年設立) ,該基金從法國政府購買股份,持有債券與現金儲備,負責在債券價格下跌時進場干預,在 1808年在拜倫戰敗 (battle of bailen) 後,整個市場引起了恐慌,為了避免債券跌爛,償債基金就會入場,為了處理融資問題,償債基金發行面額 1 萬法郎、利率大約 6%-7% 的債券,這些債券可用來購買被帝國政府征用的土地或未售國有財產 (你為啥不乾脆發行紙幣跟借貸就好了呢) ,償債基金實際上成為一個替政府融資與救市的工具,因為它可以向商人提供貸款,允許他們使用自己生產的商品作為抵押品,使得拿破崙的經濟政策呈現互相矛盾的狀態,這導致如歷史學者蓋耶特 (Georges Lacour-Gayet) 認為拿破崙的經濟政策是真的很原始,不過拿破崙顯然不是很想管這麼多,他更重視的是資源收上來要緊, 1806年他重建審計院 (Cour des comptes),負責核實政府支出,員工每天需要像社畜一樣產報表,又因 1805 年的商人代表團事件 (Négociants réunis,簡單來說就是一群法國商人想引入美洲白銀在西班牙製造了一堆毫無價值的證券使得貼現制度崩潰,引起法國破產潮) 後,拿破崙為此組織了服務基金 (Caisse de service),往後貼現不會經由銀行,而是政府自己伸手去基金裡拿,基本上就切斷了銀行家與政府的密切聯繫。

大陸封鎖後,許多歐陸港口都陷入衰退,走私與黑市猖獗,連拿破崙本人也不得不承認其效果非常有限

最後,法國混亂的財政政策基本上給了帝國政權一個難以癒合的潰傷,1806 年宣布的柏林宣言 (Berlin Decree) 宣示了法國要封鎖英國貿易的政策,但你猜怎麼著,1810 年的聖克盧法案 (Saint-Cloud Decree) 允許了英國與法國的貿易,雖然只限定在地中海區域,但這種自傷八百的政策基本上在拿破崙的政權裡頻頻出現,隨著帝國征服,許多國家的貨幣連同法國的貨幣在帝國境內流通,各種劣質貨幣加劇了原本就已經在衰退的歐陸市場,1813 年,萊茵邦聯諸國已經對拿破崙相當失望,導致薩克森軍隊在萊比錫會戰的過程直接倒戈,1814 年盟軍打進法國的時候,被過度徵收人力跟財政的法國城市幾乎不戰而降,拿皇也只能在 1814 年的時候被迫退位。(不過有趣的是,路易十八回國宣稱王位後,宣布了繼承拿破崙時期的債務,波旁的公信力還是要好得多哈哈,至少波旁復辟期間經濟發展的挺不錯的)。
2025-06-15 20:22:06
真夠原始矛盾 好像在看公元前部落打仗
2025-05-19 23:52:15
法國的菸酒看起來很好賺...好像全世界都一樣 台灣也有菸酒公賣局 也要先拿一筆錢給公賣局
之後才能在店裡買賣 我想台灣如果賣菸酒兌現券~應該很賺(未來兌換不受漲價影響)會大賣

忠實粉絲

2025-05-19 23:20:26
是啊!簡明又有趣。

忠實粉絲

2025-05-19 21:59:53
我想到這個動畫w https://youtu.be/mY3SEMTROas?si=22nPP4FGpv79JKAw
2025-05-19 23:18:28
我還蠻喜歡他們做的漢尼拔系列的哈哈
2025-05-19 21:47:02
推,很少看到討論後勤的東西
2025-05-19 22:44:43
是真的沒多少書在講拿破崙帝國時期的政府構成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